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范文
时间:2023-03-25 04: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融让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看看学生们理解得如何,老师挨个儿问,如果换成了她们,会不会让梨?这天共有五个女孩来上课,都是八九岁的年纪。第一个女孩A是独生女,老师知道她常和邻居家小孩一起玩,就问她,如果邻居家的小朋友来了,妈妈拿出一盘梨,她会不会把大梨让给邻居的小孩吃?女孩A摇头说:“我不会,我要吃大的。”
老师很吃惊地问:“为什么呢?”A回答:“他家的两个小孩每次吃东西都要剩下,如果把大梨给他们吃肯定要浪费,浪费东西不是好习惯。”老师觉得,这个孩子虽然不让梨,但她的说法也蛮有道理。
第二个女孩B家里有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老来得女,对B极其宠爱。老师和蔼地问:“你在家里吃梨,会不会把大的让给哥哥吃?”女孩B连连摇头说:“因为我妈妈和哥哥总是把大梨给我吃,我让给哥哥他也不会吃,我吃了他们才高兴,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要吃大梨。”老师看着她不知说什么才好,但这孩子的出发点好像也站得住脚。
接着问到第三个女孩C,C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两个人时常打打闹闹。老师问C:“你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哥哥很坏,对我一点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让给他!”老师听了长叹一口气。
第四个问到凯丽,因为知道凯丽生在中国家庭,老师满怀希望地问:“凯丽,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会不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吃?”凯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让,我比弟弟大,我当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这才公平。”
在重重打击之下,老师不抱任何希望地问最后一个孩子:“你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这个女孩也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她听到问题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老师眼睛骤然一亮,这堂课没白上,终于有孩子领会了课文的意义,领会了中华文化。老师继续问道:“那你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呢?”那女孩回答:“我不爱吃梨,我哥哥爱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美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鲜明、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赞赏的。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很好的尝试)”的赞许。从这几个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让梨”的“本意”,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让梨或者让梨的理由。
篇2
2、《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孔融让梨的故事译文
4、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5、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6、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7、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篇3
一、因为孔融最讨厌吃梨子,看见梨子就没有胃口,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好意思说,只好拿个最小的说一些大道理,其实他只喜欢吃苹果。
二、因为孔融知道,他家的梨树出了毛病,大的能酸掉牙,梨越大,就越酸,梨越小就越甜,所以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了个小的。
三、根据孔融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大梨子里有虫,怕,所以呢,吃小的最保险,最放心。
四、因为在前一天,他老爸对他说过:“你如果明天吃个最小的那个梨子,我就给你吃一大筐苹果,再给你三十元零花钱,怎么样?”孔融心动了,就照办了。
篇4
多数网友认为,这件事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缺陷:这个流传千百年的德育教育故事不仅成了“国家标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其中有个网友这样写道:“这是德育题,却出现在语文考试中,如果是一个有经验有爱心的老师就可能会采取更为委婉的技巧和办法,他会首先表扬这名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同时,也要让他晓得,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子,变一份快乐为两份,岂不更好?
另有一大部分网友在支持小朋友说真话的同时,也力挺老师: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如果学习了又不肯让梨,课文白学了。
网友的议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关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个别网友认为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正区别。
一、思想素质与价值观养成问题
思想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应对和反映,而价值观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做人的准则与底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对与错要视具体的现实世界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而定。这种认识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价值观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文明的标志。
1.思想应该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对人类最大的束缚就是思想禁锢。禁锢人的思想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时展的桎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从思想的开放而开始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周的中央集权瓦解的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期。大家的思想是相当开放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孔融让梨”是儒家思想的表现,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社会秩序,这与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不一致。儒家强调“爱”有差异,就是基于血缘由近而远;而墨家讲究的是“博爱”,“爱”不应该有远近之分。如孔融让梨,他就是儒家的秩序观念的反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他最小,所以选择一个小的“梨子”,这是孔融让梨的儒家思想本意,如果在墨家看来,孔融选大选小都是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分高低远近“生而平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均为“显学”,就是说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都很流行。
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叫杨朱,他的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且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因为,拔下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的这等小事他都不愿意去做。显然,按照杨朱的思想,孔融让梨就是属于愚蠢行为。但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有市场的,否则便不会流传下来。那么杨朱的思想是否正确呢?事实上杨朱是告诫人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去指望别人的意思。这个思想和当代的商品经济内涵是相同的,在“分工”的前提下只有“私有”才能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和条件。
思想应该是自由和开放的。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别人或社会强加的,是在开放的思想指导下慢慢养成的。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正直善良、诚实信用、包容谦逊等。在我们灿烂的文明史中,正统的儒家思想就不乏这些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体现了儒家的“恕”的思想;关于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儒家思想也给出答案就是“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宝贵的先民遗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
篇5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对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下: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参数决定土壤的导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这些都与植被生长密切相关,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例如一般农田表层土壤的容重为1.2左右,容重太高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在我小的时候,我是个自私鬼。好东西永远都留给自己,不好的就扔在一边。苹果要最大的,小的给爸妈;橘子要最甜的,酸的还是给爸妈……
外婆看不过眼,尽管爸妈和她都给我讲过无数遍,我仍旧“死性不改”。
我喜欢听外婆讲故事。有一天,外婆说要给我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做“孔融让梨”。
外婆开始讲了:“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当时我听得正入迷,外婆稍作停顿的时候,我就急切的问:“接下来呢?怎么样啦?”外婆笑着摸摸我的脑袋:“呵呵,乖孙子,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孔融让梨”的故事完了,我若有所思。我两只黑珍珠般的眼睛望着外婆:“外婆,孔融让了个大的梨给别人,自己却要个小的,亏不亏呀?”
“可是你想想啊,虽然是要了个小的,但是也是有得吃啊!这样做了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夸奖,那你说了,还亏不亏呀?”
“那也是哦,既有梨子吃,又可以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就是‘一举两得’吗?好呀!我以后也要向孔融学习!”我摸着小脑袋说。
“呵呵!”外婆笑着,“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吧。”我却不知道外婆这话的真正含义。
我为了校验是否如此,我让外婆帮我买了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
我把大的苹果给了外婆和爸妈,把小的留给了自己。爸爸笑眯眯地望着我:“老婆,我们的女儿长大了!”。妈妈也摸着我的头:“是啊!懂事了。”我心里那滋味儿啊,就甭提了。
篇7
关键词:二孩时代;教育;方法
自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拥有二孩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面临家有二孩的各种问题。因为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家长难免将注意力放在照顾老二,忽略老大的感受;在两个孩子起冲突时家长总会要求老大要让着老二等等。有什么方法教育引导老大、老二和睦相处,建立美满和谐家庭,不仅是社会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
一、“大让小”出现的问题
案例1. 王女士家的大孩(儿子)今年5岁,二孩(女儿)快3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2岁,由于年龄差距不大,因此经常在一起抢东西,而他们家的教育理念是:大让小。由于老大经常被教育着要让着妹妹,哥哥基本养成了谦让妹妹的习惯,而且大让小也已成为他们家的家庭规则。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妹妹抢哥哥心爱的玩具,或者最爱的零食时,哥哥会激烈反对,两个孩子会因此打起来,尽管有父母调和哥哥也绝不相让。
案例2. 李先生家的大孩(女儿)今年9岁,二孩(儿子) 3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6岁,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时,小儿子看着大女儿玩啥就跟着要啥,老大如果不让,老二就哇哇大叫。他们家的教育模式也是大让小,但是久而久之李先生发现,如今大女儿有了逆反心理,不仅不再让弟弟,而且经常会向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爸爸妈妈就知道让我让着弟弟,我讨厌他们”。
案例3. 赵女士的大孩(女儿)今年14岁,二孩(女儿)4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10岁,平时在家老大比较知道让着老二,家庭还是比较和谐的。但是由于赵女士的大女儿比其他的堂或表的弟弟妹妹都大,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人聚在一起,她基本上什么都得让着那些比她小的弟弟妹妹。赵女士也总是提醒大女儿作为姐姐要有谦让之心,久而久之,一遇到家庭聚会,赵女士的女儿就主动疏远那些堂或表的弟弟妹妹们,因为她觉得什么都得让着小的,和他们在一起很没意思。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现在很多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大让小”。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会采用“大让小”的教育方式。可是弟弟妹妹就可以一味地要求哥哥姐姐让着自己吗?面对弟弟妹妹的要求,哥哥姐姐就只能选择谦让吗?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呢?
二、“孔融让梨”的启示
中国的孩子很早都学习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它讲的是: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四岁的时候,在他祖父六十大寿那天,由于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效仿“孔融让梨”的典故,试图让孩子能够学习孔融。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1]
三、注重教育引导的方式
首先,家长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之间很容产生矛盾、嫉妒,避免矛盾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生活中父母容易“包庇”幼子,很自然地为他找到“他还小”的借口,这就容易让老大觉得父母偏心,甚至会迁怒弟妹。家长如果一味地强调“大让小”,不仅会养成小的孩子骄横、野蛮的坏脾气,而且还会让大孩子养成软弱的性格。如此一来,不仅对两个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两个孩子融洽关系的形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构成家庭的和谐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如果坚持“大让小”的教育方式,务必把握好老大“让”的度,“这里的让可以是谦让、礼让,但绝不能是忍让。”可以鼓励老大让着小的,但也要鼓励“小的要关心大的。”让两个孩子知道家庭中应该彼此依赖、互相照顾。
其次,家长不要让两个孩子做比较。比较可谓人之天性,人们或多或少不经意间都会把两个孩子在各方面进行比较,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将他们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容貌,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对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老大身上行得通的方法在老二身上不见得能行得通。不恰当的比较容易引发两个孩子之间的竞争和嫉妒,特别是在被比较中处于劣势的那一个不仅容易对另一个产生不满,更容易让他失去自信,甚至会导致劣势的那个孩子的抵触、逆反心理,因为他会觉得是另一个夺走了父母对他的爱和信任。
第三,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两个孩子难免会出现争抢、打斗,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干预。其实两个孩子会在争抢、打斗的过程也是磨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找到最恰当的相处模式。正如出生在70年代的王女士回忆他和弟弟童年的时候说的那样:“小时候我和弟弟天天斗,一直斗到我上大学,连邻居都说:‘你俩要是哪天不斗,我们都会觉得少点啥。’我父母当时工作都很忙,没工夫搭理我们那么多,因此对我和弟弟的争斗很少管,只是偶尔说两句,可是我和弟弟的感情至今却好得很!”
随着中国二胎政策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会进入二孩模式,做家长的尽可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态,“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地对待孩子,不要出现偏爱或情感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在解决矛盾冲突时,不应以孩子的年龄大小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而应就事论事,以规则论事。让孩子懂得谦让幼小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在小伙伴社交里,一定不能让孩子仗着年纪小就觉得别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不管年纪再小,都应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一些社会秩序,尊重规则,长大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孩子能够健康发展,家庭能够和谐发展。
篇8
冷不防,一个小姑娘欢呼着跑过来,径直就要往秋千上冲。
这小姑娘比女儿大,跑得更快,而且她这种高速冲击对女儿很有威胁力,女儿顿时露出了慌张茫然的表情。这时,我把女儿抱上秋千,对小姑娘说:“小朋友,对不起,妹妹排队已经排了很久了,轮到咱们玩了。”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听我这么说,她扭头就冲奶奶哭了起来。奶奶好言相劝说:“你玩别的嘛。”
好在这时候,旁边的秋千也空了出来,小姑娘才不哭,去玩那个秋千了。
我当时也对小姑娘颇有歉意,但我必须对女儿守信――之前很多人排队玩秋千,女儿也有过因为地势原因离得更近,可以抢排在其他孩子前面的机会,都被我劝阻了。我告诉她:“咱们要按顺序排队,排在前面的人比我们来得早,等得久。”女儿很听话,乖乖地按顺序排队,等候过程中,我曾建议她去玩另一个小一点儿的秋千,但她说:“我想玩这个秋千,我排队。”
如果我让了这个小姑娘,能有什么理由说服女儿呢?因为她比你大,跑得比你快?因为你抢不过她,而妈妈又不能跟小朋友抢?
我清楚地知道,这么说的后果,就是女儿以后也许会认为她可以随便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认为排队没必要,还不如抢更来得实惠;更糟糕的是,她也许会认为妈妈就只会要求自己,别的孩子则可以随便胡来。
以上种种,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换了孔融来处理,那就简单多了:反正我让了就对了。
小时候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时,我就很迷惑,不是对他的行为,是对他的那套说辞――弟弟妹妹比我小,要爱护,所以要让;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让。但对于哥哥姐姐来说,孔融也是弟弟;对于弟弟妹妹而言,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这样的礼让规律,那岂不就是一团混乱了吗?到底谁该让谁呢?
当然,孔融让梨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很多妈妈也是这样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对于孔融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他这样做了很高兴,他便发自内心地去做了。但具体到我们每个人,都做如此要求,就显得既虚伪又不公平。事实上在成人世界中,很多人的谦让不过是出于礼节,表现一下自己的礼貌,假如对方不识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则的执行者难免也心中不平,觉得自己吃了亏,暗中批评对方不懂事。
大人满脑子道德规范尚且不甘心当孔融,天真的孩子们更是这样。很多妈妈温和有礼,生活中本来就处处谦让。大孩子抢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妈妈们不好做声,觉得自己一个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计较;而自家宝宝当然无力独自抢回来,这亏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抢了自家孩子的东西,孔融妈妈们觉得也没法计较:宝宝应该懂得谦让啊。如果自家宝宝去抢,没准儿还要上前教导几句:“要跟小宝宝分享,让着小宝宝。”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产生了:刚大孩子抢我的时候,你怎么不让他让着我呢?更有甚者,对方的妈妈可不见得如此温良恭俭让,帮着孩子作恶的大有人在。如果妈妈总执行孔融原则,要求自己的孩子无限礼让,孩子一定会总觉得自己受委屈,心里不平衡。看似细碎的分享小事,最终却会导致一个大问题: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原则,孩子会在人际交往时更难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蛮横的行为。而温和有礼的家长此时在做什么呢?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动不动就急了呢?
篇9
学生的出口成“脏”,问路者的“冰冰”有礼,道路的垃圾遍地,公交车上的争夺拥挤等等的一切都在述说着我们所丢失的宝贵。古人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古代的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就告诉我们礼仪的重要性。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而另一个故事:程门立雪,则告诉我们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篇10
我国自古就有孔融让梨的一段佳话,故事大概是:孙融的爸爸手中有三个梨,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还有一个是不大不小的,要孔融挑选一个。大家都预料孔融会挑最大的,出乎意料的是,年仅5岁的孔融竟然挑了最小的。爸爸问他原因,他说:“我把最大的让给爷爷、奶奶吃,把不大不小的让给弟弟、妹妹吃。”年幼的孔融让梨源自于他对家人的关爱。——这就是关爱家人的“让”。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们互相谈论,有说有笑。忽然,公共汽车停下了,上车的是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接着,公共汽车上的乘客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做出请坐的手势。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弄得中年妇女不知道坐哪,只得就近坐个位置,说声“谢谢”。其他的人又“唰”的一声坐下,有的嘴里还嘟哝着,好像在为没有“让”到座而感到失望。“让座”虽然是一件小事,便透露出一种文明。——这就是社会成员间的文明的“让”。
在电视剧《大珍珠》中,珍珠为了救嫂子的孩子,把仅有的一碗救命的药让给了他,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故事的结局正如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嫂子的孩子活过来了,她自己的孩子死了。有人说珍珠傻,也有人说珍珠心狠,但我说这是一种伟大的无私。——这就是亲人间无私的“让”。土壤为了花朵的芬芳,让出了自己养分;大树为了人们的凉爽,让出了自己的一片绿荫;公螳螂为了繁衍后代,让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黄鹂为了人们的愉快,让出了自己的甜美的歌声。——这些就是生物间奉献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