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4-09 11: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由医学学位变为理学学位。面对这样的医学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医疗系统看到了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而最后一批五年制医学检验学生则多了一分就业焦虑与迷茫。而作为改革之初的最后一届医学检验毕业生面临两届学生一同毕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批医学检验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与指导并且也应更贴合实际,找到更适合他们就业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针对牡丹江医学院校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在其大学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9份,有效率93.0%。(2)材料。牡丹江医学院校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资料,根据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筛选并总结适合目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3)统计分析。用统计图进行描述,表达统计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2017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选择中三甲及以上医院,二甲至三甲之间医院,考研分别占25.4%,24.4%,18.0%,居毕业生择业方向前三位。(2)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结果,牡丹江医学院过去三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考研成功升学的比例比计划考研的小,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在当年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较小,进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在逐年增加。
3讨论
篇2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基层就业 调查 思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2JK0117)。
近年来,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基层医疗单位却是人才匮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曾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陕西省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组织开展了抽样调查,以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对基层就业的普遍态度,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选取陕西省属地方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98.2%,采用随机抽样法。442名被调查者中,男生212人,女生230人;城镇生源学生186人,农村生源学生256人。
1.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情况;(2)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2.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为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填写,统一进行问卷编号和数据录入。调查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问卷中的基层就业是指毕业后到县及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描述,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将来对个人与事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调查从两方面考查学生专业认同感:选择学医主要原因、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判断。
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占11.4%、“自己的兴趣或理想”占47.5%、“父母的意愿”占24.6%、“随便选择的”占7.6%、“其他”占8.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最初主动确定自己学习专业的比例占到58.9%。
当问及“经过几年的学习,你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怎样?”时,认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不了解”的比例依次为9.2%、20.5%、55.1%、13.3%和1.9%。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到29.7%,持中立态度的高达55.1%,持负面看法的占15.2%。可见,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与城镇和农村的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2.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较多,因此调查问卷中某些调查问题可以多项选择。被调查者中有152人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累计基层锻炼经验”、“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出路”、“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基层压力相对较小”、“家庭经济压力”。被调查对象中有290 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去基层很没面子”、“家人反对,离家远”。由此可见,出于自身意愿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自愿和不愿意赴基层就业的学生,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与生源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对非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男生主要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而女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对于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而言,城镇学生不愿基层就业首选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人数高达149人,比例高达80.1%,而农村学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
3.基层择业月薪期望
期望收入也是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它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活质量高低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9.5%的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薪为1500~2000元,22.7%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2500元,28.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500~3000元,24.7% 的学生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14.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但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本科学历的医疗卫生员工转正后薪水水平大致在2800元左右。这说明,目前学生的期望工资稍微偏高,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还不够理性,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4.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的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将对医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总体来说将促进医学生就业[2]。此外,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本科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对其自身的要求等密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新医改等政策出台后,对未来就业持“充满信心”、“比较有信心”、“迷茫”、“担忧”和“其他”的比例分别是5.1%、24.1%、41.8%、25.9%、3.1%。持“迷茫、担忧”看法的高达67.7%,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新医改相关配套政策并不十分了解。
当问及对基层地区发展情况了解程度时,发现“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稍微了解”和“不清楚”的比例依次是1.9%、13.9%、48.1%与36.1%。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的状况不甚了解。
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
数据分析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29.7%,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这对学生正确判断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是不利的。因此,医学高校应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学生只有认同专业,才会热爱专业,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择业倾向。校友是学生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子,专业培养的优秀校友多,人才辈出,对新生鼓励作用更大,对优秀校友的认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强化新生专业认同感的教育,对于创造良好学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管齐下,使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数据分析显示,“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等成为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3]。学校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等途径,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安排专门力量,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及发展趋势,明确到基层就业的光明前景。
3.降低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工作后月薪期望值相对较高。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4]。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虽然目前基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将会逐步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卫生发展整体性和均衡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立足于基层,服务于农村”的择业观念,破除工作高低贵贱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主动充实到基层,在基层锻炼成才。
4.拓宽渠道,加深对基层发展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基层地区发展“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仅占15.8%,女生和城镇生源学生对基层地区的了解程度较低,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新医改等政策与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宣传十分必要。医学高校一是要积极开展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5]。高校要不断丰富医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创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拓宽医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行内的专家作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达到沟通就业渠道的目的,为毕业生顺利就业铺路。
5.加强“群体”特征分析,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专业认同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等方面,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因此,在积极开展并加强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分析,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在解决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问题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王海清,董欣欣,陈斌,万学红.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28-30.
[2]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3]王云鹏,靳媛,时建伟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0,(7):35-36.
[4]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
篇3
[关键词] 社会生存焦虑;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26-02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剧增,出现就业困难,而医卫类大专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这一形势下,我校一直关注学生的就业压力,希望能了解医专学生的社会生存心理状况,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减压,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我校学生共计500人,其中,一年级240人,二年级260人;男158人,女342人。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对就业趋势的认识;就业心理等。所有调查在1周内完成,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专学生社会生存焦虑状况
医专学生中有56.20%的学生存在生存焦虑,不同年级、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1 医专学生社会生存焦虑状
2.2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相比而言,一年级学生对就业趋势更为看好,也更有信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 对就业的关注度
从表3可知,二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更高,但有一半的学生不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见表3。
表3 医专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度[n(%)]
3 讨论
3.1 医专学生社会生存焦虑状况
在我国,医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1-2],而医专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从表1可见,56.20%的医专学生表示存在社会生存焦虑。其中一年级有48.33%,二年级有63.46%,经检验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因刚进学校,部分觉得就业离自己很遥远,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面临实习,已需要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因而导致更多学生产生了生存焦虑。有66.46%的男生和51.46%的女生存在生存焦虑,经检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专业的影响,接受调查的部分女生是护理专业的,有研究表明,因社会对护理的需求较大,这一专业的就业率较理想[3-4],因而导致女生的生存焦虑比例低,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调查研究。
3.2 医专学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学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其社会生存焦虑是相矛盾的,有高达56.20%的学生表示存在生存焦虑,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前景和就业趋势却是看好的,96.6%的一年级学生和87.3%的二年级学生表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或较有前途,两者无显著差异,表明这是学生的共同看法,说明我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从学生对就业趋势的认识上看也是乐观的,一年级学生认为今后很好就业的比率高达61.4%,远远高于二年级学生的33.8%,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学生临近实习所造成的。不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认为难以就业的都只有百分之十几,为什么学生在对专业前景与就业趋势看好的情况下却没有就业信心,甚至有56.2%的学生存在较强的焦虑情绪,这可能是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不够关注、对社会的不了解所造成的,通过对部分学生的个别交谈发现,学生虽说害怕难以找到工作而不能存活下去,但他们更担心的是今后的生存质量,这是他们产生社会生存焦虑的主要原因。从表2可见,两者虽存在差异,但有信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均较低,合计只有16.0%,其中一年级学生为22.1%,二年级学生为10.4%,而表示对就业没有信心的学生比例在增加,由一年级的26.2%上升到二年级的36.6%,显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并无信心,越临近就业信心就越低。
3.3 医专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状况
年级不同,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也不一样,一、二年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的分别为22.9%和33.4%、有时关注的分别为40.4%和53.1%,二年级学生的关注度要高于一年级学生的关注度,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二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更为关注。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学生参加就业指导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二年级学生,表示经常和有时关注就业信息的合计高达86.5%,而经常和有时参加就业指导的合计只有51.6%,相差较大,因何尚有近半学生对参加就业指导兴趣不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现在就业是双向选择,单位选择学生,学生选择单位,经个别访谈发现,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收集主要集中在单位的大小和性质、是否容易就业、收入状况、有否发展空间、工作劳累情况等,而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一年级93.8%,二年级93.1%)表示对之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这显示学生在就业信息的关注上出现了偏差,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因就业形势严峻,学生的社会生存焦虑较为普遍,虽说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有前途的,但对自身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信心不足,对就业信息的关注也存在一定问题,这都需要学校加强引导。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进行干预[6],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杜天骄,于娜.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3-4.
[2]蔡晓燕,赵立凝,刘晓玲.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811-812.
[3]颜晓萍.医学院校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72-74.
[4]张中兴,赵丽娜,徐鹏.医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73-475.
[5]汪雪莲,许能锋,瞿书铭,等.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7, 21(5):489-492.
[6]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80-81.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转专业 动机
一、引言
中国的高考体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但是一种补救措施也就是转专业制度在高校发展出来的。这些年以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修改,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比例呈现出大幅上涨态势。2003年复旦大学244名大学生转专业的事件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转专业动机行为,我成立了调研小组,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227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7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5份,共采集有效数据225个。在收集问卷后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二、动机分析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中很多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他们宁愿放弃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转而学习新的没有接触过的专业,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打算。转专业的动机是多元化的,经过调查研究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选自己的专业首要考虑的就是兴趣,毋庸置疑,他们会直观地根据专业名称填报高考志愿。不过,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对要学习的专业及自身的兴趣爱好之间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专业选择就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根本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学什么样的专业。这就出现了图一上的数据,只有七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三成的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类型与所学专业根本不一致。这就出现了消极的学习状态,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对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发现只有25%左右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而高达75%的学生即使是第一志愿入取,也是听从家长和高中老师的建议报考,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被调剂录取的。调剂录取的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会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也就慢慢产生对专业的不满情绪。同时,我在和一些同学在沟通的时候也发现,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后,个人的兴趣、爱好偏好、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会产生出与目前所学专业的不匹配性,使他们的特长与个性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挥。
其次,当前大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大学生也知道他们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谋求更好的职业。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也就形成了目前“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从图二中可以看出,32%的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他们会认为目前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很好的帮助。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看,2015年应届毕业生已达到749万人。由于社会职位总量有限,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拿江苏大学来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例如江苏大学的车辆专业、机械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而就业前景不怎么好的一些专业,大学生敬而远之。
从图二中也可以看出,从众心态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不小于专业就业方面的影响。从江苏大学学生入学心理测试中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信、与同学沟通障碍,等等。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新生刚进入大学时,由于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自己身边,一时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还无法适应。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然而这个时候周围同学的做法或者想法就会更加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在大一学期的时候,新生就会不断寻求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和经验,这样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看到高年级学生转专业,心理会有不平衡感,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他们会产生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的错觉,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要求。也有同学在经历了大学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他们提出了转专业要求,为了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也就跟着提出了一起转专业的要求。此外,一些大学生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受到新媒体舆论和一些虚假宣传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合自己,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一哄而上,追逐这些好专业,对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就很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在我们学院也是比较突出。
三、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后,我们就会发现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图三中可以看到,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大多发生在大学第一学年。此时,大学生还停留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很少接触到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专业意识还没有形成。就是在这薄弱的专业意识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认为本专业“无用”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下,产生专业厌倦情绪并最终有转专业意向。很多同学认为目前书本所学习到的知识太过陈旧,并且很多知识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觉得专业学习很枯燥很无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倾向:首要一点的就是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就是缺乏学习自觉性。很多学生不会将专业学习与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将专业学习与社会行业发展相结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校对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做得还是很不够,使得学生尽管意识到要将专业知识同兴趣、社会发展相结合,但缺少必要的平台进行理论结合实践。
大学生入学时在选择专业上存在很大随意性和盲从性。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所转专业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有很多是迫于家庭的要求或就业的需求,很少花时间冷静地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对于所转专业的特点及前景知之甚少,也没有考虑如何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在选择专业时大都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与安排,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在问到对所转专业的了解程度时,近80%的同学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转专业(如图四所示)。同学们之所以这么选择,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所转专业的了解,对专业适合与否认知不足,这就产生转专业之后不适应情况。
四、结语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与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动机主要有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影响因素方面有家庭因素和从众心理影响。本科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就要求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让他们在提出转专业申请前认真考虑未来性,可以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及优势所在。学校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应该首先指导学生提前认知一下所转专业的特色,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全面发展。
大学生转专业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真正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墨,朱建华.新生竞相转专业高校应积极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8-10-7.
[2]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3]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2-15.
[4]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5]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6]李明辉.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J].消费导刊,2009(5).
篇5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指学生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所学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问的差异做出的主观评价[1]。一般而言,满意度水平体现着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也决定着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的一种反馈。
通过此次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找出其中不满意的指标,作为今后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设置更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完善。为此,在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查时间在学生毕业时期,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已经在各医院检验科实习10个月,部分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在临床上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调查数据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原因
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因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就业前景好、高考志愿、本人喜欢而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数占63.75%,因高考志愿外被调剂的占12.50%,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自身心中意愿的占88.13%,说明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这个专业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对所学的医检专业非常满意的占6.25%,较满意的占56.25%,满意的占31.25%,不满意的占6.25%,满意度达到94.75。说明学生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非常满意的。
2.3 对职业岗位课程、职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根据表1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职业岗位课的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7.75%,对职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4.40%。说明学生对教学计划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最高的是职业岗位课程,满意度在95%以上。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操作技能培养不够、操作技能培养与岗位不符。
2.4 对所有职业岗位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学时数、岗位吻合度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各项指标满意度分别为教学内容99.17%、教学方法98.43%、学习效果97.93%、学时数98.22%、岗位吻合度97.72%。说明对9们课程的5项指标的满意度是很高的,均达到97%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学内容,满意度达到99%以上。所有课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最高的是微生物检验课程,其次是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程内容老化、不适用,课程考核方式不合不够不够合理。
2.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教材选用、仪器设备先进性的满意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满意度为95%,教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的满意度为86.6%。说明在实际授课中教学上的设备跟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
2.6 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2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满意度为96.2%。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程度为91.9%,虽然满意度较高在90%以上,但有近10%的同学感到不满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愿意的最主要原因为实习时间过长、轮转安排不合理。
2.7 在课程设置上,在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
学生认为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临床基础检验73.75%、微生物检验68.75%、生物化学检验48.75%、免疫学检验42.50%、血液学检验40.63%。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医用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等)满意度为7.50%,通识教育课程(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心理教育等)6.88%。
2.8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的必要性
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学生中,87.5%的学生认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必要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12.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2.9 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满意度
调查的数据中,96.2%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满意的,9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满意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2.10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
调查的数据中,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43.13%,其次是专业知识33.75%、开始医患沟通方面课程32.50%、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27.50%、外语能力26.88%。医学基础知识20.00%、卫生法律知识16.25%、反映最新医学发展前沿的课程或内容 14.38%、人文素质14.38%、科研能力12.50%,数据可作为今后课程设置修改的参考依据。
2.11 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的能力是专业课程知识55%,其次分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50%、社会交际能力34.38%、自主学习能力30.63%,科研创新能力28.13%、基础课程知识26.25%、文献检索与总结能力13.75%、论文撰写能力10.63%、通识课程知识10.00%。说明,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
3 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搞好学校的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应尽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需要,加强科学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培养医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方式上,课程中多增加案例讨论课,这些课程从形式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加强,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现今,“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医学界呼吁提高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改革公共政治课和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调整一般文化课的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设置的适当调整,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 学生就业优势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按理说环境类相关专业就业形势应该相当乐观,但因为我国如今还处于发展阶段,环保体系还不成熟,所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呈现有价无市局面。再加上高等院校的扩招,就业更加困难。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人怀疑环境科学专业开设在医学院校是否合理,因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理学类专业,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化规律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科学,而医学院主打专业是医学类。在看似如此矛盾的情况下,很多人怀疑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是否有就业前景。
但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在注重自身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健康,关于环境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类专业在未来势必大有作为。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将超过日美,达到3.1万亿元,这必将增加环境学生的就业机会,缓解其就业压力。
虽然环境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并非主力专业,但其具有其他理工科类学校不能及的优势,下面以温州医学院为例,简要分析学生就业优势所在。
一、医学院校师资特点
环境科学属于理学类,温州医学院是医科类大学,但其师资力量并不亚于其他理工科类大学。阅历丰富的老师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我院拥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5.29%,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研究生学历(位)占86.27%,博士26人(其中“海归”博士8人),硕士18人。学院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创新人才为宗旨,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建设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目前还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开展环境科学专业“2+2”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更好地拓展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二、环境科学与医学相结合,培养交叉型人才
我院在专业建设上十分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发展点。其实环境科学与医学有相似点:医学生是治病救人,环境科学学生是医治自然为人,两学科可以相互渗透,从而拓宽环境科学的应用领域。所以,我院利用身为医学院校的特性,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医用有机化学、实用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环境医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知识内涵,相比同类理工科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类学生而言,更增加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发展动手能力
新的历史时代下,某些高等学校以成绩为第一要义,只抓成绩而不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定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终究不能得到很好的动手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招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本科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胜任力不足。所以,我院在建设环境科学专业相关课程时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开设了多门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如水质指标的测定,混凝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的实际操作控制,还开设了参观污水处理厂、参观垃圾发电厂等实地教学课,提高了学生对实际流程的认识水平。当今社会,只有理论知识是不足以应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只有增强实践能力才能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施展自身才能,让学生们在就业前就做好自身能力的充分准备,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动手能力,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胜任力差的问题。
四、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图书资源
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非常重大,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带动很多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相较其他专业要大得多,要学要记要背的课目也比一般专业多,因为这毕竟是关乎身体及生命的学科,不能有一丝马虎,所以我院学子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学院教室和图书馆总是有很多人在勤奋看书学习,稍微迟点去就没位子了。受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影响,学生都勤奋学习。而且,我院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丰富,也有多类文献资源检索库,再加上与温大校区地理位置相近,学生交流较多,也可以去温大图书馆查找更丰富的资源,更加增加了其优势。
五、结语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必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综合考虑,医学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是有优势的,其相较于同等学历的其他理工科类学校环境科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根据特色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如果学生能用心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为前行的路途点亮一盏指路明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奋力拼搏,就业前途就将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粟茂,刘润刚.基于胜任力提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150-152.
篇7
【关键词】:男护生;就业;态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72-01
随着各门科学及医学科学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领域,它非常需要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中,共同促进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了解男护士的职业价值和从业现状,能为临床更好地使用男护士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通过对江西省高等院校中的108名本科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职业态度,为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
2011~2013级在校本、专科男护生108名,年龄19~25岁。其中,大学一年级44名,大学二年级36名,三年级28名。
1.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经预试验校正,内容包括:志愿选择,在校学习的困难,对什么课程比较感兴趣、毕业后打算,如何看待男护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去向,就业时是否在意他人的看法等方面。问卷不署名,答卷前进行详细解释。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00%。
1. 3 统计学方法
将相关数据输入SPSS 11. 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男护生对就业的态度(见表1)
3 讨论
3. 1 调整心态,端正职业观念
在所调查的男护生中,第一志愿填报护理专业的男护生仅占 29.63, 27.78%的男护生毕业后打算从事护理工作, 78.70%的男护生就业时在意他人的看法。由此可见,学习本专业的男生有很大一部分不一定会就职于本专业,护理专业未来还是面临男性的短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高校、作为对健康迫切需要的民众,值得深思,找出问题并解决。首先,大众应当转变只有女性从事护理工作的传统观念;在校期间应强化男护生的职业意识,端正就业心态。其次,从思想上肯定自己,并利用自身特点,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其同情心,以赢得病人、同行、社会的肯定、信任及尊重。
3. 2 男护生存在的就业优势及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 59.26%的男护生认为就业形势好,因男性从事护理职业有其自身优势。首先,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护士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职业,尤其是在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方面!其次,应急能力突出,遇到紧急情况时,男护士往往临危不乱,具有较强的理性判断能力,而女护士则大多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等,有时耽误疾病的抢救。另外,涉及到隐私部位的检查及护理操作时,女病人接受不了男护士的护理,同样的,男护更受男性病人的欢迎。
3. 3 加强就业指导
在校时,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形式应多样化,如讲座、录像、现场咨询、模拟招聘会等方式,内容可涵盖分析相关政策及就业趋势、求职技能、求职心态、简历的制作和投放等。另外,学校应开展男护生礼仪训练,以培养男护生风度。开展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男护生转变角色。
参考文献
[1]梁荫基,肖丹,杨巧红.医院对男护士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9): 12~13.
[2]黄芳梅,王莉.在护理教学中引导男护生实现角色的转换[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5): 93
[3]杨丽峰。正确引导男护生的护理职业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
篇8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实习前教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49-03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毕业实习是中职学校教学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中职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而实习前教育正是学生迈向实习的第一步,是连接课堂与实习工作的纽带。有效的实习前教育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质,为即将进行的实习工作做好各项准备。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中职班主任在这一工作中责无旁贷。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卫校班主任工作经验,就中职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实习前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班主任开展实习前教育的内容
实习,实际上意味着学生角色的转变,即从学生角色转变成职业人角色。要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变,班主任就必须利用学生实习前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和所学专业,结合实习任务、实习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就业竞争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切实细致地开展好实习前教育工作。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在许多实习前教育实践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不被重视,要么内容空洞,不能适应中职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生活的需要;要么流于形式,甚至缺乏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内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凸显了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此,在实习前教育中,应从规范教育入手,开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毕业实习管理规定》、《毕业实习计划与大纲》等内容,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侧重自我管理教育 自我管理教育是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必要途径。中职教育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充满活力、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逐步使中职生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当成自己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愿望,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职生大多是14~17岁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生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者,自我管理能力普遍缺乏。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学校及班主任严格细致的“管”,学生们安分守己;但到了实习单位,由于没有了学校的“管”,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就非常明显。可以说,学生实习期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学生实习质量的高低。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时有学生流失现象发生。笔者调查发现,其原因80%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因此,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保证学生实习质量乃至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鉴于此,中职班主任在实习前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务必让学生真正明白自我管理能力在实习、生活及人生规划中的重要性。应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习期间自学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及自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安全教育 众所周知,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到:“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学生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及时赔付的全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并明确指出“确保实习安全人人有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指出:“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劳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更是强调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维护班级和学生安全”。为此,对年龄小、社会实践经验少、即将进行异地独立实习的中职生开展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以笔者对医学检验班学生进行的实习前教育为例,主要包括遵纪守法、生物安全防范、防范医患纠纷、人身和财产安全、防火防盗安全、防骗防传销、防网络犯罪等。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实习带教老师等建立和谐的关系。但笔者发现,由于中职实习生沟通能力薄弱,与实习单位沟通不畅,以致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普遍不满。显然,中职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实习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实习前教育中,沟通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内容包括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讲礼貌重礼仪。沟通前先了解对方的意愿,学会倾听、赞赏别人,不自卑、不自狂等。另外,应针对专业特点增加具体的培养内容。如笔者面对护理、药剂、医学检验等专业学生,从他们的专业特点出发,着重训练学生与患者、医护等各类人员的沟通技巧。
贯穿就业指导 学生在实习阶段后期的表现质量往往下降,稳定性不足。据调查,在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很多学生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对就业形势有了表层了解,而缺乏对自身专业优劣势的正确认识,对就业前景盲目悲观,以致实习积极性下降,甚至退学。因此,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的形势下,班主任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和个人优势、就业前景、面试技巧等内容进行指导,重点让学生了解实习的质量与就业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实习中练就真本领,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满意就业的目标。
班主任开展实习前教育的形式
面对新形势下中职生的现状,中职班主任在开展实习前教育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班主任工作的优势,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实习前教育的实效。
上好主题班会课 班会是全班师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张扬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阵地。通过共同策划和组织的班会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中职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课来开展实习前教育活动。经过调查和实践,对通过主题班会课来开展实习前教育的优点,笔者总结如下:一是时间充足。要开展有效且内容丰富的实习前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笔者发现,在学生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中职学校都会每周安排一次班会课,正好提供了实习前教育的时间保障。二是内容针对性强。学校举办的实习动员大会等实习前教育活动往往是从大角度、大范围、大要求出发,而各班级开展的班会课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显然更能突出班级的专业特色,更能适应各班级的要求。三是趣味性强。班会课由于形式多样,灵活性强,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提高实习前教育的效果。
重视谈心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谈心活动是新形势下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将实习前教育落到实处的“法宝”。在实习前教育中,班主任可根据一定的目的开展二到三次的个别谈心活动,并记录下来。通过个别谈心活动可深入细致地掌握学生实习前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实习愿望和期待等,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体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消除学生实习前的焦虑心理,解决学生的个人实习疑虑,把提高自我管理意识等内容贯穿其中,通过谈心活动实现有效的实习前教育。
指导学生自主实践 当今,德育回归生活是中职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能够以学生的亲身职业实践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有利于学生从心理到行为多方面的有效过渡,促使学生主动提升职业道德品质,进一步管理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现代化建设岗位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学生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在班级自我管理、黑板报比赛和敬老院服务等各种各样的校内外实践中,把策划权、主动权、实施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充分自主、自理的机会,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班主任应指导、鼓励、动员本班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到所学专业相关单位见习,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工作特点、环境及技能要求等等,减少实习的盲目性,缩短实习的适应期,增强学生的实习实效性。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强中职生的实习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需要积极发挥班级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模拟工作环境的布置、职业名人图像的悬挂、职业道德等标语的粘贴等班级静态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启迪。出版以“我爱我的专业”、“实习期间的学习方法”为主题的黑板报,在学习园地、阅读栏等开设如“实习人际沟通技巧”、“专业就业前景报道”、“实习前瞻”等专栏,制定有效的自我管理班级制度,举行与实习相关的班级活动等极富浓郁“实习味道”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操等方面受到全方位感染,容易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实习意识。
搭建协同管理平台 中职生实习教育的社会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对学生的实习教育绝不是仅靠班主任或者学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班主任、实习单位、家庭等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管理网络体系,优化沟通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教育效果。因此,在实习前,班主任就要着手搭建协同管理平台。比如,成立以班级名命名的QQ群,使班主任能与学生及时无缝沟通;制作实习单位具体科室负责人、学校主管实习科室负责人、家长及学生的电话、通信地址等资料库。实习前,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告知学生实习的地点、任务以及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等,让家长协助管理和督促学生的实习。
教育效果
以笔者的实践为例,重视并切实开展实习前教育后,学生的实习质量比往届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根据实习医院的反馈,本班实习生勤奋好学,守纪有礼,表现普遍优秀,受到带教老师的一致肯定。其次,与学生交流后发现,本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始终谦虚自律,文明大方,人际关系和谐。他们普遍认为,笔者在实习前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对他们的实习工作甚至为人处世都大有裨益。
总之,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实习前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代替的作用。中职班主任应努力探索,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实习前教育的实效,为实习工作的顺利、高质量完成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凤.“2+1”中职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J].中等职业教育,2012(5).
[2]吴慧.浅谈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咸宁学院学报,2011(4).
[3]郑建红.中职生沟通能力培养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7).
[4]朱兴艳.浅谈中职生自我管理教育的“五个点”[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
[5]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共348人参加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1日—30日,在大五学生临毕业前进行,由该专业辅导员在集会时按班级统一发放问卷,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的讲解下,学生自行如实填写,并当场回收。
1.2.2调查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专业、年级等;(2)就业心理及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压力、就业态度、经济状况、就业期待、目前就业情况等问题;(3)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2]的19个自评条目来评定主观睡眠质量。参与计分的条目组合成7个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条目按0~3分共4级(好、较好、差、很差)评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0~21分)。睡眠情况的评定标准为:≤4分为“好”;5~7分为“中”;≥8分为“差”。
1.3质量控制
(1)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和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与补充,确保调查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了解问卷的各项填写要求,统一指标的含义,使用统一的指导语。(3)问卷回收后,对不应答和不认真填写的问卷进行必要的剔除。(4)数据录入后,随机抽取10%的问卷进行复核,以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2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剔除不应答和不认真填写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为94.8%。有效调查预防医学本科生共330人,其中男111人(33.6%),女219人(66.4%)。各年级的男女构成比分别为26∶63、19∶29、20∶53、32∶36和1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52,P=0.053)。
2.2就业心理及就业状况
2.2.1总体情况330人中,278人(84.2%)不同程度地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266人(80.6%)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185人(56.1%)不同程度地担心生活费来源。见表1。
调查时正值大五学生毕业前期,52名大五毕业生中,只有4人(7.7%)已找到工作,13人(25.0%)处于实习试用期阶段,19人(36.5%)有其他安排(如升学、出国),而16人(30.8%)尚未找到工作。69.2%(9/13)正在实习试用期中的学生在求职受挫时想过不同程度地降低要求,高于尚未找到工作学生的56.2%(9/16)、另有安排学生的52.6%(10/19)和已就业学生的50.0%(2/4),但经Fisher精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
2.2.2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就业心理
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就业心理比较结果显示,84.7%(94/111)的男生、84.0%(184/219)的女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5,P=0.875);87.4%(97/111)的男生、77.2%(169/219)的女生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20,P=0.027);70.3%(77/111)的男生、49.3%(108/219)的女生不同程度地担心生活费来源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152,P=0.000);92.8%(103/111)的男生、99.7%(214/219)的女生相信个人素质是找工作的关键。
大一至大五,担心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百分率分别为74.2%、83.3%、89.0%、88.2%和90.4%;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的百分率分别为70.8%、91.7%、75.3%、86.8%和86.5%;担心生活费来源的百分率分别为46.1%、54.2%、81.6%、60.3%和63.54%;相信个人素质是找工作的关键的百分率分别为97.8%、95.8%、95.9%、95.6%和94.2%。可见,随着年级增高,本科生求职压力、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总体上呈现增高趋势,其中大二学生存在家庭压力突出,大三学生存在经济压力突出。各年龄本科生求职态度良好。
2.3睡眠质量
2.3.1PSQI得分分析对330名本科生的PSQI得分经Kolmogorov-Smimov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统计量为0.090,P=0.000)。按照≤4分为“好”;5~7分为“中”;≥8分为“差”的评定标准,其中121人(36.7%)睡眠质量状况为“好”;142人(43.0%)睡眠质量为“中”,67人(20.3%)睡眠质量为“差”。
对男女学生的睡眠质量分等级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47,P=0.252)。
对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701,P=0.013)。大三学生PSQI得分最高,大五学生PSQI得分最低,大一、大二、大四情况相近。表明大五学生睡眠质量最好。见表2。
2.3.2不同年级间各睡眠因子情况比较PSQI中各因子得分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对不同年级间的睡眠质量(2=3.324,P=0.505)、入睡时间(2=4.224,P=0.376)、睡眠效率(2=4.562,P=0.335)和睡眠药物(2=4.800,P=0.308)这4个因子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睡眠时间(2=86.657,P=0.000)、睡眠障碍(2=16.861,P=0.002)和日间功能障碍(2=15.647,P=0.004)这3个因子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睡眠情况较差,大一居中,大五的睡眠情况较好。
2.4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情况与睡眠情况关联性分析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情况与睡眠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程度越重,睡眠越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程度越重,睡眠也越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信个人素质是找工作的关键”的学生睡眠反而较差。求职受挫时愿意自降要求的学生睡眠较好。从目前就业情况来看,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睡眠最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睡眠情况等级平均秩次为30.03;已找到工作的学生睡眠最好,平均秩次为21.38;正在试用期的平均秩次为25.88;另有安排的为25.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81,P=0.576),见表3,其中“无、轻、中、重”为量表各选项的等级。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的程度与睡眠情况呈正相关(rs=0.404,P=0.003)。
3讨论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就业岗位紧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容忽视。在本次调查的共330名本科生中,84.2%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80.6%的学生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通过对不同年级就业心理的比较发现,随着年级增高,求职压力、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都呈现增高趋势。52名毕业生中,只有7.7%已找到工作,30.8%的学生未找到工作,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对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330名本科生中,只有36.7%的人拥有良好的睡眠,20.3%睡眠较差,43.0%睡眠质量中等。不同性别间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肖海兵等[3]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级比较显示,大五学生睡眠较其他年级为好,但其中仍有17.3%的人睡眠较差,高于童萍等[4]以同等判断标准在同期(2010年)对扬州大学大学生睡眠状况所调查的结果(15.8%),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学生的专业、学业压力、就业前景不同,以及所在地区差异有关。
对睡眠情况的7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这3项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睡眠时间较短,睡眠障碍(如早醒、易醒、噩梦、起夜等)问题突出,并存在日间功能障碍;大五学生反而睡眠时间最为充足,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问题最轻。原因可能是,相比低年级的学生,大五毕业生已结束了大学期间课程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并且排除了各种学业考试压力的影响。
在对大五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和睡眠情况的关联性分析时发现,“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的程度与睡眠情况呈正相关(rs=0.404),即担心程度越重,睡眠越差。提示家庭压力对毕业生影响较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无形中给子女择业带来了压力[5]。秩和检验显示“担心找不到合适工作”程度越高的学生睡眠越差。“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睡眠最差。这说明就业压力和家庭压力确实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睡眠质量。
篇10
一、目标性原则――与行业结合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医学相关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各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行业第一线调查,研究行业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使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出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让实施的专业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和行业的前瞻性,并把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和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使教学人员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避免以往以学科为系统的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同时在实践性教学、考查考核中都也应体现这一要求,重能力培养、重专业素质、重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等,避免一张试卷定终身,这样,培养的学生也就必然会体现出特色。同时,我们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用人环境,使得在就业、晋升、晋级等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激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使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更加贴近行业,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群众。
二、发展性原则――与企业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对卫生技术服务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这既是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挑战,也是我们应紧紧抓住的重要发展机遇。目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所开设的护理、药学、康复技术、美容技术、影像技术、检验技术等专业都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地深化,外资医院、私人医院、医护人员劳务输出、医药分开等新情况不断出现,同时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仪器设备,新的诊疗手段不断问世,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从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必须紧紧瞄准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前沿,不断充实、提高、拓展教学思路,拓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反映在课堂上、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大功夫,既要建设与第一线服务相应的模拟实训中心、模拟病房、模拟工厂,同时还必须要迈出校门,主动与企业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实现学校、企业、医院的一体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适应岗位发展的职业和执业能力。
三、复合性原则――实行校校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性的,因此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跨学科、泛学科、能力强的拓展性人才,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同样如此。以往我们的培养模式非常陈旧,常常是学校学习――医院实习――医院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当某些新专业开设后,如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等,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必须在工科类学校完成,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大资源,实行校校联合,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学校之间的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共享,这样虽然对教学安排带来一定困难,但有利于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知识、能力交叉和渗透,这是培养卫生职业技术类的复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