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范文

时间:2023-03-24 18:2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郎才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归还给我。”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支笔,拿出一看,竟是支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支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兖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因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因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兖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恰恰是相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喜欢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已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辞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见《梁书・江淹传》)“功名立,而归草莱”,这也许就是江淹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郎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篇2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中文汉字有奇妙的魅力。这“人生四大喜”,每则后面加两个字,便成了“人生四大悲”:

金榜题名时――重名;

洞房花烛夜――隔壁;

久旱逢甘霖――几滴;

他乡遇故知――仇敌。

不必细究这“人生四大喜”的“后缀”是否严谨,引发笔者兴致的是,金榜题名时及其重名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真的是冰火两重天呢,遗憾!未能金榜题名,便有了另一句成语:名落孙山。

当下,文字越来越粗糙,甚至粗鄙化,高考成了独木桥,考得好奖励旅游,可以疯个天南地北,考不中天空都是黑的,称“黑六月”。

为了淡化这种“黑色”,近年来,社会各界动了不少脑筋,为“状元及第”降温甚至“重新估价”便在高考及中考后,成了平面媒体和各种媒介一个阶段的“主打内容”。

有引经据典者,发出了“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据称,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共计552人,但是真正名垂青史者屈指可数。武状元名世者唯唐代的郭子仪,文状元则属明代的文天祥,再有清朝二三者,绝大多数的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江郎才尽”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也是南朝文学家江淹的真实故事。年轻的才子,及长文思渐衰,才情减退,倒似乎成了状元们的“普遍下场”。

有总结现实者,根据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有点骇人听闻: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

怎么叫成才呢?上述“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很难寻觅状元身影……

这令人不能不问,“杰出企业家”如何定义?如象牙塔顶端的两院院士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不“达标”就代表一事无成么?

其实,状元及第与名落孙山,看似两极,确是一事之两面。鼓励落榜者尽早走出阴霾,告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贬损“科科出状元”。

在中国社会“状元”总是一个闪着灵光、令人目眩的词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因此,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高考状元”顺理成章变成“职场状元”。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状元天太热也想光膀子,路遇美色也频频注目,便非议丛生,以为“江郎才尽”,甚至愤懑抨击,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当然,现在对金榜题名的“捧杀”确实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痼疾。但是,笔者发现,在这一问题上又显现出国人的老毛病:往往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为高考失意者解脱,便炒作“状元”往往江郎才尽,是高分低能的表现……

细翻上述“报告”可见,大部分“状元”在各自岗位上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就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对一直爱学习、学习成绩也好的,还应鼓励其冲刺,奋发努力,金榜题名;对不是“那块料”的,也应早早想办法打通父母的“任督”二脉,减掉加给孩子们的压力,让其按自己兴趣爱好发展,没准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成了“职场状元”。

篇3

然而,春晚已像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除了质量下降,出现的不光彩事常见报端,产生了一些并非好事的获奖“专业户”,每年都有大量骂声。从节目、主持、演员到道具的组成及安排,都落入了俗套。且耗资巨大,形成了不看遗憾,看了必骂的局面。溯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条,是办春晚的中央电视台观念滞后,江郎才尽了。

国人需要春晚,感谢中央电视台创造了这个好形式。但国人已不满意现有的春晚,央视已难办出使越来越迫切需要文艺的国人满意的春晚。

怎么办?

春晚应进行大改革。改革从主办单位开始:央视不再举办春晚,由中国文联来举办春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团结、协调、服务全国广大文艺家的艺术团体,所团结、了解及涵育出的文艺家及节目更多,更好。下属的音协、舞协、剧协、曲协、杂协,人才济济,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团体。由中国文联主办的春节大联欢已经举办五届,它改变了以往以艺术门类划分板块的做法,而是按照地域分为东北风光、西南风情、西北风景、中南风韵、华东风尚等板块,艺术家们分别代表自己的家乡,带来了戏曲、声乐、舞蹈、小品、相声、杂技等精彩节目。其节目来源及形成的结构,充分依据地方文联,由各地组织节目,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文艺成果,优秀人才,都在春晚中亮相,既使人看到老一辈文艺家,又使人看到了文艺界的名人、新秀,一饱眼福,过后回味无穷。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一批老艺术家宣布开始,以欢快热烈的盛大歌舞表演《百花迎春》、《众手浇开幸福花》开场,以一曲《茉莉花》结束。节目突出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各地各民族文艺家的良好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全国文艺界的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笔者是前几年春节都看中国文联春节晚会,今年错过了机会,很不甘心,过后还是设法看了一遍。

由文联举办春晚,起码有四大优势。一是可以把更多的艺术家吸引过来,更有代表性。陈佩斯、朱时茂已多年没有上春晚,据说是他们对春晚的一些做法有异议,以及与央视排斥他们有关。二是使自下而上地挑选更好的节目上春晚,专家和群众把关,政府和社团把关,更具优秀性。三是可以让国人更多地看到全国各地的好节目,有更高的收视率。四是可以使获大奖的节目上春晚,克服人们只能从报上知道谁获了奖,获了什么奖,但不知道获奖者是谁?获奖节目怎么样的遗憾,更满足人民的需求。

篇4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晴

前几天,我没什么文章可写的了,词汇量也下降了许多,这让我很苦恼。爸爸觉得我理屈词穷,我也感到我现在江郎才尽了。我不甘心,决定休息几天再写文章。

在这几天里,我并没有不停地在加强我的作文水平,而是做数学、阅读、英语、暑假作业,根本没有“补充能量”。我想:如果我总是这样干其它事情,没有想到怎样让我继续写作文,会不会没有什么好作文写了。我可不想从一个原来写得都写不完的作文,一下子像挤牙膏似的慢慢写几个字出来啊!?

嘿嘿,实话告诉你,三天过后我又想到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写也写不完哩!我不知道是怎么个回事,会不会我本来就有很多很多的好词佳句,只是那几天就像被某一个奇怪的东西给“没收”了?

又可以写作文了!我的心可是无比地高兴!

篇5

很显然,前者更显人生的高尚和美妙,因为它让苦难成为了我们人生的铺路石,在“苦难”中磨砺毅力,乃人生的“甜蜜”。

苦难,考验了人的意志,经历它战胜它,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成功就会走向你!苦难让人奋进不止,让我们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去叩响知识的大门,获得甘甜的果实。

苦的磨难,让每一个奋进者坚强,正因为这点:“甜”才会为你所有,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源远流长的四大名著……

反观贪图安逸之人,历史上又有哪个能成功呢?南唐后主的哀怨,江郎才尽的惆怅,都让我们看到了甜蜜后的苦涩!

能苦会乐,乃人生的凛然!

苦中作乐,乃人生的超然!

篇6

方仲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变成了普通人。这的确让人有些伤感与惋惜。也告诫我们:先天的聪慧虽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努力,总有一天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真正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

像方仲永那样的天才,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的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国家的栋梁。只可惜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不会为长远考虑。在方仲永小的时候就四处拉他做客,寻求利益,从而忽略了对方仲永的后天教育。使他最后成为普通人,白白浪费了一个人才。

爱因斯坦曾说:“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资就组成了天才.”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笨,也许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去努力!

篇7

为什么不好好活着呢?

那时候海明威已是功成名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得了,夫复何求?当然,你可以说他是在自己感到江郎才尽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死。但是,仅仅是这一方面的原因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用世俗的观点看,即便是江郎才尽了也不一定去死,不能写了可以干点别的,别的也干不了了,还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只是活着,拿个马扎坐在马路边上看人……这样谁又能说什么呢!

可是海明威偏偏选择了自杀……

死是容易的吗?

死,说容易很容易,说不容易也就很不容易。我老家有句俗话:晚上脱下的衣和袜,不知明早还穿不穿。说死就是一会儿的事。但反过来说,死又很不容易,特别是自杀。试想,自己把自己亲手结果了,这一般人怕是下不了手呢。在我少年的时候,我们老家那个镇上有个干部自杀了,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他死的前三天我曾见过他,他脸色黑紫,言谈中已表现出极度的绝望。三天之后,人们在医院旁边的一个机井里捞出了他的尸体。那天夜里,他是先用剪刀剪自己的动脉,没有成功,而后又去投井的。在那眼机井的旁边,就是医院的后门。我寻思,也许他曾想要敲开医院的后门包扎一下,不知道后来为什么又转了念头,到底无法忍受还是投了井。

死,确实不容易,那么活着就容易吗?有一个人很黑色幽默地说:我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这活虽然说得有点儿偏激,但也确实说出了生之艰难。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痛苦的事悲凉的事烦恼的事无奈的事……事事都常常袭扰你,让你活得不痛快,活得很累。这些就别说了,我们现在单说病。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他(她)不知道什么叫病,更不知道什么叫死,对这些根本就不曾去想。像《印第安人营地》中的那个小男孩尼克,跟着他爸爸看了生和死,最后“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少年无知,这也值得理解。然而当一个人真正得了那种要命的病,在等待生死上,他会和健康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

说说我吧。

我先后得了三种要命的病,另外还有一个严重的失眠症。有一个时期我几乎夜夜失眠,头经常发胀,里边像个蒺藜包似的,还动不动就胸闷气短,屁大点儿事也心慌,吓得了不得。那时候我觉得这样遭罪,真就不如死了的好。我很恶毒地想,人腿一伸眼一闭,什么都不知道了,看你还这疼痛那难受还失眠不?!有一次我去看医生,我说了我这种要死不想活的感觉。医生笑了,摇摇头,说:不会的。后来我看中医。先是胡志强、候书伟医生给我治,后来是张登部医生给我针灸,现在我天天喝丁书文医生的中药汤,隔三差五还去看心理医生。一路治下来,我十分病竟好了七八分,不禁大喜!现在我早晨打打拳,午后睡一觉,晚饭后散步一小时,我觉得我没病了。于是,我终于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好好地快乐地活着。

病魔一视同仁,它不会因为海明威是大作家而对他手下留情。前不久看了一本《海明威传》,才知道他除了两次受伤外,还患有高血压、皮肤癌、糖尿病、抑郁症、失眠症等多种疾病。尽管病得厉害,但他依然酷爱杯中物,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嘴角处滴拉口水。据我亲身体会,高血压、糖尿病等就得忌酒,要不,你就是吃着各种药也不管用。还有那个失眠症,更是害人,你休息不好,血压就降不下来,反而加重,那就会想着生气的事,以至恶性循环,就会大怒失禁。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海明威时常吵闹。然而海明威毕竟是海明威,就在病魔缠身的时候,他还依然坚持写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需要经受更大更多的痛苦。不论患有什么病的人都盼望自己的病能治好,为了治病,就是天大的痛苦也咬牙忍着。可是假如有一天,你知道你这病根本就治不好了,剩下的日子就仅是遭受痛苦的折磨,你又作何感想呢?当活着净是痛苦,没有一点儿生的兴趣的时候,说句老实话:人真不如“嘎崩”就死了的好。“反正我们都欠上帝一条命”。海明威不愧是大作家,对死有超常的认识。当他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还是清醒的。一个人若是清醒地去死,那自杀就不是怯懦,而是勇敢,是一种对最后归宿的坦然面对。于是从明尼苏达的梅奥诊所回来的第二天早晨,他拿出了他最喜爱的那支猎枪,把枪口插在嘴里,同时扳动了两个扳机…

我们常常说:好好地活着。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严格地说真应该分分秒秒都不虚度,因为这太宝贵了,因为正是每一分每一秒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视它。

篇8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初二开学以来的第一次月考来临了,同学们都在摇头晃脑地背书。不一会儿,三十分钟的复习、准备时间就过去了,随着监考老师逐渐走向教室急促的脚步声,同学们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喉咙里。教室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看看我身后的小羽,只见她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安然地等待着老师。看来,她是准备得很充分,对于这次考试胜券在握了,再瞅瞅别的同学们,放眼望去,哪个不是眉头紧锁,神色慌张,焦虑不安,他们一定是在为考试担忧吧。

近了,近了,更近了,监考老师终于来了。同学们的眼睛都盯着老师手中的试卷。

第二曲

此时的考场上静得出奇。

“叮呤呤——”考试开始了!监考老师发下了卷子,同学们的手攥得更紧了,头上也都渗出了汗珠。卷子到手,有的同学立即翻看,眉头舒展,有的直呼“难”,还有的也不翻看,拿起笔,立刻奋笔疾书。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十分钟考试就要结束了,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仍在“战斗”,他们抓耳挠腮,似乎无技可施,江郎才尽了。还有一些同学不时地东张西望,眼睛滴溜溜地转,妄图窃取一些“情报”,却迎面碰上了一股冷峻、严肃的目光。其余的同学则都答完了卷子,有的在检查,有的在纸上画着什么。

这短暂而漫长的十分钟,伴随着刺耳的铃声,终于结束了。

第三曲

篇9

童大哥连忙打圆场道:“道长见笑了。义妹年少无知,无意得罪——”

白石道人一摆手,道:“童庄主不用忙着替他开脱。相信这位姑娘能笑话老夫的诗作,也必是有才华之人。不然,就是浅陋小人!“语气明显在嘲讽我。

我拉住刚要站起来想替我解释的孔若虚,徐徐站起来,道:“那小女子就献丑了。“脑中急忙地搜寻读过的诗作。

我望着夜色中的明月,稳稳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心里默念,子瞻兄,小女子也是迫不得已才盗用你的大作,你老人家多多包涵!

众人暗暗发出惊叹,童大哥与梅姐都松了一口气,赞赏地望着我笑了。我得意地看着白石道人的脸一阵青一阵红的,笑得肚子都打结了!

谁知他仍不肯放过我,道:“姑娘果然是一位才女,可不会只作一首诗吧?不知可否再作一首?“

这不明摆着为难我么?我怔了一下,旋即皱起眉来。

“怎么,姑娘真的江郎才尽了?”白石道人阴恻恻的笑了。

我一仰头,道:“花开并不百花丛,独立疏穿趣无穷。宁可枝头把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江湖救急,多多得罪了!

赞叹声此起彼伏,我瞟了白石道人一眼——他的脸全青了。我目中无人道:“各位见笑了。”白石道人重重地“哼”了一声。

众人继续谈笑,孔若虚道:“怎么从不觉得你这么会作诗?”

我偷偷道:“其实这些诗都是我家乡诗人的作品。我是借来用一下啦!”

孔若虚也偷笑道:“早猜到八九分了。你家乡诗人真厉害,改天我要去拜访拜访。”

篇10

我先背,夸赞山西:“杏花美酒醉八仙,飞天削面响四方”;

主人乘酒兴,唱起晋中民谣《夸土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人说山西好风景”;

作客的我接下来:“五台山看景,大同城买铜(铜火锅)”;

主人自豪得很:“天下十三省,黄花数大同”;

我不动声色地应对:“买东西到开化市,吃饼子到‘认一力’”;

主:“晋南有汾酒,雁北有熟肉”;

客:“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