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养生范文
时间:2023-03-17 22: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谷雨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温差大,降雨多
谷雨节气后,寒潮天气基本结束。这时,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温度较低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均在12℃以上。由于谷雨时节正处于由春到夏的过渡阶段,雨水、大风天气常交替出现,故谷雨时节也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时期,时而出现较高温度,时而又会有强冷空气南下。从谷雨起,各地的降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过于潮湿的空气会让人产生不适感。此外,由于天气转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也易发生过敏性疾病。
养生四招,预备入夏
谷雨时节,心脾之气逐渐旺盛,肝旺气伏,正是补益身体的大好时机。无论运动、饮食、情绪等都应符合节气特点,为安然度夏打好基础。
养阳多晨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不宜过度疲劳和紧张,切忌遇事忧愁和焦虑,甚至大动肝火。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活动为“养阳”中重要一环。我们可选择静中有动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等,增加出汗量,起到“除湿”效果。但不要过度出汗,以免阳气外泄。三五好友结伴外出春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可疏散郁滞,增强体质。
药膳健脾胃 谷雨一过,夏季将至,心脾之气逐渐旺盛,是a气的好时机,可适时进食健脾补肾的食物。如山药玉米粥,选山药80克、玉米50克、大米150克煮粥,可健脾助运;赤豆薏仁粥,选赤豆50克、薏苡仁100克、大米100克,可达健脾化湿之功;玉米须大枣黑豆粥,选玉米须100克、芡实50克、大枣50克、黑豆60克、大米100克,可健脾益肾利湿。谷雨时节,肝旺气伏,还可用黄芪、枸杞子、泡茶饮用,可起到健脾疏肝清热之效。
篇2
1.顺应四时变化,保持阴阳协调
性生活要“节之以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春夏之时,特别是夏季,阳气最旺;秋冬之时,尤其是冬季,阴气最盛,在冬夏阴阳偏盛的季节,如果不节制,逆阴阳而行,就会伤其肾阴肾阳,以至阴阳俱损。所谓“秋冬固阳事”、“于夏必独宿”,目的是保养阴阳。特别在季节交变时,人体阴阳与自然阴阳难以很快保持协调和平衡,尤应节欲。
2.收心养心,防止欲念妄生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静则一身俱静,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节欲的关键是收心养心。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收心养心为固精第一要务,认为“心不断,禁欲无益”。当感情冲动时,古人主张用歌舞、刀剑、文学等娱乐来转移心思。明代养生家高濂主张:“欲起心热之际,当思冰山在前,……他思他涉,以遏其心,或行走治事以避其险”。此外,还可用“静坐调息”、“闭目内视”等方法来静其心,这既可培养德行,又能止欲念妄生。
3.少壮应节欲,老年尤宜珍重
青少年正是成长发育时期,保养精气,有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宜过早有性生活,壮年人气血旺盛,精神充沛,正是发挥才能的时候,也应节欲固其根本,性生活应视精力短长,总留一线余地为善,即“能行百里者,至九十而思休”,切莫自恃强壮而放纵,否则会使人“未老先衰”,后患无穷。老年人肾精虚衰,本应珍惜,如不节制,就如同“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寿世保元》说:“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恣意”。孙思邈主张“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
4.避情志失节,劳倦
情,是指精神活动异常,如喜、怒、忧、悲、恐等刺激,都会使人气血紊乱,此时,会妨碍气血运行,有损身体。李渔《节篇》中说:“忧中行乐,较之平时,其耗精损神也加倍也。何也?体虽交而心不交,精未泄而气已泄”。过度疲劳和远行跋涉后,肢体困顿,筋骨软弱,亦应忌。因为肝主筋,肾主骨,如果不忌,会损及肝肾,使筋骨不能及时得到滋润,同时劳倦后行房,也会使五官百骸、精神气血以及骨中之髓、肾内之精都受到损害,身体就会更加衰疲下去。所以古人主张,劳苦之后,至少应“过一餐二餐”或“酣眠一觉”后,方可“赴温柔之乡”。
5.勿滥用壮阳,以免戕害身体
过度,往往是阳痿等障碍的原因之一。本应“猛省起来,远色断欲”。但一些人反而相信壮阳之剂,妄服“”图一时之快。这无疑是饮鸠止渴,抱薪救火。
壮阳之品多峻烈辛燥,服之过多会愈助其阳,使煽动,煎熬真阴,亏虚更甚,并易形成恶性循环。壮阳药犹如一把双刃剑,“性”急者实难把握其用量标准,甚至有的干脆就是为而服“药”,这无疑是危险的。《千金方》认为,那些不顾身体而靠药石“倍力行房”者,轻者未老先衰,甚者“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告诫“极须慎之”。《养生却病笺》也说:“服丹药以快欲,肾水枯燥,心火如焚,五脏干烈,大祸立至”。可见,服用助阳药定要慎重,以此为欢更是不足为取。
篇3
瑶族药浴,瑶语称“绕身哩”,是流传在从江县境内的瑶族中古老神奇的沐浴保健方式。由于瑶族以前是—个迁徙频繁的民族,多散居在大山深处,为了抵御风寒,防病治病,瑶族的祖先经过无数次实践,创造了用山中草药煮水沐浴、洗脚、净身的奇特健身、防病、治病的方法。
项目特点
1.古方养生,健身防病。
瑶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倒入水中,人坐在浴池中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能够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排汗排毒的功效。经常药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病有一定效果。无病者通过药浴也能消除疲劳,舒筋活络,健身防病。
2.内病外治,方便有效。
瑶浴养生馆秉承传统,结合自然养生保健技术,只需每天洗洗澡就可以轻松保健,简单有效,无需耗费很多时间,让消费者在享受的同时便已达到了保健的作用。
市场分析
如今市场上养生保健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随着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养生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状态下,瑶族药浴养生馆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大陆高端发展市场的空白区域。相较于其他养生项目,瑶族药浴以其独具特色的养生服务和历史的长期实践具有更令消费者信服的优势。
经营条件
药浴养生馆的加盟费用最低为3万元,此外根据店面面积不同,还有10万-50万元等加盟费用级别。公司总部要求经营者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并且需要对意向加盟者进行一定的加盟资格审查后确立初步合作意向。
效益估算
以经营—家120平方米、浴桶8位的药浴养生馆社区店为例,总共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5万元,每月经营主要支出包括:房屋租金2500元/月、日常损耗500元/月、员工福利3000元/月;宣传费用300元/月,共计开支2500+500+3000+300=6300元/月。假设药浴养生馆无产品销售,单次服务收费88元/次,单次服务成本20元/次,单次服务毛利即为68元/次,可得平均每天开支为6300—30=210元/天,盈利平衡点即210÷68=3人次/天。
篇4
摘 要: 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本文在人体、人性、音乐与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统之中阐明其内在的关联,音房梢栽谧匀皇粜圆忝娴骼砣颂寤能,也可以在价值属性层面为人情、人性扶正祛邪。
关键词: 音乐 养生 阴阳五行
音乐是一种丰富而有序的听觉感性样式,其悦情悦性、悦志悦神的审美价值自不待言,然而,在中国古代音乐哲学那里,音乐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不同于西方音乐养生学主客二分地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养生作用,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中,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将音乐与人体器官、道德伦理、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建构出一套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体现出独特的音乐养生智慧。
一、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特征,除了“天人玄同”、“天人相通”、“天人相交”、“天人同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理”等理论表述之外,在汉代以前,“天人合一”更多地表现为“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状态,进而将之抽象为自然和社会现象中两种对立力量之间变化消长的规律。“五行”刚开始指构造自然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后来演变为从革、曲直、润下、炎上、稼穑等五种功能属性。战国后期,“阴阳”和“五行”说逐渐融合,《管子・四时》指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将一年四季划分为阴阳四时,四时又带动了“五行”的生发和运行,例如:“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可见,管子初步构建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图式。而真正将此模式推向成熟的则是《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后被编入《礼记・月令》)。《十二月纪》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并且与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德(仁、礼、信、义、智)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运动的有机系统,从而将人的生理机体、社会属性与宇宙自然对应起来,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由此成型。
天人感应模式音乐理论的总体思路是:“用‘阴阳’和‘五行’统一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用‘阴阳’和‘五行’解释音乐现象。”[1]48具体学理正如李泽厚所说:“如果去掉古代不可避免的神秘解释,关键就在:要把(一)音乐(及舞蹈、诗歌)的节律与(二)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和(三)人的身心情感和节奏韵律相对照呼应,以组织、构造一个相互感应的同构系统。”[2]235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就将阴阳、五行、音乐、人体联系起来,“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生六疾”。(《左传・昭公元年》)战国时期,《管子》指出:“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吕氏春秋》更是将五音与五时、十二律与十二月详细地对应起来,并指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到了汉代,沟通天人的音乐理论更加明确地发展为两条支脉:一是人体、音乐与自然关系的系统化,如《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的命题。二是人性、音乐与道德关系的系统化,如《礼记・乐记》提出了“乐者,通伦理者也”的命题。正是这两大命题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
二、人体、音乐与自然
成书于战国,丰富于汉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充分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应用于医疗和养生,体现出高超的音乐养生智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内经》将阴阳平衡、阴阳辩证统一定为防病和治病的根本原则。《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依据人体的形体、体质、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将人划分为阴阳二十五种类型。《灵枢・五音五味》则将五音的二十五个变音与阴阳二十五种人体类型联系起来,尝试用音乐的阴阳属性调理和补救人体机能的阴阳失衡。
《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等篇进一步将五行、五方、五时、五气、五音与人体的五脏、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窍(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等人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匹配起来,提出了著名的“五脏相音”和“五音疗疾”学说。所谓“五脏相音”,即角声入肝,徵声入心,宫声入脾,商音入肺,羽声入肾。所谓“五音疗疾”,即说五音各有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为金音,轻而劲也;羽为水音,沉而深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角、徵、宫、商、羽这五种音律也可以组合为角生徵、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和商克角、角克宫、宫克羽、羽克徵这两个相生相克的关系系统。随着五时的流转,肝、心、脾、肺、肾会受到怒、喜、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的困扰,五音根据各自特性及相生相克原理,就能够调节怒、喜、思、忧、恐这五种情绪,护理肝、心、脾、肺、肾这五大器官,从而起到阴平阳秘、调血理气、平衡机能、促进健康之疗效。
道教经典《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将人体、音乐与自然建构成一幅天人和谐的宇宙论图式。“乐声,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卷一三七至一五三)显然,音乐来自阴阳五行和天地之道,音乐可以沟通天人之际,音乐的谐和可以给人体、政治乃至天地万物带来和乐:“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卷一一三)在道教看来,只要五行、五时、五方、五音、五脏谐和一致,便可以免灾祛病、政治清明。例如,当乐得角之音,则物乐生,肝气无病,其恶悉除。“故得黄气宫音之和,亦宫音之善者亦悉来也,恶者悉消去。得商音之和,亦商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消去。得羽音之和,羽音善者悉来也,恶者悉去”。(卷一一三)总之,只要音乐符合阴阳五行的宇宙运行模式,就可以获取天、地、人三方面的和乐,万物免除疾病,君臣也为之高兴。
三、人性、音乐与道德
如果说将人体、音乐与自然关系加以系统化的音乐养生理论主要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的话,那么,将人性、音乐与道德关系加以系统化的音乐养生理论则主要受到儒家哲学的影响。虽然两者都以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但是,前者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之天”,“人”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后者理解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人”侧重于人的价值属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理论从宏观上大致分为两条路径:一是调养“人体”,二是培育“人性”。
有学者指出,《乐记》区别于《吕氏春秋》、《太平经》、《淮南子》等著作的独到贡献在于,它更加明确地“以礼乐配天地,将礼乐与阴阳思想联系起来”[3]353,从而将人性、音乐、道德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加以系统化。“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汉书・礼乐志》则更加深入地阐明了人情、人性与天地阴阳之道的关联:“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所以,声音之道,不仅在于与政通,还在于调节人性、人情:“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礼记・乐记》)司马迁在《史记・乐书》指出,五音与人的品性修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汉书・律历志》从五音、五行与五德的关系立论,对此做了学理上的阐释:“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正因为如此,音乐才会起到扶正人心、完善人性之功用:“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建基于儒家伦理学说的礼乐理论非常崇尚“中和之美”,其原因在于天地阴阳五行之道本然自在、和乐有序,人性、人情、政治、伦理都应当以此为准则,音乐如果能够顺应天地阴阳五行之道,自然就会有助于养心、养性,此所谓“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郑国子大叔等人早就认为:“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则昏乱,民失其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秦国医和指出:“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他们要强调的就是人性人情应当顺应天地之性,c其和谐一致,保持中和之乐,方可延年益寿、品行端正。此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乐记》提出了“以道制欲”的观点:“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司马迁认为:“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史记・乐书》)
总之,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在人体、人性、音乐与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统之中阐明其内在的关联,音乐可以在自然属性层面调理人体机能,也可以在价值属性层面给人情、人性扶正祛邪。当然,这种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养生理论有时被过度发挥,沦为谶纬迷信。而且过多地从哲学、政治、伦理、生理等角度论述音乐,导致偏离音乐本体研究,进而缺乏科学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篇5
一、选择体育骨干的标准。挑选体育骨干相似于“选苗”工作,要使体育骨干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必须挑选好的“苗种”,也必须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在选择体育骨干培养对象时,我的具体标准是:1。态度端正、刻苦锻炼,有当骨干的决心;2。有一定运动技术水平,乐于为集体做事的热情;3。有组织能力,做到工作与学习均能认真;4。有遇难不退,坚持工作的恒心。
二、物色“苗子”。确定了选择体育骨干的标准后,教师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广泛去接触学生,对可以培养的“苗子”要逐个了解,找他们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了解谈心过程中加以引导,以坚定他们为集体、为同学做事的决心。培养对象每班四至六人为宜。
三、精心培养。学生中蕴藏着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一有机会就会发出热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体育骨干。我在培养体育骨干的工作中,一是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课前让他们先了解课的任务、要求、内容以及所需的场地器材,并让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准备活动。通过安排体育骨干担任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加强了师生联系,也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二是结合学校的各种竞赛活动,举办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班,使体育骨干懂得部分竞赛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以及编排、组织方法等。在学校举行的各项目比赛和运动会中,让这些体育骨干自己去设计、编排、组织,使他们能有在“前台”亮相的更多机会,教师只在“后台”做指导。这样,学生内在的能量就变为热量发出,在参与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坚定学生的信心,继而发展到热心。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我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诗文、读好诗韵、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诚”为先的交往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
转贴于
篇7
【关键词】学生骨干;选拔机制;培养方法
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做好学生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骨干选拔机制
传统的选举或指导老师任命确定学生骨干的选拔机制,在实践中往往受到学生的质疑,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骨干的选拔机制差强人意,针对“你认为现行的学生骨干选拔机制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因素呢?”,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生组织在选拔骨干时不同程度存在“根据个人爱好”“根据学习成绩”“根据系别、老乡因素”来选;认为能坚持“实事求是,能者上,庸者下”的仅占35.43%。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按照“紧跟上头(政治方向)、服务下头(宗旨意识)、了解外头(工作方法)、扎在里头(生活态度)、想在前头(思维意识)、不抢风头(职业品质)”的学生骨干选拔标准,探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骨干选拔的主要程序:(1)立体宣传。通过组织党团学宣讲会、社团初体检、发放《招新宣传单》、借助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滚动式的立体宣传。(2)笔试考核。以务实型为特征,在试题中再现对日后工作有所启发的工作情景,并将组织文化融入试题中,以求内化、渗透给应聘者,变他律为自律。如“结合实际,简述“‘1+1>2’,‘2-1=0’”,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培养质量意识。(3)即兴演讲。即兴既有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通过对演讲题目的精心设计,实现逐步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价值观念打下伏笔。如“细节决定成败,成功源于沟通”等,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塑造自己。(4)综合面试。综合面试包括压力式提问、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面试。本环节选拔的形式与学生未来的实习与就业过程中的惯用的面试形式相类似,有利于学生思考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选才机制。(5)团队作业。通过任务驱动、项目考核,考察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合格人才。(6)测评反馈。即引入人员测评的方法理论,通过测评工具全面了解学生骨干的性格、气质、特长、职业锚、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如问卷调查、SCL-90软件分析、Excel和SPSS数理统计等),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7)民主程序。民主程序包括民意、任职公示、就职宣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学生干部的公仆意识,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力度,增强其责任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签约仪式。学生骨干走马上任之初,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或承诺书,对于基本的工作任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个人不努力,没有完成基本任务的干部,依据协议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当前学生骨干培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较高水平的满意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实践中,笔者探索了如下有效方法:(1)以思想育人为先导,通过体验式教育法,澄清核心价值。澄清价值是指通过自我审视,寻找个人兴趣、爱好和喜欢的事物的过程;而体验式教育则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主体通过交往互动进行体验、感悟、认知和理解,提升能力与素质,从而主动生成新的适应和价值观念。以思想育人为先导,通过体验式教育引导学生骨干不断思索:为什么做学生骨干?学生骨干该做什么?怎样借助学生骨干的锻炼平台寻找个人未来事业的增长点?只有不断努力,促使学生骨干将学生工作的目标和长远人生目标相结合,促进学生工作价值和其人生观、价值观整合,才能激发其对学生工作和自我培养的内在动力,并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2)以阶梯式培养为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法,拓展核心能力。以阶梯式培养为策略,将大一上学期划定初级阶段(适应阶段)、大一下学期为中期阶段(全面提高与培养阶段)、大二学年为高期阶段(表现与完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培养与提升学生骨干的基础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核心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核心价值(领导能力、政治识别力)。通过工作提案法、团体辅导法、素质拓展法、头脑风暴法、社会调研法、学生干部论坛、学生工作观摩会、学生干部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引入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教学效果。(3)以高低年级骨干对接为切入点,通过朋辈辅导法,传承核心经验。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点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由于学生骨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较为接近,学生工作的经历也有相似性,相互之间更加容易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指正对方的不足,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同时教育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4)以组织再造为重点,构建学习型团学组织,发挥主体核心作用。建立学习型学生骨干组织,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建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模式,把参与学生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把工作实践心得与收获保留在组织中,与组织成员分享。通过在团学组织中营造出一种多元成才、人人成才、事事争先、年年进步的组织氛围,将学习融入学生工作的每个环节,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成才,达到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目标,并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锦堂.高校学生干部核心能力构建及其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7).
篇8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30早读,我一般7:15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篇9
关键词:人文素养;品质思想;古诗词
一、古诗词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古诗词中的儒家思想,能够培养高中生尊老爱幼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作为经典的文化结晶,在实际教育中是绝能不能忽视的。古诗词中涉及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培养自身品质,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就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我们所需要爱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人,更要爱戴其他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因而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中,高中生就能体味与理解到这中爱人、敬人的品质,这对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经典的哲学思想,那么高中生就有必要去了解与学习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尊老爱幼是人之本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因此高中学生就有必要去体味其中的道理。
2.田园诗培养高中生对人生的热爱
人生的意义在于培养对于人生的认知。古诗词正能够起到这种导向型作用。在学习田园诗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追求,这种价值取向性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现出来的闲适心情正是值得学生们去感受的。生活或者说生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尽力,可是生活还要继续,闲适的心情正能除去内心的苦楚,因而这一句可谓是给人以内心的放松。高中生心性还不成熟,这样的诗有助于他们在遇到苦难时能够放慢脚步,在享受生活中重新获取动力。这种闲适之情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品质。
3.感悟诗培养高中生执着奋斗的精神
古诗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的诗句,这些诗句对于学生都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豪情中让学生感受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得执着追求,在文天祥看来死并不可怕,那份丹心是他一生需要执着追求得。在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奋斗追求,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不是正值得学生们学习领悟嘛!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感悟诗词必定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执着的奋斗精神。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的主体应在于学生,因而古诗词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把握住这个主体。因此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实际教育中要多想想学生对于古诗词具体的理解,而不是进行强行的灌输式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教育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价值导向性。日常教学中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去体味诗词的内在含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比如对于古诗词进行中心思想介绍时,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某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的方式去将古诗词的内涵教授给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领悟诗词的内在价值和思想品质。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理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涩的古诗词呢?那么就需要老师有效的将古诗词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想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上更加真实话,更加合乎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学生在日常中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遇到困难时,这就可以有效的和经历苦难的古诗词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诗人是如何对待人生的不如意的,如何面对人生的低谷的。这种真实的经历加上学生的感受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明白一些处世的道理和历经苦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培养人文素养。
3.运用丰富教学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
教育方式是关乎教学实际效果的,因而在古诗词教育上同样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朗读背诵不能抛弃,但是不代表就不能运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样可以举行学生自我讲授古诗词的理解,以及进行古诗词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上更加有内涵。某一首诗的学习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展示,可以让学生去找出类似思想的诗词通过比较去了解内涵,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别人。只有通过思想的交融才能够寻求最佳的理解,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才能够更加深入,而不是浅显的理解。总之教师要学会运用多重方式进行古诗词的教育教学,这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古诗词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对于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当重要,用好高中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也可以让他们学会体味生活、热爱人生。在古诗词的感悟中还可以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古诗词是无穷无尽的财富,只有挖掘好才能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平日教育教学中就要学会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左达. 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1)
[2]周宥佟. 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3)
篇10
我曾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两年来大多数学生积累了上百首古诗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婉叹深深感染着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深深影响着学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斗志豪情也深深激励着学生。几年来,在欣赏积累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积淀了学生的思想内涵,历练了学生的情操。几年的背诵积累,有的学生可根据词牌自行填词。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校本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是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利用校本课,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
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了解古典名著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对成败的概念,也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开阔视野。
一节《红楼梦人物欣赏》课,通过让学生对比欣赏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使学生受益匪浅。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通过两个人的外貌,透视出了两个人迥异不同的个性。林黛玉的娇柔、脱俗,王熙凤的张扬跋扈、八面玲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学生在欣赏中,不仅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同时也学到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明白了外貌描写是为刻化人物个的这一主旨。而这种种,则为学生今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难得的是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浪潮,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名著世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国粹,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典。
由此可见,在校本课中对学生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名著,了解国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让学生的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升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学生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人生观。
三、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欣赏
作为古典文学之一的《弟子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尚,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民族文化,弘扬着民族精神。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样《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做人哲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