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

时间:2023-03-15 17: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千古闲愁酒难浇。楼上旌摇,江上魂招。

北固亭与博山道,泪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日跃马满弓刀?梦中吹角,醉中翻箫。

醒来又见西风叫,归路迢迢,白发昭昭。

《一剪梅・素描辛弃疾》

中国是诗的国度。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奇葩。词,这朵开在安定舒适的北宋的温室之花,到了动荡不安的南宋,经受着战火的洗礼,绽放为一朵绚丽的铿锵玫瑰。一部《稼轩词》,几乎就是一部辛弃疾的英雄交响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部交响曲的一个慷慨激昂的音符。

辛弃疾,无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明代杨慎认为“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慨叹此词“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词诘》亦感慨此词“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此词,依然热血奔涌,不仅能体味到辛词慷慨纵横、龙腾虎掷的不可一世之概,更能感受到其雄大气魄背后的千载悲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味辛弃疾在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的悲情吧。

一、英雄无觅的无尽哀愁

公元1204年,65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惦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招募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这首《永遇乐》词。

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旬。倒装的运用,虽是为了声律的需要,但更是为了表意的需要。倒装既突出强调了孙权是英雄,也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酸。

呼唤英雄是因为当时没有英雄,人们呼唤什么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什么,就像我们全社会前几年呼唤“诚信”一样。诗人说“肚子不疼的人不记得有一个肚子”。当辛弃疾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发此千古浩叹时,我们能感觉到他内心无尽的哀愁。历史流转,不仅淘尽了万古英雄汉,也吹尽了舞榭歌台的几多风流。斜阳依旧,陋巷寻常,想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又在何方呢?!

南宋风雨飘摇,又到哪里去寻觅英雄的影踪呢?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悲情四溢。世无孙权刘裕之英雄明君,又无容英雄稼轩之空间,奈何?

二、山河破碎的无限怨愁

南宋时期,中原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软弱,偏安江南;爱国诗人,壮怀激烈,登楼北望,悲从中来,山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陆游言“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辛弃疾叹“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岳飞更是怒发冲冠凭栏处,仰天长啸抬望眼;就连“人比黄花瘦”的柔弱才女李清照也不禁一发慷慨壮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诗人;一批诗人,记录一个时代。如果说坡的成熟,是和平环境下人生的百般磨砺所致;那么辛弃疾的成熟,是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巨大创痛所催生,饱含更多的无奈与不能说的凄苦。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独立京口,北望中原,当年烽火如在目前,但已是四十三年前了。英雄空老,国破依然。人生又有几个四十三年呢?岳飞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归的辛弃疾恰恰是“人未老,白发已萧萧”。如今的他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可怜白发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啊,江北沦陷日久,如不迅速收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大宋子民了。

出师北伐,时不我待。北固楼上,他满眼破碎的山河;落日楼头,他拍遍新旧的栏杆。万里沙场,是他永远失去的家。他只能以笔为剑,勾勒出一个萎靡王朝的背影;他只能以墨为酒,泼洒出一个爱国将士的赤胆忠心。可堪回首,那曾经的山河,满地破碎的愁怨?

三、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愁

结句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虽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亦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感慨,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悲哀。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的悲辛。

杜甫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满怀报国热望的辛弃疾连出师的机会都没有,壮志难酬是英雄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都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遗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只能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

辛弃疾投归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被闲置,二十多年任官职,竟又有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这对一心想北伐、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这份痛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和大多数的诗词中。

《鹧鸪天》言春风能吹绿江南的大地,却吹不黑他的白胡须了。上阕雄壮,气盖一世;下阕悲凉,伤心透骨。只能将“几万字的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平戎策”换取“种树书”了。他自号“稼轩”,是“农家小屋”的意思。历史是残酷的,有忠君之心、报国之志、将兵之能的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是种地闲居,自号“农家小屋”,内心的无奈悲苦,可想而知。对于辛弃疾来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你知道吗?眼睛一闭,壮岁旌旗拥万夫;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梦回吹角连营;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沙场秋点兵;眼睛一睁,农家小屋。正如他在《满江红》中所说“笑尘埃三十九年非……旌旗未卷头先白”,内心的悲凉,更与何人说?

你知道他临死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吗?辛弃疾病重到最后,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神采,仿佛又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又仿佛是旌旗招展,杀声震天,“杀贼!杀贼!杀贼!杀……”儿女们听到辛弃疾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英雄至死,壮志未酬,带着万般无奈,黯然地离开。

篇2

1、尚能饭否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整诗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2、尚能饭否出自古诗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作品诗词鉴赏: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辛弃疾;典故;实例;兴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自然,辛弃疾对这首词也是很满意的。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先后使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物典故,这些人物除了廉颇都与词作的地点京口有关,用典虽多但却不觉得牵强。近来发现,由于词作所用典故年代都比较久远,学生对此兴趣索然、味同嚼蜡,但讲授典故时如果找到合适的近现代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事例,学生的兴趣大增,故事带入感增强,也能更好地体验典故背后的情感。

例如,在讲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需要对“佛狸祠”这个典故进行解释。根据教材注释,“佛狸祠”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人们在佛狸祠里祭祀,表明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这个解释已经大致讲出了此人用典的原委和想要表达的痛惜、痛心之情。但如果联系历史和现实会让学生体会更细微、更复杂的感情。这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五六百年前的这个典故呢。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典故与现实的相似性。相似的局势会有相似的结果吗?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众生议论纷纷。接着,我引入几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先是略微讲了日本吞并琉球王国的事例。我提到琉球王国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县,一百多年前是独立的王国,是清朝的附属国,但现在冲绳人已经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了。学生对这个事例都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原来冲绳是一个独立国家。接着我稍微讲了清军入关和清朝灭亡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清军入关时,颁布一道所有汉人都必须剃发的命令。而这违背了儒家一直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信条,直接导致当时中国人口减少了上千万。三百年后,民国政府强制剪掉辫子,人民中很大一部分却是宁死也不剪辫子,很多人被剪掉辫子后都羞于出门。学生不由地对这个事实感叹不已,比照南宋当时的形式,基本上都能看出祭祀佛狸祠的北方人们已经是习惯于头顶“辫子”的人民了,也能体会到辛弃疾看到这种情况时内心的悲凉与痛苦和万分着急的心情。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失望、报国无门的悲愤,甚至愤懑,还有对沦陷区人民愤其不争与再不收复失地就很难收复了的急切心情。

这一首词,我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相对较好。有了反复熟悉典故的基础及现实实例的联系,词中所隐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在课堂上才得以直观地展现,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学习兴趣。

篇4

气吞万里是虎。典故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气势、气概大。领军北伐、收复万里失地的气概像猛虎一样!语出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气吞万里如虎,是写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他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中,有几个人呢?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人們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简单地说,“缙绅”指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艘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摧眉”代低头。

三、酞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

蔺相如只是凭借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竞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

④、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被用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老、物品产地代本体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的名字“杜康”代酒。

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用典”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78-01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体状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词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正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话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学习 深度 鉴赏诗词

古诗词赏析向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让学生单纯记诵,也不能仅仅专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应该深入下去,利用古诗词赏析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和理解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周一贯先生所说的那样,利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研究中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发展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替换类比,赏析词句

在鼓励学生展开诗词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字词理解和赏析结合在一起,运用替换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深层韵味,让他们的理解能更上一层楼。在替换类比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诗句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替换,让学生区别替换后的语义差别,也可以让学生对比内容情感相近的整个诗词,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异。

以教授柳永的名词《雨霖铃》为例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词的意蕴,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名句,采用替换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在理解原词意味的同时用其他词汇来替代其中的某些词,并分析替换之后的词句在情感意蕴方面有什么不同。有学生提出该词讲述的是词人与佳人离别后的悲伤和思念之情,为了衬托情感,可以将“晓风残月”改成“凄风苦雨、冷风悲月”等词句。然而在进一步思考后学生发现原词中的“晓风残月”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晓”暗示作者经过了一整夜的思念,而“残”暗示了作者的心情,该句不甚悲切,但是和其他词句结合起来却有着优美凄清之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曾经学过什么同样体现思念愁苦的诗词,并让他们尝试将其与《雨霖铃》对比,感受其不同。如有学生提到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并在类比之后发现柳永写“愁”写的是眼前实景,而李煜在《虞美人》中则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的是虚景。这样学生就对古诗词的创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替换类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细腻,令他们对诗词中的经典词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更能让学生增添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

二、白话描摹,赏析意境

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品味诗词意境,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诗中有画”的韵味,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白话来描摹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这有助于他们更为形象地赏析诗词,提高表达能力。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创作的千古名词,然而对于年轻的高中学生来说,很难真正和当时已经历经沧桑的李清照之间产生共鸣。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来描摹诗词意境,深度感受诗词。要注意的是这种白话描摹不是简单将古汉语翻译成白话文,而要让学生在描摹的过程中加想,对诗词中未尝明言的空白处进行补充。如有学生在描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词的时候,并没有单纯从字面来翻译解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描摹成“在身居异地、无人为伴的时候,感到心里十分孤独,在连年战乱中辗转难逃,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古籍和文物,甚至还和丈夫分开,内心感到十分凄凉。”这样的描摹加入了学生的想象,是在理解《声声慢》创作背景,充分感受李清照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课外链接,赏析风格

探究性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延续到课外,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各种相关资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博览群书,更能让学生在尝试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风格有更深的了解,这能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广见闻。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外链接的方法,让学生上网搜寻辛弃疾其他词作,同时尝试了解辛弃疾的抗金历程。让学生将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这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其创作风格。在课外链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在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正打算为北伐做准备,但是当时的掌权者却不能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调离镇江,使得他的复国之梦再次破灭。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运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等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同时也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这使得辛弃疾的词作体现出一定的感染力,展现出豪迈壮阔的风格和深深的爱国热情。

在课外探究之后,还必须回到课堂上,让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交流,这样才能让探究性学习更为深入,更加有效。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通过师长讲述而传达的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自主探究才能挖掘出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中,应避免过多“寻章摘句”,更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入地鉴赏诗词,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诗词诵读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典诗词言语简短,但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却往往非常深厚。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慢慢进入这些文字里,才能够和作者靠得更近,进而对于教学文本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例如,《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国至死不渝的忠诚。这首诗歌中情感极为强烈,字里行间里洋溢着作者胸中报国无门的哀伤与痛苦。在学习这首诗作时我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诵读实践教学,通过反复诵读来抓住关键词语,进而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诵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们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诗词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加深学生们和诗词作品间相互交流的形式,对于那些意味深刻的作品可以以诵读为切入点,进而逐渐引导学生们对这些作品有更好的理解与体会。

二、体味语言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过程而言,许多字词或语句往往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不同,在从语言层面展开对于诗文含义的推敲时,教师要确保学生们对于字词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思考语言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透过诗词语言更好地领会到作品的意蕴。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在抒发感慨时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词作中语言也非常精炼,许多用词与用字都十分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们从透彻地弄懂作品的文字含义着手,在很清晰地了解了词作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习惯后,再来引导学生们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感受词作中所传达的作者心里的那种忧虑与悲愤。在体味语言的过程中也可以慢慢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字素养与语言能力,让学生们在体会诗词中好的用语时也不断进行自身语言语料库的积累。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学素养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三、品味意境

在确保学生们从字面含义上对于文意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来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这不仅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精髓所在,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走进作品中,也能实现与作者的交流,深化自己的学习体验。

篇10

中国古代九大爱国诗词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爱国主义古诗及其诗句精选

爱国诗句古诗(一)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诗句古诗(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爱国诗句古诗(三)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爱国诗句古诗(四)

《立春日感怀》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爱国诗句古诗(五)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爱国诗句古诗(六)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诗句古诗(七)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爱国诗句古诗(八)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爱国诗句古诗(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