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

时间:2023-04-03 01: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篇1

湿润的山间小道旁,一丛丛挺拔参天的墨竹直插云霄,翠绿的腰身上是一圈又一圈粗糙的竹节。——那是它们成长的足迹,也是它们用以骄傲的资本:每一个竹节都是一个梏桎,冲破了便是成长,停歇了便是消亡。

翠绿的肌肤折射出生命的活力,我蓦然想起它们的成长轨迹;萌芽,生长,煎熬,积淀,最后,猛然爆发,冲天而起!

在第一场春雨过后,大大小小的春笋破土而出。身披一层薄弱的”保护膜“,孱弱地在缺少阳光的境地中扑腾着。那样的小心翼翼,那样的锲而不舍,谱出了一直不太和谐,却永不服输的音符。

当夏潮汹涌时,它们仿佛等到了自己的季节,尽可能的汲取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养分,积蓄每一份微弱的力量,狠命地朝暗沉的泥土中扎根,奋力地往辽阔的天空蹿尖,似乎要刺穿那无穷无尽囚禁着他生命梏桎, 笔直地挺立与天地之间,成为那目之所及处最傲人的风景!

在这个洋溢着生命气息的季节里,它蓬勃出了一首旋律激昂的乐章!

它生长得慢了,就像秋天一样懒惰,缓慢地拔节。可那并非它的自愿,因为秋的肃杀,它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抵御狂风的撕咬和暴雨的鞭打。为了使自己依旧站得笔直,它减缓了拔节的速度。它明白“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惨烈。在几近窒息的压迫中,它以低沉的节拍熬过了残秋,迎来了冬日的暖阳——那是它的归宿。一个可以让它以绰约的风姿,俯视万物的季节。于是,它毫不犹豫地冲天而起。终于站成了一道秀丽的风景!即使在远处,也是醉人的美丽。

那种扣人心弦的美丽,铸造了一首不朽的绝唱,在天地间流淌。

篇2

风暖阳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用她温柔的乐章,播放美妙的音乐。春天便是那美好的象征、美好的起始。倾听春风,她善解人意,她和煦温柔。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轻轻地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的时候,春风正朝你奔来。拂面的春风,柔软而又温和。闭目倾听,倾听风中的情思,风中的故事。

雨滴盛夏

奔放热情的夏,芳香四溢的夏。夏也有多种风情,但令我倾心的是雨中的夏。

夏的魅力来自于那淋漓尽致的雨。倾听夏的声音,自是乐趣无穷。

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充满着神奇的色彩。雨滴落下,演奏出了美妙的音乐,溅起了晶莹剔透的雨水。雨滴透明、清澈,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心在随着雨的节奏跳跃。听着它的声音,看着它的晶莹,享受着心灵的净化,感觉岁月是如此纯真和美好。

落叶悲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虽是一个飘零荒凉的季节,但你听秋叶悠悠飘落的声音,或许会听出不同的意味。金黄色和红色的衣裳悄悄地到来,披在一片片叶子上,开始它的使命。而人们往往只悲叹秋叶凋零飘落的情景,却不懂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秋叶那哗哗飘落的声音,让远在外地的人更加寂寞惆怅,也让团圆的人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和睦景象。

沉默寒冬

冰封天地,冬覆盖了所有的生机,一切都变得那么沉默,似乎这是个没有生命的季节,似乎到处都是充满冰冷和死寂的季节。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冰雪覆盖的一株株麦苗还在生长,麻雀也会在雪地里觅食,雪松也会坚强地站着。倾听那麦苗生长的声音,倾听那鸟儿欢跃的跳动,倾听松树在雪地里的顽强,你会在沉默的冬天,感到生命的活跃,感到生命的希望。

倾听四季,如同在倾听一首悦耳欢快的歌曲,有和风细雨,有热情奔放,有金秋悲欢,还有皑雪静默。似一首歌,有节奏地唱着;如一幅画,贮满了春、夏、秋、冬的饱满情意。

(指导老师:吕青华)

小编有话说

篇3

清霜还未走到黑色的树梢,那风却越吹越凉,越吹越厚,犹如我准备了三千年的语言,用黄昏的血书写着几世的忧伤。

黄昏,住在寂寞里;寂寞,住在黄昏里;寂寞的黄昏里,住着一个黄昏中寂寞的人。那劫掠了荒凉的秋天,只属于我——一个失语的我,伴着寂寞住在黄昏里。心灵已被尘埃遮蔽了许久,没有一丝自由去打开云的无边无际,没有一丝气息去温暖冰冷的伤口。

像胚芽的气息,最细微的声音。那是秋虫的私语,秋天里的领诵者,用已喑哑了的喉咙。努力地将夜色剥开一点一点,并将一些小小的鸣叫照亮,窃窃的,我仿佛听见了血液在音乐的里奔突,听见了骨头在生活的回声里拔节。许多日子,着实很痛;许多疼痛,经历持久。也许,流泪和流血都是幸福的错。在黄昏的黯淡里,孤独的高度,我们只能用诗歌和一双翅膀去测量。

篇4

一、还学生展示的空间

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节课围绕衣、食、住、习俗的变迁这条线索,关注大时代动荡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变化。当同学们知道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有效先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查找资料、调查走访。

一位一堂课下来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会告诉我“忘记了”的学生,但是当一件中山装穿在他身上,他触摸着精心设计的口袋、纽扣,百来字的设计理念他熟练地讲给了大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示范展示是一大难题。如今教室里安装了实物投影展台,这成为了“学生展示”的又一大利器。活动单的展示方便快捷,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活动成果向全班展示,大家针对某些同学的成果,马上进入一个共同质疑、研究、提高的氛围。

二、还学生体验的经历

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效能,因为体验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用一首京韵十足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将大家神带入了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涌上心头。邮票是计划经济的象征,在课堂上让小组的同学们共同观赏邮票,就像是身临其境地触摸了那段共和国的历史,让孩子们重回先辈们那段物质匮乏的时代,这对于激发现今孩子们的生活斗志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还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有个被称为“留白”的手法,指的是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技法完全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正如一幅画满满当当时反而给人以视觉上的压迫感,我们的课堂一旦被各项任务填得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那么再好的设计都会让学生心理疲劳,从而降低课堂效率。

近些年来,社会逐渐回归理性,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当问题抛出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开始小组讨论,而是在每次讨论之前给课堂“留白”,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四、还学生交流的权利

在传统的课堂上,由于教师牢牢掌控课堂话语权,学生在课上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走上社会,很多学生由于这方面能力的缺失而无法施展才华的事例并不鲜见。团队协作精神的欠缺不仅使得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对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害无益。

在我的课堂中处处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小组讨论时间达到了十分钟左右,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培养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小组讨论完以后,迅速跟进的是全班范围内的分享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竞争机制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曾经怯生生的孩子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积极争取机会与老师、与同伴交流,发言时声音清晰洪亮,能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更为喜人的是,很多学生慢慢学会了“倾听”,他们认真倾听同学的表述,及时将老师及同学的各种归纳性小结记录下来,丰富完善自己对这节课的认知,随着课堂的推进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篇5

关键词:生态学科课程 生命 生活 生动生长

生态的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就是要“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获得心灵的“解放”;就是要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我们倾力于生态课堂的创设,以省级课题《初中课堂生态文化的构建研究》为切口,打破原有课堂教学形式,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动、生长的学科课程。

一、民主教学,洋溢生命的课堂

海南中学的课堂是民主温馨的。学生们轻松愉快地讨论着,全神贯注地记录着,积极投入地思索着;老师们循序渐进地引导着,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俯身侧耳倾听着,欣慰诚挚地赞赏着。我们从行动策略研究入手,开发民主教学课程,关注课堂话语的温馨度,提升师生关系的和美度,追求课堂氛围的柔和度,努力创造和谐和美的课堂状态,打造洋溢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享受生命绽放的美丽。

二、开放教学,立足生活的课堂

海南中学的课堂是聆听窗外声音的。学校积极打造“开放教学”课程模式,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学程化入手,注重教材的“二次研发”。每门学科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工厂、田野、社区都有我们孩子的身影。“旅行课程”的开设,让江海小记者走到大江南北,走出了国门;“国际交流课程”的开设,与国外学生互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体验了国外的教育,让彭玺澄、施凡非、施展等学生步入新加波国家初级学院公费留学。学校把学生置于开放自由的课堂时空中,充分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感受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快乐。

三、活动教学,生动对话的课堂

海南中学的课堂是动静相宜、张驰有度的。既有潜心思维的流动曲线、更有交流表达、竞相展示的跃动画面。海南的活动教学课程建立了以自主发现为基础、以小组探究为过程、以教师隐形调控为形式、以全员对话为主体的学习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生生、师生间的思维碰撞、知识融合、情感互通。如语文、英语学科开设了”课本剧研究课程”,让学生在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还接受到课外文化的熏陶.语文课本剧获海门市一等奖,英语《乌鸦与孔雀》获得了全国CCTV希望之星江苏赛区一等奖。

四、分层教学,生长延伸的课堂

海南中学业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紧抓教学目标的分级、教学环节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类,因材施教,使不同“学力”的学生达成自己应有的学习目标,并被激发起自身的内在潜能,使课堂成为每个孩子都能“尽其所长”的场所,在课堂中能倾听到每个孩子生命拔节的声音。学校开设了20多个社团活动课程,除了学科拓展课程外,绘画、摄影、篆刻、蓝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声乐、舞蹈、器乐等艺体课程,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得到发掘;科技课程,先后开设了“三模一电”“物联网”“机器人”“纵横码汉字输入”“模拟遥控飞行”等个项目,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求真、向善、审美等功能,积极探索“科技教育人文化”的思路与框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年来,我校先后有280多位同学在国家及省市级竞赛中获得奖励,其中,连续多次获江苏省科普机器人竞赛中学组综合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全国模拟遥控锦标赛中学组团体第一名等。学校多年度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篇6

声音很动听,令我遐想万千。我想,人类任何伟大的歌唱家,都唱不出这样的声音。

我喜欢鸟,大概就是从喜欢鸟的歌唱开始的。

闲暇之余,我常行走于大山,在山中听鸟。鸟的啼鸣,甜润悦耳,忽远忽近,忽高忽低,似问似答,高亢如天风,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聆听鸟们婉转的鸣叫,突然就想起了泰戈尔的“鸟的歌声是曙光从大地回响过来的回声”,令我激动不已。

鸟是季节的声音,春天的鸟声,总在临窗的枝头上响起,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要误了农时。秋天的喜鹊,总是站在旷野里的树枝上“喳喳”地鸣叫,是不是在为丰收歌唱?冬天的乌鸦,那一声声喑哑的鸣叫,是在告诉人们,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

在乡村长大,听惯了美如笙簧的鸟音,一旦远离鸟声,总有一丝寂寞萦绕。从农村走进城市,很难听到清脆的鸟声,没有鸟的日子,让我无法适应城市。在离开乡村的日子里,我就是城市里孤独的漂泊者,在熙熙攘攘大街上,孤独无助。就像一粒种子,突然脱离花朵,在风中飘零,找不到肥沃的土地,城市的水泥地,无法生根发芽,哪里还有鲜艳的花朵?

这样的日子,总是会想起乡村。在乡村,每年春天,花树缤纷,鸟语呖呖,莺歌燕舞,这样的日子,才是真正的惬意。在空旷的原野里,耕地、施肥、播种,撒下种子,收获鸟声。对于一个农民,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曾一度,鸟声远我而去,我时常在乡村的原野里发呆,我不知道,那些鸟们,它们去了哪里?终有一天,我在家乡的集市里,看到了那些曾经奏出美妙乐章的鸟们,它们出现在宾馆里,红烧鹌鹑,清蒸鸽子,五香斑鸠,到处都有食客们吞食鸟们的场景。我甚至在老家的集市上,看到有人沿街叫卖五香麻雀,那些麻雀,被卤得红溜溜的泛着油光。

近些年,养鸟的兴盛,带来了鸟市的繁荣,城市里,到处都有花鸟市场,随便到鸟市里转转,就会发现,一排排的鸟笼,圈着五彩斑斓的鸟,鸟鸣声,人们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那些美丽的鸟们,成为人们交易的商品。无疑,鸟市的繁荣,给鸟们带来了灾难。

如果说,人为的捕杀,给鸟类带来了灾难。那么,鸟类生存空间的缩小,更值得我们忧虑。森林在大片地消失,草地在不断地减少,河水日渐浑浊,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曾经有报道说,在许多地方,成千上百只鸟儿集体自杀,数百只鸟儿误食有毒物品坠地身亡。这些凄惨的场景,不正是鸟们用生命发出的抗议吗?那凄惨哀婉的鸣叫,是不是鸟们再告诉我们:还我家园!

我常想,鸟类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一只美丽的小鸟?然而,环境的污染,人为的捕杀,使鸟类遭受到灭顶之灾,甚至有的种群已频临灭绝。爱鸟护鸟,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在乡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爱鸟,就是爱护生命。

倾听鸟声,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突然有一天,那熟悉的声音,远我而去,再也无法听到让人心跳的鸟啼。

是的,我的担心并不多余,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少看到鸟的身影,也听不到鸟的鸣叫,偶尔听到一声鸟叫,感觉中,有一种苍凉。这样的声音,不是我要的声音,我要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悠扬婉转的声音,像歌,像音乐!

有一天,我在清晨,在老家院子里的一棵树上,听到一声久违的鸟啼,两只美丽的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唧唧喳喳叫着,阳光下,它们的身影,轻盈而又亮丽。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在老家梦见那对小鸟,清晨醒来,急急地起来,望着那棵苦楝树。然而,我期待的鸟儿,并没有出现在苦楝树上。其实,我知道,那两只鸟,只是过客,它们在经过我家院子时,开满紫色苦楝花的树,吸引了它们,于是,在弥漫着花香的苦楝树上作了一次短暂的停留。

我曾在初冬时节,在空旷的田野里,看到一排排杨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几片枯叶在风中哗哗作响,空气里弥漫着肃杀和冷凝。几只喜鹊立在树枝上,而成群的成群的麻雀,在长满荒草的土地里,一蹦一跳,寻觅秋收后遗落的谷粒。寒冷的风,吹动着它们的羽毛,一阵风过,像要把它们吹到天空。可麻雀们迎着风,很认真地寻找地上的谷粒。我看到了麻雀,或者是鸟们生存的不易。

那一刻,我就觉得,小小的麻雀,是生活中的强者。

闲暇时,我喜欢到大山里,到树林子里,听鸟的鸣叫。前些时候,我在单位的桃园里,看到一张很长的网,拦在桃园的上空,那张网上,有几只鸟儿在扑棱,我什么也没想,扯下了那张网,用随身携带的小剪子,把那张网剪断,我看到一只斑鸠,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我,我剪断缠在它身上的丝线,把它放飞。那只斑鸠飞了几步,就停了下来,我走过去,它没动,我把它抱起来,看到一根狭小的丝线,缠在它的腿与翅膀之间,我剪断那根丝线后,它在我的手中忽闪了几下翅膀,飞向天空,留下了一串咕咕声。另一只黄色的小鸟,也被我放飞,那只鸟,在飞入天空的时候,回过头,洒下一串“滴沥滴沥”的叫声,我听出来,那是欢快的鸣叫,也许,是感恩的鸣叫。

现在,我已习惯了鸟声相伴的日子,我们单位的四周,到处都是树,还有大片大片的桃园,有树就有鸟,经常有成群的鸟儿出现在我们单位的院子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夜晚伴着鸟鸣入睡,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在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生活,幸福在周身弥漫。

不知道外面是不是这样?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场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是的,可以想象,没有鸟鸣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寂寞的世界!谁愿意生活在寂寞世界里,享受孤独呢?

蛙声,我永远的歌谣

我是听着蛙声长大的。在乡村,蛙声是美妙的音乐,我最初的歌谣。

老家在乡村,每每夜晚,总有蛙声响起,那些枯燥的岁月,暗夜来临,一片蛙声,伴我入眠。在我的记忆里,最动听的韵律,是母亲的儿歌,是如鼓的蛙声。

川端康成说:“听见雨蛙的鸣声,我的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蛙声与夜晚,总是紧密相连,黄昏来临,随着而来的是蛙鸣,第一声蛙鸣响起,接之而来的是成片的蛙声,一浪高过一浪,撞击着耳膜。记忆里,月满大地的夜晚,那些响起的蛙声,是那么的清晰,以至于很多年不能忘怀。

很多年以后,回忆乡村的岁月,依然会想起家乡的夜晚,夜晚月色下响起蛙声。我相信,在我儿时的心田里,一定装满了月夜的景色。

在乡村,我喜欢春夏,在我的印象中,冬天是寂寥的,冬天的夜,冷清而孤独。村庄里,偶尔的几声犬吠和鸡鸣,给乡村的夜晚增加一点生机外,一切都是那么的沉闷。我曾在冬天漫漫的长夜里,渴望夏天来临,渴望盈盈于耳的阵阵蛙声,让激昂亢奋的蛙声,把寂寥的静夜和旷野唤醒。

季节的轮回,常常不尽人意,冬天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漫长。我时常想,也许在我不知不觉中,春天突然来临,当我一觉醒来,眼前就是满眼的绿叶,绿叶间开满的花朵。就是在这样的期盼中,绿树发芽,花朵绽放,我知道,这一刻,蛙声来临。

春天的第一声蛙鸣,应该是在惊蛰的雷声过后,飘逸的蛙鼓,充满着青春的灵气和朝气,惊醒了大地,树枝晃动,花瓣纷纷坠落,天空水洗一般,清纯透明。

在春天,蛙声似乎有点稚嫩,沉睡一个冬天的蛙们,显得底气不足,叫声沉闷,你吱一声,它呱一声,给人一种零落的感觉,缺少恢弘的气势。那些洋溢的激情,在冬眠过程中,慢慢消退,也许,它们需要春天的滋润,清新的空气,花朵的芬芳。

春的润泽,让蛙们恢复了昔日的蓬勃,夏天到来时,每一只青蛙,都是一名优秀的歌手。它们在田野里游走着,张开嗓门,大声地鸣叫,声音浑厚、空阔、雄壮,一阵紧似一阵的蛙鸣,一阕阙,一波波出自肺腑,在原野上飘荡。那优美的声音,一会儿滚滚而来,咣咚咣咚,粗狂嘹亮,如暴风骤雨;一会儿飘忽而来,叽咕叽咕,疏密有致,如雾霭游移;一会儿跌宕起伏,咕咚咕咚,清澄明朗,如山溪奔腾;一会儿戛然而止,无声无息,如路断悬崖。美丽的蛙声,在空旷的乡间夜晚,让人心醉神迷。谛听着回肠荡气,萦绕耳际的蛙声,很容易让人联系起田园的青翠,山溪的潺潺,星月辉光的融融,其境界恬静纯美,一如天籁。

在月光的清辉下,听着蛙们的鸣叫,那一刻,我就觉得,只有它们,才是大地的主宰,也只有它们,才能把旋律张扬得如此美妙!

对于青蛙,我最初的印象,源于它们美妙的歌声。真正认识青蛙,是在中学以后,从书本里,知道青蛙不仅有着优美的歌声,而且是益虫,青蛙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朋友。

对青蛙最美好的田园式的回忆,来自于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八百年前辛弃疾描绘的一幅田园风景,告诉我们一个古老的话题,蛙声,是丰收的象征!是的,在一片蛙声里,稻子抽穗,蛙声落音之处,大地一片金黄。

青蛙,是天地间快乐的精灵,是田野里的诗人和歌手。它们美妙的歌声,为寂寞而苍凉的乡村岁月,平添了一缕欢乐和温暖。

乡村的蛙声,是生命力最完美的张扬和宣泄。季节在蛙声里轮回,生命在蛙声里蓬勃,庄稼在蛙声里拔节。

乡村的蛙声,是一曲古老的歌谣,以一种原始的激情,填补着农事的间歇,贯穿着春种秋收,在蛙声中,农人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曾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家乡的夜晚,倾听蛙鸣。记忆里的蛙声,有些模糊,那些陪伴我度过青春年少岁月的蛙声,远离了耳膜。岁月,把一些曾经的美好遗忘,那些岁月的印记,像一枚落叶,无声飘落,消失在风中。

去年夏天回老家,正是蛙鸣的季节,却很少听到蛙鸣。其实,很多年来,蛙声日渐稀落,夏夜里断断续续的几声低沉的蛙鸣,有着说不出的悲伤,那些苍凉的声音,仿佛是寄托失去伙伴的哀鸣。

我曾在喧嚣的集市里,在城市里的菜市场上,看到一只又一只被凌迟的青蛙,我就明白,曾经萦绕于耳的蛙声,为什么日渐稀落。我多次在夏天的夜晚,行走在白河岸边,白河,一度是蛙们的家园,可我站在白河岸边,倾听蛙声时,临河的餐馆里,正在出售青蛙,那些蛙们,正被食客们送进嘴中。

行走在白河边,偶尔听到的蛙鸣,不再优美,有点刺耳。点点星光下,我看到白河里那些色彩不一的漂浮物,还有那日渐浑浊的河水。我知道,一声蛙鸣,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记得有报道称:当青蛙从地球上消失时,人类也面临着消失。也许,这不是危言耸听。

篇7

茶香渐渐融进心扉,温暖弥散全身。曾经的一幕幕兀地凸现在橙黄色的记忆中,一个个笑靥如花的人端着一杯杯清香四溢的花茶,灿烂明媚。记忆清晰地告诉我,没有那些“茶香”,我无法一深一浅地走过生活的艰难之路。

第一杯茶是父母。那是一杯红色的康乃馨,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温柔绽放。父母的爱,确如康乃馨一般,丝缕情怀,静静散发芬芳。记忆中无数个黄昏午后,倚着妈妈的肩,诉说尘封往事;无数次失败过后,爸爸严厉教导我要坚强面对;无数个凄寒夜晚,父母在严寒之中为我守候着温暖。他们在暴风雨中保持着守望的姿势,黑发染上了白霜,笑颜也满是沧桑。感谢十几年来父母给予我的温暖,感谢父母一次次抚慰我的痛楚,感谢他们,让我成长。

第二杯茶是老师。那是一杯淡黄的茶,清秀雅致,芳香镇定而淡然。一路走来,结识了许许多多位老师,虽然许多现在都已不再教我,但是老师们给予我的谆谆教诲却是一直不曾忘怀。曾经的我,一度固执于我高傲的青春,迷恋于奢华浮躁,把自己埋藏在自己编织的网里,哀怨其中无法自拔。是老师,一次又一次告诉我快乐地生活,教我欣赏落叶飘零的美丽,让我倾听阳光拔节的声音……如今,那一些讲台上流光溢彩的讲授,那错综复杂的x、y、z,那悲欢离合的多彩人生的讲诉,许多都已经远去,但那份情不变。感谢老师带给我对生活的热爱,感受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的工作,感谢老师给我的生命融入了那么多的精彩。

第三杯茶是朋友。那是一杯浓郁的茉莉花茶,杯里朵朵白色的小花纯净明朗,浓香四溢,沁人心脾。一直一直,都很感激朋友给我带来的那么多细小的关爱,虽如茉莉花一般微不易觉,但带来的温暖却能久久留存。哪怕是一蹙眉、一你东北三省,便有声声问候送到身边;失败沮丧之时,总会有许多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坚定地告诉我不要害怕失败,大家一起努力。于是泪水不再残留在孤寂的风中,于是绝望的日子不再孤独,于是幽咽的寂寞忧伤无所适从,于是抬起头就看见阳光……在那放肆的哭和爽朗的笑之间,朋友的温暖早已渗入心底的深入。感谢朋友们带给我别样的快乐和无以言表的温馨。

篇8

刚开始我发现,当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拿到“导学案”时,别说会学,就连读懂学案都很吃力。即便是我穿梭于各组间逐个辅导,累得我腰酸背痛,但效果依然欠佳。课堂上,不论你再怎么努力,依然是鸦雀无声,任你怎么调动,施展妙计,就是难以击起浪花。更可怕的是,一节课的任务需要两节课来完成,有点举步维艰的感觉,茫然中伴随着极度的焦虑,这样的课堂怎么能高效呢?

慢慢地,透过一节节课的实践,经历一次次的琢磨和努力,我逐步悟出了一个道理:“高效课堂”重在化繁为简。以前是自己为学生设置了障碍,把原本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化“繁”为“简”呢?

一、要简化“导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的灵魂。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南。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做到内容简单,案面简洁。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既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思路,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上课的思路,让学生能够把握课堂的流程。

2.导学案的设计要力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导学案的设计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为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4.设计的导学案要开放,让学生“各有说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让人人有所事,人人有所得。

5.导学案的设计要留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能放飞学生的思维。

当导学案中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欲懂不得,欲罢不能”时,才能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发掘他们的学习天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要简化“教学过程”

我所说的简化“教学过程”就是每节课智慧设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智慧引导,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汲取大智慧。具体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1.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在每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把课文的内容面面俱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

2.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莎士比亚说过:“精练是智慧的灵魂。”因此,我灵活处理文本,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3.课堂结构――简洁明快

我的课堂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每节课都按照“独学”“对学”“群学”“展学”“拓学”依次进行,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归并、取舍。

4.交流展学――言简意赅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几个知识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散到独学、对学、群学等各环节之中。展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它是把知识点串联成线,再织成网,然后组成块,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前因后果。学生要在前面的自主学习中,将知识的疑惑点澄清,方法加以提炼,用流畅的语言与大家交流分享,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如果说其他环节是“画龙”,展学则是“点睛”。因此,展学是高效课堂中的关键环节。那么,在交流展学中,怎样才能尽可能做到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拓展知识面,又言简意赅呢?

篇9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小叶子弗雷迪在春天的微风中学会了跳舞,在夏日里懒洋洋地晒太阳,享受雨水的清凉、夏夜的宁静。他问好朋友丹尼尔,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丹尼尔告诉他,“活着,就是让别人感受快乐,就是给因为家里太热,到这里来避暑的老人遮阴;就是给孩子们一个阴凉的地方,好让他们来玩……活着,就是为了做这些好事情。”可是,一阵秋风吹来,叶子纷纷落下,弗雷迪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既然都是要死的,那还为什么活着呢?丹尼尔告诉他,“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弗雷迪明白了,所以,当他终于落在雪堆上,他感受到雪堆很柔软,甚至还很温暖,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他闭上眼睛,睡着了。他不知道,冬天过了春天会来,也不知道雪会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来干枯无用的身体,会和雪水一起,让树更强壮。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树和土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天新叶的生机。

这,就是一片叶子告诉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四季,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一本书,一个童话,却是一生的思考。

二、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精彩

作者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选择以童话绘本的方式,呈现自己关于生命的哲思,于是不同年龄的读者,便可以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不管是“向死而生”,还是“顺其自然”,都只是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不可以,也不能够强加给所有的读者,尤其是未经世事的孩子。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和小叶子弗雷迪一起用心地感受春的烂漫、春的盎然、春的生机,一点点茁壮的生命,新奇而又灵动;夏日里,炎热的午后,叶子们享受着雨水的清凉,享受着给乘凉者带来的快乐和惬意,享受着夏夜里的宁静和美妙;秋天,那份辉煌和璀璨,让叶子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都是在阅读中,孩子们能够自己领会到的,不需要告诉,不需要解析,美丽的文字已经足以传达生命的快乐和美好!

因为快乐,孩子们便很容易入情入境,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当第一场秋霜落下,当第一阵秋风吹来,孩子们和小叶子一样害怕而惊慌,丹尼尔说:“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呢?”孩子们随之而豁然开朗,明白了丹尼尔的话,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享受生命中大自然的美好,享受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享受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做出的奉献,享受自己生命的过程。所以,当弗雷迪终于落在雪堆上的时候,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的静美,没有凄清和哀伤之感。

如若不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如若不是重点感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美好,这本书的阅读,便会变得沉闷而无趣,变成一种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期待背道而驰。

三、在阅读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和高度

《一片叶子落下来》,落在每个读者的心间,所泛起的涟漪,一定是不同的,再留存下来,沉淀下去,就更是因人而异了。合上书,掩卷而思,我们会回想起春天里的快乐,那里有每个人童年里的天真和美好,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成长的快乐,我们会更多包容,更多珍惜;我们会明白,夏天里的枝繁叶茂,是为了更好的付出、更多的奉献;而五彩缤纷的秋天,少不了那一场霜降;冬天,寒风萧瑟,冰雪交加,面对落下,坦然而从容;来年新叶的生机,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力量的传承……

这些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阅读印记,也许最初落在心间的只是一种印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会在某一时刻,突然的、蓦然的,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心灵加以劝慰。因为,有太多的感悟,必须经历了,才真正地懂得。

正如《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里的小男孩,面对爷爷的突然离世,他伤心而不舍,爷爷也无法坦然地“落”下,因为他心有挂牵,他总觉得有一件很重要事情没有完成。所以,他变成了幽灵,与小孙子夜夜追忆,他们能够想起的,尽是生命中曾经给他人,或他人给自己带来的爱与快乐。在这些美好的记忆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变得充实而满足。所以,当爷爷终于想起,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忘了给小孙子说再见时,他们彼此都能够坦然地面对离别了。爷爷笑着消逝,小孙子笑着说再见。

篇10

一、立足目标。探究儿童的学习基础点。体现识字教学的生命性

任何生字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以“零基础”的状态投入的,他们带着自己全部的与识字相关的生活体验、学习体验参与新的学习过程。对于不同的生字,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情绪、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展开前要尊重儿童相对群体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学习基础点的探究,体现对儿童生命状态的关注。

1.识字教学目标从儿童的学习起点出发。准确定位障碍点。汉字的构字规律是啬、形、义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但在教学中不应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识字4》一课出现了六个生字,分别是虫、蚂、蚁、田、天、牛。倘若将教学目标写成“能准确地认读、书写生字”,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却对教学活动缺乏真正的指导意义。而我在教学前的分析中这样写道:

本课需要书写的六个“生字”除“蚂、蚁”外都是常见字,从学生在一年级入学后的“生字”认读闯关(每次一年级新生入学,学校都安排常见字认读闯关,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一年级上半学期的生字教学重点)中不难看出,学生都能认读。其中的“田”“天”和“牛”字在前期的课文教学中已经多次出现,因此在字的音、形、义上不存在教学难点。但是三个字都蕴藏着有趣的汉字文化,值得与学生共享。最值得注意的是本课首次出现独体字“虫”与其作为部首的合体字“蚂、蚁”同时出现的情况,因此“虫”与“虫字旁”的书写指导在写字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节点价值,而且在学生知觉的整体性发展中,学生知觉发展较弱的一面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虫字旁”的点需要着重教学。

如上学情分析,明确了儿童识字过程中的具有共性的困难点和障碍点,对后期教学起了重要的目标引领作用。

2.识字教学的模式从文本特点出发。弹性生成触发点。低年段教材体系中的识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识字,另一类是随文识字。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内在的编排体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低年段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需求,设计有效的识字教学活动,集中识字要积极梳理字之间的规律,发现字理识字的原理,并组织相应的教学。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就出现了形声字归类、象形字归类、会意字归类等多种集中识字课文。教师在预设时,要把握字之间的难易侧重,选准教学起点,才能为后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随文识字的要求则更高,需要有机处理好阅读与识字的关系,寻找合适的触发点,由阅读转移到识字,经由识字最终回到阅读中。教师还应注意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随文识字中可以出现集中识字、识词,而通过创设韵文或儿歌情境,集中识字同样可以转化为随文识字。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识字8》中出现了四个生字,分别为包、泡、苞、饱。我就积极利用这首儿歌:“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苞。荷花苞,真饱满。小金鱼,吐泡泡。”在儿歌中引导学生根据意思选择部首,在童话情境中识字。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学棋》一课中,我发现课文中出现大量的与生字“棋”有关的词语,于是,我用词串形式进行集中教学。词串如下:

围棋 棋盘 下棋 棋艺 棋手

(布子) (能手)

二、立足过程。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点。体现识字教学的生命性

所谓识字是“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固以形为刺激须能引起声、义反应,以声为刺激须能引起形、义反应”。识字不是一般的认识文字符号,也不只是建立单个文字的音、形、义之间的暂时联系,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字的音、形、义能进行快速的联想反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琐碎、机械讲解的时间比重过高。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的时空少,缺乏内在全情体验的参与式思考,成为汉字的被动接受者,导致读音、认形、明义的学习过程割裂且缺乏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着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去发现、感悟汉字的每一要素,自主建构字义的理解方法,并与音、形的发现式学习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识字链。

1.识字教学的方法从儿童的学习情趣出发,发现儿童识字的契合点。传统的识字是儿童机械记忆的一个过程。教师出示生字,领着儿童读,讲给儿童听,带着儿童写。我期望在丰富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识字经验,把生字的音、形、义在具体的言语对话中主动建构起来。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小动物过冬》中有一个生字“刮”,课文是这样说的:“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没过多久啊,秋天就到了――

师:(播放秋风及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秋风吹起来了,还发出呼呼的声音。

师:对呀,孩子你看,秋风一吹,树叶宝宝都怎样?

生:它们都掉下来了。

师:你看得真仔细。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大树上掉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一般不说吹,而说――(老师举出生穿卡片:刮)

师:(对一个学生)请你读。

生:刮。

师:右边是“立刀旁”。秋风力气大。

师:我们再一起读。(生齐读制)

师:秋风――

生: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

教师在准确把握生字教学的重点“刮”的字形和字义后,借助课文与课件的有机结合,既无痕地融入课文的时间情境,又无痕地融入了师生的对话情境。

2.识字教学的过程从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提炼儿童识字的结构点。汉字有自身的特殊结构,因此,识字教学不只是为了教会几个字,更要让儿童掌握汉字结构。与之相应的是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我根据学生低年段的学习能力,把识字教学的目标作了初步的年段划分:

一年级上半学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备识一个字的能力。

一年级下半学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备识一组字的能力,并拓展识字。

二年级上半学期:初步具备独立识一个字、一组字的能力,尝试自主拓展。

二年级下半学期:具备独立识―个字、一组字的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地拓展识字。

在年段识字目标结构的引领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积极渗透识字的方法意识和结构意识,促进学生整体识字能力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乌鸦喝水》中有一个生字“看”,我组织了系列化的教学活动。

师:乌鸦到处找啊找,老师也来帮它找。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把右手遮在眼睛上方。)左看看,

右看看,近处看看,再往远处看看。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乌鸦找。(所有小朋友都激动得把手遮在眼睛上方。)我们左看看,右看看,近处看看,再往远处看看。刚才的这个动作变成文字,就是古时候的“看”字。(老师板画:古汉字“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把手遮在眼睛上,就是“看”。

师:对,上面的是手的形状,下面就是眼睛。现在的“看”字就是由古时候的字演变采的。跟着老师一起写。(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看”。)

师:注意啦,“手”字变成“手字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

生:竖钩要变成撇。

师:当一个字成为部首,一般在字的上面做头时。要把竖或竖钩变成撇。如“着急”的“着”里面的羊字头也是这样。而在书写时,这个字里有两个撇,就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平撇,一个是竖撇。

(学生一起在纸上书写“看”。)

教师在这一具体环节中,融入了汉字文化,融入了动作表演。最关键的地方是对于“手字头”的教学,由撇的变化拓展迁移到相关部首中同一笔画的变化,由两个撇的不同拓展迁移到汉字结构中相同笔画重复出现时的细节变化,顿时就提升了识字教学的品位。

3.识字教学的组织从儿童的学习单位出发,开发儿童识字的合作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尤为重要。其一,低年级学生特别需要伙伴,正由于他们自己尚缺乏认知策略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问题的探究中,他们很自然地需要寻求与伙伴协商和获得帮助。其二,由于学前教育参差不齐,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差异非常大,教师在群体教学中往往无法顾及到个体间具体的差异,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可以较好地实现生生之间的差异互动。其三,低年级学生合作的能力需要培养,而识字活动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因此,合作式的识字学习单位的建立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差异式互动、获得新知建构、形成合作方法之喜悦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同桌合作式的学习单位,这样易于保障合作的有效进行。

识字教学中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合作活动值得推广,例如一个学生说部件,另一个学生读字;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猜部首;一个学生说字。另一个学生组词;一个学生组词或根据韵文造句,另一个学生从_中找出生字等。这些合作活动涉及汉字的认读、运用、巩固等多个环节,充盈在识字的整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也提升了识字的教学效益。

三、立足反馈,关注儿童的学习生长点。体现识字教学的生命性

教师常常会忽略识字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以为必须要到默写的环节方能实现。其实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评价与反馈,既有活动目标、环节目标的反馈,更有课堂目标的反馈。识字教学可以从认读、运用、默写等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地反馈,从而迅速敏锐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长点,为后期教学提供新一轮的潜在资源。识字教学的反馈从儿童的学习规律出发,清晰儿童识字的生长点。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不均衡,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识字教学的巩固要充分遵循遗忘规律,在新认识的生字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巩固练习,使新知识在大脑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同时,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喜好丰富的活动形式,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既动脑又动口动手,以加深印象。这样练习及时、趣味性浓、竞争意识强,效果更佳。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识字8》是以基本字“青”和六个部首组成的形声字为教学内容。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之后,我安排了课堂的反馈环节:

(老师举出六张生字卡片,请学生齐读。)

生:请。

师(做动作):请坐的请。

生:晴。

师(做动作):晴天的晴

生:睛。

师(做动作):眼睛的睛。

生:蜻。

师(做动作):蜻蜓的蜻。

生:情。

师(做动作):心情的情。

生:清。

师(做动作):清水的清。

师:大家都读准了。现在看许老师(下转第60页)

(上接第15页)的动作,开火车说这个字的部首。

(老师分别做出表示清水、心情、眼睛、蜻蜓、请坐、晴天的动作,学生一起说部首。)

师:看来我怎么也考不倒小朋友,让我再想一个办法。这次什么提示也没有,小朋友得自己读。千万别读错哦!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教师及时设计反馈活动,创设了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大范围地让学生开火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前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或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群体比较中感知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自我判断,完善自我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