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8 21: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声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反思,中学生物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反思能不断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
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三、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1.课前反思:以人为本、查缺补漏
课前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测和设想,需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反思得越到位,越能做到未雨绸缪。课前反思包括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流程的分析。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单元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并制作病毒模型,为学生创建直观认识。病毒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可又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尤其是病毒的危害性人人皆知,学生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的预防更有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呢?如果介绍病毒的危害和预防要介绍到何种程度?该选择哪些有代表性的病毒疾病来介绍才会让学生有兴趣又有话好说?所以,“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三维目标具体内容比较难定位。备课过程中,对“病毒的生物特征”和“病毒与人类关系”教学内容的增减处理、呈现顺序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等总觉得不够流畅,怎样有机组合才能提升这些资料的利用价值?在课程中注重生活实际与学科的整合,以历史上天花肆虐的故事为切入点导入病毒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天花病毒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2.课中反思:随机应变、殊途同归
事实上,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有时还会有意外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眼和视觉”,本章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体验眼与视觉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到眼与视觉的重要性。其次传授知识: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对于这部分知识,教材选用了人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与思考,可是学生对传统装胶卷的照相机并不熟悉,课堂出现冷场,事倍功半。初一的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不理解。讲课时教师介绍凸透镜成像、焦距之类的问题,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对视觉的形成会不理解。而后教师想到了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物体――放大镜。学生大多都玩过用放大镜聚光的游戏,借此来说明凸透镜可以把分散的平行光通过折射聚集起来,这样既粗略地解释了眼睛成像的原理,学生能形成大致的印象。教师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眼球的模型及图,阐述其各部分功能(补充脉络膜的功能),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从教师这里直接获得知识,避免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要使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尽可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挂图、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等,这样不仅能有效快速解决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3.课后反思: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时,本节课的生物学科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人的性状与遗传物质的联系、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矛盾和统
一、生物个体与群体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等等。教师在多处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创意(特色):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这节课刚开始时,教师导入“超生游击队”这个小品,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以抛硬币的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揭开性别遗传的奥秘;变式练习: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一个女孩子,经政策允许,他们可以生第二胎,那么,他们生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教完每节课后教师应进行回顾总结,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同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教案。
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三类反思之间不是呈直线发生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生过程,反思的各个因素交互作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反思,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整改。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因为不断地反思,才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师的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也是强化教研意识的催化剂。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使自己在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镜子效应,让教学反思成为激励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马立.今天我们应怎样进行教学反思[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篇2
关键词:智障生;数学;德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智力障碍学生由于生理等的原因,意志品质方面,存在主动性不足、意志软弱、缺乏自制力、固执等特征;在情绪方面,存在受环境影响大、高级情感体验少等特征。那么,智障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渗透德育呢?下面笔者从几方面谈谈个人的建议。
一、了解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智障学生和正常学生比较,学习上既有量的不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质的差异,同时,在智障学生群体内部,个体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某一特定的智障个体也存在个体内的差异。如果班级里同时又有好几个自闭症学生,他们的智障程度及行为表现又会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摸清楚他们每个人的秉性,做到心中有数。如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致病原因、智力落后的轻重程度、学习能力强弱,以及他们的言语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存在哪些行为缺陷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适应或不良行为时,我们能很快地分析出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如有一次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个知识时,教师将人民币仿真学具发给学生后,发现小马同学很快将其中的一张给撕坏了。为什么他会有这种行为呢?因为小马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孩子,行为刻板。由于这些学具要经常使用,所以教师把这些学具都过塑了。小马在上课之前见过真正的人民币,他不能忍受这些仿真人民币外面还包着一层塑料,所以当拿到这些学具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塑料给撕扯掉。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这个时候对他进行爱护东西等诸如此类的教育。我们当时更合适的做法可以是给他换发没有过塑过的、和真实的人民币看上去没有多大区别的学具。这样他就能安心学习了。
二、借助数学知识不失时机培养优秀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许多数学知识涉及到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问题,可借助这些知识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等。下面是笔者不久前的一次亲身教学经历。这天的第一节是中职二(1)班的数学课,我和同学们互相问好之后,正准备开始正式的上课。这时,阿乐急匆匆地跑进教室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这是开学以来第几次这样的场景了。但我没有多说什么,继续上课。这天的学习内容是有关时、分、秒的知识。有一道表格式练习题,要求填写自己一天中起床、吃早餐、吃午餐、放学、晚上睡觉的时间。我请班里除了在学校寄宿的同学说说自己每天什么时候起床。这些同学除了阿乐一个人是7点起床外,其它都是在6点半之前就已经起床了。我请阿乐同学排列了一下大家起床时间的先后顺序。趁这个机会,我让他分析每天早上第一节课他要那么急地跑进教室上课的原因。阿乐的智障程度比起班里其它孩子来说相对较弱,他一下子明白了我的用意,很不好意思。我看着他红红的脸,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再说别的。有时,我们教育孩子们的时候,并不需要声色俱厉,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也是能达到教育目的的。
三、利用数学文化塑造健康人格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它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1.严谨务实的态度。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
2.顽强的意志。数学学科不像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
3.良好的学习习惯。智障学生的学习过程比正常儿童缓慢,能力的形成过程更需要充足的练习量和充分的练习。总之,德育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智障类学生的数学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特殊身心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适时地、点点滴滴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左灿 单位:佛山市启聪学校
参考文献:
[1]易翠群.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年02期.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夏出版社,1996年,P97-98;P180-182.
篇3
摘 要 如何使体育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和激情是当下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方式也趋于多元化,科学地运用每一种方式,必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掌声作为其中一种方式,一直被广泛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将它运用在体育课堂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掌声 体育教学 提高
一、用于组织调控的掌声
体育课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会不集中。虽然教师有哨子,但学生重复听可能会对哨声产生疲惫感,所以教师在集合整队前,偶尔配合清脆有力的掌声,提示学生,我们要上课了,你准备好了吗?
在体育课堂中总会出现一些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他们也在窃窃私语,做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打闹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课堂纪律,如在一次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才宣布好教学内容,有一半的学生就直接蹲在地上,和旁边的同学边说话,边开始练习了。如果此时教师马上用严厉的言语来进行批评指正,学生基本会马上安静下来站好,但那可能会影响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整个体育课堂氛围也会死气沉沉。此时我运用啪啪两次清脆的掌声,提醒孩子们集中注意力,该先看老师讲解示范,并未在同学面前批评他们,此时,他们会自觉地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课。掌声提醒比言语批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既不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起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用于教学指引的掌声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会采用优生展示或自己认为做得好的学生举手出来展示。此时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技术行动作展示,展示完以后,就让他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如果做得很好,我就会简单表扬,说其动作很好,学生或许也没有多大的荣誉感,认为这就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自己就是来完成任务的,慢慢的积极性就不再有了。当我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示范,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这一直都让我很困惑。在一次偶然的跳远动作示范中,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呼喊声和赞赏的掌声,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丝自豪感,心想以后给学生要多示范各类动作。在课后反思过程中,我就在考虑了,每次让优生展示或让那些自己觉得很棒的学生进行展示时,我是否可以引导学生给予那些展示的孩子们掌声呢?听到赞美的掌声时,连老师都会有自豪感,想多给学生一些示范,那何况是学生呢?我想肯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赞赏的掌声谁都希望得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展示时,我都会给予学生赞赏的掌声,久而久之,全班学生都会跟着老师给予自己的同学们赞赏的掌声。很多学生为了能得到赞赏的掌声,在练习时就更认真了,当无法完成动作时,还会主动问老师,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
在一次耐久跑的教学中,多数学生顺利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总有几个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拖着他们沉重的步伐,几乎已经跑不动了,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走了,此时有个学生带动周边的同学鼓掌为还未完成任务的小伙伴们加油,他们听到同学们的掌声,突然间就有了动力,也不再走了,他们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他们加油,咬咬牙坚持到了终点。每位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质量也不同,但无论怎样,孩子们的心理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掌声,并且可以带领其他学生一起给予激励的掌声,尤其应该给予那部分无法顺利完成练习的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掌声,他们点滴的进步,都值得去鼓励。
此时的掌声就是赞赏、鼓励和自信,在学生完成优美动作,获得成功体验,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团结合作获得第一时都可以用掌声来表达师生喜悦的心情。
三、用于促进技术动作的掌声
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技术动作是有很强的节奏感,比如在短跑教学中的原地摆臂练习,跳高、跳远的助跑起跳练习等教学。在一次跳远的助跑起跳相结合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解示范,再让学生一次次练习,但多次练习后,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助跑起跳的节奏。在课后反思时,我突然想到,以前自己在学习跳远时,我的老师是用“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有节奏的掌声,并把最后一下拍得更加响亮,使我能很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助跑的节奏是开始几个大步跑,逐渐到加速跑,以及最后一下踏跳要快速往上蹬的动作要领。我把此方法用到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来,用掌声引导学生,在学生跑的时候用上掌声,控制学生助跑节奏,效果远比上一个班级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该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此时的掌声是有节奏的,不仅能让学生养成按信号练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术知识。
四、用于表达教学指令的掌声
根据不同的环境,掌声也会随着变换成不同的指令信号。在起跑练习中,教师发令的口令是“各就位,预备,跑”,整个发令过程都用语言完成,学生重复听教师的语言,有一种疲惫感,学生听到教师喊跑的时候就并不是很敏感了,反应有点迟钝,起动较慢。此时,我用掌声代替动令“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更加敏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反应速度。
掌声是对课堂氛围的一种渲染,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鼓励和肯定。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掌声,能够激发其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掌声能给学生以思之动力,学之动力,言之动力,我们就应该毫不吝啬我们的掌声,让掌声在体育课堂中响起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学 反思 师生冲突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能否得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是否配合融洽,我们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到底怎样,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是一直在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完善
实例一:在回归公正的同时……
王老师主持知识抢答游戏。小刚在抢答“许海峰在何时何地为我国赢得第一枚金牌”时答错了日期,王老师没听出来,给了他一个奖品。同学们当即对此议论纷纷,王老师才明白过来。他又问小刚,小刚承认自己回答错了,王老师考虑到“执法”公正,当即要求小刚把奖品退还。他注意到小刚在退还奖品的时候脸都红了,就在这短短的瞬间,王老师隐隐感到了一种不安,他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在提示自己,刚才的做法虽然回归了公正,却使自尊心很强的小刚当众失了面子,稚嫩的心可能已经受到挫伤。没想到纠正自己的一次小疏忽居然也引起了新的问题,难道能够做到既回归公正又不挫伤小刚吗?……就在小刚转身回座位的那一刻,王老师宣布:“老师还是想把奖品给小刚。”面对小刚和全班同学茫然不解的神情,王老师说:“这次不是因为他的抢答,而是因为他第二次回答时表现出的诚实品质。大家同意吗?”在热烈的掌声中,小刚和同学们一起欢快地笑了。
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教师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反思不仅仅是对已经过去的事件的回顾反思,就是对突发事件和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更不可忽视。对于在头脑中突然闪现的怀疑点,一个具有责任心和反思能力的老师是能够在瞬间捕捉到的;对已经形成的经验、观点,不止要积累、借鉴,更要反思。实例中王老师的做法,开始时是赢得了班内同学的认可,可对小刚却造成了伤害;而在反思后的做法不仅赢得了每一个同学的掌声和笑容,而且鼓舞了小刚,使每一个同学都从心灵上得到了感化和教育。一个好的老师要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也要在以经验指导下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二、怎样对待并缓解“师生冲突”
实例二:办公室里,几个老师一提到某些学生就愤愤不平。李老师说:“我好几次上课都没人擦黑板。”王老师说:“在路上碰到,有很多同学都不跟我打招呼。”张老师尤为气愤:“那天我在雪地里滑倒了,几个学生见到也不帮忙,竟偷着笑!”大家越说越有气,最后一起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 转贴于
而在学生中间呢,他们又怎样评价他们的老师呢?他们对老师的讲课、穿着打扮,甚至对老师的声音、走路的姿势都要评头论足,对老师的隐私津津乐道,有的还给老师起绰号!
越来越多的例子给人造成的印象是,现在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早已为学生所不齿,有些表面上的尊敬,也只是形式而已。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师生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沃勒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常有希望和欲求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的程度如何隐而不显,它总是存在。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与儿童自发性的生活欲望是相对的。”
在中国的教学体制中,教师往往以学习和纪律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有一种权力主义。而学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增强,所以在教师眼中,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眼中的“乖学生”也越来越少。受教师权威主义的压制,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烈,由此也就引发了更多的师生冲突。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对教学的认识、想法、观念的不同还只是造成师生冲突的一个方面,师生年龄、性格以及中国的教育制度等对师生冲突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提高教学质量,处理好师生关系,需要教育者、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有些教师主张用师爱的力量来改善师生关系,有学生说:“我可以接受老师布置的一天五套试卷的作业,却不能一天看不见老师的微笑……”
家长面对老师时客客气气,背后却对老师颇有微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些瞧不上教师职业的话,影响了孩子对老师的崇敬感。
篇5
弊病之一:有口无心
【现象扫描】在一节内容为Christmas Day的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Christmas Day的了解。孩子们准备充分,有的从网上下载了好几大张的资料,有的带来了介绍Christmas Day的书,甚至还有的带来了圣诞老人及圣诞树,但教师的评价却如出一辙:“Good!”“Very Good!”
【反思】如今,“Good!”“Great!”这些评价语已成为不少教师的口头禅,只要不经意就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对甲学生的回答来句“Good Job!”,对乙学生的回答来个“Well Done!”,完全是例行公事,没有一点真情的流露。学生对这样有口无心、不痛不痒的口头禅式的评价也习以为常,以麻木待之,这样的评价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让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功能,其首要原则在于教师的真诚。教师应将激情注入到评价中,注意有声语与体态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你的热情的声音、会心的微笑、由衷的颌首等细节中感受到你的评价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从而感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弊病之二:言过其实
【现象扫描】在一节主题为School Subjects的课上,呈现完成新单词favorite后,教师开始让学生个别操练。每当一个同学读完单词,老师都热情洋溢地给予表扬:“You’re smart!”“Clever Boy/Girl!”即使有学生读成/feiberit/,老师也仍一脸笑意的说:Wonderful!”
【反思】无论何种评价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激励性评价也不例外。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绳,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不能夸大其辞,不加辨析地给予盲目鼓励。
弊病之三:泛滥成灾
【现象扫描】在一节主题为Colors的公开课上,从课始到课尾赞扬声不绝于耳:不是教师的“Wonderful!”“Excellent!”,就是全班同学富有节奏的鼓励:“Good,good,you’re good!”掌声齐鸣,热闹非凡。粗粗统计了一下,短短一节课,学生们竟拍手20多次。
【反思】现在不少英语课堂中,学生动得最多的不是大脑,而是――鼓掌。孩子们整节课都忙于在教师德调动下为其他同学喝彩,而教师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精彩,也不深究其余学生是否也认为他的答案出色,就送出大礼:“Congratulate her/him!”暂且不说这样高频率的集体鼓掌占据多少课堂时间,是否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仅就受表扬的个体而言,过多的表扬最终会使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态度。
弊病之四:物质奖励
【现象扫描】这是一节主题为What are they doing 的公开课,授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真是煞费苦心:衣服的下摆粘好了可随时奖给学生的笑脸贴纸;口袋里装着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小挂饰,准备奖给在自编对话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讲台上还有一小叠作业本,那是为在小组竞赛中胜出的冠军们准备的。
【反思】如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青睐,尤其在公开课、借班上课时。表面上看学生个个高举小手,似乎热情十足,但仔细想想,孩子们真的是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吗?应该是对奖品感兴趣了吧!这种功利性的评价会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盲目得追求物质奖励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有违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其次,奖品的发送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弊病之五:标新立异
【现象扫描】笔者旁听过一节主题为The Season的公开课,执教老师是一个教龄三年的年轻女教师,活泼、富有朝气,在她的课堂上,有几种评价方式特别引人注目。
镜头一:老师一声“OK?”,学生立马伸出右手成OK状,力度十足,整齐划一。
镜头二:学生回答问题后,她都会组织其余同学对其集体评议。如果正确,则同学们伸出手成V字形,同时齐呼“Right, right, it is right”;如果错误,则伸出手成X字形,齐说“Sorry, sorry, it is wrong”。
镜头三:教学中,这位教师还采取了独特的肢体语鼓励。在最后的Describe your favorite season中,每当一个同学说完,她都要走上前,先于学生拥抱,再与其击掌,最后师生共同伸出手齐声喊Yeah!再看那些学生,有的茫然状,有的害羞状,有的无所谓,倒是每一声“Yeah!”使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浑身感到不自在。
【反思】激励只是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的一种手段,它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应以简单、有效为原则。伸出一个大拇指是一种激励,一个微笑是一种激励,一个信任的眼神是一种激励,一阵掌声也是一种激励。总之。激励性评价不是单纯的说一些好听的话,或进行一些简单、表面的物质刺激就行了,它来自教师准确得体、生动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以有爱的情感、真诚的语音、亲切的表情、高超的艺术手段去调控评价过程,从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满足感、成就感,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方法探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重要方式,合理 有效的讨论,能顺利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它能突出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能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之间互动中,表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互动表现了情感的交流。同时,它也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地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讨的。
1 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相应的工作。
首先,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其次,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3 教师可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4 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多也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的进步。
5 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6 教师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篇7
读书,顾名思义离不开读。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早已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朗读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体验。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提高阅读实效。下面我就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反复阅读,感知文本
我们都清楚,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丰富材料,对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在2011版新课标之学段目标中,第一、二、三学段分别列出了学用、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阅读目标,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文朗读教学的三部曲。
读正确是朗读教学在朗读方面最低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在第一学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强,识字任务又比较重,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把课文读正确,要求做到“四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应以读为本,将读贯穿教学始终。每篇课文教学在导入新课后,都可以先给学生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再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效果,发现有读不正确的地方,及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把课文读熟,做到“四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朗读之后,要理解文本内容就不费力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用心阅读,理解文本
读流利也是朗读方面的一项要求。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在古诗词、文言文的理解上,学生如果没有读好停顿,是很难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读流利是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保障。读流利就不能读破词语,不一字一顿,不指读,不唱读。如“太阳能/发电”如果读成“太阳/能发电”意思就不一样了。除了不能读破词,也不能读破句子。要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当学生读准了每个字音,将课文读正确后,教师可以提个问题,将学生的的注意力转移到重点句段上来,引导学生用心朗读重点句段,把课文读流利,进而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如第五册《掌声》一文,在学生已经将课文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用心读第三自然段,同时解决问题: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向讲台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第一次掌声里包含更多的是大家的鼓励。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第二次掌声里除了鼓励而外,更多的是赞扬。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流利地读好重点段,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英子在精神状态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三、个性阅读,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是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来考量学生的朗读是否有感情,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如阅读《女娲补天》的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他们把对这段话的理解转化为朗读的情感,加深个性体验。但我们学生所动的情却不一样:有的学生说女娲看到这种出乎意料的情景,心里一定非常震惊和着急,读的时候应该是吃惊上扬的语气;有的学生认为女娲看到的这些景象都太悲惨了,应该读得低沉些。而我赞同部分学生们所说的――应该读出悲惨的感觉来。在我苦口婆心的坚持下,学生朗读这一段时,果然压低声音了。学生的个人感悟不见得没道理,然而在我――老师统一的标准下,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朗读兴趣受到打击,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篇8
--Alice, you feed the bird today, _________?
--But I fed it yesterday.
A. do you
B. will you
C. didn’t you D. don’t you
第一句是带有呼语(Alice)和主语(you)的祈使句。情态动词will可表意愿,故祈使句后的反意问句常用will you?表示“行不行/好不好?”,故选B。
再如:
Come here,will you?
Be quiet,will you?
但有学生坚持认为这是陈述句后跟don’t you的反意问句。我解释道:本句意为Alice,今天由你喂鸟。——可是我昨天给它喂食的。(可能两种含义:1.昨天是我喂的,今天怎么又是我呀?2.昨天刚给鸟喂过食,今天不用再喂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说话人命令Alice去做一件事情,故是祈使句。
若You feed the bird是陈述句,由于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故表示一个长期不变的状况(如You like/live…等)——你(长期的)工作职责是喂鸟。这显然与后面的today语义不一致,故You feed the bird today(你今天喂鸟吧)不是陈述句而是祈使句。
设想一个情景:老师把照看小鸟的任务细化分配给几个学生。
如甲负责喂食,乙负责梳理羽毛,丙负责清理鸟笼,丁负责带鸟出去放风唱歌,结果不久鸟病了或死了,老师来追究责任,但老师forgetful(健忘),要先核
实分工,于是对甲说:You feed the bird, don’t you?
对乙说:You comb feather for the bird, don’t you?
对丙说:You clean the cage, don’t you?
对丁说:You take it out to sing, don’t you? 转贴于
闻言有同学会意地点头,但仍有学生面带疑惑。
就在这时,有三四个陌生的学生在教室门口张望,好像是学校检查卫生的,其中一个女生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记录本问:“劳动委员呢?”我灵机一动冲着她说:“You检查卫生,don’t you?”同学们立刻明白了“You检查卫生”是询问长期不变的工作职责,不是命令而是一般现在时的陈述句,故后面用don’t you来核实情况。教室里爆发出掌声。
这个检查员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接着对她说:“把你的本子给我看看,will you?”话音刚落,教室里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显然同学们彻底明白了这次我表达的是一个命令,故反意问句用will you?我问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吗?”“明白了!”大家齐声喊道。我又说:“欢送这位同学并感谢她为我们提供问题情景!”听到我幽默的言语,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思]这事使我认识到情景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许多老师和学生陷在一道道语法选择题中不能自拔,常常是老师讲不清,学生学不透,即使会了又不能举一反三。哪为什么不尝试着开动脑筋,创设情景呢?在情景当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明了。这堂课上的精彩,是急中生智,长期教学经验的灵感爆发,但具有很大的偶发性,如果能提早设计在教学计划中,岂不更好?
为了讲清讲透文中这一问题,我想一个高明的老师可以这样:在刚上课的时候,或讲这个问题之前,先对学生说并板书:
1. It’s cold,isn’t it? (引题)
2. Wang Min, you close the window, will you? (切题)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52-01
当课改的春风吹进我校时,我们立刻被那种完全不同常规的课堂震撼了,犹如发现新大陆般,我们既感到新奇无比,又很忐忑不安。我们能适应这片新大陆吗?他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呢?
我虽然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但是近一年多的高效课堂改革,却极大地改变了我,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去奋斗,去追求,去探索,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和奋斗的快乐。这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感悟。
一、坚持学习,转变观念
对于高效课堂的改革我的心路历程是怀疑、徘徊、学习、坚定、钻研。改革伊始,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判断,但经过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深入课堂的实践,我觉得高效课堂为教学指明了航向,于是,我不再徘徊,而是坚定信念,只要一切为了学生,那么我们的改革就是对的。
有了理论做基础,重要的是怎样改才能培养学生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教师不能很好地点拨,指导,不能称其为一节好课。
实施一阶段让我感受到没有充分的备课和教育理念的缺乏成为了制约高效课堂前行的阻力。于是,精心的备导学案、继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成了我生活的必须。备导学案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的预测,对重难点知识的精准把握,科学的设计各环节都使课堂不忙乱,使学生探究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活化课堂,营造快乐
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看守所,而应是思维碰撞、趣味无穷、充满活力的乐园。“小组合作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满足了这样的要求,这样的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摒弃了“一言堂”的教学作风,做学生的引导者,引领学生激情讨论,勇于展示。同时,我们教师也必须相信学生,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切忌做事情的包办者。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让小组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我们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要完成任务目标的方法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是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和评价。对小学生来讲,这种新型的讨论模式有些陌生,因此需要在学习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明确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不能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懂得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关心组员,共同进步,能不快乐吗?
三、学会反思,积累经验
课改以来,学校提倡教师写反思,可以每课一反思或几课一反思。通过反思,记录了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课后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现在我已经形成了反思的习惯,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都详细记录,这些都成为了我丰富珍贵的宝藏。导学案中,翻看前一轮的教学反思,让我更加自信和充实,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教学反思成为了我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坚实的脚步。
四、张扬个性,共同成长
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在高效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并懂得去关注和尊重他人,懂得帮助对子和组员。课堂的改革,很多人都在问,课堂中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老师成了旁观者,老师是不是真的成了旁观者呢?绝对不是。
1、长远规划
在教学开始就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风格和特点做长远的规划,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培训。如:低年级语文学科注重拼音教学,教会学生拼读的方法,从字到词到句到段,逐步让学生掌握其学习的方法。
2、问题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设疑。给学生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3、追问和精讲
课堂追问的问题主要有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要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教师的精辟的讲解、简炼的语言能够体现教师深厚的内涵和功底。当然,构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追求着,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去摸索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学习 课堂 蒙语文 小学 积极性
随着蒙语文课改的深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小学蒙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蒙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以往蒙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的机会少,导致了学生的各种蒙语文素质发展失衡,造成了蒙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因此,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由“为教而教”逐步转移到“为学而教”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角色,激发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的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区吸引他们,假如他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教室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以往的老师满堂灌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了,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上课的分心和效率不高。在新课程的引领下,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鼓励学生多参与。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举手,老师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可是到了初三,一些学生不好意思举手,怕站起来回答问题不对,同学笑话。于是我就提议他们可以不用举手,但当我问一个问题时,他们必须坐在座位上回答我的问题,一些同学觉得这样比较好,就算是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胆子大起来,也愿意积极回答我的问题了。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再也不用担心同学会笑话了。有思想,也想表达,激发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教育也就从老师要给你知识,变成了学生的我想要知识,这一巨大的改变也带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的提高,明显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冷热相加,点到即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被点燃,而是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充分发挥出来。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改变了学生的一生的事件屡见不鲜。言行之于老师来说相当的重要,表现在课堂上即位要多角度的鼓励学生,尽量找到,每一位同学的优点,给予热烈的掌声。因为掌声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一种肯定加赞许;掌声是大海中一座孤独耸立的灯塔,使一片光明加指引。而掌声也是学生能够积极表达他观点的原动力。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对自己总是不自信,在日记中、作文中经常流露出自卑的情绪,尤其是她总认为自己学不好文言文有一次,我注意到把一个较难的文言词语翻译出来了。于是,我就让她上讲台教同学,开始,她不敢,在我的鼓励下,她硬着头皮把答案写在了黑板上,借这个机会,我表扬她,说她的文言词语掌握得很好,她在同学中的赞扬声中红了脸,但是,眼睛里却放出了光芒。我知道,这个女孩子慢慢在摆脱自卑的情绪,尤其是以后,她不会再闻文言文色变了。果真,以后的日子里,她的蒙语文越学越好。在课堂上,老师要有一颗很热的心,同时也要有一双很冷的手,因为你的心会指引你去用最多的鼓励给你的学生,而那双很冷的手会使你对每次问题的处理能够恰到好处,点到即止。曾看过在对新课程标准之于表面认识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而不能及时有效的对他的回答及相关问题做出良好的反馈,这样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要培养的学生标准也是不符的。
三、丰富知识,拓展内容
上课时纯粹只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蒙语文课,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还可以从丰富知识入手。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的长度、又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更是畏,一畏就不想学了。我在教授古文时,一般是先讲与课文与有关的名人事迹或相关的故事,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学生调动起来了,再趁热打铁,问他们几个问题,引入到课文,学生带着自己很想知道的问题进入到课文,往往学起来比较带劲。
四、语言风趣,活跃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反思研究,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