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李白范文

时间:2023-03-28 10: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夜宿山寺李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夜宿山寺的宿指的是住的意思。《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翻译: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2、《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3、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恒山悬空寺无疑是我国最“危”名远扬的建筑之一,每年都有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它“悬空”的奇妙感。这栋始建于北魏王朝的寺庙是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这跟“不敢高声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李白的灵感是否来源于此)的要求建造,全寺的40间殿阁位于北岳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表面上看去,支撑寺院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是没有这些木桩的,只是为了让人们放心,才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悬空寺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形似直角梯形的石壁中插入飞梁,使其与直角梯形锐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迹,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另一个富有争议的悬空城堡,是乌克兰南部城市敖德萨以北10英里,黑海附近的“浮游城”。与其称其为城堡,其实它更接近于一个田间作坊,只是它悬臂式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悬空感,导致07年网络上还爆发出一片质疑的声音,很多人认为它不可能真实存在,是经过图片处理软件做出来博人眼球:它悬在半空中,像宫崎骏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里出现过的神秘景象。不过它后来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非常牢固,成为乌克兰最值得骄傲的古怪建筑。

除了悬空建筑使人怕跌落不敢进入以外,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小镇也以其奇特的岩石构造、岩洞和半隐居式的斑点岩层屋令胆小的人望而却步。这里起初是基督教徒躲避罗马迫害的避难处,公元4世纪,一群僧侣建立了卡帕多西亚的主要部分。这些沉淀的砂岩制成的房子组成的卡帕多西亚小镇成为众多猎奇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但这个地貌也像影子一样遮住了隐藏于地下的神秘世界。数百座地下城市以及在山中开凿出的巨型堡垒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一个规模最大的地形网络。

同样是岩石中的房屋,葡萄牙的Casa do Penedo则给人一种更加直接的压迫感,好像在对人呐喊:“不怕挤你就进来吧!”这个位于葡萄牙北部的低地科瓦法费岩石中的房屋事实上没有太久的历史,它是在1974年由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师建造。当他发现了这四块大岩石后,就有了在其中建造一个房子的想法,这个结构奇特的房子历时两年左右建成,现被业主开发成为一个度假胜地。

雾霭、废弃的旅馆、自杀传闻……玩过单机版游戏《寂静岭》的朋友肯定不愿意入住哥伦比亚的Del Salto酒店,这个几乎集齐了所有小镇恐怖色彩的当年的豪华酒店虽然已经歇业,但是现在却成为很多恐怖色彩爱好者的旅游胜地。Del Salto酒店于1928年开业,当年是专门为了参观特昆达玛瀑布地区的富裕旅客所设。接下来的几十年里,Bogota大河被污染导致旅客流失,在20世界90年代初,酒店最终迎来倒闭的命运。事实上,确实有人选择这个废弃的旅馆自杀,所以当地才流传着它闹鬼的传闻。

篇4

1.设悬念式的导语,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读一首诗,常常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之前就觉得它美,利用这一动因,通过教师的导语,使学生切实体验诗中所描写的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如教 《 早发白帝城》时,我用这样的导语;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突遇大赦,就在他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做了这首诗。在诗里他创造出了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你看: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流直下,两岸鸣叫声不断响在耳边,重叠起伏的山峰,像在夹道迎接小舟。啊,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长江三峡飞舟图啊 ! 同学们,你们想学这首是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诗,语言情景跳跃性大,可塑性强,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无与伦比的功效。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掘古诗内涵,将学生引入意境,感同身受,通过合理想象,创造美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夜宿山寺》一诗时,学生急欲知道“手可摘星辰”的缘由,我就引导他们与诗人一道,在夜晚登上山寺那座很高的楼上去,仰望不满星空的夜空,由于山高、星灿、更显得空间的狭隘。这事学生就想到伸手可摘星星的梦幻般境界了。由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就会陷入无限的遐想之中……,郁郁葱葱的高山,古香古色的寺楼,气度非凡的诗人,手摇漂亮的扇子,站在其间,仰望星空,星辰就在身边闪烁……。多美啊!学生陶醉在这浪漫的情调之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艺术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故事教学课你也爱上吧?

3.学以致用,走进诗境

在背景的了解和诗意的理解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力处于激发状态,这时,应及时给予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扩写。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假如“我”是诗人,处于如此这般的境界,……学生就会以诗人自居 ,怀着自信的心理,津津乐道地把自己的畅想顺利地变为创作。

心理学认为,人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能变被动为主动,能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也就是说,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会充分的发挥。所以,学生能够把《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扩写为“我好像走进了传说中的仙境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如来佛宫殿,灯火辉煌,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仙女们翩翩起舞,四周坐着如来佛、王母娘娘、还有孙悟空呢,他们正品尝着仙桃,高兴地观看呢。我可不敢高声说话,生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们祥和的气氛。”妙哉!妙哉!你看学生写的多好!既扣住了诗意,又结合了自己的课外知识 ,这是正确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的结果。这样生动、多彩的古诗教学课,学生们怎能会打瞌睡呢!

4.绘画增彩,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力

“诗情画意”这个词告诉我们,诗和画不分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让学生在浮想联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作绘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池》这首诗清新活泼,景物迷人。在学生理解前后句意思后,老师说,学生画。不一会儿,一幅有涓涓细流、浓密树荫、清澈水面的图画跃然纸上。面对如此优美的图画,学生不仅吟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诗句。此时,学生已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同时学习兴趣也增加不少。接着,请学生读后两句,自己动手完成图画,并请画得好的同学上黑板演示。这时,一幅栩栩如生的初夏小荷花池画也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依托绘画,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他们不仅被画吸引,更被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所折服。

再如,我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打开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老师作点拨:山水怎样流?篱笆边什么样的小路怎样伸向村外?什么样的油菜花从中,有什么飞在其间?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做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画出美丽的图画,画出诗的意境用彩笔点缀,然后再挑出画得较成功的画在投影仪上显示出来,让学生欣赏。其中有个同学学习较差,但擅长画画,他的作品以一展示,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我的画在班上展示了,我非常高兴,老师还夸我有创造能力呢!我会认真学习的,我也会成功的!我能成功!”

5.情境表演兴趣浓,生动活泼古诗课

少年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通过表演,利用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兴趣高涨。如教《寻隐者不遇》在解释后启发学生﹕诗中有几个人物?出场的几个?他们的对话、动作、神态各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兴致勃勃地相互讨论,更甚者摇头晃脑地表演起来。此时,教师恰倒好处地加以点拨,一场生动有趣的环境、人物及对话的课本剧当时就编好,表演好,好些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陶醉在古诗的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同学们就喜欢上了这生动、多彩的古诗教学课。

6.反复诵读,探求哲理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上阕写了诗人在“天上” 、“人间”之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阕写“无眠”似的思亲之情,并发生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事固有多变化,月轮也有盈亏。这原是自古以来就难得完全的事啊!通过分组诵读、个别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称得上千古佳句,再通过有节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从而探求人生哲理。

篇5

一、从古诗中感受美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其创作艺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诵读体会音韵美

古诗文十分讲究平仄相间,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特别是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当然,诗的平仄处理并非只有一种规律,只有帮助学生把握了诗的平仄规律,才能让学生诵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味,更好地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通过想象品味词语美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古诗中有很多名句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文学经典言简意赅,意象丰富。诵读时,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展开想象,品味诗句中所包含的意境和韵味,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爱的美好,体验到诗词的美妙,生命的崇高。

3.通过赏析,细品艺术手法

我国古诗文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百花齐放,或虚构、或夸张、或想象……在诵读古诗文时,一定要细品其艺术手法,细细揣摩诗词中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只要引导学生细品味,“高”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无一不是在写一个“高”。“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述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立我们眼前了。同时,诗人惊人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夸张也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二、从古诗中悟出灵性

“人之初,如玉璞”,人之少年,就如一块尚未经过琢磨的宝玉。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学瑰宝可以增长学生的智慧与灵性。

1.培养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诗歌欣赏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形、环境等,并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处境与思想感情、内心活动——这其实就是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多次联系,不断地丰富、扩展、补充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其想象力就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

2.发挥创造性

想象与创造是不可侵害的,当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时,其创造力也得以发挥。因为, 在诵读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如,诵、画、编、演。诵,即朗诵。早在古代就有“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这是让学生通过立体的语声,活化诗作中的文学符号,让人直接感受美,是一个对诗作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画,是让学生用画笔、颜料把诗作中的形象转化为图画的创作过程;编,是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文字,把它们创编为一个小品,一个故事;演,是让学生充当演员,把诗文的情节生动地再现的一种创作过程。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活化诗文,再现诗文。

三、从古诗文中育美德

国学家南怀瑾认为,诵读古诗文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诗人,而在于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这正体现了古诗文对学生人格发育所起的作用。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至今尤值得沉思的名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导学生在记忆里最好的时候,对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可以使他们受到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读了《石灰吟》可让我们体会到石灰的可贵之处……这些不正是学生人格发育的营养剂吗?

篇6

摘 要: 李白的诗歌高度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生活的“盛唐时期”空前强盛繁荣,同时危机四伏,各种矛盾纠结。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加之李白自身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精力,才造就了他诗风中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风格。基于此,本文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形成原因及李白诗歌伟大艺术成就等方面,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

作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面猎猎旗帜。他通^创造性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腾挪变幻、纵横驰骋。前所未有地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全面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在他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渗透了浪漫主义精神,有着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基调。他以无可比拟的手笔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对诗歌的表现视野进行了丰富,并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中国艺术宝库中永载史册,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样,照耀千古。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在盛唐诗人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更是呈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歌偏重于抒写内心的感受,豪放率真,拥有充沛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任何一种题材,主观抒彩都非常浓郁,由此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山呼海啸。可谓一泻千里,表达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情怀。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奇瑰而丰富的想象力,雄奇奔放,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精神世界,寄托了诗人浪漫的情感意蕴。李白诗歌既清新飘逸又奔放豪迈,音律和谐多变,既语言轻快又想象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为“气象雄浑,豪放飘逸”。在李白的诗中,全面表现了其英雄性格、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并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程度,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诗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完美地结合了作品的意境、气象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二、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

李白的诗作感染力强烈,浪漫主义精神浓郁,同时还对一切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其浪漫主义诗风主要从以下方面呈现:

1.主观色彩强烈、形象鲜明有个性。

李白一生具有狂放不羁的强烈个性和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经历,其浓郁的自我表现手法是在他的各种生活感受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入京求官时的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则表现他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志的失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是他内心悲伤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诗歌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气势磅礴,具有排山倒海之势。李白在写景和叙事的诗篇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以《蜀道难》为例,全诗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凭空起势,拥有着神奇莫测之笔,首先运用了各种夸张的点缀,如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等,最后才对正题进行叙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体现,回旋往复,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李白激昂的感彩和豪放的性格孕育在整首诗中,使人读后精神振奋,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想象力丰富,极度夸张和比喻。

李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使感情一泻千里、喷薄而出。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其无形的忧愁用有形的白发呈现。

《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景象,既通过夸张的比喻的运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又对诗人气概和胸襟的无比开阔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除了惊人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外,李白的诗歌还让人回味无穷,留下充分的想象。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一个“高”字蕴含在整个诗作中,让作者充分想象到底有多高。正是因为艺术手法独特,才使李白的诗歌特色瞬息万变,表现了极其充沛的情感。以《行路难》为例,诗人内心矛盾纠结的思想,用高昂的气势、跳跃式的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感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诗人对仕途的悲愤和艰难之情,用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进行了体现。同时,对前途感到渺茫无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结尾一句神来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豪情万丈的情怀。在《行路难》整个这首诗中,各种情感交集,茫然、悲愤、自信,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瞬息万变。其个性的自强不息、豪放不羁及内心深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深刻矛盾,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灵活洒脱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3.语言清新质朴、不拘于规律。

李白对自己的诗歌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形容。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绘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场景,运用普通的场景做比喻,对李白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行了表现。其自然而真挚的语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亲切之然、直抒胸臆。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盛唐时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孕育了众多杰出优秀的诗人,这一时代特点结合李白自身豪放、张扬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篇7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言绝句大全(二):

1、《访隐者不遇》,唐·贾岛《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66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玉台体》,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5、《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6、《寻胡隐君》,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7、《山村咏怀》,北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8、《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9、《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华山》,北宋·寇准

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15、《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17、《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líng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8、《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1、《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2、《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3、《舟夜书所见jiàn》,清·查zha慎行

月黑见xian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4、《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6、《27、《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乐lè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9、《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鹿柴zhai》,唐·王维《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26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i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1、《对花》,唐·于濆fen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32、《蝉》,唐·虞世南

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3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5、《风》,唐·李峤

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7、《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an于yú夜遁逃。欲将轻骑ji逐,大雪满弓刀。

38、《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9、《书事》,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40、《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42、《桐》,唐·薛涛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43、《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44、《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5、《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6、《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花未。

48、《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4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0、《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qióng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51、《蚕妇》,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52、《游春曲》,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3、《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4、《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5、《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56、《弹琴》,唐·刘长卿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57、《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8、《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9、《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60、《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证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61、《哥舒歌》,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62、《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63、《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64、《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65、《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6、《行宫》,唐·元稹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67、《何满子》,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68、《送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五言绝句大全(三):

1、《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9、《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4、《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5、《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6、《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7、《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8、《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 ·

· ·

· ·

· ·

· ·

· ·

· ·

篇8

看过金庸《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恒山派,悬空寺也在小说中登场,令狐冲就被哑婆婆绑架关押在此处。作为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奇妙的一景,悬空寺最近爆出新闻,可能真的要“悬”了――它所在的山体有人挖煤,疑被掏空,距其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不过悬空寺的负责人出来解释,寺庙的安危没有受到影响,“现在悬空寺比较大的问题是彩绘脱落严重,急需修缮”。这座隐逸古寺历经考验,已在峭壁千仞上屹立了一千五百年。

一面贴墙,三面悬空

从大同市向南驱车大约65公里,便到达浑源城南5公里的恒山脚下。恒山由金龙峡东、西两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名翠屏山。悬空寺就坐落在翠屏山上,面对天峰岭,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两边是一百多米高的垂直峭壁,刀劈似的峭岩将倾欲倾,似乎就要扑压下来。而悬空寺上居危崖,下临深谷,栈道飞架,楼阁高悬,仿佛镶嵌在一侧崖壁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选址此处,因恒山地处华夷交会之地,地理位置显要,悬空寺位于古时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可以方便南来北往的信徒进香。另一说是,唐峪河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古时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认为有“金龙”作怪,于是建造寺庙来镇压它。

循一条古老的栈道上山,首先迎来山门,开在悬空寺的侧面,也就是南边。主殿和整座寺庙一样坐西朝东,依壁建起二层楼殿,下层原为和尚食宿的禅房和念经殿堂,上层是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庙。主殿两侧均有配殿,为比肩式楼阁,殿基全用条石砌成,大约长20米,高10余米,犹如暗红色的城墙。

主殿部分是唯一脚踏实地的,穿过主殿底层的耳洞向上,便到达了体现悬空寺之悬的南北两座飞楼,高约10余米,三层九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出挑深远。楼体以插梁依托,一面贴墙,三面悬空,外侧看上去仅靠几根长十几米高不足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奇险了得。北楼最高处的三教殿距离地面58米,据专家考证,1939年之前的悬空寺更加凌空飞悬,距地面将近90米,因唐峪河开凿水库河床淤积,才“变矮”了一些。踏着吱呀作响仅容一人的窄梯上行,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身边的木栏杆高不过腰,透过木板缝隙隐约还能看见底下的百丈深谷,令人惊魂。有胆小的游人手脚并用,一路攀爬。楼梯踏板的铁钉密密麻麻组成莲花的图案,因历史久远和不断摩擦而被磨得光亮,寓意信徒们踏着莲花,即可“步步登莲,吉祥如意”。整个建筑群体沿山峰走向自南向北逐步升高,也暗合着道家修炼、得道、成仙的神化过程。

悬空寺面积不大,只有152.2平方米,却建有殿阁室窟40余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寺庙该有的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一应俱全,平面面积不够,就设法将寺庙立起来。它巧妙地将原本平川寺院在平面上沿中轴线展开、左右对称的建筑,转化成一条线上的立体设置,楼阁间以栈道相连,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凌空而构。最后呈现出的效果窟中有楼,楼中有穴,高低错落,左右回环,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令人叹绝。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对此称赞道:“山有突出来的地方,或者是有变化的地方,就把它用梁子或者桥结合起来,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仙山楼阁式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组合,的确有音乐式的,有起伏昂扬的,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悬空寺体现得非常好。”

国内罕见的三教合一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寺内现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约是那一时期雕刻的,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悬空寺共有12个佛教殿堂,5个道教殿堂,它的三教殿里更将儒释道三教鼻祖共同供奉,释迦牟尼居中,右侧是老子,左侧是孔子。在全国一些寺院道观、石窟造像里,也存在儒道释混杂的内容,但像悬空寺这样典型的,并不多见。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做恒山掌门之前,恒山堪称是女人山,山上全是女尼。事实上恒山是道教名山。细数下来,道教中山西籍的神仙阵容最为可观,关公关圣、吕祖吕洞宾以及张果老等皆属此列,传说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并最终成仙的。悬空寺的建设最初也与道家有关。

鲜卑拓跋氏公元386年建国,史称北魏。鲜卑皇室钟情于佛教,将其定为国教。到太武帝拓跋焘时,他听取宰相崔浩的进言,重道抑佛,改信寇谦之(365―448年)的天师道,将其奉为天师,使道教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诏天下灭佛: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史称太武法难。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颁布了复佛法诏,佛教才又得以复苏发展。公元491年,推行汉化的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将道教的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寇谦之去世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意思是远离世间烦恼尘嚣,更加接近天上的神仙。其弟子们在几十年间依照师傅的遗训集思广益,精心打造设计方案,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将悬空寺建在了峭壁之中。

据三教殿石壁上刻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石碑碑文,悬空寺在此时已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了。儒道释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次融合。发展到金朝,其诸代帝王皆崇信佛教,不过崇佛同时,也吸收了辽代佛教过度发展的教训,对佛教亦有所限制。金朝在北方政治统治稳固之后,便全面学习、运用儒释道三教,巩固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教化,缓和民族关系。女真贵族统治集团不仅全面采纳了中原礼制,尊孔续经,又礼敬汉地沙门,积极复兴佛教,同时也开始逐步修复北方因战乱毁坏的道教宫观,以示对中原文化的全面认同。悬空寺三教和平处于半壁之中,是当时历史烙印的一个投影。因此悬空寺又名“玄空寺”,取的是道家的“玄”和佛家的“空”。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时而崇佛灭儒,时而尊儒灭佛,时而又尚佛说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除去建筑上的智慧,悬空寺包容并蓄、顺势而为的文化意味,大概是其此后历经政治漩涡却能全身自保的原因。三教合一使得住寺之人也交相更替:明代以前多是僧,明清两代时僧时道,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前是道人,以后就一直是僧人。

揭开悬而不倒之谜

浑源县历史上曾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40年中还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一次使得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悬空寺至今却安然无恙,不得不叫人称奇,更令人想一探究竟。

当地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俗语,来解释悬空寺的奇观。“马尾”指的就是看起来支撑起悬空寺南北飞楼的那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木。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悬空寺的栈道上都没有立木的踪影。而用手去摇晃这些立木,发现有的甚至可以晃动。这是因为这些木柱中有的起承重作用,有的则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还有的则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比如游人的踩踏,才会受力发挥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就无所借力。安置立木更像是起到一种心理安抚的障眼法。

一般建筑物的地基都垂直深置于地面,而悬空寺的地基却是横向插入山体中的。27根打入山体的横梁上铺好木板,挑起了至少有数十吨重的两座悬空飞楼。横梁露在山体外约一米左右,这只是它们总长度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隐藏在山崖里,悬空寺靠山体内侧有很多石窟,整个寺庙其实是一半是石窟一半是房屋,这样就使悬空寺的重心实际落在了石窟下面的山体上,而这点从寺庙下面是看不到的。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在峭壁上架设这些横梁的呢?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在悬空寺对面峡谷的陡峭石壁上,发现了两排方形石孔。这些石孔沿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罗哲文从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断,这是木材的插孔,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所以他推断当年的工匠用造栈道的方法架设了横梁,先开凿几个石孔,将横梁插入其中,用木板铺平,然后在新搭的木板上再重复这一过程,用刀劈斧凿一点点向前推进……

上世纪90年代维修悬空寺的工作人员,想要拔出一些横梁替换新木,费尽周折也难以将其拔出,最后是用凿子一点点凿空的。他们发现原来石孔被凿成形似梯形的样子,外面看上去是方的,但里边是尖尖的锐角。所有的横梁都被特殊处理过: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当横梁打入石孔内,楔子会撑开,卡在石洞里。这和今天的膨胀螺栓原理是一样的,打得越深,咬合得就越紧,横梁被牢牢钉进山崖中,稳固不移。

专家指出,当时工人们首先要把横梁布置完,然后再在山脚下,利用这些木材,造出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之后,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后工人再把这些部件拼成单独的建筑。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还要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据寺内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悬空寺木结构的维修最近的一次据今已有140多年。虽然这些横梁有的已开裂,却没有腐朽。这是因为悬空寺采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木质坚硬,非常适合建筑房屋、制造车船,而且铁杉木在加工前都用桐油浸泡过,既不怕白蚁咬,还可以防腐。木材本身采用榫卯技术搭建而成,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槽里,一旦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比如地震时,部件彼此错动,以此化解震能,而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弹性结构使整个建筑不会遭到彻底破坏。

上世纪90年代,悬空寺所在的金龙口山谷爆发滚石,山上垮下来将近20立方米的石头,最大一块近五吨重。虽未伤及寺庙,但为了保护来往的游人,古建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提出在悬空寺所依托的翠屏峰上修一条“天沟”,用以截住石头,解决危石隐患。工人们清理乱石准备施工时,意外发现翠屏峰上实际已存在一条沟,里面已埋了很多石头。研究人员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落石下坠的路径,得出石头无论大小都不会越出这处天沟。古人考虑之成熟远超想象,悬空寺的建造,堪称一个设计周密、施工科学的系统工程。

悬空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配合相得益彰。它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悬空寺正在弧度的正中,如有岩石从山上滚落,只会直接落到谷底,根本砸不到建筑本身。这种特殊的山体环境,还可以挡雨,减少雨水的侵蚀。悬空寺对面是高耸入云的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如同高大的巨人遮挡住太阳,大大缩短了其日照时间,即使在每年日照最长的夏至也仅达三四个小时,避免了木材因暴晒而引起风化。更巧的是,天峰岭也呈现内收的弧形,从截面上看,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两山之间的金龙口峡谷的出口也十分狭小,这种避风港的造型,使得不管多大的风吹进峡谷,到了悬崖的凹处就会变小,所以峡谷谷底风很大,但寺庙建筑所受的风力却非常小。而且大风吹走了山脚下唐峪河蒸腾的水气,进一步保证了悬空寺的通风干燥。

这些因素的合力,共同造就了悬空寺的“超越地心引力”,屹立千年而不倒。悬空寺声名远播,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代许多学者称它为东方的“空中花园”。2010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公布了一个“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评选,悬空寺与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共入此列。

碰上有雾的天气来悬空寺,云雾缭绕间的寺院楼阁,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仿若人间仙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其为“天下巨观”,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二十三年游览悬空寺后,更挥毫写下“壮观”二字,抒发心中豪气。如今巨石上他的手迹仍可得见,特别之处是壮字右侧还多了一点。据说是诗仙太白深感奇特,觉得壮观二字不足以表达悬空寺的神奇,故多写了一笔,这当然已是今人的遐想了。

李白有一首名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少人认为此诗写的就是悬空寺,情景十分贴切,不过历来有所争论,难以考证。但那种渴望超离尘世的向往与飞扬,无疑是悬空寺永不枯竭的魅力,经千年而难终。

(参考资料:《文明与创造之悬空寺》、《揭秘悬空寺》等)

意大利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是当时比萨城的标志

西班牙欧洲门

位于马德里城北的卡斯蒂利亚广场,1990年开工,1996年建成,由两座外形一致、相对倾斜的塔楼组成

阿联酋首都之门

“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首都之门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集酒店和办公场所于一体,高160米,共35层,其整体结构从12层开始朝西倾斜角度达18度

中国恒山悬空寺

荷兰阿姆斯特丹WoZoCo老人公寓

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

俄罗斯苏特亚金屋

德国雅特塔

篇9

(一)常见鸟类特征与内涵分析

例如鸳鸯,常常被用来表现情人间的真情挚爱,夫妻间的生死之恋,是因为鸳鸯出现在世人眼中时,大多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古人认为鸳鸯经日结伴并游,用情专一,其一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里形容的就是鸳鸯。尽管现实情况中鸳鸯伴侣并非生死相随,只是在繁殖期间接触密切频繁,令人产生“鹣鲽情深”的感慨。但是,鸳鸯成双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用以歌颂爱情的忠贞不移,婚姻的牢不可破。杜鹃也是常见的一种鸟类。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的传说。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还有另一个典故传说,是有关古代望帝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载:“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而思望帝。”还有一种说法,它的叫声类似"不如归去",所以代表思乡之情。被迫流离他乡的人们,每当听到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尤其是在面对战乱之后,半壁江山、举国飘零、无处可依,这种情感在此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升华与宣泄。杜鹃被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杜鹃吟咏诉冤,杜鹃被定位为一种哀惋、至诚、悲愁的象征。大雁在古代曾被用来传递书信,因此常常被作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景便是如此:每当鸿雁飞过,总盼望着能借它之口带一声问候;又因为大雁秋日南归,春日北去,所以经常被世人作为思乡代言。薛道衡所作《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二)鸽子特征与内涵分析

自然物的特征中融入深厚的人文精神,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同以上几种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鸟类相比,鸽子的生活习性也颇有趣味,足以成为文人墨客们宣泄心中块垒的代言。

1.归巢性

鸽子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同时它又具有本能的爱巢欲与很强的归巢性。鸽子雌雄不双飞,古人“飞鸽传书”正是很好地利用了鸽子的这一特点。《开元天宝遗事》卷一:“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寄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说。”宋代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六十三《鸽寄书》:“古诗云:袖中有短书,欲寄双飞燕。诗意以燕春去秋来,似可寄书,故偶然耳。今人则养鸽通信,皆非虚言也。虽至外数千里,纵之辄能还家。蜀人有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达。及贾人船浮海,亦以鸽通信。”可见,在宋代信鸽通讯已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性情温顺

不同于身手敏捷、残酷锐利的老鹰,不同于高傲脱俗的鹤;也不同于作息时间异于他人,性情乖戾的猫头鹰,更不同于食腐肉的乌鸦。鸽子性情温顺,容易驯养,同人类关系密切且悠久。据现存资料所载,我国养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可追溯到殷代,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精美的艺术品玉雕鸽。据四川芦山县汉墓出土陶镂房上的鸽棚推断,最迟在公元206年民间已有养鸽之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七《蜀无兔鸽》引戴祚作《西征记》云:“开封县东二佛寺,余至此见鸽大小如鸠,戏时两两相对。”戴祚是晋宋间人,晋末从刘裕西征姚泓,至开封县始识鸽。“戏时两两相对”,这句话正说明人们已熟悉了鸽子习性,把鸽子作为驯养。至北朝时期,由于鸽子长期被人驯养,与人相处时对人已不惧畏。《魏书•崔光传》记载:“(崔光)崇信佛法,礼拜读诵,老而逾甚,终日怡怡,禾曾恚忿。曾于门下省昼坐读经;有鸽飞集膝前,遂入于怀,缘臂上肩,久之乃去。”鸽子“飞集膝前,遂入于怀,缘臂上肩”,正是由于人类的驯养使得野性逐渐泯灭,鸽子才可以如此随意、轻松自在的与人玩耍。

3.信鸽竞翔

鸽子被驯养后,其温顺的性情、强烈的归巢性以及较快的飞翔速度,使得它们成为新的娱乐项目。唐明皇虽然身为皇帝,同样喜欢为自己争取民间的乐趣。鸽子在古代又称“鹁鸽”,据史料记载唐明皇曾养过鸽子,并被呼之为“飞奴”。《开元天宝遗事》:“明皇宫中养鸽;号曰半天娇。”“飞奴”“半天娇”等是唐明皇给鸽子取的各种优雅的名字,并常以“斗鸽”为戏,打发时日。南宋高宗赵构同样迷恋养鸽,以至于到了不理朝政的程度。有一首打油诗讽刺的就是赵构的行为:“万鸽飞翔绕,朝暮收放费工夫;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圣书”。明代中叶,人们已用鸽子竞翔取乐,并组织了相应的“放鸽会”等团体。清朝时,养鸽业不断繁荣发展,并且从国外引进了大批的优良名鸽品种。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无论达官显贵、八旗子弟,还是走卒贩夫、顽童老翁,以豢鸽放飞者大有人在,少则畜养一二十只,多则至数百只。可以这么说,没有一项鸟类娱乐可以像信鸽这样老少咸宜,通俗皆可,人人都可以从这项活动中得到娱乐。

4.与佛教的关联

佛教故事中有着很多鸟类,曾有鸽子为怯懦小人的传说,当然这只是教育世人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鸟类的明显区别在于,鸽子并非杂食性鸟类,它仅以粮食为食,不食虫蚁等活物。鸽子颜色多样,但最常见的通常以白、灰、黑、或以上几种颜色相间的雨点色为主。其中,纯白的鸽子给人以圣洁、宁静的秀美感,灰鸽子则具有朦胧的雾态美,其羽毛的灰色如同禅房中静谧香炉缕缕轻扬的青烟,又如同雨后的青石板,素洁端庄。鸽子叫声低沉而有节奏,这些特点与端庄肃穆的庙宇在一起,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无与伦比的和谐。

二、文学作品中的鸽子形象与其它鸟类对比

鸟类形象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纵观一部恢弘浩荡的《全唐诗》,其中仅标题中有雁的便有九十多首,例如有鲍溶的《归雁》、陆龟蒙的《孤雁》、吴融的《新雁》,标题中乌鸦的诗有九十多首,如李白作《乌夜啼》。涉及鹤的有一百七十多首,提到鹰的有二百四十多首,而正文中含乌鸦的有七百三十多首,提到雁的有一千九百多首,写鹤的有两千一百多首。至于莺莺燕燕,雀鸠鹦鹉,杜鹃鸳鸯,鹧鸪鸡鸿,更是不计其数。相对比较冷门的是鸥与黄鹂,标题中写鸥的还有十余首,宋词中更是禽鸟争鸣。与它们相比,鸽子出现的频率未免过低,不过鸽子的出现场所比较集中,它们大多拥有同一个特殊的场景———寺院。

(一)现实色彩的佛门怖鸽与浪漫的其他鸟类

鸽子在佛教中最被广为传诵的故事是“怖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被老鹰追逐的鸽子,吓得到处乱飞,老鹰还在继续追逐。佛看到这种情况,就用自己的身影遮蔽鸽子,使老鹰找不到鸽子就逃走了。鸽子消除了恐怖,重新获得了安全。“怖鸽”的典故由此流传开来,翻开《全唐诗》,其中涉及鸽子的诗篇基本都是围绕佛寺展开:孟浩然《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钱起作《题延州圣僧穴》“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昼然灯。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岩悬拄杖藤。昔日舍身缘救鸽,今时出见有飞鹰。”贺朝《宿香山阁》“暝上春山阁,梯云宿半空。轩窗闭潮海,枕席拂烟虹。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喻凫《寺居秋日对雨有怀》“隐几客吟断,邻房僧话稀。鸽寒栖树定,萤湿在窗微。”皮日休《奉和鲁望同游北禅院》“鱼惯斋时分净食,鸽能闲处傍禅床。”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欲斋檐睡鸽,初定壁吟蛩。”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石、山、树、藤是描写鸽子的诗篇中常见的自然景物,寂、默、静是与之相随的常见的意境,诗人们或者游玩,或者旅居,或者途经,于暝暝月色中登上富有历史感的古寺,朦胧静谧;听着钟声悠扬而深远的回荡,江潮一声声拍打着城墙,经过某扇亮着烛光的窗边,有僧人在诵读经书,鸽子与蝇虫清冷幽美,共同将这个静谧的夜晚添上些许生机。自从有了“怖鸽”典故,鸽子便常常在寺院中崭露头角,鸽子与山、石、水、灯、烛等共同组合成清幽古寺所特有的情境。杜荀鹤有《登山寺》,“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皮日休有《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鹤静时来珠像侧,鸽驯多在宝幡中。”山猿、果树、斋鸽、行僧、佛珠、佛像、宝幡,入目皆是与佛教有关的器物。鸽子能在唐代僧诗中占有如此高的比重是有原因的,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唐代佛教逐渐达到了鼎盛。武则天是精通佛理之人,不论目的是为了其权利虚张声势还是真心寻求解脱,她在位期间大兴佛寺,佛教得到充分发展。其后唐代各个皇帝也都崇佛尚佛,其间虽有唐武宗灭佛的事情出现,但这也同时说明了佛教的发展与兴盛。另外,唐代诗人大多漫游名山,借宿佛寺,于清雅幽静的寺院中无意瞥见一抹活跃的影子。同时,唐人追求圆润婀娜、生动柔和,这一信息我们从唐代佛像中就可看得出。佛像的造型也不同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而是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从外在形体而言,不同于鹤的飘逸劲健,黄鹂的婉转娇俏,鸽子的形体圆润饱满、色泽柔和典雅、姿态端庄、性情温顺,将其风度、性格、气质等人格化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将鸽子融入到有关寺院的题材诗歌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作者的情感代表,即作品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化身、主观情志的投射。在描写鸟类的作品中,或者化身为思乡的大雁,于千里外辗转徘徊、顾影自怜;或者化身为失侣的鸳鸯,为另一半的离去而悲吟哀鸣;或者化身为梁间燕子,春日呢喃、岁岁相见,充满着温情惬意;或者化身为浅滩鸥鹭,隐逸于浮沙白浪,看潮去潮来、流年偷换。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借某种约定俗成的典故来表达对某种情境的看法,诗人有意塑造用以比拟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他者形象,从而表达自己对社会中某类人或仰慕、或厌憎、或嘲讽、或批判等等情感态度。

如以群鸡聚食表达对物以类聚的小人的厌恶,讽刺乌鸦的贪得无厌来影射社会某一团体。我们不难看出,鸽子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大多属于后一种情况。与其它鸟类相比,鸽子在情感领域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人们看到喜鹊,似乎就有喜悦感油然而生,每年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可以鹊桥相会,可见人们对喜鹊的喜爱程度。乌鸦的出现令人不详,是由乌鸦的习性所决定的。乌鸦喜欢吃腐肉,皮毛颜色多为黑色,叫声过于喑哑,难以引起人们的喜感。另外,杜鹃令人叹惋,鸳鸯使人称羡,鸿雁让人产生春去秋来,一年将逝,游子未归的扼腕,白鹤与红霞并在,便体会到长寿与永生的意蕴。然而事实上,鸽子对于婚姻家庭的忠贞,丝毫不逊色于鸳鸯,传书的能力同鸿雁也足以抗衡。相对于其他鸟类富有浪漫情怀的文化内涵,诗人们似乎认为渺远静默的寺院更适合性情上与世无争的鸽子,与青山灰石的搭配不至于埋没鸽子的清冷色调,将鸽子作为一山一石等物质形象来刻画。所以围绕青灯古佛的“怖鸽”典型形象,便因为最能体现鸽子文化内涵而被保留了下来。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人们更愿意将鸽子拉入现实生活。作品中的鸽子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点缀场景的现实存在物,而非寓意深远的情感代言人。刘得仁《吊草堂禅师》:“乳鸽沿苔井,斋猿散雪峰。如何不相见,倚遍寺前松。”杨衡《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旧户闲花草,驯鸽傍檐隙。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宋之问《游云门寺》:“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在苔井边玩耍;于屋檐间隙栖息;围绕在游客脚边踱来踱去……读者读过诗篇后,这些鲜活生动的场景似乎立刻能够浮现到脑海中,不需要太多晦涩的典故,也不需要曲折的诠释解读。与其他鸟类相比,鸽子的形象在世人眼中,不仅简单,而且现实。

(二)娱乐的竞翔信鸽与抒情的鸿雁传书

篇10

论文摘要:古诗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教学地位很重要。广大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揣摩诗文,做足功夫,从诗内诗外细心挖掘古诗的教学内容。

古诗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文及写作打下基础。原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和各省编教材中都录入了不少古诗,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足见古诗教学地位之重要。

反观一线的古诗教学,其教学水平可谓是参差不齐。由于古诗语句简短精炼,内容往往缺省跳跃,加上古今词义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很多教师都认为古诗很难教。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古文功底不够深,加之没能勤查资料,感觉古诗就那几句话,无甚可教,干脆把古诗当作一般的课文,让学生认读一下生字词,然后对照着参考书讲讲诗文大意,笼统地说说思想感情,然后任由学生诵读一下就算教过去了,一节课上两首古诗,时间还绰绰有余,如此教学只怕学生是学不到什么的。古诗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教师立足诗文,兼顾诗外,细心挖掘。除认读字词,诗句今译,诵读古诗外,古诗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挖掘:

1从背景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上挖掘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话虽然说的是学写诗,对分析理解古诗同样也适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篇幅虽然不少,总体来看,其所写内容大多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写景、叙事和抒情,当然有些的兼而有之。相对来讲,叙事、抒情的诗其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情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的是一个风雪天里,一位老者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从表面上看,冒着严寒垂钓,似乎是在写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寄寓着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然而,如果能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读诗就不会这样理解了。柳宗元为人刚直,曾经参与王叔文推行的“永贞革新”,得罪权贵,被贬永州,而《江雪》正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诗。结合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来看,那漫天风雪无疑是政治风暴的写照,那寒江独钓的老翁更是一种坚韧不屈的孤傲精神的象征了。了解了诗文背景,无疑能对诗意的理解更深一层。在教学写景的诗文时,如能对诗中所写的对象有所了解,也能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了解有关庐山的知识,比如庐山有个香炉峰,香炉峰上常年水气缠绕,庐山山势险峻等,对诗文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得多。

2从诗题中挖掘

诗题就是诗文的题目。诗题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能好好挖掘解析,也能促进对全诗的理解。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题中有一动作的词“寻”,却缺省了“寻”这一动作的生发对象,“谁寻?”诗是贾岛写的,应该是贾岛寻。“贾岛是个怎样的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寻谁?”从诗题中可知“寻隐者”。“隐者又是怎样的人?”结合魏晋以来的隐逸之风来想,隐者常常是颇具才华,却又性格孤傲,与世俗格格不入,甘居山野避世的人。“贾岛为什么要寻隐者?”结合诗人和隐者的特点可知,也许诗人是向隐者请教一段诗文,也许是向隐者讨教某个佛法要义,也许就是慕名前往拜访。“寻”的动机已是够引人遐想的了。“寻着了吗?”从诗题的“不遇”两字可知:没遇上。“那他会遇着谁呢?”是“童子”……一个诗题,一番思考,吃透了,诗文内容也就理解大半了。像这样的诗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从诗文中所包含的主要物象上深入挖掘

古人写诗十分注重诗境的营造。诗境是由物象和诗情交融重新构建的一个虚拟的新的境界,其构建的起点是物象,真正的无象之境应该是不存在的。教学中紧扣诗文中的物象来挖掘教学内容是个不错的方法。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中提及的物象有“云”、“墨”、“山”、“雨”、“珠”、“船”、“风”、“楼”、“天”等,在这许多物象中,诗人是有所侧重的。首句重在写“云”,云很黑,黑得像墨一样,而且那墨是打翻了的墨。为什么是打翻的墨而不是乌黑的墨块呢?只因打翻的墨是会流动的,正好和黑云的涌动有相通之处。足见诗人写云时观察得细致入微。“山”是用来作参照的,云还没有把山完全遮住,雨就来了,可见雨来得有多急。次句重在写“雨”,雨点是白色的,像珍珠,而且是跳动的珍珠,比喻形象贴切。“船”是雨侵凌的对象,由于雨来得太急了,船家都来不及摇船靠岸躲雨。第三句重在写“风”,迅疾的狂风贴地而来,吹散乌云,恰如一辆急驰中的快车戛然而止,雨中的人们都还没有回过神来,雨便停了。未句重在写“水”,“望湖楼下水如天”,风停雨住,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瞧那望湖楼下,留下的只有那一湖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的湖水。诗中物像虽多,但却主次分明,概括起来写的主要是“一团云”、“一场雨”、“一阵风”、“一湖水”。仔细品味诗人是怎样来刻画这些物像的,理解透彻了,诗文的主要意思也就理解了。  4从诗文中描写声音、色彩、动作等有特色的关键词上挖掘

诗文中描摹物象,往往会用一些表现声音、色彩、动作的词,从这些词入手理解诗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一首诗——《鹅》,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诗人首先从描摹鹅的声音入手,连用三个“鹅”,先声夺人。次句写鹅叫,鹅叫却又不写“叫”,写成是“向天歌”,一“歌”字用得极妙,突现了鹅在水中的欢快活泼之情。最后两句连用了三个表现色彩的词:“白”、“绿”、“红”,白色的鹅毛,绿色的清水,红色的鹅掌,令诗文如画,色彩丰满,美轮美奂。全文正是从声音、色彩、动作三方面将鹅的形象写活的。其他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杜牧诗《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等,都很值得细细品味。

5从诗文的表现手法上挖掘

诗歌等古典文学是我们学习吸收文学知识的一大宝库。中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双关等大多能在古诗中找到典型的范例,教学中如能重点留意,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今后的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把九月初三夜的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喻体形象而富有诗意,真是绝佳的比喻。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尽写危楼之高,高得一伸手就像能摸到天上的星辰,连大声说句话都怕吓到天上的仙人(仙人正在睡觉呢),真是极度的夸张。“摘星辰”、“吓仙人”,夸张中分明充满了幽默和童趣。难怪人们常常称赞李白的想象力是“想飞天外”。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诗句中的“暖风”既指和暖的自然之风,也暗指统治者声色犬马的逸之风。“游人”既指普通游客,也指游湖的王公贵族们,一语双关,而又自然天成。其他如对偶句在古诗文中更是比比皆是。

6从诗情、请理上挖掘

文章具有传情载道的功用,诗歌也同样。每首诗或多或少的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即便是写景的语句往往也饱含了诗人的深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毕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天里,本是好友携手畅游的好日子,可孟浩然却要到扬州去了。写景中饱含着惜别之情。朋友乘坐的小船已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痴痴地望着长江水不停地流向天际,无限惜别之情跃然纸上,表达的是热情真挚的友情;其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扬的是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陆游的《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则是警世哲理。以情理入诗文可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好好把握诗情,挖掘诗理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诗歌可以抓住不同的侧重点来教。古诗教学绝不是走走过场就能教好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诗歌特点,认真挖掘,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有益的、值得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石延博,周玉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