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

时间:2023-03-15 16: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1

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1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一项由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主办,以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6所学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这项调查结果显示:17%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关系、就业压力、人格缺陷以及感情方面是存在广泛的四大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约23%的大学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自闭或没有原则的交际;在学习就业方面,约有30%的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大,具体表现为:繁重的考试压力,严峻的就业现实,家庭社会的压力;在人格缺陷方面,约有14%的大学生有抑郁症状,12%的大学生有明显敌对心理,17%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在感情方面,约有35%的大学生存在问题,更有很多由情感引发的自杀等悲剧。

现代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大学生自杀惨剧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外部环境

总的来说,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第一,世界经济不景气,各种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我国的许多行业也受到影响,用人单位缩减招工人数,而且加上大学生实践等能力弱,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录用比率,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个体在择业就业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部分易产生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素质问题。第二,从学校内部来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教育都以文化课为主体,对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很重视。在大学里,有很多学校把外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是否毕业,是否能取得学士学位证的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2个人心理素质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社会负责,对任何事情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乐观,健康地看待事物。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犯罪事件的导火索。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生活相对于社会来说,人际关系不复杂,同学,师生之间都友好团结,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很少受到磨难,这些优越的环境让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点风雨都经受不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不具备正确处理问题的心态,久而久之,则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第三,心理调节能力弱。大学生接触社会以后,会产生诸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现实与书本的矛盾等等,这种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调节不好,就会产生意识上的焦虑,对现实的不信任感。

3缓解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3.1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第一,加强传媒的正面导向作用,比如近段时间对“雷锋叔叔”的讨论,对普通人民劳动美的宣扬等等,都是对大众有利的舆论导向,而近年来文化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经济效益,在报道中扭曲事实,蓄意炒作,散播低俗丑陋的文化,这些社会文化,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在社会文化的散播上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第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不应该被抛弃,而应大力发扬,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道德建设,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

3.2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

第一,加强生命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大学教育更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自身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优异的世界观去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第二,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重视心理课,教会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适应技巧,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第三,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四,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平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一,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以文化充实自身的时候,也要思考生命的价值,要有自己清晰的生活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人缺乏生活目标有很大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实现成才目标。第二,增加人际交往能力。乐于交往,勤于交流,克服孤独感。

第三,培养广泛兴趣。第四,体验苦难,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以及缺陷,理智分辨社会各种现象,参加挫折教育,提升抗压抗挫折能力。

4结语

机遇和挑战是把双刃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作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王兰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预防途径[j].陇东学院学报,XX,(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日常压力 应对行动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增添了无比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选择性与适应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人们需要不断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现象,在校园内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逃课、作弊等消极行为,近年来因压力问题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或导致休学甚至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

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定程度的压力对人是有利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效率, 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其压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处于心理冲突和压力高发期的大学生而言,其对于压力的应对方式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适应与成长以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压力现状及其应对方式有密切联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现状和应对方式的差异研究,来促进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7%。

1.2 研究内容

(1)大学生日常压力的程度

在参考松浦弘子的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制《大学生日常压力量表》,该量表共26个项目,分为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将来前途/就业,学业,恋爱5个纬度。采用4点式记分方式,对所问事项感到的压力程度为“经常有”的记4分,“有时有”的记3分,“偶尔有”的记2分,“完全没有”的记1分,各问的合计得分为压力程度。量表的总体a信度系数为0.84,及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75- 0.82,重测信度为0.75-0.87,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均为满意以上,效度可靠。

(2)应对行动方式

《应对行动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被动应对和逃避应对3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积极应对3项目,被动应对2项目,逃避应对2项目。采用4级评分,对所列举的应对行动方式,回答为“经常采用”的记4分,“有时采用”的记3分,“偶尔采用”的记2分,“不采用”的记1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重测信度系数为0.81,积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状况

在《大学生日常压力量表》所列举的26个选择项目里,根据统计表明被选择频率超过50%以上的项目共有6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第一位是「关于将来是否能较好的就业63.3%,第二位是「即使能顺利就业,也没有自信做好62.5%,第三位是「关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58.3%,第四位是「不能做合适的职业选择55.6%,第五位是「必须学习55.8%,第六位是「要照顾周围各方面彼此的需求时51.2%。其中第一位至第四位都是“个人前途/就业”因子内的项目,第五位至第六位是“学业”因子内的项目。

由此可看出“个人前途/就业”因素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2010年的结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结业生数目之大可想而知,整个宏观层面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过程中残酷的竞争压力,以往热门专业的学生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冷门专业的学生担心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前途与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承受压力最大的问题。

“学业”问题是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影响的第二大因素。在经历了高考的难关进入大学后,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加重,特别是如今学分制的普遍实施,重修成为了广大大学生谈虎色变的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要争取奖学金,要不断的赶超自我赶超别人,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学习不好的要为考试通过60分而努力。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各种资格考试,现在已演变为今后就业的必要条件,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本科就业前景不佳,考研热的不断升温更加重了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2.2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间压力程度的平均得点如表1所示。t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年级组合的比较来看「家庭关系,「将来的前途/就业,「学业,「恋爱这4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1至3年级同4年级相比,在「将来的前途/就业,「学业方面存在较强压力感。2年级与4年级相比为更加为「恋爱问题而烦恼。4年级与1年级相比在「家庭关系方面更多的感觉到压力感。

2.3 大学生日常压力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压力程度的平均得点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男女之间在「人际交往「前途/就业「恋爱这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与男性相比在「人际交往,「前途/就业,「恋爱方面存在较强的压力感。男女双方都在「恋爱方面感到较强压力。另外,对于同样的压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知到痛苦。

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指在某种文化价值观下,男女应具备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性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性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情感化的。因此,女生比男生更加敏感和依赖于他人,也更容易陷入人际、适应性等问题之中。而对于前途/就业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 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产生了自我歧视, 进而使在校大学生主观上夸大了性别歧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最终影响其就业预期,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前途/就业压力。恋爱是健康人生的必要内容,尤其是目前大学阶段恋爱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与认可,所以恋爱学生对恋爱人生目标而言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而未恋爱学生的可能体验的是任务感,进而导致为压力感。

2.4 应对行动方式的年级差别

不同年级间的应对方式的平均得点如表3所示。所有项目在不同学年的组合上都有显著性差异。首先,随着年级的上升,采取「找出问题原因,直接处理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倾向有所上升。1年级·3年级同其他年级相比较多使用「与朋友商量的积极应对方式。3年级·4年级与其他年级相比多采用「尽量不放在心上的被动应对方式。3年级与4年级相比多采用「做些与压力源无关的事,如饮酒等来摆脱压力的逃避的应对方式。人们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表现出的不仅是压力反应,同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对应行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关于压力的应对方式,随着年级的上升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倾向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有所提高。

2.5 应对行动方式的性别差异

篇3

>> 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测试分析 肿瘤内科护士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 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中医院校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研究及教育对策探索 陪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中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产科护士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 女子院校高职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压力与调适 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现状分析与对策 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来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新入职警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下研究生的应对方式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的类型及分析 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与调适 烧伤患者出院前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12-10取自

[4] 中青评论:创客创新创业开创中国发展新时代.2015-03-10取自http:///content/2015-03/10/content_11273296.htm

[5]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D].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6] 张林,车文博,黎兵,张旭东.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7-391.

[7]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8] 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0-104.

[9]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10]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1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1):7-11.

[12] 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42-43.

[13]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14] 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篇4

1.人际关系的压力。远离家乡、父母以及青春期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孤独感,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由于未来工作的要求,则面临更严峻的人际交往的挑战和压力。

2.就业的压力。2010年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了《2009届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通过对比发现,2009届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平均月薪均低于非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产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

3.经济的压力。目前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经济的压力进而影响人际交往,产生心理压力。

二、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笔者采取分层整群抽样,从某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后共获得有效问卷508份,有效率为92%。研究工具采用由田澜、沈国成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所收回的调查问卷经过筛选、将无效问卷剔除后,采用SPSS17.0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维度分析。

(1)在性别维度上,人际交往压力、经济与地位压力、学习压力、体能与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在心理压力问题上,不管何种性别均存在这一问题。

(2)在是否独生这个维度上,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人际交往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的压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由于父母关注比较集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同时,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少了兄弟姐妹等倾诉对象,相对缺乏支持来源。因此,在面对大学内复杂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压力问题。

(3)在年级这一维度上,仅在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两个压力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需要考虑考研和就业等一系列学业和发展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4)在文理维度上,对大学生压力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符合徐长江的调查研究:专业对大学生压力源总分及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性地影响。

(5)在家庭来源维度,心理压力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相对贫困的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自身素质、学习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习成绩和就业出路往往并不尽人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分析。

对得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接受测试的508人中,人际交往压力的平均数为29.61,标准差为6.646,而且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指数集中在25~40之间,这说明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压力。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参加测验的508人中,经济与地位的压力这一压力源的平均数为25.35,标准差为7.891,而且从图2中可以看出,分数在10~40之间的人数比较多,在40~50之间的人数比较少,这说明经济与地位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SPSS操作分析,可以得出学习压力的平均数为27.79,标准差为7.075,通过图3也可以看出,学习压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又一“高峰期”对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体能与生活压力的平均数为12.78,标准差为4.901,通过图4可以看出,体能与生活压力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并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就业心理压力这一压力源的平均数为13.71,标准差为5.028,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关于就业心理压力这一压力源所跨越的幅度比较小,这就说明就业心理压力也不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心理压力是各种压力源的总和,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心理压力的平均数为109.24,标准差为23.931,从图6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心理压力在70~140之间,在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有82.1%的人表示体验到“非常大的”或“比较大的”压力,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正在承载着较高水平的心理压力。在高校扩招以及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轨的情势下,大部分的大学生承受着与以往不同的各种压力。

三、建议

篇5

【关键词】 压力;精神卫生;吸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193-02

Cor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s/WANG Xue-ling,LIU Hong-zhen,ZHANG Yong-ze, 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02),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 Methods Totally 9 766 undergraduates of grade 1 to 3 were sampled with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were studied on their psychological stress, peer and self smoking behaviors, as well a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wit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associ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smoking behaviors with non-smokers'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while "attempting smokers" and "current smokers" as case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students trying to smoke or becomingcurrent smokers on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adjusting the effect of relevant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eer smoking behavior, "worry about current academic and future work" (OR=1.021,95%CI:1.002-1.040)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trying to smoke among male students, while study stress (OR=1.064,95%CI:1.011-1.116) was the risk factor for female students when start smoking. Personnel relationship and environment stress (OR=1.152,95%CI:1.013-1.314)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female students current smoking behavior.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stress ar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behavior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impact is different on different genders and smoking behaviors that suggesting that som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control different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ressure; Mental health; Smoking;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日益严重[1]。国外研究显示,尝试抽第一口烟的年龄越早,就越有可能成为固定吸烟者[2]。近年来国内调查显示,大学生吸烟者中有22%是为了缓解压力。有调查显示,紧张性生活事件显著影响吸烟者的吸烟频率[3-5],职业紧张与吸烟行为呈现一定程度的关联[6],学校日常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显著相关联[7]。我国大学生吸烟率低于成年人,大多数为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8]。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9]。为此,笔者开展了心理压力对大学生吸烟行为影响的研究,探讨我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成因,对制定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早期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某综合性大学一~三年级在校大学生10 456名,有9 766(93.40%)名回答了试卷的全部内容,其中男生5 071(51.93%)名,女生4 695(48.07%)名;一年级学生3 130(32.05%)名,二年级学生4 006 (41.02%)名,三年级学生2 630(26.93%)名。平均年龄为(20.02±1.15)岁。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大学生的自身及同伴的吸烟行为、心理压力及社会经济学指标。

1.2.1 吸烟行为的定义 参照全球青年烟草调查(GYTS)[10],吸烟行为定义为从未吸烟、尝试吸烟、现吸烟。

1.2.2 心理压力 参照相关研究[11-13],采用自编的压力问卷测量大学生在过去6个月的压力感受,共12个条目,见表1。答案选择采用Likert氏6分制法 。根据学生所选答案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识别出特征根>1的潜在因子,每个因子所包含条目的因子载荷≥0.40时,具有统计学意义。问卷的信、效度系数分别为0.91,0.72。

1.2.3 其他相关测量 同伴吸烟指同一宿舍的室友或者同班同学中有1人或1人以上吸烟。

1.3 统计学分析 以“从未吸烟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以“尝试吸烟者”和“现吸烟者”作为病例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为0.05,所有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心理压力量表的因子分析 关于心理压力的问卷经因子分析识别出3个公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含条目描述的内容,分别定义为“对学业和未来工作的担心”、“人际与环境压力”和“学习压力”,它们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5.97%;每个因子所含条目的载荷均>4。内部一致性检验分析,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各因子α系数均>0.70,见表1。

2.2 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分布 9 766名大学生中的3.16%为现吸烟者,20.69%为尝试吸烟,76.15% 为从未吸烟。如表2所示,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分布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尝试吸烟率、现吸烟率均有所提高。

2.3 大学生心理压力对其不同吸烟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压力各因子中,“对未来工作和学业的担心”是男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学习压力”是女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人际与环境压力”是女生现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心理压力各因子未显著影响男生现吸烟行为。见表3。

3 讨论

本次使用自编的心理压力调查试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压力来源为对未来工作和学业的担心、人际与环境压力和学习压力;与国内外其他研究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1,13-15]。如Heins等[14]指出, 学生压力主要由2个方面引起:一方面是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国内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依次为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13]。另外,3个方面的压力解释了压力总变异的65.97%,每个压力因子所含条目的载荷均>0.4,提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及各压力因子的α系数均>0.70,提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以上结果显示该问卷可以用来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进入大学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吸烟率均有所增加, 提示进入大学后仍有学生尝试或形成吸烟行为。本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在大学生吸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工作和学业的担心”是男性大学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学习压力”是女性大学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对学业和未来工作的担心及学习压力一旦作为应激源被大学生认知评价后,即发生应激反应时,个体内部的心理应对资源将进行调整,当应对调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或与原认知评价不一致时,在特定情绪和环境(如同伴吸烟)的作用下, 就容易发生危害健康的行为。再加上大学生远离家庭,在面对种种压力时,主要靠自己解决,有时感到束手无策,即使求助也主要是求助于自己的好朋友,更容易受到同伴压力而尝试吸烟。“人际与环境压力”是女大学生现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心理压力未显著影响男大学生现吸烟行为,提示心理压力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心理压力为主观感受,男女两性所感受的压力在质和量上都有不同[15],如男女两性对不同维度的压力源的认知感受不同,对相同压力的感知域亦不同;两性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男生在自身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自尊感和控制感低于男生,面对压力时会主动寻求帮助或通过吸烟等方式来消化缓解压力。因此,吸烟作为一种心理压力应对方式,被男女两性的运用和控制会有所不同。

4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主编.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58.

[2] 徐明生,廖金莲.武汉市中专男生抽烟现况调查与干预对策.中国学校卫生,1996,17(4):308-309.

[3] TODD M, CHASSIN L, PRESSON CC, et al. Role stress,role socialization, and cigarette smoking. Examining multiple rol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Psychol Addict Behav, 1996,10(4):211-221.

[4] PARROTT AC.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arousal during cigarette smoking. Psychol Pharmacol, 1994,115(3):389-396.

[5] BYME DG, MAZANOV J. Sources of adolescent stre ss, smoking and the use of other drugs. Stress Med, 1999,15(4):215-227.

[6] SIEGRIST J, RODEL A. Work stress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006,32(6):473-481.

[7] COSTELLO E, ERKANLI A, FEDERMAN E, et al.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with substance abuse in adolescents;effects of timing and sex. Jchin Child, 1999,28(3):298-311.

[8] CHEN X, LI X, STANTON B, et al. Pattems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students from 1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 latent ciass analysis. Drug Alcohol Depend, 2004,76(2):153-163.

[9] 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3-385.

[10]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COLLABORATIVE GROUP. Tobacco use among youth: A cross countrycomparison. Tob Control, 2002,11(3):252-270.

[11]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青年探索,2005(2):53-56.

[12]张淑熙,尹海兰.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的编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5):75-78.

[13]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0-104.

[14]HEINS M, FAHEY SN, LEIDEN LI. Perceived stress in medical, Law and graduate student .J Med Educ, 1984,59(3):532-53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 措施

目前90后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特点――心理素质能力较差,在其面对困难的时候抗压能力不足,日常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表现的焦虑、不知所措。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心理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实中因为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而发生校园事故的事件在逐年增加。其实造成大学生心里承受能力较差的原因多方面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正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压力相对较大的时期,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还要面临就业、交际等各方面的问题。而此时的大学生实践经验还不足、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当所有的现实困难摆在面前时,其没有能力排除掉这些困惑,最终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1 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与优越感消失

高中教育阶段与大学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反差,学生在面对如此大的反差时,他们的心理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环境,环境变化的巨大反差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学生在高中学习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老师和家长会督促他们学习,指导他们学习的内容,他们的生活也是由父母负责。而进入大学之后所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都要求学生改变,大学教师不再约束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生活也需要自我管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的独立完成,因此在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环境之后,在他们刚进入大学中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感到沮丧,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1.2 与学习压力有关的原因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面对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大的就业砝码就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大学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具有实践性的技能,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因此学习内容、方式以及模式等的变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

1.3 与经济压力有关的原因

大学学习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经济方面的压力是近几年对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农村大学生这种因素更为突出,随着我国高校学费的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学习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虽然我国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政策,但是毕竟救助的人数有限,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的问题还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费以及下一学期的学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交错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引起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1.4 与就业有关的原因

任何阶段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来实现,面对当今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的局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越来越难,同时由于中国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具有社会背景的而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在没有毕业或者即将毕业时已经依靠社会关系找到了稳定、经济报酬高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习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这些社会隐性现象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他们的压力更大。

1.5 与情感受挫有关的原因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成年人的特征,他们就会形成独立的意识,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追求爱情,向往异往。目前高校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风景线,但是毕竟大学生对爱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大学生活与社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的爱情相对比较单纯和存在幼稚的成分。然而一旦大学生的情感出现问题时,他们就会表现的情绪悲观,感到心灵受到欺骗等等,给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比如近几年我国高校常常会发因为爱情失败而跳楼自杀的现象。

1.6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在刚踏入大学时他们由于新环境的因素表现的比较孤僻,而且由于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以及性格都不同,这些都给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阻碍,同时现在的大学生都具有自我意识,他们要求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流,长期下去会造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越来越少,逐渐的就会被人们所忽略,他们的内心也就会越来越孤独。其次目前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遏制了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他们会要求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这样在某一定程度遏制了孩子的交流能力。同时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素质能力则相对不受重视。

2 缓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2.1 学生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学生的心理压力大部分来自于我国对生活、学习以及社会态度认识。因此大学生要想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就必须要具备克服困难和措施的心态,能够具有抗压能力,并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首先学生应该对压力具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要把压力看做是一件坏事,而是要看到其积极的因素,压力可以让我们增强社会实践的技能,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可以促进我们成长,因此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而是要迎刃而解,将压力的不利影响转变为促进前进发展动力;其次学生要积极培养健康的人格。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有信心克服压力和对生活充满希望。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科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学生要学会宣泄情绪,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在学生遇到各种心理压力时学生不要将这些压力憋着心理,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宣泄出来,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比如向自己知心的朋友述说自己的压力,向教师倾述自己的迷惑等等,通过情绪的宣泄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2.2 家庭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家庭要多关心孩子,减少给孩子的心理负担,首先家庭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因此父母要积极的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家庭中形成宽容理解、乐观豁达、自信开朗、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和品质;其次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使子女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给予的强大支持,让子女能够在家庭成员间健康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尊重与信任,在孩子感到迷茫的时候父母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最后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或价值取向,对孩子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以免期望过高产生负面影响。

2.3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1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大相关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使学生能够在心理压力难以排解时,愿意选择心理咨询这一方式。心理咨询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虑,开发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可以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就业及考研等学生比较关心的热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响应祖国号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4 社会方面

大学生求学生涯的终点站就是社会,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动态都尤为关注,因此可以借这种链接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知识的宣传。大学生对社会的茫然可能主要存在于就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加快人才市场的完善,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就业上的问题。同时也应设法加大贷款或助学金的力度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

3 结束语

大学生在大学求学阶段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大学生们自己有一个完善的心理体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迎接多元化的大学生活,才能在最后有个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靖.浅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8).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来自父母期望的压力;来自同学、朋友相处的压力;就业压力等等。在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校园与社会的围墙日益淡化的现实下,今天的大学生们有着与社会人同样沉重的心理困惑。

一、当代大学心理压力的现状与分析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社会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大学生受到各方面所带来的紧张与压力因素与日俱增,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或释放,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些本人在某高校特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归纳以下几方面:

1、学习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刚经历了高考的冲刺,向往着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学府圣地,可是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各项专业技能等级考试以及考研热、还有出国热等等,这些大小不一的考试让他们又回到了为考试而奔波的时代,特别是如今学分制的普遍流行,累计学分未通过者,必须要转入下一年级学习,如再不达到规定的学分可被退学;学习好的学生要争取奖学金,要不断地赶超自我超越别人,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学习不怎么好的要为考试通过而拼搏,要为60分而努力。作为一名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是今后就业的入门招牌,为众人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英语四级考试,是得到学位证书的保证,种种压力让大家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还由于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老师上课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和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还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在如何处理两者之间时,常常左右为难,也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

2、生活压力

产生这一问题的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过独立的生活,加上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从城市来的学生,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情绪。而对于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家里条件差,每年学费都很难筹齐,特别是给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尚未自食其力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给大学生带来了形形式式的心理压力。处理这些压力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人际交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是个性原因,如习惯、自负、自卑、内向等,但也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意义认识的不足及人际交往方式方法不对,再加上目前社会生活中对交往能力的极度重视,这些都形成了某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

4、毕业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毕业生主要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就业时考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有不同想法。可能是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比较多,或者不是热门专业,导致压力升华;相反,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相对比较好,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小,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前途都会感到困惑担忧。就业前景的不明朗,竞争的越演越烈,使即将踏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学子感到压力逼人。

既然有了压力,而且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根据调查,6 %左右的人在遇到压力时会向知心朋友救助,向家人救助的占20%左右,不找任何人的占10%;在采取何种方式去应对压力问题上,45%左右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自然调整,35%左右的人选择转移(心理不快乐时娱乐、游戏、读书),也有8%的人选择发泄(哭、倾诉、写信记日记),也有个别人会压抑自己(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除此之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调节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

二、当代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我们应端正自己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求知是一种乐事,压力与动力并存。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压力,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端正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要求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态度上的被动从而做到主动自觉。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只要经过努力他们完全可以使自己适应大学的学习。 至于专业发展的问题,则不妨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冷热专业并非绝对的,一定时间内甚至会相互转化。因此,不必因为专业的不对口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不可能改变的事情,那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吧,转变心态,你会发现前面可能就是另外一片天空!

2、生活方面

对于那些来自城市、从小娇生惯养的同学,应该从心理上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其他同学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做到、做好。当我们无法去改变环境时,那就让我们去适应这个环境吧。对于那些来自贫困生家庭的学生,自身须不断转变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自身的那份责任。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人穷绝不能志穷,只要我们不向困难低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不断去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努力发展个人学习、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学校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

3、人际关系方面

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羞怯、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即要主动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应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要多为他人着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就业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压力。很多同学担心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不佳,担心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职业等。对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必要条件。以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毕业不愁找工作。现在大学生多,自从扩招后就更多了,就业形势自然紧张。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后都是自己谋求的,学校不再有分配。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改变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具备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还得要积极主动求职。另外,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及择业心理的辅导,构筑与社会联系的有效通道,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总之,掌握对心理压力的释放对策,包括应对压力的方式、方法、既然各方面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学会正确地对待和运用它。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承受各种压力,有效的面对,保持心理健康,应及时对心理压力做出调整排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包括高校应当主动开展心理压力训练和挫折教育,从预防着手,提高大学生对待心理压力的容忍力;使大学生树立辨证的人生观,采取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走出心理困境。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意志能力的培养, 才能有效地增强他们抵抗心理压力的承受力,从而避免大学生的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使挫折感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 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出版社.2006年 1月.

[3] 何金彩 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4] 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8月.

课题项目:

本文系秦皇岛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以秦皇岛某高校为例”

篇8

【关键词】 社会支持;适应,心理学;抑郁;焦虑;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7-0620-02

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 ety Among Undergraduates/ FAN Rui-quan, CHEN Wei-qing. Department of B io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 t and coping style with depressive and anxious disorders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 447 undergraduates were sampled with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 pling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They were inquired with a se 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depre s sion and anxiety. Results

The students mainly used active ment al regulative mechanism for coping with psychological stress, by contrast, they less employed self-defense and exterior dredging mechanisms. The average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36.29,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ocial su pport score in different subgroup students. About 35.29% of the students definit ely or probably ha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16.16% of them had anxiety symptoms . There was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 yles and depression or anxiety. Passive coping styl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and co ping styles can affect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Adaptation,psychological;Depressio n;Anxiety;Students

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障碍。刘贤臣等[1]报道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 度 的焦虑,大学生中可能抑郁的人数高达43.93%[2];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 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人格逐渐成熟、意志发展迅速的青年期[3]。为了解心 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程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 论支持,笔者对广州地区某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症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 支持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广州地区某综合性大学在校生按文、理、医科进行分层,然后 以班级为单位,按比例随机抽取1 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 447名大学生有效回答了问卷。 其中男生697名,女生751名;一年级学生338名,二年级学生321名,三年级学生373名,四 年级学生309名,五年级学生107名;医科学生619名,文科学生460名,理科学生368名。

1.2 方法 以自然班为单位,对抽中的大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自填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压抑和焦虑情绪。

应对方式采用张林等[4]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分为4个维度13 个因子,共有67个条目。心理调节机制维度包括调整心态(f1)、总结经验(f4)、调整情 绪(f7)和调整认知(f9) 4个因子;自我防御机制维度包含推诿(f2)、否认(f3) 、 压抑(f10) 、幻想(f11)、退避(f12)和合理化(f13)6个因子;外 部疏导机制维度包含转移(f5)、宣泄(f6)和倾诉求助(f8)3个因子。

社会支持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该量表有10个条目,分3个维度: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维度评分越高,表明大学生感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抑郁情绪使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6],该量表共有20项,主要的统计指标 是总分,其范围为0~60分。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 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

焦虑情绪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该量表含有20个项目,20项总分均值为(29. 78±10.07)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使用特点 见表1。

大学生使用调整情绪(f7)、调整心态(f1)、总结经验(f4)、调整认知(f 9)等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措施的频率较高,而推诿(f2)、否认(f3)、退避(f 12)等反映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

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男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方面 的得分均比女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 大学生抑郁得分的平均值为(13.2±8.6) 分,与常模(11.52±9.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39人(16.52 %)可能有抑郁症状,272人(18.78%)肯定有抑郁症状。

大学生焦虑总分的平均值为(34.05±6.7)分,与常模(29.78±10.07)分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其中有234人(16.16%)有焦虑症状。

2.4 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 控制性别 、年级、专业、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可能的影响因素,将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各因子及社会 支持各维度与抑郁、焦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因子总结经验(f3)与抑郁无相关外 ,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其余各因子与抑郁、焦虑均有相关性。其中心理调节机制维度的4个 因子(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及倾诉求助、转移、合理化与抑郁、焦虑 呈负相关;而自我防御机制的4个因子(推诿、压抑、幻想、退避)及宣泄呈正相关。社会支 持各维度的评分与抑郁、焦虑均呈负相关性,表现为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越高,大学生的抑 郁、焦虑得分越低,见表3,4。

3 讨论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许多研究均表明,应 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7-8]。本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焦虑之间 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情绪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 显著的负相关,而推诿、压抑、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 相关。另外从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使用情况来看,本研究调查的大学生多使用调整情绪、调 整心态、总结经验、调整认知等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措施来应对心理压力,而较少使用 推诿、否认、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说明该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基本能够以积 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主动寻求各种心理调节措施来减少压力带来的消极效果。结果也显示 ,依然有少部分大学生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帮助减轻心理压力,但从 长远的观点来讲对身心健康则不利,应给予重视。建议重视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指导与矫正 ,在学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面临的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社会支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群体中的社会支持状况对群 体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易导致不良行为发生[9-10]。范兴华等[11]研究认为,当大学生面临 压力而焦虑时,有了社会支持,可以使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勇气和信心倍增,并阻断焦虑向抑 郁转化,最终降低抑郁水平。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心理 健康的保护因素,与抑郁、焦虑有很强的相关性,提示面对承受着心理压力或有心理疾病的 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从心理障碍中走出 来。另外,由于个体的社会支持感与客观支持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并且前者比后者更 有利于预测个体的身心健康[12-13],所以在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客观支持的同时, 必须大力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情绪调节能力,以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感,促进身心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孙良民,唐茂芹,等.2 462名青少年焦虑自评量表测查结果分析.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7,11(2):75-77.

[2] 刘贤臣,唐茂芹,陈琨,等.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5,9(1):19-20.

[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

[4]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3 6~41.

[5]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 (2):98-100.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9.

[7] 郑红.大学生压力应对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6,178(4):110-111.

[8] 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3-384.

[9] 陈耕春.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西安体院 学院学报,2001,18(1):99-100.

[10]刘广珠.577名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 ):175-176.

[11]范兴华,贺春生.友伴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4,26(2):131-133.

[12]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 89-290.

篇9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田径运动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世界卫生组织,http://who.int.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