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9 22:2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凡卡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以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一会儿,老板和老板娘回来了,看见凡卡正在作台上睡觉,不由得大怒起来。走过去,揪住凡卡的耳朵,疼得凡卡一下的跳起来。嘴里直喊:“疼、疼、疼.....”可是老板娘根本就不管他的感受,打他拉到院子里,用皮带抽他,揪他的头发,这时,老板的孩子哭了起来,跑到凡卡跟前,推开老板娘说:“不准在打凡卡哥哥,他来我们家是来学手艺的,不是来做苦工的。你们整天打他、骂他他都没有还手,你们不要再欺负他了。如果你们再欺负他,我就带他离家出走。”他们俩听了儿子的这番话后,觉得有点对不起凡卡。他们对凡卡说:“凡卡呀!过去是我们对不起你。从今天起,我们给你教手艺,好吗?”凡卡听了激动地说:“当然好了!”凡卡就跟他们学手艺,过了14年,凡卡成了大人。他娶了一位商人的女儿,把他的爷爷也接来和他们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凡卡在晚年的时候,还不停地向子孙后代讲这件事呢!凡卡的遭遇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好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凡卡情绪变化,感受人物悲惨命运。
(2)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赏析。
(3)感受作者写法的高妙:推敲词语,描写细节,借景抒情,对比烘托。
教学过程:
1.笑声引入
让学生看师脸,上面写了一句话,此话是师想说的,众人猜猜看。学生说猜测。老师手指脸上写,故意出脸外,造成幽默的效果,好产生笑声。再由笑声引出小凡卡。
2.抓住情感线
众人来回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引出写信主干线。再来问:凡卡写信前前和后后,情绪发生何变化?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学生读书、寻找,老师桌间巡视)
3.信前恐惧
(1)我们先来看,还没写信前,凡卡啥情绪?(学生来说,老师随机板书:恐惧)(2)大家是从哪段看出来?读出来。(3)我们来看:(出示幻灯片:第2自然段)在这句话中,哪些景物是恐惧的化身?圈出来。(4)我们来交流。重点抓楦头:追问为什么?随后,老师拿出真楦头,众人摸一摸,说一说。随即师激情。(5)下面读此句,读出恐惧来。(6)这句话不简单:表面写景物,实际写什么?此话写得好在哪,大家先交流。送给大家五个字:景语即情语。
4.信中痛苦
4.1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信中,凡卡情绪是什么?引出"痛苦"二字。
4.2 来看凡卡这封信,写到哪个自然段,内心这种痛苦情感最强烈?读出来。引出重点第8段。
4.3 品析第8自然段。
⑴(出示幻灯片:第8自然段。)在这里,凡卡都遭到哪些折磨?大家默读这部分,拿笔去寻找,最好自己来概括。
⑵交流。(挨打,挨饿,挨累,被捉弄,还不让睡觉。别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这些折磨太重了,特别是什么?引出挨打部分)
⑶感受"挨打"。①(出示幻灯片:挨打部分。)孩子们,我们读这几句话,读出揪心感觉来,还要用笔圈出揪心字和词。②说出揪心字词,读出揪心感觉来。③揪心字词似乎满脸血,谁就不想说点啥?谁想是对毒夫妇?动笔写出来。④一同来交流,教者顺势引出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
⑷感受"恳求爷爷"。①所以说,对于凡卡来说,这间冷冰冰的屋子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学生来说,老师顺势激情)所以,我们的小凡卡才要迫不及待地离开这充满 、充满 、充满 的地方。所以,他才要用整颗心来恳求爷爷。孩子们,发发慈悲吧,替小凡卡好好求求爷爷吧。(出示幻灯片:凡卡恳求爷爷的部分。)用心读吧。(众人读)②谁想来读吗?(找一个人来读,配乐。)当学生读完后,师随即范读。③写到这时,我们的小凡卡哭了。他哭得好可怜,好可怜!他的脏手背被泪水浸湿了,他那瘦小的肩头不停地颤抖着。别忘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了爸爸、更没有了妈妈的孩子。此刻,陪他一同哭泣的还有谁?(学生激发想象力,激情,描写,老师还要引导到景物身上,再强调:景语即情语)
4.挖掘痛苦和恐惧(板书)
⑴这些文字是用什么写出来?所以,对于小凡卡来说,痛苦是什么?随机板书。
⑵那么,恐惧呢?写信前,它就抓住小凡卡,写信中,依旧如此。对于小凡卡来说,恐惧像什么一样?随机板书。
5.信中快乐
5.1 一个孩子,恐惧,痛苦,痛苦,恐惧!难道他就没有快乐的权利?但是,他的快乐只存在于什么中?(回忆)下面,跟着凡卡进回忆。在那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快乐?默读文中回忆的部分,去寻找快乐。
5.2.交流。
5.3 在凡卡的记忆中,为何乡村生活如此快乐和美妙?因为这里有什么?(学生来答,形成对比)
5.4 那么,我问大家:凡卡写信中,插入大量回忆,这样写好在哪?(对比衬托,更加表现出凡卡命运的悲惨)
5.5 因为,快乐只存回忆中,所以,对于他说,快乐像什么?随机板书。
6.信后希望
6.1 在恐惧、痛苦、快乐的交织中,凡卡总算把信写完了,而且寄出了。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什么?(板书:希望)
6.2 于是,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出示幻灯片,配乐)教者随即范读。
6.3 此时,我们的小凡卡甜蜜的睡熟了,也许,他的嘴角还挂着什么?可是,这只是什么?他的梦能成为现实吗?交流一下,说出理由。
6.4 唯一希望必破灭。(板书:希望似梦) 此刻,看到故事结尾,心中还甜吗?送给大家一句话:用乐来写哀,哀会更哀;用虚来写实,实会更实。
7.阅读延伸
板书设计:
凡 卡
恐惧如影
快乐似烟
篇3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梦终究是梦,粗暴的吼声打破了夜的沉静。“孬(nāo)货,快给我起来!”老板凶巴巴地说道,还直踹着可怜的凡卡。凡卡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蜷缩着身子缓缓地往后退,老板大吼道:“这是怎么回事”?老板拿那瓶墨水指着凡卡,凡卡心慌意乱,便吞吞吐吐地说:“我……我……不……知道”。“你这没用的东西,还敢在这儿狡辩,有你好看的。”老板说罢,便脱下西装挽起袖子,狠狠地揪着凡卡的头发,把他拖到院中,抽出皮带,踢、抽、骂、踹全都用上啦!凡卡旧伤未好又添新伤。老板从院子里踹(chuài)到门外,只听得见皮鞋咚咚声,把门“哐”一关。凡卡被赶了出来,一阵风吹来,凡卡冷得瑟瑟发抖。不知不觉中凡卡睡着了,在梦中他和爷爷度过美好的一天。
金灿灿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了,醉醺醺的邮差从酒吧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他东摇西摆地上了邮车,通往了去乡村的小路。邮差一不留神,邮车翻了,车里的信像鹅毛般在空中飞舞,一封信被牢牢地夹在树枝里,邮差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驾上马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准备举行盛大的圣诞晚会。康司坦丁·玛卡里奇——这个守夜人背着斧头准备到林子里砍树,因为老爷觉得还需要他再去砍一棵圣诞树摆设一下。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一路哼着曲儿,走向树林里。这时,一封信打在他的肩上。定睛一看,信封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名字,他怀着好奇的心情拆开了信,“亲爱的爷爷”,噢!凡卡的信,他迫不及待读了起来,可是读了这封信,只有悲痛。
凡卡的爷爷辞去了守夜的工作,跋涉千里来到了莫斯科,在这个大城市中,凡卡爷爷以捡破烂维持生计,上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圆的夜晚,衣衫褴褛的凡卡饿着肚子坐在一个小巷里,趴着膝盖上望着天空明亮的圆月,他修长的头发遮掩了他的脸。凡卡的爷爷劳苦了一整天,用了一个戈比买了一些硬梆梆的馒头,他躺在小巷里,吃起馒头来,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孩儿,想起了自己的孙子,便把自己唯一的一个馒头递给他,“吃吧,孩子。”他悲哀地说道。“谢谢!”凡卡感激地说道。这声音好熟悉呀,凡卡的爷爷透过缝隙(x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噢!我的孩子。”可怜的凡卡抬起头,用泪汪汪的眼睛望着自己的“爷爷!”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月圆之下,两人的背景如此高大,美丽,越走越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系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
六小学六(5)班学生
【轻松引导员】
篇4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想像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想像力作用下的动物附上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和思维。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如想像作文“未来的×××”,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十分抽象,不知如何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如果让学生大但想象,让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还可以维修,那该多好。又如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空间过于狭小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地下或空中操场,用电梯或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如果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火花,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不知有多大!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呢?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大胆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如《我的战友》一文在的插图,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是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呢?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
三、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
篇5
[关键词]小练笔;切入点;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77-02
作为语文教师,每当布置学生作文的时候,感觉学生总是“无米下锅”,茫然不知所措,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的局面。对此,在教学中,我常常依托文本,引领学生练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挖掘哪些文本资源来让学生练笔好呢?
一、寻找空白,巧设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在某件事情的描写上会留有余地。有的情节一带而过,简略处理;有的情节直接跳过,根本不写。这是情节发展的空白。如果教师能找准并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拓展想象、随文练笔,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也就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例如,《船长》一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形象――哈尔威。在船即将沉没的最后时刻,哈尔威没有选择自救,而是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课文是这样描写的:“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一段十分简短的场面描写。如何处理这一段的教学呢?此时我没有纠缠于船长能否逃生的思辨式的“理性”教学方式,而是抓住“哈威尔船长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乘客、船员又是怎么想的?”这一情节空白,设计了乘客和船长对话的小练笔。有学生写道:“此时轮船正在慢慢下沉,玛丽号巨轮上所有获救的人们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船长的归来:‘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作为船长,你是完全有能力逃生的?难道你不想走吗?你快回来!快回来呀!’船长似乎听到了人们焦急而深情的呼唤,但他依然屹立在舰桥上没有离开。他坚毅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人们――朋友,不是我不想回家。作为一名船长,我就要尽到船长的职责。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我坚守的信条。这艘轮船在风风雨雨中伴随了我几十年,我怎么能丢下它,独自逃生呢?我的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船上的人都得救了,我问心无愧。面对死亡,我毫不畏惧!”
教材中的空白通过对话形式的小练笔的处理,再现了船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内心活动。这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船长为何不逃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再现,学生对船长的崇敬和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
再如《七颗钻石》一课中描写小姑娘找泉眼的部分,作者只写了:“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故事中没有写小姑娘是怎样经历千辛万苦找到泉眼的。于是,我利用教材中这个练笔点,设计了这样的写作环节:“小姑娘不分昼夜地找泉眼,她还会到哪里去找呢?她还会经历哪些磨难呢?”其中有一个学生写道:“小姑娘到过很多地方,饿了她吃树上的野果,困了也不睡觉,手磨出了血痕,脚磨出了血泡。翻过了一座座大山,趟过了一条条小河,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小姑娘找泉眼的艰难,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文本内容也在学生的灵性释放中变得更饱满。
二、留意标点,巧设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巧用文本中某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也是非常不错的练笔资源。
例如,《五彩池》第三自然中有这样一句话:“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当学生读完这句以后,我问:“你知道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们沉思了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这个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我随即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写出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运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学生有的写道:“水池的形状真多呀!有像五角星的,有像鸭梨的,有像月牙的……”还有的写道:“水池的形状真多呀!有像草莓的,有像哈密瓜的,有像杨桃的……”通过填补省略号内容的小练笔,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五彩池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再如,《顶碗少年》一课中,讲到顶碗少年第二次上台表演后,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此时,观众们的内心活动、面部表情,文章都没有涉及。我们看到的只是观众的神情,而所有省略的内容似乎都包含在省略号中。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抓住此处空白,进行随文小练笔。
三、关注延伸,巧设练笔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许多意犹未尽的缺口,在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课文结尾处这一延伸练笔点,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行练笔训练,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对文本进行延伸。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
例如,《凡卡》这篇课文结尾写道:“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教学完课文后,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他的命运能改变吗?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故事经由学生的笔,变得充满想象,充满悲惨,充满同情。
一个女学生这样写道:“凡卡一睁开眼,还没来得及揉一揉眼,只听老板娘大声呵斥着:‘你竟敢趁我们不在家时拿墨水写字,你真不想活了!’她一骂着一边拎着凡卡的耳朵,雨点般的拳头朝他身上砸去。小小的凡卡只得屈服于命运,去劈柴、做饭去……现在,每天的活干得更多了,可怜的凡卡天天忍着,盼着爷爷快来。”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凡卡隐隐感到自己的耳朵火辣辣的疼,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老板娘和老板怒目圆睁,立刻打起了冷颤。老板像拎小狗一样把凡卡拎到院子里,用皮带抽打着凡卡弱不禁风的身子。凡卡哭着、哀求着,东躲,可老板不仅没停手,反而打得更厉害了。老板打累了便气呼呼地走了,只剩下可怜的小凡卡伏在地上抽噎着。”
通过自己的联想,每个学生都编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凡卡》的新结局,过了一把当作家的瘾。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练笔训练:“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样呢?他还吹竽吗?”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活,于是纷纷埋头写作――《南郭先生后传》。而学完《大拇指汤姆》后,我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大拇指汤姆的惊险离奇的经历。在教学《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后,我又结合课后练笔要求,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故事在学生的笔下变得随心所欲,充满想象、充满温情。
篇6
【摘要】 每篇课文各具特色,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当课堂的“主角儿”,只有时时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自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转变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课堂上充分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尽量让学生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动力的支持,从而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合作学习
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合作引入课堂,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学习方法。因为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这一活动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合作学习能够缩短学生间信息交流的时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更能实现照顾全体,做到全员参与。合作学习能以其独有的群体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者在课堂上不是把统一的模式塞给学生,而是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与探索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心态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1.营造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老山羊和狼》一课时,当同学们知道了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时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很快会来收拾你的。”说完,老山羊就走了。这时教者应及时提问:猎人会不会来,来了会怎样?如不会来,狼又会怎样?请学生当一位小作家写完这个故事。这样通过提问题、写故事,来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动脑筋后提出几种假设。
二、.重视引导学生融人角色,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看到这个课题,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图画?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榕树枝繁叶茂、群鸟齐聚的美丽画面。
三、.结合课文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去看一场反映的故事,然后利用一节活动课举行一场专题故事会,开展象征性的游戏,让学生切身体验历史的生活。
篇7
一、创设情境,启动自主探究的氛围
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参与的意识。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在激昂的爱国歌曲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后谈话: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块来学习《难忘的一课》。这样的导入方式容易激起学生急于探究课文的兴趣,过渡自然有趣,学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就能够顺利地自主探究新知,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探究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有的学生会问:“曹操疑心很重,如果曹操向船射火箭,诸葛亮岂不引火烧身,自取灭亡?”这个质疑富有新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让学生在分好的学习小组里进行自主探究。在小组里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了先前的拘谨,在同伴互学的引领下处处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他们的思维碰撞产生出更多有价值的火花。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几处文字来体会,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到诸葛亮确实考虑周全、胆识过人。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诸葛亮大胆利用此办法的原因,对其博学多才更加佩服了,而且也学到了做事应考虑周全的道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
三、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深入自主探究
针对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巧妙地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自主探究疑问。如,教学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一课,我故意设疑: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凡卡的来信,他会带凡卡离开,过上凡卡向往的幸福生活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凡卡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想表达看法,举手示意,欲言又止。看到学生急于表达的表情,我用手势一比划,学生立马围拢在学习小组里自主探究起来。他们在小组里畅所欲言,纷纷表达看法。最后,学生认识到要让凡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彻底那万恶的“吃人”的社会制度。我顺势让学生在小组里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展开讨论,学生经过深入探究研讨,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激起爱国情感,珍惜美好的生活,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树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我巧妙地设疑引导,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
四、利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自觉地内化为个性的行为,主动地走上自主探究学习的道路。如,教学《苦柚》一文,我先播放一首当地的民歌《沂蒙山小调》,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让学生尽情说出家乡的特产;然后通过播放课件为学生展示当地盛产的各类水果,学生面对家乡的特产,萌生出对家乡强烈的热爱。我接着出示一些柚子,让学生品尝,让学生说说它的盛产地,学生兴趣盎然地吃着、说着。这时我话题一转:“伯父为什么偏爱家乡的苦柚子?”学生一愣,陷入沉思。我让同学在小组里进一步自主探究,针对话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相交流看法,探究的氛围异常浓厚。我还设计了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买柚子的情景,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最后,我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改写和续写,学生发挥了创造性思维,想象故事的发展,书写所想、所感。这项训练既表达了个人美好的心愿,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学实效的提高。
五、在拓展训练中深化自主探究
篇8
词语比较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文中运用的特别准确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采用替换、增减等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明确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遣词造句的奥妙。
如课文《燕子》中最后一节,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在学习时,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用“痕”而不用“条”“根”呢?那么,不防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下远处的高压线,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体会理解,学生就体会到“痕”这个字更加生动准确。“几根”“几条”等词是很难表达出高压线在阳光的照耀下,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模模糊糊的痕迹。
二、句子比较
对文章中重点句子和意思比较深刻的句子进行比较,来感受语音的准确。
如《林海》一文中对“岭”的描写,“大兴安岭的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的区别,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之处。再把句子中的“儿”字去掉,句子变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比较,加以体会,学生就会发现句子中“儿”的作用。这些“儿”字,从细微之处告诉我们,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不同是相差很小的,对比不是那么明显,突出不了岭温柔的特点。还有“感到亲切、舒服”一句,在文章中出现三次,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其每次出现的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作者三次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
三、人物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一些有共性的人物或者性格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这样会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两篇课文,分别为我们描绘了两个悲伤的孩子,他们有相似的生活遭遇,共同的美好向往。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穿着破旧的衣服,又冷又饿地奔走在飘雪的大年夜,得不到疼爱、快乐和幸福。九岁的凡卡,父母双亡,被送到城里鞋店当学徒,受尽了折磨,圣诞节的前夜,趁老板不在,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挨打挨骂受尽折磨的悲惨生活。他们过早地饱尝世道的冷酷,心灵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但他们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幻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露出幸福的微笑;凡卡寄信后做了个美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但等待他们的都是悲惨命运的结局。小女孩是冻死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个梦,等待他的仍然是悲惨的生活。通过对比,学生会更加理解当时社会的冷酷、黑暗和罪恶。
四、技巧比较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结构安排、技巧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规律,掌握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30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但笔者认为法无定法,只要对学生有利,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就值得一试。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先从创造性的想象引发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要想获得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就必须先从想象力方面着手。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想象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就不愁得不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以现实为基础,通过思维的飞跃,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然后再把这些新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从小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意识,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由此及彼,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由一件事联想到多件事,由蓝天联想到白云,由花草鱼虫联想到飞禽走兽,由一种情境联想到另一种情境……由此可见,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从基础抓起,从孩子抓起,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想象能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呢?笔者认为语文学科重在阅读。阅读可以让思维飞跃,阅读可以激发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努力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想象,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批判阅读,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故事性都很强,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大胆思维和想象,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讲授《称象》这篇文章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问:“曹冲的方法是否科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纷纷讨论了起来。有的学生说:“曹冲用石头来称的方法不是很科学,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石头呢?即使找到了,搬来搬去的,既费时又费力,不如让随行的官员登上船去,直到船达到所画的位置,然后再一个个称称这些官员的体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体重了!”这是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啊!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更好的办法,至少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批判阅读,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不轻易认同文章的观点,敢于怀疑,勇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探究阅读,挖掘学生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以育人为主,所以很多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并没有告诉我们结局而是嘎然而止,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探究、去想象。比如《穷人》一课,作者并没有说明桑娜拉开帐子后的事情,留给大家无限想象的空间。又如《凡卡》中,凡卡将信寄出去之后,他的爷爷能否收到呢?留给大家去想象。再如《狼和小羊》的故事,凶狠的大灰狼扑向可怜的小羊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小羊到底能不能逃脱厄运呢?这些作者都没有交代,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探究故事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结合实际的情况客观、公正地去想象,而不能胡编乱造,扭曲事实。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符合事实基础的前提下,允许故事有不同的结局。比如《凡卡》中,凡卡把信寄出去之后,他的爷爷不一定收不到,虽然没有地址,但是无巧不成书,邮差和他的爷爷是一个村庄的,他们的关系还非常好,接下来凡卡就会有不一样的命运了。探究阅读,挖掘学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到的风景就会不一样。
三、质疑阅读,调动学生想象创新
学习知识不能单一地说教,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通,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思考空间,开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只有在疑问中才会产生问题,引发思考,同时激发想像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从而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创新余地。
其一,简明处,也就是文章的略写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发掘,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黄盖信的具体内容,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其二,省略处,也就是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教师引导发掘,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开战之初,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一、古诗配画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感情丰富,意境深远。学生要充分领略诗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除了运用描述、音乐、多媒体、插图等手段外,还经常采用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会情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景色的诗,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诗的停顿,再到读出诗的韵味,在这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诗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印象。接着我又让学生默读古诗,并标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我配着优美的音乐解读诗句的意思,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所有意象汇成一幅画。再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和铺垫,诗中的意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又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我再适时引导,让学生拿出彩笔,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描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样既帮助了学生想象,又让他们感受到诗中的美好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利用插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精美,而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插图是学生想象内容、理解文章的好帮手。
如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时,我出示了课文中“被烈火烧身”的插图,同时播放这段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观察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的面部表情,还引导学生想象:“被烈火烧身,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此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插图中那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严肃的表情,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他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一定要忍受住!”有的说:“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即使是献出我宝贵的生命,我也要坚持住!”有的说:“我是人民的战士,被烈火烧身算得了什么?”……学生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加深入地体会了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又如教学《提灯女神》时,我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南丁格尔在照顾伤病员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因此,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眼观图画,展开想象,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三、填补留白
所谓“留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语文课文中,作者往往为了表达的需要,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在教学时,我常常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如《顶碗少年》一课主要写一位英俊少年三次表演顶碗,前两次都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的故事。在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顶碗失败后,他呆呆地站在台上,脸上全是汗珠,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向观众鞠了一躬。”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顶碗少年听后又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补充空白的同时,既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又创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如《冬不拉》一课第七自然段写道:“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这里也出现了文本的空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王子与瞎熊搏斗的情景怎样?请抓住搏斗时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然后再写下来。学生们通过想象,不仅填补了文中的空白,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续编故事
许多学生都喜欢讲故事,编故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好机会。在我所教的班,我每周都开设一节故事会课,在给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会在中途突然停下来,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继续说下去,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有趣的续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些课文,言虽尽而意未完。我就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去编故事。如《杨子荣借题发挥》一课,结尾写道:他立即再换上梭子,刚要射击,突然一只手疑纤的肩膀:“老九,慢来!……”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学生们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他们编出的故事妙趣横生,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凡卡》一课,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理解到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和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因此在续编中根据课文内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等了很久还不见爷爷来接他,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趁老板睡着了,偷偷地跑了出去,但因为又冷又饿,最后被冻死在路上;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忍受不了虐待,就逃了出去,但没走多远,就被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拖回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还罚他一天不准吃饭;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因为太饿了,就向一户人家乞讨,谁知又落入魔掌,他被这家主人关了起来,不但不准他外出,还要帮他们干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顿毒打;还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遇到了一位好心人,那位好心人收留了他,从那以后,凡卡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来说,无论他们续编的故事怎样,我都会给予鼓励,给予有益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
五、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关键是一问。”可见,要想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问,引导他们于平常处见奇,于无疑处生疑。如让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写作意图相符的问题,且不是“浅问辄止”,要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并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