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3 21:2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守财奴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狄更斯;《圣诞颂歌》;人道主义;动作捕捉
2009年迪斯尼推出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以下简称“泽米吉斯”)执导、金•凯瑞(Jim Carry)主演的一部圣诞大片,它改编自19世纪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下简称“狄更斯”)的同名短篇小说。《圣诞颂歌》讲述了超级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以下简称“斯克鲁奇”)蜕变的故事,主人公斯克鲁奇本是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没有人性、嗜财如命的家伙,但是在平安夜,“过去之灵”带领他看到自己如何从一个贫穷但幸福快乐的年轻人变得一天天富有但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现在之灵”带领他看到现在自己的冰冷生活以及他人虽然贫穷但幸福快乐的生活,“将来之灵”带领他看到衰老之后卧病在床无所依靠的孤苦景象,这次人生之旅使他陷入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行事的方法,冰冻的心不知不觉中融化,最后守财奴幡然醒悟,发生了彻底的蜕变,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从守财奴到慈善家的蜕变凸显了小说的作者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狄更斯的小说中,作者大篇幅描述了当时乃至是现在普通电影无法展现的超现实场景,在电影中,导演泽米吉斯实现了电影技术上的创新,采用先进的电影技术毫无限制地展示了人们以前无法感受到的狄更斯小说里的奇幻世界,并且电影的拍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守财奴到慈善家的蜕变
凸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思想贯穿狄更斯一生的创作,他深切而真诚地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赞美他们高尚的品德,谴责造成人民痛苦的为富不仁的资产阶级、官僚机构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不合理的制度,主张以仁爱精神感化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使人们和谐相处。
(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生活痕迹和时代烙印
文学源自生活。狄更斯的文学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动荡年代的普通民众的疾苦,批判虚伪与罪恶的资本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进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小职员家庭,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因为债务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活,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尝试过很多工作,为生活四处奔波,历尽艰辛和磨难,生活中的经历使他广泛地接触到英国社会生活,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熟悉资产阶级各种代表人物的嘴脸,初步萌发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正是以道德著称的维多利亚时代,人道主义思想非常流行。由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低下,他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人道的现象,并在实践中尽力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现实生活提升了他的人道主义素养,为文学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二)谴责为富不仁者
《圣诞颂歌》中刻画的守财奴斯克鲁奇,是个彻彻底底的为富不仁者,作为马利(Marley)惟一的朋友、惟一的财产继承人、惟一的送葬人,在举行葬礼的那天,他显得并不悲伤,还讨价还价,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举行了葬礼,甚至把覆盖在马利眼睛上的两枚硬币也拿了回来;天寒地冻,他舍不得往炉子里加些煤,甚至把存煤的箱子放到自己的账房以防雇员鲍勃(Bob)私自往炉子里添煤;慈善机构上门让其募捐,他不仅一毛不拔,而且说出极其残忍的话:“我自己在圣诞节都快乐不起来,我也没钱让无所事事的人快乐。”“如果他们想死,最好去死好了,这样还可以减少过剩的人口。”《圣诞颂歌》通过对斯克鲁奇做的残忍而无人性的事情的形象刻画,强烈谴责为富不仁者,也指出为富不仁者不会有好下场,改变是惟一的选择。
(三)褒扬下层人民的高尚品德
《圣诞颂歌》中也描述了像弗雷德(Fred)、鲍勃之类的下层人民,他们属于故事的正面人物形象,这些下层人民虽然贫穷,但是却善良、有爱心、乐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弗雷德是斯克鲁奇已故姐姐的孩子,虽然斯克鲁奇从来不关心他,弗雷德每年圣诞节都诚心地邀请舅舅到家里吃饭,即便舅舅对他恶意相向,圣诞聚会总会为舅舅祝福。斯克鲁奇惟一的职员鲍勃,虽然生活艰辛,一天挣不了多少钱,他们会为了一只烤鹅而欣喜若狂,他们会为了家人的团聚精心准备并不丰盛的圣诞晚餐,他们会为苛刻吝啬的老板祝福。这些细节无不显示出作者对下层人民高尚品德的褒扬,告诉我们贫穷但是善良的人们一样是幸福快乐的,善良的人们总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二、电影拍摄的现实意义
文学源自生活,同时也服务生活。“衡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首先要看它能否向读者展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或者非常类似、或者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但其中的情和理却与人的本息相通;这个世界尤其注重对人性中的最优秀特点予以大力张扬。”狄更斯的小说对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显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不仅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反映生活,而且评价和干预生活。160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阅读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或者与金•凯瑞一起置身于斯克鲁奇的时空之旅时,我们在钦佩狄更斯的仁爱之心时,也会从天堂的角度审视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我们的所作所为。
(一)重温快乐、温馨、温情的圣诞节
社会学家认为,《圣诞颂歌》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圣诞节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价值,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发明圣诞节”的人。正是因为狄更斯的这部杰作,才有了“Merry Christmas”这句流行语,并且圣诞节中的许多祝贺节日的仪式也是因为他这部小说才开始广为流传。维多利亚时代,由于清教主义的持续影响和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冷酷的现代化,圣诞节逐渐受到冷落,但是狄更斯的小说给这个节日带来了新的生机。《圣诞颂歌》中描绘的温暖、快乐且富有魔力的圣诞节,不仅改变了一个吝啬鬼,也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这个节日。而在今天,当我们通过电影身临其境斯克鲁奇生活的年代,看到募捐人不辞辛苦地募捐,聆听到欢快的圣诞歌曲,品尝丰盛的圣诞大餐,或者像孩童一样飞奔时,我们深深地感动于圣诞节的温情,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圣诞节宣扬的向善的思想。
(二)呼唤人性的回归
人性中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三位精灵造访之前,斯克鲁奇展现的是人性中的假恶丑,他不仅对他人冷酷无情,对自己也很残忍。在圣诞节的晚上,三个精灵带领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施比受更快乐,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慢慢地回归,他那固有的自私冷酷迅速崩塌,消失殆尽,从此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于是在精灵拜访的第二天,斯克鲁奇买了一只特别大的火鸡叫人给鲍勃家送去;他在街上逢人便说“圣诞快乐”;他主动提供金钱给募捐人;他第一次拜访了自己的外甥,并且邀请客人到自己家过圣诞节;雇员鲍勃上班迟到了,斯克鲁奇不仅没有生气,还对他说,“圣诞快乐,鲍勃,我的好伙计!我要给你加薪,并且尽我所能地帮助你的家人。快点把火生着,再去买一斗煤。”斯克鲁奇平生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从乐善好施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三)做金钱的主人
“一切都是鬼话,只有钱可靠”,这是斯克鲁奇对金钱的看法。当今社会,很多人崇尚功利,金钱更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金钱真的可靠吗?功利和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的生活吗?斯克鲁奇拥有金钱,可是他快乐幸福吗?在街上,没有人向他问好,没有乞丐试图向他祈求一点施舍,没有孩子愿向他打听时间,也无人向他问路。可见斯克鲁奇是金钱的奴隶,即便拥有金钱,但却为钱所左右,拥有金钱,他没有得到快乐。斯克鲁奇因为自私与吝啬积累的财富带给他的不是幸福快乐,而是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丧失。当斯克鲁奇用钱帮助他人,“成为这个城市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板、最好的人”时,他感到“如羽毛般轻盈,如孩童般快乐”,他的爽朗的笑声证明了他无比的快乐。可见只有善良和仁慈、乐善与好施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无穷无尽的幸福。
三、电影的技术创新
《圣诞颂歌》和守财奴斯克鲁奇的故事,曾经20余次被搬上银幕,10余次被改编成连续剧和动画片。想要超越以往的电影或者电视版本实属不易,但导演泽米吉斯做到了。在2009年拍摄的由金•凯瑞一人分饰四角(斯克鲁奇,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将来之灵)的《圣诞颂歌》中,导演泽米吉斯运用最新的IMAX 3D视效和“动作捕捉”技术,再一次带来了热闹的圣诞节奇观。这一经典圣诞故事的呈现充分显示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测量、跟踪、计算等方法把演员身上、脸上关键点的动作捕捉下来,然后融合到已经建好的电脑三维模型之中,让电脑做出和演员类似的动作。在《圣诞颂歌》这部电影中,金•凯瑞全身要套上特殊的纤维紧身制服,遍布350个LED感应光球,头上扣着接受表情信号的头盔,在60英尺见方的小房间里上蹿下跳,被无情的红外射线来回扫描,这样得到的动作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惟妙惟肖的守财奴形象。
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设计的三维人体动画,不是由模拟的人体动作制作的,而是捕捉的真实人体动作与三维角色合成的,于是生成的三维动画更形象逼真。动作捕捉技术有很多常规拍摄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制作逼真的3D效果,它能活灵活现地展现虚拟人物,它能缩减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是未来影视制作业发展的趋势。
四、结 语
电影《圣诞颂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故事的大团圆结局让人感到温馨,观众对于三个精灵的警示有了更深意义的了解:对他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救赎,对他人的慷慨就是自己的幸福。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电影之中。《圣诞颂歌》在160多年前对当时的社会极致批判,在160多年后的今天以绚丽的电影姿势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展示了温情的圣诞节,而且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呼唤人性的回归,并且呼吁人们对金钱要有正确的看法和使用标准。
[参考文献]
[1] Charles Dickens.The Christmas Carol[M].New York:Bantam Books,1986.
[2] [英]狄更斯.圣诞故事集[M].吴钧陶,裘因,陈漪,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3] 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 王坤.批评标准哲学基础的置换――文学的价值层面与批评尺度[J].中山大学学报,2003(02).
篇2
【关键词】比较式阅读 拓展阅读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1-01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到十二册的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或选读课文,或新旧版本教科书的课文,或课外小短文 ,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源。部分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课文密切相关,体裁相同或接近,难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式阅读探索,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比较阅读中认识阅读材料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比较式阅读,是探索性阅读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在中高年级的拓展阅读中常常能以运用。
一、对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语言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感悟语言。阅读材料可编排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体裁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文章体裁对文章内容的特殊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一文,可给学生提供两篇文章和一首诗歌。无论外国故事《华沙一跪》,中国故事《管鲍之交》,还是诗歌《抒怀》,都给我们的学生传递一种思想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利益,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胸怀,为世人所称颂。通过对三篇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表达同一种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能很快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的愿望。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把这样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家语言文字的不同表达,推敲两者间的异同,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推荐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很有意思。在拓展阅读中,可引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临死情形,欧也妮・葛朗台盯着金子,抢夺圣器,叮嘱女儿交账的情形和吴敬梓笔下严监生临死指着两茎灯草的情景是多么相似,通过比较,学生惊奇发现,原来世界上的守财奴、吝啬鬼都是一个模样,只是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而已。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着重神态描写,《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着重动作和语言描写,并和学生介绍两位守财奴的故事,学生会发现人物弥留之际,严监生的守财是可悲的,欧也妮・葛朗台的守财是疯狂甚至是失态的。学生通过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发现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多么重要的任务,更加明晰文章构思、人物描写、遣词造句为中心服务的意识。
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如人教版第七册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了李白的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我会向学生推荐阅读《赠汪伦》。《赠汪伦》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过的送别诗,通过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写李白和好朋友告别,但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更开阔,《赠汪伦》写出汪伦送别友人的有趣之处,可见李白的诗歌意境优美,极其传神,不愧为“诗仙”。
篇3
高美几年前干起了直销行业,经过没日没夜的努力,荣升“红钻”,又钓得“高富帅”徐亚飞,事业爱情双丰收。
高美漂亮,能说会道,婆婆却一点也不喜欢她,商量婚事时,她对高美说:“结婚得办婚前公证,我儿子有房有车有公司,你有什么?你们差距太大。”
这话说得他们几乎要撕破脸。素日能言善辩的高美被呛得直咽口水,她挤出笑容,说:“国家新出台了《新婚姻法》,难道它保护不了你儿子的财产?”
徐妈妈冷冷地说:“不动产如房子、汽车,实行登记制度、产权明确,就不需要婚前财产公证。而产权随时处于变动状态,像存款、古董、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为避免离婚时无法说明白,就需要婚前财产公证。”
高美气得呼吸都不顺畅了,找徐亚飞哭诉:“你妈什么意思?谁稀罕你的钱,我的事业前景大好,等我买了宝马和别墅,你可别后悔。”
徐亚飞长叹:“我妈是一个守财奴,我又离过一次婚,你要体谅她。”很明显,徐妈妈事先给儿子洗过脑了。今年32岁、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徐亚飞,已经不是爱情至上的小青年了。
徐妈妈这样刁难高美也是有道理的――她看不上她。徐亚飞有房有车有公司,徐家古董名画一大堆。而高美家境一般、短婚未育,职业疑似传销,逢人就贴上去拉生意,当初凭她三寸不烂之舌骗得徐亚飞买了她上万元的瓶瓶罐罐,并成功地引诱他失身。
徐妈妈跟儿子唠叨:“高美就是一个江湖骗子。你离过一次婚,该吃一堑长一智了,你们非要结婚我没办法,但一定要公证。”
徐亚飞体谅母亲的用心良苦,上一段婚姻,他损失了不少钱,也见证了爱情的脆弱,对于资产悬殊的男女,婚前公证实在有必要。只是,这不是伤感情吗?他开不了口,母亲自然责无旁贷地冲在前头。
2
高美气哼哼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宝马别墅”,她一定要努力。她的遭遇得到了同事的同情。这是一个女性居多的集团,信奉自力更生、实现自我价值。
同事A说:“公证就公证,反正又不是图他的钱,就把这事当做奋斗的动力吧。”
同事B不赞同:“还没过门就小瞧了咱们,娶妻又不是买丫环,咱得拿出架势来,不然结婚后任由他们欺负了。”
徐亚飞很矛盾,他爱高美,但又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小心算计,还要顾及母亲的想法;高美也很矛盾,以她的个性是不屑财产公证的,只是她咽不下这口气。
高美的父亲早逝,她只能跟母亲商量,母亲软脾气没主意:“儿啊,谁叫你的条件比徐亚飞差一截呢?公证就公证,也让他们瞧瞧咱们的骨气,以后自己要争气啊。这事别告诉你哥,他性子直。”
公证,虽然高美认同了,但心里实在窝火。徐亚飞不敢打电话,但是在短信、QQ里说尽了好话。高美心软了,她真的喜欢徐亚飞,这样的“钻石男”奇货可居,再不抓紧就会被抢走。她那个“钻”确实不如徐亚飞这个“钻”,对于那个直销“事业”,高美表面上神吹,其实内心深处没什么底气。
高美在QQ上说:“那你能放弃公证吗?以后我挣的钱全给你。”
徐亚飞回答:“婚后你就辞职,我养你,你还挣什么钱呢?公证也是为了哄我妈嘛,以后我的存折你来管。要不,我再找我妈商量。”
总之,徐亚飞东绕西绕、好话说尽,就是不在公证的事上松口,还在QQ空间转载了一个帖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有所指,帖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婚前财产公证,在外国和上流社会司空见惯,意在保护男女各自的利益。在离婚率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很有必要,有了保障、无后顾之忧,才能大胆放心地去爱。公证中,一般都是钱少的那方才会感觉委屈。”
高美长叹一声:公证就公证,我怕过谁?靠过谁?她发话过去:“明天就公证,立刻、马上,叫上你妈,让她亲眼看着。”
徐亚飞忙说:“急什么啊,明天先给你买几件好衣服。”
本来欲与高美誓不两立的徐妈妈一下子变得慈祥可亲,送给她一条老气的金项链,并声明此物不在公证范围内。高美表面笑着,心里在骂:“老奸巨滑、见钱眼开的守财奴!”
3
公证的事到底没有办成,因为高妈妈越想越伤心,忍不住将此事告诉了开餐馆的儿子高伟。脾气火爆的高伟当即发火:“公不公正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尊严问题,亲朋好友会怎么看你?徐家把你当成啥了?到时候把你一脚踢开,他们半分钱都不损失。你不看好他的钱,就由着他换老婆、包二奶了。”
钱是男人的“七寸”,管好男人的胃,不如管好男人的钱,哥哥见多识广,他的话不无道理。
高伟把徐亚飞慎重地约来谈判:“亚飞,你有点家底我知道,可我妹妹也不差,人不能光拿钱来衡量吧,她以后要为你生养孩子呢,孩子姓徐不姓高。作为男人,别这么小肚量。若说家产,我开的饭馆不比你的公司小吧,我没老婆孩子,我的财产也是我妈和我妹妹的。”
徐亚飞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只能苦笑,高伟一大杯酒下肚,说:“我家不贪财,我保证,万一以后你们离婚了,我不让我妹妹要你一分钱。公证,哼!你徐家不要太糟!”
高伟把架势拉上了,就算徐亚飞的老娘来,他也不怕。
那边,高美被一群同事说得思想松动了,她们说:“这种男人爱的不是你的人,早分早安心,别还没进门就低人一等,世上的好男人多得是。”
高美烦得上火,徐妈妈及时火上浇油,电话里怒气冲冲地说:“高美,你什么意思?说好了的又突然变卦,你真狡猾啊,几句话骗了我一条金项链,你就是江湖骗子,别再想骗我家亚飞了……”
徐妈妈誓死捍卫儿子的财产,高伟坚决维护妹妹的尊严和利益,这场硬碰硬的仗,不知如何收场。高美和徐亚飞的疙瘩也越结越大,徐亚飞认定高美的前后两种态度是一个阴谋,高美认定徐亚飞心眼小,是个守财奴,没想跟她厮守终身。
“一谈钱就伤感情,一谈感情必伤钱,不如结束吧。”高美想,虽然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心里依然拧了麻花一样难受。
4
情场失意,事业就得意。高美因工作出色,被公司送去东南亚旅游。
回来后第二天,高美接到徐亚飞好友的电话,说他醉得不省人事,让高美来接。
迫于面子也迫于想念,高美去了。一个月不见,徐亚飞胡子拉碴一副颓废状,怎么变成了这样?
朋友说:“徐亚飞的公司生产的食品里发现有毒成分,被工商局查封,可能还要受法律制裁,会计又带着大量现款跑了。徐亚飞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高美傻了眼,这种破产故事,连续剧上天天有,没想到会发生在心爱的人身上,她抱着不成人形的徐亚飞,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高美去找徐妈妈问情况,徐妈妈呆坐在空荡荡的客厅,两眼无神:“该轮到你看笑话了,我准备卖了房子,把员工的工资和货款付了,还要打点亚飞不要坐牢。总之,我家没钱了,你也没什么可图的了,你走吧。”
再也不用公证了,因为徐家成了穷光蛋。
徐亚飞酒醒后看到高美,哽咽了:“我给不了你幸福生活了,对不起。”
高美定定地看了徐亚飞半分钟,豪气地说:“结婚,我养你。”
5
几天后,高美和徐亚飞领了证,不是公证,而是大红结婚证。
徐亚飞把高美领到自家的二层别墅,喊:“妈,您的儿媳来了。”
别墅依然、家具依然,这房子不是要卖掉抵债吗?徐亚飞摊摊手:“一场误会,我什么也没失去,还多了你这位好妻子。”
徐妈妈皮笑肉不笑,她终于没把公证的事办成,让高美带着卷走她家财产的隐忧进门了。
怎么像戏里的情节?高美半信半疑。她先去徐亚飞的朋友那里,结果没套出话;她又托在工商局工作的同学帮忙查问,发现他们并没有调查过徐家的食品公司。
高美冲到徐亚飞的食品加工厂,里面热火朝天,忙忙碌碌,公司一直没停过产,也没出过状况。
耍我!高美把石子踢得老高,想必公证一事让徐亚飞骑虎难下,他便和母亲使计装破产,若高美不嫌贫爱富,就不再与她谈公证一事,一切都是演戏罢了。高美既生气又伤心。
这时,母亲的电话打来,跟她唠叨:“你哥跟一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姑娘好上了,姑娘一穷二白,就是长得漂亮,心眼贼多。”母亲又唉声叹气:“她准是看上了你哥的钱,你哥平时聪明,一遇到这事就糊涂了,非要娶这个小妖精,你说咋办?”
篇4
你说:"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不准遗弃我!"我无语,可是你想过没有,万一有一天,你会不会遗弃我呢?也许不存在所谓的遗弃,只是我们的追求不同吧.你曾对我说:"人的生命可以活得很短,但是必须要轰轰烈烈.我不要做无名之辈.既然世界让我存在,我就要让所有人认可我的存在!"我笑了笑,实在我没有什么可以对你说的.你总说我胸无大志,也许吧.但你可不可以认为我喜欢安静呢?记得吗,你说过"你身上金子好多哦,干嘛想当守财奴啊,为什么总不说话?知道吗,你的一言一行我都记着,因为这是我们的共有记忆.
可是美好总是短暂的,就像我们一样.3年的光阴眨眼间便走到了尽头.今年夏天我们都要毕业了,你要走了,你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以说你也抛下我了.忘了吗?我们曾约定要一直牵手走进北大的,可如今你走了.原本以为我会哭 ,会闹.可是我还是好好地过着没有你的日子,过着今年秋天我应该过着的日子,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着新生活.我以为是我冷血了,可原来是太难过了,难过到都忘了流泪.记忆里故事还是一遍一遍地演,可是我看不到结局,因为我们虽然只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但我们的人生还没有结束,可是故事没有进展.只是一遍一遍地定格在离别的那一瞬间....
假期里你回来了,你只离开了一个月,可是已经恍如隔世.我可以淡然地将往事重新说一遍,没有任何感情,就好象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一样.原来遗忘有时候很容易.......
篇5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些人拥有信仰——理想的更高境界,理想可以支撑人的奋斗,是人劳动的动力。《穆斯林的葬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感悟,我仅从奇珍斋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两代人的故事。
第一代人梁亦清是勤劳朴实的玉匠,他像中国无数勤劳的农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自己的事业奉献光阴和艺术。他热爱琢玉,沉醉于琢玉,他的手艺高超但秉性木讷、不擅言辞,所以只能养家糊口,成不了大富大贵,钱也并非他的信仰,梁先生是位穆斯林,在他眼中钱财只不过是浮云、粪土、是凡夫俗子恋恋不舍的累身之物,最后他为他的艺术而倒下了。和妻女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北京,用自己所热爱的技艺吃饱穿暖,他是幸福快乐的。梁亦清在看到女儿买了樱桃吃得很高兴的情景,他想到了玉,于是全身的疲劳消除,到三个月琢出了栩栩如生的樱桃,他的生活与生命与玉连在了一起。
第二代人韩子奇的人生应了那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大起大落的人生,从一无所有到荣封“玉王”再到一无所有。记得韩子奇说过:“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你爱上了一种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了乐趣,并且永远也不舍得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认为韩子奇对于玉的疯狂热爱,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最终身败名裂、错过真爱。他为中国玉文化的流传无意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原本并非他的本意,让人想起《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任凭孙老者使出浑身解数,他都不愿意传授断魂枪而一意孤行、抱残守缺,断了民族文化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无价之宝,韩子奇每一块玉都可遇而不可求。二战爆发时,法国向德国宣战,巴黎的人们把巴黎卢浮宫的收藏品分散宣布该市为不设防城市,宁可发起国家也要保护文化,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不认为韩子奇是个守财奴,因为他拥有这些不是为了钱,他的快乐不在于发财,他第一次出现时“身穿灰布长衫,脚穿青面布鞋,头戴礼帽,身材虽然高大,却显得瘦弱;面色黧黑,宽脑门儿,中分头,眉弓略高,双眼微微内陷,黝黑闪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练的模样儿。”侦缉队长一瞥,认为他是小职员、教书匠之类,充其量不过是个账房而已,可见他不喜欢“炫富”,他的快乐在于他获得更多的稀世宝玉,他的快乐在于他是“玉王”,他不会主动的用他的珍藏去换钱,因为他是他的生命,他的信仰是玉。韩子奇也是玉的奴隶,他说“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但他却放不下“玉王”的名号,他爱玉胜过爱自己,以至于梁君壁为了留他锁住了玉也锁住了他的身,让韩子奇放走了真爱,放走了幸福,留下默默相思和悔恨。
篇6
这里有一个关于丹尼尔•卡伊曼的故事。有一次,卡伊曼从以色列首都的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司机要他付100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高了,不合理。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有讨价还价,却把车又开回了酒店,并让他们下车,“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
很多人对司机的行为都不理解,但卡伊曼心领神会,因为这正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痛苦,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们的愉快。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
卡伊曼的研究首先引起我们对钱的反思――
我们是不是这样,收别人的钱时可以少收一角,给别人付钱时却不愿多付一分。
有钱的人很容易成为守财奴,没钱的人却并不幻想成为富翁。
对一些人来说,奖金可以一分不要,但工资却一分也不能少。
攒了10天的100元钱丢了,只痛苦1天,攒了10年的100元钱丢了,要痛苦100天。
欠别人的钱一天,可能心有不安;如果欠了一年又一年,则可能心安理得。
一个穷人可能会一辈子很快乐地生活着,而一个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的富翁则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
没到手的钱很多人都不愿意伸手,到手的钱很多人都舍不得丢掉。
钱越多的人越想挣大钱,钱越少的人越不想挣小钱。
有人为了讨回自己的1元钱,甚至愿意花100元钱去打官司;但没有人愿意花100元钱的成本,去赚别人的101元钱。
有时,我们宁肯少挣100元钱,也不愿意与人吵吵嚷嚷;但有时,我们为了少付10元钱,却不惜与人斤斤计较。
煮熟的鸭子飞了,有人可能要发疯;活鸭子从眼前飞过,人们却可能无动于衷。
你可能为此惊奇过:你有一张百元大钞,10天后,你发现仍原封不动地装在身上;而你有100元的零钞,3天后,你发现竟在不知不觉中花光了。
有钱的人想的是一分钱赚一分钱,没钱的人想着怎样将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什么都没有的人看起来却像什么都有,什么都有的人看起来好像有多少都不够。
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穷人,可能会对钱看得淡一些;同样,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富人,则可能对钱看得清一点。
篇7
“从小我就喜欢表演”
一个周末,我们约好在海边的一个咖啡馆见面。闲聊就这么开始了。
在国内大学期间侯樱英上的是外语专业,之后的工作也是在外企,所以,英语交流在她看来也就是她的“官方语言”了。当侯樱英觉得在外企每天从事着重复和枯燥的工作,不仅使生活变得越发单调,更是在一点一点地消耗自己生命的时候,就决定放弃当时的一切,来法国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一番抱负。
侯樱英是2000年来的法国,掐指算来也有十年之久了。虽然她有很不错的英语根基加上出国时的法语学习和考试,可想要深入法国人的圈子,那点法语底子是捉襟见肘,不够应付的。所以,侯樱英在到达法国以后,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继续进法国的语言学校学习语言,加深自己的积累,蓄势待发。
“你花这么长的时间来法国再继续学习法语,没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吗?”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侯樱英嫣然一笑,说:“我的这个积累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有对我自己的长远安排。你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当初选择来法国,而不去美国或者加拿大,况且我自己原本就是英语专业的,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因为我喜欢艺术,喜欢表演,这就是原因,我选择来法国,而不去美国或者加拿大。”“啊,你居然喜欢表演艺术?”我十分的诧异!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吧,我第一次主持了一回学校的联欢会,当时还是和一个六年级的男孩一起主持的,不想反应很不错,之后,学校的每次联欢会和各项公共活动啊,我就都会被老师想起,去挑大梁了。16岁,高一吧,我还自己单独写过一个小剧本,名叫《一封被推迟了的家信》,老师还安排组织了其他同学一起演出了我这个剧本。17岁那年,我就在我们老家湘潭广播电台做了一年的广播节目主持”。(哦,插一句,侯樱英可是地道的湘妹子,呵呵,难怪很有点敢拼敢闯、提得起放得下的味道。)侯樱英兴致勃勃地和我一一数落着她在国内的艺术战绩。“反正,我从小就喜欢表演,能在台上唱歌跳舞,或者表演个诗朗诵,主持个联欢会、晚会,他们在台下能看着我,听我说话而开心发笑,能为我的主持而鼓掌,我就是兴奋。”
“既然你这么喜欢文艺这块天地,为什么当初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不选择艺术院校或者艺术学科呢?”我感到很是疑惑。“这没有什么奇怪啊,一来我若是选择了纯粹的艺术系科或者表演系科,那我所学到的也就是书本教学的知识,在我看来那些都比较教条化,并不能学到我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另外,我觉得仅是艺术表演类的学习,我感觉还是比较窄,因为我喜欢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唱歌、舞蹈、诗朗诵、主持人,我还喜欢绘画和摄影,尤其舞台表演艺术我特别喜欢。所以,大学里没有哪个院系可以把我的这些爱好都包容在内的。因此,脆选择学习外语专业,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在大学的四年里,侯樱英始终没丢掉她自己的艺术爱好,还一直在学校的剧团里担任着各种角色的演出,更不用说大学里平时的各项社团宣传活动了,哦,她的歌唱艺术也是在国内多次获奖的,侯樱英还会跳桑巴舞和爵士舞。
听侯樱英这么一说,我真是难以想象,原来坐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个如此鲜明活跃,有着如此丰富的艺术造诣的女性。或许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人们往往自己选择的一个专业并不一定就要去从事这个行业的说法吧。
“谁说中国人都是NEM”
在以前和现在的法国人眼里,中国人似乎就只知道赚钱和吃饭,很多法国人都直接叫中国人nem(春卷),这是法国人比较喜欢的一道中国菜,因为nem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而且在他们看来又可以作为一道菜端上桌面。可,言外之意却也很明显,我们中国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追求和知识的普及率很低,或者大部分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似乎中国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没有任何的文化追求。这一点让侯樱英尤为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中国人就不能进入法国的艺术圈子?中国人不了解你们的艺术吗?或者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就不能让你们法国人感慨?!
“也许在中国我们不用追求,但在法国,人们可以没有钱,没有饭吃,但是没有文艺、文学方面的知识在脑袋里,会马上被鄙视。所以我个人,在基本保证有饭吃的情况下,每一天都在学习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知识,培养艺术造诣,使我身边的法国人不能随便(当面和背后)叫我们riz(大米)或nem(春卷)。我努力找到3个法国剧院去面试、表演,都被录取了,然而很多法国女生都被拒绝。由于精力有限,我只选择了其中2个剧院来发展。我在2个剧院都表演了法国诗朗诵,他们都非常的满意和佩服。我开始以为是敷衍,但是他们每次见到我都说表演的很好,印象很深。同样,可能如果一个法国人表演5分钟我们的中国诗朗诵,我们也会很高兴吧。我觉得能让这个国度的人们不小看我们中国人,就只有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作为,因为相比之下他们不会太多得意于他们在工业方面的事业位于世界前列,但他们更得意于有梵高、或者罗丹等这样的艺术家是在法国,才比较有档次。我觉得中国呢,也不只是让他们看我们的艺术,比如我们的舞蹈、国画、武术等,同时也要给他们表示出我们也对他们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因为展示自己的本土艺术目前是很容易的,但展示和描叙别人的艺术和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如果中国人能展示法国人的诗歌,描叙他们的历史和有名的人的故事和来源,那会很受法国人的钦佩。”
听着侯樱英的一段话,确实让我很有所思,是啊,让中国人能在法国剧院里表演他们的艺术,就象一个法国人学会了中国的书法,学会了中国的相声一样。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艺术挑战,也是对我们自己民族地位的一种提高。
“在法国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什么档次的人,喜欢或压根不喜欢艺术、文艺和文学,但他们都会尽量去追求和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哪怕他们一点都不喜欢。因为如果脑袋里这些什么都没有,就很难被尊重。所以法国人都会每星期去一次剧院,看画展,听音乐会,在地铁里看新出的书,而且是终身的,不会因为大学毕业了就不干这些了。
侯樱英告诉我,有次她走在路上还有法国人认出了她来,还知道她的名和姓,她觉得很惊讶。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有次来他们剧院看moliere de l'avare演出,在话剧表演里认识的,而侯樱英是唯一在剧团里的中国女性,自然是让人记忆深刻了。2010年的11月,侯樱英又有2个角色在法国的2个不同剧院表演,一个是l'avare(守财奴) “法国的经典剧目是经常被反复表演的,而且一个剧团有一个剧团的表演风格,而莫里哀的《守财奴》自然是各个剧团里不容忽视的经典表演剧目,这11月表演的l'avare(守财奴)就是我在另一个剧团里的表演了”,侯樱英激动地向我解释着,还递给了我剧院的票本和广告册页。而侯樱英的在另一个剧院的表演,则是剧院单独邀请她表演的sketch(单口短剧),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单口相声或者脱口秀的类型,听到这儿,真替侯樱英感到荣耀,能在法国舞台上表演法国人的剧目,那真是中国人的一种光辉,我也更能体会的出,当初为什么侯樱英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在自己的法语语言学习上了。
篇8
省不能极端主义
省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智慧,但不能走入极端。对于无视省钱的作用,常以“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自居者和过于省钱、锱铢必较之辈都是得不偿失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钱来自于薪水,来自于股市的多个涨停,或者是一夜暴富的500万。其实,用一道曾经的算术题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开放的水池中,一边往里蓄水,一边往外排水,唯有当蓄水的速度大于排水的速度时,才有可能将水池储满,也就是我们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如果消费的速度大于收入的速度,即便越赚越花,越花越赚,到后来还是什么都没有,更谈不上理财。
当然,如果过分节省同样不行,守财奴葛朗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吧。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玩,唯有把银行的存折本当作“世界上最好看的书”。切记,理财的根本要义是平衡现在与未来的财富,保障和谐的生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而并不是没有节制的节省,尤其是牺牲身体健康和精神食粮作为代价。
看似省实则费
积分换礼,购物返券都是银行信用卡或者商场经常搞的促销活动。诸如,每月消费多于一定金额,即可获赠精美礼品。这时候,为了想换取积分送的礼物,可能会不惜代价的去凑够活动的消费金额,以换取相应的礼品;还有就是商场中买200返还50购物券的活动,只要你买够200元即可获得返还的50元代金券,结果为了不让代金券浪费,就出现了越买商品代金券越多,代金券越多就越买商品的循环。看上去购买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了,可是总支出却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加了不少,买回了一堆看上去便宜的商品,却忘记了“省钱”的根本目的。所以,在省钱消费之前,还是需要多多盘算这笔消费的用途。
省小更要省大
也许各位都很奇怪,小的方面都能做到节省,货比三家,在大的地方就更能做到了。其实不然,比如用户购买一个小件产品,可能会多方听取意见、货比三家。可是对于那些投入较大的花费上,却显得不那么谨慎。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如今的股市,有多少是听风就是雨,有多少是跟风买股的,凭着一个随耳听到的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就会把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
篇9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文化融合;典故;形象阐释
一、引言
英语文学是指基于英语语言创作的诗歌、散文、戏剧、寓言、小说等体裁的文作品,创作者并不局限于英美国籍,文学创作世界性、民族性的趋势产生了大量优异的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作家与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背景下,从本土性出发对英语文学中的典故进行解读,从外来性入手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进行定位,才能为英语表达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素材,帮助对英语文学的有效理解。
二、英语典故的本土文化渊源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许多表现词汇都具有丰富的典故背景,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寥寥几笔更胜千言万语。典故的影响早已深入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化的血液之中,其所蕴含的深邃寓意,在对现代英语表达体系的滋养和优化方面功不可没。英语文学中的典故的历史可分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历史事件和寓言四大渊源。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古罗马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瑰宝,经过各国文化艺术家的加工、创作,滋养衍生出许多精彩神秘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体系完整,情节完善,占据了西方神话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优秀的典故素材。如英国作家济慈在其代表作《夜莺颂》中曾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忘川河的典故;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其作品《失窃的信》中应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曾受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诸多影响。典故因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生动、内涵深刻、回味悠长。
(二)著名历史事件
回顾西方历史,曾发生过许多传诵至今的历史著名事件以及历史著名人物故事。类似于我国的成语,西方文化中也有后代人使用简洁的成语故事描述历史内容,因此从西方早期文明开始就遗留了大量的约定俗成的用语[1]。由于这类用语具有文字简洁,表达凝练,语义明了的优点,很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例如,根据公元前4世纪狄奥尼修斯惩戒达摩克里斯的故事,就衍生出“SwordofDamocle”这一英语成语,义为达摩克里斯的宝剑,用于表示当前面临的危险、危及的时机,类似于中文中的千钧一发。
(三)寓言、童话
寓言惯于运用夸张的比喻为人们阐述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其短小、精炼的篇幅却往往有着引人深思的用意。著名的《伊索寓言》以古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角色,对个人的生存经验做出总结,因而成为了英语文化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文学作品当中得以广泛运用。众所周知的有“披着羊皮的狼”,“吃不着的酸葡萄”等。童话故事则擅长以生动易懂的方式铺设幻想,创设情境,反映生活状态,也是英美及多数国家作为英语文化作品的典故源泉。
三、立于民族性对人物形象的阐释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意义概述
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成败,而把握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揣摩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每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形外貌、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构成,更重要的是文中人物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状况。因而,读者们能够通过归纳、分析,透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感知整部文学中的时代环境。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窗口,以便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英语文学背后的创作理念[2]。
(二)人物形象中人性的普遍意义
文学形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就是说,每部作品的人物一经形成,他就不再受作者个人的意志支配,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再创造使得文学形象获得了这种独立。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读者们会发现,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们身上会存在若隐若现的人性的普遍意义,超越国籍疆界,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普遍的审美愉悦和人生教诲。实际上,正是这种具有人性上的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使得语言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也是布鲁姆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世界经典的中心的原因。
(三)人物形象创造中的相互借鉴
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使得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日益繁盛,其人物形象的阐释涉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等特征。按照丹麦学者S拉森的说法,形象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的确,文学形象的传播是“形”和“意”二者结合的传播[3]。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象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有所区分,因而通过对不同民族身份的人物进行借鉴能够创造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语言表述和一种“新的气氛”。美国诗人庞德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唯美哲学的中国形象的借鉴,开创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流派。人物形象创造中的借鉴正是利用人的感知规律,实现审美创造的过程。
四、英语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传统的英语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具有艺术价值的。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够体会到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和含蓄性的特点。其中独特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意向性和形象性特征,展现出英语文学极具魅力的特色。
(一)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形象
在英语文学作品之中,极其深刻地刻画和描绘出以葛朗台为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他将吝啬表现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害怕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他人所盗走,还要求仆人管理好空酒瓶,以便在客人的酒中掺水,以控制客人的酒量。同时,他还将吝啬表现于对待自己的儿女之中,他对自己的儿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潜在的防备心理,对自己的儿女显露出极其不信任的态度,其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嘴脸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典型的欧洲的文学对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守财奴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读者可以在作品淋漓尽致的描绘中体会到葛朗台老头对自己、对仆人、对妻女的吝啬。
(二)哈姆雷特式的正义复仇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具有极其典型的代表意义。哈姆雷特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磨砺,温软优柔的性格变的刚正果敢。类似的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是在一番曲折后产生了内心的极大变化,怀抱着坚决的态度,面目一新,复仇归来。解读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类角色,读者可以看到故事背后相联系的社会背景,解到人物甚至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
(三)桑提亚哥式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是一个已经连续好多天没打到鱼,年迈体衰的老渔夫,但在生猛有力的对手面前,伤痕累累却坚持斗争。联系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不难看出桑提亚哥所代表的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性格折射出作者自身的个人经历,是在迷惘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作者本人硬汉特征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小说 审美鉴赏 人物形象 环境 故事情节
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是形象教育和直感教育,而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象,生动的直感。小说是由美的语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审之不尽的美;由美的语言描绘出的社会画面,有审之不竭的美;由美的语言展示出的生活节奏,有审之不穷的美。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语文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又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而审美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说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而典型性格又是小说艺术美的标志。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美的主要体现,一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分。
正面人物是美的直接展示。《社戏》中的双喜、阿发,《故乡》中的闰土、水生,《夜走灵官峡》中的成渝等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性的纯真,惹人喜爱,引人与之相形而审视自己心境之清浊;《鞋》中的大个子军人,《醉人的春夜》中好心的小伙子,《夜走灵官峡》中成渝的父母,《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他们身上闪烁着纯金般的光芒,让人仰慕而审视自己灵魂之明暗;《分马》中的郭全海,《老杨同志》中的老杨同志,《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祝福》中的祥林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父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他们身上布满当时社会凶残的烙印,令人同情而反思摧残人性的根源,认识当时社会的本质而热爱今天的美好社会,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反面人物是美的折射反映,透过其丑恶的面目便能更清晰的看见真正的美。《故乡》中的杨二嫂、《分马》中的老孙头,《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及其岳父,《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是其所处社会的制度扭曲了人性的畸形形象的凸现;《水浒》中的镇关西,《药》中的康大叔,《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其所处社会的制度熏染成的污浊灵魂的跃动;《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曹丕,则是其所处社会制度的幽灵的裸的暴露。由此便可认识怎样的人性是美的,怎样的灵魂是美的,怎样的社会是美的。
教学中应以分析主要人物特征性格为重点,以体味人物形象美为主体,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而达到阅读欣赏小说的目的。
二、通过鉴赏环境描写来感受环境美
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融,显示出和谐之美。社会画面亦即环境,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状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
小说中无论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的比美术图画更有深广度更具魅力的画面,能给人更醇厚的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在烈日暴雨下》中烈日下和暴雨中的画面,既显示了大自然豪犷有力的雄武美,也体现出封建社会冷酷残虐的凶恶美;《故乡》中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映象,是一种阴暗美,而回忆中的故乡鲜艳神异,是作者理想社会的表象,是一种明丽美;《夜走灵官峡》中的景象是新时代风貌的投影,展现出景雄人豪的雄壮美;《傻二哥》中的画面充满音乐的活力,蕴含中国传统的一种清贫谐和的风俗美;《社戏》中的江南风情画,富有声色、动静、明丽、朦胧,展示出中国文化久倡不衰的一种清纯美。所有这些,无不酿成醇厚的品味,无不陶冶人的性情。
三、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
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的韵律,是按生活的基本规律联奏成的乐章,有始有终,有起有落,有舒缓有急骤,有平直有曲折,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金戈铁马有风花雪月,其主旋律就是主人公性格发展形成的一系列节奏,其基调就是表现故事主题的主音符。《祝福》中的乐章大致是“阴郁—悲凉—凄清—哀伤—阴郁”,从中便可感觉到在那种冷酷的氛围里,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只能踏奏出悲惨的命运交响乐;《分马》大致是庄严—轻松—欢快—沉稳—舒畅,从中能体验出革新的社会热烈的氛围中,走出寒冬的农民步入阳春的欢乐节奏;《落棋有声》从平稳到热烈到激烈到急骤到舒缓,改革开放的快节奏与人物的快脚步谐和一致,而给人余音绵长的回味,可感知明天的乐章更富有魅力;《变色龙》的节奏富有变化且多回旋,这与主人公的多变相协调,与那个社会的呼吸相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