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31 22: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淡然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我爱你爱到撕心裂肺,你却笑得没心没肺。
3、没有隔阂的彼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童话。
4、夜越深,夜来香可以越浓;可是路越长,梦想却越是寂静。
5、常常被烦闷的空气挤压,让我喘不过起。我想避开烦闷的空气,到学校里深呼吸。
6、我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但是我却拼了命的对你好。
7、回首,悲喜无堪一笑,私语里的梦幻,枕边的轻怜,如画,似梦。
8、那个喜欢,和那个喜欢,真的不一样。
9、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我的歌声,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篇2
清秋的夜晚,轻轻吟着诗,在诗海中徜徉,其色--五彩缤纷使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其香 --如淡淡的花香沁入心扉,香满庭院。其味--如一杯香醇的美酒,我尝到了醉的情怀。
读诗时的我,如在花丛中欣赏花的瑰姿,一切烦恼琐事荡然无存。如秋日听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心是那样的纯洁。静夜里读诗,银辉洒窗前,我的心在诗行里栖息,诗句在夜空蹁跹。读诗的夜晚我的思念布满天空,如闪闪的繁星。我的心在诗歌里吟唱,你的影子在诗词里起舞。
静夜里读诗,诗句间吹来一缕缕清风,把内心的伤痕淡然隐退。读诗间,灵感如瀑布飞流直下,激情如黄河之水汹涌彭湃。杯子里的咖啡香满屋,心中的诗句行行留在素笺上。
读诗使我脱离了,庸俗、低级,更感到人性的温暖与厚爱。喜欢读诗,是因为诗离我的心很近,就像城堡上的一扇窗,打开就可看见一道怡人的风景。
在古诗苑中漫步,诗中《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使我感受到春清新婉
丽的韵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犹如在池塘边,嗅着荷花的芳香,熏陶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在这秋高气爽,黄叶飘零,层林尽染的斑斓里,举头望雁南飞,疑是你从北方缓缓向我走来。《才见岭头云是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生长在四季如春的海南,从未见过雪,却在诗中感受到鹅毛大雪漫天飞扬的情景,纷飞的大雪压折竹枝的声音,万棵树上挂满朵朵的白,似云似花。在诗苑中聆听水的旋律,怡然回旋,澎湃激昂。欣赏花的姿容,含苞待放,灿烂盛开。领略山的巍峨挺拔翠绿。
静夜里读诗,沉重的心情,已在诗句中卸下,心在诗意中飞扬。读诗间一切杂尘已慢慢沉淀,诗句里洋溢着岁月的悠然。
没有诗的世界,如一片片飘落的枯叶 毫无生机,徒有歌声无韵律。没有诗的雨露滋润
篇3
一.诵读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诗歌亦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首先要从诵读诗歌开始。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时,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与艺术美等都能够被学生体会出来,学习诗歌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能更加专注地学习诗歌了。在充满感染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也能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更深的体会,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发生共鸣。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通过描写泰山雄壮之势所表达的内心慷慨之意会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得到显现。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四言诗以“二二”节奏为主,五言则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现代诗歌往往有标点隔开,所以不需要特别在意节奏的问题,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样的诗句需要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或虚拟图景的高度融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形式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组合,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绎意境。这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许会更加通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是作者归隐田园后淡然心境的真实写照,能充分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
篇4
所谓风景,便是人们眼中美好的东西
-----题记
泡一盏清茶,捧一卷书,我开始一次心灵之旅。翻开书,第一个向我走来的是李白。他“酒入豪肠,七分啸成剑气,三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十岁便观百家,做赋更凌相如金殿上,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可人的一生怎经得这般殊荣?于是,三天,你成了背负“才多”的御用文人,也罢也罢,一索性将一把名利丢入了酒壶。黄梨木椅上,你醉眼朦胧,“主人何为言钱少?”金钱宝器,在你眼中不过是尘土。这是一种美,一种淡然的美,你斜倚木椅的形象成了我心中的风景,让我如此陶醉。
接着向我缓步移来的是一位拄杖老者,他满脸哀愁,开口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哦,是你!有着悲天悯人之心的杜子美!世道对你不公平,它只给了你那么短暂的安宁,本该是享清福的工部侍郎的你,却因为一场安史之乱不得不四处滇沛流漓,流满民间的你,满眼尽是凄凉与苍夷,你饱蘸着泪水,一笔一笔写出天下人民的疾苦,被尊为诗圣的你,写出的诗,满纸尽辛酸,你拄杖叹息的样子,被我描绘成了剪影画,那是多么美的风景,此风景如此令我陶醉。
最后来的是你,苏轼,豪放派诗人的你,却未给我以洒脱的诗句,而是你记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原来, 你也有这般彻骨的痛,你是后悔了吗?后悔你为江山报负奔走过多,却没时间坐下来陪陪她!到如今,阴阳相隔,即使你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和她的距离。你疼痛的眼神、成了我心中的风景,此风景,如此令我陶醉。
篇5
(一)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黄莲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一盏灯,让跳动的火焰将书卷的墨香点染眉心的红痣。捧读唐诗宋词的意韵,却是你唯一的感动。
曙光浮浮沉沉,夕晖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
为何你的一生,是情诗情句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薄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沧凉沉郁,走向晓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
空寂夜空,一对深情的眼眸满含期盼。独坐黄昏,等雁鸿飞来,任残阳湮灭希望。箫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你的双眸。
罢罢罢!错错错!莫莫莫!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把浊酒黄昏后,管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读风,读月,读云。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写下不朽的诗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别,在你的诗词中更美。连同那绵绵的恨意,开出绝世的忧郁之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你的影已去,魂梦不堪幽怨,把人生炼成诗,化作千行泪自流。
(二)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遥想当年,你名满京华,自问天涯何处无芳草,奈何夜来幽梦忽还乡,只留下尘满面,鬓如霜,赤壁的百里乱石,千堆融雪,西湖的落雪孤雁,淡叶浓花,故乡的蓬荜荒草,明月松冈……曾经爱你、怜你的人只不过是沧海一栗。
而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你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你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你的真情告白,你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诗词来阐释你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你把你的人生炼成诗,以笔墨为矛,以纸砚为盾,淡对得失,笑看成败,人生豪迈。含笑嫣然,得知淡然,失之泰然,处之坦然,沧海一笑,淡薄情怀,释然开怀。
把人生炼成诗,笑看云卷云舒,低吟缘起缘灭……
教师点评
篇6
“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疏”多么闲适的诗句,只可惜没多少人可以真正体会。因此更多的是羡慕。有时这种羡慕会使自己掉进虚幻的纱帐看不清事实,却又陶醉其中。不过一旦现实的利剑挑破纱帐。那将无尽的惆怅,使自己陷入痛苦自责中
我喜欢虚幻的世界,那里有我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事物的两面性,使我不敢放心去思去想。可是现实的残酷使我不敢去面对。只有梦里天才是那么的蓝,那么纯美,没有任何杂质。让我放大胆的接受一切,享受一切。然而事实与之截然相反。好多时候使我彷徨无助。
想想这些倒喜欢小孩子的天空,自由自在天真可爱,天空永远是蓝的,水永远是绿的。也许你会以为我是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怕事的人。但再怎么坚强的总有柔弱的一面,总有累的一天。
现在已升入初三,心中不免有些恐慌,自从初中以来懂了好多。好多事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总是在自己希望充满脑海,信心十足时,现实却将自己从天上打向地上,短暂的痛苦爬起来后,好象又有挫折在等待自己,使自己一刻不得清闲。也许就是这样才让多了更多的羡慕,更喜欢虚幻的世界,不知新学期将带给我什么。或许是更多的挫折,但在再怎么不情愿还是要面对不是?只有心存美好,才有更多希望不是?现在忽然想通了,喜欢虚幻没错,现实也没错,好多东西是自己所主宰不了的,只有心中坦然,勇于面对现实也许自己的原望就离自己进了一步。也许一切都过了,天又是天水有是水了。过去的一切也都变的淡然
“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多少祈祷在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篇7
关键词:古诗词 作文教学 课堂渗透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名句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情境,努力让古诗词穿行在作文教学课堂之中。
一.创设古诗词赏析情境
1.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2.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杨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桔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二.合理运用古诗词,有效渗透作文教学
1.直接引用
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此外,如能根据文章的内涵、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引用恰当的古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写母亲的文章,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结尾: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母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叮万嘱:母爱是‘惜孟母,择邻处’的学习激励”;而有些同学的结尾却是现代诗味: “母亲是遮风挡雨的伞:母爱是我跌倒了永不放弃的手;母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是温暖的被子;母爱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可见.结尾运用恰当的诗词,一方面可以增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又能照应开头,使文章显得圆满.让人回味无穷。
(2)名人+名言+内涵
如写有关春天的文章,可提供学生一些诗词范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学生在写起这些景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2.间接引用(或称化用)
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改动字词
在写作时,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据文章内容,将学过的诗词加以创造,以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一位学生在学过《王熙风初见林黛玉》一课后就借用王熙风的外貌“粉面含春威一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来写老师的外貌“脸面淡然威不露。身影未到步先闻”;又如一学生在母亲节写道:“独在外乡为外客,每逢佳节更思亲。儿知妈妈在外乡,满桌饭菜少一人”这样的再创造,使其更富有个性化色彩,也更有现代意味。
四.“旧瓶装新酒”
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前面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名句引进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无原则的随便乱引。必须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古纸堆里掉书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吕淑湘语)。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学生转引名句时,没吃透名句的内涵,误以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滥之势,引得牵强,令人费解。
篇8
谁说,岁月无痕?在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季节里,到处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萧瑟景象。此刻,唯有你这片片秋叶,还倔强地站在秋的肩头,执意打捞夏的美丽!其实,你那一袭墨绿渗黄的秋衫,本身就是一种沉淀的华丽,一如平平仄仄的诗,咏叹出秋的旖旎。
俯仰之间,扬手是春,落手是秋。时间好像注上了剂,匆匆从指尖滑去。转眼已是“黄芦千里月,红叶万山霜”的况境。一抹碧绿,瞬间成了红黄,一缕凉风,踏黄了岁月的痕迹。那片片静美的叶子,站在万木枝头,摆出了秋的姿势。张扬了一春一夏的你,此时有了些许的疲惫,于是,你在寂静的等待,等待一场萧萧风雨的洗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静候之后,便是一场冽冽风雨的浩劫,你羸弱的身体被秋风撕咬着,然后抛向苍凉的大地。一阵阵疼痛,在空中打着旋儿,不禁潸然泪滴,滴成一个悲凉的秋季!其实,此刻的你,是你一生中最飘逸、最灵动的时刻,长空中,你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凭吊着春的冷艳,夏的绚丽。在秋的世界,那一山一水,一朝一夕,都因你的存在而更加丰姿!
一场疯狂的劲舞之后,你端坐在秋光里,默读着你那曾经翠绿的文字。于是,你把梦想写满寄往未来的信笺,告知下一个春天,你到的消息。秋叶,我沿着你清晰的叶脉,已然走进你的世界,看到了你冬的历练,春的孕育,夏的茁壮,秋的瑰丽。你那透明的美,欲燃的红,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诠释。
人生,何尝不是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秋叶,浅踏流年,撑过葱绿,走过繁华,最后,步入这殷红金黄的秋日。在这深秋暮景中,我安然地静倚着一抹斜阳,淡定地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由那缕缕凉风,撩动我那缓缓的思绪。风中,我俯身拾起一枚飘落的秋叶,又一次目睹了你的风采:通透,沉稳,厚重,美丽!
篇9
[关键词]当代电影;古典诗词;诗化走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词大国,从《诗经》到《楚词》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可谓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流传到今天的古诗词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淘洗,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些文质兼美的优秀诗作,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耐人寻味的意境,不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的感悟,而且留给人们强烈的美的享受,使人在不经意之间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在我国古代,占思想主流的儒家一直把诗教作为教化人伦,成就君子贤人的重要手段,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孔子不仅认识到了诗歌强大的教化作用,而且终身致力于推行诗歌教育,诗歌成就了多少风流人物。在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之后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载体,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电影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娱乐功能,而且不可避免地担负着传播中华民族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激活民族奋进热情,塑造人生理想和民族凝聚力的使命。中国电影诗意化,是指那些有意地借鉴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精髓,在表达上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着重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性灵,不断地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中那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底蕴和民族精神传播着中国的文化。
一、从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看当代电影的诗意化走向
在诗学领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和境的和谐统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歌意境的阐释,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境最充分地体现出身形、心物、主客之间的辩证统一,人的意识、情愫与物质环境互相渗透转化,心灵外化为物象,物象洋溢着思绪,来回往复,延伸拓展,臻至浑然无迹之化境,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意境空灵、淡远、自然,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最超越自然而又最贴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电影拥有逼真再现运动的物质世界和再创时空的能力,在意境创造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它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物的思绪为灵魂,极力通过造型、语言、画面、情节等各种元素,力求在电影中营造“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意境。导演吴贻弓说:“电影艺术可以借鉴诗的格律、节奏创造含蓄的诗的意境美。” 例如:《小城之春》就是一部充满着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作品。影片一开始采用先景后情的创作手法,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小城城头破败与荒凉的画面,冷风瑟瑟,草木萋萋,一个美丽而又幽怨的在城头踯躅前行,伴随着其哀怨、无奈、惆怅的画外音,我们也会愈发感觉到其如眼前的破败残缺的城头一般孤寂、凄凉、灰暗的心情,眼前所见,也正是她心中诗意情绪的外化。城头画面与人物情愫水融合二为一,创造出情真意切的审美意境。当然,很多诗意化的电影也采用了先情后景的手法,在影片《林则徐》中,导演郑君里灵活地运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创造了意境深远的送别场面。当邓廷桢的小船越走越远,林则徐则沿着台阶往山上高处奔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林则徐则一直奔到山巅古松白云间,眺望江上,泪盈眼眶,感慨万千,但见江水浩荡、小船渐行渐远,没入弯处,不见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情至景生,景是情的外化,影片的空镜头绝不是单纯的景物拍摄,它承接情而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空镜头中饱含着无限丰富,深远的诗意情感意味。在中国诗意化的电影中,情与景更多的时候是水融,难以分开的。喜欢古典诗词的霍建起,着迷于其中渗透出的绵绵不尽的意境描写,“虽然我没有读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一直相当喜爱,我希望能用电影去传达那些美好的感觉。”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每个长镜头都像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小诗,情景交融,营造出诗画一般的意境。有的影片,在细节里体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像导演张艺谋擅长赋予细节以丰富的思想文化美学内蕴,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花在细节上的笔墨,在细节上镜头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在主要情节上的。”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真是一树梨花一树诗,影片中一个个细节、意象的塑造,就像朵朵洁白的梨花,编织成满树的诗意,营造绵远悠长的意境。
二、从古典诗词隽永绵长的含蓄美看当代电影的诗意化走向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诗词审美的显著特征,从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含蓄”一品以来,到欧阳修、苏轼、姜夔等人,都大讲“含蓄天成”之理。含蓄的韵致是一种包孕深潜、蕴籍怀藏之美。含蓄是一种高层次的美。虽拥有而不卖弄,虽潜蕴而不炫耀,虽涵养深厚而不侍才矜己。“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唐徐凝《题开元寺牡丹》)这是一种含蓄之美。“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僧淳《诗评》)能否使作品具备含蓄之美,考验着艺术家的美学素养和艺术造诣。在诗学中含蓄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有博采众长而熔于一炉的特点,力求蕴藉含蓄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但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又具有纳一切形象尽收眼底的特点,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蕴藉之美,就成为诗意化电影艺术家的追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就是一部含蓄隽永、空灵流转的电影,如诗如歌,恬静悠远,深山、梯田、小溪、青松、曲折蜿蜒的山路、飞翔的折纸飞机,合奏成一曲悠扬的交响乐,驱走了人们的疲惫、浮躁和冷漠。而置身于心灵的恬静,和父子俩在一起,在那片葱葱郁郁的绿中行走,与大自然相拥,在天地之间,将身心舒展,像父子一样,用心灵交流,心有灵犀。此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含蓄的镜头语言将整部影片打造得如同禅语心经,“返璞归真”,澄静透明、空灵悠然。《那山那人那狗》就是在含蓄之中生发无穷空间,使观众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父子间无言又默契的心灵交流,这一切都烘托出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诠释的温馨暖人的人间至爱与亲情。经典之作《城南旧事》也是一部尽显含蓄之美的佳作。结尾车轮缓缓地驰动在“长城外,古道边”的音乐声中,掠过一座座坟墓,落叶满地,英子满脸泪痕,凝望着骑上毛驴向着相反方向渐渐隐去的宋妈默默无言,伴之以如泣如诉的乐声,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诗化意境,含蓄蕴藉。中国诗意化的电影隽永、含蓄,耐人寻味,追求超于象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化境界,清灵飘逸,虽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在简洁的镜头语言中传达出丰富的美感生发之力。
三、从古典诗词天籁淳朴的淡然美看当代电影的诗意化走向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中,素有推崇“自浓归淡,以淡为宗”的审美传统。平淡美被视为诗之极致境界,从老庄时代就开始推崇“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作为艺术理论的自觉,以晚唐司空图最为突出,他在《二十四诗品》中标举“冲淡”为其中一品。宋人梅尧臣明确地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试卷》)坡虽写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可还是主张“发纤侬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苏轼《与二郎侄》)可见平淡是一种功力的表现,非神厚、气厚者不能达平淡,自然天成、大巧若拙是它的特征。正如诗意化电影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淡”一样,不是“中边皆淡”的淡薄无味,而是“似淡实美”、“外枯中膏”的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它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华丽、浓艳的画面,而钟意于平淡、委婉的镜语,让一切事物自然而然的发生进行,而不是刻意的雕琢。但是这种平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淡,在这种平淡中蕴涵深远和丰厚,是无厚之厚,它淡而浓、朴而丽、易而难、枯而膏,既不等于枯淡无味,又不同于丰缛腻味,它于风清云淡、水流花落中悄无声息地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欲罢不能,陶醉其中。蒋钦民《天上的恋人》就是一部诗意化的淡雅、恬静、质朴、自然的影片,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如梦如幻的风土人情、如歌如水的纯真爱情,整部影片就像一股清泉在山间林中缓缓的流淌,舒畅、隽永、淡淡的,像雾、像云、像烟、像天上人间。故事发生在一个云雾缭绕的一个小山村里,这个村庄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像“天上”人间一样,那里的人们,古朴、善良、宽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在无为、乐天知命的日子。一切都平静如水,豁达宽厚如山,淡泊无痕。影片没有大喜大悲的纵情流露、没有生生死死的纠缠不休,有的只是拈花微笑般的淡然之美。霍建起的《暖》也是一部“脱尽脂粉,洗尽铅华”的作品,如一块温润光洁的玉石,貌似平常,但平中见奇,淡中藏浓,浅中含深,平淡之中传达着不尽的意韵。静若止水,又深沉饱满。在漫天悠然飘荡的芦苇花絮中、在绵绵雨丝轻舞中、在缥缈流动的云烟中、在上下翻飞摇曳的秋千中,在少女深情的等待中,在往事与现实的不断闪回交织中,在初恋情感的甜蜜与现实境遇无奈怅惘的重叠中,细腻自然的表现出那段一辈子都难以释怀的青春恋情。影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切都那么风平浪静,缓缓流淌,好似千年一梦。镜头在拍摄小桥、细雨、水牛、秋千等乡间景物时,没有炫耀拍摄技巧,而是一种深情的凝视,在凝视中,家乡的一花一草,都被赐予了魔法,有了跃动的灵性,变得温暖而又真挚,于是在这种自然、恬淡、温情的环境里,观众仿佛时时淋得到江南翩飞的细雨,处处闻得到田野花草的清香,感受到那个如丁香花般结着愁怨哀愁的姑娘。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风中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 丁香花在古典诗词中已定格为哀愁的象征。在这里让观众置身于诗化般的优美意境,达到一种恬静的审美享受。
以上主要是从古典诗词的柔静、恬淡、婉约、清丽的诗意之美来论及当代电影的诗意化走向。另外,在诗词的审美中,李白诗风的豪迈狂放、一泻千里。苏轼、辛弃疾诗词的慷慨激昂。高适、岑参诗词的粗犷雄壮、苍劲有力等。也表现在中国的有些影片中,它们以其奔放、洒脱、酣畅淋漓的镜语风格,表现着古典诗词中豪放、雄壮、粗犷的审美功能。例如,《红高粱》就是一部体现着阳刚之美的代表作品,尤其是以高粱、酒神为意象,使影片场面更加豪放粗犷、惊心动魄。还有《黄土地》也同样追求着苍凉、厚重的诗意之美。这些影片融合古典诗词的审美情结来点燃观众浓烈的生命体验情怀。
[参考文献]
[1] 礼记・经解.《十三经注疏》[A].北京:中华书局,1908.P1609.
[2] 等同首都观众一起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N].《光明日报》.1999-02-21.
[3] 王东.《霍建起在东京》[J].新电影.2003,(12).
[4] 张艺谋.《中国电影报》.2000-1-13.
[5]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M].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李商隐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0-01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国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阅读古代诗词与领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涵韵,增加学生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这里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李商隐的《诗二首》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教学欣赏模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商隐吧。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作品收入于《义山诗集》。他一生作品颇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留得残荷听雨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他的诗以新奇的构思、丽的格调自成一派,就算在诗人大家林立的唐朝,也难掩其独特风采,成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一、剖析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都是作者思绪精华的高度浓缩,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每一个诗歌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背后故事。我们只有通过追溯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感悟他的创作意图与创作心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捕捉到隐藏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在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首先介绍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把诗词还原到当时当地历史环境中才能找到根源。那么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锦瑟》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李商隐生于晚唐时期,这时候盛唐的繁华已去,余韵犹存,社会开始动乱,藩镇割据,党争派立,敏感抑郁的诗人处于乱世之中,夹缝生存。李商隐生于落魄家庭,早早撑起门户一心光宗耀祖,19岁入仕,25岁中第,颇有才名自视甚高,雄心壮志,却屡屡遭遇坎坷,一生疲于奔波辗转流离,始终没能大展宏图。在创作《锦瑟》时,他已经是中年,体弱多病,心境低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已经流逝,只留下对繁华青春往事的惆怅追忆。因此《锦瑟》全篇,就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之情。但诗人的眼界与心胸高人一筹,使他没有一味地留连沉溺于自怜自伤的低等情怀中,而是以一种超脱与距离的心态,把回忆与现实、理想与梦境区别开来,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别开生面、超凡脱俗。
二、解析诗中典故,追溯影射涵义
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很多诗词作品中讲究典故的运用。一首诗词中典故运用得是否巧妙、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代表诗人创作水平的高低与文化造诣的深厚。越是巧妙的典故,越能创造出回环往复,带来朦胧诗境,越能让人细细品味、心神领会、产生顿悟。不可否认李商隐是运用典故的个中高手。李商隐的作品中很少采用全景式呈现,让人一览无余,而把许多相差千里的经典史故串联堆砌一起,借用典故的象征意味,以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片断式的表现,构成多棱面、意蕴复杂的境界。例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紫玉韩重恨别情事,营造了如梦如幻的仙人意境,充满理想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伤感情怀,也表现了普罗大众对美好事物的心生向往,也传达了诗人求之不得的遗憾心伤。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同样在另一首诗《马嵬》中,李商隐也是一连串用了“虎旅”、“鸡人报晓”、“七夕牵牛”、“莫愁”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典故,来表达唐仁宗今非昔比的,恩爱转眼成空的悲悯可笑境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典故仔细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用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营造韵意氛围,品味诗意真章
中国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韵律、兴发转承、脱俗意境。越到晚唐与宋朝,诗词越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格式的标准。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过于强调以上这些条条框框,那么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欣赏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真正的诗歌是散漫的、自由的、挥洒自如的,诗词的对仗与词汇的堆砌那都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枝末小节。真正的好诗最重要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拘泥于工工整整、平平仄仄这些条条框框。因此在李商隐诗词欣赏与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诗意的韵味氛围,才能带领学生品味诗意真章。例如《锦瑟》的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用非常平淡的语句,突显诗人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整首诗词起调平平,却在最简单的语句中,勾起了读者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这种淡然的回味悠远而持久,因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诗人用凝练的词语轻易把读者带入了美丽而忧伤的回忆之中。《锦瑟》的收尾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挥洒自如,没有一丝穿凿的痕迹,《马嵬》的尾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随意之至。如果从对仗和平仄看,这些诗句全然没有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但《锦瑟》的尾句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之前的平淡与中间的华丽,都是为了最后的铺陈:当时这段往事非常值得珍惜,可是年少的我们哪里懂得呢,最终在懵懵懂懂中,一切都流逝于时光之中了。至此全诗意境的已经得以升华,使之成为传世之作。
总而言之,通过对李商隐《锦瑟》、《马嵬》二首诗的教学赏析,我们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与典故的品味,但是真正的诗境是超脱平仄、韵律、对仗与转承这些规格的,妙手偶得的佳句,根本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因此学生在品味经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工整合规,而应着眼于在整体诗境上捕捉诗人灵动的思绪、把握全诗意境与领会诗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诗歌品鉴水平,从而感受更多古诗词独有的美妙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