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互译范文

时间:2023-03-27 07:1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英互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英互译

篇1

在我看来,英文学习的本质是先模仿后内化,即不断重复、模仿那些语言规范的、地道的、经典的英文篇章,然后在实际使用中“激活”这些英文,使大脑形成对这些英文的新的神经反射,从而实现英文的内化。而在英文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中英互译习惯对英文的内化起到至关重要、不可磨灭的作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我通过多年来的英语教学以及我自己以前的英文学结出来的。

我在新东方教授写作类课程十年,几乎从每个班的第一节课开始,我都会发起中英互译活动,要求学生从新东方的英文范文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每天花40分钟的时间做翻译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先花5分钟时间阅读300字左右的范文原文;②挑出不认识的词汇,通过查词典、研究例句来进行词汇的学习和积累,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③在扫清生词障碍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④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原文翻译为中文;⑤再尝试将自己翻译的中文翻回英文,然后和原文对比、找差距,并用红笔标出与原文出入较大或是翻错的地方。这样做相当于是在多次和原文作者沟通,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原文用词的精妙。同时翻译又带有一丝个人创作的意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的是,回到原文对比并通过原文来纠错、改正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原文语言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英文原文的内化。

这种中英互译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在读书期间最常用的。2002年的夏天,我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就读。在哲学系满是书卷气息的院子里,我常常捧着一本用五块钱淘来的好书读。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语堂,英文书名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我自幼时就听过《坡传》的大名,却未曾想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竟然是The Gay Genius (意为“快乐的天才”),我觉得这种对比很有趣,于是便萌生了用这本书做中英互译练习的想法。

整个2003年,我都在做这一件我当时觉得很宏伟的事:我将整本书进行中英互译,先将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回译为英文,最后对比找差距。回想13年前,寝室破败而冷清,我常常躺在硬木床板上,左手一本英文的The Gay Genius,右手一本中文的《坡传》。我每天早晨将英文译成中文,晚上再将中文译回英文,然后对照原文,将自己英文译文中和原文不同的地方通通用红笔标出来,第二天再回看原文以加深自己对原文语言的印象。在那些杂乱的标满红圈的草稿纸和我那乌七八糟的字迹中,我常能隐约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

The Gay Genius是林语堂直接用英文写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看书中的英文诗歌时,并不知道这是林语堂翻译的坡的哪一首。但是通过仔细研读英文原文和不断推测,很多时候我都能正确地猜出其中文版本,这便是做中英互译时最让我心满意足的时刻。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个桥段:“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后来问了中文系的教授才知道,这首诗四句话的意思大致是:我苏轼在黄州住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给李琪写过诗呢?李琪就好比是一朵海棠,我就好比是杜甫,海棠纵然好看,但杜甫从来没为海棠写过一首诗。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因为杜甫的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为了避讳母名,杜工部一生写诗却从未提过母亲的名字。苏轼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歌妓比作海棠花,将自己比作杜甫,欲扬先抑,后两句升华,体现出中文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在The Gay Genius中,林语堂将这首诗译为:“Four years has Tungpo lived at Huangchou / Strange that he never mentioned Li Chi / Exactly like Tu Fu of the West River / Of the best flower, begonia, he sang the least.”译文十分精妙,既传达出原诗的含义,也将比喻修辞翻译了出来。

就这样,通过一年的中英互译和对中英文的不断思考,我的中文和英文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篇2

关键词:文学文本 翻译 误读

一.中英互译文化误读的负面影响

Nida认为,翻译即是交际,其过程要看人们在阅读原文时所获得的东西,这体现了Nida“读者反应论”的翻译观。我们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大多数是通过翻译完成的,所以,翻译中“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误读和误译确实不利于跨文化的交流,中英翻译文化史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他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而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人们常爱引用这段“至理名言”来表达对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自豪感,殊不知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地道的误译,而且原文也没有“在中国”几个字,这句话应译为:“如果这些发现果真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刻意把“红”译为“绿”(Green),误导了英语读者对“绿”的联想,因此,西方读者读英译《石头记》同中国读者读《红楼梦》原著的反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读者正确理解异质文化的本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全面了解“他者”文化的民族特色,不利于文化信息的准确传播,有时不利于超越“自我”文化的局限性,不利于克服对“他性”文化的公正评价。但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中,这种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正因为“文化误读”的存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二.中英互译文化误读的另类效应

从表面看来,尽管因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误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但是译者对源语文学文本的文化有意进行“误读”,期待着接受者作出积极反应,以实现翻译者有意附着于译文的意图。因此,译者在翻译中的有意“误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具有特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通过译文与目标语文化的日益融合,启迪潜在读者进行创新,这种“误读”功不可没,这在文学翻译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一切阅读均为‘误读’,世上没有释义的存在,只有‘误读’的存在。”文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误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这种“独创性的误译”是一种文化(源语文化)在另一种文化(目标语文化)里的流变和创新,有时甚至误译的译本常常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文化效应。王克非认为:“从翻译文化史看,起到重大的文化作用的译本,不一定是翻译精品。翻译常常是一种创造,掺杂有误解、删改、发挥的种种所谓不准确译本,导致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受容,创生出不同的但很有意义的效果。”但是,这种“掺杂有误解、删改”的译文一旦被普遍接受,他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力。

例如,著名的汉学家、意象派发起人庞德对中国诗就进行了自己独到式的“误读”和误译,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现代意象派新诗运动。庞德的翻译“误读”在西方文学中具有极大的文学创新的参考价值。通过误译原作,庞德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创作价值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译The smoke-flowers are buried over the river。经过庞德之手,“烟花”被译为the smoke-flowers(冒烟的花)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译文是不忠实于原文的,显然是误译,但其“误读”的译文结果把扬州“烟花”三月那种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和优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浓郁,如临其境,译文之美胜过原文,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类似例子在庞译中不胜枚举。庞德的误译不仅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古诗的兴趣,而且开辟了西方意境优美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为中西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丰富世界文学的表现形式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也为我们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误读”的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文化研究价值。

再如,伟大的翻译家鲁迅先生,在翻译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名著《察拉图斯特拉的序言》时,“误读”了尼采的“超人”本意(其本意是超越自身),结果这种“误读”启发了鲁迅的创作灵感,并在其作品中猛烈抨击和辛辣地嘲弄了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吃人”的旧文化,这再次证明了“误读”的独创价值。尼采的思想里有著名的“权力意志”说,即“我愿成为其它民族的征服者”,而茅盾先生却解读为:人类只有向“权力意志”挑战,不愿做奴隶,不愿像猪狗一样苟且偷生,才能不畏强权去追求解放和自由。茅盾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实际,从弱国反占领和反征服的角度,故意“误读”尼采的占领和征服的本意,旨在激励当时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敢于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反侵略反占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鼓舞斗志。因此,我们说,鲁迅、茅盾等翻译家们充分利用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克服人民的畏难情绪,唤醒人民的斗志,实现文学救民的愿望。也可以说,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有时可以打破目标语文化的封闭和僵化的惰性状态,积极促进其变革,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中英互译文化“误读”的现实意义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客观上,他们都是一种文化过滤或文化选择,译者解读原文文本时,毫无疑问是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带有“前理解”的,这种“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本土的文化特质。然而,“误读”却填补了语言文字之间的空白,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清除了文学文化交流的障碍,彰显了其另类的实际效应:

首先,“文化误读”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在引入国的传播。正是因为林纾的翻译才源源不断地把大量优秀外国作品引介到中国,从而在当时的中国激起了“外国文学热”。在他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虽然误读、误解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但这恰恰使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文学的样式增添了多姿的色彩。

其次,“文化误读”促进了本族语文化的发展。译者对异性文学文化的“误读”而创造出的新文学“产品”,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助于建构本族语文化新的文学样式,从而促进其发展。尤其是在本族语文化缺乏异语文化的文学形式时,经“误读”的译品可以催生出一种新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庞德正是利用中国诗的意象,对其进行“发明式”的“误读”和误译,引发了20世纪美国的一场新诗运动,促进了意象文论的产生,意象派在美国文学界风靡一时。

再者,“文化误读”最终促进了世界文学文化的融合性和对话性。“异性”文学在本土得以传播从而注入新鲜的营养,结果使本土文学文化得以长足发展,尽管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但最终达到与异质文化的融合。从另一角度讲,虽然“异性”文学文化之间在某些地方存在着不可透明性和不可译性,但正因为“文化误读”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逾越这种文化壁垒,而使异质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中英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总体认识:

因译者而产生“误读”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的动机、目的和态度等主观原因;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文学、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翻译的“误读”虽不利于译文读者真实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源语文化的精神本质,并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但是,翻译的“误读”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下,可以丰富目标语文化的艺术表现力,启发文学创新意识,使翻译与创作构成一种互动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目标语文学发展,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

诚然,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的局面,跨文化交际的手段日益先进,我们要在翻译中尽量避免消极的“文化误读”,减少“误读”带来的弊端,提高跨文化的翻译水平;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文化误读”和误译在跨文化文学交流中的价值和作用的研究,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极至。

参考文献:

[1]陈明远.对爱因斯坦的误译[J].文汇报,1998年。

[2]布鲁姆.误读图示[M].北京:三联书店,1989:134页。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9页。

篇3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 英汉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王佐良先生(1989)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1 翻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障碍

1.1 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而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以汉语为中介学习英语,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语义困惑和障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母语来理解和表达汉语,致使汉语的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再用这样的汉语来理解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缺乏语言练习所需的真实环境,学生易受汉语语法、篇章结构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不地道。

1.2 文化障碍

由于英语的文化导入不够,受到自身民族语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翻译时经常出现字对字的中文式英语。如,学生在翻译个人简历时,把“政治面貌”译成 “political appearance”,把“eat one’s words”译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钟等下班或下课的人)译成“看钟人”。这些译文都是由于对汉语原文或对英语词汇的含义理解不正确以及对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鉴于此,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导入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关文化,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碍,使翻译教学取得成效。

2 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 注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渗透着文化的影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只有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邓炎昌、刘润清,1990)。比如“apple”这个常见词,如果有人说:“Oh, that is an apple.”若是翻译者只知道“apple”为“苹果”,他很可能会出错。(曹青,2000)因为apple在英语中具有象征意义,意为诱惑。又如“red”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喜庆和吉利,但英语中“red”却有残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着流血。如“The murderer ran away so as not to be caught red-handed”(凶手跑开了,以免被当场抓住。);而在另一个句子中,“Talented as he is, if the new manager is not given full pow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he will fail to get the company out of the red just like his predecessor(新经理虽然有才干,也将和他的前任一样无力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权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 person who works on the land, esp. one who owns and lives on a small piece of land;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manners)”一词,其英语的含义和汉语的“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意义并不对等,但是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只要父母是农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统称为“peasant”,在翻译时,也把“农民”一律译为“peasant”。而事实是,“中国现代农村(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多种产业并举的地方)的农民,应译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区耕种小片土地并以之为生的农民仍然译为peasant(杨复兴,2007)。”因而,不难看出,注重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当重要。

2.2 增强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于文化之中。翻译中的大多数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差别,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就属于这种情况。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典故的翻译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英语里有很多由《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David and Goliath”,意为“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人以此来比喻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弱小者取胜。又如汉语中的“他壮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要说“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许文胜,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转眼已见‘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来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衬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 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文化负载十分丰富,有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尚费劲,更不用说在英语里找到十分满意的译文。因而,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导入英语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 使学生善于识别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3 加强教师在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族习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结语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也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还必须要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强烈的文化意识是学生学好翻译必备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在翻译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参考文献:

[1]曹青.宗教文化与翻译[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4-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1

作者简介:袁琳(196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学与教学法研究。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交流。

语言交流最终是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而言,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互有区别。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文化的发展能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会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课题。通过翻译,尽量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是个既合理又符合愿望的要求。英汉互译要善于存异求同,这应该是英汉互译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实,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异”也难。在翻译领域里,“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异”,不是同一个文化类型内部的“异”,“同”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同”,不是同一个文化圈里的“同”。

据笔者观察、分析和研究,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方面

英汉两种文化在数字方面的表达上有差异,并不是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与排列上存在着差异,笔者在这里说的是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两种文化里表现出的差异现象。汉语中以数字开头的词语数不胜数。如果将这些词语一对一地译成英文,那势必难于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能被英语文化所接受。比如说,我们既不能按照汉语字样将“一目了然”逐字译成“one eye sees it a11 clearly”,又不能将“三长两短”译成“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也不能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这些词语只能分别意译为see clearly at aglance、unexpected misfortune or calamity和with many people speaking all at once。不然的话,英人就会be wide at sea(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二、颜色方面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由于民族文化、历史和习俗的差异,所以也形成了颜色象征意义的不同。中国人按传统操办红白喜事,与西方人举行婚丧嫁娶的礼仪,所用颜色含义就大不相同。中国的新娘穿红,因为我们把红色看成幸福与吉祥的象征,西方的新娘则着白,因为他们视白色为与纯洁的体现;中国人在殡葬老人时披麻带孝,用白色表明悲痛,西方人在葬礼上则穿黑衣服,戴袖章,以黑色寄托哀思。所以如果不注意文化的差异而进行英汉互译的话,就会开国际玩笑了。比如英语中的brown bread不是棕色面包,而是黑面包,同样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色的糖;而中文里的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而不能译成red tea,“青衣”应译作black dress,而“青天”应译作blue sky。再如中英文中皆有“嫉妒”的说法,中文里俗称“红眼病”,但译成英文不能直译成red-eyed,而要译成green-eyed。

三、时间方面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时间观念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与将来时,意义就不尽相同。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文化的人却正好相反。此差异可以从下面的句子中作一比较: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从字面意思上,中国人可能将其理解为“但是,我们说到故事前面去了”。然而,此句的正确含义是“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面去了”。还有,latest这个词,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最迟的”、“最后的”,在英语的时间概念中的意思是“最新的”。比如the latest news,应译成“最新消息”,而不是“最后消息”;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应译为“对某事的最新发现”,而不是“最晚发现”。Be moved back in time,若译成“推后了”而不译为“提前了”,那么,译文就与原意正好相反了。

四、称谓方面

英汉文化中称谓的差异比较大。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而汉语里的称谓异常清楚,身份地位从称谓中分得一清二楚,马虎不得。如uncle一词可对应“叔叔、大伯、舅舅等多个称谓,aunt可对应“姑、姨、婶、大娘”等这一辈的女性,ousin可对应“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之多的称谓。

再如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尊称、谦称,如“郭老”、“李翁”、“张公”、“大人”和“鄙人”、“寡人”等。若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称谓翻译好,实在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文中几乎没有与此对应的称谓,所以只好将就一律用Mr后面加上姓氏,或统称your humble servant等。

五、问候语方面

汉语文化中一见面常常问候对方“吃饭了吗?”、“到哪儿去?”等,认为是很随和、友好的问候方式,但如果译给英语文化的人,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和Where are yougoing?那么,对前一句话,英语文化的人听了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而后一句则会令他们难以接受,甚至认为你在干涉他的行为自由呢。英语文化中见面打招呼只讲Hello!Goodmorning!或谈论天气。如果不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机械直译,会闹笑话,甚至会发生误会。

六、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

这方面就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有密切关系了。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就无法把一些日常用语与习俗用语准确地翻译成汉语,反之亦然。如I met my Waterloo.如译成“我遇见了滑铁卢(地名)”,会让人不知所云,但如果了解了“滑铁卢”是个拿破仑打败仗的地点,就知道正确译法应是“我失败了”。再如What he has given you is a Greek gift,从字面意思可能直译为“它给你的是一个希腊人的礼物”。但何为“希腊人的礼物”?无法明白其真实含义。其实Greek gift来源于一个典故,即希腊人用“特洛伊木马”这个“礼物”攻破了对方固守六十年的城池。汉语“中医”一词,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事物,所以翻译家们根据其内涵,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最后用汉语拼音加英语Yin(阴)and Yang(阳)译给英国人,并加以注解Yin为female,Yang为male。所以,不同文化的语言互译时是需要仔细推敲、研究的。

七、比喻词语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比喻性词语。其中有些比喻的主体(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但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喻体和喻义完全对等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不同文化及语言中是不多见的。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中用以比喻力量、吉祥等好的含义,而在英语文化中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含有贬义。She is like a dragon意为“她是个泼妇”。再如汉语中“胆小如鼠”,其英译为Pigeon-hearted或 chicken-hearted,与鼠(mouse或rat)毫无关系;而“缘木求鱼”英译为look for grass on the top of the oak,也没鱼(fish)和木(wood)什么事。还有“水底捞月”,英译为fish in the air;“过着牛马生活”英译为to lead a dog's life;“一箭双雕”译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吹牛”译为to talk horse;“如履薄冰”译为tread upon eggs;“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译为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八、词汇空缺方面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而当一种语言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时,该词就是不可译的。比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语中就是空缺的,因为这是中国的“名吃”。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这种食物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dumpling”是“汤圆”或“团子”,而“ravioli”指的是“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再如“旗袍”、“”、“牛棚”以及“麻将”、“气功”、“乌纱帽”、“穿小鞋”等一些词在英语中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无法翻译的。同样,英语中的一些词在汉语中也是空缺的。比如,cowboy和Hippie都是中国没有的产物,所以前者只能用其表面词义翻译成“牛仔”,后者借其音和行为,译为“嬉皮士”。

总之,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有同有异,甚至差别甚大,我们必须认真对比研究,翻译时要倍加留意。另外,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文化翻译要靠语言去实现,但困难同时也出在这里:语言固然是交际的工具,但语言同时也是妨碍交际的障碍。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翻译也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济事的,这不是任何个人能左右得了的。所以,不论从英语教育者的角度,还是从英语研究者的角度,都应该深入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否则,就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正像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3]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西医护理来说,很多人的观念里,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的内涵变的更加人文了,而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整体护理都应该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医护理知识中的情志护理和饮调护理更能体现现代护理工作的内涵。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等精神活动。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1]。《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伤及内脏[2]。例如:“喜”本来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结局即是此种情绪的完美表现。另外,中医在情志护理方面,还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入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虽然这里的情志护理不能单单是现在的心理护理,它是指使整体的人,在各个脏气的协调下,处于最佳的状态;心理护理也不等同于情志护理,它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它们相互渗透而又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好的情志护理即好的心理护理,这样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护理工作更好的展开奠定了好的基础。

情志护理的重要方法是调摄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畅。不管是内科疾病患者还是外科疾病患者,都常有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甚至绝望等多种情志变化。要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应做到节制,学会控制感情,避免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好劝导安慰工作,比如是担心手术会不成功,可以拿以往成功的病例给他打起;如是因病情,疼痛不已,医务人员通过对疼痛的辩证分析,从而进行治疗和护理。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饮食调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这是传统中医学中人们用于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指导思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现代临床工作中,虽不能与西药相媲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病患能早日康复,防止或是减少各种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宜多食甘而少食酸,“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还要顺应气候,不可骤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且饮食不可过寒贪凉,清淡易消化,是夏季养阳应特别注意的。秋季饮食应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多吃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冬季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类、鸡肉、葱椒等,达到开通腠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是肾闭藏[3]。

讨论

现代护理和传统中医护理都各有认知和发展,各有优势和特色,也各有局限和不足,但他们的护理目标都是以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维护人类健康的客观规律,都是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甚至是防止疾病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以西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护理模式。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更要把传统中医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不让我们的国粹“中医”成为遗忘的历史,还要好好的传承,为更多的人类创造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侯妍.中医特色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当代护士,2005,2:70.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4-0066-03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对外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外语的交际应用能力方面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现有的英语教材缺乏系统介绍翻译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较差。在此情况下,将翻译教学融于英语教学之中,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界就开始关注翻译教学,并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有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教学已从和语言教学有关的翻译行为中独立出来,因而,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教学并使它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而且,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只重视听、说、读、写,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顾及“翻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导致许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无从下手。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人对母语的排斥,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几乎摒弃母语和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不仅使学生英语没学到位,而且母语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时往往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狭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实施翻译教学的对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讲授翻译理论,已经是大多数学者的认同。现在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以介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为主,回避了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提高科学性、功效性。

(一)传授基本翻译理论

讲授包括翻译的标准、常用方法等,让学生知道怎样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译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直译和意译。若译者关心的是语言层面,即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则要直译;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防止进入以下两种误区:不知道直译该“忠实”到哪一步,过分依从原文,从而成“死译”;不知道意译该创造到哪一步,放任自流,导致出现“胡译”,所以要贯彻“能直译便直译,不能直译便意译”的大原则,同时,还要注意翻译的独特性。有学生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译为:I left quietly,which is assimilar as how I came here,I waved quietly to farewellthe clouds.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虽然理解了句意使用了直译,但过分强调对原作的忠实,照搬原文中的语法结构,没有注意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不同文体的翻译个性。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译文修改为:Very quietly I take nl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western sky.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原文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美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开拓了翻译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上,我们应立足于“精讲多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翻译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母语进行翻译有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及汉英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让他们彻底摆脱母语的影响而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他们写英语作文时往往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再译成英语,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翻译和翻译能力。由于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系统介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能将翻译实践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练习翻译,然后对学生的翻译进行修改和讲评,介绍翻译的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及现代翻译家推崇的“忠实与通顺”,并简单介绍相应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介绍直译、意译、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移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肯定、否定转移等等。例如:让学生翻译,He didn't remember his mo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fiveyears old.许多学生因句中的who、when而搞不清各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次序,就会译成:“她记不起当她五岁时就死了母亲。”此译文层次不清,时间顺序混乱。如果将此句改译为:“她五岁就死了母亲,所以记不起她了。”这样一目了然,而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再如:

(1)Never fail to come!务必要来!

(2)It can't be too careful to drive.开车越小心越好。

以上两句是把原语从反面表达的概念,在译语中改用正面表达,这样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或把原语从正面表达的概念,在译语中改用反面表达。如:

(3)Please remain seated while the plane is takingoff.飞机起飞时,请不要离开座位。

(4)The door refused to open,门打不开。

因此,在讲授英语课时适当融入翻译教学,进行翻译训练,必定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理

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注意文化差异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翻译离不开文化。只有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然而,有些人将翻译理解为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过程,就是母语与英语的互译,忽视了语言形式后的文化差异、语境等问题。例如:

白色在英语中具有纯洁、无辜、善良等含义。white elephant却指保管起来费钱又费事的累赘东西。据说我国曾有某个名为“白象牌”电池在英国遭到冷遇,究其原由,原来是其译名white elephant在作怪。

黑色一词在英语中常与“坏的”、“邪恶的”事情相联系。He is the black sheep 0f the family,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译成:“他是家中的黑羊。”英语中black sheep是指“害群之马,败家子”。此句应译为:“他是家里的败家子。”

英语中“You are a lucky dog,”意为“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联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可见,了解英语背景文化,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对恰当翻译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要将翻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向学生传授基本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四)改进翻译教学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太多,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即使讲评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教师的动机固然是好的,力图讲明道理,但客观上却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翻译教学必须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此,“批评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即让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继而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改,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提高实际翻译水平。

篇7

关键词:品管圈管理工具;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应用

QCC名为“品管圈”,又称质量控制圈、QC小组、质量小组等。依据目前品管圈活动的现状调查来说,它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近年来中医护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认可,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2015年先后下发了52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我院在管理与实施方案过程中引入了QCC管理工具,经过两年的运行,使得中医护理方案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11个病区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考核结果,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及高年资责任护士组成,护理部主任担任大组长,各科护士长担任小组长。2实践2.1确定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进行特性要因分析,找出以往方案落实考核存在的问题与要因。存在的问题中主要包括:①科室在中医护理方案落实上没有详实的管理要求;②应用过程中没有评价结果的核查;③护理效果评价缺少客观标准,依照病人主诉及护士的主观判断进行判定;④护理记录缺乏主症辨证施护措施;⑤对方案的掌握不能与病人病情相结合,机械地背记方案。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识不足;②执行方案的落实措施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③质控体系不健全、缺少考核标准;④信息反馈不及时。

2.2针对问题要因,运用脑力激荡的方法,找出解决办法

2.2.1依据重点专科建设要求、三级中医院持续改进管理细则,制定工作目标和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要求,并围绕实施工作要求制定考核标准,满分100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3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临床症状评估量表、症状分级量化标准,与医疗组共同研究制定3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及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判断标准。

2.2.2每个病房依据本科优势病种,结合方案内容,具体指定各单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考核质控员即组员,并制定工作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方法。2.2.3QCC组员即是科室单病种方案质控员,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每人负责一个病种的方案质控管理,为保证每份评价信息的准确性,质控员在病人入院次日、出院前日,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护理记录及评价表的核查。质控员对负责的病种按时间段或完成的一定数量,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并向小组长提出问题及整改意见。小组长每月对组员负责的病种病例进行抽查复核,了解方案落实情况。小组对科内执行方案存在的问题讨论后提出解决措施并整改。年终,小组提出各组方案的优化意见上报护理部。

2.2.4护理部作为大组长每月按考核标准对各护理单元单病种护理方案落实情况(运行病例、出院病例)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与小组长及组员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检查结果做到反馈、整改、复查,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科室考评指标之一。并不断规范和细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增强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提供独特的个性化中医健康指导,推进中医护理方案有效落实。

3结果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活动前后1年的资料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活动后中医护理方案落实情况检查缺陷明显减少,中医特色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活动后较活动前考核分数提高46.2%(活动后总分—活动前总分/活动前总分×100%)。

4结论

在管理活动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QCC管理方法能有效地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质量持续的改进。首先小组成员经过调研提出现存问题,经过QCC小组的讨论,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如制定工作方案、执行措施、考核标准,细化管理环节,做好环节质控、终末质控,总结出方案管理流程图。对方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反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并将方案管理与科室护理全程管理相融合。经过两年多的活动,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提高,活动后较活动前考核分数提高46.2%。同时也形成了一套中医护理方案管理的三级质控体系,即一级质控-责任护士、质控员;二级质控-护士长、质控员;三级质控-护理部、护士长。

制定了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制度、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评价标准,各单病种中医护理评价标准,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判断标准,并优化中医护理方案30余条。护理团队是以基层人员为主,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组成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群体,这符合QCC对团员的要求。通过品管圈活动,增强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中医护理方案,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2]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3]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13.

[4]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71-1972.

篇8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8~86岁,平均(50±5)岁,泌尿系结石35例,泌尿系肿瘤15例,其他10例。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5~83岁,平均(49±5)岁,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结石18例,其他12例。以上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品管圈小组:该小组主要由我院泌尿外科经验丰富的14名医护人员组成,包括6名医生和8名护士,由年资丰富医生担任负责人,该护理模式实施的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②选定活动的主题:收集参与本次活动的患者临床资料,确定该护理模式实施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讨论,确定此次品管圈护理实施的名字为“效率”圈,意义在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由小组外成员对该次护理圈的可行性进行评分,保证其实施,当评分结果≥21时说明该主题可以进行。本次评估的分数为27分,可以进行[4]。③分析本次参与研究患者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参与人员自身进行分析,部分医护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对患者不够重视,长期处于有高压轮转状态,处于疲劳状态,患者多,护理人员少,工作效率低。其次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临床医患沟通少、患者自身焦虑情绪重、体质差、缺乏对医护人员的信任[5]。④改善措施:增加对参与本次护理模式人员的培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于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加强专科培训;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合理分配,落实护理工作中的每一步环节,做好交接工作,提高护理工作中的效率,改善工作质量;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每日通风开窗,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性,及时更换床单被罩,做好临床清洁工作;增加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其了解病情,增加对疾病的认知,了解手术以及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做好应对的心理措施,提高其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6];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增加巡视次数,保证充分营养物质的摄入,其体征稳定时可适当进行锻炼,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1.3观察指标

1.3.1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工作质量评分:于治疗前后对参与研究的2组患者进行工作质量评分,其中以1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工作质量越高。1.3.2实施前后医疗护理患者满意度评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在本次护理过程中的满意度,以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实施前2组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后,研究组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满意度评价:实施后,研究组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关键词] 护士; 职业礼仪; 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09-01

1 护士职业礼仪及其重要性 护士职业礼仪是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全面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规范要求,其具体体现为:①仪表大方:所谓仪表大方,就是护士穿着要整齐、洁净、得体、大方,给病人一种舒服、愉快、亲切和乐于接近的感觉。②举止文明:“举止”就是姿态和风度。“姿”指面貌,“态”指形态;风度是指美好的姿态。举止文明,就是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③态度和蔼:就是要求护士做到称呼得体、亲切,给病人以好印象。④一视同仁:护士要尊重每一个病人,绝不以貌取人、以衣取人。⑤良好的非语言技巧:微笑,护士与病人说话,能面带微笑且笑得有神,可给病人美感,显示出友善、和蔼、真诚。 眼神,护士与病人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倾听,护士在与病人谈话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的听,这是对病人尊重的表示。沉默,当病人受到情绪打击或在哭泣时,护士以沉默的态度表示关心,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触摸,当病人紧张不安时,触摸病人的头或轻按病人的肩部,使病人感觉有人在关心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护理理论与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以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

2 护士职业礼仪在整体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迎接病人入院,减轻病人的陌生感 当护士接到病人住院的通知后,要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 护士在接待病人时,应注意的礼仪是:病人被送至病区时,值班护士应起身走上前去迎接病人,表现热情、友好、主动。使病人能感到被接纳,是病人适应陌生环境的第一步。护士应礼貌地介绍自己,向病人介绍病房环境,同时介绍有关住院、探视及陪护制度、同一病房的病人等,使病人很快地适应医院生活环境。护士也应尽快与病人沟通,熟悉病人的情况,成为病人的知心人和朋友。

2.2 收集病人资料,做病人的知心人 收集资料是护理程序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了解病人,做病人知心人的首要途径。一般在病人入院后要及时进行一次正式交谈。其礼仪要求是:在与病人进行交谈之前,护士应有礼貌地称呼病人并进行自我介绍,应向病人交待交谈的目的,告知病人可以随时提问和澄清问题。在与病人进行交谈时,护士应注意声音温柔,要使用礼貌用语,多用安慰、理解和鼓励的语言。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护士应适当配合手势与表情,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注。需要结束交谈时,要在病人话题告一段落时,对病人的谈话做小结,劝告其休息,顺利结束交谈。

交谈内容应做好记录,为下一次交谈打下良好的基础。护士与病人交谈,不仅是为了了解病情,更多的是了解病人,体察病人的内心感受,表达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为以后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提供保证。

2.3 制订护理计划,做病人的贴心人 制订护理计划是协助护理对象预防、减轻或消除病变反应及心理障碍的护理措施。制订护理计划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允许病人家属参与意见。与其他的护士和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

2.4 对病人实施护理前后,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信息 传统的护患关系是“主动-被动型”,缺乏对病人自的尊重。现代医疗护理提倡“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要尊重和保护病人“知情同意”的权利。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操作前后,要注意的礼仪是:护理操作前为病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包括进行治疗护理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手段;所需要的时间,告知病人会有什么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积极努力地配合护理操作。在护理操作中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询问病人的感受,操作中,要注意语气温柔,避免用命令式的语言。护理操作结束时,应询问病人感受,告诉病人要注意什么,你下次什么时间来看望病人。在整体护理操作过程中对病人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做出解答,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

2.5 劝慰病人,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 劝慰病人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门艺术。护士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论理学及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巧妙地化解病人内心的矛盾与焦虑。

在病人手术当天,护士应送病人离开病房到手术间,鼓励病人,祝他手术顺利。

病人手术结束后,护士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告知病人手术一切顺利,术后效果良好,要体谅术后病人痛苦,用药物或心理暗示法减轻其痛苦。

2.6 健康教育,树立护士的科学地位,做病人可以信赖的人 在护理工作中,病人一般都比较关心自己的病情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疾病的有关知识,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宣教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法。

2.7 护理评价,自身的反思 评价是评审活动的结果,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护理对象的反应与变化。评价虽然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但实际上,护士在每个护理步骤中都在不断地进行评价。当病人和家属对护士的工作表示满意,并给予赞赏和表扬时,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表示感谢。当听到来自病人、家属或同事的批评时,护士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3 出院做好病人的出院指导 护士可根据通知协助病人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向病人交代用药方法,再次叮嘱病人出院后保证休息,按时服药定期来复查,并进行饮食指导。送病人上电梯或目送病人离开病房,给病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篇10

护士职业交往中的语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护理人员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并对他人和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在整天与患者打交道的护士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护士语言不仅是文明礼貌问题,也不仅是涉及到人际关系如何,而是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救治患者,考核护士修养重要方面。

用优美的语言来沟通,语言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一种护理手段。当一个人带着疾病来到医院时,常常处于一种陌生、恐惧、抑郁、孤独、焦虑、痛苦、期待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护理人员每一句话患者都是洗耳聆听,因为语言可以给患者带来希望和信任,也可以给患者带来痛苦与绝望。语言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所以对患者要将心比心,态度诚恳,服务热心,护理周到,讲话注意语音、语调、速度及流畅性。用美好关怀的语言能给患者以温暖,安慰、平等、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及不良心理刺激,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1 护士语言内容及运用原则

1.1 护士语言规范性 包括语言、语义、语言要清晰,用普通话,语义方面表达内容与含义要准确,清楚,语法方面要注意系统性、逻辑性、层次性,护士要掌握仪表性和体态性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与患者交流中眼神交流产生语言。

1.2 护士的情感控制 护士语言情感性取决于护士本身情感控制,进入工作状态,进入护士角色之中,产生同情、尊重、信任、关心患者情感,决不将个人不愉快情感带到工作中来,与患者交谈给对方以及时反馈和鼓励。

1.3 护士语言原则 护士的职业语言应遵守医护原则,注意保护性、科学性、艺术性、灵活性原则,良好的语言能使患者尽快了解医院,解除顾虑、恐惧不安全感,良好的语言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避免神经系统刺激,以获得理想效果。语言可引起患者情感和情绪反应,从而产生治病或致病作用。因此,护士应遵守保护性原则,运用良性治疗语言。语言应合乎科学性,表达要清楚贴切,以准确传递信息,充分发挥语言治疗作用,语言措辞、用语、用词等方面应该注意讲究艺术效果,才能准确表达善意的愿望与深切的同情。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语言,以达到相互配合治疗疾病。

2 语言艺术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1 道德性语言 语言的道德美是医护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体现[1],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是病痛缠身的患者,他们心情往往沮丧、悲观、焦虑对周围事情与常人相比易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有时出现失礼的语言及态度,职业素质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宽容大度,并仍以同情、关心、体贴的语言来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2.2护患的语言沟通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护患关系的剂[2],护士要以自己的语言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以患者的心理状态去理解患者,要经常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漠然处之或不耐烦的心情转入理解、同情和主动劝导患者的心理环境中。事关诊断、治疗、手术、预后等医疗问题时,说话要有余地,慎重再慎重,三思再三思,一字一句要经得起推敲的检验,不能一丝一毫马虎。在许多医疗纠纷中,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引发的,如在纠纷发生之前把握好语言沟通艺术,让患者理解我们治疗护理行为,及时化解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如:在做肝胆B超前,应嘱患者禁食水,我们应及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并讲解其原因及重要性,以免患者进食贻误检查而引发纠纷。

2.3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护理服务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医疗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患者到医院就医,已不仅仅满足于治疗疾病,同时还要有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护士良好职业形象,优雅得体语言,耐心解释,良好的服务尤为重要。

3 护士语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3]

3.1 艺术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一种是药物,另一种是语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服务,其言谈作用尤为重要。患者入院后,接触最多的人是护士,护士在做临床护理,监测病情,治疗抢救患者生命,时刻离不开语言应用,护士语言不仅是与患者交往工具,也是治疗疾病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诚恳交谈,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病情,更好配合治疗。对心情不佳患者给予开导,对消极悲观给予鼓励。如护士语言生硬,不耐烦,会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所以护士言行肩负着艰巨任务,她们一言一行都影响医院服务质量提高。

3.2 语气 收集病情资料,了解病史,做出护理诊断,这些都需要与患者交谈,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职业、年龄等特征礼貌称呼。

4 护患语言沟通技巧

4.1 语言沟通技巧要把握以下内容 ①词汇:护士与患者交谈时应根据其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应用适当词语,否则,患者可能就无法解释护士传递的信息,造成沟通失败;②语速:语速对成功交流十分重要,护士语速过快、过慢或使用不恰当停顿,均会影响交流效果;③语调:语调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护士应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清晰表达语言及情感。另外,可通过患者词语洞察其情绪,给护患成功交流提供帮助。

4.2 语言沟通符合礼仪要求 ①招呼用语:要有区别有分寸,使用礼貌用语,体现尊重,不可喊床号;②安慰用语:声音温和,表达真诚,让患者感到合情合理,感到依靠和希望;③迎送用语:对新入院患者护士要充分意识到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开始。护士要面带微笑,热情相迎。

4.3 语言沟通技巧要贯穿于护理工作 操作前解释:包括本次操作的目的等;操作中指导:向患者交待操作中的配合方法,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其注意力,使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其信心。操作后嘱咐:了解是否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嘱咐注意事项等。

综上所述,语言沟通艺术在临场护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能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使护患双方心情愉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使患者及早康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心沟通,语言就在你我之间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晶.护士修养与礼仪规范.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