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颐和园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创新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现状是探索、研究“创新教学”课程新体系的根本保证。透视“创新教学”课程多嫌体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反思,反思成功与缺失的方方面面,是“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走向成熟的基本策略。
自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创新教学”课程以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以全国首届人才工作会议体现出的创新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工作者的新路子,丰富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以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历史发
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教学计划中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创新教学”,通过认真研究,不断搜集教学资料,建设教师队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教学课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决定整合现有文字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加大“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一)MicrosoftPowerpoint时期
2002年,在缺少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及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先从教学最直观的电子教案做起,根据教材的七章内容编排情况,以讲座的方式将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知识点用Microsoft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体现出来,从而使学员在学习中有效地运用了电子教案的图片、视频、音频和交互等特殊表现形式,使“创新教学”课程内容的七章理论知识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我们制作的120张幻灯片经过学员的反复使用,在课程组的努力下,陕西省先后有4808名学员对幻灯片提出了修改意见,目前在陕西省系统推广的“创新教学”课程电子教案就是多次反馈与修改的教学辅助媒体。根据2003年5月在陕西省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教学”课程电子教案在教学中的使用率约为86%,有82%的学员给“创新教学”课程的电子教案综合评价为90分以上。
(二)MicrosoftFrontPage时期
2003年,随着“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支持服务的不断完善,在对电子教案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利用MicrosoftFrontPage软件提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在导航栏目中设置了教学文件、教学辅导、问题解答、知识拓展、教学研究和相关链接等学习模块。由于技术的缘由,该课程的媒体化只考虑了知识检索与链接功能的发挥,虽然在背景音乐、动画制作等方面有所涉及,但其针对性不强,文本与动画的协调度不够理想,知识学习的交互性也体现不太明晰。在当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员对此课程媒体的综合评价为95%。2004年,我们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在陕西省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得教育厅授予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这在当时对我们开发课件的教师来说,受到极大的鼓舞。因此,“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就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修改与完善,可以说,动态性是课程媒体化的一种写照。依据“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完成的“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和论文受到全国电大首届教学创新奖评审委员会的关注,课程组负责教师获得首届教学创新奖并在远程开放教育论坛会议上进行交流。2005年《论“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文获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科研论文。
(三)不同媒体资源优势互补的时期
2006年,经过多年修改与完善的“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终于得到其他省级电大课程教师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发行中心先后接到河北电大、新疆电大等13家省级电大商谈“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共享问题。为了做好应用与共享,使课程教学媒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又提出了用新的设计理念与软件重新梳理与整合“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计划。与此同时,陕西省多所高校也打算利用“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开设教育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他们经过论证,充分肯定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创新教学”课程的超前理念。在许多打算共享资源院校的支持与激励下,我们于2008年完成了IP系统讲授课程18讲的录制目标任务,通过网页向陕西省以至全国开设“创新教学”课程,与此同时,还录制了“创新教学”课程学习推荐直播课堂,加大了“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宣传力度。
2008年,全国第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开始,课程组积极应对,精心策划,不断创新,利用新的教学软件对以往的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使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趣味化和有效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直播课堂、IP系统讲授、作业辅导与讲评、综合测试、课程评价等模块融合进去,尤其是采用多种软件优势互补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在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得优秀等级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第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经过大赛评委会的审核与评定获得教育部2008年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009年,“创新教学”课程开发研究成果获得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截至目前,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网站可搜索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创新教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方面的信息100多条。2010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将成立“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其主要任务就在于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建设,分阶段打造中央电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向成熟化推进。
二、“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的反思
从“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情况来看,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基本上都是以“创新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文字教材、音像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媒体组成。
(一)文字教材建设是课程多媒体资源建设的基础工程
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组围绕“创新教学”课程现有教材—《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学员中认为文字主教材中教材理论体系不完整的占83%;概念命题不清楚的76%;文题与内容不配的占37%;教材结构不合理的占46%;课后思考题不合理的占90%;教材内容重复现象的占90%。显然,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教材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革。只有设计编写出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特点的文字主教材,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字主教材的重要作用。第一,主教材应适合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的特点,把教学基本内容同教学目标、自学方法导引、自学进度安排、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阶段小结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二,文字主教材必须配备一定量的思考题、讨论题、案例题、阶段测试题等具有课程特色的巩固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第三,文字主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可采取正文分主、辅栏的形式。主栏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辅栏应依据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为学习者提供各媒体的交互学习要求。第四,编写者应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使编写出的文字教材既有一定的系统性、严格的科学性,又符合学员的认识发展规律。第五,文字主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渲染”力,以吸引和鼓励学生克服自学中遇到的困难。第六,文字主教材应就多种媒体教材的配合使用提出学习要求,以使学生能适时地通过多种媒体教材的综合使用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二)音像媒体的设计与表现形式是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得到应用与共享的关键
课程组多次针对我们开发的“创新教学”课程视频媒体资源以及兄弟院校开发的视频媒体资源进行反复研究,总结了我国网络教育视频媒体资源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播课教师大多数都是学科教学专家,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甚少,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无异于搬家。第二,播课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单调、教学方法死板、表情过于严肃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播课教师由于教学任务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其讲授的范围仅仅限于教材之中,结果使学生认识到音像教学无非就是读教材,看与不看一个样。第四,播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缺少创新成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收看录像带教学和卫星电视播课能坚持到底的学员仅占11%,平时自主学习利用电视课程、教学录像、VCD光盘和录音教材资源的占7%。显然,这方面的资源改造和完善工作迫在眉睫。至于通过直播课堂和双向视频系统的教学资源,由于各分校、工作站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利用率逐渐增加;但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接收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其利用率仍然较低。因此,音像媒体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配合文字主教材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模块化设计,使不同的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媒体。
(三)多媒体课件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最佳途径
从远程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第一,片面追求大而全,教材搬家、黑板搬家现象严重,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制作者忽视了制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描述,使学员理解概念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二,课件设计中过分热衷于图像、音响和视频等媒体的效果,使课件的内容与多彩书本和音像教材无多大区别。第三,交互性、超文本和导航能力不强,单调的文字显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第四,缺乏较系统的课程学习评估,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消化,结果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针对“创新教学”CAI单机版的不足重新开发了一部“创新教学”课程内容比较全面、丰富,上网即可灵活使用的CAI网络版课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员自主化学习的需求。
(四)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共享的最终目的
目前,由于理念、名师、技术、经费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创新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问题仍然较多。第一,仅依靠自身师资的力量,很少与省级电大和网络教育学院交流共享,从而造成得不到课程资源完善的有益意见和反馈信息。第二,网络资源的常规方式体现较多,电子交互方式较少。第三,网上资源原始粗糙的多,加工整理的少。第四,网上的静态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第五,理论性较多,时间性较少。因此,“创新教学”的网络课程,首先,应突出创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配合动态演示、视频、图像、实验、典型例题、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讨论、测验等教学环节,强调实现交互式学习功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其次,网络课程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次,网络课程的教学支持环境在功能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远程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使用者可重组、可扩充、可修改的知识模块、媒体素材等开放。
三、“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依赖于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可分割。因此,为了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形式,“创新教学”课程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的丰富的表现方法及计算机的交互优势,充分应用现代心理学感知规律和注意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记忆规律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有利于学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处理好理论指导与应用共享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本目标。因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在科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围绕资源建设目标,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突出的学习资源。这里尤其要处理好各种教学资源新建、改造和引进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资源建设的共建与共享关系。
(三)网络资源的科学选择和合理优化
“创新教学”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多数应考虑以动态Web页的形式向学生,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内容辅导、作业题、教学案例等形式。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创新教学”课程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性质、教学条件、师资素质的差异性,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各种媒体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灵活选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研究、掌握各种媒体特点和功能,注意发挥所选媒体的优势,强调媒体使用的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反馈与评估制度
篇2
西苑小学于2013年申报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市级课题。课题组围绕小学生项目学习设计、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探究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周边的资源环境条件。西苑小学距离颐和园最近,学生步行前往10分钟左右可到达。依托园内美景,我校自2007年起开展颐和园小导游志愿活动,经过积极开发资源并组织实施活动,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西苑小导游志愿服务品牌。
随着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更多学生希望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我们开始寻找周围更多的资源环境,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为核心的“五园一馆”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环境。学校将前期探索的颐和园小导游项目实施经验应用于这些资源基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西苑小学学生志愿活动兼具校外志愿服务和校内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开发校园资源。学校进一步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和西苑小学为核心的“五园一馆一校”服务。两年多来,近800名小志愿者深入体验工作的意义,服务时间累计8000多小时,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学校也探索了在不同基地志愿服务的内容、途径、方式和策略。利用多个资源基地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学校的志愿服务基地立体化,满足了学校志愿服务课程特色的发展需要。
二、发挥小学生主体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西苑小学志愿服务一直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是“西苑小导游”的一个基本标志。志愿服务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筹划并实施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志愿服务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再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导游词等,编写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解说词。这样的讲解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加强学生的表达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校外志愿者需要自己搜集资料、编辑脚本,并进行课堂演练,再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志愿服务讲解员,到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香山、动物园等实践基地实践,为游人进行导游讲解服务;校内志愿者则需要引领低年级小同学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内容。
志愿服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志愿服务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志愿服务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正是因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志愿活动一直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要想使志愿服务更有效、高质量地进行下去,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小志愿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
作为小学生志愿服务,首先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要求相关的老师,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专门为学生们讲解有关知识,讲解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在实践中兴趣盎然,从中了解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深感作为志愿者的责任感,从知识上、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校内课中,分层次、分项目学习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动物园的历史文化,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语文校本课程、队会课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为日后的校园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储备。通过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保证了小志愿者们的服务质量。
四、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要想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光具备知识还不行,还要在志愿服务能力上加以培养。志愿服务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学校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讲解。他们通过观看录像中职业解说员的导游经过,学习掌握讲解的速度和节奏、语调和表情的应用等。如介绍的时候要有快有慢,要让游客听清楚、听明白。在讲解的时候如何通过语言和表情与游客进行交流互动等。
在通过观看录像等方法的学习后,学校还组织小志愿者们通过分组讨论来提高服务能力。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问题:如何才能把把景区景物的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讲哪些与这些风景相关的美丽传说,如何才能做到表情亲切大方、有礼貌等等。
学校通过开展一些队会等活动,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培训。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您好”、“请”、“谢谢合作”等礼貌用语不离口;语言表达清楚、自然;讲解时能做到面带微笑,正视游客,服务热情,动作举止大方得体;热情服务,对游客讲解有耐心,遇到问题冷静面对。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还开展系列活动,为学生进行服务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如通过设计活动提纲为外出活动做准备,南此引出了学生对不同问题的观察与探究,以调动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与潜力。再如,通过观看实景录像可以直观地了解讲解员这一职业,还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做一名讲解员也并不是那么难”,“其实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这些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下一步志愿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上岗服务之前,学校还安排了现场模拟演示,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老师分别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两苑小学依托于“五园一馆一校”周边资源环境,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性志愿服务活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如“红色双清”、“我是小导游”、“绽放在圆明园里的海棠花蕾”、“绽放在颐和园里的海棠花蕾”、“大手拉小手”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校本课程资源又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保证了志愿活动的良性发展和高效运行,传承并发展着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育人模式。
六、以评价促发展不断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和评价活动。活动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也多元化,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活动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评价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游客评多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自身文明行为、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对志愿者的综合评价结果,评选出“金星志愿者”和“银星志愿者”两个评价等级。如通过收集游客留言反馈,总结活动成果,找出志愿服务中的不足,进一步调整服务形式。
学校也要求学生们针对自己的活动项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个人总结。有的同学画手抄报,有的同学写活动感受……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如有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在活动中我锻炼了毅力,还知道了相关的知识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敢和陌生人交流了。”有的写道:“我能大胆地讲解,更加自信了。”还有的写道:“我通过这次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含义……期待下次的参与。”
通过这样的评价与总结,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达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
篇3
一、有感情地读课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文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易模仿,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其次,训练学生形成语感。如果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便可以感受到他的朗读技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难过时低沉地读,兴奋时激昂地读,环境、事情、人物的不同体现在对应的语速缓慢、抑扬顿挫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高超的朗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第三是平时课堂中要有尽量多的“朗读时间”,做到“人人有事做”,达到大多数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确定好阅读课老师的角色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其次是做一个聪明的语文教师,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老师挤出时间干什么?是观察与思考、准备与设计好教学。比如在执教《白鹅》时,若能把鹅的姿态用课件播放出来,结合课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回蓝天的恐龙》时,若能引导学生事先查找《恐龙图鉴》,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培养概括能力
第二学期的“段落训练”是连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所以在第二学段要提高“段落”的实效,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如《长城》一课自然段不多,可按自然段教学;《颐和园》一课则可抓重点词句,如美丽的大公园长廊排五殿万寿山昆明湖美丽的景色;《鸟的天堂》可抓两个重点段教学:一是描写大榕树,二是写鸟飞起时的状态;《爬山虎的脚》可引导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其次,从段落的概括入手,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会并引导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怎么教会学生比较准确归纳出段落大意呢?一是合并段意法。比如《观潮》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壮观景象。《颐和园》一文主要介绍了长廊、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二是揭示学生抓中心句、中心词,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白鹅》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是中心句。而写鹅的吃相一段,“三眼一板”是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并归纳。
再就是扩充题目设问法。如总结写动物的《猫》一课主要写了猫的哪些特点?第一段又围绕着什么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写静物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谁跨越海峡,生命桥是怎么回事?再如写人的文章用三句话设问:谁为什么做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记事的文章可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归纳,对于较长的文章可启发学生用此方法。
四、抓住重点,注意细节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不少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来教便显得很重要了,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则应重点抓住静态的榕树动态分析文章。
有些长文如《巨人的花园》注意细节描写,“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就可以围绕“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启发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思考这个小男孩要告诉巨人什么,从而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名师常会“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方法并优化教学流程上好每一堂阅读课,让每一堂阅读课有鲜味,“色彩纷呈”。怎样优化教学流程呢?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板书、主次分明、不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上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五、做到读写结合
篇4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中考中阅读题所占分值比例很大,所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教材具有题材广、起点高、容量大、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特点,而词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成绩的分化也往往从词汇开始;词汇学习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设有Vocabulary(词汇)。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看似简单,所占比例也较小。所要教授的词汇基本会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现过,很多老师通常利用20分钟就把课结束了,实际上要想上好一节词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三、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课及本单元的概括
这是8A第三单元关于外出旅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计划,能列出一些旅游景点和出行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安排。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词汇,如果就课本而学课本,这节课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这节课涉及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s)
A.认知目标: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应熟悉北京的名胜古迹,并能运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补充:南京的名胜和世界名胜)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补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交流如何运用交通工具游览各地旅游景点。
C: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让学生彼此了解他们最想去的景点,增进彼此的友谊。
通过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颐和园的残破景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香山红叶的图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设计思路:静态的插图,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就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北京名胜的名词短语,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点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照片,利用多面体课件和实际操作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觉明显,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在这些照片中除了有课文中的六个景点外,我还添加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颐和园的残垣断壁,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国粹继而继承和发扬。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学。在讲到香山红叶时,我选取了一些优美的红叶图片,边放音乐边欣赏香山美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记忆,它也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设计思路: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还要他们能读能写,所以在北京的景点教授完后,通过Part A相关的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一次测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设计思路:本课的语法点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学生们在做题目时经常会用错,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课文中直接改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能让学生更加直观。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通过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引申到我们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过南京的名胜古迹和一些现代化城市建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城市之美。并由此来了解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都市建设。因为学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请他们谈谈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设计思路:从北京到南京,再联系到世界各地,让学生们世界的美丽,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时结合图片介绍自己的行程,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对所学内容主动再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是体现他们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作业的布置也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再复习,听、说、读、写也能够兼顾。
四、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的一些景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在领略图片美景的同时,既能学到景点的英语表达法,又能对这些地方有一个直观的看法。对本课所提及的不同的景点也采取了不同的介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5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种评价方式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教师点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语言评价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你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了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语言评价,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自读自评的练习,先指名学生读完课文中这句话,再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3)学生互评。在教学中,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一般是相互结合的。生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自评放得不开,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的态度,并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开展互评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在起步阶段费事费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比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4)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以期达到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学生评老师这方面则比较巧妙,这种形式往往是教师为了达到促使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组织辨析或以示范朗读为目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我在教授《颐和园》一课时,运用表演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毫无疑问,一开始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我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我说“老师也来试试看,同学们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点评,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很仔细,参与也很积极,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数字故事;电子白板教学;多媒体教学;Wiki简报;网络教研
数字故事,滋润细无声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能给学生视觉、听觉、心灵的三重冲击。例如,在回顾的历程时,改变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口述,讲述历史背景的做法,通过一个数字故事,将音乐、图片、字幕三种信息相结合,引导学生观看。在沉痛悲壮的《殇》音乐背景下,可以播放、第二次、、等一张张反映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梦魇般的痛楚历史的图片,并配上生动的字幕解说,然后出示运动、、、、的图片,同样也伴随着字幕解说。通过数字故事,学生一方面印象深刻地回顾了历程,深深感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探索精神,也伴随着思考叩问谁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电子白板教学,实现交互的课堂
电子白板,以其强大的交互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学校普遍使用着电子白板,但如何巧妙地应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还需深入探索。例如,在学习《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明确的路线、体验的艰辛,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在《中国工农示意图》上重走路,标清所走过的地点,研究中历经的每一件大事。学生利用画笔,在图上圈画,每到一处,拉动相应图片,指图讲解,重温那段红色的历史。这样的电子白板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电子白板已成为教师们得力的教学工具,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呈现多彩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利用多种元素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呈现多彩的历史。在以往的历史课中,但凡讲到文化,一般采用的就是按照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项目分类讲解,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对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例如,在学习隋唐文化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利用图片、影音资料、大数据等精心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将历史、文化的演变比较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将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云南丽江的黑龙潭桥相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与思索之余,认识到隋代这一集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精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学、听、读、悟中,走近并融入了这个辉煌的时代。
Wiki简报,记录成长的足迹
我们的教学之路,因为参加青年教师历史研修网络团队而变得不同。研修中,我们经历了共同的成长,留下了共同的足迹。我们把这些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利用便于人人参与、修改的Wiki简报,促进问题研讨和案例研讨,定格为了一个个成长的美好印记。一份份Wiki简报的背后,凝聚的是老师们在一次次的认真学习后,对自己教学现状的“望闻问切”,对自己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剖析,对历史教学的多角度思考与创新,对教育梦想的新的启航。一期期的Wiki简报,记录了我们在研修中的思考,是成长中留下的一份充实、美好的回忆。
网络教研,思想火花的美丽碰撞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事实上,通过青年教师网络教研,我们彼此思想的交流获得的不只是两种而是能激发出更多更完善的想法。
篇7
关键词:改模式;尝新法; 动态教育
时至今日,高科技在迅速发展,对知识性、能力性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当然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要适应、促进教育的快速前进,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教师。因而,作为了名教师应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得在教学中多学新知识,多钻研教材、学生,多总结教学经验,多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我是一们从事教学十几年的小学教师,陈旧的教学思路、模式在我的教学中扎根较深,但新的教学理念我也快速地步入其中。可如何把传统教学的精华保存下来,并能适应和掌握新的教学方式,让我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有新的突破。作为农村小学,在多媒体课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在仅有一只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条件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1 生字带成语,自我加压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的要求,自身的智慧等因素,使得他们的知识面较广(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如果不及时充电,就很难解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地位并时常出现尴尬的场面。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靠自我加压来教好学生,才能不误人子弟。在教生字时,我为了让学生边生字边积累成语,我让学生在学字中当堂说成语,部分学生在预习在已找出一或两个成语便于课堂展示,而另一部分学生是随堂找。于是课堂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说着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可是,他们只顾说而不顾是否符合要求,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误导学生。如,在学到“株”时,有学生说到“守株待兔”,又一学生站起来说“珠联璧合”。当时学生没人反对,我仅听到下面一点小说话声,只是一愣,于是让该生说,可他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感觉不当,可又想不到“株”到底是哪一个?课下我问了同事并查了成语词典才知道“珠联璧合”中的“珠”是珍珠的珠而不是木字旁的“株”。为了不让学生误用这个成语,我便立即找时间向同学们道歉并订正过来,同时提出关于带着生字的成语要写出而且核实后才能说,对自己也是这样。仅仅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多掌握成语,其实也在要求自己多学知识,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其他知识的教学也不例外。
2 改模式,尝新法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虽然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教好学生做人、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而从没有找到一条捷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今天新理念的要求下,我多次试着改变教学方法:一方面听、看同仁们好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自己摸索,综合进行教学改进。最终使我原有的比较呆板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并略有收获。例如,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我打破原先设定的步骤而采用先放后理再抓住重点理解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出喜欢的段落进行读、评价、再读,同时说出喜欢的原因。如有不理解的可以由同学帮助,难度大的作记号留到第二课时来完成。这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时对文章的条理,学生自然理通,文中的每一处景物特点也容易抓住。如文中景点变化所使用的动词、句子很好,找出并能串起全文。好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如一生说“第四自然段中为什么用‘掩映’、‘滑’而不是用别的词等”,其他同学或者我帮助一下就完成。同时学生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并能练习写作:总写时一两句话概括;分写是按浏览顺序抓住每一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
3 新课初读与结束的反馈、改进
教学的模式不过是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学习课文内容等。其中的初读感知中总是以读通顺课文、解决字词,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先读好课文,学生自愿当小老师带学生完成生字(包括拼音、字形、意思等),一般容易理解的词,学生自行解决,难解的词语由师生共同完成。重点是学生提出要问的问题,先由学生解决容易的,然后老师梳理,留下有价值的、难解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读课文讨论解决。再有难处,老师相机点拨、归纳完成。整篇文章学习后,让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知识反馈。老师提出:这篇课文能理解了吗?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学生提出后,主要由其他学生回答,老师适当帮助。从课文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是词语、句子或关于外延的知识。多次这样尝试,可以发现提问题的都是些中等偏差的学生,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和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外知识不愿摄取的同学。这样就引起下次上课时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层次分开,让他们完成适合于自己完成的任务,从而改变他们,效果尚佳。
4 课堂中语言的艺术
篇8
——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有感
2012年12月28至29日,我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经过两天的与会学习,在众专家和教育领导的报告和论坛中学习了各地的课改理念;走进各式的课改课堂,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传统动静结合的课堂比比皆是,但动静相宜的和谐课堂似乎不多,我们的课堂要么动得太流于形式,要么静得太过于死板。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该动的时候不过度,该静的时候不沉闷,让课堂中的动静和谐彰显呢?白云课改博览会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不再是一句口号。动态课堂,俨然成为课博会高效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1.动态阅读,活化文本,体悟真情。在指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情感时,教者变换了几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自读后站起来边想象边读;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文中的人物职业相去甚远,读不出感觉时,教者以动作和语言进行范例,帮助学生找感觉。通过这种师生交流及再造想象,学生的朗读便有了技巧——语速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都把握得很恰当。当这种内心的体验转化成声情并茂的声音时,便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无疑掀起了一个小。
2.动态展示,培养自信,享受成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法宝,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通过展示自我,培养了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张扬了个性,为解决“我要学”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这两个维度,通过展示这一呈现方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3.动态点拨,查漏补缺,提升能力。通过点拨,对课文中疏漏之处加以补充,达到查漏补缺之功效;对疑难之处加以调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点拨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学生眼睛里泛着光,跃跃欲试,就要把这样的机会大方地送给他,绝不在课堂上与学生争风头。
4.动态质疑,授业解惑,辩证思维。如果说对抗展示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行为的话,质疑则更多以学生个体的方式出现。质疑,不仅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在疑惑中学会汲取提升,更重要的是,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
5.动态评价,互指良莠,共同提高。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思路,师生共同策划,共同活动,动态评价,表扬成功,鞭策不足,让学生在评价中的体验到收获和乐趣。在激烈的动态评价中,小组成员并肩作战,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形成战斗力,共同提高。
我们时下的课堂有时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说动态课堂是一道亮丽风景,谁又能说静态课堂不是风景?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高校课堂处处有静态的风景。
1.静读。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和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这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
2.凝听。凝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如教学《散步》,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把全文朗读了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3.潜思。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提示。学生暂时的沉寂,是课堂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例如某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他让学生沉思默想。
4.静写。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它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把此环节作为对该堂课效率的检测。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学生仿写诗歌。
5.默想。默想,主要指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让学生想象未来桥的样子。
6.静悟。静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某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 《观潮》 《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教授写作游记的技巧。
希望“静”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高效课堂的自主学习中独学部分就属于静的状态,而合作展示、质疑交流等环节则属于动的状态。
高效课堂上,静下来会让人沉思,动起来会让人张扬;动静相宜,就是高效课堂的最美风景。
作者:杨 骕
篇9
一、在平等、民主的境界中学习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颐和园》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参与解惑、求知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表演时,师生自愿扮演导游或游客,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我也介绍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且信心十足。师生在教学中情感融洽,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进行教育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马踏飞燕》的过程就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对课题进行了民主讨论,一个学生认为,马踏飞燕的课题不是很准确,理由是从出土文物的图片上看,铜马风驰电掣,而燕子并没有飞。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也有学生认为,燕子不飞早被马踏烂,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教学就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标准答案似乎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民主平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实践体验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移情体验,即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心中美好的想象用笔表现出来,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来想象和联想,续编写故事甚至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画,这样的文章,是孩子心灵的感受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活泼的生命个性与灵气。比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用眼观察(看),动口表述(讲),用心思考(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二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感觉,才能体验“细腻”。
三、在参与,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学习和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班级合作精神。
如我在教学剧本《奴隶英雄》时,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自主寻找表演伙伴,自主策划,在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装饰,台词的把握,人物的形象都做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创新。他们分工合作、分成导演组、表演组、查阅资料组、道具组、由于配合的非常默契,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悟道学法,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逐渐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四、在探究质疑中学习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学完《将相和》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蔺相如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宽广,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有一小组的代表在肯定其他人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有着二大过失:一是有矛盾绕道走。当他知道廉颇不服,准备当面羞辱他时,蔺相如不敢主动与廉颇面谈,化解廉颇怒气 ,反而绕道避之,难道他不懂得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道理吗?二是因私损公。当蔺相如得知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下不了台。”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这岂不有愧于赵王之重托?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肺府之言?”这位同学还继续陈词道:“事实上蔺相如真的让廉颇大骂几句,又有妨?等廉颇骂够之后,自然气消怒散,最终换回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局面,这种方法也不错吧!听了这位同学的慷慨陈词,我马上让同学们讨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如何?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来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还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对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五、在新目标,好习惯中学习
篇10
论文关键词:北京;游学项目;内容设计;实施模式
一、北京地区实施游学项目的意义和现状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游学”(study abroad)主要是指通过游览、参观等跨文化体验方式进行目的语学习并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教育模式。“游学”将“游”与“学”结合起来,以游促学,以学导游,既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又能够促进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内容之一。发展旅游必须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才能获得突破。发展游学项目可以将对外汉语教育和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既能促进北京市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又能增加北京旅游行业的效益,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
在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也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就旅游魅力而言,北京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积淀,留存了大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大都市。就对外汉语培训能力而言,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众多的知名高校,还拥有经贸类、医学类等专业高校,这些高校具有丰富的对外汉语培训经验,拥有大量专业的对外汉语培训人才,能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优质的师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课程,另外,近年还迅速崛起了不少优秀的民营语言培训机构,也具有较强的培训实力。就语言环境而言,相较于南方语境,北京话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留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掌握比较地道的汉语。
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培训机构都认识到了北京地区游学项目的巨大潜力,纷纷推出了形式各异的北京游学项目,游学项目呈现出了井喷之势。在这一趋势下,2008年奥运会前夕,国内近百家旅游、汉语教学及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游学项目的全国论坛,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推动了汉语游学项目的发展。与项目开展的火热程度相比,对外汉语界对于游学项目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游学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亟待成熟完善。
就游学项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其一,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设计是游学项目的核心,但是目前却缺乏比较明确的设计标准,导致“游”的内容以旅游、猎奇为主,不能系统深入地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其二,实施模式缺乏科学性。“游”与“学”缺乏有机联系,“学”的汉语在“游”的过程中很难应用,有些项目甚至并未在“游”的部分设计汉语实践的内容,只是半天学汉语,半天游玩。导致“学”与“游”只是被生硬拼凑在一起的两部分,缺乏相关性,造成学生感到汉语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高,对于汉语学习畏难情绪日益严重,甚至会逐渐放弃汉语学习,只对旅游部分感兴趣。因此,应深入研究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游学项目的发展。
二、游学项目内容设计
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学是游的语言基础,游是学的实践应用,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切实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
1.“游”的内容设计
“游”不只是“旅游”,而是“游览”、“游历”。“游”的目的在于使留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亲身体验、经历等,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比较客观、深入的理解。因此除了对一些知名旅游景点的参观之外,还应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多种体验方式。
内容设计上应以文化为核心,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线,设计相关游学专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体现出来,在跨文化背景下展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既要紧扣北京的区域优势和特点,也要以点带面,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各高校应将游学项目与本校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
在类别上,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项目,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性。项目设计不应为“俯瞰式”,而应为“融入式”,让留学生切实接触到北京人的生活,感受中国文化。因此“游”的内容可包括以下五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相关小专题。简要例示如下:
(1)吃在北京:品尝烤鸭、涮羊肉等北京特色菜或爆肚、豆汁儿等特色小吃、簋街等餐饮一条街品味特色美食。学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特色中国菜。
(2)住在北京:游览胡同和四合院等民俗建筑,游览故宫、天安门等皇家建筑,北京新农村游(如密云等民俗旅游地)。
(3)玩在北京:传统风景名胜游(游览长城、颐和园等风景名胜地),现代娱乐游(三里屯儿、欢乐谷等),传统艺术游赏(看京剧、功夫表演、学写书法、学画中国画等),文化创意区游览。
(4)购物在北京:包括传统商圈(潘家园、琉璃厂等)、现代商圈(西单、王府井、蓝色港湾等)、特色商圈(虹桥、马连道、秀水等)等,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搭配。
(5)养生在北京:中医诊脉;中医按摩、足疗、针灸、刮痧;学打太极拳等。
这种设计分类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既能使留学生比较全面地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所“学”汉语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在“游”的实践中应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一些小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可以灵活运用,帮助留学生感受中国风俗文化,增强项目趣味性。在设计具体的游学项目时,专题式的结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时间进行调整。
2.“学”的内容设计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汉语内在规律和留学生的文化认知规律,重视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提高。“学”应从“游”出发,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学习,通过游览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语言实践。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语言水平设计项目的难度梯度。根据留学生的游学时间安排,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指一个月以内的游学项目,中期项目指一个月以上至三个月的学习项目,长期项目指三个月以上的学习项目。游学时间不同,涉及到的游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根据语言水平,游学项目可以分为初、中、高级。初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内汉语培训的留学生;中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上至一年时间汉语培训的学生;高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一年以上汉语培训的留学生。语言水平不同,项目实施中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同。
(1)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汇和简单句式,文化学习主要以感受、了解表层文化为主,如中国的建筑、饮食等。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比较简单的话语,能够就简单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图,能够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一般的社会文化专题所涉及的词汇和能够表达较复杂意义的复句学习。文化学习主要侧重培养文化认知能力。教学目标为:在游览过程中能就一般社会现象与他人进行沟通;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一般事务,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叙述游览过程和个人感受,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比较客观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3)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较专业的词汇学习以及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文化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运用文化知识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为:能够就中国社会文化的主要专题内容与他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复杂的事务;能够用比较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感受,能够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较好地解决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
三、游学项目实施模式
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游前学”环节通过搭建支架、个人探索、协作学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初步了解和思考相关社会文化现象。“游中用”环节通过系列任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观察中国社会现象,并应用汉语完成实践任务,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游后评”是每个具体的游学活动后的评估与反思,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三个环节,能够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比较客观、恰当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有助于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同水平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虽然基本专题和实施策略相似,但是涉及内容和任务难度却有显著差别。应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适当支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篇幅所限,下面仅以初级水平的教学模式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游前学”和“游中用”这两个环节。
1.游前学
支架搭建:教师根据专题提供相应词语和基本语言结构,辅助学生掌握基本餐饮用语,了解一般食品和典型中国菜的名称,熟悉就餐语言等。
个人探索:查词典,能说出大部分跟自己国家一样的食品名称。
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典型中国菜,包括购买原料,寻找食谱,制作全过程。小组成员要恰当分工与合作。
2.游中用(情境创设)
请对中国人进行调查,然后做成PPT,进行展示。
其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习时段的不同,游学内容和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长期生,可以在项目开始就设计一个整体任务,作为最终的考核任务,留学生可以在整个游学期间分步骤完成。通过游学期间各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游学结束时将能够获得对于北京、中国人的较完整印象。
对于短期生,涉及的内容和任务可以更集中一些。比如中高级阶段的短期生“玩在北京”专题,相关教学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提供预备任务,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景点有关资料,介绍景点的位置、历史、相关故事和传说。全组修改讨论后,提前交给老师,教师进行修改后再返还给学生。然后,游览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介绍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介绍自己国家同类景点等。还可以要求留学生同时用汉语完成本专题相关调查任务。比如,就某一专题对景点的中国游客进行采访,也可以采访他们的游览感受。要求学生最好配备录音笔、照相机、小型摄影机等,方便后期对采访资料进行加工。最后,游览结束后要求留学生写出游览指南,包括行车路线、人均消费、最佳景点推荐、个人游览感受、团体游览感受、中国人对这一景点的态度调查等,辅以图片和照片,做成不同语种的游览手册,赠与或卖给其他留学生。
- 上一篇:小学生家长意见怎么写
- 下一篇:乡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