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2 23: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拔苗助长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拔苗助长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长》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从前有个宋国的人,他性子很急。有一天,他刚种下稻子,就每天去看看稻子有没有长高了。可是,他老是觉得稻子长得很慢,于是,他绞尽脑汁想了个“好”办法:把稻子拉高点。傍晚,他回家跟大家说了这件事,儿子急忙去看看稻子,可稻子已经枯萎了。

这位农夫没有按照庄稼成长的规律去做。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植物,别说长得快,可能像那个宋国的人那样的稻子那样,连长也长不了了。现在,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都犯了“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想让孩子成才,日夜逼孩子学习一些他没有能力理解的新知识,理由是:学多点。那些家长不让他出去玩、放松一下,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特长班、兴趣班等等的第二课堂,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只要孩子理解不了新知识,就破口大骂:“你这般学习能力,以后怎么成才呀?还不快去学多点?”;“这么简单的题,你也理解不了,那么以后那些更难的题怎么办?现在要你学多点,是要你以后学习的轻松点!”……。由于孩子只顾着学习那些困难的新知识,没时间复习,不仅一些重要的课内知识都忘掉了,而且那些“新知识”也理解不了,等于什么都没学,导致考试考差了,那些家长还觉得孩子“学的不够多”,就又逼孩子回房学习新知识,又给孩子报了许多第二课堂。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知识是靠一天一天积少成多的,哪能一天两天学会所有学问呀!而且,既然孩子没有能力学会以后的知识,就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现在学的的课内知识开始,也可以去一两个兴趣班,适当提高一下。孩子学习有劳有逸,学习成绩才能得以提高嘛!

希望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要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了。

松岗中心小学六年级:周昶圻

篇2

关键词:幼儿;早期教育;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其终身学习能力和水平影响很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儿童早期的阅读能力呢?这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因为每一个幼儿的认知能力都是不相同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幼儿教师和家长参考。

一、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要从他们的兴趣入手

如今在网络、动画片、电子图书的影响下,如何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有效地阅读呢?这还要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入手,平时在短时间的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时间里把想读而没有读完的内容继续读下去。有时还可以借助图书中的插图,让幼儿仔细思索插图中人或物的造型、动作等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读后进行演讲或改变一下故事情节进行口述训练。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训练,幼儿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他们的读书笔记或图画内容进行展览、评奖,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并不断地前行。

二、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要从最初习惯开始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孩子)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考、态度、情绪,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早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由此可见,让幼儿养成早期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读习惯呢?

其实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从点滴细节做起。广大幼儿认识的文字不是太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识字、听读、叙述等方面一点一点做起。比如教师可教育幼儿通过多种听读学习生字,促进阅读;能用铅笔对阅读内容进行圈点;对不理解的内容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然后再逐一解决等。

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平时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多项比赛活动

如在儿童阅读学习一些儿童诗或寓言后,教师就可以在班内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有时也可以让幼儿进行复述、概括等;教师还可以把优秀的儿歌等推荐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一首名为《橘子船》的儿歌:“剥个橘子瓣儿,像只小黄船。小船开到哪儿,妈妈嘴里边儿。”这样的儿歌浅显易懂,很适合孩子诵读。

2.在班级内开展有关阅读的知识讲座

有的孩子拿到一本图书不知道该怎么读。比如,他们随便翻翻,只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有的幼儿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喜欢对图书中的人物进行描摹、涂色;还有的孩子看完书后随手扔在一旁……面对种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教育他们懂得读书,首先要爱图书;在拿到一本新书前可以先看看封面、封底、页码,大概了解书的内容,也可以进行选择阅读,在遇到不理解的情况下尽量自己动手解决疑难问题。

3.开展“好书大家共同读”的活动

在平时,针对幼儿园教师、家长普遍反映较好的图书,我就鼓励孩子一同阅读。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时我组织他们进行比赛:一是比比谁先读完;二是比比谁记录的内容多;三是比比谁复述的最真切。比如,《中华是我家》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童谣,在本学期我们就动员全班的幼儿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以此促进活动的开展。

四、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要同“写”结合起来

篇3

教育智慧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首先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教育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与一定的教育境界高度协调一致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它既是道,又是术;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它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又表现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和化难为易的本领。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受传统的相沿成习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束缚,以及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影响,在中国现实的教育中,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的校长和教师是不多的。

在我接触过的校长中,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就是这样一位难能可贵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校长,他正在推动和实施的“语文主题学习”也是一项富有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

这样说,首先在于他基于教育实践的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知,这种认知不是概念的推演,而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发现: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的学习方式。但是,语文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语文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得多了,积累就丰富了,慢慢感受就深刻了,认识就加深了。

读了这些话,会让人有一种思想上的顿悟之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语文,但却很少有人独立思考过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是什么,常见的发表于报刊上的所谓思考,往往都是人云亦云,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顿悟和智慧的发现。

之所以说“语文主题学习”是一个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还在于李希贵基于对语文教育独特规律的把握而提出的简简单单极易操作的教改思路:

——我们要从“语文主题学习”这个角度,统一以下三个思想: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如果让老师分析,学生可能会感到,语文背后怎么有这么多深奥的东西,学了几天也不能发现。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如果是在放假之前发到手中,我们在暑假、寒假里就读完了,甚至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语文课本,可是我们却还要拿过来再上20个星期,烦不烦!所以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在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指为实施“语文主题学习”而编选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让学生读完。

——老师讲的东西多,就不可能进行“主题学习”。所以,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八节语文课,留下二到三节学统编教材,其他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搞得孩子不要阅读了。所以,不要着急,不要拔苗助长,要有耐心。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孩子会主动去写,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学术”的学术框架,让人一看就懂,一点也不深奥、玄虚。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学术研究,却是成心让人看不懂。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不是智慧、真知,而是蒙骗人的假知。

在谈到“语文主题学习”时,李希贵还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把事情说得简单,做得也简单。其实,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真正叫智慧。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是最不简单的。因为要做得简单,必须看得透彻、想得透彻。

从李希贵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要想拥有教育智慧,就应当回到教育实践。十几年前,我们提出校长和教师要多向书本学习,多向理论学习,多向外面好的经验学习。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大量外来的东西不断地输入,造成了很多人崇尚外面的东西,而对我们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却不够重视,甚至忽略,结果造成了中国教育的一种“失语症”——重复书本上的东西,或是某种已经被公认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经验、体会却很少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倾向,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我们自身教育智慧的形成和专业成长。

篇4

关键词:阅读训练 经典阅读

所谓的“做阅读”,指的是“经典片段”的阅读,其阅读的内容是从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中,选择的精彩片段、代表章节,需要老师的修改或二次创作过程,通过教师阅读设计,进行策略引导,引领孩子深入经典片段,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完成阅读训练后,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走进经典世界的阅读。

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训练”,即选用书店购买或教辅资料印发的形式,提供各类现成“阅读题”作业,让学生多练多做,反复纠错,达到多快好省地训练“语文能力”的目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前期的经典阅读积淀,能引领学生寻找和发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要有慧眼,及时选择和教材有联系或有共通相似处的经典,;要有慧心,设计融合阅读和练笔及鉴赏推荐的题目,引导进行广度和深度拓展。通常我们称它为“阅读作业单”。它一般由以下构成:1、阅读导入2、阅读链接3、阅读心得4、阅读推荐5、交流平台。(附阅读作业单一份,取部分段落)

五(10)班周末阅读作业纸

温馨提示:

本片段选自小说《城南旧事》,认真阅读,看看你发现了了什么。

完成“读后检测”优秀者,获1-5分加分。

阅读链接:

早晨的太阳,正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的不太干净的脸上,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忽然,她站起来,撩开袖口,撩起裤角,轻轻地说:“看我爸爸打的!”我是蹲着的,伸出手正好摸到她的腿上那一条条肿起的伤痕。我轻轻地摸,倒惹得她哭出声音来了。她因为不敢放声,嘤嘤地小声哭,真是可怜。我说:“你爸爸干吗打你?”她当时说不出话来,哭了好一会儿才说:“他不许我出来玩。”

“是因为在我家呆太久了?”妞儿点点头。因为在我家玩久了,害得她挨打,我又难过,又害怕,想到那个高大的男人,我不由得说:“那么你快回去吧!”她站着不动,说:“他一早出去还没回来。”

我告诉妞儿,我们从前不住在北京,是从一个很远的岛上来的,她也说:“我们从前也不住在这儿,我们住在齐化门那边。”“齐化门?”我点点头说,“我知道那地方。”“你怎么也知道齐化门呢?”妞儿奇怪地问我。

“你是讲故事吧?”“也许是故事,”我斜着头又深深地想了想,“反正我知道齐化门就是了。”

“喝喝,你瞧你什么都知道,我不是要跟你说唱戏的事,你哪儿知道我要跟你说什么呀!”

妞儿犹豫了一会儿,伏在我的耳旁小声而急快地说:“我不是我妈生的,我爸爸也不是亲的。”

她说得那样快,好像一个闪电过去那么快,跟着就像一声雷打进了我的心,使我的心跳了一大跳。她说完后,把附在我耳旁的手挪开,睁着大眼睛看我,好像在等着看我听了她的话,会怎么个样子。我呢,也只是和她对瞪着眼,一句话也说不出。∥

A.阅读心得:

通过教师指向深入阅读的问题引领和穿插客观检测或主观表达的练笔设计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片段,领略写作技巧,体会思想感情,并训练语文能力。

1.片段部分已用∥两部分。

请各为它们取个小标题:

从这两部分内容,分别看出主人公“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

2.片段主要写了“英子”和“妞儿”之间发生的事。阅读后,我们了解到妞儿是个可怜的孩子,请简单说说她的身世及不幸遭遇。

3.有感情地读划横线的部分。签字: 你认为应该读出的心情。

4.你小的时候有无像英子一样问过父母有趣的事?或者做过一些印象深刻的幼稚可爱的行为,记录下你曾经的纯真片段

B.阅读推荐:

以故事简介及名家书评、影视介绍等多种方式为催化媒介,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台湾作家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一个儿童的双眼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天真的口吻向读者道尽世间喜怒哀乐。请大家去阅读适合的版本,(如金波倾力推荐版、配插画版等)也可去欣赏同名电影。

C.交流平台:

采用“一句话”或“一段感悟”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父母共评等,搭建一个读后反馈的平台,享受读书的心得和收获。

交流平台:“一句话”的读后感

读读来自豆瓣网上的书评,它们本身也是美丽的诗: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用了两三天慢慢看完,特别醉,特别美,林海音笔下昏黄遥远的童年,就是一幅幅老北京山水画。

一.经典片段阅读训练法之初体验:

(一)选择内容适合高段学生,使之“可读”

首先,要选择适宜青少年读的名著经典,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认知视野的拓宽和心灵的净化。不能过于深奥难读,艰涩枯燥,也不能过于浅显,缺少吸引力。内容情节上尽量好看、经典,具有代表性,行文上尽量有特点,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能帮助学生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便于学习模仿。

其次,关注学段、学龄和课堂,适度延伸拓展,运用迁移,寻找最近发展区。把握阅读时间和容量,不能越厨代庖切勿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学生的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还是立足语文课堂,在“语文教科书”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使有限教材内容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以五年级语文课文为例,可利用的经典作品阅读内容不少。

(二)做细读的有效策略,使之“会读”

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单一的较浅显的课文走向纵深的,较广博的经典文本,要想实施有效,必须探索具体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完善、突破:

1.精选片段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因为书的厚度,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没开始看就心生畏惧。鸿篇巨著,该从何看起?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经典名著必须遵循由部分到整体的阅读技巧,我们必须精心挑选名著片段,给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窗,让学生通过触摸、张望这个窗口,对外面其它的宏观世界产生兴趣。一旦学生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后,孩子自己便会深入其中,读得忘乎所以。

如读动物小说《春田狐的爱》,就要精选小说中最悲壮,最让人揪心的片段――狐狸维克多因无法救出孩子,在万般无奈和绝望情况下,艰难地做出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给它一份永久的“自由”和尊严。这个片段不仅有对动物细腻真实的心理、性格勾勒,还有唯美清冷的环境描写,孩子阅读这个片段,不仅感受到人类对动物无情损害,更感受到流淌在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当然也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喜爱并关注西顿这位世界级的动物小说大师的其它作品。

2.适当改动

经典创作出自不同年代、国家、名族,并且因为作者的不同风格,读者的文化差异,会让人觉得情节复杂,深奥难懂,即便在精选片段之后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要对片段作适当改动,使之语言上浅显易懂,行文思路上清晰明了,更适宜于小学高段孩子的阅读。比如在原著中,关于螳螂的描述,作者运用了将近六千多字,配以观察日记、手绘插图、各类资料,其叙述风格是比较随意的观察日记体形式,显然不太适合小学生。在经典阅读片段《螳螂》时,笔者就作了大量改动,分别选择了螳螂的外形、捕食、繁殖三个最精彩的内容,适当修改,用并列段落的形式一千字左右紧凑地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读后对螳螂形成一个对比鲜明的整体认知。

3.问题引导

学生面对经典片段,他们的理解和感受的深浅度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孩子阅读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走向深度阅读和思考。教师必须有针对该片段的问题引导和体验交流。所以,要设计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聚焦重点,唤醒学生想象,填补情节空白,激发他们表达和分享欲望以及阅读原著的兴趣。

4.鼓励主观表达

阅读课外的名著片段,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在扼杀“读者个性”的同时,也会剿灭阅读热情。而反之,则会点燃学生的表达和思辨火花,对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和健全人格有极大椭。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笔者就充分设计了有利学生主观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引向对人物性格、情节局势的更深思考,并通过交流评价,是之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后续阅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