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汉城湖公园范文

时间:2023-04-04 01:4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安汉城湖公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安汉城湖公园

篇1

在1996年美国生态学家辛·范·迪·瑞恩(SimVan der Ryn)与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an)提出生态设计的概念,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本文以西安汉城公园为例,从植物配置、景观设施、水体生态设计及道路铺装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生态设计在郊野公园中的运用。

设计区域基本概况

汉城湖位于西安市西北部,原为团结水库,水面最宽处为80米,最窄处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亩,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经过市政府近6年的综合整治、开发建设,以汉文化、水文化为主题的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总库容137万立方米,拥有850亩水面、1031亩景观绿化

汉城湖公园的生态设计

1.合理构建植物群落

(1)植被类型合理搭配

西安市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由于夏季炎热且光照强度大,大草坪根本无法为外出行人提供绿荫,更加无法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且草坪易种难养,管理费用大;因此在空间上,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草地的植物搭配模式为主;在品种上,根据不同季相选择不同树种搭配,不仅能最大程度提高叶面面积和绿量,且景观层次与色彩变换丰富,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树种选择合理搭配

树种选择是生态风景林设计的基础,只有选择合适的树种,才能表达设计立意,发挥生态功能。在汉城湖公园的树种选择中,尽量保留现有乔木、灌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要树种,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本地植物景观,诠释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如用西安市的乡土树种石榴树构筑水岸景观;用柿树紫薇散植、丛植在林间或道路边的林缘地带,展现繁花似锦的景象。同时,适量引入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外来景观树种,如云杉、榆叶梅等,营造一个种类丰富、绚丽多姿的温带露地植物园。此外,选择对粉尘、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工业气体排放污染物抗性强的树种,以适应规划区的气候条件,并实现抗污、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2. 景观设施生态设计

(1)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

根据已有建筑特色,结合丰富的风能资源,建造以风车为造型的功能建筑,观景风车建筑的顶部可通过风能发电。建筑分为四层,首层为汉文化展厅,二层为休闲茶吧,三层和四层为观景瞭望台,可俯瞰岛内自然植被、鸟类及各处美景。

景点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例如,园内的灯均选用太阳能照明灯、风光互补路灯、草坪灯等环保型灯具;观景廊的顶部设置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发电等。

(2)收集和利用天然降水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雨水收集的原理和技术,如修建雨水池用于截流、处理雨水;建立雨水花园等,尽量避免使用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等方法

此外,整个汉城湖公园的给水系统可设置通过打深水井,然后利用风车动能抽水。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网系统,搜集雨水,实现循环生态效益。

3. 园内湿地生态设计

公园湿地对水环境的净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截流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将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目的。

(1)利用动植物改善水质

1)加强水体生物的多样性

为增强水体的生物活性能力,采用微生物技术和措施,对水体和底泥污染物进行分解,还原水生物,净化水质。如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改善水质,从而产生生态景观的效果,或水上搭建植物浮岛,让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2)加强水体植物的多样性

为改善水质,利用植物根系吸污的功能,在水岸种植各种植物,净化水质。如在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吸收水体污染,净化水质,营造水岸生态景观。

(2)利用电能的水循环处理

利用电能,在湖内设置喷泉,对水体进行经常性地曝气,保持水体的活性,改善水质。

(3)驳岸的生态处理

改变土基草坪护岸和木桩护岸的形式,砌筑“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如嵌草砖。

4. 道路铺装生态

注重道路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园路设计和植物景观相协调。选用能够提高层面透水等物理性能高的材料,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

结语

随着市民对休闲公园环境及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公园生态环境需要作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郊野公园的生态设计应当成为未来公园建设与发展的主导方向。

篇2

在此之前,西咸新区由省上直管,形成了西安、西咸新区、咸阳三个主体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大西安是一个松散型的大西安,或者说是一个“集群化”的大西安。由于三足鼎立,互相掣肘,影响了大西安的建设和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后,大西安开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将会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大西安。今后西安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效发挥大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

西咸一体化的目标应当是组建大西安,只有形成紧密型“一体化”的大西安,才能与重庆、成都、武汉抗衡。重庆是合并了原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大重庆,成都是合并了原温江地区和简阳市的大成都,武汉是由汉口、武昌、汉阳合并而成的大武汉。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标志着西咸一体化开始由建设大西安进入到组建大西安的阶段。

原来的西安,可以说只是一个“小西安”;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后,也还只是一个“中西安”;只有西安、咸阳真正一体化了,行政上成为一个城市了才是“大西安”。

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消除了西咸新区与西安市的体制矛盾,却又产生并加剧了咸阳市与西安市的体制矛盾。咸阳市的渭城区、秦都区和泾阳县被肢解,其市区东、南、北三面被西安包围,未来咸阳的发展将很困难。西安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总量虽然比以前扩大了,但比起周边的重庆、成都、武汉还是显得较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陕西追赶超越,西咸一体化、组建大西安的步伐必须加快才行。

建设大西安,还要带动大关中,在调整行政区划时,需要统筹兼顾、优化组合,通过三分咸阳同时做大杨凌和铜川,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在组建大西安时,只需将咸阳市区和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给西安就可以了。泾阳是大地原点所在地,三原是西安的北门户,礼泉是唐朝开国皇帝的陵寝所在地,兴平的支柱产业是国防科技,这样组合有利于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将乾县、永寿、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划给杨凌,把杨凌建成农科型中心城市。

将彬县、长武、旬邑、淳化和富平划给铜川,可整合马栏、照金、富平等关中红色旅游资源,把铜川建成渭北的中心城市。

杨凌、铜川、渭南还可以与大西安构成大西安都市圈,进一步提升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再沿着“米”字形交通骨架向周边城市辐射延伸,将三门峡、运城、临汾、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汉中、安康、十堰等都纳入大关中,构建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使其成为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老大,带动陕西追赶超越发展,带动西部大开发,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实现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要求。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西安主城区已经形成九宫格局。中心是唐皇城,东面是军工城、纺织城,西面是电工城,南面是文教城,北面是经开区,东北是哄鄙态区,西南是高新开发区,东南是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北是汉长安城大遗址特区。

西安处在祖国版图中心,是国道、高速、铁路、高铁的交汇地,形成了“米”字形交通骨架。西安市依托“米”字形交通骨架曾编制了一个大九宫格局的城市规划。中心是西安主城区,东面是临潼副中心,西面是咸阳副中心,南面是长安副中心,北面是三原副中心,东北是阎良副中心,西南是户县副中心,东南是蓝田副中心,西北是空港副中心。这个规划还获得了国家建设部的大奖。

现在要西咸一体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只需要把西咸一体整合成大西安的大核心,把西北的副中心推进到礼泉,把西面的副中心推进到兴平,把南面的副中心延伸到秦岭国家公园即可,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大九宫格局的大西安。九宫格局是西安独有的特色,是由古都格局和“米”字形交通骨架决定的。

原来大九宫格局的核心是西安主城区,未来大九宫格局的核心应当是由西安主城区和咸阳主城区组成的“双黄蛋”。其中西安主城区是主核心,咸阳主城区是次核心。西安作为古都,按照中国传统其城市规划自古都讲究有“龙脉”,有中轴线。现在的南大街、北大街,长安路、未央路,长安大道、正阳大道,就是西安的“龙脉”或中轴线,而210国道、包茂高速、包柳铁路和未来的包海高铁还将这条中轴线或“龙脉”延伸成陕西的交通脊梁。而现在的咸阳主城区并不是“中国第一”咸阳所在地,而是关中八景“咸阳古渡”所在地,因而没有“龙脉”或中轴线。“中国第一”秦始皇的咸阳在西安,司马迁《史记》记载得很清楚,“汉长安,秦咸阳也”。现在西咸新区管委会所在地不是古都,而是城市新区,因而更没有必要去虚构一条“龙脉”,再造一个中轴线。

咸阳主城区并入西安后,应当打破西安、西咸新区、咸阳界限,统筹规划好大西安核心区建设。把咸阳主城区、北塬新城和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沣西新城、空港新城整合起来,打造成大西安的次核心。咸阳主城区本来就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再加上北塬新城、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秦汉新城西部区域,可以建成大西安的新中心。作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没有必要按照古都、古城的格局去规划建设,而应当按照现代城市因地制宜地划建设。现代城市上海、天津、重庆就没有中轴线或“龙脉”,大西安的新中心也不应当人为地规划中轴线或“龙脉”。而且国家不可能在这里再修一条南北国道、高速和高铁,这样的中轴线或“龙脉”是空中楼阁,没有交通依托。大西安的主核心和次核心之间可通过市政干道、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双黄蛋”大核心,辐射带动大西安、大西安都市圈和大关中城市群,而不是传统式的摊大饼。

之前的规划在西咸新区造了一条新的中轴线,要打造成大西安的科技创新引领轴,而把西安的中轴线降为古都文化传承轴。大西安的人口、经济、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文化、交通、物流等资源都集中在西安主城区,西安的中轴线不仅是古都文化传承轴,它还连接着科技创新引领轴、经济发展带动轴。在这条轴线上,南边分布着高新区、航天基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北边分布着经开区、哄鄙态区、国际港务区、渭北工业区,它是大西安的主轴线。现在西咸新区几乎还是一张白纸,难以成为大西安的科技创新引领轴。大西安的科技创新引领轴实际上是“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沣西大数据产业园+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但它是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北部是广阔天地,大西安要跨渭河发展,渭河是大西安的东西生态轴线,可以形成“经开区+渭北工业区+国际港务区+哄鄙态区+灞桥纺织工业园+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的经济发展带动轴,它也是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西安东边的文化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西安有文化轴的话,那是由“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皇城复兴区+汉长安城大遗址特区+秦汉新城”构成的,但那是由东南到西北方向而不是南北方向的。

从总体上看,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处在祖国版图中心,大西安的城市格局应当是“米”字形的大九宫格局。未来大西安是要实现西咸一体化,西安、咸阳要融为一个城市,西安要向西而不是向东推进,大西安需要构建三条东西向的发展轴,而不是南北向的三条格局轴。

中部由西安主城区到咸阳主城区构成核心带动轴,主要由“政府服务+现代服务业+生产业+传统服务业+生活业”组成,是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服务区。

南部轴由“高新区+航天基地+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岭北麓生态带”构成,可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引领区。

北部轴由“经开区+渭北工业区+国际港务区+哄鄙态区+灞桥纺织工业园+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渭河生态带”构成,可打造成亚欧合作交流发展带动区。

三轴都包括有产业、创新、文化、绿色和交通等因素,都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念,都可形成综合性的发展区。中部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服务区以服务业为轴,还包括皇城复兴区、汉长安城大遗址特区、世博园、汉城湖、咸阳湖等文化、生态。南部的创新引领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为轴,还包括曲江文化创新、昆明池、秦岭北麓等文化、生态。北部的发展带动区以亚欧合作交流为目标的先进制造和物流交通为轴,还包括渭河生态、秦汉文化等。

这三条轴或发展区与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廊”“道”一样都是东西向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走向一致,与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中心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相吻合,可成为带动大西安建设的追赶超越轴和发展增长区。

篇3

关键词 西安地铁;黄土地区;地裂缝;饱和软黄土;洞穴;文物古迹;重要建(构)筑物; 勘察

Abstract: Xi'an is located in the loess region, and many cultural relics, the complex urban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ll be faced when the subway speed up. How to use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dentify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long the MTR.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avoid the security risks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Keywords: Xi'an subway; loess areas; ground fissures; saturated soft loess; cave; heritage; important building (structure) building; survey

中图分类号:U2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西安地铁概况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西安市总共建设6条地铁线路,总长251.8公里。共设16座换乘站,150座车站,10座车辆段,4座停车场,2处控制中心。轨道交通线网形成“棋盘+放射式”网状结构布局,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1.1一号线(后卫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卫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线路连接主城东西轴向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城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运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森林公园,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1.2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西安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1.3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三号线与一、二号线共同构成规划线网中的骨干线。

1.4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为规划线网中的辅助线。

1.5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线路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西端主线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支线连接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为规划线网中的辅助线。

1.6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规划线网中的辅助线。

2 西安地铁线路沿线环境概述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地形地貌

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北傍渭河,南倚秦岭,地势上呈东南高而西北低。地铁建设区内地貌主要为:南部为黄土台塬,中部为湖积、洪积台地、北部及西部为渭河阶地、东侧为河灞河阶地。

西安规划6条地铁线路总长251km,其中跨越渭河阶地线路总长55.7km,占总线路的22%,跨越河阶地32.8km,占总线路13%,跨越湖积、洪积台地154km,占总线路的62%,跨越黄土台塬8.5km,占总线路3%。

参见线路跨越地貌单元比重图。

自上而下主要地层为全新世黄土、晚更新世黄土、中更新世黄土。

(2)湖积、洪积台地

三~六级台地为湖积台地,自上而下主要为全新世黄土、晚更新世黄土、湖积粉质粘土及砂层。

一~二级台地为洪积台地,自上而下地层主要为全新世黄土、晚更新世黄土、洪积粉质粘土及砂层。

(3)渭河及其支流阶地

渭河及其支流一级阶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为洪积成因次生黄土及粉质粘土、砂层。

渭河及其支流二级、三级阶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为:上覆风积黄土、残积古土壤,底部为洪积粉质粘土、砂层。

2.1.3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

(1)湿陷性黄土

地铁建设场地内,广泛分布有湿陷性黄土,尤其是在黄土台塬、高级台地及阶地地貌单元内,湿陷性黄土对附属工程及湿陷性土层较厚地区的主体结构均有影响。

(2)饱和软黄土

地铁线路建设场地内,尤其是以兴庆湖周边地区为代表,地下水位附近分布有厚度2~5m的饱和软黄土层,该层对地铁建设期地表沉降及对周边建筑沉降有较大影响。

(3)地裂缝

西安城区自北向南分布已经查明14条地裂缝,总体走向NE70°~80°,近似平行排列。地铁建设必然要考虑地裂缝对其建设及运营的影响。

(4)古墓、空洞

西安为古都,城区内广泛分布有古墓、洞穴等地下空洞。地铁建设期间设计施工要对其采取必要工程措施。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地表水

西安周边地表水体对地铁建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渭河、河、灞河、沣河、兴庆湖、南湖等,地表水与地下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并对其周边地基土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地铁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2.2地下水

西安地区地下水对地铁影响较大的是潜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地下水位和含水层渗透系数也是不同的。

地铁结构影响范围内,主要含水层以黄土为主时,渗透系数一般为1~10m/d;主要含水层为粘性土和砂土时,渗透系数一般为20~50m/d。受地形地貌条件控制,潜水位埋深随地貌单元不同而异,但总体与地势相符,即呈南高北低之势,地下潜水径流方向为NNW。

2.3 环境地质条件

2.3.1文物古迹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有 年历史,城区中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地铁线路沿线包括西安明城墙、钟楼、大雁塔、唐大明宫遗址、汉城遗址等等

2.3.2 重要建(构)筑物

西安地铁主要在主城区,城区内地铁沿线有较多的大型建筑物、高架桥、地下商场、地下隧道、火车轨道及其他重要建(构)筑物,其地下结构复杂,地基土层受其影响性质不均,对地铁建设有一定影响。

3 勘察重点、难点及其勘察方法

3.1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按其湿陷类型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不同湿陷量计算值并结合湿陷类型,可将湿陷性黄土划分为四个湿陷等级。

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建筑类别不同、湿陷类型不同、湿陷等级不同,将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或地基方案。故地铁勘察应针对地铁不同的建筑结构及地基土层条件,采取不同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大致归纳如下:

3.2饱和软黄土

西安市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使晚更新世黄土含水量达到饱和,尤其是在水位附近的饱和黄土,呈软塑~流塑状态,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地区定名为饱和软黄土。该层土尤其是在兴庆湖周边地区、火车站附近、沙坡附近、小寨及八里村地区,性质为最差。在外荷载和降水条件下均可能引起较大地面沉降。勘察期间尤其应重点查明其分布范围及性质。

针对饱和软黄土的特点,勘察期间可采取如下几种勘探方法:

(1)静力触探试验

在饱和软黄土地区,通过静力触探试验锥尖阻力曲线,直观反映出土的状态,(根据中南电力设计院经验公式Ps=1.283qc-0.049及华东电力设计院和上海城建局设计院回归方程Ps=1.227qc-0.06。)当锥尖阻力值小于0.7MPa时,可初步判定为饱和软黄土。

(2)三重管取样

现场钻探取样时,由于饱和软黄土呈软塑,甚至流塑状态,常规静压取土并不能取得I级原状土样,当采用三重管取样设备时,原状土可在最小扰动条件下进入内管,并直接封样送达试验室,保证了软土的原状性,试验成果更为准确,IL、e、a等饱和软黄土的直接参数更为准确。

(3)十字板剪切试验、孔内剪切试验

西安地铁勘察需要采用探井方法进行勘探,探井一般挖至饱和软黄土深度后,难度极大,便可终孔。这时井下可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对饱和软黄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测试。

(4)扁铲侧胀试验

由于土层限制及仪器抗压强度限制,扁铲侧胀试验适合在粘性土中进行,当在饱和软黄土中试验时,取得的实测值更为真实准确,试验成果分析得出的k0、水平基床系数均可较好反映饱和软黄土性质。

3.3地裂缝

西安城区自北向南分布已经查明14条地裂缝,总体走向NE70°~80°,近似平行排列。地铁线路必然与其交汇,无论是设计施工阶段,还是后期地铁运营阶段,地裂缝对地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查明地裂缝出露位置、产状、活动规律及发展趋势是勘察的重点工作。根据已完成的四条线勘察工作,地裂缝勘察宜分为一下几个阶段进行勘察。

第一阶段:已收集已有资料为准,初步确定地裂缝走向、与线路交汇情况、目前地裂缝发展状况;

第二阶段:进行现场勘探,可采用现场调查、钻探、静探、探槽等勘探方式,详细查明地裂缝出露位置;现场调查工作不局限于地裂缝出露调查,可涵盖周边走访、地下水观测、地势地貌特征调查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地裂缝产状及发展规律。

第三阶段:对进行的勘察成果进行分析处理,尤其是在微地貌地区,地层变化可能对地裂缝查明有干扰,更加进行详细分析。在微地貌可能影响判定地裂缝有无地段,可适当采取浅层地震等物探手段进行补勘。

第四阶段:对地裂缝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通过收集观测资料为主要手段。必要时,亦可进行长期观测,为地铁今后运营期间,避免地裂缝对地铁影响起到超前预报工作。

3.4人工填土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现代,随着城市发展,人工建构筑物逐渐从地上涉及到地下,人工填土成为地基土层重要组成部分。

查明人工填土的抗剪强度参数指标/填土分布范围及深度/填土的密实度/填土成分分析/为重要内容。勘察过程中,应对具备采取原装土试样的素填土,采取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并辅以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有条件时可采取原位剪切试验。对结构松散,成份杂乱的填土,应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并对填土成份进行分析定性。填土地段勘察时,应加强周边走访调查,了解填土成因及时间,分析其固结状态,并对可能引起填土发生稳定破坏的因素进行调查。

3.5地下空洞、墓穴

西安为古都,历经时代变迁,战乱洗礼,地下存在着大量的地窖/古墓、洞穴、人防等人工建构筑物。地铁线路沿线必将与地下建构筑物存在相互影响。

勘察期间宜采取如下方法及手段对其进行勘察:

(1)向相关单位收集已有各种地下建构筑物资料,初步掌握地下建构筑物分布特征;

(2)走访勘察区域相关的单位及居民,了解可能存在地下空洞的位置

(3)当勘探过程中揭示有空洞或疑似存在空洞时,应及时与勘察总体单位/咨询单位/业主单位进行沟通,适时采取钻探/静探/地质雷达等勘探方法进行调查及补充查明工作。

(4)勘探过程中,应对揭示的地下建构筑物进行空洞特征/填充成分详细描述。客观反映空洞条件。

3.6文物古迹

西安市保存大量的文物古迹,地铁建设与文物古迹的影响不可避免。为此,勘察工作应为保护文物的设计工作提供第一手翔实/准确/全面的地质资料。

文物古迹地段勘察分为两个部分:文物周边勘察/文物专项勘察

针对文物周边勘察,主要采取钻探/静探等常规勘察方法,勘察深度不宜小于2倍地铁建筑结构影响深度。且应达到底板深度以下20米。主要对其地基土层展布/性质进行分析评价。

针对文物专项勘察,宜采取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地基钻探/基础及地基探槽/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室内进行的地基土室内试验/必要时可进行振动测试/动参数测试。

勘察期间应对文物古迹及其周边地下水进行长期观测。

3.7重要建构筑物

地铁主要在城区内进行建设,地铁沿线必然有各种重大重要的建筑物。对这些重要建筑物的勘查也是地铁勘察的重要内容。

重要建筑勘查主要采取走访调查为主,对其建筑结构特征,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法,可能存在的远期规划进行调查,辅以沿线周边地质勘探,对其周边地基条件进行勘察,分析已有建筑物对周边地质条件有无影响。

对于周边存在的施工场地,应进行重点调查,对该地段的原始地貌/地形特征/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并对该施工场地对现状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8勘察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

西安地铁勘察过程中,除应重点查明以上地质问题以外还应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施工方法进行专项设计,并且由于地铁建设非一次性完成,可能存在远期规划及建设,勘察时均应对此予以考虑

(1)施工降水

对于地铁明挖法/暗挖法施工时,当基底埋深在水位以下时,必须进行降水施工,为此勘察期间应对场地含水层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除应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试验以外,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亦应予以考虑。例如:勘探孔深度应达到预计降水井设计深度,对降水井深度范围内的含水层特征,尤其是砂土层特征进行勘察。查明勘探孔深度内地下水位埋深,根据勘探孔地下水位的埋深初步了解地下水流向。

(2)换乘站

地铁线路规划必然存在换乘站,但由于线网规划及建设需求,换乘站可能分阶段进行,此时,勘察工作应提前做好换乘站节点和结构交接处勘察工作。对于远期规划部分,在初期勘察期间应予以一次完成。对于结构交接处 后期勘察工作,应重点查明已完成部分周边地基土条件有无受到已有建筑影响发生变化,并对结构施工前后,地基土条件进行对比勘察分析评价。

(3)特殊结构

地铁项目包括各种特殊设施及结构,勘察应对地铁所需的通风/温度/强弱电/辐射性等一系列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物探/测试工作。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

(4) 围护结构

地铁建筑为以地下结构为主,基坑及隧道围护结构决定地铁建设的成败。 围护结构设计中,对基坑边坡土、隧道围岩的抗剪强度参数要求较高。针对不同的工况、试验方法和成本,采取不同的室内抗剪强度参数的测定。如:明挖、暗挖工法施工段,水位以上土体围岩建议主要采用固结快剪试验,水位以下建议以CU试验成果为主;对于盾构法施工隧道,水位以上围岩采用快剪试验,水位以下采用UU试验。考虑施工降水条件边坡土体强度发生变化,可适当进行CD试验。于此同时,还应进行k0试验/基床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为设计提供充分的设计参数。

4 结论与探讨

(1)本文在总结西安地铁勘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地铁规划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特点和周边环境的特殊要求,在充分满足设计所需的各种岩土参数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勘察重点提出不同的勘察方法和手段。

(2)静力触探试验在西安黄土地区有较成熟的勘察经验,不仅对认识岩土性质仍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查明有无空洞、查明地裂缝标志层均有直观的体现,建议西安地铁勘察加大应用静力触探测试方法。

(3)三重管取样在保证现场取土质量及提高室内土工试验准确起到极大的作用,但三重管取得原状样进行室内试验的经验不够丰富,在室内试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差,在分析及运用试验成果时,应进一步分析后期试验可能造成的误差及错误,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完善三重管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忠明等.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地段地裂缝与地下水的关系研究.2009.

[2] 西安地铁基床系数不同测试方法对比研究报告 2011

篇4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北京奥运会 风险 经济波动 沉没成本

北京取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社会各界的热情,这一热情更集中地体现在关于奥运会对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影响研究方面。政府官员、经济学人、体育学人等热议奥运经济,尤其是对奥运经济给予了非常高的预测。北京申奥成功之初,国家有关部门曾指出,申奥成功将在今后7年内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到0.4 个百分点;北京相关部门称,北京今后7年内年经济增长将由此拉升2%。另有研究预测奥运会直接投资将拉动北京市GDP的环比增长平均每年3.5~6.6个百分点,总增长在1249亿~2319亿元之间。奥运经济预期“水涨船高”约来越热,奥运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真的如预测所说的那么巨大吗?所谓奥运经济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奥运会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的总称,其总体效果和影响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由此可见奥运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奥运经济热极度膨胀之时,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奥运会对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这有助于我们扬奥运会经济之长,避奥运会经济之短,对于充分利用奥运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而迫切的。

一、奥运经济使国民经济波动风险加大

有学者用“后奥运低谷效应”来描述奥运会影响经济的波动, 所谓“后奥运低谷效应”即投资增长突然减速,体育场馆和设施闲置或利用不足,奥运相关行业出现衰退,城市的分散开发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风险,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我们还可以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方面在奥运会前、奥运会中和奥运会后的变化来理解奥运经济的波动风险。从投资角度来看,现代奥运会需要投资的规模巨大,赛前要对比赛场馆、基础设施、环境改良等进行巨额投资, 如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近100亿美元, 北京奥运会高达353亿美元,这些投资要在奥运会前的短短6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而奥运会一结束这部分投资需求就嘎然而止,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消费和净出口可以联系起来看,这两部分都与作为奥运会参与者的官员、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和观赛旅游者在比赛期间的到来有关,首先奥运会主办地需要有充足的供给能力来满足数以百万计的涌入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境外旅游者(表1),这些涌入者在比赛年达到高峰,比赛结束这些消费需求便立即消失,前期投资不能马上回收, 设施维护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双重压力,给经济造成剧烈波动,将可能导致主办地区的经济衰退。

从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来看(表2), 奥运主办地区的经济增长基本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即出现了“后奥运低谷效应”。 某种意义上上前期投资的拉动作用越大, 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后对主办地的冲击就越大。奥运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指直接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及相关设施的投资, 间接投资主要指因为奥运会而提前或加大力度进行的投资, 主要是市政建设项目和环保项目。一般说来, 直接投资比重越大, 即新建场馆越多, 赛后闲置的可能性越大,引起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奥运经济可能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

奥运会给举办地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人群带来的利益不是均等和全面的,奥运会可能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加大。

从区域来看,奥运经济可能带来“虹吸效应”, 即承办奥运的城市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由于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获益能力的差异,因此任何一项大规模事件总会造成区域内部及区域间机会、利益获得等多方面的不平等,有些甚至会遭受损失。如北京奥运村将使目前基础设施良好的北部地区好上加好, 而本来已经落后的南城地区与北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奥运会使北京市汇集了全国的资源,投资2800 亿人民币相当于又进行了一次东部大开发,短期巨大的财政投入将继续拉大北京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

从产业和人群来看,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行业分享奥运机会能力差距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加大方面。从行业上分析,房地产、建筑、旅游、通讯、交通、金融、体育、餐馆等和奥运有着直接关系的第三产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 而农业、机械制造业、矿产业、石油化工业的影响不明显, 甚至出现挤占、排斥等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奥运会前和奥运会中,巨大的需求往往大大推高物价指数,形成通货膨胀,造成奥运会非受益人群和固定收入者利益的损失,拉大了和受益群体的贫富差距;再者,场馆建设需要征收土地,使城市弱势群体成为最主要的损失者, 尤其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本已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的背景下,奥运经济的这一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奥运经济成本高昂,使财政压力巨大

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到举办过程之长、成本之高令人瞠目,其中有些成本是可计量的,有些是无法计量的。

奥运会的申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需要牺牲某些国家利益,其过程也可谓漫长。如北京申办奥运会,若从第一次申办正式申办的1991年算起,前后大概经历了10余年。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来自工程建设支出,其中包括建设体育场馆、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等的直接工程支出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良、宾馆饭店等等间接工程支出。奥运会举办期间主要是赛事运作成本,包括竞赛、医疗、通讯和安全等。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支出,自9.11事件以来奥运会举办地这一成本支出成几何级数地增加。

在所有这些成本中,绝大多数来自财政支出,尤其是体育场馆设施、基础设施、环境改良等。巴塞罗那市政建设开支是赛事运作开支的5.89倍,蒙特利尔是6.7倍,这部分开支中政府一般是最大支出者,汉城政府的资金支持占了46%,巴塞罗那政府注重了多元化筹措仍然占到了38%,悉尼政府占到30%。在筹备奥运会的几年时间内,要连续进行如此巨额的投资,对所有政府都会形成巨大的政府投入成本和财政压力,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巨额亏空让纳税人不得不承受了20年的附加税款。现代奥运会高昂的投入成本总是输多盈少,投入的成本愈高,盈利的可能愈小,由于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发达国家的奥运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的大部分,总投资规模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要小得多。而我国一贯的做法是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北京奥运的投资预算将是1984年以来奥运史上最大的,总投资额预算为353亿美元,使政府财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四、奥运会后场馆资源闲置,奥运经济沉没成本巨大

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主办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或赛后无法利用所带来的效率风险和成本沉没风险。

奥运会举办地都会新建、改建扩建众多现代化、大容量、高水准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为了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新建、改建和扩建一些造价很高的体育设施,一方面这可以使自己在众多的奥运会候选城市中占得先机,使自己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客观地讲,也只有新建、改建和扩建奥运会比赛场馆,才能满足奥运会数以百万参与者、齐全的比赛项目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对奥运会比赛场馆等方面的苛刻要求。其次,奥运会举办地往往出于区域发展的考虑,在修建体育设施时常常不愿意停留在现在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举办城市不惜重金修建体育设施,作为城市新的人文景观,以便树立举办城市的形象。另外,为了保证奥运会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场馆的位置相对集中,离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距离较近,加之场馆建设需要大量的空地,因此不可能在举办城市的中心地带修建这些场馆,这样势必会使得这些比赛场馆相对来说远离市中心,为奥运会后的利用带来实际困难。与这些场馆相配套的还需要建设数量相当的停车场和一些方便观众的服务设施等等,也同样存在赛后利用的问题。

在奥运会举办之后任何国际体育比赛或其他社会活动都很难使用数量如此众多的场地设施,而同一个城市在当今想要在短时间内再次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会出现比赛场馆的闲置和一定的浪费。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惨痛的教训值得牢记,蒙特利尔奥运会是历史上修建体育设施浪费最为严重的一次,产生了极强的负面影响。正是这届奥运会在财政方面严重的透支,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很多国家“谈奥运会色变”。预算只有1.25亿美元的俭朴的奥运会,到后来预算完全失控耗资约15亿美元,光修建主体育场就耗资3.5亿美元,尽管如此,主体育场的顶棚在奥运会举行时还没有建好,甚至奥运会结束多年以后依然没有竣工。花费2500万加元修建的奥林匹克划船湖,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花费7500万加元修建的自行车场地,与奥运会要求无关,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市也不需要,不仅给举办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使这些体育设施在奥运会之后大量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000年悉尼奥运会共设有28个大项,300个小项的比赛,这些比赛需要数量众多、质量较高,同时又相对集中的体育场馆,尽管在建设这些场馆时已经考虑到奥运会比赛后的使用问题,但事实却是,一年前,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宽阔的林荫大道和耀眼的体育场馆内挤满了游客。而今,这些大道、广场和体育场馆已是空空荡荡,很少使用。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是繁忙的活动中心。今天这里成了一座十足的“鬼城”,每年要拿出5000万澳元(合2.2亿多元人民币)来进行维护。大量场馆闲置、废弃,部分场馆甚至开始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造成巨大的沉没成本。

五、小结

辩证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奥运经济也不例外,我们在期待它为举办地带来经济受益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奥运经济也有使国民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奥运经济可能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奥运经济成本高昂,使财政压力巨大;奥运会后场馆资源闲置,奥运经济沉没成本巨大等负面效应。列举了奥运经济的众多负面效应也不是为了否定奥运会的经济价值,而是在奥运经济热度极度膨胀之时,提醒大家冷静思考,这样辩证和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扬奥运会经济之长,避奥运会经济之短,充分利用奥运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runet, F.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arcelona '92 Olympic Games: resources, financing and impact[J]. 1995

[2]Madden, J. 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Sydney Olympics: the CREA/Arthur Andersen stud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2(1): p. 7~21

[3]武 军 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7(8)p6~8

[4]武 军 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二[J].生产力研究,2007(9)p8~9

[5]王燕珍 于 淼: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508(7s)

[6]杨继绳:谨防吹大奥运经济泡沫[J].中国改革,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