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证范文

时间:2023-04-02 16:1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历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历证

篇1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

正在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初步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一素养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教学实际,谈一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历史事实是指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件或过程,具有逝去性、一维性、不可回溯性等特点,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恢复具体历史事实的真面目,唯有借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相关史料。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再通过实证方法(古代称为考据)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归纳、综合,最后重现历史事实的客观面貌。显然,在这个“求真”的过程中,史料实证手段是史实确认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如果没有其,所有的史料就是碎片化的、没有生命的。而我们教材中叙述的历史事实,就是教材编写者对相关史料进行实证的产物。据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也需要借助史料实证方法对有关的历史内容进行学习,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上的基本史实。例如运用史料实证方法对“分封制”历史事实的恢复,采用了如下三则典型原始史料文本进行史料实证。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

学生阅读了材料一叙述的内容,可以获取分封制实施的目的证据,从材料二信息中可以知道分封制实施的对象的历史依据,从材料三内容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揭示的分封制中天子与诸侯的相互关系,然后综合与归纳三个历史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就可以把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真面貌勾勒出来了,这样教学效果一定比教材文本叙述更有说服力。

二、史料实证是实现史事理解与解释的重要基础

历史理解与解释是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历史理解是指研究者以“移情”“重演”“推理”“想象”为手段,力图恢复和重建历史事实的真面目,是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思维过程。历史解释是指研究者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对历史事实观察的结果再作理性的分析,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客观评判的过程。但对史事无论采用何种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都一定离不开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它是历史理解与解释的重要基础。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研读下列四则原始史料,并归纳四个派别的思想特点,然后据此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历史剧活动,让学生扮演成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让他们在课堂上神入和重演历史,让他们“穿越”到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移情”人物的内心,体悟历史人物情感的沧桑。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

材料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墨子》

材料四: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韩非子》

通过这一史料实证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儒家的醇厚、道家的超逸、墨家的谨严、法家的冷峻等思想特点,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史料实证是实现史事评价的重要基础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大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奋、福禄贝尔等都曾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审视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重视“理性”,更要去寻求不应该失落了的“灵性”的价值。

一、政治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任务。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是以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和哲学常识四大体系为主体,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讲授,增加学生的知识累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将信息转化为个人情境的应用和迁移,运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辨别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之才。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理论,及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发展的统一。而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教学,曾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空、大,枯燥、乏味而缺乏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味灌输,填鸭子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维,这些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成长,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反而不利于政治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几年,高招考试改革不断深化,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进一步为政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考试大纲明确告诉我们要突出能力的考核,命题趋向于设置灵活的题目,考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突出考核多方面的能力。为此,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政治课教学要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人才所必备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方法,弱化基础知识

有些老师认为,现在主要是考核能力而不是考核知识,因而淡化了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单纯方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知识累积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没有知识也就没有能力。能力是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同时,知识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此基础上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学生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传授知识,应提倡启发式地传授知识。

2.忽视考核目标要求

有些老师在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能力训练,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四种能力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能力训练是我们备考复习的指向标,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训练实践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课后作业和考试中常抓不懈。

3.重题海战强化训练

把能力培养等同于做题,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混淆了技能和能力的区别。虽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技能的发展,但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是有差别的,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长期性,而技能则可以通过训练形成,题海战术训练只是机械的重复做题,没有对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不懂得举一反三,解题技能没有得到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做题但求精,不求多,要学会反思,学会归纳总结,从而避免“就题论题”,陷入“题海中”。解题技能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但要更侧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强调强调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而习题的答案则往往是统一标准,题海战术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但是适当、合理的练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强化能力。

三、积极探索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途径,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一)注重教育创新,树立创新榜样

1.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首先,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实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让学生克服困难,对学生的创造活动产生积极的内驱力。实践证明,儿童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需求新知识的欲望时,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1.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时事报道评论”活动,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在设问、答疑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钥匙。首先,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坡度,逐步引导学生思辨。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手段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要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创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视教师为权威的理念,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施令者,奉行的也不再是“教条主义”。而是“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教学创新空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引入我国的,开放了学生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案例教学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之间对政治信息、知识、经验和观点之间的汇总,促进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可谓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高中政治中的案例教学大多是针对抽象概念和理论进行的,这就体现了其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结合了具体的社会现象,实现了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的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路和框架被树立和形成,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其次,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从生活化的案例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后是案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应用,使他们借助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政治现象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政治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2.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的思维和能力已经逐步形成,这样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重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组织良好的案例教学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和分析问题,最终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不断被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有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巩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可以说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案例教学的意义不单纯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更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帮助他们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毕竟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政治课程可以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抽离出具体的案例,便于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出具体的解决策略。这是传统政治教学无法达到的,也是政治案例教学的关键特色。

二、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

1.案例选择的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些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就可以,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学的载体,是解答题解析的关键,这就使得案例教学陷入了题海战术中。案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脱离课本的理论实际。首先,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筛选,高中政治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爱国爱党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等。这样教师就应该精心选择案例,例如在学习爱国爱党教育模块时,教师就可多选择一些历史上的爱国故事,林则徐、文天祥为国贡献等,这些既与高考大背景吻合,又不违背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他们理解。此外,教师还应着重学生选择和讲解案例,毕竟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手机和电脑搜索一些案例,在每节课开始之初自主展示自己搜集的案例,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2.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展示和表达案例。高中阶段,政治教学案例的展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与案例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这样能够节省教师口述的时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掌握,这是现阶段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案例展示形式。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融合了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教学展示形态,尤其是视频的播放,能够使枯燥的政治课程变得活跃轻松,给学生创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案例展示与课堂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法律法规知识模块时,教师可以具体的法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鼓励正反方不同观点的学生积极发言,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尤其是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教师就可以选出不同的学生扮演商人和消费者,分析其中的经济转化问题。

3.成立案例分析小组,鼓励学生对案例评论和总结。分析和讨论案例是政治案例教学中的关键步骤,一方面促进了师生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更加全面,听取来自不同同学的更多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就某一具体案例进行积极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书写案例评论和总结。首先,教师要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和氛围,很多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出现偏差,偏离课题的中心,这时教师就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当然,案例讨论的氛围不能太过沉闷,这样会进一步增强政治课程的枯燥感,使学生感觉到烦躁无味;讨论气氛不适宜太活跃,以免学生情绪过于激动,这需要教师从中进行调节。其次,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要对案例进行口头和书面总结,案例的口头总结教师应鼓励小组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同时不单纯以对错评价学生的发言,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对发言者所讲述的内容进行评价,多听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书面总结应采取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进行最后评论的模式,使他们进一步发现自身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表现优异的讨论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可以把小组总结报告贴在教室板报上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当然,优秀讨论小组是不断变化的,是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产生,激发高中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梳理出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每个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当然,学生应该树立高中政治学习的正确意识,积极主动地撰写个人案例思考日记、对案例进行续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新闻敏感程度。当然,高中政治案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作者:张少波 单位:泉州市奕聪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一、多读。包括读课内的教材和课外的各种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读书,教材中正文宋体字部分学生大多比较重视,要在加强理解和运用方面下功夫;教材中的楷体和仿宋体部分,不仅内容丰富且易理解,因而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去阅读。读报、读《时事》、读漫画等也是很好地读“材料”,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材料”学生喜欢也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我常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揭示问题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善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设计问题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产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其各种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提问。因为新问题的提出是新的可能性、新的假设,标志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思考的深入,增强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质疑、释疑,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勤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反思。对于设定的教学情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种途径中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对一些经典题目尽可能多地设计思考题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材料)?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选择题会怎么设计?非选择题双又会怎么设计? 等等。而学习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每一模块、单元、课、目的学习之后,回忆其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和收获,有助于更好地领悟教学的基本观点,提高学习能力。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回顾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一道关于哲学生活的材料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材料还揭示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这样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能说。让学生说,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政治术语描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阐述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指导其口头描述所观察、学习的内容,以及考虑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让学生爱说、想说、敢说,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说出来,以期达到政治课的德育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会写。包括揭示社会现象和撰写政治小论文。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如因特网、影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将信息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道理揭示出来。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的能力。二要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后进行适当的训练。如讲完“生活与消费”时,可布置学生撰写有关“货币与生活的关系”、“对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某商品价格波动的前因后果”等课题。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了解到有关生活消费的现状,提出了自己比较深刻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创性、新颖的观点。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表达的能力。

六、综合探究。新课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综合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综合探究教学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综合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

综合探究课是一种基于案例、综合知识、创设情境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由于教师特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程序,其教学的过程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归纳反思――展现成果。下面列举几个“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1、辩论会(或辩论赛)方案型《正确对待金钱》

2、调查方案型《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3、案例和践行体验型《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意义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知识,并且锻炼学生解析案例、运用知识探讨事件的是非曲直及处理措施的能力。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模拟真实场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处理能力。因此,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优越性。

二、案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案例分析法的某些问题也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经过总结和反思,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分析法中,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包括前期准备和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教师把案例的准备和问题的分析,甚至课后的总结全部一手包办,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施展,教师对课堂主体的把握不清晰,就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在案例分析中学生不能发挥探讨作用,就会成为填鸭式教育的另一版本。

2.高中政治课程内容丰富,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能因为教学内容的繁复而在选择案例中出现困难,案例的选择不理想。比如,选择的案例所包括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的重要性低,或者案例涉及时事,与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知识点被生搬硬套到案例中。案例的选择随意性太强,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体现知识点的应用。案例的选择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白白浪费时间,而且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课堂案例分析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案例分析的流程应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一般来讲,案例分析是教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作出一定的引导,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合理或者难度较高,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得学生不愿意回答,而某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范围,也会难以作答。另外,教师可能为了贪图方便,直接在看完案例之后,将答案揭晓,或者限制学生的思路,不希望学生有自我的思考,只一味要求学生承认答案的合理性,并背诵答案,这些做法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案例的初衷。

三、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的案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措施:

1.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读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案例,解析案例要点及包含的课堂知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对于可能出现的思路错误及时提醒,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分寸,起到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2.结合政治课程特色,合理选择案例。高中政治有着鲜明特色,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内容,又涉及哲学思维。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紧紧贴近教学实际,围绕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有取舍地选择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建设性的案例,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的加深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同时,案例要注意内容详实、主题深刻,切勿空洞、说教,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

3.教师的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准确运用案例教学。首先,课前案例的准备必须充分,案例问题设置合理,环节结合紧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思路陷入困境、课堂纪律差等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次,教师分析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方向,点拨学生的创新点和思维亮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探讨,判断案例的是非对错,提出解决思路。最后,总结和归纳是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知识巩固的最好时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反思,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知识体系的了解更上一层。同时,总结也能使他们积累经验,为下次的案例分析拓宽思路。

结束语

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案例,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解读、分析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针对案例分析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吸取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扬长补短,让它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29-01

在高中政治课上应用案例法,指教师通过选取与授课内容相符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一环。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选择案例要遵循典型性、冲突性、适切性与自主性的原则。

一、典型性——化抽象为直观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教师计划教学的知识点在案例中要有所体现,通过分析案例,能够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概念等,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南通河道污染》

(1)2009年夏,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条河上突然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8公里,一路浩浩荡荡,致使浮尸(鱼虾蟹)千里。

(2)2010年夏,南通市人民医院统计,该河道所在镇的肿瘤患者的收治率居全市之首,并占全市总入院患者的一成以上。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笔者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让学生感知两个小案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具体化,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快使学生理解了相关内容。

二、冲突性——让学生在“两难”中领悟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探究欲望的具有冲突性的案例,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进而对相关的政治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时,笔者选用了以下案例。

2008年,夏水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贸学院录取。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读大学的高额费用成了夏水娟一家人的心病。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夏水娟感到很彷徨。

读大学就能实现人生理想,不上大学就会前途无望,这是一般中学生的简单思维方式。笔者之所以选择上述案例,是因为它能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两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冲突。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并将话题引申至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读大学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读大学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是谁、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了什么。

三、适切性——让学生感觉政治就在身边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与教材意图,更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时代特色,为中学生所乐意接受。因此,选择案例要讲求适切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感到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离自己并不遥远。例如,教学“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小明是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父母及小明本人是这样评价小明的:

(1)老师认为:“这个学生目中无人,不太服管教。”

(2)父母认为:“我的孩子爱学习,聪明能干,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小明认为:“我就是我,别人的观点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为什么父母和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呢?”

这个案例反映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现状和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因此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自主性——化被动练习为主动探究

选择案例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新的案例来诠释教学内容,从而巩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让案例选择具有自主性。例如,笔者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能解释“对立与统一”内涵的最佳事例,这使学生真正走向了社会实践,把教材学“活”了,把思维练“活”了。又如,教学经济常识的相关内容,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如“我家的投资计划”、“纳税人与纳税人意识”、“中国加入WTO的好处与弊端分析”、“本地最有市场前景的产业调查”),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篇7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便有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根据等式的性质,黄赤交角正向变化,导致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正向变化,引起回归线的纬度正向变化,从而引起热带范围的正向变化;由于回归线纬度+极圈纬度=90°(互余),极圈之内为寒带,所以黄赤交角正向变化,导致极圈纬度反向变化,所以寒带范围正向变化,因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所以温带范围也随之反向变化。

赤道是圆,赤道半径r=6378千米,利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可以求出赤道的周长C=40000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r=6371千米,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正球体,根据球体的表面积公式S=4πr2可得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由球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X(〗4[]3〖SX)〗πr3得地球体积为10833亿立方千米。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的计算:360°÷24h=15°/h,地球上各点都是绕同一个自转轴旋转,纬度不同的地点,对应的自转半径就是当地纬线圈的半径,因此自转半径=cosφ(φ为当地的纬度,下同)×赤〖HJ1.95mm〗道半径,可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转过的弧长越小(弧长=自转半径×转过的角度),也就是线速度越小。在南北极点,自转半径为零,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的线速度×cosφ,由此可得南北纬60°纬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的线速度的1/2。利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晨昏圈、赤道、经线圈都是大圆)的劣弧长,学习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程、航向。

二、时间(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1.求两地的经度差。以零度经线为界,同侧减(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用减),异侧加(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用加)求经度差。2.求两地的时间差:用两地的经度差÷15°。3.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r+两地的时间差。(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则用加,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方则用减)

区时的计算。1.求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时区差=区时差)。以零时区为界,同侧减(两地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用减),异侧加(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用加)求区时差。2.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则用加,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西方则用减)求某一条经线位于某一个时区的方法是用这条经线的经度(单位为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商,这个整数商就是该经线所位于的时区数。

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昼弧跨的经度差÷15°=24小时-夜长。某地的夜长=(24小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夜弧跨的经度差÷15°=24小时-昼长。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是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两地纬度相加减,以“赤道为界,同侧减异侧加”求纬度差。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教学中自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存在依靠心理,没有自学的兴趣。《论语》有言:“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学d趣的缺失势必造成动力不足、自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自学,自学能力欠缺。魏书生曾经说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是学生具备这种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学方法不当,其自学习惯没有养成是重要因素之一。

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没有目的性。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有指引、激励等作用。学习目标模糊,必然会导致学生盲目的自学行为。

4.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角色,长期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5.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的功夫不够。教师的功夫在课外而不是在课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然而,有些课堂却是课前准备不足,课堂上随意发挥;一些教师甚至将自学环节机械的解读为阅读教材,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自学实效性不高。

二、解决学生自学存在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变“教堂”为“学堂”

教育改革的新常态要求:课堂必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释放学生的自由和自主的天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

1.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议,教师要少讲多问。这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回归“导师”的角色,抛弃课堂上一讲到底的做法,把学生的自学、会学作为课堂改革的价值追求。

2.明确教学目标、坚守学生立场。新课标理念,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教师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为学生确定学习范围、学习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3.教师的知识观要转变。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知识观必须变革,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

(二)多策并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灵感,教师在教学别注意合理设疑,唤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情境。

1.合理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内部心理动机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因此,教师一方面应逐渐使外部动力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力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发状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需要和对学习兴趣昂然而有好奇感。

实践证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在老师的启发下,由他们自己求得答案,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就浓。教师要根据教材具体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这样不仅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线索,指明了自学的方向,而且暗示出教材的重难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自学更有效。

2.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自学的兴趣。约翰逊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助作用建立起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这种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团体奖罚和认可来建立学习合作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事实也证明,自学方法不当是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1.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置上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筛选出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教师通过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习惯,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记忆讲方法,自学有策略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文科就是死记硬背,只要记着就可以了。随着考试要求的变化,现在的政治学科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面对学生记忆难的问题,教师应该多介绍记忆的方法:如:思维导图、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例如在讲完一课后,要求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来总结一课的知识,思维导图能够清晰的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记忆能力。

3.自评讲方法,自学有自主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政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4-01

案例教学法,英文名叫CaseStudy。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兴起。指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理解、分析,然后对案例进行评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观点、态度、见解,它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1 情境性。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往往是对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对案例进行生动的描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以为自己就是事件中的一员。而且教学中的案例往往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件场景,或者是发生在周边的事情。

1.2 启发性。它常常会引领学生对个案,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进而对其作出推理、判断,然后表达对案例的答案。而且,有的案例能够深深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得到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实践性。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充当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实际的体验,能够让学生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转化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参与性。案例教学使学生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充分的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让进行思考、讨论、相互合作,然后得出真的价值观。所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助式的教学。

2.实施案例教学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高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采取的一种比较呆板、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政治的学习,也是忙于应付考试。而案例教学法,则让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有趣。它把政治书本上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引入政治教学。由于高中的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少,他们也渴望了解社会,逐渐的对案例教学也会产生很大兴趣。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解放。

2.2 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政治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发现和探究价值。例如,高中学习的,学生关于教师的讲述,只是知道有,却不知道的内涵。而案例教学的方式,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自主的探究、分析,并且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改变已往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让传统的政治教学理念“知识——技能”发生转变。案例教学在无形之中突出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的信息中,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2.4 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课堂环境的和谐。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状态,即使老师想加强和学生的关系,学生在潜意识中也是一种抵触的心态,从而导致学习课堂的不和谐。而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助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分析、 学习。而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吸收新鲜的血液,不让自己的思想老化,和下一代的代沟越来越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对老师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对传统的知识进行创新,从而会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课堂的气氛也更加的和谐。

3.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用

3.1 教师应该多注意生活,建立政治案例数据库。教师在对学生举例时,如果一个案例在多节课中重复,会使学生对案例教学失去兴趣。所以老师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关注社会新近发生的事情,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然后在自己的脑海或书本上建立一个系统,营造一个正在数据库。这样,老师在政治教学中,在政治案例库中进行筛选、比对,调用出符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关注的案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政治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编写。

3.2 把案例教学系统化。案例教学模式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应该建立一个系统,对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遵循一定的流程:

“案例准备——小组讨论——班级案例讨论——评价阶段”

案例的准备阶段,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的案例对性筛选。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了解、分析案例后,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接着就是在案例的小组讨论阶段,班级的小组化小组也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观点;然后就是班级案例讨论。在这种系统化流程的模式下,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地位,也使得老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得教师的角色在慢慢的转变,与学生的相处更加的和谐、默契。所以,案例教学,不只是应该被应用到政治教学中,而是涉及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礼仪教育学生校本课程

礼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的现象,人人都应讲究礼仪。但事实上,很多高中学生却不懂起码的礼仪。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而又微妙的成长期,在学业上,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繁重;在生理上,他们适逢青春期,精神世界尚未成熟,情感上脆弱,心理上不稳定。而高中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是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是一个我们必须研究的摘要课题。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有种重要作用。

(一)礼仪是文明的标志

礼仪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讲究礼仪既能折射出人的素质,也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明对礼仪的要求,是把人们互相的真诚、友爱、谅解、宽容和忍耐系统纳入人际关系中,把一切人与人关系的低级庸俗的因素,视为人类文明的克星,这是现代人对人类文明行为的深切期望。从这一意义上说,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代名词。

礼仪是文明的标志。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环境,礼仪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可以反映一个国度文明礼貌的水平。人们在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重、自尊、自强为基础,以满流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为目的。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严于律己,彬彬有礼,养成举止得体,谈吐高雅的仪态,形成文明智慧的气息和伦理道德氛围。

(二)礼仪是道德的示范

礼仪在生活中是一种善良的道德。道德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当它与礼仪相联系的时候,它就变成为一种社会规范,用以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同时,社会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和本性纳入规范加以约束,时时用道德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夫妻相敬,这是礼仪的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天伦之乐;在公共场合,以礼待人,时时处处不忘礼节,用礼节调整社会生活,这反映的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因此,礼仪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和示范。

(三)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运行。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社会交往是人们相互接触、加深了解、沟通意见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行为方式。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常常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的微笑,彼此从眼神传递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人际交往中,有了礼仪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才会谋求到交友的愿望。社会交往中“礼多人不怪”,家庭关系中“礼到人融洽”,工作联系中“礼尽人舒畅”,都说明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枢纽。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礼仪教育实施的途径

礼仪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意统筹安排,学校应当通过以下途径积极实施。

(一)加强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养成教育,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点环节上,注入文明礼仪教育元素,将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的基本规范,落实在学生一言一行之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要求,通过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促进学生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充分运用德育课程,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教学,增强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掌握文明礼仪规范。贯彻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各科教学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礼仪文化传统、文明用语规范、文明礼仪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和富有特色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三)从具体工作入手,低起点,小步子,开发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教育要从具体工作、具体的事情入手,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比如对学生个人的礼仪,要求举止得体、谈吐高雅、仪容端庄。拿谈吐高雅来说,交往中怎样称呼、怎样介绍、怎样交谈、怎样问候、怎样答谢、怎样致谦都要进行规范。以尊敬老师而言,上课有哪些要求,路遇有哪些礼貌,进入老师办公室、拜访老师有哪些规矩等等都要给学生以明示。以上这些,都是可供开发的礼仪课程的重要资源。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礼仪教育文化

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人文校园”建设相结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融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明礼诚信、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育场所。充分利用挂图、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文化墙等阵地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抓住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与“唱读讲传”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文明礼仪大家学、大家唱、大家讲、大家做、大家传活动,寓教于乐,全员参与,不断营造浓厚的礼仪教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