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游戏范文
时间:2023-04-09 20: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节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态学理论的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如何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1.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的辩证统一,包含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生态关系。生态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2)生态链。生态链起初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营养关系的复杂网络关系,指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实现彼此的循环运作。
(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阳光、土壤、空气等非生物成分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就会招来大自然的惩罚。
2.和谐教育的生态规律。教育生态环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教育生态环境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彼此联系、彼此作用,处于连续的有序运动之中。
(1)整体效应。整体效应是指在各层次的教育单元和各种生态因子中,各个单元和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组成统一的整体,最终产生整体效应。
(2)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包含人工和自然的小型生态环境,花盆中的个体或群体一旦离开这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了生存能力,所以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
(3)耐度。“耐度”是1911年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或将其任何一项因子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可出现上述结果。”如果人为地超出了最适度的范围,主体同化环境生态因子的速度就会减慢,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整体失衡和功能失调。
二、职业倦怠理论的概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理论比较丰富,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有几个主要概念需要明确。
1.职业倦怠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医生Herbert Freudenburger在1974年提出的。对职业倦怠的界定,目前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是:“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2)教师的职业倦怠。美国社会学家Schward和美国教师评鉴学者Iwanicki专门界定了“教师职业倦怠”,他们认为当教师自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不能有效地完成份内的工作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可见,当教师不得不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去做更多的工作,而得不到社会的肯定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3)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幼儿教师在长期的高水平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不能得到适当缓解和帮助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强的压力感、挫折感和沮丧感,对幼教的职业生活感到疲倦,甚至萌发退出幼教行业的想法。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国内很多幼儿教师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绪衰竭。情绪衰竭是指因为工作带来的疲倦感觉,表现在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在忍受职业倦怠的困扰下,幼儿教师经常会紧张不安、易怒易燥、神经过敏。很多幼儿教师在家里经常会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
(2)去人性化。去人性化表现在用消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学生,躲避社会交往,不愿与学生接触。个别幼儿教师还将幼儿看作没有感情的动物,对幼儿贴标签,侮辱幼儿。
(3)个人成就感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即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和评价的下降,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丧失工作热情,感到无法胜任工作,无法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幼儿教师在对职业缺乏热情的条件下,消极对待工作,呆板教学,教育能力降低,对幼儿的管理也经常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以生态学视角,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置于生态学视域,研究如何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能够提供一些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对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生态学视角下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是生态学原理在教育上的迁移,根据以上对生态学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概述,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如何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出了以下建议:
1.构建全社会的和谐教育整体效应。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整个教育事业是一个生态系统。综观现实,我国0~6岁的儿童占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而我国教育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存在着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对幼儿教育不够重视,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诸多困境。然而,要想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遵从教育发展的整体效应,重视幼儿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经济地位,让幼儿教师的付出与回报逐渐平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2.营造幼儿园的和谐生态环境。
(1)强化幼儿园环境的生态链法则。幼儿园的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了幼儿园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生态链,有效地协调好这三者关系,将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制度建设对于幼儿园十分重要,管理的重要任务应重“理”,而不重“管”,要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心里放松,人格平等,工作才有积极性。但幼儿园即使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也需要幼儿教师去贯彻和落实,所以幼儿园的精神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中,幼儿园以教师为本,真诚地关心教师,让幼儿教师感到被尊重和被信任,激发了工作热情,使之真心地为孩子服务,为幼儿园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消减职业倦怠感的目的。
同时,如果幼儿园长期注重文化建设,那么全园教师努力工作就成了乐趣,提高素质就成了需求,工作创新就成了渴望,服务奉献就成了荣誉,幼儿园成了孩子的乐园、教师的家园。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又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呢?
所以,在幼儿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加强外显的制度建设,注重内在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重视幼儿教师的性别生态平衡。在幼儿园生态环境中,男女性别教师的比重应该基本平衡,如果一直是女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男性教师数量不足或者缺乏,那么这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对教师自身和儿童的未来发展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男教师,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不容易培养孩子们的勇气、胆量,不利于儿童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观点的形成。此外,男、女教师经常性地交流与合作,将起到性别优势互补的效果,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也能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形成幼儿园和谐、健康、生态的幼儿教师队伍。
(3)把握幼儿教师的工作耐度。幼儿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只是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是要求保教结合,以保育为主。幼儿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相关的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初步的责任感,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幼儿教师要随时应对幼儿的一些突况。同时,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又高,加上幼儿教师工作任务的繁重,就会造成幼儿教师工作超载的现象,导致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幼儿教师要实现好的发展,就不能超过自己能承载的度。
3.消解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 “花盆效应”。在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中,首先要消解“花盆效应”,坚持终身学习,不要把自身局限在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以免使幼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其次,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教职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平时应注重同事间的互动、个体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从而建立全方位、动态、开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幼儿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花盆效应”。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高度重视,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寻求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希望幼儿教师能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构建和谐、生态的幼儿教师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93.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61.
篇2
一、以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
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就是对幼儿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意图上来说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幼儿的某种行为;另外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幼儿的某种行为。但无论幼儿教师的指导是促进或肯定还是抑制或否定,都需要建立在幼儿教师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当前的活动兴趣、已有的游戏经验,才能准确地做出是否需要介入或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介入的判断。因此,观察和分析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二、把握幼儿教师的介入时机与介入方式
当幼儿教师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后,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的时机或方法是不合理的,将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担,那幼儿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价值的行为,甚至会出现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一)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按照游戏进行的过程,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游戏开始阶段。一般在游戏开始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但有时会出现幼儿扎堆一种游戏的情况,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当幼儿进入游戏时,有的幼儿却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的游戏意愿,徘徊在游戏之外无所适从,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顺利进入游戏的时机;幼儿在构思游戏玩法时,出现困难,只是随便摆弄游戏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构思游戏玩法。
(2)游戏阶段。这时候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教师需要介入的时机大大减少。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产生冲突,自己却又不能解决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当幼儿的游戏内容出现不合理的消极内容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转换游戏内容,使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阶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一般是提醒幼儿游戏时间的结束。
2.按照幼儿所进行游戏的熟悉程度,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进入新游戏的介入。新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新颖的,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起的。新游戏的进展过程中,游戏又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开展,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新游戏中的困惑,如教师发现幼儿游戏不能有效进行是因为缺乏适合的材料,那教师就需要介入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材料;在新游戏中,幼儿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游戏成熟期的介入。这时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已熟悉,也能顺利开展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盲目进入,通常是幼儿在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教师才介入,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3)游戏疲乏期的介入。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或破坏纪律,或滥用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帮助幼儿转换游戏或更换游戏材料。
(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一般认为,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1.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游戏中,而是以教师的身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议、引导、说明、鼓励,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材料的提供来进行。
案例一
辰辰和佳佳吃完早餐后,来到“娃娃家”。佳佳做“妈妈”,辰辰做孩子。佳佳给辰辰拿了一个玩具手枪,对辰辰说:“我给你买点好吃的东西,你在这好好玩儿!”佳佳一会回来了,拿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糕点”。辰辰放下手中的玩具枪,摆弄各种“糖果”和“糕点”,然后说:“我要吃蛋糕!”佳佳手里拿着“蛋糕”对辰辰说:“‘妈妈’喂你,把嘴巴张开”,辰辰张大嘴巴,把“蛋糕”咬住。在一旁的教师连忙说:“辰辰,蛋糕是假的,你不能吃。”
案例一中,由于小班幼儿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以假当真。教师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唤起幼儿的假扮意识,这种介入就是一种直接介入。
2.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影响或干预。这种介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
案例二
“7+7”中式快餐店营业有一会儿了,没有顾客来。“服务员”瑶瑶大声叫卖,仍不见“客人”来,“收银员”豆豆、“厨师”雨辰没事可做,开始胡乱敲打,好多东西散落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收拾。突然豆豆和雨辰开始抢着摆弄“电风扇”。
教师看到这些情形问道:“你们在忙什么呀?”
瑶瑶:“我们修电器呢,装修房子!”
教师:“我和你们一起装修,我是设计师。”
教师的提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瑶瑶、豆豆、雨辰争着说:“我来做工人!”于是,大家一起投入装修工作中。
教师先把桌子摆放整齐,把在水池边胡乱堆放着的小毛巾,叠平整放好,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餐桌上还应该放些什么呢?我要仔细考虑考虑,好好设计一下。”说完教师便悄悄退了出来。
瑶瑶、豆豆和雨辰把“电风扇”摆好,说:“电风扇修好了,‘客人’来吃饭就可以吹了。”然后再餐桌边又忙碌起来,在每个座位摆上一整套杯子、盘子、调羹等,再加上一块小毛巾,并逐一放上“小瓶醋”“辣椒”等。这样一摆放,中式快餐厅变了样,很快吸引了很多‘客人’。
案例二中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把教育意图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暗示的影响,这种介入就是一种间接介入。
篇3
(一)中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频率
本研究以调查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一个中班,并对其两名带班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观察,教师取代码为a、b,两名教师的教龄依次为5年、1年。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频率是指在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发生介入行为的次数。幼儿园中班每次进行角色游戏的时间为40至45分钟,除去游戏的准备时间和游戏后的整理,本研究以每次角色游戏活动时间为30分钟为观察区间。所以下面表格显示的是30分钟为时间单位记录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与平均频率。根据观察后的记录下的数据,统计得到以下的结果。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
(1)两名教师在笔者观察的时间内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频率较高,两人介入次数总数为46次,在每三十分钟内教师平均介入次数为11.5次,也就是说教师平均每分钟要介入0.38次,每隔4分钟就要对幼儿游戏发生一次介入行为。根据调查发现,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自主的,游戏兴趣也是很高涨的,所以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②中班幼儿的特性让教师对于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的介入行为增多。处于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其游戏内容和情节较小班更为丰富,而且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具备大班幼儿的交往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会出现较多违反游戏规则与纪律的问题,而且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角色意识不强,游戏主题不稳定,出现频繁换场的现象,是规则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游戏水平更需要教师介入后进行支持,并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就是教师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介入行为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a教师的两次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都相较于b教师要低。根据调查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教师的教育经验有关。介入次数较高的b教师是教龄为1年的新教师,她认为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幼儿的游戏,但是对于哪些游戏情境是教师必须介入的有利时机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她在各种适宜的或不适宜的情况下均介入幼儿游戏。这样就使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偏高。而介入频率较低的a教师有着5年的教育经验,她认为介入行为并不是想当然说介入就介入的,有时不介入会比介入更好,有时只有介入才能促使游戏的继续发展,关键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收获经验,培养教师自身的观察敏感性,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促进幼儿在游戏发展。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介入时机选择
本研究对介入时机的分类,发现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有六种介入时机情境,具体见下表。通过上表的统计记录,可以得出:
(1)当教师发现游戏中蕴含提升幼儿经验的教育契机时,教师介入次数为20次,是所有介入时机的情境中比重最大的一个。这说明了教师在选择介入时机上首先关注的是为了引导、支持和发展幼儿游戏而介入的介入时机。在尊重幼儿为游戏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游戏向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向进展。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及观察敏感性,时刻关注教育契机的出现,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
(2)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次数为11次,居次。这说明幼儿主动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介入机会。幼儿的主动寻求帮助,使幼儿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较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类介入时机,主动把握幼儿的需要,把这种机会转化为有利的介入时机,使介入的正向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教师的介入效果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为了强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那么以上介入时机情境下的介入都是适宜的、不可缺少的吗,它们是否出现了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教师的46次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的考察,分析在这些介入时机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的影响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即是否支持了幼儿游戏,是否对幼儿的游戏意愿给予满足。本研究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考察,得出每种介入效果类型的介入次数及占介入总数的比例,见下表。从表2.3的数据可以看出:
(一)正效介入为最多,却只占介入总数的54.35%。从整体的介入效果来看,教师的有效介入最多,占了一半多。这肯定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开展是起到一定支持作用的,但这也同时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有效指导率并不理想。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承认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幼儿自身的游戏意愿。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时机,幼儿也就会主动的接纳教师的介入,从而达到介入的效果,实现正效介入。
篇4
链接一:总体学情反思
纵观整节课:
教学流程(对比式谈话引入“饿”—扣“饿”体会无水之苦—扣“饿”体会有水之乐—领悟课文反衬的方法—说写结合,升华情感)大体是按自己“精致”预设去有效实施的。
教学目标的达成性也较好:《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我主要定位于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理解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从而感悟水的珍贵及为村里人带来的欢乐,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二是“渗透品析词语的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揣摩、感悟文本。”三是“理解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快’,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也较好:“扣‘饿’体会无水之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的链接,促进学生在扣词品悟过程中有感而发、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内化文本的过程中情为所动,初步引领学生触摸情感的同时也牢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扣‘饿’体会有水之乐”环节,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再针对每一段放手让他们交流感受,相机进行重点词句的品读训练,并辅之以想象练说、情境表演、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在激情促悟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情感。而“领悟课文反衬法”及“说写结合,升华情感”这两个教学环节也可谓过渡无痕。
相对而言,本节课学生思维深度的达成性却不是如原先预设那么理想,“扣‘饿’体会有水之乐”的核心环节,学生在自主交流2~5自然段的阅读感受时,文中一些本该能促人深思的地方学生普遍谈得不够深入。
链接二:睿智调控反思
聚焦课堂众多的教学细节,其中针对几个生成性处理的睿智调控印象较深刻,自我感觉还颇满意。因为这样的睿智调控,确实有效调动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使大多教学设想得以优化实施。
睿智调控细节一:
针对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谈谈“哪些字词震撼了你,为什么?”当学生说到“我从‘十公里之外’体会到村里人挑水的路途很远的相关话题时,我原先预设针对这一回答根本没打算进一步生成引领,只是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作出这样的应答式引导:“到‘十公里之外’去挑水,可是挑回的只有—— 一担水。”
可实际教学时,当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时,我脑海里不由快速思考起来:十公里路程到底多远,大多数孩子有实际的概念吗?如果没有实际的概念,他们又怎能真切地体会到村里人喝上水的辛苦呢?于是,灵感刹那间产生,我做了如下的睿智调控:“十公里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听一听。假如我们坐中巴车到乡下,由金坛到后阳大概有8公里的路程,那十公里的路程中巴车就还要再往前开2公里。怎么样?远不远?”
如此生成性调控,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村里人生活的苦,也为后面感情朗读积淀了情感的铺垫。
睿智调控细节二:
(第一自然段“触摸情感”板块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如果也生活在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子里,会有怎样的感受”的基础上,促使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现村里人缺水的艰难和苦涩似乎已水到渠成。原先设想就是指名读、再集体读这句话,可当本班素有“朗读高手”之称的李凌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我猛然意识到:学生读得好,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给予激励,或让其他学生给予积极评价,这也是课堂迫切需要关注的人文性理念。我想到了让其他学生借助李凌的成功朗读去想象画面——“听了李凌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既促进了学生在文本有效再内化的过程中情感的迸发,还无痕地肯定了李凌的朗读。
这一两全其美的睿智调控,成功演绎了学生齐读时“情到真时自然浓”的美好境界。
睿智调控细节三:
针对“说写结合,升华情感”的结课环节,“精致”预设时,我只给了这个环节2分钟的时间,考虑到实际教学的时间调控,所以师生创作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说写结合”环节实施完毕,我还安排了一个机动环节,即提供三则摘录的节约用水公益用语:
①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②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③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如果时间来得及,就让学生齐读后再相机结课: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珍惜生命之源!
实际教学真如预设一般,时间较紧。整个结课环节其实是“超时”的,大概有2~3分钟。当时我不由得犹豫了:“超时”的情况下要不要实施机动环节?思量再三,我果断地予以了实施,花时也只不过20秒,“动口之劳”而已。
可这20秒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尤其是摘录的最后一则节约用水公益用语——“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定会久久地叩击着学生的心扉,从而转化为一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篇5
下面以三个实验操作为例,谈谈怎样精心打造细节。
一、设计材料,让实验得心应手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这一实验探究的是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实验选用的材料是尺子和书本(用于压住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面长度的影响。延伸越长,声音越低,延伸越短,声音越高。
这一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尺子伸出桌面外面的长度。由于尺子本身有刻度,这一点很好控制。而学生拉动尺子的力度极难控制,实验中用力不一,尺子摆动的幅度也不相同,导致一次实验中出现多个变量。
怎样保证实验中尺子摆动幅度一致,用力相同呢?我是这样设计操作的。用几本书沿桌面平齐压住尺子,最上面一本书伸出桌面3---5厘米。实验中每次拉动尺子升高到接触最上面一本书边缘即可。这样做无需增加材料,简单易行,最重要的是保证尺子振动的幅度是一致的,也就保证了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二、设计思路,让实验精益求精
《电磁铁的磁力(一)》(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是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实验。这一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线圈的圈数,传统的做法有两种。
1、分别制作三块电磁铁。用三根相同长度和粗细的导线,分别缠绕在三根相同的铁钉上。缠绕的圈数依次为20圈、40圈、60圈。
这样做对比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1)准备材料多,操作琐碎。(2)上课时缠绕时间长,两次实验之间间隔时间也相应延长,不仅影响教学时间,也影响实验连续性。(3)铁钉和线圈仍存在可变因素,影响变量条件的唯一性。
2、制作一块递增式电磁铁。用一根铁钉和一根导线先缠绕20圈做第一次实验,然后递增至40圈、60圈分别做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
这样做选用材料少,对比更加明显,且保证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就是线圈的圈数。但是实验中仍需要缠绕三次,两次实验之间间隔时间也较长。
怎样节省教学时间,保持实验的连续性呢。我的做法是制作一块递减式电磁铁。
用一根铁钉和一根导线先缠绕60圈(在缠绕电磁铁至20圈和40圈时分别做好标记)。
做第一次实验,然后递减至40圈、20圈分别做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
这样先一次缠绕然后递减式的做法,不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全部操作过程,也保证了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同时,递减式的操作相对容易,减少了两次实验之间的时间,使实验更加紧凑、连贯。
三、设计板书,让实验有板有眼
在执教《声音的传播》(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5课)一课时,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围绕这五个教学环节,我精心设计了六次板书。这六次板书不仅直观展示了实验的过程,也将教学融为一体、水到渠成。
1、认识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板书:
2、认识声音是通过固体和液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1)摸声音。板书:(振动)
(2)看声音。板书:(固体?声音?液体 振动)
(3)师生探讨原因。(水的波动是由音叉振动引起的,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板书:(固体?声音?液体 振动)
3、游戏制作:土电话(体验声音是怎样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的)
4、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是否一样。板书:(省略)
篇6
每次综合性考试都缺少不了作文,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平时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写作打下基础,准备材料。它占学生语文能力输出的半壁江山。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少教师加大了作文教学的投入,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工作不可避免地跌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这就说明了它的繁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做了指导性的规定,总目标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第二学段(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循序渐进,到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可见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二、从教师环节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先要从教师这个环节入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做好系统知识传授的准备工作。不然,一切都是空谈。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自己的八字设想: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就是在教导处或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全校语文教师分工合作,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这个系统,再用一年时间实践和检验这个系统,之后的时间边拓展边完善这个系统。期间要形成书面资料,并一定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修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语文教师分工合作,制订好作文教学提纲虽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虽然我们使用的语文版教科书上每单元有作文教学范例,但是我觉得前者显笼统,后者不够系统具体,实际操作起来会不方便。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标准、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好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提纲。提纲分两方面:一是所有年级都需执行的。要写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并付诸表达。培养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二是各年级分阶段执行的。主要就是写作技法的学习,谋篇布局、立意选材、开头结尾、过渡衔接等。
2.教师分工合作,完善好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集体制定好提纲后,再分年级、分知识点安排好每位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教学资料,并编成课时教案。既要详细具体,又要有的放矢。最后,形成各年级的电子文档教案。
3.教师分工合作,布置好阶段性作文教学的工作有了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教案,下面关键就是执行了。在教导处或语文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各年级各科任人手一份年级作文教案,每学年完成制定好的课时教学任务,并做好教学后记。教导处和科组长也需安排每位教师一定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既做到了监督又促进了交流探讨和检验。最后还得安排全体语文教师的总结。用一两年的时间检验完善这个系统。
篇7
1、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工程商和用户并不明白VGA双绞线传输的优势在哪里。VGA双绞线传输产品生产商大多是技术出身,对技术持有的是保守态度,不仅不对市场进行宣传,而且对客户闭口不谈技术原理,好像对别人说句差分信号就泄密了。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这样对行业的长远前景,市场的推广相当不利,也不能让工程商及用户有更实惠的方案选择。
2、某些传统VGA传输产品生产商不甘心失去首经有的市场份额,不惜破坏诚信度、虚假吹嘘设备性能。记得当年北京有公司的新推出双绞线传输产品刚刚出现,宣传能够传输120米左右的时候,RGB传输方式宣传可以到150米;到我们宣传新一代双绞线传输设备可以到达300米距离时,RGB传输设备也有人宣称达到300米,甚至有人在千家论坛号称RGB传输可以达到1000米距离;荒唐得不可想象,就是VGA光端机目前也不过是这个水准,多模VGA光端机的甚至还达不到这个距离。
为了真实了解VGA视频传输技术谁优谁劣,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VGA视频定义
VGA视频是由IBM推出,英文全称是Video Graphic Array,即显示绘图阵列。早期的VGA是支持在640×480的较高分辨率下同时显示16种色彩或256种灰度。随着各个电脑显卡厂家的大刀推广及开发,VGA视频模式已经扩展到支持分辨率800*600、1024*768……2048*1536等,刷新率和色度也有大幅度提高。
VGA视频信号组成
VGA视频信号是模拟分量信号,由5种信号组成,分别是R、G、B三原色及H、V行场同步信号。
VGA视频线由多根同轴电缆组成,行业内说法是3+4,3+6,3+9……等,表示内部线的数量,很多人以此来判断线的质量。其实VGA的好坏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那个“3”一代表的RGB三原色的信号,这三根线的线芯直径要粗,材质要纯。
VGA视频信号采用普通VGA线不能远程传输的原因
视频信号传输过程中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扰和衰减,对于干扰一般采用屏蔽接地,抗干扰电路等就可以解决,对于衰减一般可以用前端放大、后端补偿等模式解决。
VGA视频却有它的特殊性:VGA视频在使用VGA线远距离传输的时候,采用上面的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于外部电磁干扰,有采用屏蔽层屏蔽接地,穿金属管等方式来解决;但VGA视频信号的干扰却来自它内部本身:VGA线里面的RGB三原色信号都是非平衡信号,传输过程中都会对外发散电波,进而产生相互干扰,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串扰。在短距离传输里面,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距离加大,这种干扰就越来越强,最终导致图像效果出现明显的偏差,甚至完全不能显示。
这种来自内部的串扰具有VGA视频信号本身一模一样的幅频特征,电路抗干扰只能针对具有不同幅频特征的电磁干扰;而且这种串扰强度还会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前端放大;如果采用后端放大的模式,由于无法过滤串扰信号,放大电路会将串扰信号一起放大。既不能对信号做放大补偿,也不能对干扰进行过滤,所以如果不在技术上面做彻底改变,就无法做到VGA视频信号的远程传输。严格来说普通VGA线的传输距离为15米,在对图像质量标准下调(带宽不高、容许一定图像偏差)的情况下,采用放大电路可以达到30米。
RGB传输技术
RGB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对VGA视频信号进行分离,分别用五根同轴线缆来传输VGA视频信号的R/G/B/H/V五种信号的传输方式。
从技术上来分析,RGB传输方式没有对VGA视频信号进行技术上的改变,只能从传输形式上做了变动;在采用屏蔽较高的同轴电缆后,对VGA视频信号的内部串扰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也增加了VGA视频信号的传输距离。那么RGB传输方式是否可以真正的解决VGA视频传输的问题呢?
同轴电缆特性决定了不适合VGA信号传输:同轴电缆本来是用于视频信号基带传输的线缆,在传输5M以下带宽的信号衰减小,工程中一般用来传输带宽6M以下的摄像机视频图像。VGA视频在800*600/85hz视频带宽约为:57M,高分辨率情况下2048*1536/60hz带宽约为300M。由于导体在传输交流信号的时候,同轴电缆中会产生涡流、趋肤效应,其强度随着频率越高而增强;因此同轴电缆的有效电阻会随着信号频率的升高而变大。实际测试中同轴电缆在传输5M带宽以上信号的衰减急剧增大。
因此我们不能把同轴电缆传输带宽6M下视频信号的传输距离等同于RGB模式下高带宽VGA视频信号的传输距离,同轴电缆也并不适合用来传输高频的VGA信号。
串扰:RGB传输模式对串扰的抑制作用对比原来的VGA先传输模式有所改善。但是没有技术的革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串扰问题,在长距离传输中,串扰问题同样严重影响到图像效果。
RGB信号传输存在先天缺陷:从工程施工的角度,RGB传输存在重大的施工难点,现场施工布线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拐弯的地方,由于一个VGA信号被分解为几根同轴电缆传输,线的直径变得很大,每根线每次拐弯的半径都不一样,这样就出现多次拐弯后传输同一信号的几根线长度不一,信号无法同步的现象。而在实验室的测试图像的时候则不存在线的长度差别,所以实验传输的效果和现场施工的实际效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不得不返工而造成重大损失。
VGA双绞线传输技术
视频双绞线传输技术是国际上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热门技术,最初也是用来传输普通视频信号。广州宏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对双绞线传输技术进行精心的研究,并推出VGA视频延长器等一系列多功能产品,专门用来传输VGA视频及相关其他信号。
研究发现:利用平衡差分信号原理来传输VGA视频信号,和传统方式相比有巨大的优势。非平衡信号转为平衡信号后,会产生一对极性相反,波形相同的信号,通过一对紧密绞合在一起的双绞线线对传输,在信号对外发散时,由于它们波形相同而极性相反,任何时候的对外发散的电波相互抵消为零,不对附近电缆产生影响,这样就从技术上彻底解决VGA视频的串扰问题。
既然串扰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也就解放了VGA视频信号传输技术上的限制。虽然网线的线芯比较细小,我们可以在近端做最大限度的放大处理,在远端做最大的电路补偿。
双绞线传输技术对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也非常强。当外部干扰对双绞线产生干扰作用时,会同时对两根绕在一起的正负信号产生相同的干扰,远端接受信号的时候,两根线的本来信号相加抵消为零,剩下的就是完整的干扰信
号,我们只需按照干扰信号强度对传输过来的原信号进行反向补偿,就可以实现信号的完整还原。
VGA视频信号组成为五种信号,网线里面只有4对线,要用网线传输VGA视频信号,必须对信号进行重新编码处理,同时通过编码,我们也可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性。我们使用网线里面的三对双绞线来传输VGA视频的R/G/B三原色信号,然后对H/V信号进行编码,混入R/G/B信号中传输,再在远端进行分离解码,还原为H/V行场同步信号,这样网线中还可以多出一对双绞线用来传输别的信号(如:音频、鼠标键盘信号、RS485等)。
VGA视频延长器对比其他方式的优势:
1 VGA双绞线传输技术采用单根网线连接,和VGA线及RGB线缆比较,线材更便宜,购买十分方便;
2 布线方便,网线柔软而细小,施工时拐弯和穿管都非常容易;
3 抗干扰性强;对外部电磁干扰有很强的抵抗力,在恶劣环境下性能稳定;
4 功能强大,能同时传输VGA信号和其他信号,减少其他信号的布线费用;
5 传输距离远,图像清晰,300米1024*768/60HZ-3db;
6 价格低廉,目前150米内的VGA延长器价格已经比RGB长线驱动器低了不少;300米距离的延长器价格也不高。
VGA视频双绞线传输技术作为最新一代VGA视频传输的廉价解决方案,相比传统方式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和使用施工方面的优势,已成为VGA视频传输工程广泛使用的主导产品。
篇8
【关键词】研究型 ;幼儿教师 ;知识; 能力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两个文件要求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的规律。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更是明确要求教师“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因此,对幼儿教师而言,“研究”并非是教师分外工作, 而是国家规定的幼儿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研究型幼儿教师才是符合未来时代需要的幼儿教师。
然而,我国目前对“研究型”幼儿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讨论目前还并不完善[1],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总体素质偏低。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幼儿教师乃至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学历不高[2],因此妄谈“研究型”似乎很可笑。然而,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师资培训的力度不断增大,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必然趋势。对于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而言,研究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能力,而“研究型”幼儿教师也将会成为各幼儿园的核心骨干力量。那么,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呢?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丰富的通识性知识
作为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通知性知识,例如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教育基本情况、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学前教育。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在幼教界言幼教,而应该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从更广阔的世界反观学前教育。
想要成为研究型幼儿教师,老师还需要掌握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例如发展的历史、政策走向、现实现状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更客观、更公正地看待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想要做研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现今的研究和以往不同,需要研究者能够使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例如运用数据库查阅文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这些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轻松、更快捷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幼儿发展的知识
学前教育这个学科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可是它有着丰厚的学科基础,其中最重要、最科学的基础学科就是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作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深入掌握幼儿发展的相关知识,才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有基础、有底子,才能够使自己的研究遵循科学的道路前行。
作为一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以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知道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知道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知道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够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幼儿保育的知识
幼儿园有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幼儿各方面的成长均在保育工作中得以体现。因此,对于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保育工作是很好的研究机会,很好的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保育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幼儿教师需要熟悉一日生活安排、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幼儿常见的疾病和意外事故,知道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4.幼儿教育的知识
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教育幼儿是其本职工作,因此要牢牢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准确地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熟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熟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核心理念、各年龄幼儿发展的目标及教育策略,掌握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保育的能力
不论是做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还是研究型幼儿教师,均需要首先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并知道如何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
2.教育的能力
(1)创设精神环境的能力。良好的精神环境是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旦没有了班级常规的保障,教育教学活动也一定是杂乱无章的,因而教师还需要建立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创设有利于幼儿成长、学习和游戏的环境。
(2)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经验型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喜欢过度依赖现成的教材和教案,“照着”优秀的教案去实施自己的教学。但研究型幼儿教师则要求更多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尊重每个幼儿不同的认知、行为、情感和需求,视教学活动为动态、生成的过程,能够随着教学情况变化创造性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3)组织幼儿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游戏的能力。首先,研究型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符合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其次,要能够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同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3.良好的沟通与反思能力
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要善于沟通,包括与幼儿的沟通、与同事和集体的沟通、与家长和社区机构的沟通等。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幼儿,能与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友好合作,能争取家长和社区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对于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善于反思,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业务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需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总之,在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沟通与反思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要求。
4.研究的能力
对于“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研究者是其必备的角色和身份。首先需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看似平常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要具备收集资料的能力,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需要知道应该从哪里收集可靠的资料,以及如何得到这些资料;第三,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收集的方法,例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行动研究法等在幼儿园一线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如作品分析的方法、观察数据的处理等;最后,研究型幼儿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报告撰写能力,以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的能力。
总之,一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才能够保证自己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起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田杰.农村幼儿教师研究综述――基于近三十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
作者简介:
篇9
一、自由版式中的解构特征
“解构”,最初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来理解的。在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原是“消解”或“解除解构”的意思①。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则借取了海德格尔的“消解”意义,将其转化为“解构”的思想。所谓解构,就是从颠覆语言解构入手,旨在反对结构主义的研究或认知模式,以求破除结构主义造成的思想限定,谋求更深层次,更广阔的发现和建设。
解构主义具有强烈的个性,其设计风格常被人们归纳为多变的、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或者凌乱、模糊的。它用不稳定、不连续、差异性的特点,消解了结构主义的单元化、模式化的规律性。自由版式设计中的解构性,实质上是对传统理性版面设计的反叛和颠覆,是对原有古典和以数理为基础的排版秩序结构的肢解和破坏。它将视觉元素和数码化的符号重新组合,反对秩序的存在,元素符号们独立的各尽所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建立多元化的自由秩序。这些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序的版面构成元素
在自由版式设计中反对秩序的存在,各种版面构成要素在版面中自由的进行大小、长短、宽窄等各种穿插。图形和文字可以随意放置在版面的任何一个地方,方向可以倾斜或无序。文字、图片、色块、粗细不等的线条,构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空间,充满了切割与重组、解构与承袭的各种创造的可能性。例如以自由版式设计见长的美国平面设计师大卫·卡尔森,他的设计以难已辨认的字体和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而出名:倒置混合的排版,各种不同混杂安放的字体,混乱的标题,大小写字母和模糊叠加的形式,还有的字甚至还塞入了小的斜方框中。版面中的构成语言元素呈不和谐及总体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号混合(如图1)。但是让批评家都感到吃惊的是他的作品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这种无序的版面构成所展示出的解构性,所呈现的漫不经心,颠覆了美学的边界。这种构成形式使版面设计进入一个更为宽松和多元的时代。
2.大胆的版面构成手法
自由版式的构成手法充满了自由,大胆和随意。设计者往往通过合成、透叠、模糊、扭曲等特殊技巧来塑造版面中的各种组成元素。运用电脑、数码等新媒介进行版面特殊效果处理的手法,成为自由版式设计发展的新动向。在技术的支持下,自由版式设计中充满了实验性和偶然性,往往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确定的图形和肌理还有偶然的错误效果保留等等都可以成为版面的构成手法。例如大卫·卡尔森就把在雕版和油印时代无法回避的错误视为一种美。残缺的字母、油墨的污迹以及滚筒的线痕迹成为他最爱使用的页面装饰元素之一。如图2所示,他通过大胆而多样化的手法,在版面设计中构成一个多视点、矛盾、虚幻的多维空间,实现了创意的无限潜能。
3.个性的版面构成氛围
个性就意味着与众不同。自由版式的设计目的似乎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视觉欣赏。在自由版式设计中,追求新颖独特的个性表现和有意制造某种神秘、无规则的空间,或者以追求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读者。它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让人们印象深刻,能鹤立鸡群于众多视觉形象之上。它完全吸收了解构主义的非理性思路,将那些长期被忽视在传统审美之外的潜在的、从属的形式特征突出和强化,力图唤醒观者的一种陌生的审美意识。这种个性化的处理编排和独特的形式构造使版面产生了神奇美妙的视觉效果,为版面注入了更深的内涵与情趣。
二、自由版式在解构视角下的信息诉求表现
尽管自由版式设计的风格具有极强的“非主流”性,但是发展至今的自由版式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激进”设计,而是对解构主义的修正性运用。对一些商业广告或书籍的版面设计时,为了确保设计信息的良好沟通,自由版式设计还是要部分遵循必要的常规设计原则来适应观者的视觉心理。设计师会尽量利用一些看似不和谐的点、线、面与破碎的图文符号去重组版面,来实现详尽分析、清晰示意和个性传达的目的。自由版式中的信息诉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1.新奇的视觉吸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具有高度选择性。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当看到一些不太简约合宜的格式塔时,在观者身上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刺激物的强烈趋势: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个简洁规则的好的格式塔的特征。”②在自由版式设计中正是兼顾形式自身的性质和视觉心理的能动反映,利用那些看似零乱、繁琐、无逻辑的视觉形态,创造出挑战观者阅读经验的版面来刺激观者的神经。其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们更长时间的强烈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让观者的目光在版面中游移、选择、判断,积极地去组织画面,努力去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如图3是一个工作坊海报,海报中有意将“workshop”的字母拼写打乱、错位、横竖交错,并通过放大的字母对画面进行分割。这种自由的排版方式不但诱发观者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到作品的解读,还利用版面的新异性来取代人们对传统版式中常态关系的麻木,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篇10
一、以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
(一)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旅游行业的一个全方位阐述,又为掌握旅游专业相关技能奠定了基础。但对旅游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仅限于某几个学科知识。知识之间需要融会贯通,教师要站在相当的高度理解所教课程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仅包括该学科的概念体系,而且也包括这个概念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而对于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而言,不仅要充分熟悉所教学科内容与导向,还要对整个旅游专业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所熟悉,即充分了解专业所有核心课程,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因为这些课程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前厅服务时,将会涉及到客房与餐饮的内容;在对学生讲解带团程序与技巧的同时,会涉及到《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与《导游业务》知识,同时也会涉及到前厅与客房、餐饮的知识。因此,要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与就业能力,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就必须将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掌握专业内所有核心课程。
(二)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导游业务》、《旅游概论。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对这些专业学科的理解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所有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为客人提供前厅接待服务为宗旨,让学生熟悉整个前厅的接待程序与标准为导向;而客房服务与管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为客人提供住店期间的所有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为客人提供其所需的餐饮服务;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与常识,如中国的烹饪流派及风物特产、中国的主要客源国(地区)和中国的世界遗产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导游业务》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充分熟悉其带团程序与业务流程。《旅游概论》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史、以及各个阶段的背景与变化规律。每一个专业学科都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与理解到这些专业学科的导向和内容的同时,才能更好的教学。
二、以旅游专业基本技能为支柱
(一)掌握旅游专业基本技能的必要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技术教育除了与普通教育部分相同的基础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课程。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教师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性就现目前而言,中职旅游专业所包括的专业核心技能有托盘、摆台、上菜、铺床以及导游讲解。如何托盘?即掌心向上、五指分开、掌心不与盘底相接触、挺胸抬头,平视前方等,这一系列托盘的技巧都是我们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与此相关的还有上菜的注意事项、铺床的程序等。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自身应首先充分掌握该专业所有技能技巧,并运用自如,然后再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除此之外,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对于与旅游相关的技能方面的掌握,还不仅来源于旅游理论知识的支撑与自我理解,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提倡让老师们走上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一线岗位,亲身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尽可能的在知识结构上做到尽善尽美,希望我们的教师积累尽可能多的公共教育知识与实践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与促进自身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一书中提到了几种常见餐巾花的折叠方法。如果我们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过,就不难发现,除了书中所提到的几种餐巾花式样,其实还有很多花式各异,美观大方的餐巾折花。如果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实地去进行观摩或实践过,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掌握一些美观大方、形态各异的餐巾折花。又如:在中职((全国导游基础与服务》和导游业务》中提到了在带团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以及与游客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如果我们教师进行实践过,就不难发现,有些带团过程中常见的细微问题,书中并未详尽的谈到。如某几位游客未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到达景区大门,致使大部分游客在车上等候。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控制与处理?又如:导游应该如何与旅游车司机相处?其细微关系和相处的技2011.NolO@巧有哪些?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旅游专业教师经过实际操作,然后将其穿插到课本的讲解中去。在前面我们所作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是否经常利用寒暑假空余时间到企业去参与实践,有大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回答的是偶尔,部分教师回答的是暂时没有。我们应该知道,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统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基础,反过来,实践活动对专业理论又起到检验和升华的作用。
三、以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
教师的工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专业性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基础学科知识,即文化知识。而对于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而言,现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旅游专业出生,所以对于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不仅限于一般『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还应理解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学乃至基础会计学等学科,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文化知识不仅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如鸟之双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学科知识是这个有机体的基础部分,专业知识则是有机体的延伸和发展部分。
四、以交叉学科知识为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