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离开范文

时间:2023-04-09 07: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选择离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选择离开

篇1

我遇见了你

在丁香花开放的季节

离开了你

不是我不爱你

而是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幸福

而且我无法进入你的世界

不是我对你不好

而是你不懂我的好

后来

当我再看到你的时候

篇2

他们回到学校收拾行李回老家,不过在回老家之前晨偷偷的回到医院问医生云还有多久就.....,医生说3个月。晨觉得这一切未免来得太快了吧?

他们简简单单的举行了婚礼,而这一切也没有人知道。不过纸永远也包不住火,最后云忍不住对晨说我得了癌症晚期无药可救了对不对?晨点点头这时他们都很伤心,云突然问晨我还有几天可以活,晨吞吞吐吐地说3..3...3个月。云对晨说:“晨,我只有3个月陪你了,希望我走了你不要伤心我会在天上看着你的你要忘记我,就当从来没有遇见过我,好吗?”晨说:“我怎么可能忘记你呢?我们在一起不是3天、3个月,是3年啊!我怎么能忘记你呢?”云没有说话,静静的躺着。一天一天过去了,云没晚都要求晨把窗帘拉开睡觉因为她想看到每天的太阳。

终于有一天云死了,安静的死了,死之前她也说要看到每天的太阳。晨陪着她,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晨做在床边对云说太阳升起来了。快点起床了,可云没有起床而是安静的躺在那里,晨知道这是最后一天了。。。。。。。。。。

(完)

篇3

生活对我来说很是郁闷,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学习,从来都没有给自己一个空间,从来都不会与谁多说话,只是“栽”在厚厚的书堆中。我虽不是个消极的人,但在压力的迫使下,还是时常双手抱膝的端坐着,眼前呢,是一面洁白的没有任何点缀的墙,思想经常在此凝固,脑中变得一片空白,但唯一思考的就是:如果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会好过很多。

如果我选择离开世界,那么,我将再也见不到我的父亲母亲,我无法感受那如山般敦实如水般澄澈的爱,并且,心中再也不会有那种厚重的感觉出现。从此,变得空空荡荡,支离破碎的不堪一击。

如果我选择离开世界,那么,我将再也看不到那初升的红日,再也不会有希望偷偷的从心底燃起,并且无法感受到那强光带来的骄傲。与此同时,我感受不到红色所带来的喜悦。从此,生命中少了一种颜色,少了一种激情。

如果我选择离开世界,那么,我将在也感受不到海得澎湃,再也无法站在它的身旁嗅着那淡淡的海腥味,再也无法轻触它的面庞抚摸它不老的容颜,再也无法领略海鸥飞、海风吹所带来的和谐、美好。海与天,不再相连,仿佛听到海的哭泣,于是,它翻滚着,打破了宁静。地平线离我越来越远,永远都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听不到我的声音,听不到我的哭诉。从此,在我心里,洁白的天使带着信念飞远了……

不,我不能够轻易选择离开,世间有太多太多值得我珍惜的,我恋着日的红,恋着海的蓝,恋着家的暖,恋着一切。那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离开了世界,而是世界遗弃了我,就像流星划落一般,瞬间,它落地了,也就什么都不是了,只是在人间占据了一席之地,让人烦恼、无奈它的现在,毕竟,它也曾有过光辉,也曾有过鲜活的色彩。

篇4

小蜜蜂们飞了几天,来到了农村。他们看见了许多花,高兴地饱餐了一顿。

他们又飞呀,飞呀,碰到了一只大苍蝇,大苍蝇把小蜜蜂们关到了一个小洞里,里面黑沉沉的。

突然,他们发现了一只萤火虫,萤火虫说:“我来帮你们一起出去吧!”说着,她“提着小灯笼”

把小蜜蜂们送了出去。小蜜蜂感激地说:“谢谢你,萤火虫姐姐!”萤火虫说:“不用谢!只要你们

记得我,就行了。”

篇5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工艺;剥离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一、矿井概况

黑山头露天煤矿位于准东煤田的中小露天煤矿开采区范围内,行政区划属奇台县管辖。本矿建设规模为4.00Mt/a,露天开采境界范围内,海拔738m~692m,相对高差46m,高差不大。煤层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中,首采区含煤地层赋存厚度23.55m~220m,平均183.97m,煤层厚21.43m~60.32m,平均厚度42.88m。区内地表无常年水流,夏季降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向北部低洼地排泄汇集蒸发,或原地滞留形成淤积泥板地盐渍化砂土。本矿剥离物自然状态下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0MPa,初始拉沟位置选择在首采区的东北部,本矿一号外排土场选择在首采区的东北侧,距初始拉沟位置较近,初期剥离物运往一号外排土场北部。

二、开采工艺的选择

露天煤矿常用的有四大开采工艺,即单斗-卡车开采工艺、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半连续开采工艺和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

1.单斗―卡车开采工艺

优点:(1)有较高的机动性、灵活性,工艺系统简单、适应性强;(2)工作线短、推进强度大、矿建工程量小;(3)建设周期短,初期投资少;(4)采掘设备效率高,有利于选采,回采率高,有利于提高煤质。

缺点:(1)燃油消耗量大、修理费用高,生产成本高;(2)设备数量多,管理相对复杂。

本矿特点是煤层多,煤层厚度相对较小;外排运距近。根据露天矿煤层赋存条件、建设规模、年度剥离量以及排土条件等因素分析,单斗―卡车开采工艺应作为本矿首选开采工艺。

2.轮斗连续开采工艺

目前开采成本比较低的工艺是轮斗连续开采工艺,但本工艺在本矿的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首先,本矿煤层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中,该段主要发育有B1、B2、B3、B4-1、B5、B6、B7-1、B7-2、B8共9个可采煤层,煤层层数多且煤层及煤层间夹石层厚度相对较小,在结构如此复杂的煤系地层中不可能采用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开采,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只能适用于煤系地层以上剥离物的开采;但根据地质报告,B1煤层顶板以上岩层天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一般在3.30~25.10Mpa之间,不适合采用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开采,露天矿首采区适合轮斗连续工艺开采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1.0~15.04m,平均厚度仅5.73m。适合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开采的第四系剥离量小且年度产量极不均衡,根据地质条件分析本矿不适合采用轮斗连续工艺开采;另外,本地区11月~次年2月为冬季,气候严寒,绝对最低气温达~49.8℃(1969.1.26)。冻土期5个半月,冻土最大深度1.3m。从气候条件分析本矿也不适合采用轮斗连续开采工艺。

3.半连续开采工艺

半连续开采工艺包括“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和“单斗―自移式破碎机―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

(1)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

本工艺优点:具备单斗―卡车工艺机动灵活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运输费用较低的特点。适于生产能力大、运量大、运输距离长的露天矿。

缺点:初期投资高,投资回收期较长。

黑山头露天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露天开采境界内可采煤层9层,单斗―卡车开采工艺和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半连续开采工艺在开采方式上都能发挥单斗―卡车机动、灵活、便于选采的的优点,适合本露天矿的煤层开采。

但是根据本矿开采深度大、年度剥离量相对较小、露天煤矿开始内排后采场下部台阶内排运距近、排土工作线短等特点,露天矿无法实现全部采用半连续开采工艺,剥离只有可能采用“单斗―卡车”和“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带式输送机―排土机”相结合的综合开采工艺。

(2)单斗―自移式破碎机―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

本开采工艺的特点是单斗挖掘采装,直接向自移式破碎机供料,破碎后的物料直接转载到工作面带式输送机、端帮带式输送机、地面及排土场带式输送机,最后由卸料车卸载、排土机排弃,与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半连续开采工艺相比,本工艺节省了卡车运输环节,更有利于降低露天矿生产成本。

但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开采工艺采用了工作面带式输送机系统,其节省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为降低工作面带式输送机的移设频率,其采掘工作线长度一般在2.0km至3.0km比较适宜。并且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开采工艺只能适用于单一煤层或剥离物的开采,很难实现选采;本矿煤层埋藏浅,煤系地层厚度大,含煤层数多,露天矿剥离主要为煤系地层剥离物,因此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开采工艺从开采技术条件上不适合本露天矿。

4.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

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与轮斗连续开采工艺一样,也是目前开采成本较低的开采工艺,但针对本矿煤层地质赋存条件,本工艺在本矿的使用上也受到一定限制。

首先,本矿煤系地层的特点是含煤层数多、煤层间夹石层厚度小,尤其是露天矿开采的最下部煤层――B8煤层,其顶板夹石层厚度仅4.24m~41.22m,平均24.4m,夹石层厚度薄且分布不均,采用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增加了露天矿开采工艺的复杂性,生产管理复杂,设备投资高且无法发挥其效率;另外从本矿煤层倾角及工作线长度等方面分析,也不适合采用拉斗铲倒堆开采工艺,不做详细论述。

三、剥离开采工艺的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本矿可能选择的开采工艺有:1.单斗―卡车开采工艺;2.“单斗―卡车开采工艺”与“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半连续开采工艺”相结合的综合开采工艺。

根据本矿达产年工程位置,设计针对采场下部6.0Mm3的剥离量进行“单斗――卡车开采工艺”和“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半连续开采工艺”进行方案比选。

3.1、单斗―卡车开采工艺系统

达产时采掘场下部6.0Mm?的剥离物(+680水平以下)自采掘工作面由电动液压挖掘机采装自卸卡车运输,自卸卡车经工作帮移动坑线及一号出入沟运至地面,再由地面运输道路运往一号外排土场(北排土场)排弃。

经计算,采用此开采工艺采装6.0Mm?剥离物需7m?电动液压挖掘机4台;45t自卸卡车24台;320HP推土机3台。

3.2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半连续开采工艺系统

达产时采掘场下部6.0Mm?的剥离物(+680水平以下)自采掘工作面由电动液压挖掘机采装、自卸卡车运输,自卸卡车经工作帮移动坑线运至+680水平半固定破碎站卸载,经破碎后再由带式输送机运往一号外排土场(北排土场)排弃。

3.3 剥离可能采用的开采工艺方案比较

经计算,采用此开采工艺采装6.0Mm?剥离物需7m?电动液压挖掘机4台;45t自卸卡车15台;4000t/h半固定破碎站1台;带宽1.6m带式输送机2.35km;转载机一台;4000t/h排土机1台;320HP推土机1台。

另外,从投资及成本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单斗-卡车开采工艺较半移动式破碎站半连续工艺少投资9855万元、年运营费多1435.6万元,按静态投资分析法,投资回收期约7.6年。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露天煤矿剥离采用一套年能力为6.00Mm3的“单斗―卡车+半移动破碎站―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其余采用单斗―卡车开采工艺),技术是可行的,但经济上投资回收期偏长,并同时存在如下问题:1.露天矿外排运距较小,半连续开采工艺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2.露天矿外排土场排土空间小、排土高度大,排土工作线布置困难,工程量大;3.生产管理复杂化。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采矿工程;开采方法;合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TE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22-01

一、现阶段我国采矿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获得了有效的提高,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不仅是工业生产,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使用。从矿产资源的性质上来看,矿产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其储量有限的,如果在的过程中不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其开采率,势必会对本来就不充裕的矿产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破坏,从而对我国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部分矿产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还有一部分矿产资源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开采,因此,必须加强采矿工程开采方法的研发力度,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的同时丰富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法,从而解决一些通常技术条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选择采矿方法的几点要求

1.生产安全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逐渐从物质方面转向了精神、品质方面的追求。在此过程中,采矿工程的发展也受到市场环境与需求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不断发生的矿井瓦斯爆炸、矿井突水以及坍塌等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已经为采矿工程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确保采矿工程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将安全问题作为采矿企业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进行处理。在强化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思想方面提高生产安全防护的意识,还要在技术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性,确保矿产资源采掘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2.高强度开采的要求

对于采矿企业未来的发展来说,在解决了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后,提高采矿工程的强度变成了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采矿强度的提高能够更好的提升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提高采矿强度的同时,要注重采矿方法的使用,要充分的考虑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采用科学合理的采掘方法,尽可能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除此之外,在选择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法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所采集矿石的损失率与贫化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可持续方面的要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若要使自身产业接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要在成本消耗方面尽可能的减小,在劳动生产效率方面要尽可能的提高。从采矿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采矿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部分矿产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采矿工程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采矿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简单可靠、才做灵活的方法,尽可能降低采矿工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使采矿工程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并且有效地提高了采矿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

二、影响开采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1.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在地表或深埋在地下的物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在所使用的矿产资源。由此看来,矿产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许多矿产资源丰富的矿区,便是由于地址条件过于恶劣,才无法进行有效的开采。在通常情况下,影响矿产资源采集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涉及到矿床自身条件方面的因素,例如:岩层的物理性质,矿体的分布情况等方面。只有将这些因素全部掌握,才能准确的判断出使用何种采矿方法最为恰当。

2.技术水平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矿产资源的采掘工作并非一项技术型工种,而是依靠蛮力进行工作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采矿工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采矿工程在技术方面无法达到相关规定的标准,势必会影响矿产资源采掘工作整体效率的下降,对采掘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涉及内容方面来看,影响采矿工程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开采前的矿产勘探技术、矿产开采设备的使用技术、矿石搬运技术以及采矿工程的管理技术等几个方面。

三、合理选择采矿工程中的采掘方法

1.采矿技术的选择方法

从种类上来看,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采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是直接法。直接法是利用地质条件勘探获得的相关信息数据,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选择最为合理的一种或几种技术来进行矿石资源的采掘;第二,是剔除法。剔除法的原理与直接法相同,都要以地质条件勘探所获的数据作为选择采矿技术的基础。只不过剔除法并非直接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使用,而是要将不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排除,使用排除后剩下的技术来进行矿产资源的采掘。

从具体的使用情况来看,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来选择采矿技术,其核心都建立在地质条件明确,并结合采矿企业自身情况的基础上。

2.选择采矿方法的流程

通常情况下,采矿方法的选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采掘前进行的现场地质条件勘探、开采现场的环境、条件调研,然后,将相关条件进行汇总。并使用直接法或剔除法中的一种对可能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行逐一排查,最终,选择几种最为合适的方法M行使用。

其次,通过优势对比,选择最为合适的技术方法。由于地质条件与现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是每一种技术方法都适用于各个矿区的采掘工作,因此,在选择技术方法的过程中,还应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将筛选出的几种技术方法进行优势对比,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技术方法来进行使用。

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优劣对比的方法依旧无法决定最优的采掘技术方法。那就只能通过综合论证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备选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与论证,并设计不同的采掘施工方案,最终从这些方案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进行使用,在方案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采掘施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还要从采掘工作的安全性与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四、总结

结合上文所述,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备资源之一。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明能够弥补矿产资源稀缺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矿产资源的采掘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集效率,减少采掘工作中造成的浪费,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杜绝“竭泽而渔”的现象发生。此外,在采矿工程给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务必要以采掘工作人员的安全为第一考虑要素,确保采矿工程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张世宏.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3):00213-00213.

篇7

[关健词]人力资源;开发;激励途径;选择。

当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人力资源不只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整合主体,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创造着新的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性推动力,是核心资源。

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印证了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通过对人类经济历史的考察,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与财富增长的根源。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身上所具有的赖以获得劳动报酬或经济利益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综合素质。它可以由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性投资形成,表现为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

各国政府的公共行政体系是引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政府公共行政体系综合能力以及国家间的竞争结果。因此,进行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关键。基于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激励成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一个部分,不同于企业的和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根据契约论的观点,公众与公共部门之间形成的是政治委托———的关系,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的人,而公共部门中的成员对公共权力的掌控和使用是在公众(委托人)的利益指引下,按契约约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及其开发成为关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公务人员的素质及开发对政府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行政管制过多,行政执行不力,决策机制不健全,公务员自我定位不明、公共责任感不强、公共服务意识差,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既与行政体制有关,也反映了公务员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的现状。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途径的选择能够使政府能力得以提升,能够重建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能够防止政府合法性危机和“软政权化”的出现。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选择怎样的激励途径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激励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的竞争,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能否生存、高效运作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组织在选择激励途径时,应以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各项政策,促使现有的人力资源调整结构,优化组合,以各种激励尽可能的释放其潜能。

将激励引入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正如麦克阿非和麦克利兰所评估的那样,通过适当的合约安排至少可降低政府成本的8%,有时甚至高达30%,可以说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

1.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人都具有潜在的能力,一经发掘便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平常的工作能力水平与激发后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约60%的差距。充分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也节约了行政成本。

2.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是否胜任某项工作,是否具有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和资格;二是从事某项工作意愿的强度,即积极性。在给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两个能力相仿的人,他们的工作绩效高低取决于积极性的高低,而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方法运用的好坏。

3.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良好的职位设计、福利、社会保障可以使公务人员处于有利的发展环境中,但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投资,“投资人力资源,实施优先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共识。

4.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激励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手段之一。通过激励制度的设计,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并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预期效果。

三、激励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途径选择。

1.重塑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激励机制。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首要特征。我们需要用新时期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来维护和加强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以之激励广大的公务人员。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核心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为背景,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和行政心理倾向的总合。它表现为行政系统内部,人们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人群关系和价值观念等。行政文化对于公务人员的个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制约和影响,同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结构和效率,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行政体系的构建。树立新时期的公共部门组织文化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2.授权参与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激励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集权式管理的滞后性突显,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只有高层才拥有的足够多、足够快信息的状况,普通的公务人员也具有了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加上他们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事务也瞬息万变,愈加复杂,信息的即逝性、敏感性尤为突出,传统模式下的上级决策,层层传达、审批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决策权的下移、分散成为必然趋势。主要的激励手段包括如下:

一、授权。让中层与基层的公务人员更多参与决策,使决策能够快速、准确地回应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分权。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必然涉及分权,将权力重新合理的划分,一方面使上下级或部门之间关系得以合理的调整,另一方面使行政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和谐。三、组织机制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设立虚拟组织取代常设组织,任务的完成即组织的终结,既充分利用了优先的资源,又节约了行政成本。而且公务人员会产生危机感,使其着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便能够立足于逐渐缩减的公务员队伍中。

3.职位制度中的激励手段。科学的职位分类是激励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职位由于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些新型职位应运而生,这是旧的职位分类所不能涵盖的;还有一些职位(如过多的行政审批职位)与新形势下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制度相背离。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职位分类。另外,我国《公务员法》明文规定,我国公务员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至今,对我国公务人员仍没有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相应的职位说明书也是当前职位分类一大缺陷。旧的职位分类从客观上阻碍了公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另外,在职务的任职制度上取消职务常任制也是有效的激励手段。职务常任制的优点是保证了公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求公共部门进一步完善更新机制,加快人员更新流动速率,以适应飞速的发展需要,保证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活力,职务常任制受到了冲击。以实行职务常任制的美国为例,自上世纪末以来,裁减了几十万公务人员,具体方式有公共部门转制,鼓励提前退休,或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鼓励其脱离公共部门重新就业。另一方面,推行合同雇佣制,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开始效仿私营部门,用越来越多的临时工代替专职公务人员,既降低了费用,又增加了灵活性。这无疑给在岗的公务人员带来了危机感,也激励了他们更努力的工作。

再者,建立开放的职位体系是更全面、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说,在公共部门的每一层级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都将为本部门带来新鲜的活力。而现行的职位招聘大多局限于基层职位,中高级开放的职位较少,使得一些高级的优秀人才难以施展才华。因此,公共部门应该加大招聘力度,拓宽所招聘职位的范围,建立中高级和基层立体开放的职位体系,从而使公共部门能够迅速充分的使用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行政体系健康高效的运转。

4.公务人员复合能力发展的激励途径。培训与学习是提升素质的关键。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培训与学习推动了公共部门员工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满足着公众对政府及公营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随着培训功能的不断强化和学习组织的形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已经法制化、规范化,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内容、种类、方式、机构、教学等制度,形成了公职培训的职业化队伍,不断实现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目标。

篇8

关键词:开发区 理论基础 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的开发区已从最简单的起步阶段发展到了壮大时期,各地的开发区纷纷建立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开发区形式,其发展模式、整体功能、战略目标、主体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不同。

一、我国开发区的建立理论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一些对工人技能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对特定的地区也具很强的依赖性,并将该现象称为“产业本地化”。这种聚集在特定地域的与某一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又被称为“产业集群”。集群理论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培养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群范围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群产业必须是该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的产业。最有效的评价标准即该产业的出口情况或其品牌、技术等因素在海外投资中的表现。依据该原则,本国该产业出口占全球同类出口的比重须超出本国总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如1999年之前,我国的出口总量约为全球贸易量的3.6%,而服装产业在全球服装贸易量中的比例约为16.2%,这表明该产业附加值虽然较低,但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另外,符合上述定义的产业,须是本国企业所主导,而非在本国内由外商控制的产业。

其次,产业的概念并非广义上的产业部门,其界限不能突破SITC分类子目录。产业集群优势竞争理论能够完全引入区域竞争政策选择中。区域竞争受区域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利用制度优势建立的不受或少受历史传统影响的开发区将是“非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种“非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可以是若干产业链中的企业在该开发区内的集中,这一集中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区内有先行优势的产业集群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实现市场生存原则下的最终融合。

(二)增长极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佩鲁提提出的,其核心为:在区域发展中,由某些主导部门或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形成一个技术、资本高度集中且自身增长迅速,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增长极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恰当的周边环境。

(三)技术创新、技术转让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其向不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对贸易模式及其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技术创新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后才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生产,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而技术转让则是新产品向老产品转变的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类型,而技术转让则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生产更多的同类型产品。

以上理论对我国开发区的建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开发区在建立创新机制的同时,也包含了技术转让的机制,对我国当前的开发区而言,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改造是较为正确的方向。

二、我国开发区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环境不完善

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表现在投资“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软环境。一直以来,我国的开发区都主要通过人才、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国内外资本,且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以上优惠政策在促进经济运行方面的确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区域的优惠政策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导向不明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反差,涉外税收普惠制使得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等;法制制度连续性和透明性不强,不但制约了开发区的持续发展,也破坏了我国在国外投资者心中的信誉。

其次,投资硬环境。投资硬环境对引导资金流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开发区在强调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投资硬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赖于资金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再做好各种优惠政策,才能增加长期投资,促进资本、资金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流动。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障。当前,大部分开发区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利于招商引资、改革开放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开发区管理规模增大,财政负担增加,机构膨胀;开发区经济管理、财政统筹等权限软性分解,办事环节增多,工作效率不高;开发区承担的社会性事务增加,行政运用逐渐趋同于普通行政区,变得被动、盲目;行政人员安于现状,服务与竞争意识不强。

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包括却又不限于上述问题,如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三、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一)向产业聚集的导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开发区大多还停留在靠提供政策和土地优惠来吸引企业的水平上,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地区的优惠政策将进一步减小,企业向政策更优的地区流动的趋势减小,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将更加明显,将自身的研发、生产植根于与周边企业的联系中,使临近企业在“干中学”,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必将吸进更多的人才,反过来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呈现产业转移的趋势

由于生产资料的短缺,我国的一些开发区已经出现了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可以藉此转移出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项目,承接更优良的项目,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言,产业转移也能促进招商引资,提供发展机遇。

从港台、新加坡等地区利用外资的过程来看,外资项目一般会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当前,我国也在经历这一过程,由于各地区的外资利用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开发区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吸引外资项目,东部地区应在引进工业制造项目的同时侧重于商业、物流、管理咨询等服务业项目,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而西部地区则要根据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注意引进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

(三)要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为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心,同时,这也是所有开发区都应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不少外国企业已经开始警惕我国的“二次创新”引起的“中国风险”,在直接对华投资上十分谨慎,不少国家试图利用开发新的投资地来分散“中国风险”,在我国目前依赖出口、外资的经济方式实现转变之前,外资政策的快速转变无疑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与高新区的接轨,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建立生态工业园,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又称工业生态群落,是一个包括工业、社会和自然的地域综合体,内部各成员通过废物、副产品交换与废水、能量的逐级利用,对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关键种理论,选定关键种企业(即使用和传输物质最多,能量流动规模最大,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构筑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种群,建立具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与指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施补链战略,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类似于自然生物链的生态产业链,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建立生态经济信息系统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以生态工业园的新形象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开发区

为了更积极的参与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与市场争夺,开发区在发展方式上需向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转变,在资本集聚方式上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行政管理上从事务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在投资环境上从重点建设向全面建设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组织生产,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当前,约有60%的开发区正在向“一区多园”的方向发展。很多开发区还根据创业主体、服务、产业等归类方法实现园区的归类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地开发区在管理、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只是初步的对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探讨,具体的发展要比文中所述复杂得多,还需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董小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0(06)

[2]陈长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J].清江论坛,2010(02)

[3]王松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开发区建设[J].决策与信息,2009(02)

篇9

基金的发展速度飞快,收益喜人,到底基金经理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专家理财”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呢?应用国外的多个模型,学者对我国的基金业绩进行了研究。郝丽萍等(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的择股能力存在很大差别。勋、王聪(2004)发现,开放式基金个体上差异比较大。刘荣茂、周良(2005)认为,封闭式基金的业绩能够优于市场基准组合;不同规模的基金业绩表现有所不同。熊胜君、杨朝军(2006)认为,目前的基金管理体制是基金经理调整无法显著提高基金择股能力和择机能力的主要原因。谭一利、高泳波(2006)发现,基金经理偏向于获得超额收益率。何翠英(2007)发现,所选样本基金在选定时期内业绩比较理想。

本文将利用开放式基金周净值收益率数据,希望能够通过对基金选股和择机能力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并为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法

评价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机能力的指标较多,本文主要采用以下两个:

1、T-M模型:

在这里,D是一个虚拟变量。当Rm-Rf>0时,D=1,否则D=0。因此,当市场呈现多头时,β=β1+β2;而在空头时,则β=β1。

二、研究样本和数据资料

1、研究样本的选择。截止到2007年12月12日,我国成立的开放式股票基金共有179只。根据在研究期间之前成立,并有数据可分析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共有27只。因此,研究样本为:宝盈泛沿海、博时精选股票、博时主题、长盛成长价值、长信银利精选、大成价值增长、大成精选增值、富国天益价值、光大量化核心、广发小盘、国泰金龙精选、国泰金鹰增长、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华夏成长、华夏大盘精选、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南方积配、南方稳健成长、鹏华行业成长、泰达荷银成长、泰达荷银精选、泰达荷银稳定、泰达荷银周期、易方达策略成长、易方达积极成长、友邦盛世和中海优质成长等27只股票型基金,本文确定的样本基金评价期间为2005年6月30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两年零九个月。在这两年多当中,股市有升有降,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机能力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2、数据资料和来源

(1)资料来源。基金的每周净值数据由天天基金网公布的资料整理得到,沪深300指数的周市场交易数据来自于大智慧的数据库,基金分红数据来源于fund.省略。

(2)基金收益率的计算。考虑了基金的分红,基金周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3)市场基准投资组合的确定。本文的市场基准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主要借鉴沈维涛、黄兴孪(2001)的研究公式,确定市场基准选择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和3年期国债利率的加权。选择沪深300指数是因为它是由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选取300只A股作为样本编制而成的成分股指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沪深300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第一次联合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二是它的推出丰富了市场现有的指数体系,增加了一项用于观察市场走势的指标,有利于投资者全面把握市场运行状况,也进一步为指数投资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三是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是投资于深沪两市A股市场上的股票。同时,选择的国债利率是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少于20%。市场基准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即为:

rm=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3年期国债利率×20%

(4)无风险利率的选择和确定。由于我国目前的国债市场并不发达,加之在基金样本考察期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有多次调整,为数据处理方便,于是用加权的同期1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

在研究周期内,1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有过多次调整,分别经过时间加权和扣除利息税的计算,确定调整后的1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2.4211%为无风险利率的选择,无风险周利率为0.0466%。

三、实证结果分析和判断

在TM和HM模型中拟合优度R2十分相似,变化不大,在0.62左右波动,说明基金收益率变动中大部分可由市场基准组合解释。F值统计结果较为理想,均在5%的显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表明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还是优良的。

1、回归结果的考察。根据样本基金净值收益率的整理数据,分别运用T-M和H-M模型对样本基金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列于表1中。(表1)

(1)基金经理选股能力的考察。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在TM模型中,a值有17只为正、10只为负,表明开放式股票基金业绩总体上优于市场投资组合绩效,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有一定的证券选择能力;只有4只基金的a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具有显著的选股能力。在HM模型中,也可得到了近似的结论:a值有16只为正、11只为负,但基金业绩表现相对较弱;有5只基金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另有1只基金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负检验,即表明这只基金具有很差显著的选股能力――选出的都是“垃圾股”。

(2)基金经理择机能力的考察。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在TM模型中,β2值有18只为正、9只为负,表明开放式股票基金业绩总体上优于市场投资组合绩效。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有较好的证券时机选择能力;只有1只基金的β2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具有显著的时机选择能力,3只基金的β2值通过了5%的负显著性水平检验。在HM模型中,也可得到了近似的结论:β2值有17只为正、10只为负,基金经理有较好的时机选择能力;但是,没有一只基金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2、基金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分析结果对模型的敏感度分析。把不同模型回归分析所得的基金的选股、择机能力的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皮而逊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表2,表3)。模型对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机能力的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选股能力的相关系数都在0.87以上;择机能力的相关系数也在0.95以上,且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回归分析结果对模型不敏感。

3、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相关分析。对模型下对应的选股和择时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皮而逊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机能力表现出了负相关性。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经过实证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全面的视野来说,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要好于市场基准组合,基金体现了“专家理财”的一定优势。

第二,在市场时机把握能力上,就考察的样本基金来说,基金具有一定的择机能力。即基金经理对于未来市场整体走向能够把握,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显著;同时,有些基金对后市市场整体走势判断与市场走势存在显著的背离,暗示基金经理在对后市市场整体走势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第三,就考察的样本基金来说,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即当基金的选股能力较好时,择机能力却表现平平;反之,也成立。这也说明,即使基金经理有能够做出明智的股票选择,但同时又会被不恰当的时机选择所抵消,更深的可能是他们缺乏更多的有关组合投资管理的系统思想,顾得了头顾不了脚。或许也可以说明,基金经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不断地走向成熟。

2、建议

第一,就监管部门来说,要定位明确,发挥有效监管的职责。监管部门是整个市场的管理者,不仅要监管上市公司,也要履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的承诺,更要监管基金业。因此,要明确基金也是具有市场利益的主体,而且是有“话语权”的利益主体。对基金业来说,监管部门要“既生又养”,即应该加快建立我国基金的业绩计算和披露标准,规范业绩的广告宣传等。防止基金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吹嘘业绩水平等有违市场诚信的行为发生,维护投资者的权益。一旦出现基金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和黑幕交易等行为,作为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及时执法,加大惩罚力度;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工作的重点不仅要大力促进基金业的发展,而且要规范基金业的发展,“生养结合”。注重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投资者教育、保护好市场公平竞争并重,而不应该在促进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过多的发展职责;要不断规范基金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披露中,应增加对基金风险数量指标的披露,增加基金的各种数量指标的公布,如赎回率等,使投资者对基金的风险有基本的、直观的认识,还应该进一步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0-05

一、几种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Wiliamsonl979年提出的,他给资产专用性的定义是“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资产专用性是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一个定性概念,较难进行完全的量化。因此,它的有用之处是提出了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把资产专用性分为五类,即地理专用性、物理专用性、劳动力专用性、用户专用性和商誉专用性。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资产的专用性越强。业务资源在不同行业或业务之间进行转移的成本就越高,生产要素就会被锁定在相应行业。但是如果两种行业或者业务的生产要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那么就可以通过合作以及其他的资源转移方式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同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业务品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专用性程度都很低,因此构成了两种金融业务交叉。

从对资产专用性五个分类讲,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同地域的办公网点、办公设施等都可以用来办理投行业务,这些资产的地理专用性和物理专用性很低,完全可以通用;商业银行的广大员工属于劳动力资产,有着很好的金融知识基础。他们本身或者经过培训就可以开展投行业务:用户资产方面,专用性更低,大多数客户更愿意在一家银行办理完所有业务;商誉资产方面,作为同一家银行,开办投行业务应该不存在专用性的问题。

(二)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通常用来描述“经济单位利用单一经营主体内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增加企业商品的种类时,由于企业设备具有通用性,几种商品同时生产可使资源达到有效利用,进而减低成本,增加利润。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商业银行是决定维持其原有业务品种、还是增加业务品种。取决于银行专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与综合化经营的交易费用的比较。如果专业化的交易费用大于综合化的交易费用,银行就会采取措施,开展其他业务,进行由专业化向综合化经营的转化,即商业银行就会决定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该理论还对银行在追求范围经济时进行了风险提示。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管理能力会受到诸如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范围的非理性扩大有可能超越银行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导致管理混乱而失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既要充分利用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又要考虑自身条件的限制,加强风险管理,理性谨慎地发展业务。

(三)金融功能观点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点”。他们认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在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此消彼长的因素就是它们之间的比较成本。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金融创新管理模式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也开始大大降低,并逐渐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这种转变,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了资金“脱媒”的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断缩小,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迫使商业银行为了生存而向投资银行领域拓展业务。

(四)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不断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会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改良或变革,而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劲,会推动经济发展。“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企业组织的形式”。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依据市场环境,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金融商品与技术、业务操作程序与作业标准、组织形式等实施的调整、变革、发展等一系列经济行为和金融活动过程的总称。

从理论上看,正如金融创新的定义所界定,它是对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因此,客观上要求排除行业限制,实现金融要素按照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合理配置,这必然使得掌握在不同机构手中的金融资源互相渗透融合,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分业经营体制对金融资源的人为分割形成尖锐冲突,由此形成金融创新与分业经营制度监管之间的博弈,并推动着经营体制朝着有利于资源按照有效率的配置方向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涉足投行业务成为必然。

二、从资本市场、企业、银行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从供需理论的角度,按照资本市场提品一企业需求产品一银行为满足企业需求进行转型一成立投行部门为企业提品一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逻辑,探讨开展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必要性。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融资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现代市场金融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特别是2008年4月13日,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出台,正式推出中期票据,打开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的大门。中期票据一经开闸,立即吸引了一批大企业积极参与。五矿集团、中核集团、中华集团、中国电信、中化集团、中交公司、铁道部成为首批发行中期票据的非金融机构。这7家机构获准发行的中期票据总注册金额达1190亿元,首次发行总规模为392亿元。

国家一系列鼓励直接融资的政策,促进了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方式。企业融资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企业寻求资金保值增值渠道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企业对资产管理产品的需求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更加重视资金的保值增值,更加重视资金效率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统一。因此,对以闲置资金运作为主要内容的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的规范与繁荣、投资渠道的不断扩展及金融产品创新的日新月异,为企业资金提供了运作场所和平台。依托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可以创新出一大批具有保值增值、对冲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金融工具,并由此而引发了大量的新兴业务,如证券投资、资产证券化、企业并购、投资理财顾问、金融衍生业务、各种业务,等等。这些产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闲置的资金提供了多种使用渠道。以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为例,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为企业的短期性、周期性的闲置资金提供多种债券投资组合,通过银行间市场结算业务的开展,企业可以买卖各种期限不一、收益不同、风险各异的债券产品,从而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运作成本较低的投资理财模式,使企业的闲置资金有了最佳出口,既保持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又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三)银行来自企业对直接融资和资产管理双重需求的压力――激发了银行对企业需求产品的供给

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客户需求层次的提高,银行仅仅依靠传统业务已很难满足其需求,传统业务对客户,尤其是大客户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对于扮演筹资者身份的大公司客户而言,更喜欢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大客户还扮演着投资者的身份,更加重视自身资金管理,希望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高度统一,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结合。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扮演双重角色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的变化。转型应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从原来以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为主,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和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转变。在转型中,银行需要利用投资银行技术开发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期限不一、功能多样的新型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通过更多的产品供给,来与客户的产品需求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模式。

(四)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成为联接资本市场与企业的纽带――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回归努力使需求与供给匹配

投资银行的各种便捷工具成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直接融资的媒介和桥梁,它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把投资者手中的闲置资金转移到筹资者手中,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使银行真正完善金融中介职能,并能在相对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业务、参与竞争。

一方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传统信贷业务的“红海市场”,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银行可以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满足客户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增值型服务需求的同时,带动客户对传统业务的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可以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促进优势客户对弱势客户的兼并收购,促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保全。还可以通过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全面地了解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针对性地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控制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开拓与资本市场相连接业务的“蓝海市场”,解决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银行在单一主业的范围内已无纵深拓展的余地,“成为红海市场”。企业竞争的“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不能只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开发创造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客观上给商业银行开拓蓝海市场创造了条件。通过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在债券承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投资银行领域拓展生存空间,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获得新的盈利渠道以及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开拓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蓝海市场”。

三、投行模式比较分析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选择

从世界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和独立投行模式。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商业银行投行模式分为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下文分别对独立发展模式、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关系型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对比其优势和劣势。

(一)三种模式简介

1、独立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是市场中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受商业银行支配,开展的业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发展模式下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投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如美国的高盛公司、摩根士坦利公司等。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公司被迫转型。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全能银行设立业务分部,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是全能银行的附属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而存在,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最终决策权属于商业银行。这种通过全能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在欧洲大陆比较盛行,包括德国、瑞士等国。德意志银行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母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来开展经营活动,而子公司之间属于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相互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虽保持一定距离,但业务上相互支持。花旗集团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三种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独立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业务专业性强,在一个或多个业务领域有比其它模式的投行更有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市场反应敏锐,容易拓宽管理跨度、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对于重点业务或是重点项目,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各种稀缺资源,最大化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四是可以更少地接受监管,业务开展更自由。在美国。独立投行只受证券业的监管,不受美联储的监管,对其资本的要求很低,可以利用高杠杆自由开展业务。

当然现在看来,这一优势却变成了毁灭它们的劣势。

劣势:由于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无法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股权建立利益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如不易争取资金支持,无法取得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规模收益等,这也是独立发展投资银行在资本高度集中、产业规模化发展成大势所趋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由此也造成了其巨大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投行的倒闭正是这种劣势的典型体现。美国政府批准高盛、摩根士坦利向商业银行转型,也是为了避免独立投行模式上的劣势,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以度过难关。

2、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

优势:一是客户可以在同一家金融机构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不用因为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再挑选其它服务机构。这对客户来说,节约了时间、费用,还可以在全能银行提供的广泛金融产品和服务中挑选最合适的一种或几种商业银行产品或是投资银行产品,实现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发挥全能银行客户、网络优势,实现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三是可以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但可以吸收公众存款,还可以向本国央行再贷款,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全能银行的多种业务统一的内在联系使得全能银行经营更加稳健,相比独立投行模式。全能银行收入来源广、渠道多。银行一部分的亏损可以由其他部门的盈利来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机制可以分散收入过于单一的风险,有利于投资银行的长期发展。

劣势:一是由于全能银行部门间联系紧密、相关性强,一个部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力,容易使风险在内部跨部门传递、造成风险扩大,形成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投资银行为附属业务部门。缺乏独立法人资格,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不容易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投资银行效率漏损。

3、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

实际上,此种模式与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同点就在于其有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是独立的法人。

优势:一是可以发挥集团各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由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金融产业的经营对象都是货币资产。客户之间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它们的业务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这些金融产业的综合化经营更容易产生范围经济,发挥出协同效应。二是相对于全能银行模式,此种模式通过对不同金融业务设立独立法人,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各公司业务独立运作,降低了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遏制可能的风险扩散。三是与全能银行模式不同,此种模式下,作为子公司的投资银行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可以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在经营上就有了独立投行的优势。四是该模式使金融行业的网络共享、客户、信息方面优势互补得以实现。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五是从客户角度来讲,该模式可以使银行能够及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订造出多种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建立起密切的银企关系。六是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领导层更容易集中精力制定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策略,统筹规划各项业务发展。

劣势:一是该模式容易导致各子公司盲目进行规模扩张,忽视发展的质量。二是由于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复杂,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可能造成委托一问题,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三是各个子公司在互相利用资源时,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统筹和利益分配机制,容易产生内耗,该模式的优势就不会得到体现。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三种投行的发展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过从理论上讲,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具有的优势更突出。相对独立模式而言,它既有独立投行的灵活性、专业性,又弥补了独立投行不能与商业银行发挥协同效益、风险大的缺点。相对全能银行附属机构而言,由于都属于银行型投资银行机构,它基本上具有与全能银行附属机构模式的所有优点,重要的是还弥补了全能模式不是独立市场主体的缺陷。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关系型模式实际上是介于独立发展模式和全能银行附属发展模式之间的模式,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模式的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笔者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众多,每一家银行行情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历史发展沿革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一家银行不一定选择同一模式开展投行业务。目前来看,选择哪种模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商业银行的全能模式和控股模式,相对独立投行模式都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不能在实际运作中体现出来,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关键。二是各家银行要与各自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各家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全能模式还是控股模式,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选择超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模式,否则在风险的防控上容易出问题。三是要符合我国监管机构的要求。目前,我国监管机构根据各家银行综合管理水平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一般而言,实行全能模式,不需要监管层审批。但如果实行控股模式,则需要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审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何种模式开展投行业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