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英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0: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文翻译英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美好的祝愿在漫长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I look forward to greeting you on your golden wedding anniversary. May you ha一ve many gold years.
在您们金婚纪念日之际,向您们表示祝贺,祝你们有更多的金色岁月。
It was love that brought you two together, love that joined your hearts as one. And may you find with each new year your love has just begun.
是一爱一情把你们结合在一起,是一爱一情使你们心连心,愿你们发现,年年岁岁你们都像初萌一爱一心。
congratulations and best wishes.
致以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we never knew two people better suited to each other.
我们从未见过如此般配的一对。
wishing you a world of happiness and love as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但愿天从人愿,幸福与一爱一情无边!
I wish you many more anniversaries each happier than the last.
愿你们有更多周年纪念日,一年比一年更幸福。
Happy anniversary! May the years ahead fulfill all your hope.
祝结婚周年快乐,愿今后年年如愿以偿。
He must be extra special, because he is marrying a lovely girl.
新一娘一如此可一爱一,新郎必定英俊不凡。
We never knew two people better suited to each other.
我们从未见过如此般配的一对。
Wishing you a world of happiness and love as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但愿天从人愿,幸福与一爱一情无边!
A wish to two happy people for a future of dreams comes true, Congratulations!
祝两个幸福的人儿,来日美梦都成现实。祝贺你们!
Only once in a lifetime that a special dream comes true. And suddenly your entire world seems beautiful and new. Best wishes always!
一生中只有一次美梦实现的奇迹,你俩的整个世界顿时变得绚丽新奇。祝永远幸福!
You two are a perfect match. Heres wishing you both a lifetime of happiness.
你们是天生的一对,祝你们永远幸福。
May the joy you share on your wedding day .Be the kind youll share all along lifes way.
愿你俩婚礼之日分享的喜悦,将伴随你俩共度人生的岁月。
congratulations, wishing you guys the best life can give you
祝贺,祝你们最好的生活所能给你的。
god bless you and yours, and surround you ever with his blessing.
愿上帝祝福你和你的一爱一人,永远赐福于你们。
you two are a perfect match. here’s wishing you both a lifetime of happiness.
你们是天生的一对,祝你们永远幸福。
you’re the luckiest guy in the world.
你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儿。
may you two always be in love! may happiness increase with age.
愿你俩永浴一爱一河,祝你俩幸福与年俱增。
篇2
关键词:缩合词,中文缩略词,科技术语
中图分类号: H159; N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3-0044-04
作者简介:韩贻仁(1932—),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并于2002年获全国科技名词委突出贡献奖。通信方式:hanyr@sdu.省略。一 缩合词与缩略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新术语大量涌现,其中复合术语(complex term)占了很大的比例。复合术语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术语,如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国航空航天局)、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条约组织)、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国际足球联合会)。由词组形成的术语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含义,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词的数量,给说、听、读、写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语语言学中就出现了缩合词(blends)和缩略词(abbreviations)。
缩合词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各取一部分(一个或几个字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其意义一般也是几个词的缩合;也就是说,英语缩合词既有“缩”,也有“合”。如:smoke 烟+fog 雾=smog 烟雾。有的学者,将英语缩合词称为“字母词”[1]。上面提到的三个组织一般分别缩合成NASA、NATO、FIFA。
缩合词又可分为拼读首字母缩合词(acronym)和音读首字母缩合词(initialism)。首字母缩合词一般字母间不形成音节关系,因此音读首字母缩合词在说读时只能连读字母音,如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置标语言)、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等等。拼读首字母缩合词的字母组成缩合词与普通词类似,故可按音节拼读,如NATO。由词组各成分词的首字母组合成缩合词是英语的重要构词方式之一,对其定名须认真对待。
缩略词(abbreviations)是英语的另一种简称形式,由一个词或词组缩短形成。如abbreviation可缩略为abbr;另外常见的eg、ie、etc,分别是exempli gratia(for example,例如)、id est(that is, 即)、et cetera(等)的缩略形式。对于这些例子来说,这些缩略词也可称为“简写”,因此在英语中,abbreviation一词的定义并不十分严格,有时也常与blend一词混用。本文不拟深入探讨abbreviation与blend的语言学差别,而重点是探讨字首缩合词在中文中的应用。
汉字无法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将英文缩合词直接插入使用。目前,媒体报道中有时也直接将英文缩合词插入中文。有个别英文缩合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已经形成了英语单词,并为中国社会和群众所广泛接受,如RNA、DNA等,这样做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英语缩合词大量出现,在使用时必须加上中文注解,否则会给读者造成误解。例如新近出现的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自由贸易协定)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
二 英文缩合词的局限性 英文缩合词因其读、写简便,近年来大量涌现,几乎在每篇科技文献中都有所使用,大大方便了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然而,其局限性也比较突出。
1专一性不强
由于缩合词只是由几个字母组成,如果遇到词组中含有相同的首字母,就可组成同一个首字母缩合词,造成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FTA,可以有多种含义: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free trade association),货物运输协会(freight transport association)。如不加注解,其确切含义只能由读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判断。又如,在生物学中,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已经是一个极为普及的术语,可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它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光电导继电器(photoconductive relay)、程序控制暂存器(program control register)、程序时钟参考(program clock reference)。
2概念交叉
有的缩合词概念纷繁难辨,代表了多个的术语。
例如IT,原本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合词,代表的是信息技术。但是现在“IT”这个缩合词可代表的术语有许多,如信息产业(information industry)、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国际标准误差(international tolerance)、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等等。据《海词缩略语词典》[2]统计,以IT为缩略语的词组达129条之多,而且其中很多词条在概念上并没有什么相关性。
有时同一个英语缩合词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误解或损失,如PPA。
PPA有很多种含义:吡哌酸(pipemidic acid)、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ne)、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等等。吡哌酸是一种消化道抗炎药;苯丙醇胺是一种治感冒药成分。因为有研究发现苯丙醇胺具有引起血型脑中风的副作用,2000年11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了“全面停售含PPA药物”的规定。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据此于2000年11月16日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一切含PPA成分的感冒药、减肥药。”[3]通知一出立即就引起了一场风波,这一紧急通知殃及了生产吡哌酸(PPA)的企业。后来,有关机构不得不申明,苯丙醇胺(PPA)与吡哌酸(PPA)是两种药物,后者不会引起脑中风。
3增加了词汇量
现代英语中究竟有多少缩合词,无法统计。由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创用的缩合词越来越多。有些缩合词与来源词分离,形成普通独立词;有的虽然不是独立词,但如果不附注原词,也具有独立性。因此,增加缩合词等于增加了英语词汇的数量,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三 中文缩略词与英语缩合词的比较 中文缩略词与英语缩合词在形式上有些相似,然而二者有质上的不同。英语缩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各取一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其意义一般也是几个词义的缩合。中文缩略词(Chinese abbreviation)是术语省略部分汉字后的简称。也就是说,中文的缩略词只有“缩”没有“合”。英语缩合词省略的是字母;而中文缩略词省略的是汉字。构型上,缩略词术语与原词是同名异表,而不是新词,因而名词术语的实际数量没有增加。
与英语缩略词相比,中文缩略词有以下不同。
1语义较明确
一般而言,中文缩略词多为一词一义,不易被误解。例如,人体血液中含有一类与运载胆固醇有关的脂蛋白,根据其密度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质(lower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质(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两种,分别缩略成“低密脂蛋白”和“高密脂蛋白”不会产生歧义。可是它们的英语缩合词则不然,如LDL可以表示多个含义:lower density lipoprotein (低密脂蛋白),lower deviation level (低偏差水平),Linus distribution list (Linus列表),lower detection level (低检出限),等等。
中文缩略词不易产生歧义的原因在于它为词义限定了主干框架。例如,当我们看到“国家发改委”这个缩略词时,立即会理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简称,而不会想到是其他什么机构或组织,因为简称是由全称中的主干词(字)组成。英语缩合词显然不具有这种特点。
2中文缩略词与英语缩合词构词方式不同
英语缩合词是由两个或多个词的一部分字母组合成的一个新词。有的学者把中文缩略词也称为缩合词,把中文缩略词与英语缩合词混同了。有许多文章已对中文缩合词进行了论述[4]。但是细究起来,英文与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二者文字符号有着质上的差别。
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多数为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词是由若干字母排列组合而成, 而中文没有字母,每个方块字即是一个音义结合体。汉字一般由义旁和声旁组成,中文是由形、音、义三者关联形成的优秀文字体系。汉字与英文字母没有对应关系。显然,中文不可能用偏旁模拟拼音字母组合成缩合词。
有的学者主张,“抽取一个词组中部分词的某几个代表性语素, 组合成新词”,即谓之中文缩合词[5]。然而,中文缩略词仍由字(词)而不是字母组成,保持了原有的表意功能,英语字母缩合词则没有直接的表意功能;且中文缩略词仅有省略,没有合成关系。从实例来看,中文缩略词抽取的语素都是主干语素,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蛋白质性感染颗粒(蛋白感染粒)、彩色电视机(彩电),将其列为缩合词显然不合适。
四 译用英语缩合词的建议 目前,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原因,发达国家使用的文字大都为拼音字,英语在文化、科技、信息、学术交流等方面尚占有一定优势。英语中的缩合词大量涌现,中文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快定出中文缩略词的定名原则。笔者在此提出如下两条:
1循源原则
英语缩合词在外观上极其简略,书写方便。然而因为它是由词组缩合而来,所以它的实际含义比其表面形式要复杂得多。因而它的形成是英语构词的“舍繁就简”方式。汉字是表意文字,中文定名时,就应将英语缩合词的原意表示出来。
例如FTA,可直接定名为自由贸易协定,简称“自贸协定”。又如,细胞生物学中的prion一词,原指proteinatious infectious particle,定名为蛋白感染粒。这样,在中文翻译定名时,就不会被英语缩合词所困,达到简意并蓄的目的。
2缩略原则
多数汉字自身就是词,这不同于拼音字母,决不能将汉字当字母使用。英语中的地名和人名,可以采取音译的方式,例如,New York定名为纽约;Darwin定名为达尔文。可是对于学术术语来说,音译会造成许多不便。
例如,过去把青霉素音译为“盘尼西林”,大多数中国人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翻译原本就是“把一种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文字表达出来”[5],因而我们应发挥汉字表意的优势,根据缩合词的含义定名。又如,prion的含义是蛋白质性感染颗粒(proteino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据此将其定名为“蛋白感染粒”,既缩减了字数,又不失原意。还有,在细胞中有一种激素被称为AKH(adipokinetic hormone),按字面应当翻译为“脂肪动力激素”,但考虑到它具有刺激和动员脂库中的脂质的作用,因此定名为“促脂激素”。
虽然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英语缩合词有说、写简便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不适于在中文论述中直接插入使用。因此笔者建议:
1在公共场合和各媒体中不使用或尽量少用英语缩合词,特别应避免在中文新闻报道中随意插入英语缩合词。
2专业学术领域里,英语缩合词可以适量使用。
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材中,我们使用“双表法”使用英语缩合词,即在一些生僻缩合词初次出现时,首先使用中文名称,后加括弧注明英语全名和缩合词,例如: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6]。这样在下文使用这个概念时,就可以直接用RTK,比较方便,也不会产生混淆。但这种方式只建议针对那些使用频率较高又不会引起概念混乱的英语缩略词和缩合词,且须在本专业领域内。
3有些英语词中含有分类功能的单独字母,在中文译名中只好原样保留,有些学者把这种带有外语字母汉语词称为“字母词”[7],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因为它并不是完全由字母构成,而且容易与英语的首字母缩合词在概念上混淆。笔者在此暂将其称为“合璧词”,有“中西合璧”之意。
中文学术定名使用合璧词不可避免,如人体血型A 型血、B型血等,又如免疫球蛋白重链分为μ、δ、γ、α、ε五个同种型。
参 考 文 献
[1]顾晓微 常用字母词的语音特点[J] 中国科技术语,2011, 13(5): 26-30
[2][EB/OL] http://dictcn/abbr/it
[3]秦惠基,苯丙醇胺事件的启示[J] 药物流行病杂志, 2001,10(1):1-3
[4]张美霞 现代汉语缩合构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中文综合版,2009,28(5):91-9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3
Dear Bob,
亲爱的鲍勃,
Yesterday I heard from you. I am very glad to be your pen friend. My name is Peter Zhang. I am sixteen years old. I live in...
昨天我收到了你的来信,我很高兴成为你的笔友。我的名字叫张彼德。我今年十六岁,我住在......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too. I like English and maths very much. I also like sports. I am good at singing. I know a little about America.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your country in your next letter?
我也是一名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英语和数学。我还喜欢体育运动,我很擅长唱歌。我对美国的了解不多,下次来信时能多跟我聊聊你们国家的事吗?
Please write to me soon.
期待着你的来信。
Yours
你的
Peter Zhang
篇4
[关键词] 电影 片名翻译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尤其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消费品交流的日益活跃,我国进口大片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对电影进行宣传时,就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片名如何取?电影的片名是一部电影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起到导视、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的作用。片名就好比商标,对影片整体的艺术性和传播效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必不可少。正如当年期间,像西方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说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能取得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
“翻译不是对原作依样画葫芦的简单劳动,不是传真。它是科学的、创造性的劳动”,“要寻得两种文明的契合点,缩小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的距离”[1]。翻译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门科学,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它涉及到语言规律、文化和审美心理等各个因素。
翻译实践是靠翻译理论的指导来实现的。我们在做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依据科学的翻译理论,通过合适的翻译途径,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最终得出一个符合电影实质而又优美的英文片名。电影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体。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起着文化交流的功用;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商品,要在市场上流通、传播。下面将从一个原则、两个途径和四个方法等方面具体探讨中文电影片名的英文翻译。
一、翻译原则
我们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首先要始终遵循对等翻译原则,其次还要遵循译语的语言习惯,还要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2]。这里的“再现原语信息”,就是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作,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就是用最符合译出语文化传统和接受习惯的语体。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内容大于形式。因此,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的对应。这也是各种语言翻译的最主要的原则。对等翻译虽不拘泥于形式,但也不是传统上的“自由翻译”,而是要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
二、翻译途径
1、文艺学翻译途径
文艺学翻译的着眼点是研究翻译的结果,特别是比较原文和译文的主题结构、风格特色和艺术效果。主要突出的是语言的创造力及作品独特风格的感染力。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创造力,原语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译者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加以补偿,使译文与原文在总的艺术效果上达到一致[3]。
电影的片名作为电影旨意的总括,有着与电影同质的风格内涵。翻译时就要把这种连带的风格和艺术效果同样注入到译出语中。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Chinese Odyssey : Pandora’s Box)——《中国的奥德赛:潘多拉宝盒》。这种译法既保持了原名的总体结构,又保留了原名的注释性的修辞手段,同时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完全中国化的已经入乡随俗的改变成了一个西方人所熟知的奥德赛的故事,并加上了潘多拉宝盒这么个注释。让即使不了解西游记的人也明白了这是一个历经艰险的英雄游历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是围绕着这么一个“道具”——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盒子讲述的,能够引起观众的收视期待,中国的奥德赛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这样打开潘多拉盒子的呢?
这种方法符合英语使用群体的语言接受习惯和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受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通过片名把目标观众引向原作的目的,相比死译月光宝盒,结果要理想得多。
2、交际学翻译途径
季羡林先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如果有往来,有交流的需要,就会需要翻译。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4]。
不同国家之间相互的文化产品的交流都是思想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因此电影无论是作为文化载体进行文化传播,还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本质上都还是在社会群体中的一种文化流通。
电影《刮痧》(Treatment)讲述的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医术因为文化的不同而遭遇误会。刮痧的英译本应为“Skin scraping”。在中国刮痧是一种治疗术,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粒(出血点),并且存留的时间较长,这是它的特征之一。也是因此,才导致了西方人的误会:以为中国的长辈给孩子刮痧是在虐待孩子,而遭到刑事控诉。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冲突。片名翻译Treatment,其意义就是“治疗”,契合了片子的真正要表达的中国医术神奇。同时也让西方观众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医术的博大精深,实现了文化认同,同时也在接受上更具亲和力。
三、方法论
各种翻译理论和途径具体到方法论上,我们可以把翻译主要归为四类:直译、直意相融、改译和文化翻译。
1、直译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5]。这类翻译方法可以用于以人名、地名或是某种在人类生存体验中具有相似的象征作用的物品为片名的影片。如:《小武》(Xiao Wu)、《我的父亲母亲》(My Father and Mother)、《晚钟》(Evening Bell)、《功夫》(Kung Fu)等。
影片《晚钟》译为Evening Bell。因为晚钟这个意象给人一种庄严、神圣、凄凉、悲怆的感觉。影片表现了抗战胜利时的种种关于人情、人性的关怀。整部影片压抑、肃穆,基调冷暗,震撼人心。在晚钟声里,一个老农挥动利斧,奋力砍断了日军炮楼的木桩,炮楼轰然倒塌。晚钟就如同为日本敲响了丧钟一样,作者的创作心态不言自明。在外国文化中,晚钟同样用来表现这种庄严与肃穆,并且外国的钟多与教堂有关,神圣庄严更不必说。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名画就叫《晚钟》,用以表现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即使语言、肤色、种族、文化不同,艺术的相通性、象征意象的共识让人们在艺术世界里自由沟通。
2、直意译结合
直意译结合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解释性内容,使之更贴近原作真实。如:《大腕》(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城南旧事》(Old Days in Southern Beijing)、《十七岁单车》(Beijing Bicycle)等。
影片《大腕》是讲为一个国际著名导演筹办葬礼而引发出来的一连串的事件的。“腕儿”是指有名气、有实力的人(多指文艺界的),相当于英语里的Famous Star。影片中的主角泰勒是一位国际著名导演,事件的当事人,首先要把他—— “大腕”交待出来。然后又增加了解释性的内容:所有的故事都是问绕着泰勒的葬礼展开的,没有这个葬礼就没有这个电影故事。葬礼是核心事件,所以要在英译片名中有所反映,翻译为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
3、改译
改译即改编式翻译。其翻译结果和原片名并没有太多甚至没有联系,是根据原作的实际内容而从新制定合适的译出语翻译。如:《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无极》(The Promise)、《甲方乙方》(Dream Factory)、《回家过年》(Seventeen Years)等。
影片《看上去很美》是围绕着幼儿园小朋友方枪枪与小红花展开,小红花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重要线索。抛开诗意的中文片名,以“Little Red Flowers”为英文片名直奔主题,更符合西方人的接受习惯。一个小小的物件很容易勾起人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很容易在相同经历的群体当中产生共鸣。移情作用会使观众感到相当的亲切,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4、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迁移到另一种语言里。这类翻译收到译出语受众的欣赏,但其传递的信息却不为原语受众的理解。如上面所举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Chinese Odyssey : Pandora’s Box)、《刮痧》(Treatment)等,是为了贴合英语文化和英语接受习惯而做出的文化迁移。
结语
无论哪种翻译,目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寻求沟通、促进交流,使不同语言之间的人能够相互理解。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对外展现一个国家的窗口,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电影片名更是一部电影的门楣,是灵魂,它在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影片信息。因此电影片名既要画龙点睛,又要吸引观众,就要照顾到影片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观众的语言和文化接受习惯。在翻译时,要综合考虑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争取完美再现原作的主旨和文化特色,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7页
[2]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1页
[3]同上,263页
[4]季羡林,译林[J],1998,第4期, 210页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1984,51页
篇5
【关键词】中英小说;风格;翻译
一、“风格”可译的理论依据
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的作家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对抒情诗的观念,还是创作手法,歌德的诗都与我国旧诗非常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们的艺术手腕,一是他们的宇宙意识”。这里的“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的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同构对应之处”。他们都运用了反证、双关、人物性格语言等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研究不同译家对《红楼梦》与莎剧的翻译,却发现“文笔虽异,其致无二”。
二、“风格”可译的实践证明
风格可译不仅理论上存在可能,更被中外译者的翻译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译作中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味”、“气”、“韵”等各种风格之美者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译作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和风格。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培根的论说文OfStudies以其略带古风而文词练达的风格受到读者喜爱,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又何尝不是这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的写作特点:简约、典雅,又具睿智和风趣。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篇优美的散文似的童话,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人和孩子,中国的读者们正是因为有了巴金先生那传神的译文才得以欣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和译文的片段:
(1) “Why can’t you be like the Happy Prince?” asked a sensible mother of her little boy who was crying for the moon.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你为什么不能像快乐王子那样呢?”一位聪明的母亲对她那个哭着要月亮的孩子说,“快乐王子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哭着要东西。”
(2)One night there flew over the city a little Swallow. His friends had gone away to Egypt six weeks before, but he had stayed behind, for he was in lov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Reed.
某一个夜晚一只小燕子飞过城市的上空。他的朋友们六个星期以前就到埃及去了,但是他还留在后面,因为他恋着那根最美丽的芦苇。
(3) “Shall I love you?” said the Swallow, who liked to come to the point at once, and the Reed made him a low bow. So he flew round and round her, touching the water with his wings, and making silver ripples. This was his courtship, and it lasted all through the summer.
“我可以爱你吗?”燕子说,他素来就有马上谈到本题的脾气,芦苇对他深深地弯一下腰。他便在她的身边不停地飞来飞去,用他的翅子点水,做出许多银色的涟漪。这便是他求爱的表示,他就这样地过了整个夏天。
原文使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流畅质朴,译文同样清新动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母亲对孩子说的话用适合孩子的语言:“连做梦也没想到”,口语化的用词还有“恋着”、“不停地飞来飞去”、“用他的翅子点水”等等,一如原文那么清新、明丽。
三、“风格”的可译性的限度
1、“神似”或“形似”
虽然可译性是客观存在,但是可译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做到近似而不能做到相等。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词类和语法结构不同,修辞格律和概念的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因而出现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制问题,其中原作语言风格独特就是限制可译性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都含有自己的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段,如诗歌、双关语、韵律、节奏等。人们在利用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时,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展示该语言的形式特点,以便产生某种修辞或美学效果。而翻译就是要以一种语言形式改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因此原语特有的形式特征就不可能全部译到译语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做出选择:“神似”或“形似”。
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翻译》中认为,风格有“神似”和“形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冲突时,翻译只能“神似”,翻译要使读者愉悦,得到美的享受,仿佛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钱钟书先生对风格的翻译也有着名的论断:“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于‘化境’”。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遇到以原作的语言形式特点为修辞手段来表达某种意境或美学效果时,便只能用译语的语言形式特征来替代,以取得与原作相类似的艺术效果。
2、译者的风格
翻译的风格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除了因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本身错综复杂,难以翻译之外,也因为翻译存在着双重风格的问题,即在强调忠实地传达原作风格的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译者的风格问题。原着者的风格和译者的风格交织在一起,使事情复杂化了。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说到底应该是作家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和生活积累等基本素质的体现。译者翻译一部作品,最高目标是要忠实地再现原着的艺术风格。这种再现能达到何种程度,无疑也要受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和生活积累等基本素质的制约和局限。译作总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译者个人的烙印。例如译界围绕着《红与黑》的译本所开展的批评,主要集中于罗新璋、许渊冲、郭宏安和郝运的四种译本。四种译本四种风格,到底哪一种译本忠实于或接近于原着的风格?要准确、公正地做出评价并不那么容易,主要因为这其中掺杂着译者个人的风格。老实讲,即使在罗、许、郭、郝四位先生着手译《红与黑》之前,把他们召集起来,讨论一番,对这部经典名着的风格达成统一的认识,而后他们各自译出的本子,恐怕也不可能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而仍会各有各的特色。这正是译者的个人风格在发生作用。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翻译中怎样既能体现出原作的风格,同时又能保持译者的风格,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映在译文中,这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译者不能像作者那样,根据自己的风格习惯来选择素材、构思情节、塑造形象和渲染气氛。他必须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这也不等于说译文中丝毫不得体现译者的风格。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来以艺术的形式再现现实生活,所以每个译者在触及某一主题、翻译某一着作时总有自己感情和艺术风格的流露也是很自然的事。但这种流露是以和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为前提的。作为译者,应该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的限度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译者的风格应尽量让自己的风格和作者的风格保持一致,这种一致应体现在题材、体裁、文体和作家风格等方面。所以,译者的风格和作者的风格之间的关系应是“并行不悖、相互映衬”的。鲁迅先生的译作《死魂灵》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例证:译者将自己的辛辣深刻的风格和原作者那诙谐讽刺的风格融为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 周仪, 罗平. 翻译与批评[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 奚永吉.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篇6
在新闻翻译中,流畅和准确的翻译是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三条中,我们一般新闻翻译工作者一直追求的就是“信和达”。至于“雅”我们必然要在前两者满足的基础上来考虑完成。
为了满足“信”的标准,译者需要使翻译适合相应的阅读群体,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面,理解水平以及局限性。下面我们将就怨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谈谈交际翻译法的意义。
一、在语言层面
从跨文化交际的方面来看,翻译包括很多复杂的因素:交流目的不同,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等,而涉及到媒体方面, 交流方式和各种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所有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对于新闻翻译的不同要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中一般都要求译者能够保留原文的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但是在新闻翻译中我们强调的是“达”也就是要将新闻的内容通顺明白的传达给大家。
从信息理论方面来看,翻译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涉及到语言间转换的复杂过程。我们必须对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基本的了解。语言是不能逐字翻译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而且含义深厚。
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他们有着各自的独立语言特征,词汇,语法和修辞。而这些都加深了翻译的难度,因为这些都有着使目标语听众发懵的字面伴随信息。例如:“个人主义”和individualism,“自由主义”和Liberalism 是大相径庭的。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大量的中英文新词,那么就要求我们作为译者要把其中隐晦的意思讲清楚,如:“减负”应该翻译为“lighten the burden on students”,而“老年大学”则应翻译为“spare time college for the elderly”.这些就是所谓的“解释性翻译”也是我们交际翻译法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之一。
相对的,在英文中也有许多伴生信息,如: The roofs of this palace are covered with colored glazed tiles of yellows and greens.在这一句话中半生信息就主要在于最后的“yellows and greens”的复数形式里面。当这两个词做颜色的时候一般来说是不可数的,但是我们把他们表述成为复数形式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意思:这种颜色的特定物体或者是同种颜色的但是有色差的块状体。当我们在做翻译时就应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意思,所以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必须把隐含的信息加进去并明确的表达出来,译为:这座宫殿的房顶是由深浅不同的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所构成。又如:The government held a fund-raising party for “fat cats” at $35 thousand a dish. 一些海外中文报纸把 “fat cat” 直译为“肥猫”, 而大多数海外的读者都是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去理解的。但是对于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读者来说,如果直接把这句话译为“这个政府举行了一次集资晚会,而其中每一盘菜高达3.5万美元”的话,就会造成大家理解上的困难。第一,大家都不知道“肥猫”是什么意思。 其次,“at $35 thousand a dish”本来的意思是说基本的入会费需要3.5万美元,但是如果直接翻译为以3.5万的高价出售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为了使目标语的听众毫无障碍的获得信息,那么就必须要放弃原文中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的“达”的标准这一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这个例子充分的说明了交际翻译法在满足目标语受众需要中的重要性。
二、在文化层面
篇7
每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都会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这种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是其他没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外人很难理解的。比如说对动植物或颜色态度的不同。
(一)动植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态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dog,英语中有大量俚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运之时);Heisaluckydog(幸运儿)等都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视的动物,一般带有狗的习语都是含有贬义色彩的、骂人的话语。比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等。又如猫头鹰,在中国是不吉祥的,预示着要死亡的鸟;而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另如goat,中国人认为goat(羊)是温顺、听话的动物,但在西方国家有“色鬼”“牺牲品”的意思。
(二)颜色鉴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活处境各异,颜色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从东西方环境和文化角度来说也包含着各自迥异的含义。中国红代表大吉大利,是喜庆、美好、欢快的象征,在结婚宴席等大型庆祝活动上,都以红色为主调来装扮环境、突出氛围。中国的鞭炮是红色的包装,过年的对联一定是红颜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红包”,“开门红”蕴涵的一定是好运开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红”代表和年轻女子有关的事物。“红妆”是女子的衣着,“红颜”指美丽的女子,“女红”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然而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所代表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这样就含有贬义。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悲怆、哀伤和死亡。同样的白色在西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洁白和纯真的化身,在教堂,结婚的女方身着飘逸的白婚纱,喻示着纯洁和贞洁。而在中国,充满喜气的红色却在西方象征着战争、对抗、流血,总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关。外国翻译家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对这部著作的书名就采取了回避态度。而是使用了《石头记》这个与红色无关的名字。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著的开篇本意,又不至于让西方人一看书名就产生排斥反应,从而达到了很好的翻译效果。再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便对“红”做了灵活处理: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译者把“怡红院”译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从西方文化角度出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对等转化,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二、价值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衡量会因为文化审美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地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构成的结构原因,也是区域文化的深层烙印,它深刻左右人们的心态、视角和审美方式。
(一)道德观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突出的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维权思路。于这种利益环境脱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这种体现生命个体意识,高扬公平、奋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严重冲击着东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识。“individualism”这样的价值观到了中国汉语中则是“个人主义”,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它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离,在中文中被解释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责、挨罚的,严重者还要入刑。
(二)神话传说不同的沃土孕育出来的文化是有区别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也是异彩纷呈。要想深入地解读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须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得非常频繁,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们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过程中,多次出现引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但是如果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通过掌握神话的内涵思想,传达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最广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来说,“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战争英雄,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刀枪不入,然而入浸的时候他的母亲是握着他的脚踵的,这成了他的致命弱点,结果他被对手用箭射中脚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的意思。明白了这些神话故事,有助于翻译工作的进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译策略
对于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论述上,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达、雅”的信息完美传递。翻译的终极任务就是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传递信息。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经极力呼吁要学会“拿来”,这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文化立场。“我们的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创造力当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较的薄弱,是势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所以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既然是翻译,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作。从鲁迅所译的《死魂灵》可以明确地看到他通过积极能动的翻译活动,对促进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在充分认知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文化采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气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翻译的实质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的,语言是服务于文化思想的表达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翻译的艺术形式。在小说《名利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这段话中,并不能只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进行翻译,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如杨必所翻译的,“跟那些出国到印度去的女孩们比一比,她不见得穷到哪里去。说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着个不如她的”。在原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要强调路程的远近和所花路费的多少,所以译者将原文蕴涵的深层内涵结合文中的语境转化成了汉语的表层结构,反映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四、结语
篇8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过程中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造成译文语原文语言表达习惯脱离,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英语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茶艺英语;翻译影响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已经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一个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与表达习惯,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因为中西文化茶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强化专业术语,从语法与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
茶和茶艺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在茶叶还没有通过贸易方式进入英国之前,外国民众对茶叶了解少之又少,伴随着中英贸易进行,红茶与绿茶进入英国,随后饮茶逐渐成为民众一种生活习惯,使茶叶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至今为止,英国民众中每天保持饮茶习惯的达到80%,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各种饮料消费量中茶叶消费量所占比例达到50%,因为英国本身不生产茶叶,所以英国茶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我国茶叶发源地。在具体饮茶习惯上,英国民众喜欢红茶。我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中红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绿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国民众对绿茶认可度有所提升。两个国家之间的饮茶习惯也存在明显区别,英国的红茶习惯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搅拌饮用,而我国红茶在饮用过程中一般不会放入任何的辅料,英国民众认为他们这种饮茶习惯方式提高了茶艺文化的品位,我国民众饮茶一般在饭后时间,而英国人一般在上午10~11点或者是下午3~4点饮茶。
二、推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与表达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茶艺英语翻译出现多重困难,必须结合文化本身,明确规范茶艺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意译。由于我国茶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大致划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别的茶叶又有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茶叶根据季节、树种、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种的茶叶。从茶叶本身来说,必须按照我国对茶叶细致划分,才能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就会失去传播、继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陈年普洱又分为31年陈年普洱与普通陈年普洱,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将其翻译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进行区分。又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因为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翻译,其翻译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与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
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模式影响,英语翻译工作者难以利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信息表达。因为汉语与英语的掌握正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寻找英语词汇与语法翻译,这些直译结果难以表达出茶艺英语的核心内容,使译文变得枯燥、无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简单的直译或者是意译极易让受众产生歧义。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转变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这一茶叶采摘在清明之前,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带来影响,非常珍贵,因此可将明前茶可通过意译方式翻译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国红茶的翻译中,应将其翻译成blacktea,并不是翻译成redtea。而对于绿茶产品翻译中,碧螺春翻译成Biluochun,安溪铁观音可翻译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丰富翻译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茶艺英语翻译的质量,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活动中,应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艺英语语言的内容及茶艺文化有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语言蕴藏的深邃文化本经与深层意义。从茶艺文化本身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茶叶的类型、产地、制作工艺、特色与时间以外,还应了解茶艺的技术,熟悉奉茶、赏茶、出汤、温壶、刮抹、注水、淋壶和洗茶的具体操作步骤,否则难以达到意译的效果。另外,还应了解茶艺的利益、规范和水质的基础知识。熟悉泡茶过程中茶叶汤色种类,例如茶叶汤色中红色系就有猪肝色、褐色、黄红、橙红、棕红及暗红,但是红暗一般用在红茶汤色中,棕红用在红茶干茶色泽与红碎茶茶汤,橙红用在乌龙茶汤色。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语言中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精确翻译出原文表达内涵。从文学基础角度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茶艺语言中的文言常识、修辞手法及成语典故。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及时用拇指与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仅拿杯文档,又不失优雅。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掌握“三龙护杯”的动作要领后,才可以将其翻译成受众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结束语
综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相应的茶艺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融合这种文化差异,要求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术语研究,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丰富自身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学亮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国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觉得我像“Summer”。我比较疑惑,在询问过她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夏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意识里,夏天是很热的,因此在中文的书籍中,我们常能看到“骄阳似火”这类词语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国人的意识中,夏季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气温同中国的春天一样。因此,她称我为“Summer”是因为我给他一种美丽、温馨和可爱的感觉。我由此联想到,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翻译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异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构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是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情感交流的介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系列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其中包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着传播两国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时,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内涵,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借……的东风”,意思就是与好事相伴,吹东风就代表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在英语中,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暖宜人。因此,我们在翻译英国雪莱的《西风颂》“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时,可以翻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则代表着刺骨和寒冷,比如对《biting east winds》的翻译,就为刺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风在不同的语句中被翻译为西风或者是东风,而不是统一被翻译为“风”。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将真正的意义翻译出来。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文中常常含有意义丰富的抽象名词。比如,对“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译,就是“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吗?”在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两个意义很丰富的抽象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被翻译为“爱向美丽下跪求婚”。而中国人喜欢具体,因此大多数词语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译中厚重而不同的历史则是一个难题。在英语中,大多数典故来自于罗马、希腊神话或《圣经》,并且带有风格别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语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译中变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因为翻译者考虑到了这句话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贵美丽的象征,这在《圣经》中的天使报喜图中就有表现。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对原来洁净素雅的破坏,明显是多此一举。在汉语中,“画蛇添足”就是用以表达为本身就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英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历史典故的来源和背景,才能表达出传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五、翻译中应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策略
考虑到中西文化多个方面上的差异,作为我们英语学习者在平时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加强对汉语的语法结构、句式的学习,还要加强与英语的语言结构、语言体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巧妙运用到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应该多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历史文化典故时产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机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译英语的典故时,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说,当两者在意义和风格上比较相似时,可以采取汉语的习惯。比如将“walls have ears”.翻译为“隔墙有耳”。但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当时这个语境下的情感色彩。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译有密切的联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在价值标准、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气息。这为两种语言的互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翻译中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翻译中所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篇10
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在对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所有的翻译行为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对应的中文词组,并保持整体含义一样,使英语文学作品能够全面的展示在中国读者面前,使中国读者能够有效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但是由于英语与中文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差异,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对文化差异有充分的了解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动态对等概念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翻译中动态对等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单个的英文单词或者英文词组,将其翻译成对应的中文。由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差异,导致了在具体单词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翻译,不但无法理解原文的内容,还会造成错误。例如对于例句“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handsmakelightwork”。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翻译,主要是充分考虑到了英语语言习惯,这样翻译尊重了中英文化差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对于“胆小如鼠”的翻译,译作了“astimidasarabbit”,这里之所以出现了兔子代替了老鼠,主要是在英文习惯中认为兔子是温顺动物的代名词,这两个例子属于典型的中英文化差异处理出色的案例。对于“动态对等”概念来说,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词汇方面要对等。2)在句子用法方面要对等。3)在翻译时候篇章要一一对应。4)文学体裁要保证一致。这四方面决定了英语文学翻译后的最终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动态对等理论有正确理解,并在翻译中保持英文和中文的文化内涵。1)词汇对等,主要是指在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时候,要对英语单词或词组进行逐个翻译,在词汇上与中文词汇对等,保持含义一致,保证翻译质量。2)句法对等,主要是指在对英语文学的句子翻译的时候,应保持句子的完整,并同意意译的方式,保证英语文学的句法能够与中文句法起到同样的作用。3)篇章对等,主要是指对英语文学的翻译,要保证翻译内容是按照篇章进行翻译的,保证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进行翻译,使文章变得混乱。4)文体对等,主要是指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证翻译之后的文学体裁一致,诗歌就翻译成诗歌,散文就翻译成散文,小说就翻译成小说,科技应用文就一定要保证其科技性,避免文学体裁发生错误。
通过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的研究,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异化的理念主要是指一种翻译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在翻译中以源语文化为最终的归宿。运用异化翻译理论最出色的要属于美国的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对于异化翻译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以此为例,例如在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充分采用了异化理论,极大程度的保证了中文中的文化因素,像“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被翻译成了“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归化理论是与异化相反的一种翻译理论,归化的核心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为归宿,强调了考虑翻译目的文章的文化特征。应用了这一理论,虽然有时候对于原文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文章翻译之后,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对译文最后的文化是最大的尊重。所以,我们要正确利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通过对二者展开深入的研究,达到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目的,使英语文学的翻译工作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精髓。
利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段,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实问题,即:我们是应该根据英语文章的单词和词组直接翻译,还是应该在英语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呢?对于英语科技应用文的翻译来说,由于体裁的要求,基本不会出现再创造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保证单词和术语的准确性就可以。但是对于英语小说、诗歌和散文来讲,作品本身就是英文语言的再创造,里面蕴含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对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和理解,不但无法向中文读者展示原作品的魅力,还会使翻译完的作品变得枯燥乏味,无法体现原作者的意境和文化氛围。正是由于这种现实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我们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品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并体现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英语文学翻译手法分析来看,创造性叛逆的手段是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手段,其含义主要是指在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要在理解原文并保证单词和词组正确的基础上,加入翻译者的主观创造,使翻译之后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使作品能够保持英语原文的精髓。所以,正确利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段,才能有效处理文化差异。
结束语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