经济法基础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11 20: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法基础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2
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与成熟且具有一定实力的商携手,可以很快的借助商既有的网络搭建净水产品的销售平台。这样不仅降低了商的成本投入,同时也是企业和品牌快速切入市场的捷径。至今,三达膜依然广泛应用在医药以及染料领域的膜应用市场,在中国工业流体分离膜的应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新加坡子公司的厦门三达净水自进入国内净水市场以来,一直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方面,鉴于集团的工业化性质,我们更看重产品品质的锻造。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研制,我们推出了30多款以纳滤机为主的净水器,主打复合陶瓷纳米滤芯。复合陶瓷纳米滤芯的应用加强了原水的过滤路径,使水质洁净,口感更好。同时,滤芯中包含硅藻土、活性炭和特殊纳米材料,有助于提升吸附功能、抑制细菌滋生。
目前,世界上有三家公司拥有复合陶瓷纳米滤芯技术,英国道尔顿,美国安利以及新加坡三达。当然,相比反渗透和超滤机产品而言,陶瓷纳米滤芯因为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所以,采用复合该技术的纳滤产品成本要高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超滤和反渗透产品。
发展综合商加盟
目前,我们需要更多具有成熟先进经验的商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通过产品和营销的结合实现强强联合,拓展国内净水市场。当然,在商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卫浴产品的商群体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方面,卫浴商具有稳定的渠道和运营市场的实力,包括其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净水器与卫浴渠道的联系更为紧密,将产品销售走在装修之前,开始引导消费市场,最终实现全屋净水。
作为安装类产品,净水器和卫浴以及烟灶类产品一样,需要提前导入房屋装修,与这些产品搭配销售,从消费者准备装修阶段开始介入,在装修方案期间确定产品的参与,从而实现安装、售后一条龙服务,同时在后期的使用中也更容易与消费者沟通。
既然依靠成熟商的渠道优势,我们会给予这些成熟商群体除了产品之外更多的支持,例如广告、推广、优势资源的分配,等等。目前,以福州为试点,我们在前期的市场规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所以选择福州作为前期的市场试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两个“基础”,一是商基础,一是设计师基础。
福州毗邻厦门,更能精准的掌握其风土人情以及消费特征。另外,福州家电商,尤其是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商,正处于品类扩充期。这部分群体在公司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已经不再满足目前的销售现状。在固有渠道模式当中,只要有合适的产品介入,就能够促使销售更上一层楼。但是他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十分苛刻,一旦引入原有渠道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影响会波及整个渠道。所以这部分群体选择产品十分谨慎,但也正是因为厂商之间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合作意向很容易达成。
构建立体化销售渠道
另外一个“基础”就是广泛的设计师基础。与设计师沟通合作,让净水器直接通过介入装修和工程渠道。
目前,在福州的宝龙城市广场,我们设立一家产品体验店。与传统净水器专卖店和体验店所不同的是,体验店除了主导健康,更提倡时尚,将体验店装修成休闲茶座和咖啡厅形式,还可以配合书报杂志,将净水和现代生活相融合,通过此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健康时尚的饮水生活概念,目前25家体验店的选址和前期规划已经纳入日程。
除了工程、装修公司、体验店之外,我们还将注重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这也是接下来渠道拓展的重点步骤。除了与开放平台合作之外,我们将建立自己的旗舰店,并且偏向和门户网站得合作,将其做成自己的一个互动平台,将与门户网站互动作为一个入口,为旗舰店带入流量,将传统技术型公司的优势扩大到产品结构的改进和外观的改善,优化公司内部流程,将净水器产品从传统的推销方式过渡到现代的营销阶段。
篇3
一、“十大体系”思想精髓对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工作的启迪
1、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十大体系的提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特征,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依据,针对当前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说,十大体系的实施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走向完善、加快发展的过程。这种将融理论于实践、进而高屋建瓴提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举,值得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学习借鉴。我们应自觉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使管理成为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与基层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促进教师将教育理论运用于的教学实际操作、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为,在“同质学校”与“异质学校”之间进行优质资源的合理“调度”。以把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提升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层面,加以积极推广,供基层教师学习、借鉴,使区域优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运用。
2、对接与互动相策应。十大体系围绕如何借鉴珠三角地区先进的理念,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搭建有利于经济快速跟进和超常规发展的平台,创造对接条件,创优发展环境,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以求在体制机制上对接,在产业上承接和接替,在具体操作上联动,在部门运作上移植。这种对接与互动相策应,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之中的行动理念,是指导我们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我们应把课程改革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统一领导,加强组织,全力实施,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凡是涉及到课程改革的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开绿灯。
3、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十大体系依据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既考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又注意务求实效、适度超前的前瞻性,既有打基础、赶先进的现实目标,又有上台阶、超先进的中长期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材的改变、理念的更新、方式的变换、模式的重建、评价的革命,是从根本上对应试教育的大变革,既需要光亮照人的理论指引,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干,强化“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追求一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办学思想,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与全国其他各兄弟实验区的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真诚介绍自己做法,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将自己这条舟紧紧地栓在全国性改革的大船之上,形成合力。
二、基于建设十大体系的环境下发展基础教育的思考
1、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与时代同呼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当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使者,引领自己的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适应时展要求。
2、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形成办学特色。组织学校和教师运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习充满了成长气息,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学校的特色。
3、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程文化。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积极开发显性课程,重视孕育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在校园之中,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之外衣食住行之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学生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校要重视让这一切隐性课程文化因此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同时创造地实施国家课程,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而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课程文化。
篇4
报告从产业园开发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对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发及经营模式、传统房地产商在产业园建设领域及园区投资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等进行阐述。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东集团联合编写,通过多名智库专家,经过近7个月的全国调研,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以及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方向,并对“联东U谷”的成功从拿地、定位、开发、招商及运营服务等整个环节进行了梳理呈现,代表了产业/工业地产行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版丛书的最高水平。
报告集中国顶级园区经济发展研究专家智库的理论研究与十余年中国最成功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实战案例于一体,力求打造高端行业智库。旨在帮助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提高经济利润,提升入园企业生产效率,同时提出积极的政策导向思路,为构筑稳健的市场经济夯实基础。
为园区开发商的发展布局提出策略依据
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产业园区或迎来未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产业园区急剧升温的同时,对园区开发企业而言却普遍存在“五大难”问题――拿地难、定位难、融资难、招商难、服务难。
报告从产业园开发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对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发及经营模式、传统房地产商在产业园建设领域及园区投资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等进行阐述;重新定义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梳理各细分领域竞争现状,针对全国重点经济区域环境特点分析产业园区域形态;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对我国典型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企业及园区本身经营情况、竞争力进行重点分析;从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关注焦点――招商引资进行全面的剖析。
为中小企业的选址提供战略方向
中小企业一直是组成经济“机体”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活力的细胞组织。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因为被忽视,而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都市工业园区以及楼宇经济投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有效开展合作,这是产业园区与中小企业面临的大命题。
报告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列举国内外中小企业选址策略,为中小企业的选址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强调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指出政策盲点 提出针对性建议
篇5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推行案例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互动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弊端,即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阐释和理解而忽略了实务操作。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合同法却不知道如何起草合同、如何解除合同;学了公司法却不知如何设立公司、如何行使股东权利;学了纠纷解决方式,却在发生纠纷后不知如何寻求权利救济、如何撰写仲裁申请书和诉讼文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是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本文将从理实一体教学的实施途径和实施条件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经济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1.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
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材体系不同于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体系,除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外,还纳入了民商法、诉讼法方面的许多内容,如所有权、合同、公司、企业、知识产权、票据、保险、仲裁与诉讼等法律制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一本教材要容纳这么多内容就只能是堆砌概念和法条。这样的教材很不适合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近两年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实训教材的开发,但目前的经济法实训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教材的配套练习题库,根本达不到实训目的。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经济法应用能力为主线对高职经济法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进行改编,改编的基本思路是: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财经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法理与实务融为一体。在内容选取上,应考虑财经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以实用、适用为度。对于财经类高职学生来说,初步具备下列经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必要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同法(含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仲裁与诉讼法等。因此,这些法律制度应当编入教材。在编写方式上,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导入相关法理知识,将设立公司和企业、依法治理公司和企业、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除合同、撰写法律文书、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预防与应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寻求权利救济等相关实务操作内容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操作技能,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经济法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
高职《经济法》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教学课时为4课时左右,没有专门安排实训课时,而《经济法》教材的内容较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现行的《经济法》课程仍然是沿用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可是,经济法的理论很抽象,而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合高职学生。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改进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例如,推行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互动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替代不了实训的作用。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是理论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缺少实训的现行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经济法》,对理论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遇到签订合同、撰写法律文书等实际问题时,则束手无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该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有赖于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更取决于教学实施环节能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帮助学生努力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也就是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课程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要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确定教学过程,即在通过对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关注的六个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和工作环境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对普适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获取信息)、决策(做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和评价(总结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以行动导向与任务驱动为内核,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完全对接。以合同法教学为例,可以将合同法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和解除合同三项任务,将教学演变为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在执行订立合同的任务时,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传授合同订立阶段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要约、承诺、合同效力、合同担保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订立合同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获取市场信息、决定要约(或承诺)对象、制订要约(或承诺)方案、发出要约(或承诺)、检查和自我总结六个步骤,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边学边做,不再觉得经济法课程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这样,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和操作训练,基本上就具备了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经济法应用能力。
3.理实一体化考核评价
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这两个领域对学习进行考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无论是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还是在满足个性需求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组织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当做到理实一体化,可以采用试卷考查和非试卷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采用试卷进行考查时,应将检测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作为考查的内容,如案例分析、法律文书制作等,摒弃传统的纯理论性和记忆性题型,如名词解释、简答、选择填空等,考试形式以开卷为宜。非试卷考查主要是采用对接工作岗位、分组模拟工作过程的形式,如模拟设立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模拟签订合同或解除合同等,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应当将考核成绩分散化,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每次实训任务都作为对学生能力的一次考核,给出一定评价,并记入总成绩,避免传统的一锤定音式的做法。这样,通过“做”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他们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将所有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现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大有裨益。
二、高职经济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1.双师型队伍建设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教师与师傅的对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的专职教师,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在律师事务所和企业从事兼职工作;对没有相关资格的教师,组织其利用寒暑假到法院、律师事务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进行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增加自身阅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操作能力,充实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聘请法官、律师和企业法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他们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当尽量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他们指导学生的实务操作。
2.教学场所建设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校外实训基地等。多媒体教室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其播放功能则可以让教师从“今日说法”、“经济与法”节目中挑选相关知识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的兴趣。多媒体教室是校内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多数教学活动可以在这里进行。
模拟法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模拟法庭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职业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模拟法庭上,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第三人、人、证人等全部由学生扮演,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活学活用有关知识,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连接教学与就业的桥梁,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中转站。学生经过在校两年或两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这些操作技能是通过模拟或仿真训练获得的,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否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对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深入实际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篇6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法 计算机图像处理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56-01
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对图像或者图形进行美化、润饰和创作。情境体验教学法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提供了便利,创设了良好条件,顺应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情境体验,学生必然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加工和处理图形的能力。只有将情境体验教学法进行更好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效果。
1 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概念与内涵
情境是指对人们有刺激作用,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具体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来说,情境是指带有感彩的教学场景,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情境体验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新理念,与以前所说的情境教学法不一样,它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情境的体验当中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相关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这里,情境既包括科学情境,也包括人文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体验。
2 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图像处理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润饰、美化和创作,从而提高图像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和价值。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且,该门课程的还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实现并体验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3 情境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中的运用
(1)教师角色。要想让情境体验教学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第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内容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每堂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策略,不仅要做好知识的讲解,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技巧设置、作业难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善于观察和发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学生角色。学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习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在计算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爱美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情境的体验,刺激学生创造美的需求,掌握图像处理的技术,能够运用相关的技巧对图像进行润饰和加工,并进行创造。
(3)情境的创设。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欣赏法,首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指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这样能够刺激学生想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努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提问法,例如,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要想表现某一效果,我们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操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如果条件允许,都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以更好的将学生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情境创设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更好的将学生引入到学习当中。第二,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创设。人文情境强调的是审美和思辨,而科学情境强调的是理智与逻辑。以前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情境,课堂氛围严肃,这种方式尽管有它的优势,但忽视人文情境的创设不免有不足之处。况且,计算机图像处理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倡导学生的创意性设计。因此,必须重视人文情境的创设,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科学情境与人文情境相协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4)体验的创建。第一,主体参与。它是指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具体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来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特长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活动当中。而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者是作品设计,在参与课堂教学中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第二,体验与感悟。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他们一边在学习,一边也是在体验和感悟学习。在教学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职责,掌握知识的运用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5)教育与美的结合。第一,审美沟通。在情境体验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生的体验事实上也是一个审美过程,包括对计算机图像的形态美和意境美的体验,学生通过体验以及审美的沟通,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具备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从而让师生之间形成共鸣,有利于师生之间审美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精神审美与升华。精神审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图像的学习,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情境体验教学法顺应了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学工作者,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相关策略的运用,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情境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根据劳动部关于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精神,结合我市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际,现对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合同制职工调动、转移工作单位经济补偿金计发问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职工提出调动、转移工作单位的,应当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与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向职工提出并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劳动合同制度实行以前,原固定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做为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年限。
篇8
一、前期主要做法
调查摸底,分类设岗,完善制度,建立机制,结合实际,抓好活动,加强管理,发挥作用。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典型宣传不够深入,不够到位,部分党员把志愿活当
作是走秀,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不足,以及参与率也不高。
二是大走访入户过程中发现居民信息没有登记全的现象,一
方面也是联户长作用没发挥好。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目前其他县市均已设立了“志愿服务宣传周”我们应
篇9
【关键词】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静脉输液规范性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论证的教学形式,学生们从病案中或患者的诊治病历中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并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论证和合作。使他们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整合,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周围静脉输液室临床常用的治疗和抢救方法,也是护生在临床学习中进行护理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周围静脉输液技术规范管理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在注射室一组内护士实习生(简称护生)40人,分为两组,实习周期为一个月。对照组为单月实习的护生20人,其中大专毕业19个,本科1个,平均年龄(19.1±0.5);实验组为双月实习的护生20人,其中大专毕业生20人,平均年龄(19.1±0.4)。P≤0.05,两组从年龄分布、学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均为有带教资格护师带教。
1.2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采用老师主动讲解服务规范护理常规,静脉输液技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药物性质、用药注意事项,然后由带教老师示范,护生操作,然后由带教老师指导。实习中分为静脉输液班和巡视班,两班依次轮换。
1.2.2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以一个实际问题起点进行指导,让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护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护生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操作技能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1.2.2.1发现问题,通过电脑查询2 d前患者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数量、诊断用药的名称。给护生提出问题,患者需要什么?在临床学习中发现多数患者对护生不够信任,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至关重要[2]。
篇10
一、把握形势要求,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谋划工作。机构编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手紧。我们将全面激发改革管理的生机和活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掣肘。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保障重点工作需要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坚决做到精简、统一、效能。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具体的矛盾问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改革强管理,积极借鉴各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
二是规范管理机构编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和满足事业需要的关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向亟需加强的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找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三是提升部门服务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激发出人人有分工、处处有任务、“全办齐上阵”的干事创业热情,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规范有序高效、执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机制。二是主动服务,提升部门形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把机构编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设身处地为基层、为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自觉,积极认真沟通、耐心宣传政策、细致沟通解释,引导单位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编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一盘棋”格局,形成“一张网”制度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重新修订《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凡涉及机构设置、加挂牌子、职能划转、编制调整、人员调整、拟定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申报计划事宜,全部提交编委会研究,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和绕过编制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问题。编委领导对编委会的召开高度重视,每年平均召开编委会6次,编委会的议事决策职能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实现职能配置科学化、机构设置最优化、编制配备精简化。
(二)建立完善编办、组织、人社、财政“四位一体”协调配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控制了人员的“进口”,提升了进人用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空编使用申请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空编申请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公人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须先由编制部门逐级申报编制使用计划;各单位出现空编需调整人员,先由编制部门对其是否空编进行把关,由编委统一研究后,再由组织、人社部门选调人员。通过加强空编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进人程序,杜绝超编进人。
二是完善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制度,严把财政供养关。不断完善人员调整审批制度、人员工资传送审批制度,促使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挂钩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每年年底财政局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先由编办对各单位在职人数及离退休人数进行审定,加盖核定章,财政部门见到经编制部门审定后的工资预算表,才予编制下年度人员工资预算。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通过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实现了编制与人员供养一体化,堵塞了各环节上容易产生的漏洞,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规范程序严格职数管理,严把科级干部配备关。出台《县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明确党政群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均需进行职数预审。县委在动议干部时,由组织部门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职数预审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职数、编制的预先审核,组织部门根据编制部门的审核意见选任干部。通过职数预审前置,进一步规范程序环节,有效杜绝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的发生。
(三)活化存量编制资源,内部挖潜统筹优化。
一是动态调整,盘活编制。编制总量只减不增是硬杠杠,随着社会事业发展,基层人手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向管理向创新要编制,坚持严格把关、集约节约、有度有序,出台《县事业编制零空编管理和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探索形成了“县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基层和一线倾斜,解决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2018年通过统筹调剂编制、鼓励政策性免职人员调整到乡镇工作、退休减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多种途径,共消化15个部门、83名行政超编人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政超编问题。
-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集
- 下一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