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影评范文

时间:2023-04-03 21:3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百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百影评

篇1

或许有的人会说相机现场捕捉到的色彩就是最真实的色彩。然而在星野摄影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是无法对拍摄的环境进行准确的把握的。有不少拍摄者在拍摄星空照片时往往使用了不准确的白平衡设置。 不同的色温设置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你是否见过紫色的夜空

有的照片中较暗的星星会被过度的对比度和曲线设置而“吞噬”。有的照片中天空的背景色更是呈现出不自然的蓝色、紫色甚至是绿色。或许有的是出于艺术创作的目的特意为之,让照片更有美感。但我想更多的人则是缺乏对星空色彩的了解。 距离星空最近的地方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星野摄影中这样不准确的白平衡设置呢?

由于光污染和日常作息时间的限制,人们对星空和银河往往所知甚少。即使是天好者,也有可能在拍摄完照片后不知从何处入手的情况。如果你拥有了大量的星空拍摄经验后,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以下几点问题(在处理照片时请一定要妥善考虑)。

1.银河的色彩

从肉眼看到的银河是没有颜色的。但是用相机对银河进行长时间曝光,银河的细节与色彩却能被捕捉下来。那么拍摄到的银河最自然的色彩是怎样的呢?

下面这张照片出自TWAN和欧洲南方天文台摄影师Stephane Guisard之手。在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上空,美丽银河的中心呈现出了淡淡的黄色。而沿着银河的悬臂展开,银河的色彩和亮度也会有所区别。

2.亮星的颜色

恒星的色彩取决于其表面温度。如果你仔细留意RAW的100%原片,你会发现恒星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只不过后期进行降噪处理时,软件通常将这些微弱的色彩当作彩色噪点处理掉了。有的摄影师喜欢使用柔焦镜来放大星星的亮度和色彩,让照片更加美丽。

事实上,由于恒星表面的温度不同会影响到恒星表面的颜色,有的恒星表面温度高(25000~40000摄氏度),发出的光能量较大,所以高频的成分多一些,颜色偏蓝,如角宿一;而另一些恒星温度低一些(表面温度2600~3600摄氏度),发出的光能量小,因而低频的成分较多,则颜色偏红,如心宿二;还有温度介于两者之间的(11500摄氏度以上,25000摄氏度以下),颜色往往是白色。

3.光污染

光污染对于天好者来说无疑是最头疼的问题。同样在星野摄影中,受光污染影响的照片也是较难进行准确处理的。在调整照片时请以地景和银河的色彩作为基准。

4.气辉

在没有光污染影响的无月夜晚,天空应该呈现出的是纯净的黑色。但有时所拍摄照片会呈现出绿色或者红色的光带。这种色彩来源于一种被称为气辉的自然现象。气辉是由太阳的电磁辐射激发地球高层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引起发射和散射而造成,常因参与作用的成分和过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色彩。由于气辉常出现在地平线上空(地平线的光污染较大),而要拍出气辉,往往需要很高的曝光量,所以在拍摄时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5.月光

大家熟悉的月光则会让天空呈现出很漂亮的蓝色。即使在无月的情况下,不少摄影师也喜欢通过降低色温来呈现出这样的美感。这种月光蓝也因符合日常经验被大家广为接受。同样降低色温也可以减轻低通透度和光污染对照片的影响。但请你适当调整即可,因为这样的蓝色并不是当时环境的真实色彩。

6.黄道光

黄道光是一种由星际尘埃散射太阳光而形成的银白色光锥。黄道光十分微弱,必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观测和拍摄。但在春季的黄昏和秋季的黎明前夕却尤其明显。如果观测条件极佳,你甚至可以看到黄道光几乎横跨整个天空。拍摄黄道光时,请不要特意追求黄道光的视觉效果而特意调高对比度。

7.曙暮光

篇2

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的滥觞始于张艺谋的《英雄》。它唤醒了观者重新归向影院的兴趣,也让新兴阶层对通过影像融资有了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雄》可谓功德无量,但也让我们看到为艺谋者,开始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为稻粮谋起来。光阴似箭,中国电影走到了2009年,从银幕布到电影产量再到最终实现的票房,也算是一路高歌猛进。综合涨幅居世界第一,年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三。其根本原由,还是拜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经济发展大国所赐。中国电影急速冒进的强劲势头,也正是在2009年,暴露出症结和痼疾无数。从表象上看,今年实际赢利的影片不会超过20部,恶性竞争产生的飞蛾扑火之作不在少数。根结上,由于中国商业电影,娱乐元素的长期缺席造成的盲目跟风,以及随之带来的敷衍塞责,使得假李逵遇上真老虎――好莱坞的强片,如《变形金刚2》、《2012》驾临之时,则毫无还手之力。跳票、换档只是权宜之计,目前看来,还能作出骆驼钻进沙漠处,但若飞沙走石,席卷而至,其景观可想而之。

现象:建国六十年的电影群像

2009年,共有12部华语电影过亿,其中,《建国大业》以170余明星的超豪华阵容,顺利闯过4亿大关。除强劲的明星号召力外,《建国大业》所引发的强大政治话题,也是吸引观众走入影院的原因之一。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与商业电影泥沙俱下的状况相比较,在“盛世”六十华诞的宏大背景下,主旋律电影却有了可喜的改观。一是与市场的结合更为紧密,四十部献礼片中,除《建国大业》外,《风声》和《南京,南京》均过亿。(《南京,南京》也为献礼片,实为尴尬。)紧跟《风声》的《秋喜》,虽在整体上不如《风声》那般饱满,但却在影像构成,以及潜伏者心神难宁上下足了功夫。在主旋律影片中呈现出极具突破性的风姿。但商业诉求和个人表达上咬合得过于仓促,是它在票房上不甚理想的原因所在。

但大部分主旋律影片,还是流于说教之嫌,本来颇看好安战军的《万家灯火》,影片一开始还虎虎有生气,但走到后来,太过光明的尾巴,明显就是想当然地自我抚慰。而《袁隆平》、《邓稼轩》、《大河》都是乏善可陈,都一味地输入主流价值观,而无更透彻地关照人情与时代的结合。即使如此,2009年主旋律电影做工细致、制作严谨,尊重电影美学,要比2009年甚嚣尘上的大量不知所云的山寨喜剧、伪浪漫爱情剧,更容易回复到电影本体上来。

关注:第五代固执的尴尬

中国电影,一个更大的病灶是人才的轮替不够及时。实际叱咤电影风云的还是第五代导演群落。而宁浩之辈,虽后勇可嘉,但实在是寥若晨星,不足以照亮整个夜空。今年第五代几位消沉多年的“前辈”纷纷浮出海面,但却分别暴露出他们不同层次的与时代审美趋势的脱节,以及他们对自说自话的艺术品格的顽强坚持。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田壮壮的《狼灾记》,在“文明”未曾弥漫之地,人狼之间的诡异奇情,其间对更广泛的生命的“羞耻感”的奇特注视,注定这又是一部太过超前的影片。而叙事姿态的暧昧不清,也让观者很难进入创作者内心之旷野。无论对《狼灾记》进行怎样的读解,这都是一部表达和表述呈撕裂状的奇作。前文所述的《秋喜》,是第五代另一宿将孙周的新作,两个立场不同的男人互为镜像,并由此引发的“纯洁”之争,颇为突兀的文艺腔,使这部质地极佳的影片无形中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假如说《狼灾记》的中心词是“羞耻”、《秋喜》是“纯洁”,而擅拍西部的何平的《麦田》,显然是“谎言”。这三个词汇,像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提醒。《麦田》里人们对谎言的迷醉,在不甚流畅的叙事里,何平也不知是该充耳不闻,还是逐个戳穿。

这几位第五代导演固执的表意态度,使他们在这个时时闪现泡沫般短暂的大时代里,显地无所适从,这也使他们的最终表达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通过他们各自深浅不一的尴尬,让我们看到一个影以载道的电影时代正渐行渐远。

表扬:有些瑕疵的胜利

2009年,应该着重一提的是年初的《疯狂的赛车》和年末的《十月围城》。都是票房与口碑齐飞的群戏大作。宁浩胜在毫无包袱,将电影技术玩转得火花四溅。对于商业电影的长久考量来看,可喜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宁浩。可悲的是,我们的“宁浩”太少了。但电影绝非技术的产物,它真正动人的,还是人的命运的起伏,以及起伏时,那些更富趣味的“因果”。目前的宁浩,在这方面,一概欠奉。陈可辛团队的《十月围城》,虽然陈可辛本人很清醒,言及这是一部很“傻”的电影,但观众还在这部讲述“炮灰”的影片里兴奋地鼓掌、落泪。但它在整体叙述上的破绽百出,强行鼓捣而出的假“嗨”状态,以及价值观的混乱,都使《十月围城》流于空洞之嫌。《十月围城》之所以好评如潮,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太多状貌还处在起步中,借粉丝们拼死保驾的孙逸仙的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来说的话,中国电影还在“过去”进行时的状态下,左顾右盼,继续一路往北,可北在哪里呢?真的要道阻且长,并来日方长吗?

评审现场

金榕树电影奖评审团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张扬(导演)

芦苇(著名编剧)

田原(演员)

杜笃之(著名录音师)

李玉(导演)

尹丽川(导演、作家)

司马平邦(深圳卫视娱乐头条节目总策划)

程青松(导演,编剧,影评人,就职于中国电影家协会)

魏君子(著名影评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赛人(著名影评人, CCTV6《电影报道》策划)

宋子文(著名影评人,策划人,编剧,导演)

虞晓毅(资深媒体及影评人)

石川(著名影评人、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律(资深媒体及影评人)

木卫二(著名影评人)

王尔冈(网易娱乐频道主编)

云飞扬(著名影评人)

达到厂(资深媒体/影评人)

陶志波 (资深媒体/影评人)

卓别灵(著名影评人)

现场花絮

影评人为嘛都是男的!

电影评选当日只来了一位女评委尹丽川,而且她还颇为疑虑地为自己的身份解释:“我好像不是影评人诶”。搞得我也很是郁闷地询问会议主持蒋老师,怎么与会人士里那些知名影评人都是男的呢?英明的蒋公一句话就揭示了这个千古谜题,他说,其实,干任何一件事,也都是男的多啊。

男的其实也可以很闹腾

由于素日影评人在周刊文字呈现的是内敛与深沉的风格,当我本以为这是一场比气场多过比唇舌的讨论会时,没想到一个男人也是可以堪比五百只鸭子的功效的。以程青松为代表的散漫派和以虞晓毅为代表的规则派就奖项设置、入围名单、人选资格等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探讨,引得蒋老师数度窃喜,即便局面存在失控的危险,他也毫不在乎。

请增设最佳推销奖

值得一提的是影评人程青松,虽然会议是在讨论第一届金榕树电影大奖名单,但他都能在简短的发言里数次提及他正在操办的“金扫帚”大奖进程,这个被他誉为中国金酸梅奖的活动差点喧宾夺主,他的推销功力实在不可小觑。

会议记录

争论一

焦点之战:小成本电影VS独立电影

该奖项原定为“最佳独立电影”,此名目定义在与会评委中掀起最大波澜。另外评委程青松也竭力向与会评委推荐了另一部未获得相应关注的电影《清水的故事》。

程青松:这个称谓稍微有点⋯⋯我们以前说独立电影,指的是体制外的,但现在名单上的电影都是体制内的,这应该叫小成本电影。

尹丽川:但是成本值得被拿出来单独作为电影的衡量标准吗?

赛人:不错,不能以成本来论英雄。

宋子文:而且小成本电影怎么界定?八百万以下?一千万?是不是就三百万左右?

蒋明:那是不是可以用“独立精神”来命名?

宋子文:独立精神似乎只考虑了电影的一个指标,我们是不是该考虑电影的综合指标?

司马平邦:其实“独立”考虑的不是发行环节,而是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精神应该是说关照现实,充满人文关怀。

程青松:从这个意义来说,《夜・店》就不符合了。定为独立精神奖应该是可以规避一些东西的。

程青松:我想推荐一部电影《清水的故事》,我认为是去年最好的一部电影,这个导演的背景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是《人约黄昏》的摄影师,他已经拍了三部电影,都是农村题材的。但电影不是以前农村题材那样的,它写的是现在的,制作费非常低。

争论二

新人标准界定

争夺五强最后一个席位的有三位,李霄峰、陈文彬、陈妍希,尽管评委虞晓毅认为李霄峰以30岁“高龄”演出了一个18岁少年的青涩感实属不易,但大多数评委还是表达了他们对编剧陈文彬的热爱。

蒋明:入选当中有巴特尔,有个担心是他其实只是个客串,以后还会不会演电影呢?他会不会成为职业演员呢?如果以后哪个财经人士也就是客串一把,是不是也能当选?

赛人:我不知道新人的标准怎么定的,因为巴特尔以前也演过电影,叫《蔚蓝色的杭盖》。

宋子文:巴特尔我可以理解,因为他并不是简单地客串,但我没想到他是第二部电影了。

程青松:我还有个疑问,我们选出的新人标准是看他的社会影响力,还是看他的演技。

蒋明:演技肯定是第一位。

程青松:那李宇春根本就没有演技,就是几个打的动作,她一出场观众就笑。

宋子文:陈文彬以前演过戏啊,我至少看过他三部戏了。他是比较喜欢演戏的。

蒋明:但陈文彬今年这么强势,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话,我觉得是可以把他当成新人的。

争论三

最佳演员:张静初被淘汰

在这一项,又有三名演员争夺五强最后一席,即张静初、谢霆锋和周迅,评委们经过讨论,决定淘汰张静初。

虞晓毅:张静初跟她之前的表演相比,没有什么突破。

程青松:我觉得她的《红河》演得还不错啊,她也是以三十多岁的“高龄“去演一个五岁的孩子诶。另外,黄渤因为三部电影获得提名,这个提法也有点奇怪,应该是按某一部电影来衡量。

蒋明:主要是参照《斗牛》和《疯狂的赛车》。

篇3

“CIFVF2010”是“造影青春:2010年度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的意思。“CIFVF”是“Chongqing Independent Film&Video Festival(重庆独立电影及录像作品展)”的英文缩写。“映画”则是日语里电影之意思。其实,CIFVF是一个立足重庆的本土影展,有了“映画”这个名头,令它在全国诸省、各色影展中显得十分特别。来到影展的诸位都在感叹重庆这座城市的魔幻气质。而CIFVF每年坚持做的事却只有一件,那便是――在这个魔幻的重庆放映文艺的电影。很可能你还没来得及关注,没关系,读到这里,你不关注一下都有点说不过去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CIFVF2010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要知道,CIFVF2010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

CIFVF的由来

2004年夏天,郑正和文颖闲聊着在重庆搞个影展的念头。不是那种正经八百的官方电影节,就是图好玩。两个人一拍即合,经过三年筹备,2007年11月,首届“造影青春: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lFVF2007)”正式起航。

郑正其人,算得上重庆颇有知名的独立影像人。重庆一位策展人曾戏称郑君为重庆独立影像界的“扛把子”。除了自己创作的独立影像作品小有建树外,不甘寂寞的郑正一直在琢磨能为重庆本土影像创作促进一尽绵薄。于是创立“露天电影院”工作室坚持创作之余。郑正也迫切地想扯起一面影展的大旗。

郑正的朋友文颖是银河影业沙坪坝电影院的负责人,同郑正聊罢办影展的想法之后,当即决定携手共举。这便有了前述2004年那次一拍即合。郑正和文颖两位创始人自然担纲了ClFVF主席。

郑正的另一位朋友应亮,是国内独立电影圈近年来有些名望的青年导演。听闻郑正这边欲办影展,应亮也积极响应。他便承下CIFVF总策划人的工作,负责选片、节目设置等工作。

再然后就是落实参展片源、导演嘉宾、影展活动、志愿招募、住宿接待、展映地点、设备技术……凡此种种,巨细靡遗,不一而足。

2004年肇始,一直准备准备准备,直至2007年才玉成了首届“造影青春: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lFVF2007)”。

是为ClFVF的由来。

重庆原来可以很有文化

我们坚持了四年

CIFVF的宗旨是:促进民间电影及录像媒介的创作与交流,鼓励重庆及国内的新进影像创作人,及拓展青年群体的艺术视野与想象力。影展每年一度,于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在重庆举行。尽力为本地观众提供高水平民间影像作品欣赏节目,为各地影像作者创造自如表达空间;在观众与作者之间搭建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沟通平台。

行至今年的CIFVF2010,走到第四个年头,CIFVF总策划人应亮在影展上说得最多的话却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届”。虽则说话间有不少玩笑戏谑,但个中甘苦倒顿耐玩味。2007年,CIFVF的放映时间仅仅两天,总共放映约二十部短片作品,观众约500人次。展映作品虽良莠参差。不过ClFVF-~重庆产生的效应却石破惊天。

2008年,ClFVF有了专门且专业的影展选片小组。放映总时长增至700分钟,放映影片开始出现剧情长片,放映片目也增加到70余部。CIFVF开始提供参展作者在重庆的部分食宿。另外,出现了海外资金的匿名赞助。

2009年,ClFVF的影展时间扩容至九天,总共放映片目51部,其中长片12部,短片39部,放映总时长达到2093分钟。在关注中国大陆独立影像创作之外,也将影展关注视野延伸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日本、欧洲、北美等地区。还增设各色影展活动:吃喝及派对、乒乓球及厨艺比赛、夜游和神聊等,堪称国内影展吃喝玩乐闹之先河。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无私匿名赞助人以及赞助机构对CIFVF予以大力支持。

2010年,ClFVF缩短至国际影展惯设的七天时间。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积极参与下,CIFVF放映场地增至三个。CIFVF2010总共放映片目95部。放映场次达到33场。放映总时长达到3209分钟。亚洲影评人联盟(NETPAC)的三位评审也来到CIFVF2010,设立中国大陆第一个NETPAC奖。

虽然ClFVF一直未有设奖。感念NETPAC奖重精神轻物质,CIFVF也欣然应允。而CIFVF的特色项目,“吃喝玩乐闹”部分:小型演唱会、红歌KTV、同行诉苦大会、小型漫画展等等,较之以往堪称有过之无不及。贯彻玩乐精神的同时,ClFVF-~组织了区域影展讨论会、电影教育讨论会等轻松愉快的专项讨论会,亦张亦弛,好不活泼,好不严肃。

当然,CIFVF2010最最喜人的突破便是在解决参展嘉宾重庆食宿之余,亦开始部分承担嘉宾的往返差旅费用。然,责任越大压力越大,CIFVF毕竟一民间影展,资金实力上更是难望各色主流影展项背。所以CIFVF总策展入应亮那句“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届”。其实是对于CIFVF未来的些许远虑和一句玩笑而已。

不过,ClFVF都搞到第四年了,那么,罢了吧。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搞CIFVF的时候,那就尽情搞吧搞吧搞吧!如果到了该远虑的时候,就让那些“虑”滚吧滚吧滚吧!

“电影而已”,这是CIFVF2010的主题。

川渝影像本土力量

“本土力量”是CIFVF2010最有人气的一个主题放映板块。正所谓来到了巴山蜀水,你不看一看巴蜀地区的本土电影还能作甚?CIFVF2010既然立足重庆,关照川渝地区独立影像创作当然义不容辞。这次“本土力量”板块展映的作品每部都可说接通了巴蜀地气人气,倒是作者有重庆人、四川人、外省人,还有一个日本人,这就好比川渝地区最有人气的火锅那样,莫管哪里的来料,胡乱一气统统炼人那一锅本土的底料。

“本土力量”导演说

大冢龙治:去年我的片参加了CIFVF2009“开眼看中国”的板块。来重庆参加影展时就即兴拍了这个短片,然后今年就参加“本土力量”板块了。从一个“老外”变成了“本土”,这种身份上的变化非常奇妙。

刘蘅:我会觉得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性格,当地人也有独特的气质。在重庆,你拿起摄像机,重庆人会主动上来问你在拍什么。你是不是记者,你拍下我嘛。可能在这点上,人跟人的距离可能有时候就会拉近。

邱炯炯:其实时尚不光是光鲜、靓丽以及跟社会性有关系的那些东西。本土的那种感觉,那种泥土的芳香,恰恰是我觉得能够给我一些很强的力量。

王力:我大学是在重庆念的书,所以慢慢地我把重庆视为我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二的时候,我拍了一个在重庆流浪的少年,拍了他一些生活的片段,这就是《重庆少年》。

如果做到第十届谁还敢说重庆没有文化?

重庆历来水码头。贩夫走卒下力人。在大

多数人看来,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性历来是苍白寡淡的。遑论举目全国,就是较之同处西部的成都、昆明、西安、桂林,重庆也常常在文化软实力的比拼上败下阵来。于是坚守山城的文人骚客也十分不乐意,外地人对重庆缺少文化的轻慢。所以说,重庆领西部之先,出全国之右,搞出了CIFVF这么一个小小的独立影展倒是相当出人意表。那么,如果再坚持数年,如果CIFVF做到第十届。到那一天,请问谁还敢说重庆没有文化呢?

云中(独立影评人,CIFVF2010选片人)

独立影展我大概是从10年前开始有接触的。那时候是在北京。现在国内独立影展生态比较蓬勃的地方也大概是以北京为主。另外,南京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独立影展,然后,印象比较深的就还有重庆的CIFVF了。我觉得这是全国最好玩的影展。

我目前是在广州。以前有一些小规模的观影的活动,但是像这样成规模的、成气候的影展比较少,尤其独立影展更少。我希望接下来能够找些同好吧,在广州也办一个这样的独立影展。目标就是能够办成一个不亚于重庆这样水准的独立影展。因为我觉得重庆的CIFVF已经是很高水准了。

尤其是对放映和对作者的尊重这种程度来说的话,是一个进步。

闵丙录(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主席,NETPAC影评人联盟成员)

这次来到重庆参加CIFVF2010,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通过参加这次CIFVF2010,我发现来参加影展的中国观众也增加了,而且展映的影片质量也越来越好。在十年前呢,中国和韩国的电影制作水平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现在看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学生开始观看更多的电影,学习更多的电影,以及开始制作电影。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未来十年之内也许会达到世界第一。

杨尚鸿(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

CIFVF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业。郑正先生、应亮先生以及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一起把这个民间影展搞到第四届,我个人非常敬佩。影展能顺利地从开幕到闭幕,取得这样的成功,我感觉跟影展这种自由的精神密不可分。这种自由的精神也是支撑影展一路走来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吧。作为本地的电影学院,我们落在了民间和沙坪坝电影院之后了,所以今年我一定要及时赶上,积极参与,义不容辞,不遗余力。

文颖(CIFVF2010主席,银河影业董事长)

这次开幕的时候,我看到沙坪坝电影院能容纳400人的放映厅座无虚席,跟放美国大片、冯小刚电影的人数都不差毫厘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深感责任重大。目前我们已经在商议,在明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可能我们会对艺术电影的日常放映的进行探索和尝试。

我们的影展毕竟只有一周的时间,而且一年就一次。完了之后怎么办呢?我和郑正、应亮他们就在讨论一个想法,有没有一个办法,在影展结束后,把CIFVF这个活动延续下去,作为影展的一个延伸部分。那就是,我们考虑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每个月,比如星期六的上午十点钟,拿一场的时间,放映经过挑选的优秀艺术电影。

电影创作者是电影开端的一部分,而我们电影院则是电影终端的一部分,但观众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搭建起来这个和观众之间的纽带。

电影而已 玩玩而已

郑正(CIFVF主席)

很多人说CIFVF像一个家庭,很好玩。独立电影的作者难道也要永远独立、老死不相往来、文人相轻么?我觉得这些中国传统都应该摒弃了。CIFVF不提倡这样,它营造了一个氛围,让大家可以投入到一个具体的活动当中,相互认识。除了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谈的,可以聊的,可以玩的。

中国独立电影总是苦难的风景太多。但好好一个电影节为什么要那么苦难?大家找一个机会可以在一起轻松、快乐、投入地玩,就OK了。大家很放松地在一起度过电影节的这么几天,然后走的时候大家有那么一点恋恋不舍,相约明年再来,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追求的。

反正摸着石头过河嘛,走一步算一步,慢慢把它规范吧。我们也不希望马上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我们也没这个能力。

业余嘛,你就不要想太多,有一次算一次,然后有一次就做一次,做一次也就努力把它做好。还有一个小小的奢望,对观众本身。他有可能第一年是我们的观众,一直到第十年还是我们的观众,那么到了第N年的时候,他会不会成为我们的作者呢?

总之,我们就希望若干年后CIFVF能形成一定的效应、影响,真正对重庆以及周边省份创作有点小小的触动和改变。这样,就够了。

应亮(CIFVF总策划人)

电影只是一个起点吧,生活肯定重要得多。作为一个影展本身来说,它实际上也是通过电影给很多人一个相遇的机会,而且不必要拘泥于电影本身。所以我们还有漫画展、音乐活动、VIDEO展啊这些。其实“电影而已”很大成分来自我主观的一些东西。就是这两年我自己感到的一种无力。电影它其实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东西。

作为一个悲观的人,也许能够揣测出有一个群体也是很悲观的。那么在这种悲观的状态下,何不能来点穷风流跟穷快活呢?这就是属于乐观的状态了,然后我们就努力去风流快活吧。我始终认为一件美好的东西、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能够支撑我持续地去做的。所以正因为这样,才更应该在既有的时间里面把事情做到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已经很牛了。

篇4

2003年岁末,冯小刚改头换面了!他一反以往嬉皮笑脸给观众挠痒痒的做法,皱着眉头抛出了《手机》,把葛优糟蹋得残不忍睹不说,整得观众在影院里浑身起鸡皮疙瘩―――冯小刚啥时玩儿正经了?不过该片上映10天就赢得了3500万的票房。冯小刚因此也有了借数字说话的本钱,在各地宣传该片时愈发牛气,诸多“高论”霸气十足。

去年年底,冯小刚在嘉兴回答大学生提问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艺术片。中国有的大多都是伪艺术片,既没有创造性,也没有非凡的想像力,只会模仿,所以才让大家觉得艺术片那么难看。”在回答关于自己是否迎合市场而拍片时,冯小刚自信地说,“我肯定不会成为市场的奴隶,导演要领着观众走才对。这就好像当初所有人都觉得电影会赔钱,可我自己的片子却赚了钱,让大家都走进了影院。这就是领导了观众。”冯小刚这两段话体现了他对市场与艺术的基本看法:他不满打着艺术的幌子到处诈唬人的做法。他的电影一定要有票房。但后一种论调显然把话说得“太满”了。

年初,《手机》在北京电影学院上映时,冯小刚又对“领导观众”一说作了引申。有人提出,该片和他以往的贺岁片很不一样,尤其是悲剧的结尾让人看了不舒服。他则反问对方,“贺岁片是不是必须是喜剧?都要从头笑到尾?都要皆大欢喜?很多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但是他们没资格教我,贺岁片就是我开始拍的,所以我不需要人告诉我怎么拍贺岁片。现在我重新立另外一个规矩了,事实证明这样观众也可以接受。”

这次的“大话”让冯小刚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迎接他的是言辞激烈的批判。有学者提出,贺岁片在国外和香港早已有之,冯小刚不能算这方面的“开山鼻祖”。贺岁片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电影概念,迎合的是观众辞旧迎新、喜庆吉利的欣赏心理。香港电影界每年的贺岁片都有大牌明星参加,甚至不讲究演员演技和故事情节,只图热闹痛快,俨然内地的春节晚会。而缺乏喜剧元素的《手机》不但在后半部分出现了葬礼,结局也很悲剧。这样一部影片,充其量只是迎合了贺岁档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贺岁片,有些名不副实。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手机》其实比冯氏以往任何一部贺岁片都来得深刻。冯氏的艺术野心在这部影片里彰显无遗。但偏偏是这样一部不怎么搞笑的“艺术”影片,却被冯小刚顽固而生硬地冠以贺岁片的名头,而且在热热闹闹的贺岁档期推出,也难怪那么多人批评影片不好看了。这就是冯小刚在艺术与商业上迈出的危险一步,他注重市场,但有点像农民企业家,手里有了点钱就开始搞品味,往办公室里搬二十四史撑门面。长此以往,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观众到底需要什么了。

说白了,冯小刚就是那个一呲牙就让人笑的人,要是绷着脸玩儿什么深沉的艺术,观众恐怕会往他脸上砸板儿砖―――丫装什么正经呀?!

商业与艺术到底选择谁

冯小刚的“一时糊涂”反映的正是内地导演在艺术与市场的两难选择上普遍面临的尴尬:搞艺术的在观众那里永远是“地下工作者”,投资人的钱几乎都被他们打了水漂;商业上成功的,不是像冯小刚这样突然玩起了深沉,就是像张艺谋那样彻底进入了艺术冬眠期。

近几年来,内地那些打着艺术旗号的电影几乎没有在本土赢得过票房成功。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被影评人誉为“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在日本引起轰动而且获奖无数,但在内地的票房几乎等于零。田壮壮向费穆致敬的《小城之春》也不过卖出了区区60万。就连去年参加过戛纳电影节的《紫蝴蝶》也好不到哪儿去。该片导演篓烨“艺术”得竟然向观众表示“看不懂可以走人”。这样的话在内地电影界除了姜文敢说而且不至于被骂以外,其他人估计都不会捞到什么好下场。

这些导演所拍的影片无一例外地遭遇票房滑铁卢,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长期以来,内地导演把电影看做与绘画、音乐同一档次的高级艺术品,忽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特性,动不动就以“载道”的沉重使命感自居,根本不怎么考虑观众的欣赏感受,自然不能赢得票房。再加上多年来电影被官方定性为意识形态工具,许多导演拍片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配合政治宣传,哪儿考虑过观众的审美趣味?

事实上,随着商业对大众文化的渗透,电影界对市场的认识是越来越深的。上面提到的几位导演,大多在近期表达了对市场的重视。就连负气的娄烨也“服软”了,表示他其实很在乎票房,因为“一个好导演有义务偿还成本”。至于张艺谋彻头彻尾的转型,更令那些看不到票房曙光的导演羡艳不已。冯小刚自己就曾说,他的目标是张艺谋,人家《英雄》的票房零头就是他一部影片的全部票房,能不服气吗?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既然越来越多的导演意识到了商业的重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票房失败的电影?这是因为目前内地电影界尚处在商业意识的萌发期,导演们在商业与艺术上的彷徨,恰恰体现了他们适应新环境时的焦虑。

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在运作机制上一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观众走进了影院,就意味着他们花钱消费了导演的产品。仅从这一简单的供与需的关系上讲,导演就不能任着自己的性子胡来,要是一味追求艺术,阳春白雪得谁也看不懂的话,观众肯定不干。他们的欣赏趣味、需求情况直接决定着市场的流行风尚,左右着导演的拍摄思路,既然大家都爱看葛优在银幕上逗闷子,你要是让他像花花公子一样不正经的话,谁还愿意?只有供与需之间形成了以市场为准则的平衡,电影才会真正放下架子,赢得观众。所以,内地导演们都去学一学经济学还是有必要的。

投观众之所好并不意味着导演个性的沦丧与影片质量的降低。观众绝不是傻子,他们聪明着呢,你要是用伪劣产品懵人,迟早会被揭穿,砸掉自己的牌子。香港电影一度因粗制滥造带来的票房流失,就是明证。

借鉴“无间道”之路

不访以“无间道”系列电影的成功作为例子,来看一看鱼与熊掌是如何让导演一并揽入怀中的。

张艺谋去年年底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对“无间道”系列电影做过一番中肯的评价。他说,“《无间道》的豪华阵容是一方面。我觉得它成功的原因除了明星外,电影拍得也很讲究,故事编得很好,出了一些新意。它至少比常见的香港警匪片多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无》显然没有注重那些以往的动作以及暴力视觉效果,它是实实在在地走人物的关系,是靠聪明,靠逻辑让观众参与进去,做一个猜谜游戏。”

张艺谋提到的“无间道”系列影片,作为香港电影近年来少有的成功制作,不仅票房飘红、拿奖无数,而且已成为整个华语电影普遍关注的对象。影片虽然没有脱离黑帮类型片的范畴,但以顶级的演员阵容、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独具特色的拍摄手法,以及制作人以“救市”为使命的强烈责任心,打造出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无间”帝国,令低迷的影市为之一震。影片在商业的包装下并没有一味追求视觉效应与明星噱头,而是适当地融入了制作者的思考。关于人生角色的定位与人性的分裂,被恰如其分地放到了影片中去。普通的观众可以因为豪华阵容与离奇情节而走进影院,影评人也可以从影片中找到诸多可以探讨的人生终极话题。可以说,导演炮制的这道菜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在艺术品质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影片的商业元素依旧突出,卖点众多,难怪那些对内地电影抱有“恨铁不成钢”想法的人大声呼吁:大家应该集体补上“无间道夜校学习班”这一课。

目前最应该学学“无间道”的是冯小刚。要知道,一个导演永远不会左右观众的力量。他们是上帝,上帝需要欢乐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带来悲伤。

进水了

文/昆虫

实在承受不了手机每个月那令人莫名其妙的高额通话费,一时又迎不来“洋人”的电信“入侵”,没奈何,几个朋友不约而同、一拍即合地决定换小灵通。心甘情愿甚至喜形于色争先恐后地掏出千八百元买小灵通专用机子,谁都不去计较“专机专用”,毕竟通话很便宜嘛。

一朝小灵通在手,话费是下来了,“段子”可也来了,信号的娇气自不必说,稍微走快一点儿信号就跑爪哇国了。为了省盒烟钱,咳,咱睁一眼闭一眼也将就了。可两个月不到,麻烦又追来了:不管怎样拍打哄劝,小灵通索性彻彻底底不通了。心里倒也不太急,毕竟还在“三包”范围内嘛,于是又跑到电报大楼购机处,被售机小姐指点到旁边的“小灵通维修部”,进去一看倒抽一口冷气,屋子里已黑压压挤了一大堆人,更巧的是当初一窝蜂儿一起买小灵通的一个朋友正从里面挤出来。朋友苦着脸说,“非说我的机子进水了,怎么可能呢?我昨晚睡前还打了半天电话,通完话就放枕边了,早晨一起床就坏了,你说说床上哪来的水?可不修又用不了,得,乖乖交钱吧。”他气哼哼地走了,临走前还丢下一句,“别幸灾乐祸,进水是流行病,你的机子呀怕也躲不过去!”

终于轮到我了,机子递过去,维修中心的一男一女煞有介事地翻过去看看,果然如朋友言,那女的不容置疑地断言:“进水了。”

什么?我一个小时前还用着呢,然后一直放在包包里,包包一直挂在肩上,怎么会怎么会?

男维修员头也不抬地说,“进水可不在‘三包’范围内,须交钱,开机一百。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去找质量监测部门(在这个城市最偏僻的一个角落),他们或许有更精密的仪器。如果他们断定没进水,就让他们开个证明,你拿证明来,我们就承认是软件系统故障,就包修。”

我听得一头雾水。

身边的人捅了捅我,“真巧,咱们集体进水了……”

小孩子大悲哀

文/李晓轩

一个是60多岁的有经验的高级教师,一个是他18岁的学生。当学生给他指出错误并且告诉改正的方法时,你觉得那个老师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吸取自己学生的见解吗?会由衷地佩服他吗?可能会吧,但是那一定如天山上的雪莲一样弥足珍贵,是极少部分中的一个小部分。

当我们和家长或者其他长辈讨论时,往往是不带玩儿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不能也不配和他们讨论问题。我们的思想是幼稚,我们的行为是冲动。

所以当你对家长所说的一切稍有微辞的时候,你就会听到:“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闭嘴,你懂个屁啊!”然后我们在家长们的“积威”下就沉默了。去一边,永久的沉默下去,听了家长的话做了乖孩子了。

对与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颠倒了。年龄的大小,竟然决定了事情的对错,决定了一个人对问题见解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就像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一样,我也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小”孩子肩上扛着的,竟是一个“大”的悲哀。

你盘个什么点

文/王中杰

小时候的岁末年初,总是要欢天喜地跑上几次副食店的。一年过去了,一些平时用优秀表现从大人手里换来的三分五分零钱,往往在这时兑换为实实在在的欣喜。当然也有苦闷的时候。那就是跑过几条街之后,想象中的快乐一下子被小店门板上的两个大字拦截:盘点。最初不明白,卖东西不就卖东西吗盘个什么点?后来大人说那一是因为人家要算账怕你搅了脑子,一是某些紧俏的货色需要从老远搬运过来再码放齐整没工夫卖货。明白了“盘点”的重要,焦急的同时也就懂得了理解,当然也增加了盼望―――快乐被延缓,往往会倍增。长大成人。这期间经济便由计划而市场了,卖者的牛劲儿逐步过继给了买者,而且比亲儿子还听买者的话。于是“盘点”二字不但消失于大多商店的门面,而且真的注重效益的门脸先锋还大多换作了“照常营业”之类,唯恐丢了顾客的关照。

心情不错。手里有钱,腰杆儿越来越硬。“那个谁谁谁,你这东西质量够水,咱不要了!”多牛。

不过后来也开始碰上一些不自觉的,比如媒体。去年将近年末的时候,媒体的盘点之风算是刮到了家,谁谁上网一Google、一Baidu,都会搜出无数个记录来。而且大都一个娘的孩子,长得差不多。当然也有讲究个性者出了些花样,比如连续盘点,比如没有什么可盘了就盘自己,逼着观众读者不看不行。“我说这是干嘛呢?我买报纸是看新闻还是看你啊?”那天在一家报亭遇到个小伙子急了,他一边冲着卖报的人嘟囔,一边收起了钱包。

嘿嘿,小伙子净说实话。这年代可不是咱小时候了。正常的欲望这么着被生产者的雷同甚至自恋堵截,搁谁也不会生成快乐倍增盼望。

正常消费

文/小沛

据报道,日前,北京某公司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木子美”商标且已被顺利受理。消息透露,“木子美”已经被申请注册成第十大类,包括、非化学避孕用具、束腹紧、身胸衣、矫形带、拘束衣、紧身胸衣等十种商品。

据了解,商标申请在顺利的情况下,一般需要16个月。也就说,两年以后的某一天,当你使用“木子美”的时候,不必惊讶,这只是你一次十分正常的消费。

说句实话,我真不乐意提“木子美”这三个字。倒不是因为木子美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日记,而是因为国人竟无聊到如此地步,居然就因为这么点破事把“木子美”三个字弄得满大街都是。说实在的,《遗情书》写得不怎么样,看完之后一点感觉没有,像洗了个凉水澡似的。其实,“木子美”能够一夜窜红,只能说明一点:当我们面对性的时候,还不能泰然处之。一句话,我们自己的心态就不正常,心里有鬼。其实,北京这家公司还是蛮有商业头脑的,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人家只是利用了“木子美”这三个字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要怪,也只能怪那些爱在这上面起哄的公众们和媒体们。

好了,现在“木子美”撞见了安全套,总算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希望两年后,当你再看到“木子美”仨字儿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杜蕾丝”和“杰士邦”一样,脑子里只是想到安全套。

当你在众多品牌中选用“木子美”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小小地支持一下国产品牌。

《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

文/艾米

孟姐姐的一声吆喝,便整出了个中央电视台的金牌栏目《同一首歌》。群众不用坐在地上了,舞台搭得更豪华了,灯光的颜色更多了,歌手更上档次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原来节目可以更好的。接着就是央视的收视率嗖嗖地上升,还不是螺旋状,是呈直线发展。

刚开始的时候,你别说,还真的是有些新鲜,毕竟看惯了大同小异的中央电视台的、地方电视台的综合文艺晚会。突然有了那么一个一水儿或流行或经典的歌曲晚会,还真的抓住了一批人的眼球。可是不久,问题就出来了,不知道是中央三套的文艺部领导专门的偏好,还是我们泱泱大国会唱歌的就那么几个。在孟姐姐的带领下,一批或半红不紫,或沉寂多年的,甚至是没怎么听说过的同志,一齐涌入了我们的视线,占据了我们的视神经。依稀记得那个头部和前额头发越来越少,声音却永远青春永远活力四射的张大叔,还有那个永远白白净净不再年轻却又不停装嫩的蔡同学。真的不知道他们和《同一首歌》导演有怎样深厚的情谊,反正有中央三套的地方都会有他们,有他们的地方都有中央三套。

篇5

《大圣归来》电影主要讲的是:孤儿江流儿遭遇山妖,无意中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封印解开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圣归来》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请您阅读。

《大圣归来》观后感1起先,对《大圣归来》这部动画电影并无好感。第一次看到海报,笔者的第一感受是大圣造型丑哭。什么3d巨制,让笔者想到《盗墓笔记》那种五毛特技还敢自称“大戏”的过度宣传。又适逢暑期档,脑中印象,这部剧不过是打着“情怀”名义圈钱的低幼动画尔尔。

不过,今日观影之后,却让笔者兴奋不已。从头到尾,眼睛就没有离开过屏幕,全神贯注,热血沸腾!大长脸猴子帅到掉渣,圆脑袋小和尚萌出一脸血,流畅的画面,唯美的画风,精良的制作,磅礴的配乐,情节非常紧凑,前半段大人小孩笑个不停,后半段揪心刺激,甚至有点虐。绝对是一部带着满满诚意的高水准制作!不住的惊叹,久违的感动!人物都很正,笔者指的是,没有大圣的初恋也没有唐僧的真爱,只以一种最天真烂漫的方式娓娓道来,通俗的讲就是通篇说人话,没有学日本漫画风格,有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艺术精髓,没有为了搞笑而胡编的剧情,简单的对白足以让人莞尔。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笔者不懂什么配色构图,无法上升到专业层次点评,只是感觉场景真是太美了,好像置身仙界。反派人物的妆面造型,隐约哪里见过,是《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还是《夜宴》中的面具舞?不管是什么,不要说什么抄袭或借鉴,这都是中国范儿的古典韵味!除了插曲有段汪峰的歌,让人倍感意外和出戏,其余的几段采用传统配乐,极具中国特色,还有段绵柔的唱腔,妙哉妙哉,闻之犹如在奥运会上听到国歌般,有心跳加速的感觉。

刚刚看过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中文版,成人大熊和静香的配音,因为明星献声在前期媒体宣传中非常吸睛,但观后感觉两人声音苍白无力,读词痕迹太重,非常让人出戏,既损害了影片的观感,也同样损害了明星自己的形象。所以,笔者还是坚持认为,找明星可以,但一定要符合这个角色的要求,实在不符合,还不如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大圣归来》的人物配音超级赞,绝对大师级,丝毫不会让人跳戏。当笔者听到那个奶声奶气的娃娃说着“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呐就是十万八千里…”,软软的,萌萌的,真的非常感谢创作方没有找现在火遍荧屏的明星宝贝配音。

太爱这部电影,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对于国产动画发展而言将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圣归来,不止是英雄情结的归来,还是创作方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对艺术本身的追求的归来。我们谈到经典国漫,印象停留在《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老片子上,最近几年,国漫创作呈滞后状态,缺乏民族风格和自身特色,模仿日本和美国动画的痕迹严重,偏低幼化,粗制滥造,剧情浮夸,太过浮躁。看过太多庆六一迎暑期的动画电影,尤其某系列大电影每年趁着假期学生潮,为了搞笑而搞笑,生编乱造,单薄的剧情硬要搞成电影的形式拿到电影院来放,卷钱就走,甚是反感。看完这部老少咸宜的剧,笔者不再悲观,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进步,我们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有瑰丽奇幻的东方幻想,以及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的侠义精神,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大部分观众没有看完字幕的习惯,往往是电影正片一结束,大家抬屁股就往外走,工作人员开始清场,想看一下片尾字幕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从众离开。但这一次,是绝无仅有的,片尾音乐响起,大灯全开,全场竟无一人行动, 坚持到电影最后一帧从银幕上消失,收3d眼镜的服务员才狂奔到门口,喊道“散场了,眼镜交到这里”。大家沉默着,总还觉着有一种情绪,在空中飘着。若不是有小朋友在身边,估计大人们会分分钟泪洒于回忆中。当然,不可否认,迟迟不愿离场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剧情结束的太紧张突兀,收尾做得太敷衍了事,让人生疑后面是不是还会蹦出点什么。不过这也许亦是这部剧给我们的一种期待,真心期待下一部来完美收尾!

《大圣归来》观后感2看,那里有只孤独的猴子。

他孤独的坐着,眼里充满无聊的光,身后,百万雄兵。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这部电影了。

整部电影是非常好莱坞化的,不论是成熟的技术,丰满的人物性格,抑或是较为成熟的好莱坞化式剧本,都让他在电影以及技术层面无可挑剔。另外,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山妖追逐一场颇有阿宝斗狼的风骨,汪峰配乐的那场戏,剪辑神一样,颇有狮子王的风骨。而最可贵的是,它保留了绝大多数的中国特色,不论是皮影,唱腔,抑或是开头中国风十足的群战,都充满着满满的中国情怀。然而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并不无聊,如果说《龙之谷》只注重技术而没有注重细节的亮点,而这部《大圣归来》在细节方面做的太棒了,通过细节将我逗得哈哈大笑。这种观影体验,在一部中国动画中能够体验到,实在是种奇特的感觉。

而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过硬的3d效果,开头与结尾处两处大战,身临其境,气势恢宏,实乃中国动画之顶峰,实乃中国动画之希望。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从《小刀会》到《勇敢的心》再到那首感动千万人的歌曲,中西结合,现代古典竟毫无违和,童自荣老师的配音更让我们连个反派都恨不起来。

不客气地说,《大圣归来》一扫中国动画弱势之阴霾,树立了国产动画新标杆。

不过一部动画电影,最有魅力的永远是人物。在好莱坞动画也已经彻底沦陷给卖萌的时候,中国能有一位马脸帅哥扛起英雄的大旗,这就是那只猴子的力量。

当我看到猴子在水里的那段场景,我哭了,他伸出手,那布偶在水中沉沉浮浮。

大圣,归来。

有人说这部电影剧情简单,也许只因你不了解猴子的孤独。

其实电影描述的是英雄。

斯有猴王,战天斗地,一棍千钧,十万天兵只等闲。

可是你看到了吗?在那满天红霞中,那种百无聊赖的眼神。他不是英雄,他是大圣。他是为了战斗而生,他的战斗毫无意义,他似乎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战天斗地,就要反抗这世上的一切。这样的人必然无敌,但也会很无聊吧。慢慢天际,却无归处。所以,大圣归来时,并没太多抱怨,只是对于重获自由的喜悦。它是只孤独的猴子,无论面对千军万马,还是被困石中。他都是只孤独的猴子,不在意这世界万物,连自己都无所谓了。战斗,看来是件孤独的事情啊。

这是一个人的大圣,这是一个人的英雄。

可五百年后,重见天日,对面却有一个天真的小和尚。大圣手中枷锁还在,它不是大圣,它只是猴子,一个无能的猴子。它会愤怒,会悲伤,有了感情,这也许便是如来封印它的目的。

它也许只是为了让这猴子不再孤独,让这猴子孤独久了,也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所以,它好像很烦江流儿诶,那孩子成天啰啰嗦嗦问东问西,可是这孩子在身边久了,好像日子也不会那么孤独了。

当巨龙腾起,当八戒到来,当群妖来袭,大圣不在是大圣,大圣成为了父亲。

大圣看着窗外的月色,会轻轻地说:“有一天,你变得足够坚强,勇敢,就能够驾驭这一切了。”

那一刻大圣心中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打开了。

可是大圣已经变成了猴子,连保护自己都困难,还怎么保护一个这么天真的小娃娃。

大圣想过放弃,想过离开。大圣已经不再是大圣,大圣不再是英雄,大圣也不再孤独。

大圣离开了,那是种前所未有的绝望,那种绝望不是因为法力尽失,不是因为五百年光阴的虚度,不是因为江流儿的离开。而是因为无能为力,有了想守护的东西,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才叫做绝望。

他躺倒在水中,那个大圣的娃娃在他的面前。他站了起来。

大圣回来了。

为那个相信大圣不死的孩子,为那些看着他长大的我们,为了那些盼望着他打败妖怪的孩子们。

大圣回来了。他坚决地走向战场。

那一刻,我相信,和我一样,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故事的人都会想起电影里的一句话:“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

他单枪匹马,毫无法力,力战群妖。

这才是大圣,这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虽然他长着一张大长脸,虽然他被打得很惨,虽然他已经没有金箍棒。但是它是一个英雄。

所谓英雄,不是天赋异禀,不是英姿飒爽,不是所向睥睨,而是为了自己不想失去的东西而勇敢的战斗,战斗到再也无法站起,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流尽。

这才是我们的大圣,这才是陪我们长大的英雄。

英雄并不是孤独的,英雄是为了守护而战。

而最后,大圣明白了这一切,也就明白了五百年的意义。

如来一诺五百年,只为大圣真英雄。

看,那只孤独的猴子回来了,他英姿飒爽,天赋异禀,所向睥睨,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孤独。

这才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大圣。

欢迎回来,齐天大圣。

我走出影院的时候,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当是为了不死的大圣,为了那只孤独的猴子吧。

《大圣归来》观后感3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由濉溪团县委组织的小小影评家活动。我们来到恒大电影院,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恒大影院的设备,我们都很兴奋。之后,我们便走进一个影厅,正式观看这部国产3D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精彩的影片终于开始了,我看得津津有味。电影里有一个孩子叫“江流儿”,他本是农夫的儿子,可是在回村的路上,刚巧碰到山妖在抓小孩,农夫的妻子抱着孩子,所以山妖们决定就抓这个孩子。农夫为了保护妻儿,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后来山妖包围了农夫的妻子,她实在没办法,只好跳下了山崖。小孩漂进小溪里,幸亏被一个正在喝水的老和尚发现了。从此,他就和老和尚生活在了一起。江流儿虽然经历了生活中的挫折,但他依然活泼、开朗,一路上不断地给大圣信心和勇气,和大圣一起战胜一个个磨难!不幸地是,最后江流儿为了救孙大圣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大圣归来》主要讲的是孙悟空回归伏魔的故事,但江流儿更加让我印象深刻。他为了大圣,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也要像江流儿一样,做一个勇敢、乐观的好孩子,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我印象中的国产动画电影好像为数不多,平常看的大多数是外国的片子,这次我们国产动画都拍出如此精彩又感人的作品来,我真是开心不己,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国产动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制造出国际水平的大片来。

《大圣归来》观后感4他在碎石中摸索,他急切地剥开一块,一块,又一块。碎石下,一只小手在缝隙中伸出,无力地挣扎着,像是想要抓住什么……

曾经,他可一骑当千,就算百万天兵天将又能奈他如何。他桀骜不驯,他独孤求败,他已封成神。那时的他,把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当作自己生命的意义,把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当作自己存在的价值;那时的他,纵使已修得“身如玄铁,火眼金睛”,却始终神情严肃,面露凝愁,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温暖。那时的他,心有魔债,惴惴不安。

五百年后,两个孩童,一次无疑的闯入,一次无心的碰触,一次血水的交融,解开了他身上的禁锢,同时,也开启了他内心的第一道枷锁。可这也只是第一道枷锁,只是他内心的冰山一角。所以,当江流儿让他带其“通关”时,他是拒绝的,因为不能说让他带,他就带,他要“考验考验”他们。可最终,江流儿的呆萌率直和无敌嘴炮,让他默认了和他们一同前行。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谁知后来关系那么密切,遇见一个人然后生命全改变”——所谓的羁绊,大概就是如此吧,当一个生命遇到另一个,从此,两条生命线便已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守护着彼此。

对于江流儿来说,他是一个久久流传的传说,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他更是一种依靠,是一份安心。“我这还有一个齐天大圣,我把他送给你,这样你就不怕啦”,这是他们一行人来到客栈后,傻丫头哭闹时,江流儿对她说的话,说完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中充满了信赖与骄傲:就算你已今非昔比,你仍旧是我的英雄。

而对他而言,江流儿从最初他极力躲避的对象变为他竭力守护的对象。是他,让他愁,让他急,让他哭笑不得;也是他,让他乐,让他喜,让他会心微笑;还是他,让他怒,让他狂,让他奋不顾身。“我一定要好好念经,因为大圣说佛祖会听见,这样我就能求佛祖把大圣的法力变回来了”,躺在傻丫头边的江流儿平静地说着,不敷衍,不做作,算不上报恩,只是一种由衷,由衷地希望他好。他动容了,身为观众的我也动容了。他或许是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另一个生命的温暖吧。

是的,不论是谁,都没法一个人独存于世,我们需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渴望获得别人的需要,肯定和关爱。我们如此,他亦如此。或许此时的他才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或许此时的他才理解了存在的价值,或许此时的他才发现,他已经离不开江流儿,他想陪伴在他身边。

在最后一役中,江流儿被压在妖怪重击之后的碎石之下。他在碎石中摸索,他急切地剥开一块,一块,又一块。碎石下,一只小手在缝隙中伸出,无力地挣扎着,像是想要抓住什么,最后,无力地垂下……内心的某种东西开始崩塌,崩坏,他仰天咆哮,他挣脱封印,他熔岩成甲,他挥焰化衣,他棒定乾坤,他斩妖除魔。风平浪静之后,落寞的他耳边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大圣……”,他回头,神色中充满了欣喜感激之情,是江流儿!此时的他或许是五百年来第一次“感谢佛祖保佑”,不管怎样,未来的路,他想与江流儿一同走过。

《大圣归来》观后感5“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在我刚开始学会思考的年岁里,我读了《悟空传》。那个用五百年时光却依旧逃不过命运的孤独的小猴子让我心碎,至此那个威风凛凛的孙悟空形象在我心中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细细品味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角色。

86版《西游记》中他无往而不胜,叛逆不羁却被紧箍咒套牢走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尽管最终取得真经,却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而他要的只是在花果山跟那些猴孩儿们吃喝玩乐自由自在逍遥天地间而已啊。

99年的《西游记后传》这部神作中,悟空作为最后一颗舍利子,最终杀身成仁,悲剧色彩更加浓重。这里说这部剧是神作并非讽刺,除去它不断重复的特效动作,抛弃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的观点去看,这部剧非常颠覆非常惊艳,善恶一念之间,编剧功力深厚,整部剧具有极其完整的世界观,在这里顺便推荐给大家很值得再看一遍,重新体会那个更加放肆颠覆的西游世界。

然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了。天生的宿命让人无法抗拒,他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盖世英雄,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可是最后……

“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像一条狗。”

对啊,最后,就是仅仅像一条狗而已。

纵观国内这么多孙悟空形象,纵然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悲剧色彩却也总是他逃不开的符号。各种放弃各种挣扎,最后总是逃不过宿命两个字。

而即将在7月10日上映的《大圣归来》里,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变得更趣了起来。他没了法术,他不会飞,他不再火眼金睛,不再身如玄铁,而是变成了一个八百年没洗过澡的没用的臭猴子,他被击倒他无能为力,他羞愤他痛苦,当他沉入压抑黑暗的海底深处,江流儿像一道光把他唤醒。

还没有变成唐僧的江流儿顺流而下,天真勇敢,对世事好奇不肯好好念经。他没有唐僧的无能懦弱,也没有唐僧的迂腐伪善,唯一的相似之处可能就是电影致敬《大话西游》里的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江流儿与孙悟空的搭档像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变成奶爸的孙悟空更加趣味横生。孙悟空的形象被设计得和我们印象中的美猴王非常不同,电影中孙悟空刚一亮相,身边的人就惊呼:“天啊,这孙悟空是马变的吗?这脸长得跟李咏似的。”猪八戒呢,还是那副模样,好吃懒做的那一点小出息。打酱油的土地公公也浑身是戏,呆萌可爱。傻丫头的角色只负责卖萌,略显单调。和尚师傅莫名其妙得消失,最后又莫名其妙得出现。人物设定存在一定缺憾。反派角色里,山妖们依旧是又笨运气又差的设定;那个反派大BOSS刚出场时酷似化了妆的无脸男。

电影3D效果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不知道是不是我观看的影院的问题。情感推进速度过快,导致剧情略显单薄,最后在剧情处戛然而止,没能让情绪发酵到顶点就沉寂黑暗实在有点让人失望。但从电影精致的美术,契合的配音,惊艳的配乐绝对能看出片方的良心之处。

个人感觉电影最后可能是为了照顾低龄群体在创作思路上做出了一些不必要的妥协,毕竟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齐天大圣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可为什么呢?却唯独守护不了这个声声喊着“大圣”的小人儿呢?

这样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残忍了。

可我宁愿是这个残忍的结局。

这样我就可以执着得相信,这是一个关于来世今生的故事。

这样那个放弃了把酒言欢逍遥天地的毛头泼猴,这样那些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蹉跎时光,这样那西天取经无奈苦痛的漫漫长路,亦或者那些被伤害被误解的委屈恼恨,是不是就显得不那么悲伤了呢?

所有的无怨无悔,所有的牺牲付出都有了来路与归途。

因为一切都是他所愿啊。

我齐天大圣孙悟空,法力无边,说了要护着你的!

今生没能护你周全,来世只为你鞍前马后。

“别跟着我,小屁孩!”

“别赶我走,师傅!”

看,那有只孤独的猴子

我这个人是不相信影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