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9 13: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
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八声甘州》
篇2
秋天的早晨走在田野的小路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橙黄色的稻谷,农民伯伯在辛勤劳动着,正是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换来我们的美好生活。
《悯农》这首诗不正说明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吗?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能白白浪费农民伯伯的汗水。
秋天的早晨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看着那碧绿青翠的青草培育着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露珠,脚在青草与露珠间划动便也就沾上了那晶莹透亮的珍珠,并还带着一丝丝凉意,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开朗,充满着精神并散发着那青春蓬勃的朝气。
秋天的早晨,是充满朝气的,是快乐的,是美丽的,是喜悦的,是丰收的,清凉的。
相关链接:
古诗《悯农》一 唐 李绅
古诗《悯农》二 唐 李绅
《秋天的雨》关于描写秋天的学生作文
篇3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篇4
1、我会写:写出小写字母相对应的大写字母。
a()g()j()t()d()m()
2、我会连:把生字和相对应的读音用线连起来。
zhǔnshuíliènǎozhūsāichá
猎准谁猪脑察塞字
词句部分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yuánláiyīnwèicǎoméidìdi()()()()qímiàonǎinaiduìwulínghuó()()()()
2、我会正确区分这些字,会组词。在()睛()苞()再()晴()包()及()己()做()急()已()作()
3、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草地()的小河()的李子奇怪的()欢快的()美妙的()sǎn一()河两()云三()伞四()书五()树叶六()眼睛七()桥八()猪九()鞋
4、我会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1)春去花还在,人()鸟不惊。
(2)影子在(),影子在右。
(3)我打开作业本,()上语文书。
5、我会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还会给句子加标点。
a)九色鹿真b)在枝头c)是谁d)像
阅读部分阅读短文我能行。
大自然的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nèn)嫩的芽瓣(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g)。落叶是大自然的邮(yóu)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落叶邮票叶片一年四季
(2)填空a、一年有、、、四个季节。b、春天的树上,芽瓣是;夏天的树上,叶片是;秋天的树叶颜色有和;冬天的树下,满地是。c、大自然的邮票指。
拓展部分
1、我会填。
(1)古诗《春晓》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古诗《》也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糖果雨》这篇课文真有趣!我多么希望能下一场()雨啊!
(3)这学期有好多节日呢!我知道5月()日是劳动节。5月的第()个星期是母亲节。在这天,我对妈妈说()!()月()日是儿童节,那天游园活动真快乐啊!
2、我会设计。
在世界上,有好多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如果我是桥梁专家,我会用()来造一座奇妙的()桥!
篇5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篇6
一、定位单元主题,形成整体教学主线
单元整体备课的关键就是能准确地定位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去研究每篇课文与它的对应点,形成整体教学主线,从而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高效性。我们一般是从单元习作要求入手,结合口语交际、单元导读来考虑这一问题。
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习作?那就是要从阅读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写作方法。再看单元导读是这样说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显然,“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秋天里的景色(色彩、声音、气味等)特点、秋天里活动带来的欢乐,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描绘心中的秋天”――从不同的方面抓住特点写出秋天的美好,秋天里的欢乐,就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整体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二、沟通内在联系,设计整体教学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主线确定后,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将它一一对应落实的问题,即要“沟通整体与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从多角度来表现了秋天的美好。精读课文《古诗二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到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天的声音》从颜色、气味和声音等方面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根据单元整体教学主线和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把每篇课文的对应教学要点整体设计为:
从《古诗两首》中学习发现和感受秋天,要注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风筝》一课学习发现和感受“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特别是“心情什么样”。
从《秋天的雨》一课学习从色彩、气味和声音等方面观察和感受秋天,表现秋天。
从《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学习怎样听声音,感受秋天的声音,特别是用心去听,展开想象去感受。
不难看出,这样设计会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单篇孤授、面面俱到,但对实际教学又无较大指导作用的“单课式备课”的弊端,使各课教学能前后照应,形成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放眼单元整体,统筹整体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单元教学主线整体安排这些活动,能更有效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益。
1.演讲。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自动化和敏捷性,我们提出了每节课安排5分钟演讲的要求。演讲内容和主题的设计,也要对应着单元整体教学主线来确定,而且题目要小,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着“描绘心中的秋天”这一主线,可作如下安排: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围绕“金秋的词语我知道”展开,让学生把积累的关于秋天的词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第二课时“用秋高气爽、心旷神怡说一段话”,锻炼学生用词造句,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能力。
《风筝》第一课时以“早晨的空气真清新”为题,重点突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以“早晨走出家门,呼吸着凉爽、清新的空气,仰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我……”为提示,重点落脚在对自己心情的描述上。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以“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为题,重点让学生描述对颜色的观察和感受。第二课时以“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为提示展开想象,重点突出气味的描述。
《听听,秋的声音》以“我听到了蟋蟀的欢叫声”为题,围绕秋天里的声音展开演讲。
以上内容都是学生身边可及的,既能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又有利于口语交际和习作目标的达成。
2.积累。积累是单元整体教学极其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最基本的双基积累、有导向的阅读积累和有指向的生活积累。围绕教学主线系统安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7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前言】
《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在这深秋的月夜,诗人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不禁黯然神伤。曾经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在脑子里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注释】
①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从视觉进行描写。
②寒鸦栖复惊:写栖息的乌鸦在寒风中被蓦然惊起呜叫的情形,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
③绊(b6n):牵绊,牵扯,牵挂,写相思之苦。
【翻译】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篇8
2、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译文
空阔的山中一场新雨过后,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透过松树枝照在地上,
清清的泉水在石缝中流淌。
竹林喧哗是回家的洗衣女,
荷叶摇动下面有渔船摇桨。
任随它春天的花期早已过,
篇9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悲凉 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一、审美影响
中国自商周以来就是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民族,从文人的歌吟咏叹中处处可寻绎出感伤和悲慨的主旋律。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汉末纷繁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得文学艺术也带上了强烈的悲愁基调。作为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很敏锐的感受并自觉地接受了它,于将内心压抑下的心绪体验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作为心灵外化形式的诗歌就自然表现出以抒悲情为美的审美风尚。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然在知识和经历上不可能只是那些带有悲愁色彩的东西,可他们诗歌的内容大体相同,美学风貌基本一致,原因还在于其生平遭遇和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相一致,所以他们不管选择哪种题材渲染的都是这种悲愁的气氛。
二、主题及哲理
在主题方面,《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描写的多是倍受压抑的爱情苦闷。《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青年男女长期受压抑的爱情苦楚。此外,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有志之士长期的游宦飘零,使得身心憔悴,因此故园之思常常萦绕心头。《涉江采芙蓉》一首中,诗人欲采集芳草赠“同心而离居”的佳人,但“所思在远道”,山河漫漫万里迢迢,由此更加思念故园。这种“鸟倦飞而知还”的故园之思成了《古诗十九首》中典型的主题。《古诗十九首》的悲凉风格,还表现为生命无常的忧患主题。《东城高且长》中,诗人无法排遣胸中的愤懑,又不愿在声色中求得暂时的宁静,而岁月流逝,暮年不请自至,他仰天长叹:“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其不满与愤懑则多是“小我”的心灵苦楚和个体生命的价值关注,他们面对苦难无力支撑,于是只有坠入眼前的物质享乐。如《青青陵上柏》云:“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则更为直露:“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产生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另一方面又能唤起诗人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尽情享受短暂人生所带来的生命。《古诗十九首》中处处弥漫着这种“梦醒了无处可走”的悲哀,体现了那个时代典型的悲剧特征。
《古诗十九首》中的多个主题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还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青青陵上柏》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充满寂寞悲凉之感。而在《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之中时时流露的芳华早逝之感使人不禁生出对青春易逝的惋惜。《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又写出意识到人生短暂苦乐参半后纵情享乐的普遍心态。这些哲理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始终贯穿在《古诗十九首》中,使这组古诗蕴藉深沉,温丽悲远。
三、艺术手法
《古诗十九首》抒情时不径直言之,而是委婉曲折,借具体物象来阐明情思,含蓄蕴藉而又意味深长。如《青青河畔草》中开头两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无人知道的河边小草和沉静的园中绿柳起兴,随后刻画出一个独居高楼、郁郁寡欢的弃妇形象,颇有寄托之致。在《古诗十九首》中,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由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而以写景叙事发端的作品,则极其自然地转入到抒悲凉之情,水到渠成抑扬有致。它的意境常常弥漫着悲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那个动乱时代的精神气息。《明月何皎皎》以悲秋起兴,“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通过对秋天夜空和四周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满目萧森”的气氛,正好契合诗中主人公体味出世态炎凉后的悲苦心境。《古诗十九首》正是运用比兴、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创造出高远凄清又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在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上,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十九首》为表现悲凉的内容,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往往选择冷色调的物象,人的情绪通过意象具有的感彩展现出来,显得悲凉含蓄。这些诗人们尤其喜爱衰朽的景物,如白露衰草、秋月秋蝉等。种种冷色悲凉的事物,既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象征,又超越具体情感具有普遍意义,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衰朽之物抒哀情的文学传统,尤显悲蕴之美。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隐喻游子思乡之情,多被后人引用;“人生天地宽,忽如远行客”(《青青河畔草》)已成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形象概括。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悲凉蕴藉的诗风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篇10
抒情,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往往情感在前,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但感时伤事,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虽有鸟鸣悦耳,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但景象萧条,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景与情不分先后,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所要寄托的仍就是边愁。
议论,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将诗思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就是卒章显志,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有许多细节,除了正面写服饰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但客人没来,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本想有所言说的,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还流露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