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在线范文
时间:2023-03-29 01: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在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生主体;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凸显的基本特点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处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来应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如何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更多的是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将课型进行分类,明确目标后选择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产生疑问,进入课堂
例如,教学文言文《劝学》时,我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声中,聆听久远年代传过来的古音,在抑扬顿挫中让学生回味,再呈现一幅幅充满哲理性的关于文章本身的图画,形象地让学生看出了在文言文中一些事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再配合一定的文字欣赏,从多方面让学生接触了文章本身,虽然了解不是很多,但是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来说,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
2.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恰当地穿插多媒体,在听说中培养学生探究文本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心理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能力因素;二是注意、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三是个性心理特点的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密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3.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教学《相信未来》一课,这是一首针对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诗歌,在课件设计时,导入语先选用“”图片为背景,配以“”影视资料。再由视频呈现诗歌,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配合一定的图片,重音,这样的欣赏已经让学生对那样的时代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认知中就会产生对文本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探究讲解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三观构建的过程。通过一幅幅图画的阐述和解析,不但实现了小组的互动合作,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作为人文主义教育者角色的定位,这样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比较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这些都是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代教;中学教学;对策
引言:据媒体报道,我国代教正在实现最后清退。可是事实上,代教这一职业又产生新变化,新发展。笔者认为,代教这一名词所涵盖的意义已经不同于往日,它所存在的现实背景不再普遍与“贫穷”“落后”“山村”“小学”这样的字眼所联系。这一职业可能存在于城市,可能存在于初高中。并且这一职业一般具有临时性。那么对于这一群体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应实施的对策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代教含义的界定
普遍上认为,代教这一人群是是指存在于公办学校,但不享受财政序列工资体系,其工资由学校发放,且其工资水平远低于在编教师工资的人员。长期从事代教的老师也称“长代”。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和条件艰苦地区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代教”和“长代”,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代教就是: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的非正式教学人员,在教学第一线发挥着替补顶缺作用的临时教育工作者1。”那么是不是只有农村才有代教?是不是只有初中小学才有代教?是不是代教一般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即可?答案是否定的。我所支教的学校是山西省洪洞县某高中,坐落于县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优美。该中学分为初高中两部,我所在的高中部实行14轨制,班容量达70人以上。生源良好,学生素质较好。那么正是在这样的一所中学,存在着代教。同样,在我调查中发现,山西省其他县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有代教。这部分人年龄一般不超过30岁,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不久以前才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他们有与所教课程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如今,这部分代教不再是低学历,他们满足教师职业资格的规定,拥有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因此,从学历上讲完全可以胜任中小学的教学。那么,如今对代教这一含义的释义,便不仅仅是局限于艰苦条件的农村小学,也不只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即可,这一人群随着时展也有了新的变化,那么对其含义也应该有新的界定。
我根据自身经历与调查将代教含义界定为:满足《教师资格条例》相关规定在公办学校临时教学并履行教师全部职责,但未获公办教师事业编制且不享受财政序列工资体系的人群。
二、对代教工作现状分析
以洪洞某中学为例,该校实行14轨制,高一任课教师35人,高一年级代教为15人,代教所占比例43%,高二年级任课教师31人,代教6人,代教所占比例19%,高三年级不存在代教,所占比为0。据调查,该校代教教授的课程覆盖面很广,在洪洞某中,除物理课程外,其他课程都存在由代教教授的可能性。在了解其他中学代教任课情况时,发现与洪洞某中情况相似。代教老师的课时量与在编老师基本相等,为每周20课时左右。据调查发现在洪洞当地大部分中小学,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代教。
(一)代教自身的特点
1.工作热情高,有心理优势
这些青年代教大多数刚从象牙塔走出迈向社会,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工作热情。
首先,他们较年轻,是其它年龄层次的老师们无法比的。其次,物质上的激励,能够激发青年代教的对教书工作的积极性与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再次,青年代教往往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十分在意的。
2.知识丰富,有一定工作能力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知识更新在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大大缩短。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也处在不断老化状态。很多在编教师在教学工作上表现出经验丰富,但是长时间局限于稳定的编制下,难以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参加培训少,使自身知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者缓慢发展状态。而青年代教倍感就业的残酷,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积极的为寻求一份稳定的职业,促使他们去不断学习,不断在教学工作中汲取知识,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
教师这一职业的威信,往往首先会体现在专业知识上。代教并非只有初中以上学历,现今,初高中代教一般具有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学历,在洪洞某高中,代教15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总人数100%。据调查,他们大部分为师范生且刚毕业,处于求职的瓶颈期。他们在大学中,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着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等等各方面知识优势,能够较好地胜任中学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下熏陶过的他们,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新潮思想,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将新思想,新观念贯通于教学,施展于课堂。
3.年龄较小,易于与学生沟通
这些中学代教老师,往往刚毕业不久,他们年轻,精力旺盛,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代沟小,乐于去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帮助解决。他们与学生之间因为年龄差距小而思维方式相近,共同语言较多,代沟就会相对小。此外,相比在编教师,代教职业不稳定,很多并未成家立业,有充分时间留在学校,留给学生,他们更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长此以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便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做人,做事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达到教育的目的。古人云曾今说过,亲其师才能够信其道,作为一名年轻代教老师,能够唤起学生的亲近感,。这样便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找到学习乐趣所在,既能增强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创新性能力的发挥。
(二)代教的作用
1.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缓解财政负担
代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如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支出比例逐渐增大,对农村教育支出投放比例也在增长,教师结构稳定性日渐加强,代教数量日益减少,城乡差距总体而言在逐渐缩小。但是,存在部分地区教育资金不足,教师资源难以保障。代教能够直接缓解财政压力,解决地方上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政府财政更合理分配起着重大作用。。
2.为学校教学工作注入活力
当今代教大多数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这一群体的到来能够给学校注入新鲜活力,相比年龄较长的老师,他们与学生间更易亲近,能够摆脱单项填鸭式灌输,促进师生间双向学习。
3.满足教育需要,提升教育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思想,无不体现着教育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千百年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被赋予神圣使命并受人尊敬,正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人们求知的本能,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这一职业受社会肯定并且受人尊重爱戴。代教是正式在编教师的有效补充,他们能够有效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三)代教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1.薪酬过低,物质上无保障
2.工作较不稳定,难有责任心
3.对其认同感较低,磨灭代教积极性
三、解决代教工作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国家方面
1.加大落后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科教才能兴国,必须重视教育。代教这一职业的出现,也源于当地政府财政亏空,无力补充招聘在编教师。以洪洞当地为例,该县自2006年以后至今未公开招聘入编教师,很多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只能聘请代教。那么当地的教育重担有一部分便落在代教肩上,难以保障该地区教育的质量。各地政府要加大对教育支出投放比例,以教育事业推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长足发展。
2.保护代教应有权利,为代教立法
代教的课时任务重,但是工资却低。国家需要对这部分在公立学校任职的代教进行权利保护。保障这些代教的基本权益。设定最低工资标准。相应的,应该保证代教薪资与劳动量多少挂钩,多劳多得。
3.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大学生就业
其实代教这一职业的出现,和当今就业状况有很大关系。大学毕业生逐年,但是对口就业岗位却有限。因此,国家出台政策促进就业是必要的。政策的实施需要法律去支撑,依赖于法律的制定以及完善。国家应该从立法角度去保证以及促进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这对我国具体国情而言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如今,有很多网站供大学毕业生求职,央视对“就业有位来”等相关网站的宣传力度增大,保证了就业信息的更加畅通,促进大学毕业生及时了解更多就业信息,对增加大学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方面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从社会方面还是个人方面,都有要引导树立职业平等的价值观。任何合法职业,都是值得人尊重的,不分高低贵贱,都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对于代教行业,应该对其工作充分肯定,落实合理的分配政策,按照劳动要素进行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在编还是非在编,都应该热爱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胸怀远大理想,做到敬业乐业。
2.加强对代教职业认识
代教承担与在编教师同等的教书育人责任,却得不到社会对其工作应有的肯定。社会缺乏对代教的职业认同,因此应该对代教行业重新认识,对其能力认可,尊重其劳动成果,保障其合法权益。从而加强对代教职业认同,使代教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
3.加强家长与代教间沟通
学生成绩影响着家长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对教师能力水平高低的认可。家长应该加强与代教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联系,搭建彼此信任的桥梁,认可代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上的付出。
(三)学校方面
1.加强薪酬管理制度建设:2.实现竞争,落实奖励;3.采用合同制,规定聘期;4.加强代教培训。
(四)个人方面
1.积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2.积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3.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
本文对当下代教这一职业含义进行界定,分析代教在实际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找到解决代教问题的部分途经。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面对现在就业难的现状,我们有可能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代教。了解代教的现状,认识代教的问题,找到解决代教问题的相应对策,对于我们每个人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理论教研部)
注解:
①引自期刊:林祥,《代教:农村教育的待解之难》山西教育,2006年第4期,第10页
参考文献:
[1]林祥,《代教:农村教育的待解之难》[J]山西教育,2006年第4期,第10页
[2]王嘉.《代课教师问题需要要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J].中国人大.2010年。
[3]俞玲艳.《激发非在编教师工作积极性之我见》[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价值观
一、运用课件演示,体现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说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佳作,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教师打开了进行人文性教学的方便之门。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锄禾》,描写了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倍加爱惜粮食,但这对于很少接触种地的小学生们来说,一时是难以体味的。在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和学生熟读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大家知道诗中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呢?现在来看看农民伯伯是怎么劳作的。”然后给学生们展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烈日的暴晒之下,农民伯伯在庄稼中挥汗除草,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农民伯伯辛劳的汗水,通过这个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餐桌上白白的米饭真是“粒粒皆辛苦”,使小学生油然升起了一种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增强了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关注情感因素,渗透人文性
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阅读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人文教育,使阅读实践活动触及学生心灵,形成独特的感悟。
比如《一路花香》这篇课文,通过从一个有裂缝的水罐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这一则寓言故事,揭示了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自身价值,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体会破损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来品读课文,通过阅读找出破损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惭愧“”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语句的描述,去体悟破水罐的惭愧自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与挑水工的两次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语调、语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对课文语言感受中,提升情感的认知。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对此也要给予重视,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提升审美素养,感受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深深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不仅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进行人文熏陶的基本途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题材、思路、表现手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延伸,深化人文性
篇4
关键词:分层教学;语文学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3-01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性格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分层施教必不可少。分层施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现就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谈一下分层施教的感受。语文教学工作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不仅在于语文,即所谓的母语学科最为学生所熟悉,还在于语文学科也是最为学生所忽视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要想得到最佳水平实属不易,而且似乎这个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定性、不可控,因而学生一边热爱语文一边又痛恨语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开讲分层教学之首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明白这门学科的艰巨性和科学性。所谓艰巨性即任何想不劳而获者在语文上想有所战绩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但不排除个别的机缘巧合,但巧合不代表必然,具有极大地风险性,而科学性是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想认真学好这门学科,任何人都可以有所建树,关键在于你是如何体悟与消化、加深与强化。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备课、上课、练习等环节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力争能够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众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分层次教学由于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与新安职高艺术生的实际相吻合,近两月来,我校尝试分层次教学改革试验,四十分钟的课堂实行因“层”施教也有诸多的不便,且常常会顾此失彼;但这并不妨碍在局部给学生划分层次以及在课堂之外实行层次训练和指导。在此,我只想谈谈分层次教学在预习中的实施与体现。
前提:承认预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学,有两个习惯必须让学生养成,一是一字不漏的阅读教材(即课文)的习惯,二是广泛的龄前 阅读大量课外书的习惯。如果说后者是为了积累知识,那么前者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自学能力。而预习,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备课环节我比较重视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提出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不盲目。比如在讲《报任安书》之时,我先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发现绝大多的学生对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通过预习就能大略掌握,而学生对很多处语言的表述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列为“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对士大夫“死节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效不错。有专家说“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讲废话,讲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需要的。课是为学生上的,要对学生有帮助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多思索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而对不用层次学生情况的把握便于我们在授课环节中寻找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采取课前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预习的情况,也可以在课后询问相关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教师要在不断地变通中把握好备课环节,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程度的要求,达到全体充分发展的目的。
1.分层预习的指导
根据预习程度的深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可以把课前预习的目的分成由低而高的三个层次。即障碍性预习、感受性预习、发现性预习;姑且定之为C、B、A三层。
C层:障碍性预习——扫除课堂上的基础。内容有:①默读课文一遍。②给生字、词注音释义。③参看课文注解和补充资料。④识记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B层:感受性预习——整体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内容有:①整体把握全文结构。②筛选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A层:发现性预习——研读课文,从两方面入手:①正面借鉴,有获得便有了借鉴。②反面质疑,有阻碍便有了质疑。
2.分层预习的检查
在这由低而高的C、B、A三层预习中,C层的预习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分层预习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恰当的层次上。而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拓进,我就借助课堂检查通过表扬与分数来实现。所以,搞好课堂预习的验收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怎样确认学生预习达到的层次呢?
我设置了每个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时必须明确回答的三个由浅而深的问题:①完成了A,B,C三个问题中的量②有什么感受?③有什么发现?
篇5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语文知识是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灵活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以便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本人将主要就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现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代文阅读学习中,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形成完善的人格。
1.协调师生关系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的成效,进而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认识到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了认可和爱戴之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且要重视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语文素养,接下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用真诚的心和学生做朋友,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和提升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现代文《西地平线上》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篇现代文讲解的是奇异动人的大漠景色,而且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山河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和由衷的赞叹。在视频播放完之后,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启发学生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
2.把控课堂进程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要加强对导入课程环节的重视程度。如果能够提升导入课程的质量,就能够在课程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最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调动起整个课堂气氛,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对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课程进程进行有效的把控。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控课堂进程,教师要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调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祝福》一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整篇现代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接下来讲师可以启发学生,用第一人称将祥林嫂的故事进行叙述,让学生能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也就是祥林嫂的遭遇是因为维护封建礼教的结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加强探究学习
在学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学习,于是要为学生提出疑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的发现,通过自己的发现来理解和掌握问题才能够形成是最深层次的记忆,并掌握知识的内涵和规律,因此探究式学习对于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探究,这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师在讲解《拿来主义》这篇现代文时,要考虑到文章的学习难度较大,采用提问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向学生提问:鲁迅主张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如何看待拿来主义、送来主义和闭关主义?这样学生就能够以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探究,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
4.善于激感
篇6
一、自主阅读古文
阅读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熟悉古文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但是,很多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几遍之后,依旧是在读汉字,对文本中的短句、停顿根本不知所措。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也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古文阅读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进行停顿,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欣赏《小石潭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试着对全文进行停顿划分,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引导学生按照“主谓宾”的形式对句子进行停顿划分,这样不仅能够将汉字连接成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而且,正确地停顿划分,也能让学生感受古文中语调的抑扬顿挫。
二、自主翻译古文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翻译,提高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是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学生在古文学习中一直采取的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解答“阅读赏析”中的课外文言文时,失分最多。可见,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可以借助古文自主翻译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古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还以欣赏《小石潭记》为例,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下面的注释对文本进行自主翻译,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并将自主把握不准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时,组织学生对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逐步端正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古文的质量。
三、自主欣赏古文
鉴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古文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因此,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欣赏,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样以欣赏《小石潭记》为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鉴赏,对文本中的一些优秀的句子进行自主鉴赏,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引导学生对该句子进行翻译,并展开想象力感受作者对景物入微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古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的修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成为古文课堂的主人。
篇7
一、要明确语文素质的要求和任务
在明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基本内容,以及要求和任务的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和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坚持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人的文化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
3.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一是识记训练。小学生要认识掌握大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记忆的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认识的基本过程,要多运用形象记忆。二是语感训练。语感是指对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具有直觉和想象性感觉的功能。语文课培养语感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三是读写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读是学习别人积累的知识,写是自能操作,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在教学的同时重视完善人格,这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历史超越,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对于时展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教师的“教”,尊重学生好奇、好发现的心理,每当教学新知识时,只要学生通过“思一思,议一议”能够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剥夺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权利和愿望,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考、讨论、争辩”的情境。
如学完《将相和》一文我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我非常满意,表示赞成这两种意见,正准备结束课时,突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任用人才这一点。”说得多好,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个人为人和执政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有理有据。我马上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以另外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肯定,成功的喜悦从心中油然而生,积极地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是一种在探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篇8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谈到文化对于语言的体现,相信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因为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你必须要先了解这种语言发源国的文化习俗。学习英语不仅要会认,更要会用,在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西方国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难用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来进行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人会在遇到初次见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想要表达关心或者寻找话题来进行交谈而向对方询问“你在哪工作?”“你们单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样?”“你结婚了没?”等等问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会愿意对一个初次见面或者不熟悉的人来讨论这类问题。再比如,中国人和朋友相遇,往往会很自然地问“你吃了没?”,其实这个在熟悉的人之间,就像是打招呼一样平常,但是换成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则会理解为你是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所以,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方面的一些误解,会引起很多尴尬的场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从产生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1、个人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们会彰显出来。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比如,有人告诉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来表达, 所以当中国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时候,外国朋友就会以为你是在问哪个地方漂亮,这样的语言歧义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国家中,别人对自己进行赞扬的时候,要礼貌的接受,他们一般直接用“Thank you!”来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篇9
一、让农村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走进语文课堂
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问题,农村教学就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人的好素材。“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老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当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的时候,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到:“在上学的途中,我看到一簇枯败的小草,已经布满灰尘,在这片草丛中有一抹黄色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黄菊,她静穆着,在风中摇曳,一刹那,我愣住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活之美就蕴涵在平凡之中……”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二、让农村淳朴的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它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着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农村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呢?让师生“到民间去采风”,学生开始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三、让农村清新热情的民风走进语文课堂
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作为老师怎样才能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发现,感悟,书写出农村的这种醇厚的美好呢?
篇10
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但我们更应认识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情感性。情感性包括教材的内容,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反应,即情感性是由于教师、学生、教材共有营造的一种情感氛围。教学中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各种教学目标在师生强烈情感投入中实现。情感性既是语文教学方法表达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
一、情感性在教学目标上的体现
语文这门课有很强有思想感情教育。我国古代教育一贯提倡“知、情、意、行”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教育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情感目标与认识目标、心理因素、动作目标相提并论。现行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文第十册《白杨》,写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也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体现教学目标,激励学生自己的茁壮成长。小学语文课文第十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可以把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激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要勇克难关,养成好德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情感性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现
现行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文学作品,文章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凝聚着人类的各种情感。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古诗词三首》,其中《清平乐・村居》,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教材内容中情感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不管任何方式,都能从教学内容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情感性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小学生正处在世界尚未形成的阶段,思想情感最易波动,最易被感染,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往往在学生情感集中情况下容易吸收消化。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丑的效果远远超过接受一个单词的说教,他们对于呆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最具有抵触力,课上就用消极的情感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对所授内容无动于衷,则说明他们的情感还没被调动起来,如果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而表现出喜怒哀乐,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角色,和老师的情感达到了一致。
四、情感性体现在教师身上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五彩斑澜,有着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调节,是不能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老师在课堂上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能脱离教学内的情感之外,又要时时顾及学生的情感,进而需要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情感性循环状态。如课文《行道树》一文中“我们是一副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的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行道树”的内心世界,这种忧愁和快乐,正是这些树的内心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那么,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缺陷或误区又有哪些?
第一,教师过分注意知识内容的传授,缺乏认识内容对比情感熏陶。备课时对字、词、分段分层过于细致,一味“指指点点”只让学生记住“这儿有什么”、“这是什么”其结果学生囫囵吞枣,没有一种感染性的效果;第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也只停留在简单地说明,生硬的概括阶段,有的省略不提,也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捉而不详,没有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只告诉学生其中包括情感,而学生却不知如何理解,更谈不上如何去品尝;第三,过分注意强调学生情调的形式,但教师没有发挥主角的作用,结果只是场面热热闹闹、好看,学生并没有内在的和课文联系的情感体验。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达到教学中良好的情感氛围,应该注意这几点:
1、教师要做一个情趣高尚,勇于求真、善、美的人。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我以我心付童心”这其中包含一种人生态度和风格,这种态度和风格,说魏书生有较高的情感追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高度评价魏书生的话:“魏书生同志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一心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理也不安,把学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培养成才……”。他的胸襟如此坦荡,魏书生的情感追求,代表了许多成功的语文老师。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是情感教学的代表,她曾经说:“热爱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目标,可以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一定对教育无比热爱,对美、善、丑、恶有着敏锐的感触,心胸狭隘、自私落后的是不能领略到“青山处处有忠骨”,“马革裹尸”的博怀;一个知识贫乏的老理则不能领略到“百草园”中绚丽的意蕴。
2、教学过程中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切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