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范文

时间:2023-03-28 04: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这句话出自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

韩信,汉族,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双反”只是导火索

从现象上看,是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才导致了尚德破产。

2011年10月中旬,美国开启了对华光伏“双反”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针对中国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

随后,欧盟也对中国光伏产品挥起大棒。2012年9月初,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

资料显示,在2011年美国“双反”时,国内就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由于中国光伏出口欧洲市场高达70%,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更是致命性的。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退市警告。

把中国产品的命运与海外市场捆绑在一块,本身早就埋下了隐患。

中国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品牌也是不同凡响,占全球前十名的大半数,技术上也过得去,依旧生存艰难是因为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原料、技术、市场等“三头在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三头落空”。加上国内数百家光伏企业一哄而上,挤在国际市场中,其生存境遇也就可想而知。

而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光伏产业又缺少定价权。一旦欧美经济陷入衰退,加强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光伏产业必遭灭顶之灾。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外市场成就了尚德的光伏帝业,也将其送上不归路。

施老大的浮躁

从施正荣本人来说,在“老大心态”驱使下,盲目扩张企业的规模,在2005年年底到2008年短短3年时间内,尚德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攀升至1000兆瓦,2012年又达到2500兆瓦,由业内小儿科一跃而成全球第一。

在此期间,施正荣又有许多重大投资失误:先是在成都启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半途而废,后又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5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工厂打水漂,再后来与美国MEMC公司的长期合同违约损失2.12亿美元,而耗资1.07亿美元收购日本MSK公司股权后并未赚到钱。

心浮气躁的施正荣没能压得住企业的脚步,尚德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最终栽倒在市场陷阱中。

8年前,施正荣在纽交所敲响了尚德电力的上市钟声,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施正荣则在次年被评为中国首富。

可是8年后的今天,江河日下,尚德被国际评级机构抛弃,尚德股价被评级为0,上市主体无锡尚德宣告破产重整,施正荣则被董事会免去董事长职务,又被“诈捐”“利益输送”“转移资产”等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缠身。

各方也应忏悔

而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之下,有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项目,加上光伏大佬的名号,当地9家银行一窝蜂地将贷款送上门,银行成了尚德的提款机。而一个时期内,尚德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1%,银行方面却浑然不觉尚德光鲜外表下潜藏的危机,仍然一个劲地将贷款往施正荣手中塞,生怕冷落了这棵摇钱树而错过发财的机会。

尚德破产,银行需要忏悔。如果不是银行方面的“慷慨”,尚德能够这么轻而易举地从银行获得贷款,拥有如此庞大的流动性,说不定就不会盲目扩张,也不会有今天71亿元银行贷款还贷无门的后患。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是不民政部门。银行的天性是嫌穷爱富,哪家企业发达了,便蜂拥而上,抢着放贷;而企业一旦走下坡路,银行又立马拉下脸来逼债,全然不顾“热恋”时的情义。

而更应当忏悔的是地方政府。盛极而衰,中国光伏产业何以沦落至此?政府的溺爱难辞其咎。政府的身影在整个光伏产业的兴衰过程中不断晃动。政府不但一手将这个行业捧大,给予该产业各种特殊的政策优惠,而在其产能过剩时又没能及时合理引导,反而继续怂恿其扩张,并提供各种支持。

而且政府往往主导产业发展,而不是通过市场调节,顺其自然,政府的“手”有时会乱动。用“烈火烹油”来形容当初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不为过。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企业从2008年不足百家发展到400多家,按照全球的装机产能,即使加上国内的那部分,再把全球的光伏电池的需求量都包揽下来,不用说消化一半产能,1/3也用不了,产能严重过剩。

而这种过剩,既是市场性过剩,又是体制性过剩。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产能过剩外,我国工业产能的过快扩张还与投资体制转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以及以GDP为驱动力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密切相关。

如果政府的“手”不加节制,不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不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体制改革,而总是由政府指手画脚干预企业发展,尚德危局就不会是个案。

施正荣这位“光伏英雄”已经倒下,尚德的教训也不是他一个人在忏悔。只要各方能从忏悔中悟出点道理,理性善待光伏等朝阳产业乃至中国制造,太阳照样会对其露出灿烂的笑脸。

案例经典

点评:

近日,我国最大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以至于被誉为“朝阳产业”的光伏产业遭到颠覆性打击。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已占据全球行业技术前沿阵地,许多技术已是世界领先,高屋建瓴,有气势也有希望。

从成本核算角度来看,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而化石能源的成本在不断上升。目前,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美国部分州,已实现或接近“电网平价”。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作为雾霾的重要制造者,火电厂未来肯定要受到限制。加快发展光伏产业,不仅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也有助于缓解和消除雾霾天气等问题。

从政策扶持角度来看,我国政府正积极谋划“光伏下乡”计划。据悉,工信部正在牵头组织制定一项主题为“光伏下乡”的计划,旨在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

尚德破产重整之后,我国光伏产业已进入救赎期,要让朝阳产业重新恢复青春朝气,各方必须密切配合。令人欣慰的是,银行并没有对光伏业失去信心。

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国内光伏产品制造商晶科能源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一项为期15年总计5800万美元的贷款协议,将用于发展其国内光伏能源项目。这表明,当银行向尚德“逼债”时,并没有对光伏业失去信心。

篇3

南京的山水以及人文不同于江北的家乡。一样的季节,却水汽更浓;一样的花草,却平添几分香柔;一样的城市,也更添几分厚重。即使你反复来过,迷离在这个城市的烟波阡陌中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烟雨作伴,踏上这块土地,我们已经找不到吴宫花草和明祖殿堂,雕栏玉砌也被现代文明的水泥钢筋压碎了。在我们的梦里,在雨后的霞辉泻溢下,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南京也应是华夏文明的历史集散码头。虽然,屠城血影、狎妓逸、败走麦城至今还给石头古城背着屈辱的印记。至少,我们知道这里曾经是那么的辉煌过。中原大地古代文明的中心蔓延到江南,这里是王朝最集中的地方。南京作为华夏古文明的坐标之一突兀而立于江南之洲。

石头虎踞的辉煌,诱发寻古的幽思;雕栏玉砌的烟硝,萌生秋月的唱挽。或许,正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流连着辉煌与败落,文明与野蛮,不屈与偏安溅染成这块土地的主色调。这里金陵山城的豪宕之气铸就了几朝霸主,也是这里的烟雨飘摇,春花秋月,使得江山几经易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只是不解,既然有钟山龙蟠、帝王之宅之上风,有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美名,有可以追溯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而江山的兴旺,为什么不能长久于这青山秀水之处呢?

篇4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或整合。具体的说是指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从金融创新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创新的主题是金融机构,比如像投资银行,好多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都来自于投资银行家之手;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赢利和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金融机构的利润的最大化;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

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70年代全面展开,80年代最为活跃,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显著特征。

金融创新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时展的要求,正是有这种需求,才导致了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求避免风险的愿望增加,希望自己的财富在保值的基础上能实现更大幅度的升值,即人们的理财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资产的日益增加又导致了金融创新。

制度的改革也是金融创新的一大原因。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视为金融创新,如存款保险制度也是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创新,这一点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客观上要求金融业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性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也是为了降低交易的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有些金融创新就是对科技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像金融互换算是一种在这种原因下出现的创新的,互换后的双方都降低了融资成本。

金融创新同样需要技术的支撑,没有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恐怕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吧,并不能运用到实际中。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也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电脑和电信设备的新发明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早期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韩农和麦道威。经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新技术的采用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金融工程来源于金融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高级阶段。

金融工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由于它的强大功能,它的发展速度却相当的快。它的功能有:

1.套期保值,也称为对冲交易,当一个经济主体暴露于某种价格风险时,可以通过持有相反交易部位的某种保值工具而消除风险。

2.投机,投机者通过对未来资产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采取适当的投资行为来获取利润。

3.套利,套利是指利用证券组合的方式获取无风险利润。当金融市场存在错误定价时,就会产生套利机会。金融工程可以通过构造一些特定的策略易而从中获利。

4.构造,通过金融工程,可以对特定的交易或风险暴露进行从新安排,使其具备新的特性。例如,通过利率互换,可以把固定利率负债转换为浮动利率负债。金融工程的发展融合了信息科学、工程技术、金融理论与金融实务等诸多方面,推进了金融技术、金融创新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金融工程所使用的金融工具,既包括各种现货金融工具,像股票、债券等,也包括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像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是;其价值随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较少的净投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产品特性复杂;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在未来日期结算。

正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些特征,使金融创新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这把剑是好剑,但要看你怎么去挥,挥得好的话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挥不好,却有很大的可能伤到自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高盛崛起为全球顶级投行?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经历了140年磨难岁月却屹立不倒?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赢利最高、财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我想金融创新功不可没,正是因为高盛很好的运用了金融创新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才使自己站的更稳,走的更远。我们在羡慕高盛的时候,却又不得不为雷曼兄弟的倒闭感到惋惜。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正式申请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所规定的程序破产,即所谓破产保护。雷曼兄弟公司,作为曾经在美国金融界中叱咤风云的巨人,在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无奈破产,恐怕它的破产,金融创新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用我们古语说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篇5

投资失败或遭受挫折并不稀奇,但令人不解的是,竟会有这样的“人为”情形发生,所以心理备受冲击。上述例子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并不少见。我入职场已25年有余,所接触的业内同行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投资失败与挫折令人颇费思量。最近,不论在台湾地区或在大陆,所看到的、听到的,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所以想在投资上就此话题与大家交流。

人为造假莫盲从

在台湾地区,至今已经发生过多起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利用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名义,造假账、虚报营业额或利润,甚至转移公司资产到个人名下等匪夷所思的不法行为。同样,在大陆,以A股的发展势头,一定会有不少骗子想到“印股票”来圈钱的方法,再加上目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在人力、物力上不足,发生一些股市欺诈大案并不稀奇。在这里,郑重提醒所有读者,如果在投资时点或战术上出错,损失不过是10%或20%,但如果跟随某些“老师”投资很奇怪的公司,则有可能导致所投资的股票变成糊墙纸。不信的话,大家不妨问一下,2001年就套牢的投资者今天解套了没有?

篇6

谈过几次没有结果的恋爱,这种事情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从某种方面来说越过了那些曾经相爱的男人,女人或许才能真正地成长,但有关自己的恋爱史和前任的种种情况,女人都不该在现任面前多说,而且说得越少越好。男人如果在女人面前炫耀恋爱史,多半女人会就此认定他花心从而选择放弃,能有勇气享有他“阅尽千山”后才有的“独有情钟”的女人很少,男人在这方面的大度精神就更是稀缺了。

很会玩

男人一旦爱上女人,几乎都不喜欢她很会玩,女人的“很会玩”里不管玩的是什么,在男人心里都代表着一丝张扬和疯狂,除了他也只是喜欢跟你“玩”,或是你只陪他“玩”。当然,这不是让女人学着去装“淑女”,但如果“非主流”一般也都会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里面爱情的成分不可能太多,何况谁也没办法一辈子都“非主流”。即便你喜欢玩,也应该去玩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日日逛街、夜夜泡吧、K歌,这些事情就算女人很拿手也不要在男人面前大“秀”特“秀”,男人一般不把这样的女人太当回事。

学历高

现在“学历”这件事已经基本上算不上什么优势了,何况学历和能力修养一直就不能成正比,用博士学位或是几门外语在男人面前作秀卖弄,几乎都会适得其反。男人是视觉动物,能吸引他的从来只是第一眼看过去的漂亮,谁也不可能先爱上某个女人的头脑,而且学历高并不代表着情商高,更多的时候倒是多了些盲目自大清高。不能否认这依旧是个男权的社会,女人的挑战一直就是举步维艰,而那些自己做得优秀、成功又能驾驭男人的女人,或许不是学历高的但一定是情商高的,能够把握情感的收放,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收入好

不要在男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经济状况,有能力的男人根本不在乎女人的收入多少,他更关心的是你工作上是否太努力、辛苦,还是已经坚硬成不可一日无权的“大女人”。没能力的男人才会在你的收入面前暗咽口水,他会生出“少奋斗10年”的想法,正好跟你来个“将计就计”。那种总是让男人埋单的女人当然未必会得到爱情,但总是和男人分得很清楚,事事都要和男人“AA”制的女人,也不会得到男人的关爱。女人的独立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在情感面前钱的因素也很重要,有时候几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篇7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许多人把《艺术家》看作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篇8

武小锋的经历让人联想到他那街头卖肉的师兄陆步轩。陆步轩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失业后在西安开店卖起肉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屠夫。结果,“北大才子卖肉”的新闻经传媒一炒,陆步轩便一夜之间“名满天下”,不仅成了公众人物,还出版了回忆录……

从陆步轩卖肉到武小锋卖糖葫芦,不由得令人想起娱乐圈中早已司空见惯的“炒八卦”。明星们或江郎才尽,或黔驴技穷,总之人气不行了,便会让“狗崽队”曝出一些绯闻或艳史,经“娱记”们一炒,人气立马倍增。没想到如今某些“才子”们竟然也学会了这一招,一旦涉世受挫或是遭到社会冷遇,便去大街上卖肉、卖糖葫芦,甚至做乞丐(当然不会忘了扛着某某大学的招牌),然后借媒体一炒,瞬间便能够峰回路转甚至功成名就了。当然,与“八卦明星”一样,这些才子中的另类便从此打上了“八卦才子”的烙印。

时下,媒体对“八卦才子”的谴责之声早已不绝于耳。然而,我们真的能够把责任全都推给“八卦才子”们而一谴了之吗?问题恐怕远没有这么简单。

先说媒体。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才子”们即使想“八卦”也是上天无路。更何况大多数“才子”本无“八卦”的初衷,只因世事艰难,为了生计暂且屈尊低就谋生而已。就拿陆步轩卖肉来说吧,失业后的陆步轩事实上已经成了“低保人员”,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以卖肉为生。这本是件无可厚非且无须大惊小怪的事,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老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改行行为,但在媒体“人咬狗”式的新闻炒作之下,陆步轩便“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夜之间成了举世闻名的“八卦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媒体将他逼上梁山的。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将“才子”们捧上天之后,又连篇累牍地谴责、暴风骤雨般抨击“才子”们“八卦”行径的,还是我们的媒体。这就很有点“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意味了。

试问:古时的刘备可以卖鞋,朱元璋可以要饭,就连孔圣人也可以做“仓库保管员”,如今的才子们又何尝不可以去卖肉、卖糖葫芦呢!如此看来,倒是我们的媒体有点少见多怪了。

再说某些企事业单位。如果不是这些“求贤若渴”的企事业单位的热烈响应和积极配合,纵使媒体再怎么炒作,“才子”们想“八卦”也不过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得空欢喜一场。武小锋卖糖葫芦被媒体炒作之后,鞍山某医疗企业竟然“破例”免除试用期,直接任命武小锋为“科研所助理”,且一步到位享受“教授级待遇”。这家企业不惜“三顾茅庐”的“挖武”之举,和与武小锋卖糖葫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人才政策”,给企业带来的何止是用金钱能够计算的广告效应,更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堂皇桂冠。显然,这种“黄雀式”的“八卦企业”才是真正的“炒八卦”的高手和赢家,“才子”们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棋子。

篇9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使舒蕾一举登上洗发水品牌前三名的绕开经销商自建分销网络自建分公司的通路策略也将丝宝集团拖入了失败的深渊:销售结构庞大,销售人员众多,销售费用高昂,管理难度加大,这些使舒蕾品牌从颠峰急剧下落。

纵观舒蕾从上升到急剧失落的过程,原因很多,就像有些人分析的比如终端费用黑洞,人员失去控制,组织机构臃肿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表象,最核心的原因是:

舒蕾抛弃了经销商造成了终端策略的失灵。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抛开经销商做市场,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因为:

1、中国市场错综复杂,必须适应当地化的销售方式,而经销商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

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一个省有时候甚至比欧洲一个国家的情况更复杂。可以这么说,中国只有上海是国际化竞争,北京、广州、深圳的一线城市是次国际化竞争,其余的沈阳、大连、青岛等省会城市和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称城市是国内竞争,有些地级市和县城是区域竞争,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更小氛围的区域竞争。一个中国的情况比欧洲+美国+日本的竞争情况更复杂。

因为区域的差异性,渠道选择、广告形式、分销技术等都需要有差异。这些情况,企业直接掌握一是需要时间,要靠“交学费”来完成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而经销商因为在本地做生意良久,能为企业节省时间和金钱。

2、企业直做终端,如果控制力不足,费用黑洞巨大。

做卖场和超市的人都知道,卖场和超市费用很多,什么进场费、条码费、堆头费、店庆费、广告费等等,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压得企业喘不过来气。但其实经常与卖场打交道的人都知道,这里面起码1/2以上都是可以省的。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在全国做几千上万个终端,需要什么样的控制力才能把握这些费用不是被业务人员吃掉?企业直做终端牵涉的精力和人员管理难度都大大翻倍,在很多国内企业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时候,这些终端费用被业务人员吃掉的可能性极大,销售费用自然就上去了。

3、没有经销商的支持,企业资金链极易断裂

篇10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保健品是一个高危行业,成功容易立身难,生命周期很短。这句话本身只说出了这个行业的现象,而没有指出他的本质根源,如果说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呈现出某种倾向性病态的话,其根源就在于保健品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恶性透支,拒绝已经成为对付失去信任的保健品行业的最好办法,而败坏保健品信誉的罪魁祸首主要是狂轰滥炸的广告。

1994年夏天,只要你打开电视,便随处可见沈阳飞龙的广告,中央台的黄金节目之后,天气预报的画面,无不是沈阳飞龙的身影。同年加入广告大战的还有巨人脑黄金,电视、报纸,还有街头传单,呈全方位立体轰炸态势,学生的书包、自行车车栏都成了散发传单者的瞄准方向。三株帝国也紧随其后,把垃圾广告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农村的厕所墙壁几乎在一夜之间全被涮上了三株口服液的广告,其广告文案中甚至出现了“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江湖郎中口号……

面对这些令人生厌的街头巷尾的游说广告,保健品最初建立起来的信誉度便瞬间被地毯式广告轰炸得体无完肤,而当初也正是这种广告托起了沈阳飞龙、三株帝国和太阳神的大厦,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费高达销售额的40%以上。有的保健品企业在最初上市时,甚至不计成本,将销售收入100%用在广告宣传上。实际情况也是:近两年国内保健品在各行业中,广告投入一直稳居前三位。

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调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这些虚假宣传常用5种手段:一是夸大其辞,宣扬包治百病,或是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功效;二是生造概念,大肆炒作;三是虚假承诺,无法兑现;四是乔装打扮,旧药新卖;五是勾结权威,欺骗消费者。

广告维系的信誉度十分脆弱,年销售额在83亿的三株帝国就是在一个老汉的偶然死亡中轰然倒塌的……

“概念先行是保健品造势的法宝,却也成为其短命的硬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研究所副所长陶虹一针见血地道出保健品短命的天机,而这种概念也恰如一个恶咒使几乎所有的保健品难逃厄运。 扶正保健品市场的天平

保健品市场具有典型的“两高一低”综合症,两高指利润回报高、广告投入高,一低指科研投入低。一项调查显示,1986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销售额为20亿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00亿元。保健品行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如此飞速的增长,固然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但高利润才是一拥而上的最大驱动力,一般的保健产品利润在200-500%。

正因为高额利润的诱惑,使得很多精明的商家采取急功近利的急躁冒进举动,他们迷信广告的魔力,轻视产品的科技投入。两味中药再加一点白糖水就是新产品,乔装打扮一番便鼓噪着隆重推向市场;有的甚至只要换一下标签,换一个新概念便成为新卖点。有关资料显示:保健品行业的平均科技投入仅为广告投入的1/4甚至更低,目前国内市场的4000多种保健品有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因此只有扶正保健品市场的天平,加大科技投入,调整发展战略,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走向高层次的技术战和服务战,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保健品行业由广告一条腿走路,改为服务和科技开发两条腿走路,才能维持整个行业的平衡,才能恢复市场消费信心。

据了解: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22项保健品功能中,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能的产品就占全部产品的2/3,而原材料也多集中在灵芝、人参、蜂胶、银杏、鱼油、螺旋藻等上面。但每家公司在产品上市时都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头衔和概念外衣,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在消费日趋理性的大趋势下,保健品市场便出现了“伪疲软”和“假萎缩”状态,使销售一落千丈,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保健品市场亟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保健品市场的混乱也引起了国家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人大代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责问:“凭什么鞋子里加上几块磁片就能治病?”“蜂蜜加红塘水就能补脑强身,治这治那,售价百倍?”

“保健品广告成为各种媒体广告的独角戏了!”

在此巨大压力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1月10日下发了国药鉴械[2002]8号文《关于停止有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的通知》。通知规定:2001年12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日常生活用品不作为医疗器械审批的通知》(国药监械[2001]575号)规定“凡属于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如衣服、帽子、鞋、袜、手镯、耳环等产品,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均不得作为医疗器械受理审批。企业也不得宣传产品的治疗、诊断功能。”通知要求,自本通知之日起,停止相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批;还规定,对已经审查批准的相关产品医疗器械广告,广告的截止时间为2002年3月1日。这表明国家职能部门一方面严格控制保健品的审批,另一方面给保健品企业在广告上上“紧箍咒”。 保健品行业 馅饼有多大

尽管目前的保健品市场呈现“伪疲软”状态,但实际上,我国的保健品行业的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首先国家宏观经济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在增长,居民收入增多,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为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装上了发动机,中国日趋凸现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又为保健品提供了油田。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保健品行业的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元,并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使这一美好的广阔前景变为现实,就必须进行市场整顿,创造适合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就必须有所为,199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有关保健品管理条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条例中存在着许多盲点。如:对生产企业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人员的要求等 急待完善。同时加强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2001年是国家对药品市场加强管理的一年,因此今年国家监管的重点无疑会转到保健品行业上来。专家们指出,保健品的审批制度应借鉴医药审批办法,组织各方专家共同探讨论证,制定科学规范的审批标准和流程,以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同时还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并引入监督机制,杜绝“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不规范操作。

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国际级大财团也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如葛兰素史克合并后开始在广东试水保健品业,要知道,它的保健品销售约占全球销售总额的15%。葛兰素史克中国区总裁保罗·卡特(Paulr·Carter)表示:“先在广东做一个试点,看大众消费品市场怎样,如果势头很好的话,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将全面铺开。”如果其试点成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便又多了一支新军。 分不均的蛋糕: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有个女孩叫安利

在美国,有一家专门从事直销的公司叫安利,安利在中国的7年发展史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变数,安利的第一个困扰就来自它不知如何把自己的直销模式与中国政府打击的非法传销解释清楚。在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中,安利是最直接的受害者。1998年,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陷入7年中的低谷,并不得不进行整改;1999年,安利提出10项振兴计划,开始新的模式探讨;2000年,整改后的安利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24亿元的销售额。安利华南区总经理陈朝龙说:“这得益于我们的新产品策略,整个公司成长最快和份额最大的业务就是纽崔莱营养食品,它占了销售额的50%。”

众所周知,安利的纽崔莱其实是一种保健概念食品,它不是以广告营销为主导,而是广告+直销方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广告——也是安利几十年来第一次投入具体的产品广告,很明显,安利在推销纽崔莱时,对其本身来说是一个破例,但对整个保健品行业来说,服务和直销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至少它的行业具有政策意义下的合法性,这是否意味着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营销躁动之后的理性回归,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安利去年在中国的营业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

(二)怀汉新没能熬过这个并不寒冷的冬天

元月14日,“太阳神换了新东家”的消息在香港各大媒体沸沸扬扬传播开来。报道说:保健品大王中国太阳神控股权出现了变动,曼盛生物科技创办人劳玉仪向太阳神原主席兼大股东怀汉新收购其手上持有的4.15亿股股份。约占公司现有股50.91%的权益,怀汉新的股份锐减到22.7%。按照双方的转让协议,太阳神的股票每股仅折价0.072元,因此曼盛以2988万元的“低价”就获得了对太阳神的控股权。当然,劳玉仪也顺理成章地取代怀汉新,出任董事会主席。而仅在此前4个月,怀汉新还雄心勃勃地对外宣称:“最迟在2002年初,企业内部调整基本结束”,“整体复兴方案正在起草之中”。

自太阳神在1995年上市以来,其经营状况就连续走弱,但怀汉新屡战屡败,至2001年9月,其亏损仍高达5570万元。太阳神主营的保健品已日薄西山,新开发的补钙和减肥品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年销量只有2000万左右,无法续写太阳神当年在大陆创造的神话。豪言壮语犹在耳边,太阳神却已物是人非,在春节来临之前,换了门脸。

显然,在保健品大王相继倒下的阴影里,太阳神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沈阳飞龙从崛起到没落前后为5年时间。

巨人脑黄金风暴只刮了两年左右便淡然出局。

其后的三株帝国,在兴盛了三年之后,也轰然倾覆。

……

而太阳神不过是这幕连续剧中的一个剧情而己。

太阳神的陨落令许多人感到突然和震惊,但这背后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的空间。 保健品——欲罢不能的爱

太阳神从1988年创业到1993年成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在鼎盛时期,太阳神的年销售额一度达到13亿元,但在香港上市后,太阳神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几步主要错棋表现在盲目进行石油和电脑等20多个项目的盲目扩张——资金的分散降低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1997年,太阳神进行战略收缩。1998年,怀汉新曾提出“9条反省”,从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然而这些仍难挽太阳神的颓势。怀汉新坦言“太阳神前期由于个人作用很大,到后期导致员工的依赖很大。一个企业的老总的主观意念太强,员工的主动参与性便不容易嫁接到企业里来。”

事实上,除了复杂的内部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外,整个保健品市场的低迷是造成怀汉新屡战屡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太阳神常务副总经理潘皓皓表示:“无论是新的股东还是老的股东,认准的不是我应该做什么产品,而应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保健品应该过渡到第三代——发挥中草药的优势,而养生产业将是主要发展方向,在谈到“太太药业”的优良业绩时,他说:“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资本运营,它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