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范文

时间:2023-03-18 11:2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刘禹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代诗豪刘禹锡,字梦得,因曾为太子宾客,后世又称为刘宾客。刘禹锡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变法失败后,屡遭贬谪。其中,在连州,即现在的清远市连州生活了四年多。

刘禹锡两次被贬连州。第一次被贬为连州刺史时,却在赴任途中,行至今天的湖北荆州市,被改授朗州司马,就这样与连州擦肩而过。

唐宪宗时,在从朗州回到长安后,主政者因为不喜欢刘禹锡等永贞革新之人,又陆续贬谪诸人。作为一位情感充沛的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因此而获罪,《新唐书》称,“或曰其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播州在现今的贵州遵义附近,在唐时是个极其偏远的荒芜之地。

时任宰相的裴度求情说:“播极远,猿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刘禹锡好友柳宗元亦上书希望能以自己的柳州刺史一职和刘禹锡交换,以便刘禹锡奉养老母。最终唐宪宗以“不欲伤其亲”为由,接受了裴度等人的求情,改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连州的山水,抚慰着刘禹锡的身心。在稍稍安顿之后,他开始走访连州各处,深入民间,详细了解连州风物,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详细地说:“此郡于天文与荆州同星分,田壤制与番禺相犬牙,观民风与长沙同祖习,故尝隶三府,中而别合,乃今最久而安,得人统也。”同时,刘禹锡还积极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与他们打成一片,写下了《蛮子歌》等诗歌,为当地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刘禹锡在连州秉持着“功利存乎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施政。懂得医术的他,积极收集当地的偏方秘方,并结合自己所闻,撰成《传信方》,以惠百姓。

当然,刘禹锡对连州做的最大贡献要数他积极地兴文重教,开启了连州的学风,使得连州“科举甲通省”。当时的连州刘氏父子,一门两进士。父亲刘景从学于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而为连州第一位进士。刘禹锡特地为刘景中进士而写了《赠刘景擢第》诗。后来刘景之子刘瞻又中进士,官至宰相,以清廉耿直而闻名。

篇2

本文意在对刘禹锡散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深入展现刘禹锡散文研究成果,进而对刘禹锡文学研究有更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一、散文研究现状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禹锡生平、年谱的编纂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辨补》[5]等文。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2、交游情况的考察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3、作品真伪的考辨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篇3

1、《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作者:刘禹锡,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刘禹锡乐府诗民俗婚恋新变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独具特色的诗歌大家,其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艺术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开拓新领域,辟出了新的天地。正如卞孝萱先生所说:“刘禹锡诗的题材广泛丰富,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前朝史事;是时事政治,还是个人经历;是风土民情,还是山川景物,都有所涉及……诗人的喜悦和悲哀、爱慕和憎恶、歌颂和讽刺,都鲜明、自然、真切地流于笔端。”①在其留存的100余首乐府诗中,就体现了诗人追新求变的不懈努力。统观其乐府诗,我们看到诗人以其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不断拓展新的题材领域,使乐府诗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感染力。特别是在表现民间生活习俗、反映生产劳动、描写婚恋风情等方面,更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突出成就。

首先是刘禹锡着意于尚俗求新,转向民俗题材,为乐府诗开辟了新境。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指出,中唐诗人“一变盛唐诗歌那种风骨远韵、那种多层意境、那种理想化的倾向,而转向尚实、尚俗、务尽”。②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荆楚巴蜀等地20余年,足迹遍及贬所的山川原野,使他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生活,感受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借事言志,表达久藏的心声。诗以言志,歌以咏言,这是诗人作诗的用意,刘禹锡也不例外。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认识层面,就不能发现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诗中借以言志的民风习俗才是诗歌的核心价值,它体现了乐府诗题材的新变,开创了新的境界。如其《采菱行》: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采菱曲》、《采莲曲》六朝已有,但内容多为,表面咏采莲,实则咏采莲美女。所以,多以浓墨重彩描绘采莲女的艳丽和荡漾情思。如鲍照《采菱曲七首》中的二首:“睽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秋心殊不那,春思乱如麻。”③诗中突出表现了对佳人的相思情怀,采莲劳动反而成了衬托的背景。刘禹锡突破古意,从正面来描写采菱女的纯朴本色和整个采菱场面。如对采菱女描写:“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表现了她们的活泼、质朴和勤劳。同时也写了采菱劳动的紧张:“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这与前述乐府诗中的写法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是乐府创作中的可贵突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武陵民居的特色和地方风俗与风情都摄入了诗中:“家家竹楼临广陌”,“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武陵竹楼,是武陵最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采菱时节,这里商贾云集,酒家里食客通宵欢饮,踏歌相应,真实地反映了沅湘一带的生活风情。在诗的最后四句,诗人虽然流露出客寓他乡的伤楚,表明了用心之所在,但诗的深层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

民俗风情是最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诗歌创作素材,刘禹锡的乐府诗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就是能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并将民俗世象作为诗歌意象进行创作。如《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鬣动,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龙舟竞渡是朗州五月五的重要节俗。关于龙舟竞渡的缘由有多种说法,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大。如《隋唐嘉话》卷下载:“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戏。”又《乐府诗集》卷九四记:“……《荆楚岁时记》云:‘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之,因以成俗。’《岁华纪丽》云:‘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曲’是也。”④刘禹锡对屈原素怀崇敬之情,因此特别关注竞渡节日。诗人以竞渡为描写题材,对节日民俗进行了生动描绘。端午节的沅江两岸,彩旗招展,观众如云,龙舟竞渡是节日的传统活动。竞赛时,但闻鼓声雷动,江面上,各路竞渡彩舟破浪疾进,奋勇争先,比赛场面盛大而热烈。“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可见竞渡是一项广受民众喜爱的民俗活动,场面才会如此欢腾痴狂,节日的气氛也才如此热烈。诗的最后两句或许蕴涵着诗人身世际遇的深意,但诗中所写的竞渡民俗风情,才是最值得肯定的价值。

刘禹锡对湖湘一带的踏歌习俗也作了反映。如其《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又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是巴蜀民间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边走边唱,踏地为节。诗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青年男女在月夜之下,踏歌传情的地方风俗,为乐府诗注入了民俗风情的新意。

其次是刘禹锡着力于对陌生领域的开掘,在前人极少涉及的陌生领域,开辟了表现农业劳动的新路。刘禹锡长期生活于远州贬所,对现实社会感受最深,对农村生活也最熟悉。所以,他所描写的农业劳动也最真实生动,不仅是乐府诗中所绝无仅有,甚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也几乎未曾涉及。如其《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对农民插田劳动很感兴趣,亲临观察,心有所感,而自创新题,写下了这首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诗歌。在乐府诗中,像刘禹锡这样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不多,大多是以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来抒发闲适情调与隐逸意趣。因此,诗人如此详细地描写农民的田间劳动,写农家苦中作乐,边插田边唱俚语小曲,相互嬉戏调笑,表现了田家的劳动热情和乐观生活态度。诗歌还写了农田耕作和水稻种植技术,以及对农田水渠灌溉水平也作了描述。这实在难能可贵。

《畲田行》是刘禹锡对巴蜀山区畲田风俗的形象描写。畲田是一种原始粗放而具神异色彩的耕种习俗,宋人范成大在《劳畲耕序》中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⑤刘禹锡在诗中对这种耕种习俗进行了描写:“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巴蜀山区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艰辛,在贫瘠的山地上耕种,唯有靠天吃饭。所以,农民不得不寄望于神灵的保佑,由此而形成了敬奉神灵的世俗观念。畲田是大事,事关年成,自然要祈求于神灵。先是钻龟卜卦,卜算阴晴,祈求上天普降甘霖。如卜得雨卦,就在下雨前砍倒树木荒草,然后点火焚烧。并以火光逼走老蛟,以爆竹惊走山鬼。“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最后再“下种暖灰中”,即在暖灰中掘坑播种,以使庄稼茁壮生长,获得好收成。在乐府诗中描写古老的巴蜀畲田风俗,刘禹锡应该是值得敬重的开拓者。其后在《竹枝词》其九中,他还写有:“长刀短笠去烧畲伤。”可见刘禹锡对畲田习俗有很深的印象和兴趣。

在巴蜀荆楚的荒僻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但各地的风俗却是形形,令人惊奇。刘禹锡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将其入诗,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内涵,而且为人们认识少数民族风俗打开了一扇窗户。如其《莫徭歌》,写莫徭人与中原迥异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爱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莫徭人有独特的市易、婚姻、居住、耕种、夜渡等生活习俗,令人不得不感慨于民俗的神奇多姿。又如《蛮子歌》,写蛮族的风俗习性:“蛮语钩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诗中对蛮人的语音、服饰、生活习性和民族祭祀习俗等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把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作为乐府诗的主题,这是刘禹锡最突出的贡献。

再次是刘禹锡以欣赏的心态和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巴蜀荆楚的婚恋习俗。刘禹锡笔下的女性,或朴实善良,真挚热烈;或大胆率直,淳朴忠贞;或婉转细腻,哀怨凄楚。其诗风格轻快清丽,自然而富有情韵,一扫六朝浮艳之习,让人神驰难忘,留下甜美的遐想。如《踏歌词》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声。夜下的春江大堤,月色朦胧,年轻美丽的少女结伴而行,不时以动听的情歌和优美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她们踏地而歌,以传情思;振袖而舞,以表爱意。但唱尽新词,唱到“红霞映树”,也只唱来阵阵鹧鸪声,却也没有唱来心目中的情郎。这种独特率真的求爱方式,展现了荆楚少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爱情的鲜明个性。荆楚少女特别重义多情,渴望真爱。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情郎,她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敞开少女的心怀,在歌中尽诉情思;以女性的轻柔曼舞,来表达对情郎的向往之情。如:《踏歌词》其三所写:“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荆楚少女是以歌舞来表达爱意的,她们追求自由恋爱,只要彼此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就是爱的婚床,就可相携欢会,共度良宵。这就是荆楚少女独特的求爱方式。

以歌舞求爱并非荆楚之地所独有,巴山青年男女也有踏歌传情求爱的习俗。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春风杨柳,江水碧绿,歌声悠扬,在这美丽宜人的景色中,少女的春心为歌声所摇荡,她们向往甜美的爱情,可男子却用情不一,心思难以捉摸。诗歌以谐音双关语,形象地表现了怀春少女的微妙心态,确实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情诗。然而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表现少女初恋的喜悦,也不是对情郎感情的疑虑,而是她们求爱的表达方式,即传统的踏歌习俗。把别具风韵的巴山婚恋习俗保留了下来。

女性对爱情最执著,也最容易受到心灵的伤害。当青春消失、容颜不再,就会被薄情郎冷落或抛弃,给她们留下永久的伤痛。如《竹枝词二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看到满山的山桃红花和奔流不息的蜀江春水,女子不禁触景伤怀,愁思萦绕于心。女子的初恋,犹如奔腾的江水,一无反顾。而男子却像红花,红艳一时,很快就凋谢了,给女子带来无尽的愁思和忧伤。类似的诗歌还有如“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竹枝词二首》其四)“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浪淘沙九首》之四)“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秋扇词》)等。这些乐府诗借景言情,随物感兴,反映出女子对爱情的寄望与痴情,对薄情郎变心负情的幽怨和懊恨。在乐府诗中,能以如此清新明快的笔调,表现民间的婚恋风情,而且道风俗而不俚,言情爱而不艳,确实为乐府开辟了一片清新雅致的新天地。正如瞿蜕园先生所说:“尤足见禹锡之留意地方风土,而能得六朝民谣之真谛,为唐代诗歌物开一境界。”⑥

注释:

①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⑤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⑥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篇5

一进入禹锡园,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高高的刘禹锡雕像。他一手抚摸着胡子,一手握着笔,眼睛凝视着远方,那样子像是刚刚写完一首豪诗正在细细的品味呢!刘禹锡身后的古典建筑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建筑典雅雄伟,非常好看。爸爸拿出相机“咔嚓咔嚓”照了好几张相呢。他说,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唐代风格建筑的。

穿过这些建筑群,我看到了一座座牌坊。有荥阳坊、洛阳坊、汝阳坊……我仔细的数了数一共十二座牌坊。爸爸说;“这一座座牌坊都是刘禹锡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每一个都代表了刘禹锡的一段人生经历。”

顺着牌坊,踏着石子铺成的小路我们继续往前走,顿时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原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远远看去,湖中有一个小岛,小岛是用玻璃砌成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非常好看,我给他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水晶岛”走进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小鱼的颜色可真多呀,红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紫檀色的,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小鱼在芦苇间穿梭,好像在追赶着做游戏;也好像是在跳舞,那场面真是太美了!

沿着湖边我们继续走,不时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这些石头造型奇特,多姿多彩,有些像小鹿有些像大象、有些像树叶、有些像云朵、还有些像展翅欲飞的雄鹰,看了,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还有些石头上刻着刘禹锡的着名诗词,使游览的人们好像沐浴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令人陶醉。我不禁想起了一首上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一首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和爸爸一边走一边看,刘禹锡公园的美景真是太多了,小桥、流水、亭子、小树林、广场、长廊……真是太美了。

篇6

关键词:刘禹锡 白居易 唱和诗 艺术特色

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均在诗坛上享有盛名。陈寅恪先生曾说:“乐天一生诗友,前半期为元微之,后半期则为刘梦得。”以唱和诗为例,可见刘白二人的深厚感情。唱和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体裁作品,在传统诗歌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要全面古人的思想世界以及文学创作动态,有必要研究唱和诗,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里,刘白二人的唱和诗活动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本文将从体裁运用、风格互仿等层面浅析刘白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一.体裁运用

刘、白二人作为一代文坛英寸,在唱和作品中,二人自然会运用到多种体裁,诸如古体诗、近体诗均有涉及。尤为特殊的是,二人除了诗歌唱和体裁之外,还有词体的唱和,即《忆江南词》的唱和词。这两首词被后人一致认为是“诗人‘依声填词’的最早自白”i,而笔者以为,这种词体唱和亦是刘、白诗风成熟的标志之一。

《忆江南词》所配音乐为燕乐,白居易依声填词,改名为《忆江南词》。后来它又有许多别称,如《望江南》、《春去也》等词调。其名目虽多,但词调依旧为单调,词体形式为二十七字、五句,长短依次为三、五、七、七、五言,平仄层次错落,通首平韵,且三、四句相互对仗。

刘禹锡受此影响,亦作《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附和。由于刘禹锡长期处于贬谪之地,所以他没有白居易那份闲情逸趣,因而,诗人在伤春而兼怀人中,语言虽俏丽,感情却深沉婉转,这使得他的这首词具有婉丽之风韵。因此,况周颐评价刘禹锡词说,其词“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二.风格互仿

刘白二人唱和时间一长,其诗风必定会在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从总体上看,白诗受到刘禹锡诗风的影响,其诗风趋于凝练含蓄,而刘诗受白居易诗风的影响亦有趋于平易浅近的倾向。

1.白居易仿效刘禹锡的凝练含蓄。清沈德潜在《说诗B语》里就曾说:“大历十子后,刘禹锡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唱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就刘禹锡的具体文学创作而言,其诗风游离在中唐两大诗派之外,他的诗风既不同于元白诗派的通俗平易,也有别于韩孟诗派的奇险怪僻,其诗风大致为骨干气魄、格意奇高。他在《董氏武陵集记》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片言可以明百意”要求文学创作要凝练且深蕴。基于这种文学理念,刘禹锡认为诗歌“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他的诗歌意境往往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互相交融,而形成了浑融完美的艺术境界。另外,所谓“境生于象外”,是指作者通过文字刻画的种种物象来表达其在作品中的意旨,其妙处就在于言简义丰中能提供艺术美感,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从而使诗歌有韵外之致。

刘禹锡的诗多用凝练含蓄的语言表现社会世事,以再现诗歌的现实意义。白居易诗受其艺术感染亦十分明显,如《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诗歌在凝练传神之中,将诗人一腔幽怨、哀戚之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刘禹锡仿效白居易的平易浅切。刘禹锡在唱和诗中多次赞赏过白居易的才华:“才子声名白侍郎,风流虽老尚难当”。可见,刘禹锡对于白居易的诗歌才华十分欣赏、钦佩。在刘白二人唱和之中,二人经常在谈文说道中,互相学习。白居易“意到笔随,景到意随”的创作手法,对刘禹锡影响亦颇大,如刘禹锡的《秋中暑退赠乐天》:“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人情皆向菊,风意欲催兰。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全诗因眼前景,而写心中事,景因情而现,情因景而生,将好友之间的相互关切之情,在“意到笔随”之中,自然贴切地融化在诗中。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刘禹锡所创作的带有浓厚民间文学色彩的《杨柳词》、《竹枝词》等诗歌佳作,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受到了白居易主张学习民间歌谣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的影响。

透过刘白的唱和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唐文人的哀恨离愁与情感波动,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唐文人在思想世界里的微妙变化。虽然现代学者多鄙薄此类艺术价值不高的唱和诗,但存在即合理,笔者以为,唱和诗作为文学创作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诗人文化精神领域的变化,更与古代文学传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要深入研究中唐文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以及文学发展特点,决不可忽视对刘白唱和诗的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熊飞.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简论[J].湖北大学学报,1990(2).

注 释

篇7

    一、 慎重考虑人才的留用: 

    企业招聘人才,实质上也就是企业外部的人才流动进入企业的第一道关口;这一道关口是否把好,即能否留用合适的人才,不仅关系到留用的人才自身,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人才是否能留用、留住。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尤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统筹考虑: 

    (1)对应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也需要二流、三流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时定位(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人员岗位)要适应,不宜把人才要求定位得脱离企业实际,这种企业实际一方面是现实的实力、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潜力。

    (2)同步性: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招聘人才时要考虑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的步伐相同步,能够与企业发展趋于同步增长的人才是长期留下来的可能性较大,个人超前于企业太多或个人滞后于企业都会留下人才难以长期留下来的隐患。

    (3)企业应该具有人才的“准确留用率”的观念,并重视与提高人才试用期的人才“准确留用率”。如果招聘的人才在试用期期间、试用期满时全没能留用,留用的人才未达到预期服务期就提前离职,或者留用的不是企业发展与岗位需求最适合的人员,此次的招聘工作“准确留用率”就是很低的了,此次招聘也难讲是成功的了。

    (4)招聘工作应具有成本观念、效应观念。每次人才招聘工作,不仅有招聘工作事务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而且还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如果某一次招聘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付出的投入仅是事务性的投入;如果招聘的人员,没干几天就离开了企业,这时候的付出就是双倍的损失了,可能还会导致企业机密等更大程度上的流失。

    二、 要全方位、全员性地留住人才:

    企业人才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不是仅指某一个个体;留住人才,不是说留住了某一个人才,就称其为留住人才了。留住人才要从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利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生产管理工作效率等全方位、全过程去研究、实施,主要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意识的合流:人才进入企业,首要的是流动进来的人才的思想意识流要尽快与企业的文化、企业员工的思想等相融合、同流合进,防止人才的思想意识流与企业员工的总体思想意识流存在逆流现象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旋涡、阻力。

    2、加强内部的交流,增进招聘的员工之间的协调性:人才对企业或企业老板感兴趣并慕名而来,也许企业老板也认可、需要,但是这些人才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就不一定了。企业环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员工之间的协调性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且这种协调性往往不只是仅限于工作中协调性,工作之外的因素如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个人信仰、朋友圈等也会影响到工作中的沟通、协调。

    3、静态的、孤立的思路与方法的是很难留住人才的,需有动态的、全面的思路与方法去留住人才。人才是来源于社会的,人才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才是企业的;企业是开放的,企业的人才是与社会相同而时刻会受社会影响的。而且,社会在变,企业的环境在变、人才也在变,如果企业不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方法,只用一种静态、孤立、封闭的思路与方法去对时刻处于社会范围内动态的对象——人才做人才的管理工作,不难想象其效果将是事与愿违而留不住人才的。留住人才不是单靠企业老板、人力资源部就能做好的,是受社会、企业多方面的人和事影响来促成的。

    4、在使用中留住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在人才的使用中要时刻注重人才群体或个体进行心理分析,在掌握员工心态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作用,做到留人先留心;同时要将企业的发展、岗位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技能相结合,知企识人、知人善任;在应用中还要注重绩效考评对员工的激励、促进作用,良好的激励手段也能刺激人才在企业与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起到一种留人的作用。

    三、 辩证认识与处理人才流动与人才留住之间的关系: 

    1、企业具有的良好人才流动机制是企业人才管理水平较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场、竞争对手、企业自身、企业的人才等都是无时无刻在变化的,作为企业来讲,就要以变应变,建立良好人才流动机制,引导人才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化,引导人才有序、有意义、有效益的流动。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包括和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到位;同时人才管理到位、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也能更有效的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留住人才。

    2、 一个与社会没有或较少人才流动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但流动质量差(相对行业水平及企业的发展来说)的企业,不该流出的频繁流出,不该留住的却牢牢留住了,则更是没有希望的。流动人才是可取的,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调配社会人力资源的实力、平衡企业与社会之间人才流动的能力,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流动策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引导企业最需要的合适人才流动进入企业,另一方面要随着企业的自然发展,一部分不适应、跟不上企业发展的人员(以前或许是人才)应能够自然地落伍、剥离于企业和岗位,通过岗位的竞争机制与适当的压力,增强员工、人才的进取精神,稳定保持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一个不能较好地控制人才流动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是一个缺乏实力、管理水平的企业,自然也难留住合适的人才。

    3、 进入到企业内部的人才应是优化性的流动。人才的岗位、职位在企业内部科学的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应是良性变化的,企业要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特长、绩效等全面因素,综合分析、评价调整,进行优化的流动,企业内部人才优化性的流动机制有利于人才留住。

    4、善待员工的离职动机、善取离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把处理离职员工的工作与技巧变为留住人才、宣传企业、广招人才的又一通道。一个主动或被动离开企业的人才,其动机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仍然对企业有感情的人才,还愿意离开企业后、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还有更多的人才在离开企业时有很多好的建议(在职、在岗时可能不便提);作为企业来讲,如果能尊重流动出企业的人才的选择,体贴因落伍而流动到其他企业、社会的人员的生活与工作,并能充分利用这些曾经在企业工作的人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建议、信息等,对于留住仍在企业的人才一定是会有促进作用的。

篇8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9-2

1 流域概况

沐石河属松花江流域,一级支流,发源于九台市沐石河镇桦树背山东南,海拔482m,源地为六股泉水及地下水汇集而成。流经九台市庆阳镇、大山嘴子和德惠市的大房身乡、岔路口乡,在德惠市京哈铁路桥东侧注入第二松花江。

沐石河流域位于我省中部丘陵地带,植被覆盖率较低,多为耕地。流域内最高山峰高程522m,河口高程150m。该河集水面积1464km2,河道长113.4km,河道坡度0.6‰。该流域多年降水量为550-600mm,径流深75mm,径流系数0.15,多年平均径流量0.51×108m3,多年蒸发量800mm(E601)。

沐石河是吉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沐石河上游,多低山、丘陵;中段为低丘陵,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冲淤较严重;下段,河底为泥砂或淤泥,多沼泽地。

2 水土流失分析

2.1 含沙量及侵蚀模数

据水文资料分析,沐石河流域1956-1979年系列多年平均含沙量、侵蚀模数分别为8.5kg/m3、500t/km2,是仅次于东辽河流域的第二高值区域;1980-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含沙量、侵蚀模数分别为9.6kg/m3、1000t/km2,是我省各河流侵蚀模数最高值区域之一。其中,1980年最大含沙量为20.7kg/m3,1985年最大输沙模数3150t/km2。数据表明,沐石河流域含沙量、侵蚀模数呈上升趋势,表明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

2.2 输沙量

据浮家桥水文站资料分析,沐石河1980-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含沙量9.61 kg/m3,年输沙量51×104t。其中,6-9月输沙量约占全年总年的80%,最大年输沙量出现在1985年,为204.5×104t。

由于沐石河中下游河道坡度较缓,会使大量泥沙沉积在沐石河河道,造成河床逐年抬高,一些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1-3m,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3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3.1.1 水力侵蚀 沐石河流域为地势起伏丘陵地带组成的缓川缓岗地形,坡面较缓且较长,坡面一般在300-1000m,坡面坡度平均150‰;加上区内降水集中,流域80%降雨集中在6-9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冲击力、坡面水流冲刷的侵蚀极易造成区域水土流失。

据统计,沐石河流域九台市水蚀面积达811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8.2%。

3.1.2 风力侵蚀 沐石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多风。多年平均风速4.0m/s,每年有100多天风力在4级以上。据统计,长春市风蚀面积达264km2。

3.1.3 植被覆盖率低 由于沐石河流域为缓川缓岗地形,且土层有一定厚度,适宜耕作。多年来,原有林地逐渐被开恳成耕地,林地覆盖率逐年下降,据统计,德惠市、九台市植被覆盖率仅有19.5%、20.6%,大大低于吉林省森林覆盖率42.5%水平,较差的植被覆盖率对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十分脆弱。

3.1.4 土质疏松易于流失 沐石河流域土壤质地为壤土,由粘土粒和砂土粒组成。其中,粘土粒径0-15mm,砂土粒径20-55mm。土质均匀且疏松,粗粉粒含量高、粘着力差,抗冲抗蚀性能力较弱,在降水的冲击、坡面水流作用下极易被剥蚀。

3.2 人为因素

3.2.1 人口增长过快 据资料统计,九台市人口由建国初期的3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82.6万人,增加了2.5倍。人口增加后,吃、烧、用的压力加大,于是造成坡地愈开愈多,愈开愈陡,致使土地越种越瘦、越恳越硬,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3.2.2 林草资源破坏严重 目前,沐石河的林地分布不多,中低的丘陵基本上被开垦成耕地,成片的林地面积较小,且仅存在较高的丘陵地带,而且林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极大地降低了森林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

3.2.3 开发建设破坏环境 今年来,由于开发建设项目较多,产生了大量的废土废渣,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地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的关系,片面的追求暂时的、局部的的经济利益,掠夺性地开矿采石、挖沙取土、滥伐林木、过度放牧。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4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针对沐石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借鉴《长春市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4.1 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要树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地治理为重点的思路,科学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开展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和连续治理。一是25°(含25°)以上未开垦的坡地,严禁开荒种植农作物;已耕种的土地,应退耕还林还草。二是5°以上,25°以下的坡耕地,应在等高耕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培地埂、拣石格、种植物带等蓄水保土措施或逐步修造水平梯田。三是综合整治侵蚀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土柳谷坊、柳条跌水等措施的作用,结合沟头、沟坡、沟岸、沟底造林,实行植物封沟,做到土不下坡、水不出沟、大沟稳定。四是在沐石河上游左家森林自然保护区、中游九台市北部的沟壑边坡、沟头上部水流集中的地带和容易造成风沙危害等区域内严禁开荒、挖取沙石土料等。

4.2 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

一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建设公示、群众投劳承诺、建设监理等措施,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组织治理机制。主要推行“一事一议”、农民承包治理、招商引资大户治理、组织专业队常年治理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完善生态修复机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的工作思路,在开展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封育保护和禁封治理,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沐石河流域治理。

4.3 加大基建工程的水土保持管理

一是对于在沐石河流域经营石、沙、土料、开矿、烧砖瓦、种参、放蚕和养鹿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制订使用土地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方案。二是建筑、水利、铁路、交通、电力、工矿、地质和军队等部门和单位,在该区域从事兴建工程、生产、勘探和军训等活动,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并接受当地水土保持工作机构的监督、检查与评估。废弃的土、石、沙、矿渣和挖掘的沟槽,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妥善处理,以防造成水土流失。

4.4 合理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在今后农业生产和各种经济活动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换林政策的落实,有计划地安排农林牧各业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牧蓄业、加工业和旅游业,使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有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4.5 动员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

篇9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与你有这一场不期的相遇。果然在生命的路口,我遇见了你。你比我预想中更要好,而你的好,一次次打动着我内心的柔情,原来放一个人在心中,世界可以变得如此快乐和美好,每一朵花都似乎在对着你淡淡的微笑,或许正在微笑的是自己的眼眸,是自己的内心吧。

真爱总是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最美的神韵,一肩恋恋的落花独为你摇曳红尘。为你点燃一盏温暖的心灯,爱的芳香停留在相遇你的最美华年。你是我爱的世界里唯一繁华的风景。只有你的手,才能打开我尘封的心签。牵手过的心灵早已没有了距离,你的一切已永恒在我的记忆。好想做你怀中的珍宝被你永远心疼,我已将你的一切融入了我的生命。

总有一个人或一段故事,让你领悟真正的爱情。总有一张灿烂如花的笑脸,铭刻在你的记忆之深。她的温柔是你无法抗拒的疼,你总想俯下身来将她情不自禁地亲吻。

午夜独自游弋着无凭的寂寞,是一份怎样的爱教你丢失了灵魂?梦回里总有浮现的记忆在翻涌,都说泪是一种透明的液体,为什么它却染红了我的眼睛?无香的文字里,为谁播种下万顷相思的枫林?在我的诗心,一直根植着一个美丽的季节:那里有蓝天碧草,弥漫着鸟语花香。还有柔白的云朵,徜徉在遐想的胸膛。 爱是诗中的月光,远走的时光如何相忘?我却只能以诗的形式,嗫嚅这相思的衷肠。

其实何止是在春天,只要心中有真爱流淌,任何一个平凡的季节在诗人的笔下都一样馨香闪亮,都会结晶出最美的诗行。

有时,我感觉离你很远。有时,我感觉离你很近。你像那天上的云,轻轻地来了又去,只留些许淡淡的痕迹。当我无数次想你,只能在静静的雨夜一次次望湿了自己的眼睛。

因了爱情,谁不曾有过美丽而又忧伤的叹息?相信总会有那样一个起风的夜晚,你心中也会萦绕着将我回忆的思绪。那一抹曾经的真纯,那一抹曾经的笑意,总会千百次地走入你我的诗中,溢满人生中最感动最持久的记忆······

我们的身体隔阻着千山万水,我们的心却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你的呼唤,常使我的夜晚纷飞无限的遐想。你叮咛的目光,常飘逸在我呢喃的心扉。瞬间的惊喜里你我如诗般相逢,梦中的人儿啊,就让我们倾情深爱莫再徘徊。

如果你的心儿潮湿了,我的眼睛就会有负荷不住的波光;如果你恬淡的微笑,我的人生才能活成一溪快活的流水;如果你用手摸一摸这温柔的心房,你就会感知到我心灵的角落里装下的都是你。

文字中映现的都是和你有关的画面,牵挂原来不仅仅是一种甜蜜,更是一种美丽的忧伤。尘世中总会有这样一双眼睛,用他的火热点燃你爱的期望。也总会有这样一个人,用他的温柔俘虏了你虚设的坚强······

如果人生差之半步,我便不能与你有这芬芳的相遇。当温柔的爱意从心境萌生,又如何能够轻易挥去。尘世中的人那么多,有几人能够成为心灵的情侣?没有爱的人生,只是一场孤寂无声的美丽。

时间使一切声息寂灭,狂跳过的心也变得哑寂。在我心灵能够抵达的地方,却无法翻寻你曾经的来处。我只能把你的温柔放置枕边一遍又一遍地温习。只能站在往昔的时光里将你回顾再回顾。推开窗子,又闻到大海久违的气息,洁白的浪花依旧亲吻着我的足印。在那片奔跑过幸福的沙地上,能否再找回曾经爱过的温度?

月下的风影啊,你究竟为何匆匆来了又去?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终与我在灿烂的红尘中擦肩。你的微笑,最终飘成了我梦里一朵最美的云彩,而我,却不再是你胸膛奔涌的温柔······

生命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的等待:等待着幸福时刻的突然乍现;等待着爱的潮水呼啸着涌向身心;等待着雪霁的阳光毅然穿透黯然的心窗。

我心灵的密码,你总能够轻易破解。孤寂的长夜,你是唯一将我陪伴和守护的星空。今夜你会想我吗?就如同我想起你的感觉。黎明之前,我的心会一直为你倾情等待。

人生中最美丽的事情,就是时隔多年之后,你依然饱含着爱的目光,将我微笑着记起。而我如昨的身影,依然在你温情的眼底安然幸福地沉睡。

自从春风温柔地揭开那一幕美丽的相遇,我倾尽的爱就已无法再找回。人生能有几次令人珍惜铭记的相聚?今夜我已经和你道过了无数次晚安,却依然不忍离去。

岁岁年年星汉的隔阻,徒留思念的诗歌无数,多少次梦中与你拥挽在美丽的爱途。只要心中有情,只要心中有爱,天涯何处不是相逢?如果相爱的心儿不曾老去,我的温柔总能在你激荡的怀里吟哦成最美的音符。

我不知道今夜是否有梦,那梦的胁下是否能够生出美丽天使的翅膀。如果梦有翅膀,我一定会欣然而飞,飞向有你的方向。我会乘着思念的清风,飞越千山万水,只为来到你温暖的身旁,我将与你勇敢地相遇在那茫茫的夜海之上。

我深爱了那颗心,他却遥远的静伫在天涯。如果幸福的心情只是刹那,你还会用你的心激情的拥吻这颗孤独的灵魂吗? 好想牵握那时光的纤手,请她为我们的真爱再作一次美丽无悔的停留。

我时常聆听窗外缠绵的雨声,在记忆的光阴里找寻那年最好的你。多少温情的故事已是遥远的过去,再无这样的时光能够比拟,只有我的眼睛还有潮湿因你泛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雨季,那些秘密只能深深珍藏在心里。谁把雨中浪漫的爱情悄悄写进心灵的日记?那些美好抑或淡淡忧伤的故事,都是平凡的宿命里最令人感动的传奇······

为什么我深爱着这明艳的秋天?为什么我凝注她的目光都是深情?当我俯身拈起一枚晶莹的秋叶,轻抚那清晰的脉络,仔细将她的美丽端详,我整个的身心也被那秋天童话般的画笔涂抹成了醉人的金黄。

感谢爱神的恩赐,你我有幸将灵魂靠近。你的眼神似在哪里见过,仿佛透着前生的熟悉。多年以后我们慢慢老去,颤抖的双手已无法牵握在一起。回首人生走过的光阴,你依然是我心头最感动的美丽。

当秋风染红第一枚秋叶的时候,我思念的风帆也随之启程。曾经你放我的温柔与单纯在你温热的掌心,让我忘却了自己是这平凡世间的一粒浮尘。曾经我们两手相握,以为只要爱着就是永远。曾经你我不经意地一次挥别,却不曾预想过那竟是一生······

手里握着你的号码,渴望听到你的声音。哪怕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简单的心也会满足。编辑了很多短信

篇10

老汉有言你且听:

身上背定公婆影,

鞋弓袜小路难行。

未曾天晚早投宿,

起程必须等天明。

过桥涉水心要稳,

登舟摆渡莫争行。

沟渠之水不洁净,

渴向人家求茶羹。

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五娘此番京城进,

你寻着伯喈把理评。

倘若是伯喈不相认,

你怀抱琵琶诉苦情。

你莫说公婆丧了命,

你莫说头上剪乌云。

你莫说亲戚朋友来帮衬,

你莫说兜土筑新坟。

你就说公婆现在堂上等,

叫他早早回家门。

五娘此去多谨慎,

愿你早到早回程。

赵五娘的丈夫蔡伯喈上京赶考,一去不返。几年来,家乡闹灾,一对年老父母全靠赵五娘艰苦奉养,最后终于双双去世。赵五娘于是欲上京寻夫。临行前,邻居张广才对从未出过门的赵五娘叮嘱了这样一番话。

这段唱词主要由三个内容组成。

第一个内容,是嘱咐赵五娘旅途中必须注意的一些事。一个妇道人家,小脚伶仃,长途跋涉,确是很艰难的。她没有出门的经验,因此起程、投宿,连饮水的事老汉都一一叮嘱到了。特别是世道多险,与人相交要谨慎。“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张老汉的长者口吻,细心具体的嘱咐,体现了张广才古道热肠的性格和与赵五娘之间的亲近关系。

第二个内容,是张广才预料赵五娘到京后见到丈夫,可能会有两种遭遇:一种是好的结局,蔡伯喈认了赵五娘,夫妻团圆;然而,从蔡伯喈去京赶考杳无音信来看,也有可能他地位变高了,会嫌弃糟糠之妻,不认赵五娘。那怎么办呢?张老汉替她设想了应对措施。惟有苦苦哀求,“怀抱琵琶诉苦情”。其实,古代妇女也只有这一办法了。不过关键是怎样求?老汉认为,不能把家中父母饿死,卖发埋葬公婆这种苦情尽情表露出来。因为蔡伯喈若是身居高位,也许会不认糟糠之妻,但对父母或许还有点孝心,对家乡或许还有点留恋,劝说的目的是要他回来。所以,应该要谎称“公婆现在堂上等,叫他早早回家门”,这里可见老汉对人事的洞察和考虑问题的细心。

第三个内容,是张老汉要她一路小心,盼望她“早到早回程”。这是张广才最大的祝愿。

这段唱词,既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内心,又表现了人物对事件的预见、考虑和拟就的对策,写得很流畅,很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