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24 09: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滕王阁序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利用多媒体介绍写作背景
电影、专题片、纪录片、“百家讲坛”等视频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制作而成,或介绍生动的故事情节,或荟萃精美的图片文字;或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或辅之丝竹管弦之乐音。如果语文教师把结合课文内容的视频播放给学生,那就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喜闻乐见中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提高素养。如指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滕王阁传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滕王盛会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领略江南山水的绮丽秀美;既可见识滕王高阁的壮美气势,又能欣赏一气呵成的书法杰作。这样,学生肯定对《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的理解深刻、记忆犹新,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利用配乐朗诵增强语言感染力
我们利用众多著名的朗诵作品,尤其是要精选与课文配合的音、视频当好我们的助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这些“大家”“请”到课堂上来,以他们极富磁性的声音来诵读名篇佳句,自然能够感染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那奇思妙想、美景佳境、苦辣酸甜、离合悲欢,去洞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加深学生对《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的理解,我们可以运用电脑在线播放由孙道临领诵音画结合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听读,跟读,自读,以至齐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增强了文学素养,而且更深刻地领会了诗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真乃一举多得。
利用音乐渲染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驿动,是对人们情怀、审美的巧妙注解,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和阐释,是对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诠释。它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有时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因此,在课堂上引进音乐,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引入“情”的结局。如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陶醉于音乐氛围之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这样既烘染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效应。同时利用歌曲形式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积累素材,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好方法。因此,教师不妨选择现成的歌曲,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就是杨慎的词《临江仙》,这对学习语文知识无疑是个首选良方。
利用好网络资源,让学生读万卷书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主导着课堂教学,教师将课文分解成各个细小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则是以被动者的身份倾听和接受,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教”与“学”的本末倒置,致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摧毁,学习个性被压制,课堂学习效果也处于不理想状态。所以,探索和总结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目前应重点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阐述几点个人看法和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所学知识,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给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时,在正式为学生讲解之前,我就给学生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即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4人为一组(前后桌)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具体问题如下:(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2)为什么只有山才能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3)说说“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4)作者为什么要杀狼?(5)没有狼真的是“天堂”吗?文章中对狼的存在还有不同看法吗?(6)人在这个过程中,在自然面前,把自己看做了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我们做出点评。这样,我通过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兼备的教学优势,将它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声音的播放等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营造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会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课文时,由于是篇文言文,学生在初读之后可能会觉得生疏,不能真正感受到滕王阁的无限壮美,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孙道临(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在滕王阁现场配乐朗诵的视频,然后,又播放了多张滕王阁壮丽景色的图片,同时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这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形式从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引起了审美的兴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对书中描写的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有了直观上的感知和认识,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在具体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有效教学。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们就可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真实经历和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如此既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根据文本内容创编剧本,自行分配课文中出现人物的角色,如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伯、晋文公等等,然后将课文中的内容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实践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世间万物都在产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再拘泥于同一种,而是应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从而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篇3
如何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心灵受到启迪,让朗读回归课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观念,关注学生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强调各个学习阶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所以,不管高考的指挥棒如何变化,老师始终都要强化自己教书育人的观念,把“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要真正把书读好,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强与课文交流,让学生用心朗读,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趣味。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
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绝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过渡。这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时间久了,就会让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而不愿意读书。
3.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教师不能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找几个读得好的同学表演性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挫伤朗读水平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文本特点,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
1.配乐朗读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恰当的配乐朗读,不但能有效渲染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去体悟、背诵。背诵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学生叫苦连连。于是我尝试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已记住了诗歌的大致内容。再如学白的《将进酒》时,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过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另外,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我仍采用了配乐朗读,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流淌的音乐,欣赏月夜变化的美景,听抑扬顿挫的朗读,仿佛感受到《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情感的涌动激发了他们朗读的渴望,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读得真切,读得迷醉,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里……
2.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角色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兴趣,读出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策划。我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学的热情,效果很好。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让同学们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还文言课堂以生机,还学生以活力。
3.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先让学生通读一遍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把画面勾勒出来。听完后,我没有让他们睁开眼睛,而是让他们静等片刻后,请班里的绘画小天才张计伟到黑板上画出他想象的画面。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黑板上的画面进行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效果自然很好。
三、倾注感情,陶冶情操
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用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让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如《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优美。在教授这篇美文时,我非常注重朗读,并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感,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条最恰切的途径。
篇4
关键词:旅游地理;诗词;教学
一、巧用诗词,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我在讲授“南岳衡山”的时候,引用了清代学者魏源的《衡岳吟》中的诗句:“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duò舵)。四旁各展百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诗句形象生动,既描写了五岳的特点,又清楚地指出了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学生被诗句中生动的比喻吸引住了,自然有了了解衡山的兴趣。后来我又引用了著名诗人李白的《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让学生在欣赏诗人优美词句的同时来体会南岳四绝之一的“祝融峰之高”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很好,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抄录老师授课中诗词的习惯,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巧用诗词,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南昌市的名胜古迹――滕王阁时,我介绍它依临长江支流赣江之滨,南昌城边,当夕阳晚霞映照,人会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被诗句带入优美的意境,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转为愉快地欣赏过程,自然产生了一种将来有机会要去看看的愿望,这样使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课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更进一步地教会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在讲到武汉长江大桥时,我引用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几句词让我们自豪于伟大祖国的光辉成就的同时,领略到武汉长江大桥雄伟的气魄。每当我在授课中引用诗句来赞叹祖国千姿百态的风景时,学生不仅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巧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导入或结尾,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很好的效果
北宋诗人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学生也都已在小学或中学学过,所以我在介绍庐山的时候用它来引入,学生在老师朗诵至一半时往往会抑制不住表现的欲望而大声地附和,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也给整节课的气氛开了一个好头。
四、巧用诗词,化难为简, 增强记忆
长江三峡自古闻名,描写三峡的诗篇很多,在讲解时可先用“万峰攒天天为缩,天落峡底光如烛,夔州诸山逼江来,长江不受山约束”的诗句来形容整个三峡的形势,使学生了解瞿塘峡雄伟的特色(瞿塘峡又称夔峡)。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同时学生也容易理解下行船的速度之快及流速之大。还可让学生对比诗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黄牛指西陵峡中的黄牛山),可得出上行船之缓慢困难及西陵峡滩多水急的特点,从而记住三峡各自的特色,即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
又如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在唐代以前称陵阳山、九子山,缘何改为九华山?是由于李白的诗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广为传诵,学生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记住了九华山的名称由来。
总之,选用诗词用于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有它的独特功效,但并非“信手拈来,俯首即是”那样随意;如果选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令人觉得牵强附会而产生厌恶感。所以引用诗词时要恰如其分,还要和教学上的其他方法紧密联系,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重拾朗诵
在现代诗歌散文及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或背诵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之前笔者就教于内地一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音像资料在语文课堂很少派上用场,我要么自己朗诵、背诵示范,要么会让朗诵优秀的同学朗诵,都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时,由于学校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到课堂上。也许是出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迷信吧,在近半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而摒弃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传统手段。当我与学生动情地唱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时,不但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学生也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深深被课堂的气氛感染。我想,能够较好地把握朗诵、背诵,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在。
二、重拾板书
笔者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语文时,发现教学处评教项目中有一条就是该老师能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及课件进行教学。为此,我花了不少精力做课件,力求把教学内容都呈现在PPT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着课件为依托展开。课堂上,每到老师讲解或下结论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看投影,PPT有详细的呈现”。老师静默地等着同学们看投影。整堂课下来,我没有写过板书,也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我老想着展示课件,同学们也老是盯着投影看结果,课堂讨论交流冷淡,总感觉老师与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
带着困惑,我有幸能够去聆听老省实语文教师的课。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我发现这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有不少共性:老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课堂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虽然投影及PPT也用,但一般只是在需要呈现辅助教学的资料时才使用。师生们的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学生的见地不凡,富于个性;老师的点拨巧妙风趣,发人深省;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写在黑板上,粉笔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上品。老师的板书干净利落地呈现着课堂的思路和重难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积极而简练。经过这些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我也开始重视板书,重拾板书,苦练粉笔字,终于走出了被课件牵制的困境。
板书在备课时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在黑板上,课堂的每个主要环节,要提纲式的简洁地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师生在课堂要交流的核心问题,在黑板上要醒目地呈现出来。最后,师生就核心问题交流的观点与结论则有条理地写在核心问题的下方。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做笔记也更容易。另外,对于要强调的重难点,采用红色粉笔写出或做标志,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板书不是越多越好,把关键词找准,简洁明了地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就好。
无论是课堂朗诵、背诵,还是课堂板书与做笔记,其实都是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促进和发展的。
篇6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诗文意思的翻译,而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诗文创作的文学背景,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创作的情境都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下此文的创作背景: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翻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访。早闻王勃的才华,阎都督便请他参加了宴会。其实,阎都督此次宴请宾客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事先让其准备好了序文,打算在宾客面前一展才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让众人为宴会做序,众人皆知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才华横溢,接过纸笔,当众即兴创作。引得阎都督不悦,转身入帐。稍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了些什么,当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便说也不过如此,但是接下来的诗文让阎都督沉吟不语,但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也不禁赞叹王勃的才华。后来这篇文章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会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情境,对古诗文产生学习兴趣。带有兴趣地去学习诗文,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
对诗文进行朗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无声的文字加以感情朗读出来,用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感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节奏的快慢可以直接反映诗人的心情,节奏较为急促的可能表现诗人激昂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表现诗人轻松的心情,低沉的节奏一般反映诗人悲伤郁闷的心情。根据朗读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配上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变化;伴随音乐朗读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文字的描述去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之美,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的讲解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进行诗文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凭借教师一人的说辞,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文表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独立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雪梅》这篇诗文时,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在赞雪还是在咏梅?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句诗进行大胆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作者在对梅花进行赞美,因为后一句诗说了雪不如梅花香,是作者对梅花的赞美;有的说,这是对雪的纯白无暇进行赞美;还有的说,这是作者表明雪和梅花都各有长短,对两者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不管这些答案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诗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探索出的结论。学生之间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凭借自身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文意思的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创新写作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时的创作意境,可以采用创新写作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二度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行诗文的二次创作。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表达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满腔热情,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画面当中,将当时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创作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活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篇7
关键词:职高语文;以生为本策略;情趣教学;实践与思考
与普通高中相比较,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其中许多职高生属于“双差”(基础成绩差、学习品质差)行列。他(她)们进入职校之后,由于种种因素又存在着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基础课程的不良现象。所有这些,成为职高基础学科陷入“一高三低”困境的重要因素,即高消耗投入和低情趣教学、低效益活动、低层次发展。然而,科任教师应当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学生为何对所教课程不感兴趣呢?难道自己仅仅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吗?教学行为有没有努力改进的空间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善于“每日三省吾身”,并在反思中学会总结,定能找到一条柳暗花明的发展之路。本文结合职高语文多元化情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语文学习情趣
语文学科既具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属性,其中不乏含蓄、幽默和活泼的元素。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现代学生普遍出现了语言思维低幼化趋势,尤其是职高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亟待培养和增强,他们必须借助外界力量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感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比如,《滕王阁序》,由于文字生疏难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难以体会其美。有鉴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先直观演示滕王阁的壮美景观,再演播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这一现场录制的配乐朗诵。这样,既可激发课堂教学氛围,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互动式教学调动语文学习情趣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职高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沿袭“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活动模式,教师不是在演“独角戏”就是在演“单口相声”,完全置学生的情感需要于不顾,由此形成了他们的学习依赖心理。新课程理念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提倡开展以能力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尤其要把互动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性措施来落实到位。这是一种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的教学实践思想。比如,在教学茅盾《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有教师首先发动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文中的关键性事物,接着各自为这六幅图画命名。全班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行动起来。然后集中讨论和交流,共同选出有创意性的内容。这种“以赛激趣促学”的教法,能够在“四两拨千斤”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通过灵活性调整深化语文学习情趣
从现行职高语文教材内容编排来看,它与职高生的专业化发展缺乏紧密联系性。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素质为重”的指导思想,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性的优化和整合,以不断增强灵活性、生动性和实用性。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热血精神和爱国情感,可把屈原、文天祥、孙文和林觉民以及其他革命先哲、科学家等相关教材内容聚集在一起,开展相对靠近的主题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一波一波的震撼与撞击中不断地深化情感、升华心灵。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激活语文学习情趣
实施教学评价是课程活动体系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激励性评价活动,为激活课程教学和深化学习情感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为逐步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不断地输送正能量。这一点显得相当的重要和必要。如,教学《高祖本纪》时,学生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有些对于他虽出身卑微却有用人雅量、最终成就帝王霸业,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和景仰之意;而有些却对于他在关键时刻不顾父妻的生死与安危,以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不义之举而嗤之以鼻……对此,教师不必用传统观念去强行统一,只要稍加引导“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环境中客观评价”即可,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和余味”去逐步揣摩与品尝。再如,对于学生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无论结果的成功得失,都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激励。
综上所述,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认真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情感,从中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篇8
习作2 考试失利,非书不备,体不健,弊在恶劳。恶劳则学疏,失利之道也。
习作3 鹰起天云碎,虎啸风雷生。
这几篇习作,虽觉稚嫩,却也可人,谁人所作?这是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古诗文习作中的部分。高中生如何能达到这个水平?固非一日之力。当归功于坚持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激活创造性思维”。
这是一个经过验证,效果较好的试验,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其目标在于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
根据现代建构理论,学生对语言的形成、意义、理论的获得,都是一种建构过程,学生在现代文学习中,通过组词、造句、作文尝试,完成对字、词、句、段、篇的重新建构,内化相关的意义和理论,从而达到现代语言学习的第一目的——使用。
我们是否可以类似地认为对古诗文的教学也应该仿效对现代文的教学一样,正视“使用”——“创作”在古诗文教学新知识建构中起到的作用?
楚人学屠龙之术,三年乃成,一生无用。屠龙之术高深则高深矣,但“一生无用”,复有谁问津?
在许多人看来,古诗文,屠龙之术耳。看电视,读《家庭》,手机短信,上网聊天,从不用那些之乎者也,而且再也无缘邂逅李清照或范仲淹,似乎真的一生无用。
现在常规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有效目标都大同小异地设定为对字掌握词性、通假,对词掌握释译、存储,对段掌握析译、背诵,对“篇”掌握文学常识等。因为考试就考这些东西,苦记勤练之后,应付考试还是有效的。可是,这样设置课堂目标有四大弊病:
1.学生在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过程中,主要启动了较底层次的思维——机械思维,而没有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思维,对知识的构建是初步的、肤浅的。
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机械记忆从来就难以激发人的兴趣,只有创造和发挥的欲望得到满足才能真正让人兴奋。
3.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确立正确的认识。以为古诗文只是些古人的遗物,是古代文人、文字、文学的发展历史资料,只让现代人记忆、了解、知其存在即可的东西。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它是考点之一。
4.学生无法进行古诗文创作。对古诗文的应用仅止于拾人牙慧,引用三几名句而已。
为此,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对古诗文教学进行一个试改。
我们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先进入第一层次:对字进行敲炼、对词进行累积、对句进行存储、对段进行背诵、对篇进行析译。然后进入第二层次:对字进行组词、对词进行造句、对句进行仿改。再进入第三层次:古诗文仿作、创作。这样设置才符合认识规律,使佛洛伊德认知流程:认知 存储 派生 创造重新认知能够完整无缺。唯如此,才能使学生高低层次思维活动得到协调和互动,使学习和兴趣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交互递进,从而完成对古诗文知识的形成、意义、理论的建构,达到较深层次的掌握,甚至达到灵活使用、自如创作的程度。
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调整课堂目标,形成学、创互动
书法中的甲骨、钟鼎、秦篆、汉隶等书体,其工具性质已日渐隐没,但它在创造书法艺术和研究书法的传承、发展方面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一个书法家能不学古文字书法而能达到书法的上乘境界。古诗文也正是如此,其工具性已日益淡化,但其艺术价值、文学史料价值和人文性质将长存。唯有学好古诗文,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现代文,才能准确、美妙地创作现代文,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学者能不学古诗文而能积淀中国文学的深厚修养”,而且学古诗文是学好现代文的必由之路!
为此,使学生学好古诗文应该有放眼一生的远度,而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多赚三两分。故而古诗文教学总体指导性目标不妨定为:培养学生在古诗文领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形成与年级相应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较深层次地参与鉴赏和创作,先明字、词、句、段、篇之意,再进行仿句、仿段、仿篇尝试,或“明意”与“仿写”交互进行。课外进行创作训练。
例如:学《滕王阁序》,明意之后,就进行仿写训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先对划线句子进行仿写,再在课后仿写整段。
学生仿写结果不少:①并笔墨于小桌,学文理于课堂。②俨碗筷于小店,吃土鸡于大桌。③买蔬果于超市,煮饭菜于厨房。④集群贤于案牍,谈大道于晨夕。
笔者摘录部分在黑板点评,与同学们一同评改,这个环节最为热闹欢腾。大家各抒己见,各提方案,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互表钦佩,时而捉对掐脖,几乎所有人都创意高涨。
最终修改结果:①并笔墨于小桌,学文理于课堂。②俨碗箸于小肆,食土鸡于大桌。③买蔬果于超市,烹羹肴于厨房。④集经典于木案,会圣贤于草堂。
在仿写和创作的过程中,“炼字”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字是成文最基本的元素,遣词用字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和个性。在高中古诗文教学里,“炼字”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与课堂相关的作业中安排学生仿写句段或独立创作,构成课文理解与创造使用的互动态势。
二、畅顺阅读渠道,重视课外积累
课外阅读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每晚晚读前在黑板抄上一首古诗、一幅楹联、一个名句、一段美文,如“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等等,让学生阅读、鉴赏、品味。对个别内容,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评析、“炼字”训练或仿写训练。如此坚持不懈,对学生的积累和能力都有很大的裨益。
三、注重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
(一)举行古诗文的朗诵活动
模仿古人吟哦之态,进入作者意境,品味作者情文。例如讲《滕王阁序》时,请学生分组派代表分别朗诵文段,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时,一位同学卷了本书,在讲台上顾盼行吟,目光遐远,如儒雅高士,于崇山上路,峨冠博带,临风骋怀,持卷舒袖,指点山川,为这段文字作了十分精确的演绎。
(二)以鉴赏激发兴趣
将学生的仿写和创作训练提高到鉴赏的高度进行评析。如前面的习作2,是布置学生在《六国论》的课后仿写第一、二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一份作业。
该学生原仿写为:“考试失利,非食不饱、睡不香,弊在贪玩。贪玩则不学,失利之道也。”
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这份作业,不少学生提出意见,如:1.食、睡与考试关系不够必然,不如改为:“书不有、体不舒”。众人又提出“书不有、体不舒”用字欠当,最后定为“书不备、体不健”。2.“贪玩”无古诗文味,不如改为“疏懒”之类。3.“不学”与原文的“力亏”不对仗,故改为“学疏”,回看全段发觉“疏”字用了两次,不妙,考虑到将“不学”改用“学疏”很有味道,遂回过头来将“疏懒”改掉,终于定为“恶劳”。
又比如习作3,是一次对联练习,给出上联“鹰起天云碎”。征得下联不少,如“蜂鸣花蕊香”、“雪尽马蹄轻”、“车动烟尘飞”等等。其中一份作业是“龙降风雨跟”,在课堂一同鉴赏时,有同学认为“龙腾”胜于“龙降”,但“腾”与“起”近义,遭否定。有同学觉得鹰是真实的,而龙是神话的,不如改“龙降”为“虎啸”,接着大家想到虎吼声若沉雷,山鸣谷应,故再将“风雨”改为“风雷”,“跟”改为“生”。
这样的“炼字”训练,同学们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自我完善的欲望,深深地投入到字、词、句的建构中,效果相当得好。
四、以激励增强自学原动力
(一)在适当时机与同学们谈论古人的故事,如解晋、纪晓岚等的对联趣事,李白、杜牧、坡等的赋诗逸事,拉近与古人的距离,展示古诗文的魅力,制造同学们的偶像效应。
(二)对好作品、好作者给予夸张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不断以成就感诱发同学们的上进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奇文共赏”,在手抄报选录,推荐到校园报发表等等。
(三)指出学习古诗文对创作现代文的功效。比如有位同学写《珍惜青春》的演讲稿,其中有一段:同学们啊!别让内心的“本拉格寒流”侵扰我们的意志——使本应美丽富饶的海滨风化成沙漠,……天可补,山可移,海可填,但青春之既逝,不可重来,岁月虚度了,天下间哪里有后悔的良药?其他同学听了他的试讲,帮他进行了改良,上面这段将“风化成沙漠”改为“风化成干燥贫瘠的沙漠”,“青春之既逝……良药”改为“青春之既逝,不可重来,岁月之既往,不可复追,天下间又哪里有治疗后悔的良药?”修改之后,演讲起来句式整齐、气韵生动,化普通为神奇。
古诗文,中国文学中的宝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以亲切的心态走进它,它就会向我们展示它的博大、精深、价值、魅力。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之,爱上古诗文,则学好古诗文非唯梦矣。
参考文献:
[1]潘涌,哲思言.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06).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袁行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篇9
一、重拾朗诵
在现代诗歌散文及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或背诵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之前笔者就教于内地一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音像资料在语文课堂很少派上用场,我要么自己朗诵、背诵示范,要么会让朗诵优秀的同学朗诵,都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时,由于学校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到课堂上。也许是出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迷信吧,在近半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而摒弃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传统手段。
记得广东实验中学那次青年老师语文汇报课,我的课题是戴望舒的《雨巷》,我在课堂上先是用多媒体播放了濮存昕的朗诵音像资料《雨巷》,接着就进入了讲解与互动环节,最后又播放了一遍《雨巷》收尾。这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师生好像都没有进入文本,都与诗歌《雨巷》隔着长长的距离,当然也谈不上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整个课堂冷冰冰的。
我很是苦闷。这时备课组的老师们都来安慰我,帮助我。备课长范筠桦老师对我说:“你不是很喜欢朗诵么?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示范朗诵一下,再把学生带入朗诵中去?这样吧,按我的建议,第二天到我的班上试试。”晚上,老师们一起来帮我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天,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投影投射出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雨巷彳亍。简洁地导入课堂后,在忧郁的背景音乐中,我当堂给同学们背诵了《雨巷》,舒缓的节奏、投入的情感、流畅的背诵,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接着,我介绍了自己在背诵过程中对诗歌的体验与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接下来同学们在朗诵后也谈谈自己的体验,一起来探讨老师提出的困惑。同学们在几遍的自由朗诵后,踊跃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对诗人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老师建议大家再朗诵几遍,争取把《雨巷》背诵下来。有几位同学也动情地把《雨巷》背了下来,课堂掌声雷动。这堂课我不仅见到了撑油纸伞的姑娘,见到了诗人,也见到了师生碰撞产生的心灵火花,体验到了课堂独有的意境美。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多媒体播放的名家朗诵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资料而已,它是不能取代师生的亲身体验的。当老师学生亲身朗诵背诵时,就有一个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过程,它迅速地调动了师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多媒体此时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我以后就给自己定了个规定:一定要重拾示读,凡是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也一定要能背下来并在课堂上背诵示范;凡是优美的诗文,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师生充分地朗诵。并且,在师生朗诵时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师生对课文交流与理解地逐步深入,适时地间隔反复朗诵,使朗诵推动课堂的进程,提升课堂的语文韵味。
当我与学生动情地唱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时,不但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学生也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深深被课堂的气氛感染。我想,能够较好地把握朗诵、背诵,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在。
二、重拾板书
笔者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语文时,发现教学处评教项目中有一条就是该老师能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及课件进行教学。为此,我花了不少精力做课件,力求把教学内容都呈现在PPT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着课件为依托展开。课堂上,每到老师讲解或下结论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看投影,PPT有详细的呈现”。老师静默地等着同学们看投影。整堂课下来,我没有写过板书,也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我老想着展示课件,同学们也老是盯着投影看结果,课堂讨论交流冷淡,总感觉老师与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
带着困惑,我有幸能够去聆听老省实语文教师的课。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我发现这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有不少共性:老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课堂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虽然投影及PPT也用,但一般只是在需要呈现辅助教学的资料时才使用。师生们的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学生的见地不凡,富于个性;老师的点拨巧妙风趣,发人深省;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写在黑板上,粉笔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上品。老师的板书干净利落地呈现着课堂的思路和重难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积极而简练。经过这些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我也开始重视板书,重拾板书,苦练粉笔字,终于走出了被课件牵制的困境。
我这里想以自己2007-2008学年的一堂经验交流课为例来谈谈重拾板书后的收获。我的课题是古诗文《离骚》,这堂课课前曾受到老教师的点拨。我首先通过PPT呈现课文的背景,然后是深情地背诵,再简洁地导入到课堂的核心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本围绕着“路修远”和“吾求索”展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并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找到的诗句写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此时,我已经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分左右各一句写在黑板上。经过师生们积极的讨论发言,找到的诗句被大家推荐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工整地写在了黑板相应的位置。师生优美的板书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整堂课的生成过程。我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绝大部分也做得工工整整。
课后佛山一位教研员评价这堂课为:整个的课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一种充实的被提升的感觉。该老师并没因为有投影而废弃板书,相反却牢牢地把握利用板书阵地展开教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那一天,我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写道:其实板书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板书、优美的粉笔字,不但能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而且颇能体现书法的魅力,展示语文老师的个人才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是,板书的过程是语文课堂生成的过程,是师生课堂交流碰撞的结晶,它充分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课堂有了板书,学生课堂做笔记就有了依据和保障。所以,板书是师生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自己依赖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板书逐渐变得简单粗糙,甚至淡出了自己的语文课堂。由于PPT复制方便,不少学生更多地依赖课件,连课堂笔记也懒得做了。通过投影及课件展开语文教学尽管给自己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不可否认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语文课堂师生不板书,不做笔记,过多的机械操作必然削弱语文课堂的生命生成过程,语文老师将丧失展示个人才情的板书阵地,学生也将失去提高笔记能力的机会,降低掌握课堂内容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也将大大受损。
板书在备课时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在黑板上,课堂的每个主要环节,要提纲式的简洁地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师生在课堂要交流的核心问题,在黑板上要醒目地呈现出来。最后,师生就核心问题交流的观点与结论则有条理地写在核心问题的下方。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做笔记也更容易。另外,对于要强调的重难点,采用红色粉笔写出或做标志,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板书不是越多越好,把关键词找准,简洁明了地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就好。
篇10
【关键词】高中 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0-02
一 从教师层面谈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王国”,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然而,考察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越来越多的学生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而学习诗歌,我们的诗歌教学也背离了我们的传统,现在诗歌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层面的因素:
1.认识不到位
很多老师也不过是把诗歌当做高考的必考内容,仅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读几首诗歌,无疑将诗词教学淡化了,使得学生也有了为了考试而学的功利心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太窄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1~5册课本,5册书中的古诗词有:《琵琶行(并序)》、古诗二首(《氓》《行行重行行》)、《兰亭集序》、宋词二首、《滕王阁序》、《离骚》、《孔雀东南飞》、唐诗三首。课本中的篇目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只接触课本中有限的诗词,而课外的基本不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一味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所谓的鉴赏方法。并且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鉴赏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老师的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有了厌学情绪!
3.教学方式单一
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先介绍作者和背景,接着读两遍诗歌,就开始分析内容,而且是逐字逐句地分析,然后是赏析情感,最后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几乎不管是什么诗词,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而整个过程中,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只要跟着记、读、听、背就行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根本无法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更不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多时候学生对作品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老师却已经结束了教学。
二 解决教师层面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言以蔽之,目前诗歌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故而老师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仍不能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分数,更不能起到熏陶学生的效果。针对这种现状,我在诗歌教学上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做了尝试:
1.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激情教学
情感是诗歌中最本质的东西,换句话说,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诗歌中都饱含着诗人热烈的情感,没有情感,诗歌就失去了价值。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歌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达到彼此合一的境界,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熏染。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魅力。而诗歌教学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和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个性的诗人,再加上应试压力使得教师在实践中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无法找到古诗词教育中情感倾注的突破口,很少能激起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情况下,老师只能依赖教参,从各种教参中拼凑各种理解与认识,课堂上多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了,或是干脆放给学生读读背背,根本没有激情,学生也就难免会昏昏欲睡了。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先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才能摆脱对教参的依赖,激情教学。
2.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是只讲课本中有的诗歌,学生的学习是断断续续的。而教学也是片段性的,无法构建诗歌学习的体系。不妨将诗词教学看做是一项研究性的学习,将诗歌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第一,高一阶段,以背诵的方式进行量的积累。俗话说:有量变才会有质变。每个班放一本《古诗文背诵》,利用语文早读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往小黑板上抄写,然后进行背诵,还要抄到各自的诗歌积累本上,当天上课时,师生还可以齐读、齐背,让语文课堂时时有朗朗的读诗声。这样一周下来学生可以积累两到三首诗歌。这个阶段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会赏析,更别拿各种诗歌题目来考查学生。为了更好地鼓励、督促学生,也必须有评价机制,评价方式主要是激发兴趣,常用的是诗歌朗诵比赛、十分钟名句默写竞赛、小组间对诗比赛,因为这些活动趣味性较强,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高二阶段,引导学生正确鉴赏诗词。在平时积累的前提下,开设《唐诗宋词》选修课,开始就诗歌鉴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不急于教学生如何做题,也不急于灌输解诗歌鉴赏题的方法与思路。而是做好三方面的引导:首先,引领学生了解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术语,如诗歌意象、意境、抒情主人公、抒情方式、 艺术特色等。其次,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欣赏,诗歌欣赏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整体美,不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