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厨神范文
时间:2023-03-29 16:1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味厨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间玄八
寻找玄八其实很有乐趣,几次走过却找不到像餐馆的门面。
门口没有牌子,没有任何的装饰。只有门前的石块步道可以看出,这里有人,里面也许还别有洞天。果不其然,人间玄八入口处是一个铁板隧道,隧道的尽头是一个转折,随即回转走上两侧的狭窄阶梯,逐步可见宽阔的楼梯。先是饮料区,之后再是豁然开朗的用餐区。三张偌大四合桌,气势非凡。
在安静的空间里,黑色淹没了所有。若不是清幽光影的交错,我必然以为走进了一处峭壁深处的洞穴。说这里是“黑暗餐厅”不足为过,不过在用餐时棚顶的射灯可以把菜品照得很清楚,据说让周围的环境暗下来是减弱视觉,刺激味觉,现在看来这不无道理。
客人进门时可以领到一块积木状的桌牌,每块都是造型迥异,绝不相同,如果手中的桌牌正好能放到餐桌的凹槽中,那便是客人预定的座位。这也为流连忘返的食客增加了一个来这的理由。
番茄蟹肉沙拉
蟹肉经常用在沙拉中,配以有机番茄去腥提鲜,可谓创意不凡。橙子的妙处是又增添了这道菜的香甜口感,可食用金箔的点缀更是恰到好处。
鹅肝煮萝卜
日式酱烧手法烹制的鹅肝肥美却不腻口,萝卜甘香,酱汁浓郁,三者搭配相得益彰。摆盘形式感极强,体现了色、香、味俱全,不愧为人间玄八的招牌菜之一。
北极阁
东单银街的路口向东第一个胡同里有着两扇素净的红色小门,上面没有招牌,只有一对红色
灯笼迎风摇曳,推门而入竟是另一番景致。闹中取静的四合院让人备有恍如隔世的感触,这里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旅俄华侨商务会会长的私宅,诸多社会名流都曾流连此处,京剧中的名角亦是座上常客。这就是北京官府菜馆的代表之一――北极阁。这里的厨师因承传于北京有名的贵宾楼,所以这里主要以燕鲍翅为主,最有名的是鱼翅捞饭。大部分的菜品还借鉴了西餐的摆盘手法,简单并雅致,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里贵州菜也是另一特色,如有闲情逸致,到了晚上的时候还可以欣赏到北极阁的保留节目――昆曲彩唱,看着粉墨登场的名角,灯影交错,笛声、曲声悠扬婉转别有一番滋味儿。
鲍汁扣辽参
在粤菜中经常用到鲍汁,这道鲍汁扣辽参,也是北极阁的一道招牌菜。鲍汁浓而爽滑,辽参富含胶质,吃起来软糯弹牙,不亏为完美的结合。除此之外这道菜品还有名目的功效。
北极阁一品龙王翅
内容丰富,真材实料,其中蟹肉肉质鲜美,口感微甜。
罐焖东坡肉
一块约二寸许的正方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采用罐焖的烹调手法,肉中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篇2
还呗初审通过,并不能代表就一定能获取到额度,因为还呗是和放款机构(包含银行)合作放款,由于放款机构的条件是动态调整的,根据你目前的综合评分,暂时未匹配到最优的借款方案,所以没有额度。
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信誉,继续关注,系统后续还会继续为你量身定制不同的借款方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智能手环、智能家居、智能城市……不论在硅谷,还是在深圳,智能设备厂商和创客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我们从未想见过的新型物联网设备,或是将我们传统的硬件设备链接入网。但有些遗憾的是,在这股红火的物联网发展浪潮之下,我们始终没有见到一个真正明星级的产品出现。在博通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董事会主席Henry Samueli博士看来,这或许是因为相比于第一个引爆市场的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整个物联网领域太过庞杂细分,每个领域里都有相对需求但无法形成绝对体量;而更重要的是,虽然不断开发新的智能设备,但事实上厂商还不知道人们对智能设备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C:尽管物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但目前在市面上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有明星级的物联网产品出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讯企业在引导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S:由于物联网产品的研发本身受制于形态的限制,这些生产厂商还在不停地尝试推出新产品,来看看消费者是否需要。比如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智能手机,所以这其中蕴藏着千亿美元的市场机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带手环,那就不一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物联网领域里有非常多的细分市场,每个市场里都会有几千乃至上百万数量级的产品,但很可能不会像手机那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而产生几千亿美元的市场机会。但累积起来的数量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细分领域里都有很多的市场需求。
作为通讯企业来讲,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把硬件设备做得更有创意,让运作效果更好、功耗更低、产品运作成本更低。拿博通来说,因为我们是一家硬件设计公司,所以这些就是我们的工程师现在正在做的事。当然前面还有很多的竞争,很多的挑战。所以这也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努力来克服。
C:你曾说过,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摩尔定律可能不太适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S:在半导体的开发中,有一些难以逾越的物理障碍,比如原子的大小。按照摩尔定律,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晶体管是不能超越或者小于基本元素的绝对体积的。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把半导体超越物理极限地往体积更小的产品研发上去发展。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问题。至于到摩尔定律完全不适用还有多少时间,我个人估计可能是再过10年,到时产品就到了物理极限,不能再往下发展了。
C:2013年美国“棱镜门”事件引发的隐私担忧令思科等系统公司的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对于通讯行业来说,是否也会受此波及呢?
S:对通讯行业来说,安全问题虽然与软硬件的结合相关,但很大一部分还是集中在软件问题上。很多软件都是客户自己在做的,而像博通这样的企业在做的是底层的硬件设备。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特殊的市场需求,随着时间推移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满足中国本地市场的需要。同时,中国市场依然有很大的机会。拿博通来说,我们也放了越来越多的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在中国。博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都是与华为、中兴等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去设计和生产的,所以这种模式能够为很多中国客户提供大量安全的符合中国需求的本地化产品。
篇4
喜欢戏曲是从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但真正开始入门昆曲成为一个昆曲演员是在1986年。那时候国家出资培养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曲演员班,沈丽通过以俞振飞大师任主考的初试、复试、总复试,从6000多个报考的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昆三班”第一批45个学员中的一员。就这样,沈丽开始了她的昆曲生涯,第一年打基本功,第二年分行当,第三年学戏……到了1991年的4月,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文联、上海市文化局等联合在上海举办俞振飞舞台生活70年暨90寿辰祝贺演出活动,“昆三班”这一拨昆曲新蕾集体亮相,沈丽演出了《孽海记・思凡》一折。小小年纪第一次登台,她却说一点也不紧张,反而很开心地完成了演出,结束后还受到了俞老的夸奖。
昆曲从业者有“八百壮士”之称,昆曲演员们也不在同一个年龄段上,这也是昆曲人里一个有趣的现象。1994年6月,文化部举办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参赛的大多是现在已成中生代的演员,而比之小大约十岁的沈丽代表上海昆剧团以一出昆曲时剧《醉杨妃》获得了“兰花新蕾奖”。这是第一次出去参加大型比赛,沈丽说她还是觉得很自然,就是去认真完成一场演出,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1998年上昆开排全本《牡丹亭》,沈丽担纲女主角杜丽娘,这部大戏为她带来了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多个奖项。沈丽俨然是个受眷顾的幸运儿,但在幸福之余,她明显感觉到自己长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且愈加有一种紧迫感,越学越演便越觉得自己不够。
“是不是不断地‘练功’、‘学戏’、‘演戏’,就算用功了呢?”沈丽曾经这样问自己。但作为一个演员,一个戏曲演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1997年,沈丽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之邀在献礼剧《归来兮》中饰演女主角倩茹。在排练话剧、跟话剧演员们交流的过程中,对台词节奏的把握使她对舞台上人物的心理节奏及其与环境的融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不仅对昆曲、对戏曲,而且对戏剧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沈丽也特别喜欢读剧本,这或许也源于她儿时养成的爱读古诗词的习惯,在读剧本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乐趣,从语言中去体会人物,每一次读都不一样,都会有新的感受。
经历了一番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的尝试,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昆曲舞台的时候,沈丽说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带着一层新鲜的归属感,这是她一直孜孜不倦耕耘的地方。直到现在,二十五年来,沈丽从未停止跟随前辈老师们学戏,比如最近的,2011年12月10日在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专场演出中首演的《连环记・拜月》,正是得益于昆曲名家张洵澎老师的悉心指导。沈丽一直说她很幸运,前辈昆曲艺术家们的丰富经验会让晚辈少走很多弯路,并从中汲取很多养分。
“我从来不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沈丽说,“但是我每一次演出都会特别担心,每一场演出都是唯一的一次。”每一次演出她都会找一些不同的气口去尝试,这不是离经叛道,更不是为了迎合某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这样的尝试是一个辛苦而值得的过程,哪怕是不成功的地方,她也会静下心来去分析、提炼。发现昆曲并不是只有一种,演戏并不是只有一种路数,生活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为什么要演戏呢?大家看戏又是为了什么呢?沈丽曾在微博和讲座中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的回答也都五花八门,但只要大家都是认真的、真诚的,那么在观演的过程中都会追寻到生活中不可能找到的那些东西。戏剧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演戏的过程也在影响着自己要选择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沈丽觉得,不应该为了演戏而演戏,而应该通过互相传递着不同的感受和丰富的认识,来唤醒对生命和生活品质的珍视。
这样丰富的认识又从何而来?沈丽坦言,她很愿意,也很喜欢跟大家交流,无论是演出、讲座还是通过微博都是一种交流。每次演出都是一种呼吸,台上台下的昆曲人共同创造着一个审美空间,在无形中互相之间有了沟通。她说讲座的形式也是沟通的好方法,可以从大家一起了解昆曲的这个过程中获知一些有趣的信息,同时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拿出来“晒一晒”,跟大家一起探讨戏剧的追求和人生的况味。
2011年11月初,上海昆剧团在德国科隆歌剧院上演全本昆剧《长生殿》,沈丽出演第一本和第二本的杨贵妃。第二本演出当天正是她的生日,同事好友送上生日蛋糕,有“昆虫”特地从英国转道法国再到科隆观看演出并送上礼物,沈丽由衷地为这个生日感到高兴,在异国他乡的一个昆曲梦之旅,他们都是筑梦者。
篇5
一、抓住心理特点,诱发阅读欲望 ,激发习作热情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低年级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诱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1.角色诵读,引发读书的兴趣
针对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小,阅读能力较差这一现状,我采用“听老师角色诵读”培养读书兴趣。每天中午时,我都会为学生读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很快就进入故事情节中。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便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其他有趣的故事,于是孩子们纷纷找书看,去书店买,去图书馆借。
2.投其所好,激起写作的欲望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有了这些动情故事的引入,孩子们的写就显得顺其自然。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借助他们的这一优势,于想像处想像,促进他们习作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努力创设演、写一体化的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3.课内外结合,让读与写变得如此美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依托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结合课内文章,引伸课外知识,引导孩子去阅读。
其实,在把孩子们一步一步引向书之王宫的同时,他们已奠定了写的坚实基础。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抓住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在阅读课文后练习续写对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无疑是一条捷径。特别是那些书面语言贫乏的儿童,练习续写,前面的课文可以给他们提供大量借鉴的书面语言。
二、自主选择阅读,精心组织活动,呵护写作的幼苗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提倡自主,但仍要扶着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但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让孩子放任自流。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
2、摘录妙词佳句。
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摘抄出来,并反复吟诵,在学习、交谈、习作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3、组织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课。
组织讲故事、朗诵、日记等比赛活动,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活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写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每日一练,坚持写好日记。
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想说的用一句话写出来,逐渐到写一段话,二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学写命题日记。扩大日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刚开始写日记时,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生能把生活中看到的或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简单地用几句话记下来,通顺就行。别着急,只要我们能耐心指导、及时鼓励,慢慢地,学生就能写一段话,而且写话的内容也更丰富了,经常写日记,既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审美 ;以美育人;教学 ;审美性
一、音乐美的内涵所在
(一)对美的领悟跟分析
从古至今,只要提到关于音乐的美学性问题,音乐的美学家就会对于该问题探讨不停,并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从更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美的深层内涵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依托任何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地需要通过听众获得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同时结合自身的理解领悟去不断地获取相关类似的新型的情感体验。按照比较通俗的方式去理解,就可以知道这只是通过简单的感性方式去获取不一样的感受。但是从广义上去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美可以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获取一种有着目的性的主体艺术形式,这样才能有助于跟有规律的客体之间形成一个有着协调统一性的过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获取同样的艺术感受,正如一千个人的严重,就会出现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因此我们只能去尊重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产生出来的不同的感受跟审美体验。《梁祝》是我国著名的曲子,在听众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若是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二胡将其演绎出来,就会更加地具有韵味,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会更加地细腻。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用西方的小提琴将其演奏出来,则会显得更加婉转动听,更能表现出来主人公的情感。
(二)对音乐审美的理解
有关的专家就在音乐审美的问题上,做出了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有意义的探讨,得出的有效结论就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平时的训练中,还需要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教学理念在音乐新课标中被提出的重要性所在。能够在音乐的动感之中,去更好地理解充满动感以及不稳定内部的深层含义。在这之外,还需要听众能够产生出来相关的联觉,这种对应关系是发生在音乐的音响跟我们听觉之外的一些特殊的感受,这样也就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那些所谓的非听觉性的审美感受,这对于学生对于音乐的更深层理解,是极其有益处的。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论的相关改革探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指出,“在关注对学生创造性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从多个方面来注重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给学生新的想象、以及为其带来新的领悟”。只有采取这种新型的课标理念要求,同时结合相关新型的教育模式去真正地实施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才能促进自身对于音乐更多的领悟跟体验。
(一)、实施“以美育人”的新型情感教育
在当下,很多人习惯于将艺术教育简单地称为“美育”,但是它的含义并不仅仅与此,从其它方面去理解,它还有很多其它的名字。例如“审美教育”或是“美感教育”。若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以运用不同人对于美的不同标准,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理解,最终使人受到以艺术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育,这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通常情况就是,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在思想上产生相关的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黄总去得到心灵的教育。从其它的方面,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跟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达到一致性。进而,学生能够获得艺术性的教育启示。从其它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美育在人的整个的发展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简单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蕴藏在音乐深层次的独特的美。通过这些,来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并且被音乐所营造出来的理想境界所包围,并且跟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音乐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
在课改中,就需要教师运用好与之相关的音乐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相关的教学目标。在当下,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其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进,避免之前出现的那种单纯地强调与之相关的教学结果,从而忽略了整个教育过程本身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要抓住当今的音乐教学的主旨所在,能够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这其中,更加需要老师能够注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还需要避免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于技能跟知识的深层理解跟掌握。使学生能够找寻自身对于音乐的需求,从中去真正地体验审美性。进而结合自身的情况去创造美,这才是真正的“以审美为基础”的音乐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我们也能发现当今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在这其中,就需要在体验出素质教育的同时,能够找寻其内部的思想跟精髓,从多方面来凸显出音乐课程的创造性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新型的审美价值,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新型的音乐欣赏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的相关要素,能够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冯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都臣.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认识和思考[D].西南大学,2010.
篇7
鸡生蛋
有一种布很长很宽很好看,就是没有人用它来作衣服也不可能作成衣服,为什么?
瀑布
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
跑去追老鼠
篇8
一些生态环境研究者认为,牛、羊等反刍动物经常放屁、打嗝,因而会释放出影响气候、形成地球温室效应的气体甲烷。人类一旦改吃素食,必然减少对牛羊肉等的需求,牛羊的饲养量自然下降.它们甲烷释放的量也会减少。
素食主义悄然流行
吃素对拯救地球到底有无作用,尚难定论。但素食主义,已经在国际上悄然流行。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英国有l/6的人口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成为“素食主义者”。令人惊讶的是,英国l3~34岁的公民中,有10%是素食者。美国素食资源协会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1/10的人口已加入素食人群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约470万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很多美国人外出用餐时会点全素菜肴。就连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也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当今网坛,只要看过“黑铁塔”般的大小威廉姆斯打球,就会理解什么叫“凶猛”,什么叫“彪悍”。浑身肌肉的姐妹俩,恰恰也是素食主义者。据说,有一次小威廉姆斯在温网半决赛时,由于误食不新鲜的猪肉而拉肚子,体力不支,结果被比分落后的对手反超,失败后的小威与姐姐大威一起,变成了素食者,三餐主要吃水果蔬菜,偶尔才吃一点鸡或鱼。吃素后的大小威姐妹“威力”不减,在网球场上,照样锐气逼人。
世界著名的美国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在奥运会上累计获得了9枚金牌,有谁能想到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素食者。据刘易斯自己表示,他在田径赛场上取得的最佳成绩,就是在他开始吃素食的一年以后。刘易斯有句名言:“我发现,不需要动物蛋白质,也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运动员。”
国人熟知的武术明星李连杰武艺高强,出拳的速度与力度,看到的人,大多能留下了“刚猛”的印象,李连杰也是个长年吃素的人。
这些事例,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的观念:唯有吃肉,才能强壮与健美。如果一名老外请你吃饭,一点肉都不上,或许他并不是怠慢你,而是把你当成了时尚素食人士。在发达国家里,吃素正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
素食主义源远流长
流行于亚洲数千年之久的佛教,提倡身心修行,其中饮食中绝对戒除荤腥。佛门有道高僧,往往寿命超过百岁。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的飞逢素真禅师已经118岁高龄,仍然奉行佛事。他生于l890年,两年前,他还参加过武术表演。说素食使人长寿,确有一定依据。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初一、十五吃素的习惯。古人吃素,“代表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更代表了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推崇。”
中国古代养生提倡:五谷为主,五畜适量,不宜失豆,五色杂蔬,瓜果辅之。其实就是最朴素的素食理论。事实也证明,通过素食,体内胆固醇含量可降低,还可降低血压,降低身体内的乳酸含量,这就意味着素食可以缓解疲劳。
古代道家提倡“辟谷”,经历代验证,经过几天“辟谷”,肠道得以清理,确实有益健康。如今,“断食”排毒被视为一种疗法,断食者每天只喝蔬菜汁、水果汁,不进主食,经过几天调整,身体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其实也是素食有益的又一证明。
素食影响健康吗?
曾经尝试过素食的刘女士,至今仍是很不解:“我相信排毒理论,尝试过素食,但两天以后,就头昏眼花,感觉浑身绵软无力,我坚持不了了……”
营养学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急转弯,不恰当地突然素食,而导致的热量摄入不足或营养不良的出现,食物单调是原因之一。身体长期适应吃肉,猛地转为全部吃素,就好像是汽车急转弯,转弯太急车子还会翻,何况是人?吃素,可以从半荤半素,少荤多素,慢慢“转型”,急于求成,肌体受不了,自然会有异常的反应,饮食习惯,也忌讳突然间急转弯。
篇9
关键词:卡尔维诺;轻逸;原子论;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1-02
卡尔维诺无疑是一个现代作家,却拥有着厚重的古典情结,这是一个小说家敢于同科学家、哲学家比肩,肩负起人类终极思索的气度。这种气度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小说美学《未来千年备忘录》里。卡尔维诺在开篇中说:“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只能靠文学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我们。” 他提出了五种文学特质: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卡尔维诺的小说美学是由“轻逸”生发开来的,速度、精确、形象鲜明、百科全书若轻逸的旁枝和展开。因为有轻逸的特质,才成就了他一系列小说品质的要求。同时“轻逸”的提出是以其深层宇宙观作为支持的。他的宇宙观是小说美学的暗流,如果没有它,其小说美学也就失去了支持。然而遗憾的是对卡尔维诺的研究过多的放在他的现代性,而忽略了他的古典气质。把其小说美学仅仅放在小说这个范畴,而忽视了其具有更宽广的内涵。而“轻逸”这个卡尔维诺第一个探讨的特质,几乎蕴含了他的全部深层宇宙观。
一、轻逸
柏尔修斯是成功砍下美杜莎脑袋的唯一英雄。他穿着飞行鞋,不直视那个戈耳工女妖的面孔,而是通过铜盾的反射看着她的形象。柏尔修斯为了割下美杜莎的头颅,避免自己变成石头,他依靠的是世界上最轻的物质――风和云,并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间接形象――镜面反射的映像。从美杜莎流出的血液中跃出了一匹飞马,叫珀伽索斯;珀伽索斯用蹄子在赫利孔山上一踢,踢出了供缪斯女神饮水的山泉。柏尔修斯并未将美杜莎的头扔掉,而是把它装在皮囊里带在身边。如果在战争中遇到危险,他只要抓住那由毒蛇构成的头发把血淋淋的头颅掏出来,那颗头就变成了他克敌制胜的武器。
这是一则寓意异常丰富的神话,也是卡尔维诺关于“轻逸”的形象总结。卡尔维诺说过在他还是位年轻作家时表现时代是每个作家必须履行的责任。他满腔热情地尽力使自己投身到历史前进的艰苦奋斗中去,献身集体与个人的事业,努力在激荡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追求冒险的写作愿望之间进行谐调。然而他很快处在一个僵局中:即各种应该成为作品素材的事件,与他追求的文笔敏捷而锋利之间产生了差距,而这个差距似乎是难以克服的。从这个神话中,卡尔维诺找到了解决写作难题的方法。他说道:“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尔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我不是说我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追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幻梦那样在现实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
卡尔维诺通过神话找到了作家面对生活和写作的方式――“轻”。世界为何能以轻的方式呈现或者说轻的依据何在,他从科学和古典作品中寻找依据。他认为当今科学好像都在向我们证明,世界是靠非常微小的物质维系的,如DNA(脱氧核糖核酸)之于信息传递,中子之于核裂变,从开天辟地就处在自旋状态的中微子、夸克……,同时他又从诗的历史中寻找依据。他一路细数,拉出了卢克莱修、奥维德、卡瓦尔坎蒂、莎士比亚、卡夫卡等,构成了“轻”之文学地图的重要据点。他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与奥维德《变形记》看成是对“轻”的最重要的文学解释和依据。卡尔维诺以这个为线索带出了一系列作家,并认为他们是“轻”的传承者和“原子论”的追随者,并最终在此印证了柏尔修斯神话所带来的启示: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也许正是这种需要才是卢克莱修与奥维德的出发点:卢克莱修追求的是伊壁鸠鲁提出的避免痛苦;奥维德追求的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灵魂转世。卡尔维诺认为在遭受痛苦体验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学上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文学不停寻找的正是人类学上的这种常数。
二、原子论、同一性
卡尔维诺之所以提倡“轻”,最终原因是因为在激荡的外部世界那时而悲怆时而荒诞的景象与他内在世界追求冒险的写作愿望之间的差距。他说他发现了现实的沉重、惰性与不透明性。如果简言之,“轻”的理论缘起于他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纠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意大利许多知识分子加入了这场历史的进程中。但是抵抗运动是个大熔炉,在这里知识分子与人民身份区别消失了,而葛兰西的理论在当时似乎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促使知识分子融入到这场运动中,卡尔维诺当然也不例外。
战后,新现实主义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文流在整个意大利扩展开来。究其原因,卡尔维诺曾这样说过:“在那个时代,意大利的文学狂潮与其说是艺术事件,还不如说是肉体的事件、存在主义事件、群众事件。那时我们才经历了战争,我们年轻一辈的人并不觉得失败、挫折、虚脱。恰好相反,我们是胜利者,才刚结束的战争驱动了我们,我们得天独厚拥有战争留下来的宝藏。然而,我们并非轻易乐观,也并不无端亢奋――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所持有的宝藏,是相信生命得以从伤痕重生的信念、是对诸多问题的通盘关切,甚至是我们足以熬过折磨绝望的内在能力――此外,我们还多具备了一些大胆的欢愉。……当时激发年轻作家的自由爆发立,并不见得是作家急于纪实、报道的愿望,反而该是作家急于‘表达’的欲望。表达什么呢?表达我们自己,表达我们才刚体会的生命苦味…… ”的确,抵抗运动给当时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经历,一种倾诉的欲望,但与此同时也将文学注意力放在了当时历史、政治、社会上,并为新现实主义生发了一种诗学。卡尔维诺也属于先进知识分子的一员,在这种热潮中,以个人经历写了《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然而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是明显的,也很快暴露了出来。它愈来愈走向了意共所宣传的“政治指令文学”,成为了一种教条的教化工具。卡尔维诺想成为一个有承担的知识分子,但又面临着写作的困惑。当时整个意大利的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文学主张在大家的辩论中也几经嬗变。卡尔维诺也开始清楚地认识到,把文学当作教化的工具对文学而言是充满惰性的重负。他认为政治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既定事实,而文学则根本没有要以向政治的价值标准看齐的必要。卡尔维诺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他始终是想成为一位有承担的知识分子。他深信文学的起源是个各种各样的知识的起源,各种各样的符号起源,各种形式的批评思想的起源相联系的,是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工具。这一切促使卡尔维诺思索如何使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既不创作劝说性的作品又不创作出简化劳工阶层的作品,于是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他成功地抛开了新现实主义的路子,采用了寓言式的体裁。而这一转向更让他意识到文学的独特魅力。文学是轻松而轻盈的,不是沉重和不透明的政治话语,同时文学也不是囿于一种现实的逻辑。就像他所说的这种“轻”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卡尔维诺也明确地说出这种“轻”并不是逃避,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与这个大地紧紧相连的,也就是承认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既然卡尔维诺确定了自己的文学方向,那么“轻逸”如何实现,或者说它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他走向了古代的诗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卡尔维诺是“原子论”的追随者。他推崇卢克莱修,正是因为卢克莱修是一个真正的原子论诗人。他师承伊壁鸠鲁,而后者又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接受和得来了关于原子的知识。在此之前古希腊科学已经得出结论:世界就是一个,色诺芬尼仰望苍穹喊道:“一切为一”。从逻辑上来看,所有事物为统一体是明显的。因为各个相异无关的世界仍是一个大群,所以也是一个集合,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整体。世界就是一,存在一种物质,这是一种有形物质,它在空间分布和运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德谟克利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切事物的原质不应具有某些事物所表现而其他事物或缺的任何性质,它应只有任何事物都表现的性质。它应是“纯粹的”实体。如果我们的目光足够锐利,那么我们在最稀薄的以太中,应该找到的不过是具有这些性质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事物的所有性质不过是表面的,是思想常规强加给它们的,这就给予了卢克莱修的主要灵感,即:我们周围看到的一切,及我们自身,仅仅是原子的诸多暂时的形式。原子保持着数量不变和内在质量不变的同时,不断重新分化。在重新分化中,它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事物的这些集合体。我们发现它们又不断消失和重现。万物都是尘土,他们归于尘土。然而尘土永远丰饶,注定永远进入新的、无疑也是美的形式。原子给广阔的世界带来了一种更伟大的统一。它要我们相信,一切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从一个共同的根基不断产生,并返回那里。而这也是让卡尔维诺真正着迷的地方。这也是卡尔维诺“轻逸”的理论基础。同样原子论也使世界的“同一性”成为可能。而在卡尔维诺看来,奥维德的《变形记》便是这种同一性的完美体现。奥维德依据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学说。毕达哥拉斯的生命理念为奥维德所追随。在《奥维德与宇宙的亲近性》中卡尔维诺这样写道:“在这个宇宙里,空间塞满了许多不断变换大小和本质的形体,时间之流则充满了不断增生的故事及系列故事。地上的形体和故事重复天上的形体和故事,不过两者以双重螺旋的方式互相纠缠……亲近性存在于现存世界一切形象与形体之间,不管拟人化与否。动物群、植物群、矿物介于苍穹在它们共同的物质里包含了形体的、心理的与道德的特质。”我在这里更愿意把这种亲近性解释为同一性。卡尔维诺认为奥维德将整个世界描绘成了一个由基本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最不可能也最神奇的变形现象被简约为一系列相当简单的过程。这种把对象客观地描述为“为少数基本的,极简单的元素的不同组合”的方式,精确地概述了诗中唯一不容置疑的哲学,也就是“世界万物是统一的,并且相互关联,无论是事物还是生物。”这是卡尔维诺对《变形记》的最终解读。《物性论》、《变形记》为卡尔维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成就了他的小说世界。
为了更加使这种观念科学化,真实化,上文也提到了,卡尔维诺求助于科学,他说:“当今各种科学好像都在向我们证明,世界是靠非常小的维系的,如DNA之于信息传递,中子之于核裂变,从开天辟地就处于自旋转状态的中微子、夸克……”科学的发现更加使他确定了自己的宇宙观。正因为事物最根本的组成是粒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性。它为事物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身份的平等提供了可能,使得世界拥有一种“轻”的特质。因为这种可能可以在每个故事中变换不同的外形;《祖先三部曲》中,子爵可以分成善与恶两半,看不见的骑士可以上战场。学者Boselli称卡尔维诺运用变形,恢复了事物真实的活跃本质。
至此,原子论,同一性,为“轻逸”提供了两大支柱。同时也为后面的几项小说特质提供了一个源头。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篇10
估计“厨神”这个称号,大家都并不陌生吧!周星驰原来就演过一部厨神的电影,厨神就是一大堆厨师PK,最后的冠军就被称为厨神,我的家里也有一位“厨神”,他有一身做好菜的本领。
他的眼睛大大的,鼻子挺挺的。看外表,虽没戴眼镜,但也能一眼看出他身怀绝技,也很有学问,他就是我家的“厨神”,我的——二爷。
我二爷不仅能写一手好书法,还特别会做菜,还会自己创菜,创出来的菜不仅好吃还好看。这不又开始做菜了,那香味直扑鼻啊!我都要被那香味引得飞进厨房了。俗话说的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摆在我面前的这一景象,真是应了这句老话了。一桌子好菜,有红烧鱼,红烧肉,土豆丝炒肉,青菜圆子汤等等美味食物,我恨不得一下子扑上前去,把一桌好菜给扫光。这些个好菜还被他取了一个个好听的名字:红烧鱼就是年年有鱼,青菜圆子汤就是碧玉青羹……一桌子好菜,可香死我了,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口水流的都可以开游泳池了。客人们来了,这些饭菜一时就被全部扫光了,客人们还一直称赞这些菜好吃呢!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佳肴”啊!听到客人们的称赞,我也为家里有一位“厨神”而自豪了。
想到我家有位“厨神”,每天肯定也都是吃好吃的啦!呀!好香啊!肯定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我先走一步啦!
六年级:熊晓艺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美味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