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看范文

时间:2023-03-22 07:2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看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影视明星啜妮的名字读作chuàinī。“啜”是一个多音字,既可以读作“chuài”,也可以读作“chuò”,用作姓氏的时候,它通常读“chuài”。

2、1990年,啜妮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受到成长环境影响,啜妮大小就热爱表演。在北电读大学的时候,啜妮拍摄了革命剧《中国1921》,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近期热播的《创业时代》啜妮化身鬼马女孩,神助攻黄轩创业,形象鲜活讨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有人会说,“人”可不好说,有时说谎,有时偏私,真真假假。但,不是有種更简单的想法吗?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人”。作为市场研究者,大可不必将自己完完全全剥离在“人”这个概念以外,顶着看似客观的立场,作困兽之斗。

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你的研究还客观吗?

没错,作为市场研究者,必须客观地看待事实,呈现事实。但事实是什么,如果总把自己孤立在另一边,恐怕这个所谓的事实,也不过是披着云雾的谜团。

事实的重要性,正是为了看清事实,我们必须“有方法”地在某些情况下,将自己看成是同一边的“人”,某些情况下,将自己独立为另一边的旁观者。

我们不妨恶俗地将自己比喻成“蛔虫”,主人都还没有想法,就算你是肚子里的蛔虫,也不可能会知道些什么。

所以,我们需要开放式问卷,引诱我们的主人试着讲他们的想法,哪怕只是一点点。这就是所谓的定性阶段。

读懂人而不是字

当问卷回收了,我们“看到”主人们用“文宁”写下来的话。这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开放式问卷数量很多,意味着主人很多,口味各不相同;

二是,文字的运用可能基于主人们的不同背景或个性有所不同,而由于有自己的背景,我们“看”的方式与主人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结果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缺失。最形象的比喻是,接力“你比划我来猜”游戏,最终结果往往啼笑皆非。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同一边的“人”,可以出现了。

看着那些留在卷面上的文字,试想一下,那个“你”到底想说什么?这个时候仿佛可以读懂些什么。但必须说明,这个时候的“你”只能是文字背后可能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有任何你的自我存在影响着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个玩家同时说,你的游戏太耗钱了。请好好看看他们的等级、他们的角色、他们的收入以及职业等背景信息,你可能会发现一位是中级玩家,一位是高级玩家;一位是肉盾,一位是魔法师;一位是学生,一位是蓝领。

我们试着代入,如果你是中级肉盾,在这个游戏中会面临怎样的情境?因为游戏规则,你常常与高级玩家PK,结果是PK时常常输掉,挫败感过强。归根到底是因为你的角色只是中级,然后会想“如果我练到高级了,就不怕跟高级玩家PK”。最终,频繁花钱练级,花了钱,却发现永远不可能追上高级玩家,那时正好有个问卷弹出来,你毫不犹豫地说“这个游戏太耗钱了”。

另一个角色,如果你是高级魔法师,因为你等级高,攻击力强,很多人和你组队打副本,副本对你而言很简单,但手机端的页面总是复杂而庞大,一晚下来,流量用了一半。第三晚开始,队友喊你,你就得用套餐外流量去参与同盟军。两个礼拜之后,发现话费用了100块在超出的流量上,这时你收到一个问卷,你义愤填膺地说“这个游戏太耗钱了”。

上面的例子是想说明,当你读懂了文字背后的那个人,你会发现前者的“耗钱”根源很可能是玩法的成就感缺失,后者的“耗钱”根源很可能是页面的联网响应,二者讲的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听懂用户的深意

有人可能会细心地看到,上面我用了“可能”下结论,说白了,这種代入只是“猜”,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假设是对的。如果说前面是如何用“代入”来大胆假设,后面则是如何用“代人”来小心求证。

有了一些粗糙的想法后,作为市场研究者,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好奇,没有人比我们更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或想法到底对不对。这个时候,千万注意,收起我们的激动和好奇。这種先入为主的情绪会成为我们发现事实的障碍。

前面只有文字接触,接下来不妨亲自与用户对话,形式是多样的,电话、面访、现场测试等。用近乎苛刻的连环追问,让用户自己把自己挖透彻,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而艰难的,所以你的“代入”变得很重要。只有让用户感觉到,作为同一边的“人”的你存在,他才会愿意做挖掘自己这種艰难的活儿。

分享一个案例,在一张桌上放着几款不同品牌、容量相同但材质不同的奶瓶。

请一位中低收入家庭的全职妈妈在挑选的两个中最终选出一个,并且说出原因。两个备选的奶瓶分别是:高端品牌PP材质、一般品牌玻璃材质。最终她选择了一般品牌玻璃材质。她告诉我们,PP材质不知道对小孩好不好,而且自己是全职妈妈,可以照料玻璃材质的,玻璃更安全。

几个环节之后,我们加入这样的内容:“为了感谢您,我们额外送您一个赠品,请你随便挑一个带走吧。”结果,她选择了高端品牌PP材质。

这时,你试着代人中低收入家庭的全职妈妈角色,似乎更能读懂她的行为,这个高端品牌可能还是值得信任的,根源可能不在材质上,而在价格上。

有了这个想法,追问她:“送人吗?还是BB用?送人我给你包装一下,BB用的话可能加个把手好一些。”

这时她告诉我:“谢谢你,那帮我加个把手吧,高端品牌就是讲究啊,我也给BB试试看。”

“试过如果好的话,可以回头光顾哦!”

她稍微用力眨了一下眼睛,扬起了嘴角:“呵呵,好,我们先试试。”

说到这里,你应该懂了。

将数字组合成“人”

从开放式问卷的广度,到与用户对活的深度,我们一直在拼凑和补充材料,“代入”除了帮我们读懂“人”以外,也帮我们描绘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准备上桌的菜”。这个菜到底能上不能上,材料是不是最终做出这个菜,还得继续“小心求证”。

来到定量问卷阶段,将你的材料组织好,送到用户面前,让他们决定,他们想要什么。用户反馈回来之后,我们进入数据清洗、分析、解读阶段。

这里说一下“解读”。

送到我们面前的是一堆数字,一堆图表,我们的任务不是告诉大家这个数字是多少,而是数字代表什么。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将自己每種假设的相关数字聚集起来,考察它们是否可以串成链条,如果可以,很好,假设成立。如果不可以,研究一下,假设的漏洞在哪里,也许会发现一个新的结论。

第二件事是,将用户视角下的诸如行为路径、态度轨迹、需求满足过程等链条相关的数字串联起来,看看是否能完整描绘出“人”的形象。如果可以。很好,又一个结论浮现了,如果不可以,检查一下矛盾或缺漏点在哪里,也许会发现用户分类方法不对,另外一个细分维度可能更有效。

篇3

“我看‘读图’”座谈纪要

老 师:同学们,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那是不是就不用“读文”了?现在,请大家就怎样处理‘读图’和‘读文’的关系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张洋洋:我认为“读图”比“读文”更有意思。小时候我就喜欢看连环画、漫画,书中的人物形象特别形象直观;把每一幅图连起来,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读文字故事,常常是读了一个开头就把书扔了。铅印的文字总是冷冰冰的,单调、枯燥、乏味!

陈 敏:我也特别喜欢看漫画。有时候,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爸妈、老师说过好多遍总是当耳边风,可是这个道理如果是通过某一幅漫画讲出来,就叫人难以忘记。

老 师:确实,图画的形象性、直观性,使得它比文字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杨丽影:“图片”的内涵特别丰富。(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看这张经典的“希望工程”宣传画,大眼睛女孩儿苏明娟的那双眼睛是那样明亮,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但又那样迷茫,显示出对现实的无奈。丰富的内涵通过一张图片传达出来,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周思敏:图画有着广泛的用途,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踪迹。翻开课本,精美的彩页让你爱不释手;打开互联网,可爱的动画在你的眼前跃动。繁华的大街上,巨幅广告画诱惑着你去购物;复杂路口处,各种交通图标提示你如何行走;公共场合中,在一支香烟上画一个“×”的图标告诉你此处不可吸烟;学校的宣传栏里,张张图片展示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日本,甚至将官方每年的白皮书做成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给大人们看;一个是漫画版,好让小孩子们知道国家在干什么。所以我认为“读图”是时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老 师:看来,当今社会我们的确离不开“读图”。那么“读图”就可以取代“读文”吗?

周思敏:读图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也有自己的缺陷。它虽然可以刻画一个人物,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但是如果情况比较复杂,“图”就难以办到了。例如,要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具体详细地记录下来,就非用文字不可。

老 师:图画表现的内容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只能反映某一时、某一地的情形。而文字表述却不受时空限制。

胡冯嗣:记得课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根本,掌握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是爱国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中学生应当以“读文”为主。

老 师:胡冯嗣同学说得很好。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没有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使用的都是汉字。只要我们在阅读、书写汉字,我们就在无形中学习着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文明。

篇4

“以读促看”指在小说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断,把影视片断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以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像研读小说《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作品,并体会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特点。本文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方面。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由看导写”是指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影视片断,看后联系欣赏小说的相关技巧把看过的片断再创造出来,并比赛看谁能在故事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把环境描写得优美形象给人美的享受,把情节写得曲折离奇、悬念迭起,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所写文章既要构思奇特、又要语言连贯流畅并切合人物身份使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曾经这样操作过,效果比单纯要求学生写作文好得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使出浑身解数、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独具特色、富有感染力。“由看导写”,既能让学生以小说作者的身份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小说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具体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针对很多学生写作中人物形象总是人一面、阅读中赏析人物总是笼统概括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二十分钟播放了一个MTV片断:一个爱好摄影与赛车的男主角因偶然把女主角拍入镜头两人相识相爱,后女孩被男孩冲洗照片的药水溅入眼睛导致失明,最后男孩把自己的眼角膜献给了女孩,但女孩却不知道,故事结尾女孩复明而男孩失明,两人擦肩而过。故事内容很简单,但片断中的各种描写经典传神。如在故事一开始就是“白云飘飘、杨柳依依、春光明媚,女孩迈着轻快的脚步进入我们视野,也闯进了男孩的镜头”。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这里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气氛和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后面当女孩眼睛受伤进医院后,男孩发疯似地飚车,向后飞逝的大道和飞驰而过的大道两边的景物把男孩心中的伤心、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故事结尾男孩女孩擦肩而过时又是当初他们相遇的地方,不同的是树已经落光了叶子 ,只剩满地金黄。 这时的景色让人由衷地产生一种遗憾、惋惜之情。整个故事就在一种比较凄美的画面和景色中完成了,人物的不同心情和心理都借助景物的描写自然流露。通过这个片断的欣赏,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影片中很多地方的暗示、伏笔、照应等技巧对学生理解小说这种文学题材也有很大帮助。在观看完这个片断后我要求学生立即写作,把刚看过的故事写成文章,力求写得优美生动形象,并能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细腻的心理。由于学生刚看过,感受比较深刻、理解比较透彻,所以写出来的效果很好。有的景物描写优美形象、有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有的结尾含蓄隽永。例如有个学生在结尾这样写到:不尽的黄叶飘呀飘,缓缓飘落的只是黄叶吗……第二课时学生就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以欣赏影视片断促进学生写作,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就达到了。通过先欣赏影视片断,再根据剧情进行写作,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高阅读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最终必会达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篇5

雪川是我的发小兼闺蜜,我们现在都在清华上大学。

十二年前,雪川的父母出了车祸,不行撒手人寰,留下八岁的雪川在世上。那时,全年级第一的雪川成绩一落千丈,变成了倒数第一,性情也不如从前般活泼,变得沉默寡言,有些木讷。

身为她最好的朋友,我没有坐视不理。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她冷静一会,然后让她重拾信心,因为——他的父母在天上看着雪川,相信他们也不希望雪川继续消极下去。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雪川依旧消弭。我在下课的时候,决定找她谈话。

“雪川,你不能一直一蹶不振下去,苏叔叔和刘阿姨也不希望你这样。”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她,她却低着头,一语不发。“雪川,你说话呀,你以前不是一直缠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吗?拿出你以前的勇气来呀!不要像个胆小鬼!不要这样懦弱!”我说着说着,雪川的眼角竟泛起了泪光,我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语太过犀利了。“雪川,我是为你好,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继续说道。之后,她终于开口说话了:“我不想吗?程姐姐,我只是,做不到。以前的我,有妈妈疼,有爸爸爱,现在呢?以前的我,随随便便都可以考一百分,现在的我,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考不及格。。。。。”“你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你的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这世上了,但他们化作了你最喜欢的恒星,永远守护在你身边呐!”雪川仿佛被我一语点醒,又恢复了以前的活力。

篇6

环保现在这么热,不断有新词涌现,并且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今年上半年,中央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嗨,无非又给环保多准备了一顶大帽子,要生态文明,要可持续发展,要绿色,不都是一码事吗?但专家们可不能同意,简单三个字,要真解读起来那也必须是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那么“绿色化”究竟是几个意思?先来看看权威版解读:

人民日报:“绿色化”既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此同时,“绿色化”还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在会上解读“绿色化”时指出,“绿色化”是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改造国民经济存量,构建增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代价比较大,形象的说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绿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绿”,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绿色化”可以小到个人的一次绿色出行,也可以大到全球的一场绿色革命,总之是包罗万象,凡是环保相关,皆许收之麾下。如要仔细想想,这绿的对象是什么,化又要化到什么范围,什么程度,似乎又变得抽象了起来。

目前,中国的绿色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表示:“环境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要依赖于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响应。里约+20会议成果文件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各种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进行评价,寻求绿色经济政策的评价方法,并鼓励各方在国家情况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将这些因素纳入决策中。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环境不再是经济发展负担,而是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对环境的投入和治理的是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

那么经济要绿又应该从何绿起呢?作为决策者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实现真正的“绿色化”,目前的差距和不足到底在哪里?中国很多问题的解决之道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推行,大量研究报告亦如是,参考了很多国外完善的指标,借鉴了大量国外先进的经验,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在层层下放落实的时候非常缺乏实用性。所谓具体,就是把这些“高大上”的宏观研究微观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某地区的绿色化程度不够高,那么到底短板在哪里?要解决这块短板需要什么样的投入产出比?以治理空气污染为例,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还是要减少燃煤量,还是说露天烧烤,居民油烟才是罪魁祸首?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一化的,可能还牵扯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法律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大量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听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个好处是,在相邻行政地区的研究报告里,可能会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又为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域的“绿色化”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绿色投资

提到绿色经济就不得谈绿色投资,因为资金分配比例和流向可以准确直接的反映出一个国家要实现绿色化的决心和程度。国内很多观点认为,凡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货币资金(包括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都可以称之为绿色投资。西方国家的学者则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通常把绿色投资称作“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SRI),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投资者和社会带来持续发展的价值。

对比国外的投资项目就会发现,中国的大量资金还是投向了重化工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东西,而真正用于基础设施,比如高速公路,电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设施还远远不够。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忍受褐色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我们可以在政策导向方面做一些工作,就是通常所说“萝卜和大棒”的问题,我们现有的指标很多都是“大棒”,是约束性指标,比如排污企业,怎么排才符合标准,而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积极的、鼓励性的政策,需要“萝卜”来刺激和推动企业更多的去投入环保产业。

可以看到,现在的绿色金融投资领域企业也正在发生一些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达到国家的强制性标准,他们更多在考虑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寻求相应的激励和鼓励措施,或者是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所以即便政府一时间难以扩大绿色投资的比例也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率先进入这些绿色产业领域。

绿色消费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常常受此局限。谈到绿色经济,大家可能更多在关注生产端。比如有新闻报道,某某企业又排了多少污染物,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现身,一起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痛骂黑心企业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健康。但事实上消费不绿色是中国环境质量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到底是谁养活了这些黑心的污染企业?还是消费者。如果大家都能够选择达标环保做得最好的企业产品,倒逼企业不敢再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勾当,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近年来,中国清洁生产法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转移,从早期的重视工业生产的投入来减轻污染和污染带来的危害,转向了对产品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对资源产生的影响,所以绿色消费是实现绿色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因为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对于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结语

中央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发展已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而且是超过了承载能力上限,或者叫褐色经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早已路人皆知,雾霾、垃圾围城、饮用水污染。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是由经济哪个环节造成,这个环节造成当中谁贡献大?弄清楚这些问题,恐怕才是真正面向决策的“绿色经济”。

篇7

关键词: 《竹影》教学 文本解读 独立性

一、案例背景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此文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课本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内容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

关于《竹影》一课的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外提供的资料,都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感受竹影及中国画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这两个方面。更有某些老师在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感知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即所谓的神似和形似的差异。

我在研读课文和相关背景后,被这样的文本解读产生两点质疑。

(一)此文真的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吗

此文选自《少年美术音乐故事》,是丰子恺先生应开明书店之邀,在1937年为孩子们创作的一种“艺术启蒙连环故事”,虽属虚构作品,然而生活实感颇强,它用第一人称,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的经历,渗透丰子恺一贯身体力行的艺术化的人生观。其实此文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散文,只能称为故事,因为从丰子恺的其他的回忆性散文中可知,他父亲其实是很不喜欢丰子恺画画的,所以幼时的丰子恺对父亲一直非常惧怕。文中的父亲可以说是丰子恺本人的化身,而文中的孩子据丰子恺的子女们回忆,大概是以他们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为原型的。因此,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绝非表达对童年的留恋,而是用故事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艺术启蒙。

(二)作者真的认为中国画比西洋画更具有艺术美吗

姑且不论西洋画也有写意,中国画的工笔追求形似,就从作者的经历看,他虽是“中国漫画第一人”,漫画笔法简洁,意蕴丰厚,但他曾师从李叔同,后又东渡日本系统地学习过西洋画,在二十年代还出版过《西洋名画巡礼》一书。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断然不会随意地褒贬哪种艺术形式,更不可能给幼小的孩子传达这样狭隘的艺术观。文中将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恰恰是为了启发孩子感受艺术美的不同表现形式。

有了这样的思考,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背后的美学启蒙呢?现将笔者关于部分重点内容研讨的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二、案例描述――课堂教学实录

(一)孩子天生是美的发现者

师:丰子恺曾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犹之一块洋钱,在我看了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等等;而在他看了,只见一块浑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展示幻灯片)看来,在丰子恺看来,孩子天生具有审美的心灵和眼睛。

请大家阅读1―3段文字,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孩子发现了哪些寻常事物殊的美?

(师展示问题幻灯片)

生1:我找到了第二段的“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这一句写出太阳像我们孩子一样,非常活泼,是一跳一跳地沉下去的。

师:为什么用“一跳一跳”这个词?

生1:我觉得是因为我和弟弟看是非常仔细,所以虽然日光的变化非常微细,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而且我们更富有童心,感觉太阳是一跳一跳的。

师:难道只是因为有童心,就可以说是“一跳一跳”的吗?我们通常都是说“缓缓的”,对吧?你再看看前文,哪句话让你感觉到这里用“一跳一跳”其实是独特而自然的?

生1:是前面“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乏了油的灯,灯光就是感觉一跳一跳地渐渐减弱的。

师:可见孩子不仅对夕阳下山着迷,平时也曾对油灯着迷,也许曾趴在桌子上,呆呆地看着油灯乏了油,是如何挣扎地发出光来的。所以此刻,他能迅速地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就这样被孩子们敏锐地抓住了。

生2:我找的是第二段中的“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这句话中“暖色”是指刚才一跳一跳的阶段夕阳的红光,还是有一丝暖意的,而现在是月光,通常我们说“月光如水”,还是有些清冷的。所以是“暖色”变成了“寒色”。

师:那“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如何理解?

生3:“长音阶”括号中注明是“大音阶”,在音乐中,大音阶的音调通常是比较高亢的给人明朗的感觉;而“短音阶”又被称为“小音阶”,小音阶要稍微低沉一些,给人黯淡的感觉。这是用听觉上的感觉来写视觉上的感觉,是“通感”。

师: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看来,储备一些艺术的基本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来齐读这一句,感受孩子们眼中独特的美。

生4:我还发现了第三段中“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里描写月光透过竹叶把光映入我们眼帘的景象写得非常好。首先,“隐”写出了月夜的清静感,“切”写出了竹叶的茂密,“闪烁”是因为竹叶在随风摇动,所以有时候会把月光遮住,有时月光又会露出来,我们又仰着头直视着月光,自然就是“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句话其实不仅有竹之美,月之美,我觉得还可以感觉到风之美。

师:是啊!如果是渐渐下沉的夕阳,还是缓缓升起的月亮,这些寻常的事物,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有着别样的美。孩子们原来天生就是美的发现者,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聆听,愿意给时间让自己和自然亲近,根本不需要人教,你也能发现自然界无限而独特的美。

(二)艺术启蒙是审美的教育

师:在孩子们发出疑问“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之后,真是传授画竹技巧的好时机呀!爸爸有没有立刻传授画竹的方法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中爸爸的回答。

师:爸爸的回答中有没有讲具体的技巧,他讲了什么?

生5:他没有讲具体的技巧,只是告诉孩子们,要注意选择,注意布置,注意方向、疏密、浓淡、肥瘦。这些只能叫原则,不能叫具体的技巧。

师:说得很好!爸爸是在强调选择和布置,强调要表现出感知到的竹叶之美,至于技法,那其实是次要的。接着,孩子们又有疑惑了,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爸爸是怎么回答的呢?他那段话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

生6:爸爸认为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西洋画重在形美,中国画重在神美,所以中国画多用墨笔来画。

生7:爸爸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像照相就强调它在形式上和原物非常一致,当然也要选择觉得美的方面来表现。而符号可能更代表的是一种意境,更多的意义是在于表现一种内涵。他要告诉孩子们,中国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美,而不一定是外在形式上的美。

师:中国画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美,是物内在的美,还是人内在的美?

生7: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人通过画传达的美好的情感,一是画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情感。

师:这就是“神”!发现时是感知事物内在的美,轮到落笔时,就不要在意事物外在的形,索性选择和实物相去甚远的墨笔,甚至朱笔,着重表现生命的美。使画者和观者,都不再拘泥于形上,而在所表现的神韵上。可见,爸爸对孩子们的艺术启蒙,自始至终都没有落在知识和技术的层面,而一直在强调艺术最终是为了表达对美的理解,无论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其实都是如此。

三、案例反思

如何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问题。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文本解读的意识,也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他们总以为,课文和教参已经规定了如何读,甚至规定了如何教,只要照参说话,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但是,新课标提倡要养成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我认为个性化首先要求要有独立性,要求学生个性化解读,教师自身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怎样才能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立场来阅读文本。

(一)读者立场

这是最基本的立场,就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进行陌生化的阅读,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以一个普通读者而非教者的身份去进行阅读,有助于还原最本真的阅读状态,是近乎无功利的阅读。这种阅读,心境尤其放松,在轻松的心境中阅读,能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尤其能够形成最客观的评价。《竹影》本是作者写给孩子们看的,那就把自己还原成孩子,想想作者想用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什么。其实无外乎两点:一是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想去发现;二是谁都有能力来表现美,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

教者最要警惕的是,万不能根据职业的习惯,一接触到文本,就满眼都是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这种过于功利化的阅读,是极其有害的,会渐渐破坏孩子的阅读美感。殊不知,很多孩子拿到语文书后,会兴致勃勃地翻阅课文,但一提到上语文课,却常常无精打采。

(二)教学立场

篇8

风帆对大海说:“那是因为有了你!”

面对着一张张“刊评表”,我们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一本杂志有了读者的厚爱,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本杂志有了读者的支持,才有其发展的动力。《旅游纵览》就是这样一本杂志。22年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旅游纵览》始终把为旅游爱好者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很多旅行者们也愿意把《旅游纵览》当做知心朋友。

编辑们辛苦了。你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摄影和保护自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读者们不会忘记。

刘明东 (江苏靖江)

我坚持阅读《旅游纵览》4年了,这期间的每一期我都有好好珍藏。”

余恩 (云南)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平时利用周六日休息的时间努力打工,赚到的钱存起来,到了寒暑假,就储蓄了一小笔旅游基金。我非常喜欢旅游,但没有什么单独出游的经验,选择目的地、计划线路等各种准备工作,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这时,《旅游纵览》杂志出现在我面前。在“指南针”的引导下,我找到了“领路人”,走上了一条直通“活动场”的“信息路”,开阔了我的视野。《旅游纵览》杂志让我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真心地感谢《旅游纵览》杂志所有的编辑,也希望杂志越办越好。

刘子宏 (重庆)

大家用滚烫的语言表扬、激励我们,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是一股动力,让我们在深感振奋的同时,更认请了自己的责任。

这些短信让我们每个编辑的心里都感到沉甸甸的。在浩浩荡荡的旅行者队伍中,每年都有大批的新朋友加入,《旅游纵览》一直努力成为这些人最亲密的朋友和参谋。我们希望旅游爱好者都能用好这本杂志,让杂志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努力办好杂志外,我们还将继续举办各种作者、读者互动交流活动,让杂志更加贴近旅途生活、贴近旅行者的心灵。

春雨对花儿说:“洗个脸吧,你会更漂亮!”

花儿对春雨说:“谢谢你把我打扮得更加靓丽!”

听到表扬我们心里自然高兴,但我们更渴望听到批评。读者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的每一点瑕疵。有谁不愿意照镜子呢?去掉瑕疵,我们会更加神采飞扬;接受批评,我们会前进得更快!

有的读者非常细心,版式设计问题、文字出现歧义等,都一一指出。 请放心,我们一定改正!我们粗心,读者细心。“细心的”是因为关心杂志,“粗心的”说明还要加强责任心。我们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进工作,争取少出、不出差错,不断奉献精品。

明星作者

“海盗王”基德

篇9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篇10

一、 激趣导入,拉开素描教学的“序曲”

在素描教学中,我认为新课的导入就像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创设接受新知、激发灵感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记得在教学《素描静物——不同绘画工具的表现形式》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我没有按常规教学的流程去介绍炭笔、木炭条等工具的特性,而是结合小学生们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玩一玩手中的炭笔和木炭条;在纸上随意地涂画:用力地画、轻轻地画、慢慢地画、迅速地画、用笔尖画、用笔肚画,甚至用笔侧躺着画……让学生在把玩的过程中去比较铅笔、炭笔、木炭条三者各自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绘画工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当面对绘画对象,想表现玻璃表面的光洁、绸缎的柔软滑亮、陶瓷的粗糙、金属的坚硬等特点时,就可以有选择地运用铅笔、炭笔、木炭条三种不同工具进行表达,而不是不管什么内容都用铅笔进行面面俱到、详尽无遗地描绘。

像这样“玩”炭笔、木炭条的素描课堂,就是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求知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绘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二、贴近生活,制造素描教学的“趣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程中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正确地施教。在理想的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新奇感,要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大多数围绕石膏几何体、石膏像展开(当然这些都是素描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我主张除了这些,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熟悉和喜爱的身边的人或物作为绘画对象。画素不相识的模特远没有比画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学更有意思;在孩子眼中,画妈妈的手机,自己的CD机、耐克鞋、MP3远比画几何石膏体、石膏头像来得更有趣。在教孩子画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既要注重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等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多样评价,完美素描教学的“尾声”

对素描作品的评价,很多人以“像”或“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其实每幅学生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思考和感受,能具备较好的构图、流畅的线条、较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物象特征就十分难能可贵了,所以评价时要充分肯定他们充满激情富有大胆表现力的作品,夸奖他们画得好的地方;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去体会、感受、想象和表现。如果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操之过急,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消退他们学习素描的兴趣。因此在作品评价上,教师应积极鼓励,给学生更多展示自身的舞台。

为此,我将学生的作业拍成照片,制作成小画册,供学生翻阅;利用教室里的一面墙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来欣赏;还定期举办画展,将学生作品装裱入框……当学生们的作品得到参观者的赞叹时,那种兴奋使学生的“成就感”一触即发,成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素描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