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5:2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诗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曲曲木削成的翘扁担,挑着苗乡人的骄傲。
崖脚谷底茂盛着绿树,选那粗壮拐翘的砍了回寨,磨得透亮的厚背斧读着一圈一圈的年轮,光溜溜如一支流动的山歌,也就亮悠悠削成苗乡人臂弯样的翘扁担。
苗乡人总会生出沉稳而狂望的寄托。寄情于它翘起的两端,苗乡日子的硬担竟能压变悠悠青石板山道,翘起的意识却悠悠然读着苗乡昨日未尽的故事。故事古老而新鲜,如同它弯曲的肌体染透苗乡人挤出的热汗,斑斑驳驳,混混沌沌,升腾为一种板不直压不屈的超脱。
有如一架拉得很满的强弓,天生的回天弹性,苗乡人粗犷的热情和火焰般的痴情于翘中溢出,沉醉于山羊与阡陌的厚望之中,去山那边担回满坡满丘满块的牛包谷,羊角椒,走平坝挑回整垄整坝的双头谷或挑来挑去苗乡圆圆白白的迎亲定亲糯米粑……
有如呼呼生风的翅膀,扇动于入林的小路,过山的石径,把苗乡奢望寄给远方的世界,迷人的新故事从山外担回山寨,日子活脱脱一首优美的诗。
苗乡人的敦厚、宽达、亢奋、执著、呼啸浪漫与深沉,于翘中凝聚。
翘扁担,苗乡人的筋骨,一个民族刚直不阿的象征。
青头帕
盘盘缠缠的青头帕,写着苗乡独特的风景。
于岩坎边脚的吊脚楼里,于方方正正的火塘边,那架古老的纺车,始终转动着属于苗乡人的心中的太阳与月亮,嗡嗡的纺车声唱涨雄性母性的河,人生想象是否就此被纺得舒展而绵长?情感之树是否也被纺得纤细而柔韧?
偏把头帕染成很深的大青色,滚压成透透亮亮的风姿。与缝缝旺旺的秀发融为一体而洋洋自得地叠起,也如同叠起了苗乡人那甜甜酸酸的梦。自然无须回顾任何过程,便能深深品出帕的意义和象征。
呵,但愿人生如此绵长,爱情如此缠绵。
头帕青青,爱情永恒。
青布伞
弯把子的青布伞,遮着苗乡人经古的日子。
头上的月芽儿是弯弯的,脚下的路是弯弯的,背篓里的镰刀是弯弯的,便也长出了弯把子青布伞如此弯弯的意识。
弯把子青布伞曾遮过一个苗阿妹与苗阿哥青果果般未熟透的爱恋传说。
阿爸阿妈打发远嫁的阿妹,深切的祝福,慈和的爱于伞中实实系着,阿妹以此长成远方的绿树。送亲的队伍遮暗一路狂热的日头,撵跑满山谷的云雾。
把青布伞撑得半张半开,于是伞的痛苦,伞的喜悦,伞的情愫,伞的思念也就很弯很曲,生怕一撑就折断了本已弯弯的痴情与凝望。
于苗乡赶场的日子,场尾场头用它的凉荫盖住绯红的一对对脸庞,一路相伴十里远,只怨世间只有闰月没有闰日和夜。
苗乡歌如潮涌的清明节、四月八、赶秋场、俨然一个个圆圆的歌篷,情从中生出,歌从中飞出。
篇2
记:我们知道您幼时成长于台湾,后来移居香港,写出《香港三部曲》等有分量的历史小说,请问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否触发了您的写作灵感?
施:离开台湾以后,我在香港居住了17年,那是非常重要的岁月。记得初到港岛时正巧是中秋节,我带着女儿去维多利亚公园赏花灯,觉得五光十色的香港很美。后来搬家到半山,每天黄昏站在阳台上,能看到整个尖沙咀的灯“唰”地一下亮起来,就像被仙女棒施了魔法。
当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发展迅速,人在其间也会不知不觉被“异化”。那时候我觉得香港的女强人,白天比男人还精明能干,到了夜晚却分外落寞。于是我重归文坛,观察商业社会的职场众生相,将这座华城的光环和阴郁都诉诸笔端,写出《维多利亚俱乐部》等一系列“香港的故事”。后来我开始对香港有归属感,明白了在时代洪流中,唯一能做的是退回自己作为作家的位置,以笔为剑。此后我的写作逐渐有了历史的关怀。
记:“大河小说”来自法语Roman-Fleuve,指长篇系列并带有历史性的小说。我们知道,您的代表作《香港三部曲》《台湾三部曲》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极有分量的大河小说,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你写出这些鸿篇巨著呢?
施:中外的“大河小说”大多由男性作家撰写,因为根据通常的偏见,男性作家擅长这种帝王将相、百年功业的“大叙述”,女性作家只能书写婚姻、家庭之流的“小叙述”。但我坚信女性的权利要靠自己争取。
为了写好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我花了好多功夫研究历史。那个时代的人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出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都一一考据。舞台搭好了,接下来就要想人物,我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我经常在家中后院看到很多昆虫,其中有一种特别的蝴蝶――小小的黄色翅膀上“爬”着斑点,精致、娇嫩,却充满生命的韧度。它表面娇弱,内里自立,一如香港的缩影――从小渔村到如今的亚洲金融中心,依靠自己站起来,历经几多挣扎!于是,我也找到了这部作品的立脚点。
单调、沉闷的生活,孤僻的性格,让她感到抑郁,却也激发了写作动力。
记:您17岁时写出处女作《壁虎》,一鸣惊人,刊登于《现代文学》杂志并得到白先勇的认可。您当初是基于什么原因走上写作这条路?
施:我在台湾鹿港长大。那是一个没落的小镇,古代曾经是著名港口,到了清末,因为泥沙淤积通航不便,贸易地位下滑,成了废弃港。在我印象中,鹿港的街道都是“弯弯绕绕”的,虽是为了防风而造,但总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加上众多的庙宇、祭祀,更让幼年的我感到抑郁。
闭塞的小镇上,我能参加的活动少,生活贫乏苦闷,很不快乐,一些想法和情感无处寄托,就去阅读和写作。因此,文学对我孤僻的童年是一种拯救。记得那时,我经常看姐姐的藏书,书里有另外的世界。后来开始自己写东西,每晚睡前在床头放上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在梦中想到什么就马上爬起来记录,那种欣喜的感觉到现在都还记得。
记:您提到了年少时期在鹿港沉闷的生活,现在有不少中学生也是这样,认为自己奔波在学校和家之间,生活单调。您找到了文学作为寄托,而他们可以怎样发现兴趣、探索这个世界,寻找到自己的寄托呢?
施:首先,我所处的时空环境跟他们不一样,我最终走上文学道路不单是自己的选择。现在年轻人的矛盾就出在他们的选择太多,反而无所适从。我认为,一个人活着首先要找出属于自己的Priority(首选),也就是主要道路,比如有人喜爱集邮、拍电影等。然而,现在接触世界的方式又多又分散,导致大家很难静下心来。所以说,专心很重要。在众多选择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然后用心去做。当做出一点成绩,有了自信,就可以继续走下去。我觉得,与其在茫茫人海中游泳,倒不如抓住最实际的一根棍子,慢慢坚持下去。
记: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喜爱文学的中学生却没有以前多了,但大家还是要学习写作,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施:你说得不错,如今的写作者更像手工匠人一般,固守对传统的坚持。虽然19世纪是文学的时代,20、21世纪已经是影像的时代,未来可能会借助另外的媒介讲故事,但毕竟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我始终相信,写作是一种工本费最低的爱好,只要有自己的感触,有台电脑,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写。如果你想要当钢琴家、画家,还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寻找合适的场所呢。而且,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感触,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以写作抒发感受是最好的启迪和疗伤工具。我一直认为,人有自我提升的力量,这一过程就能通过写作达到。所以中学生千万别把它当作必须完成的作业,而要真挚地表达所思所想。
另外,我觉得年轻人也不要太功利,不要总急着以发表文章为目标。其实呢,只要写出让自己开心的作品,和朋友分享,这样就很好了。
阅读经典,观察生活,热烈抒发感情之后再冷静沉思――这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秘籍。
记: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又如何能达到文采和思想深度的提升呢?
施:一方面,阅读好的作品当然重要,我推荐大家读经典,读多种类型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意学习它的语言,学习它对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发展。另外,挑选合适的阅读作品,选择与你的个性和思想达成共鸣的作者,也就是当你看那个人的作品,发觉正说出了你想说的,你就更能投入,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另一方面,写作者除了大量阅读,观察力也相当重要。如果想写出好东西,要对世界多观察,观察之后也要跟世界保持距离,有自己的思考。毕竟,所有小说共有的东西就是要写人类的情感和思考。
记:那您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故事呢?
施:有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叫《华氏451度》,是一个科幻故事,讲述在未来的世界,书被禁了,人们不可以看书,只要发现书籍就会把它们烧掉。有一群人为了保持书的存在,每个人选择背一本书。因此只要这个人活着,这本书就活着,他们就像“书人”一般。类似主题的还有一部《昨日之岛》,都是在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都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和思考。
篇3
请为我捎回那颗失落的心吧!
故乡的雨啊!
请为我找回那些走失的泪水吧!
故乡的云啊!
请为我寄来母亲痴痴守望的目光吧!
……
乡魂
双脚浸在泥土里,趟出绿色的航线,炊烟是只满载乡魂的船。
托起饱满的生命托起火红的构思托起无数奋飞的翅膀,我站在故乡这片芳馨的黄土地上。
读一部美丽的寓言。
读一部悲壮的史诗。
心与泥土的脉搏一同律动,希望在心中激荡,在心中燃烧。
从老黄牛的咀嚼中,我感知土地慈母般的深情厚谊,挥汗如雨耕耘每一个阳光的日子。
看着那耕作的背影,透彻岁月漫漫风尘,疲惫之后,满足之后,茫然与孤独依旧沉重,分明感到来自灵魂的阵痛。
乡土之上,劳作的人们,十个沉默的指头,滴着漆黑的血,铁质的泪守望如神的季节,开山犁地的声音,从他们的喉咙里吼出来。
乡魂,我纵然流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的影子留下、切碎、晾干,腌制成咸菜,在想你的时候,摆出来,下酒。
泥土为岸
黝黑黝黑的是故乡芳馨的泥土。
泥土为岸,我漂泊何方?
细细品味来自泥土的回声。
沉实的苞谷和洋芋,使我仰望所有劳动者的姿态。
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庞,一双双深邃的目光,凝聚着希冀,在沉默中挽住收获的喜悦,连同那不变的肤色一起切入这片热土。于是,我一生的根系深深地嵌进乡土之中,浸透了血和泪的梦在此绽开热情。
沿着泥土温馨的足迹,我掬起灵魂的四季,用全部热忱锤炼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因思念而丰满的我注定成为你风雨中不灭的和弦。
是爱,我就永远执著,纵然在梦中会灿烂咆哮。
是歌,我就凌驾于沉默,纵然泪已成行也要唱红四季。
炊烟里的梦
炊烟里的幸福是我今生无法表达的幸福,炊烟里的语言是我来生也无法诠释的语言。此时,我清楚地听到母亲呼唤我乳名的声音从炊烟里溢出,随着清风送到我耳畔。
站在季节深处放牧牵挂,被一句方言刺痛的目光正眺望黄土地上父亲手中的犁,一声鞭子的响动,滴打在我的心上,血红点点。
故乡正在一缕炊烟中慢慢隐去,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身影于山间守望。
鸡蛋
鸡蛋是母亲的银行,被母亲储蓄节俭成一份小小的家产。
它典当了自己,赎回润色生活的油盐酱醋。
它放弃了充当豪华的晚餐,换来了针线让母亲缝补衣裳……
这苦命的蛋啊!拯救了多少农家孩子饥饿失学的童年。
小时候,我的生日母亲煮熟了一个红红的鸡蛋,融融的蛋香在我的记忆中温情绵绵……
长大后,异地求学,我在大城市挥霍情感和汇款,它曾孵出一只小鸡破壳而出,啄痛我内疚的心。
现在哟!在远方,我常常站在黄昏的边缘,看暮色汩汩漫过天边,耳畔又传来母亲唤鸡归巢的声音。
锄禾
那柄唐朝的锄像我的一颗门牙,现在,它又一次咬住了泥土。
一种疼痛,一种震撼的战栗,自时间和肉身的根部传来,宛若多年前我在你稻香的手臂,留下的齿痕,爱情说:想不生锈就得变成锄。
锄禾,锄禾。
而手中的锄柄是另一种庄稼。
雨在谷雨拔节,夏日正午的阳光有抽不完的穗。
从一首诗的第一行锄起,翻新的言词,民谣,昆虫,浑厚的摇篮,精耕细作,我听到幼儿园的禾苗齐刷刷的朗诵,如翠鸟掠过拥挤的田地,布谷,布谷,谁的肠胃辘辘鸣叫!
锄禾,锄禾。
篇4
纯情的五月,
飘起缕缕相思,
在记忆的深海里,
过去的春风,
在一场突降的冷风雪里,
冰冻了我所有的痴情,
唯有一阵风沙,
在空荡荡的星际,
纷纷扬扬地舞动着,
就在我多情的眸子里,
唤起记忆的往事,
不屑的漠视之中,
你的倩影,
如一缕思念的琴声。
骤然间,
绽放于我心之净土上,
转瞬红尘中又像风沙一样,
不知去向何方?
冰清玉洁的你,
是我最亲切的偶像,
你己走入我生命的中心,
即使一千次地回忆,
一万次地将泪溢满心头,
我也不愿绝望地接受,
红尘里风沙虚伪的微笑。
等待的时光里,
你并没有如期走进这块土地,
但我并不在意,
我知道,
你曾试图用单薄的脚步,
努力地走过情缘的春天,
当华光流逝,
我依然如一株风雪里的寒梅,
在近乎绝望中,
心中充满了希望的暑光,
岁月缓缓推动时光的磨盘,
将我痴情的泪水,
都碾成粉末的时候,
我依然孤独似雪野里的苍狼,
篇5
关键词:散文诗纵论 新颖别致 情酣气畅
新著《散文诗美学》,依然是作者一如既往的情气充沛而纵横捭阖的纵论特点。这让我不禁想起20世纪意大利重要小说家之一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1]尽管现在言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可成为经典为时尚早,因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但我以为它符合卡尔维诺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的部分内容,如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等。《散文诗美学》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这主要表现在此著纵论散文诗,新颖别致,情酣气畅。具体则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发他人之未发:有高度
为文,发他人之未发,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名言“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2]以花为喻,强调为文要推陈出新,而有创见。而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名言“惟陈言之务去”[3]则明言写作时务必去陈言,也即强调了写作的独创性。论著的学术价值首先就在于发他人之未发,有创见。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以美学的站位,关注当下,注重思辨,此著语言精致,重在研究散文诗的自由精神与自足性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论著除了绪论与余论之外,共七章,虽然只有15万左右,但与某些数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论著相比并不逊色。因为《散文诗美学》能发他人之未发,其见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散文诗美学,其研究对象广泛,包括美的形态、依据、本因、轨迹,美的发生、特征、意象、意境,美的结体、旋律,美的情感、思想、自由精神等。《散文诗美学》,未采用分门别类的、系统建构的教科书式的阐述,而以纵论性的形式开展,着重研究散文诗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情感的发动与呈现,研究散文诗美学本体的最本质内涵――自由精神以及散文诗作者争取自由的精神自由,研究散文诗自足性的美学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引领散文诗创作对于人类最为根本的生存境遇的审美关注等。而在具体阐述上又时有创见,发他人之未发。比如绪论中对散文诗写作的阐述就他人之未发:“散文诗创作最要紧的是在于捍卫它的文体尊严,并不是要将散文诗写成诗歌,也不是要将它写成散文,而是写成散文诗自己。”此外,关于鲁迅《野草》的论述,关于散文诗“生命美学”的观点,关于文献建设的设想等,也都颇有创见,可谓发他人之未发。当代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在《致王志清》(此著代序)中充分肯定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兄文中有许多卓见,将鲁迅传统,尤其是思想深度、象征性、‘难于直说’等提升到文体特征上立论,是创见。”这固然是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奖掖后学之语,却也道出了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之实情。
二、判断准确到位:有深度
无论是论文,还是论著,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皆颇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这是论文、论著具有理论深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学术价值大的要素之一。王志清深得个中三昧,在撰写《散文诗美学》时注重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无论是对散文诗整体特征的把握,还是对具体散文诗作家作品特色、艺术价值的评判,也无论是对散文诗价值取向、文体形态的阐述,还是对散文诗语言韵致的主张等,都达到了审美判断准确到位之要求,从而,显示出此论著理论的深度。我们从此论著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的评价等便能以一斑窥全豹。如第二章“《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的导论部分有如下阐述:“鲁迅以降……而在众多散文诗的名家俊彦中,假如只能推举一个杰出代表作为后鲁迅时代‘领衔’的话,我们则将目光毫不犹豫地投向了遗世独立的耿林莽……而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而却是一个传统。精神拷问,生命追询,虑意现实,关注当下,这种悯情深度与精神向度,出以一种象征性曲笔的独语,形成了张力遒劲而诗性沉郁的基本风格。”这段阐述,既有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创作地位的确定,又有对鲁迅与耿林莽散文诗异中有同、异曲同工的评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而且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深度。
《散文诗美学》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这与著者王志清有资本、有意识不无关系。其有资本来自博览群书,尤其是熟读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学理论著作;也来自他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散文诗创作与散文诗评论同步,古诗研究与新诗研究并行。这也就使他练就了“火眼金睛”,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判断力。其有意识,也即王志清对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是有意而为之,是自觉的。
三、思辨考证结合:有力度
王志清是一名学者,具有学者的理论素养,文学研究擅长思辨。当代著名散文诗作家、批评家王幅明在此书序中如此评价王志清散文诗研究之特点:“《散文诗美学》的作者,无意构建一座系统严密的大厦,一如《心智场景》,依然是以论见长,每一章都属于美学的范畴,且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王幅明所言“以论见长”,也即我此处所说的擅长思辨。王志清的古诗论著《纵横论王维》、《盛唐生态诗学》等如此,当代文学论著也是如此,这本《散文诗美学》自然也不例外。读《散文诗美学》,我们为王志清超强的思辨力所折服,整本论著,纵横开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为美学体验的参与,显得深入浅出。更令人称道的是,此论著思辨与考证相结合,显示了著者扎实的治学功底,也使阐述更具力度,还让人们对王志清学术研究之特色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有思辨之擅长,也有考证之功夫。如第一章“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对鲁迅《野草》中文体的辨正,便既有考证,引用他人的观点,并就鲁迅《野草》中作品的写作时间、内容风格、文体特征等旁征博引;又有著者的充满情感色彩的思辨,如“《野草》是一个哲学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是一个‘散文诗’文体无法涵盖的诗性的世界。鲁迅没有按照文体划分而把‘文体杂乱’的文章集合起来,非但没有削弱《野草》思想和艺术的无穷魅力,而且其本身的‘突破’意义,则更强化了其高峰的意义和价值。《野草》是不是散文诗集丝毫不影响《野草》‘里程碑’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等等。其中,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酣畅淋漓,颇具论证力度,令人信服。
四、用语新颖别致:有美度
王志清是写作诗和散文诗的高手,属于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或许是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的缘故,他虽在大学文学院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身处学院,却与学院派有所不同。其论著具有学院派论著的规范性等,却无某些学院派论著语言枯燥乏味之弊病,而是用语新颖别致,不仅将所探讨的问题阐述透彻,而且使读者得到阅读之愉悦,获得艺术美之享受,也即论著本身具有美感度。这在《散文诗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方面表现在章节的命名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论著的行文上。
《散文诗美学》的主体部分――七章的命名如下:“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自由天放的文体基质”,“真情本位的至诚书写”,“弹力无限的语言韵致”,“弥足珍贵的文献研究”。其命名都采用了偏正短语,除第一章多一字之外,其余六章字数相同,揭示了各章的中心论点,很精致,也很别致,具有语言的整齐美,尤其是大多数章名新颖,具有陌生感,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每个节名也都采用了与章命相同的语言结构,字数完全相同,具有语言的整齐美,而且用语大都新颖别致。如第三章“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共有三节,节名如下:“理性抉择的精神舞蹈”,“接通地气的情感节律”,“深婉明丽的语境经营”。这些节名,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各节的分论点,语言新颖别致,具有美感度。《散文诗美学》用语新颖别致,具有美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用语新颖别致,这在《散文诗美学》行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喻。如“散文诗是一种超越狭隘的文体躯壳和文化视野而自由翱翔的艺术精灵”,这一新颖别致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散文诗“崇尚自由精神”特征。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拟。如“散文诗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运用了新颖别致的拟人化手法,为治疗当下散文诗缺少血性真情这一弊病开出了独特的处方,也为散文诗“可持续发展”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方向。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排比。如“语言是散文诗作家思想飞腾的翅膀,是散文诗作家抵达灵魂深处的竹筏,也是散文诗建构自由特质、实现自由意志的文本策略”,采用了新颖别致的排比(其中含有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散文诗自由基因中的要素――语言,也增强了文本的气势与感染力。或者借助饱含情感、新颖别致的议论。如:“其文章中极少纯粹写景,更不会把景与生命主题游离开来,文字和感受融合在一起,景物与情感融在一起,悲壮与震撼融在一起,死亡与永生融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散文诗文体自由也擅长写情的特点,诗人叙述的过程成为情感过滤的过程,成为灵魂净化的过程,成为民族精神提升的过程。”这一饱含情感的议论,新颖别致,将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的散文诗内容与艺术特色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出来,也将此著情酣气畅的特色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散文诗美学》行文新颖别致,不仅表现在上述方面,还表现在语言的多种组合上,从而,使全书具有鲜明的美感度,给人以艺术美之享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探讨散文诗美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讨论的兴奋点在散文诗的审美发生与美学特质,不取讲义写法,不以体系建构,着眼当下,直面现实,在场言说,直奔主题,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用语新颖别致,因而,其特色、价值具有多维度:有见解的高度,有理论的深度,有论证的力度,也有论著的美度。因而,此著成为当今散文诗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必将在中国当代散文诗史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卡尔维诺:经典12定义[M].光明日报,2005-7-6.
篇6
初识作者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为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学”。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林清玄的创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他倒没有一丝后悔,写作要自由得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奖,10岁就开始读小说,在初中时,他便坚定当作家和畅游世界的愿望。林清玄17岁在高中开始发表作品。
1972年,林清玄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他在学校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忙于创作。1973年,20岁的林清玄出版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气的几十部剧本,只是后来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环下反而鲜为人知了。在大学时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在那段时候,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清玄开始在新闻行业工作。林清玄曾任台湾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位。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林清玄继续自己的写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地区的文学奖。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31岁,林清玄已是很成功的报人,在即将升为报社社长、发行人这一令人羡慕的职位时,为了不被报社事务牵连而继续少年时的作家梦,他辞职成为自由作家。
这以后,林清玄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创作3000字以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的新书。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三十多年,他出版作品114部。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的散文集曾创一年中重印20多次的纪录。
林清玄的佛禅散文
32岁时,林清玄闭关修行,隐居山林。面对严酷的生存现实,很难设想精神的丰沃。面对纷纭的世界,受佛教影响的林清玄想通过佛禅去寻求现代人心灵疲惫痛苦的解脱,去感化人们内心的郁结,于是他之后写的不少文章就带有了佛禅色彩。
由于林清玄的散文劝人为善,他赢得了“精神导师”的美誉。有读者说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为自己的心灵照一面镜子,更像是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
林清玄在台湾还经常举办公益演讲,有300万人次听过林清玄的演讲,林清玄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导师”。此外,他还创办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旨在帮助世人更好地生活。
林清玄的自我评价
林清玄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自己的30多年写作生涯:“第一个十年我才华横溢,‘贼光闪现’,令周边黯然失色;第二个十年,我终于‘宝光现形’,不再去抢风头,反而与身边的美丽相得益彰;进入第三个十年,繁华落尽见真醇,我进入了‘醇光初现’的阶段,真正体味到了境界之美。”
作品荟萃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书中收录《生命的化妆》《迷路的云》《温一壶月光下酒》《黄昏菩提》《正向时刻》《求好》《有情十二贴》《不是茶》《柔软心》等4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白雪少年》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为文时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本书便是以“从母亲多年珍藏的我儿时的国语字典里,发现了一张泡泡糖纸”为切入点;要善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或挖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泡泡糖纸中看到了童年中的“白雪少年”及伟大的母爱一样。
《在云上》
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绝境中还要飞行,逆风中还要穿云。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
《境明,千里皆明》
绘制细笔插画,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学散文,林清玄自选“菩提十书”精华。忙碌、茫然的现代人,随手翻阅,随时领悟。
经典书摘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境明,千里皆明》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境明,千里皆明》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
――《白雪少年》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在云上》
当我知道每一个我,每一个自己都是稍纵即逝,下一个自己是全新的。这想法使我充满了启示,总使我有更深沉的感激、更非凡的勇气,去建造未来的自己。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
――《在云上》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篇7
你们好。
我是柳石路小学六(1)班的徐惠凯。我的荣誉感十分强烈,这些荣誉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所以,我便希望能争取到这份对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荣誉。
我在学校里是大队长,在班里是班长,平时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努力学习,热爱每一门功课不偏科。同时,我还是老师的左右手。老师大大小小的事很多是由我来完成的。我热爱帮助同学,班里有些什么小纠纷、小矛盾,都是由我出面解决的。在这几年里,我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十分高的肯定,因此我年年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等十分多的荣誉。
在校外,我还去参加了奥数兴趣班,参加了“奥利匹克数学竞赛”、“世界杯”和“亚洲杯”等。我得过许多的奖项,其中二、三等奖的居多,但我也得过一次一等奖,那时,我成了广西代表团的一员,获得了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虽然在北京参加比赛的时候没有拿到等次,只得了一个优秀奖,但我没有气馁,继续争取参加全国总决赛。
我在此正式提出申请。如果,我获得了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从而无愧于这份荣誉,无愧于老师与同学们对我的信任。
此致
篇8
只因可以把生命里所有的喜怒悲哀,都沉浸于飘香的墨海。
文字与灵魂共舞,奏出生命的音符,飘荡在岁月的海滩。
让心随着我的诗行,飞向那遥远的星河,点缀出一片生命的湛蓝。
-
文字,承载着我曾经的梦想和幸福的港湾。
一段忧伤的岁月,一行行真情的道白。
敲击闲叙,总会释放出一丝淡淡的伤感。
时光的花瓣,轻轻地拨动着我相思的心弦。
让我在深情的文字中,香吻着梦想的彼岸。
-
春天,文字就是那天空中飘飘洒洒的细雨,润湿在百花争艳的江南。
夏季,文字就是那呤唱夜曲的蟋蟀,守望着露水的黎明,发出了声声真情的呐喊。
深秋,文字就是那叶似火的红枫,用炙热的情怀,收获着生命里最精彩的片段。
寒冬,文字就是那漫天飞舞的雪花,舞动圣洁的翅膀,用希望覆盖了岁月无边的清寒。
-
行走在文字的世界里,犹如打开了人间最美的画卷。
用尘封的记忆,酿一壶往昔,与时光对饮。
闯入了文字的世界,踏入了一片希望的草原。
岁月的醇香,在流年里定会绽放出淡雅的光彩。
文字如心,浅笔静开,相约于文字,编织出生命最美的花环。
-
岁月的风雨中,品味着劈波斩浪的艰难。
人生,犹如渡过一重无边的大海。
尝尽了无数的苦辣甜酸,心却仍然没有抵达那花开的彼岸,
是我苛求的太多,还是苍天早已注定了悲哀。
也许命运,从来就不妥协于伤感。
我要怀着坚定的信念,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光彩。
文字,终于就成了我今生最美的情缘。
-
也许,你也在文字里徘徊。
就让我们一起相约与文字吧。
用心灵之光,共同点亮我们希望的未来。
文字就是红尘中那片最美的海滩。
漫步于文字的海岸,我们分享着潮起潮落的情怀。
-
文字,是我心中最美的情缘。
无论前方还有多少风雨,你都定格在我深情的视线里。
无论前方还有多少清愁,我都会把你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
我要在文字里,演绎出一场千古绝恋的传奇,让文字成为了我心中梦想的高原。
-
文字,是我心中最美的情缘。
无论前方还有多少坎坷磨难,你都流淌在我生命的长河里。
无论未来还有多少风霜雪雨,你都永远篆刻在我的生命里。
让我们用文字,演绎一段天地的真情,永远绽放在星河的彼岸。
-
舞动心灵的文字,书写永恒的湛蓝。
来吧,让我们一起荡起心灵的桨橹,扬起希望的风帆。
在广阔的蓝天下,共同驶向花开的彼岸,去采撷人生最美的精彩。
相约文字,与墨共舞,让我们一起缔造出人间最美的花园。
-
篇9
言向岸上的菲望去,因为相隔太远,看不见她的脸,可看到她正在向言摆手,像是做告别仪式。她骗了言?所谓的‘帮她找手链’只是引言下水的借口?那么船会沉下去也是她动的手脚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言心里一肚子委屈,怎么办,现在怎么办?
水浸湿了言的脚,腿。轩……轩……轩……言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响着这个名字……冷,好冷。像是被卷进了无边的海洋,寒意直直刺进心底……
“没事了,别怕!我在你身边,你回到我身边了。”一双手紧紧握着言冰冷的手,温暖驱散了严寒。朦胧的世界渐渐苏醒过来了……
“呵,太好了!你醒过来了!你终于醒过来了!丁香你终于回到我身边了!”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事,突然被紧紧抱着。
“云!你先放开她。”一个很好听的声音响起。云的连忙轻轻放开言,这才看清楚他们——
一个长得很俊秀的男孩,明亮的眼睛里盈满温柔和怜惜,还有一种欣喜,他紧紧握着言的手,好像生怕我突然消失掉一样,他是云。在他身边还有一个同样很帅气的男生,柔顺的刘海被风吹得凌乱,还些许湿,一件乳白色的衬衫把他突显得像天使般,他的笑容就像天使般温暖。还有一个眼睛红红的女生,是哭过了吧?眉目分明,樱桃小嘴,很可爱!
“这里是哪里?你们是谁?”为什么会感觉那么陌生呢?为什么觉得脑子很空虚,就连心也是一般的空虚。
“丁香,你不认识我们?怎么会呢?我是云啊!”他的眼睛那么漂亮,此刻却那么忧伤。
“云?”言迷茫的吐着这个陌生的字眼。
“医生说她有可能因为水呛进了大脑过的原因而造成失去记忆,没关系,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你叫丁香!我是赫,是你的学长,也是云的表哥。”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生解说道。
“丁香我是晓雪啊。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个可爱的女生说。
“你溺水了,是我把你救回来的,还好抢救及时。你先休息一下吧,让云陪你。”他和晓雪表情都怪怪的。
“云”言怔怔地开口。
“什么事?”他好惊喜的样子。
“这里是哪里?我的家呢?我爸妈呢?”一大堆疑问埋在言脑海里。
他给言倒了一杯茶,“这是我家啊,也是表哥的家,因为表哥的父母一直在国外工作,所以我和表哥一直住在一起。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把你托福给你的阿姨,晓雪的妈妈和你的阿姨是好姐妹,也是因为这样你和晓雪从小就是很好的朋友……”他像在重温着什么,笑得好开心、好幸福。
“那你为什么在我醒过来时说什么‘我以为你抛弃我离开我了,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不回来了’?”为什么会抛弃他离开他呢?
“半年前你和我们去海边,你一个人跑进很深的海水里去玩,刚好当时有暴风雨,海浪一个比一个大,我看着你被卷进海里却无能为力,表哥死死拉着我不肯让我进去。他们都说你死了,可你没死!你看,你在这里!”云抱着言,那么温柔,那么心疼。也许就是这样吧。
树下:
“学长,她不是丁香对不对?”晓雪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赫清澈的眼睛里都是无奈、无奈,还有淡淡的忧伤,“丁香已经死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这个无辜的女孩子来代替丁香呢?她不是丁香,她有她自己的人生啊!我们凭什么因为她失去了记忆而用的丁香身份拘束她呢?”
“我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是丁香是让天元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赫的眉宇从和晓雪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松开过。
“就算是那样,但是也应该让天元接受事实啊!否则如果有一天那个女孩恢复记忆后离开了云,那对云的打击更大啊!学长,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也没有权利那么做啊!”晓雪试图劝说赫。
“或许,那个女孩会喜欢上云呢?云那么优秀,他可以让那个女孩幸福啊!只要他们都不知道,就能够幸福地过一辈子……”
“可她不是丁香!她只是和丁香很像而已!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丁香!”晓雪突然哭着叫道,最好的朋友死了,她的心里也好难过!赫像是被闪电劈中了般,一动不动。
“我答应你。只要那个女孩恢复记忆了,我们就让她离开。在她记忆还没恢复前,让她留下来给云活下去的动力好吗?”也给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在心里想着。
篇10
一、提高自身修养,力求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教授的深思和对教育的感悟,基本的含义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不仅要学,更要学高。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学”要“高”,“高”代表着全面,代表着精深。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方方面面熟悉精通,而且要广泛涉猎,读尽可能多的书,多接触新生事物,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为更多学子授业解惑,同时这也是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高校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是必修课,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理论基础课程的继续学习,充实所教课程的基础理论储备。作为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教师,不管我们以前多么优秀,知识体系可能不健全或者与现在从事的教学科目不是很匹配,这就很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健全的知识体系,这是为以后更好地教学做必要的准备。
2.坚持科学研究活动,跟上时代步伐。科研是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研究日新月异,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已经成熟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开阔科学视野,同时也要他们学会作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只有不断从事科研活动,才能敏锐地把握当今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而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师生互动探讨,相互启发,不断创新,保证授课的质量和效果。假如老师开始远离科研活动,就可能不再看最新的文献,不关心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的最新发展,那么又如何教授那些莘莘学子?
3.提高自身文化、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一代新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话其实非常沉重,也时时提醒教育者责任重大。老师这个称呼很神圣,但老师同样是一个平常人。小时候读《两小儿辩日》,圣人孔夫子也有不知道的知识,那时没有感觉到什么,现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后顿觉汗颜。因此我们站在这讲台上,就要有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教授知识体系,而且要教授各种文明的传承,传统道德传承,还要以身作则引导学子们做正直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树立信心,敬业爱岗
日前听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师德报告会,老先生83岁高龄仍战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的人。他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做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但我们的责任也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这伟大的职业。听了老先生的事迹我很受感染,同时从中得到很深的教益和启发。
首先,要爱上教师岗位,也就是说干一行要爱一行。青年教师在走上这一职业之前,可能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想法,甚至有一些老师在之前根本没打算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只要我们走上了教学的岗位,就要把这一神圣的工作做好,要用一生去追求。当我们年老之时看到桃李满天下,那是我们的荣耀。
其次,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坚信自己能站稳这三尺讲台,甚至成为“大师”。现今能从事大学教学岗位的年轻人多数都有比较高的学历学位,也就是说都有比较高的学识和智商,因此坚定信念和树立信心尤为重要。既然我们的职业那么高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付出努力和汗水做好呢?我想我们不但能做好,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我从事教学时间不长,在课堂上感叹过课本上出现中国人的名字很少,我激励学生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名字写进教科书,但我们自己往往却碌碌无为。因此青年教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做称职的、无愧这个光荣称号的教师,乃至于大师,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三、注重教学艺术
要成为称职的大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很高的科研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具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艺术的不断完善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教学艺术也是站稳三尺讲台的重要之处。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教学艺术的培养和成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2.讲授过程要重点鲜明突出,条理清晰;
3.注重课堂控制,干预非正常课堂现象;
4.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5.与学生做朋友;
6.坚持听课制度,向老教师学习,吸取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
7.满怀激情上课,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8.课后的总结和调整对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升华尤为重要。
教学艺术的形成和提高因人而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艺术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
四、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并重
鲁迅先生曾这样回忆他的一位老师: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老师的教诲和人格成了鲁迅为正义、为自由奋笔疾书的不懈动力,也使他具有了不怕邪恶的钢铁般的斗志。
在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不经意的一个举止,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