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鱼范文

时间:2023-03-27 12:2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是一只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需要振作一下

七八九月的天气

像我和你需要下一场雨

需要你我是一只

水里的空气

是你小心眼和坏脾气

没有你像离开水的鱼

快要活不下去

不能在一起游来游去

能不能让你清醒

爱是快乐的事情

我只有真心而已

世界末日我都不会离去

需要你我是一只鱼

水里的空气

是你小心眼和坏脾气

没有你像离开水的鱼

快要活不下去

不能在一起游来游去

我是一只站在岸上的鱼

哦.. 哦..

如何能忘记曾经活在海里

曾经我活在你的生命

哦.. 耶..

需要你我是一只鱼

水里的空气

是你小心眼和坏脾气

没有你像离开水的鱼

快要活不下去

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我需要你我是一只鱼

水里的空气

是你小心眼和坏脾气

没有你像离开水的鱼

快要活不下去

篇2

在大家的印象中,鱼就应该摆着尾巴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不过,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只没有尾巴的鱼在水中游动,你也不必大惊小怪的,因为它就是我翻车鱼。

大家听了肯定会问‘我们为什么会没有尾巴呢?'我来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以前生活在海洋的水域里,这里可是一片黄金地段,因为这里水流缓慢适合我们生存,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适中,食物丰富。真是‘鱼间仙境’所以我们不必像其它地方的鱼那样去东去西的去捕食,时间长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尾鳍就慢慢退化,看上去只剩下一个又圆又胖的鱼头。

我们翻车鱼的体长能长到2米,中国的姚明也比不过我,有时还可以达到5.5米,厉害吧。体重还能有1到2吨重呢。每当我们吃饱喝足时,我就把身体侧身平躺下来,把身体浮在水面上,还可以漂流四方。我们可真是一条幸福的鱼啊。

篇3

天蓝色的公主裙,长长儿微卷的黑发直垂腰间.抱着洋娃娃的她,漂亮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旁人一眼就明了,她是父母的宠儿.

后来我才知道,她叫欧阳依雪,是一家大公司的独生女.但,从今天起,她是我的妹妹,而我将改名为欧阳离月.

我到她家后,她对我很热情,还一直"姐姐""姐姐"的叫,被父母遗弃的我很难再接受任何感情,冷漠是我待人的态度,因此我以自己的方式回应她.渐渐的她不在理睬我,而是一个人抱着洋娃娃坐在一旁,嘴里喃喃地说什么.我无意中看见她瘦弱的身影,尽显孤独,心里就像被鞭子抽一样火辣辣的疼.

也许我不应该这样对她,她只是需要一个玩伴罢了.我在心里责怪自己.我要设法弥补她.

一天,我经过书房,无意中听见养父母在谈论她的生日,我很惊讶地发现,原来她只比我小两天,九月十日.不就是明天吗?

"爸爸,妈妈,明天是妹妹生日吗?我想送她一见礼物."这是我进着家门对他们说的第一句话.

养父母感到很惊讶,也非常高兴.他们没想到我那么快就叫他们爸爸妈妈了,还要为妹妹买生日礼物!

"离月,你可真懂事啊,我们决定给依雪买一部手机,你呢?"父亲询问到.

我思考片刻,记忆中妹妹似乎总是抱着一个洋娃娃.

篇4

【关键词】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845年11月至1846年夏天,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为“马恩”)合著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一部标志马恩思想已趋于成熟的经典巨著,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而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是整部著作蕴含着的深刻、丰富的理论之一。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的、热点的现实问题,意识形态不仅是理论形态,而且是现实的社会力量,对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意识形态理论是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十分重要的指导理论。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含义

“意识形态”(Ideology)最初由18世纪末一批被称为“观念学家”的哲学家们所发明。法国观念学家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要建立关于精神的哲学、科学时首次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在现代意义上,意识形态克服偏见、假象本身,形成系统化、固定化的理论形态。

在马恩的著述中,尤其在其早期著作中,意识形态是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的词汇。1840-1841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一词“要是哪一个研究过拿破仑的历史和他对‘意识形态’这一荒谬之词的理解,那他就会心安理得地为拿破仑的和普鲁士的胜利而欢呼”。[1]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逐渐认识到意识形态根源于人的社会生活矛盾中,认为在人的实践中一切意识形态都能得到合理的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并没有对“意识形态”明确下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定义,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从三个层面阐述。其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体系。马恩从照顾当时的习惯出发,使用“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虚假的观念体系”中,但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仍不止一次地出现“颠倒”、“虚幻”、“曲解”等否定性词语。他们认为不是顺应德国哲学的习惯从“天上到地上”研究“意识形态”,而要从现实的基础出发。这里的“虚假的观念体系”主要指一种本末倒置,颠倒主客体关系,把现实的批判局限于宗教批判等唯心的观念体系。当然,这种“虚假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颠倒的反映,是以观念代替现实,从幻想出发的观念体系。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从批判的角度使用这一概念的原因。其二,意识形态从本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地位而形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在思想上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马恩在此指出了意识形态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人们的自我意识体系也“等同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其三,意识形态还可以指革命阶级的意识。在革命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的阶级为了其革命能够成功必然会以团结群众思想观念为口号,革命成功的舆论基础就是意识形态。马恩就此认为革命阶级的革命思想不是虚假的观念,而是以社会代表的名义在向旧社会宣战,“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中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多少有一些联系。”[3]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起源是都必须代表当时人们的普遍述求,其比旧的统治阶级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意识形态的特征。第一,意识形态的反映性。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具体表现在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任何脱离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社会存在都是不成立的。第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意识形态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最鲜明最本质的特性是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满足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马恩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在那个时代占据着统治地位。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维护阶级统治及其特殊利益,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总以普遍性的形式赋予统治阶级的思想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第三,意识形态具有非独立性。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没有自己的历史,只是对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一种反映。意识形态是人们实践生活的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5]这一叙述表明,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是人们生活过程的反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马恩以此对以经营绝对精神为主的神学家们的理论予以批驳。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论证了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各种错误解读,其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总指导,有利于更高地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1、坚持的指导地位

从某种意识上讲,当今世界是一个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反而斗争更加激烈的“意识形态时代”。只要阶级社会依然存在,只要国家不灭亡,意识形态就不可能存在多元指导和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以引导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协调人们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科学理论。我们应该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主动地向人民灌输理论,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同时,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又是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在创造世界历史的客观基础中主动将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法国人特拉西提出具有“观念学”意旨的意识形态概念以来,马恩在结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真正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为后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走向指明了道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新常态,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

2、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辨能力

至今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扑朔迷离。诸如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独立性?意识形态领域是否应该有思想多元化理论?当前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意识形态?等等。我们在正确对待和把握过程中要理智把握这些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辨能力。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意识形态的斗争逐渐激烈,更加严峻的挑战出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前。因此,提高分辨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腐朽的思想观点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对当前意识形态的正确宣传,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可以调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由于行业、阶层的分工不同而引起的观念上的分差。

判断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和真实性不仅要看其理论宣传,还要看其在实际中是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立足于人民的生产实践,真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普世论”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所谓突破历史、阶级局限的“普世价值”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利益变革引发的政治诉求及其导致的意识渗透提示我们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警钟要长鸣。

3、不断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应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挑战的必然之路是积极主动地推动和完善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建设。当今中国,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社会诸种思潮的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种文化与一元指导思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格局。在当前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形势下,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我们尤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麻痹大意,要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思想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判断是非曲直提供根本准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揭示的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启示我们要拓宽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努力推进大众化。近年来,中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众化的有益探索,提出要积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求用大众语言、百姓语言等丰富的、鲜活的、通俗的语言形式来阐述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还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关注民生、了解民意、反映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真实的民利,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走向虚假形态。

【注 释】

[1] 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5.

[2][3][4][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556.542.525.

【参考文献】

[1] 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5

其实现实的我也很想知道,

开始的我一样疑惑着,

这世界没了我会改变什么。

仁慈的上帝总是想去开导,

也许你还没领悟到这份奥妙。

但愿你和我一样的清楚明了,

这世界里的每一个你都很重要。

上帝的时光之门也充满哲教,

假如黑夜来到,

也许结局会有个大转角。

就如同我们一样,

来面临失去的预兆,

心里总是默默的苦笑。

等到一切都知道,

原来的愤怒如今也念叨。

时光之门只在开导善意的心灵,

但走出时光之门你也会发现,

有的爱不需要看到,

也一样能领悟到。

假如人人都有一扇时光门,

其实也不需要,

那是因为上帝并不是商品,

篇6

第二,优惠政策多,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税收政策。按照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规定,各成员国对出口贸易不得实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以促进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凡具有专向性的补贴都可能成为可诉补贴。比如,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外商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依法减免税的期满之后,如果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的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构成了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被禁止的补贴。

第三,名义税率过高,不符合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原则的税收政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是国家管制进出口贸易的两种常用方式。施行高关税是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输入的一项措施,其目的是削弱外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保护本国商品的竞争优势,垄断国内市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7%,既高于发达国家的3.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1%,这不符合关税减让原则。非关税限制措施是指关税之外旨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各种法律和政策措施,也是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它严重阻碍自由贸易。我国自1993年开始在减少非关税壁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对部分商品实行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并以部分商品实行进口特定登记。因此,继续降低并大量减少关税,乃至最终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将成为中国的入世税收制度改革目标之一。

第四,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适应加入WTO新经济形势的涉外税收制度。加入WTO后,外资将进一步大量涌入我国。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有:(1)我国目前的所得税优惠主要是生产导向型和区域导向型,它没有很好体现产业政策导向。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新的对外商所得税优惠应坚持产业主导的原则,吸引和鼓励外商对农业、环保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等进行投资。(2)优惠手段单一,政策效果模糊,容易造成企业的偷税漏税。我国涉外税收优惠集中在所得税上,直接优惠较多,间接优惠较少,着力点是减税免税和低税率,表面上看优惠幅度很大,实质上是政策性的资源浪费。由此产生的问题:一是外商并不是税收优惠的真正受益者;二是减免税优惠过多,诱使部分企业千方百计钻税法漏洞,延长税收优惠。

二、适应加入WTO后新的经济环境改革我国的税制

中国税制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工具,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与财政分税分级体制和市场化趋势相配套的多层次复合税制,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加入WTO以后,这些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对我国的税制进行以后的改革:

第一,对关税将分步调减并改进结构与管理。在1990年代,中国名义关税税率的算术平均水平,已由1991年初的42.5%,逐步下降为1994年的35.9,1996年的23%,1997年的17%和2000年的15%。当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还将依照WTO的要求和自己的承诺,将关税进一步降低。根据协议,将继续有若干年的过渡期,分步实施,至2005年要把关税平均税率降为10%。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体现比较优势原则来掌握对国内产业的适当保护;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和大力清理、整顿、削减关税优惠减免措施,提高实际征收率;也将加快建立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制度。

第二,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并扩大出口退税税种范围。中国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经近年的调整,已达平均15%的水平,但仍低于一般产品17%的法定税率,留有一定的出口税负。另因现在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产品在生产中使用、消耗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劳务则缴纳营业税,除交通运输业外,一般也不得抵扣增值税,所以实际退税额是低于已征税额的,依据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直至实行全额彻底退税,以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按“国民待遇”原则减少内资、外资的税收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目前内资、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法规,外资企业所得到的优惠明显高于内资企业,这主要反映着在过去阶段上旨在吸引外资的政策倾斜,有其积极作用。但从发展趋势看,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公平竞争环境,都必然要求在今后适当时候实行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的并轨统一包括统一税前扣除规定和资产税务处理规定。当然,为照顾外商实际利益和平过渡,不排除分步并轨或一段时间内保留一定优惠待遇的实施方式。

第四,增值税需要转型。中国1994年财税改革后,增值税在生产、流通领域得到比较普遍的推行,已成为税收总收入中占据最大比重50%左右的税种。目前的一大问题是生产型的增值税不允许企业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款得到抵扣,不利于鼓励投资和鼓励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借鉴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考虑生产型增值税向避免投资重复征税的消费型转变。

第五,加快税费制度的配套改革。中国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问题,是政府各部门和权力环节的税外收费过多过滥,造成政府行为扭曲,企业、农业负担沉重,“民怨沸腾”,乱收费的现状,也造成了对外资企业的不利影响,是外商设想、考虑来华投资时对投资环境的顾虑之一。

第六,加入WTO还将推动其他税种的改革和税收征管的加强。加入WTO还将在其他税种的改革、完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和普遍经验有望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引为借鉴。现在可以预期,今后社会保障税的设计与开征将会提上决策的议事日程;财产税类的健全与发展包括准备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将更受重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转为综合征收的转变条件也要积极地逐步创造,如金融实名制,金融机构信息处理联网;地方税税种的丰富和必要税权的下放,在深化改革中也将会循序渐进。

总之,只有按照WTO规则,对我国现有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四重过渡;体制改革

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从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着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着眼于这些问题的缓解,我国高职教育在新时期需要进行一些重大转变和过渡,在根本上又需要深化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可供借鉴经验不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起点低、探索时间短和快速的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生源问题,表现为生源质量不高,数量初显不足。众所周知,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安排的结果是,高职教育只能接受最差的生源,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生源质量一降再降。尽管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在完成招生计划上仍越来越困难。虽说由于高中普及率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源似乎尚有较大空间,但因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一些地区滋生蔓延,加上2008年起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高职教育的生源堪忧。

二是质量问题,表现为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总体质量不高,要么是停留在中职水平上,要么是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结果是无论采用何种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其质量都是不高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质量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具有生命线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质量的优势首先在于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在排除体制性因素的条件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尚未真正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用生态学的原理解释,就是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高职教育还没有找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三是就业问题,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近年一些调查研究来看,采用国际统计贯例(学生毕业后半年进行统计),我国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般在80%以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差距越来越小,问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起薪点在降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地去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岗位,且就业的稳定性差,非正规企业和非正规岗位就业、临时就业甚至“被就业”现象增多,毕业生本人对自身就业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也不够满意,他们常为招不到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犯愁。

四是社会服务问题,表现为高职院校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低。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紧贴地方和产业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办学思想和教育体制束缚、办学基础薄弱和资源短缺等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强,服务水平还不高,在职业培训方面离社会的期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二、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重过渡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审时度势,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实现以下四重过渡。

(一)学制系统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

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2至3年的学制,在过去一直被严格限制与中等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相通,因此是一种封闭模式的学制系统。在这种学制框架下,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终极教育,接受2至3年高职教育的学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被限制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这既不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吸纳优质生源,又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一方面,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强化了本科教育的优越性,使学生不愿意选择没有上升空间的高职专科教育。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推行了自主招生改革,但面向高中的自主招生情况仍然很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学制系统中没有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致使许多以“升本”为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拼命向学术型、理论型本科教育靠拢,其结果往往损害了高职教育质量,不利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制约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现行学制系统必须通过改革,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这也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经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探索架设与其他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与中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正在打通,但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解决生源问题的需要来说,还要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学制的开放性,打通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体制阻隔。

(二)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规模,这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大量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截至200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的51.11%和55.92%,而在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中,高职院校占了1036所。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占了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是在起点低、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办学初期又忙于规模扩张,无法顾及内涵建设,从而导致了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政府和高职院校自身的重视,控制规模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围绕提高质量的目标,停止了大规模扩张,着眼于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

(三)办学模式从学校单独办学到校企合作办学过渡

除行业院校以外,我国大量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制约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办学模式比较封闭,在总体上还是学校单独办学,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这使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院校模式”特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离开企业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都会受到制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瞩目,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层次校企合作。从这些年我国的实践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程度不深,在一般情况下局限于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师资、设备等,在缺乏奖励措施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性不足,随意性大,自然谈不上深层次的合作。

基于这种局限,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合作办学逐步从学界共识发展到政策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又提出了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总之,突破现有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转变。 转贴于

(四)人才培养从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受狭隘职教观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局限于学校实施的学历教育,排除职业培训。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在生源充足和办学条件紧张的情况下,主要以适龄青年为教育对象,忽视社会上其他人群的教育需求,这既不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要,也不适应个人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忽视职业培训既不利于学校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又不利于高职院校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生源减少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职业变迁的加快,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日趋强烈,强化职业院校的培训功能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针对这种变化,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了以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替代职业教育的观念。为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强化职业培训功能,从过去单纯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市场信息,以更好地推进学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了“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部署,是重视职业培训的新起点。

三、深化体制改革,助推高职教育的四重过渡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正在进行以上“四重过渡”的探索,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要从根本上实现这“四重过渡,”必须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来推进。

(一)改革教育学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学制系统要实现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依赖于对我国整个教育学制的改革。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封闭性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需要打通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阻隔,构建起纵横相通的、开放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深造的机会,还能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吸引力,提高社会地位;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抑制全国高校的同质化趋势,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分类、科学发展。因此,在打通与中职衔接的基础上,我国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允许部分高职院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整个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与普通教育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发展需要适时做出教育类型的选择和调整。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作出了“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的部署,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二)改革办学体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在现有条件下,旨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入企业作为新的举办者,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企业通过某种形式的投资真正成为办学主体,与学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共同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时下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或合作开发专业便属于这种情况;二是高职院校通过资产出售或租赁等形式,将举办者身份转给企业,由企业负责实施办学;三是企业没有办学投资,也未成为办学主体,但出于人才需求的考虑,通过高职院校的理事会制度、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教学改革委员会制度等制度设计,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中去,成为主导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生力量。

篇8

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只因为您对我的一次回眸,让我陷入日日夜夜的思念。

2、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出自乐府《古相思曲》。原文: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魂随君去终不悔, 绵绵相思为君苦。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各位读者晓得必和必拓这家公司多有影响力吗?我念一段话给你听:铁矿决定了钢铁工业的成本,铝矿决定了铝的成本,而钢铁和铝几乎决定了建筑、汽车、飞机、火车等等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的成本。工业占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3%,工业总产值一共是40多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只有13个行业。这13个行业里面不受必和必拓公司(下称:必和必拓)直接控制的只有3个行业。也就是说,13个行业里面有10个行业是直接与必和必拓相关的。

中国的农业占了GDP的11.3%,而农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农业机械、燃料和化肥的成本。只要控制了钾肥,就控制了全部的化肥。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复合肥料都离不开钾肥。而在中国的化肥里面,钾肥的自给率不到30%,而且中国缺钾耕地的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6%,因此,只要控制钾肥,就能控制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是谁在控制钾肥?目前是其他的公司,但是必和必拓已经积极筹划进入这个市场以便控制中国的农业。

也就是英国跟澳大利亚完成合并之后的必和必拓,既控制了中国工业13个行业里面的10个行业,又积极筹划控制中国的农业。我以前也没太注意这家公司,只是发生了福克兰群岛的事件之后,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才知道。这叫什么?这叫新帝国主义。过去的帝国主义要通过船舰炮弹、劳民伤财的方式才能占领殖民地。我现在发现,今天的新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花样却是翻新了。

2010年2月11日,必和必拓“半年财报”,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半年时间内,该公司实现净利润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6.4亿元,净增134.4%,这一数字已接近中国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利润的总和。而根据中国钢铁协会(下称:钢协)2009年年末提供的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2009年利润比上年下降31.43%,全年销售利润率仅为2.55%。正如有国外媒体报道指出的,2010年以来,以必和必拓为代表的国际铁矿石3巨头态度显得非常强硬,他们要在2009年度价格基础上再次上涨40%。

2009年,中国的钢铁企业协会和铁矿石供货商谈判,一个叫做必和必拓,一个叫做力拓,一个叫做巴西的淡水河谷,其中必和必拓的铁矿石占了40%,比例最大。谈判的结果是,它们只同意降价33%,而我们的钢协一怒之下就不谈了,决定用现货价格进货,而不签长期协议合同。长期协议合同有什么好处呢?比如说签上一年的长期协议合同价格是100块,如果现货价格涨到了130块,那么就按照长期协议的合同价格100块进货。如果现货价格跌到了70块,它就转成现货价格,就不根据长期协议合同了。因此对我们而言,只要跟它们这3大铁矿石公司签订了长期协议合同的话,我们可以根据长期协议买矿石,如果现货价格低的话,就直接用现货价格买矿石,这是对我们有利的。但这个钢协不谈判的结果使得我们的钢企丧失了签订长期协议的机会,我想请问钢协是谁给予你们不谈的权力,实在太可恨。就是我们钢协的这种谈判水平,使我们的钢企在过去两三年亏损了7000亿元人民币。

可是从2010年2月份开始,3大铁矿石公司不同意了。它们决定要以现货价格为基准和中国谈判。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过去通过哪个价格便宜就买哪个货的有利条件,被3大铁矿石公司给剥夺了。这其中呢,就有必和必拓。必和必拓的可怕地方是什么呀?它的可怕就在于,一步一步地紧紧掐着我们的喉咙。我讲这个话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我刚刚讲的肥料的故事。我想用肥料的故事和各位谈谈,它是怎么控制我们的。

这家公司的真正目的是操控中国。必和必拓在加拿大拥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钾肥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但是我们中国的这些企业很有意思,对开采权兴趣不大,而是喜欢谈判。可又不会谈,每次谈都谈个最高的价格出来。

我们不会谈判还最喜欢谈判,而不喜欢釜底抽薪,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两年前,加拿大的一位华人叫做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寻求帮助开发她的钾矿,但没有一个人对她感兴趣,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前往加拿大考察周丹元的钾矿。她在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控制了加拿大第二钾肥矿的勘探开采权,目前拥有380平方公里的开采权,而且还拥有其他地方的开采权,总共是4000平方公里。

当她和我们的国有企业接触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国有企业对于周丹元主动送上门来的东西看不上。最后,等到中国企业回过神来以后,已经晚了。你知道为什么回过神来?因为2010年必和必拓宣布,以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周丹元的钾肥公司。等到必和必拓收购了之后,我们的国企才说,完了,来不及了,这就是我们的水平。

2010年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胡士泰、王勇、葛民强、刘才魁等4人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一案,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胡士泰事件”不仅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商业秘密的泄露,会给中国大型行业企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同时也让各方深切体会到跨国商业谈判的严酷。目前,中国与以必和必拓等3大矿商为首的铁矿石卖家正在激烈博弈。作为铁矿石全球第一大买家,中钢协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亿多吨,比2008年增加了1.8亿吨。但是,从以往的历次交锋来看,这个第一买家的身份很难在谈判桌上兑现成为话语权。

我们铁矿石的价格是越谈越高,我们钾肥的价格也是一样的,越谈越高。我们中国自给率不到30%,每年需要进口500万到700万吨的钾肥,我们为此每年要支付200亿元人民币。我们谈了5年了,价格越谈越高。从2005年开始谈判钾肥价格以来,价格便一路猛涨,到了今天,钾肥合同价格大概高达565美元每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每吨。所以中国的农业市场已经进入了高价钾肥的时代,这个无疑会增加我们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你根本不晓得如何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必和必拓看到我们的这种谈判水平之后,觉得机不可失,不坑我们国家实在太对不起自己了。

首先,收购所有可以收购的富矿,包括2006年进入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收购美洲安格洛,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矿,短短3年之内拥有加拿大1万平方公里钾肥的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超过1.7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把所有的富矿全部都收购了,当然,还包括周丹元的钾矿。

其次,着手钾肥运输与港口仓储方面的建设工程,完成它的渠道建设。

篇10

关键词:整体把握;扩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能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17-02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机械的、硬性的记忆,这种形式的学习,不能真正消化理解知识本质的学习,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所学知识大量遗忘也就在所难免。而另一种而后者学习则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内容,包括掌握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持久的掌握并能有效地运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灵活的有意义的学习为指导的教学宗旨,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链接,灵活、持久、本质意义上的学习才得以实现,就此,我们可以说,预习在地理课堂上的重要,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机械性的、生硬的、死板的数据、名词术语的记忆转化为饶有兴趣的、有实际意义的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规律成因、现象分析等的了解、探究。教师如何控制预习环节,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保障,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初步感知新课,为课上听讲和理解新课做好初步准备的主动学习过程。一般有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课外预习指学生在没有教师解惑指导、释疑阐释,有更灵活的自由的时间供学生充分思考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在当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会因为占用时间多,困惑不能快速解决而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就此中断、放弃学习,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而课内预习指在教师无论从学习的重点、还是方式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下的预习,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探究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为目的,通过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从不良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向有兴致、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转变,这样更利于对新知的获取,便于长期记忆,当学生得到了学习方法、学识上的收获后,那些因为学习方式不当造成的焦虑、怨怒、烦闷等不良情绪子让就会消失。学习精力自然会集中到学习上。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做好预习这一教学环节,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第一,预习前教师向学生明确预习中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容易激趣,有学习动力。第二,预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要点,了解新课大致内容。第三,引导学生详读教材。最好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重点等,并作以标记。在疑难问题的解读中,最好让学生将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的简单分析或独立思考的理解等做好标记,这样的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就会在思维的链条下形成学科知识点的逻辑识记,熟知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学习效率自然提升。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学生即可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听老师的新授时,便能清晰地把握教学过程,教材内在联系,相关的知识点等得到进一步理解深化,预习也能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听,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也能沿着自己的思考执因索果抑或执果索因,这样,学习思路更清晰,脉络更分明,针对性也更强。而预习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敏捷性、探究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力也相应提升。从教师来说,高效的预习也能避免我们地理教师教学上的照抄照搬,照本宣科。能从对学生简单机械训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讲精练,如此才能利于课堂各个层级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目标的达成也正是教师的主导性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维上的点、拨、诱、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深入地思考,并很好地运用教师所确定的学习目标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来自课上的信息反馈,来查漏补缺、改进方法等,提升自我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预习是上好地理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的有效途径,不仅开发着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能开发着学生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发法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在巩固已有知识经验中构建新知识。这样,既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地理教学中知、情、能的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岳牙婷.谈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89):93.

[2]高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