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陵渡范文

时间:2023-04-07 16:0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题金陵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零星贩毒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22-01

一、互联网背景下治理零星贩毒中存在的问题

(一)打击不力助长了零星贩毒高发

1.零星贩毒活动打击不力。零星贩毒犯罪活动中交易量小、涉案毒资少,侦查机关往往对于零星贩毒犯罪活动在完成考核任务后疏于打击。因零星贩毒案件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实际缴获和毒资较少,产出与投入之间比例小,司法实践中往往呈现出疏于打击、打击不力的局面。

2.大宗贩毒屡禁不止。大宗贩毒犯罪活动在当前严厉打击犯罪的态势下屡禁不止,持续影响零星贩毒犯罪活动。

(二)调查取证困难

传统零星贩毒中,买卖双方和毒资的交换过程短暂迅速,人赃俱获的时机短暂,取证困难;同时这种犯罪活动惯用“人货分离”的方式进行交易,即使特情耳目提前反映,侦查机关在毒贩选择的空旷处或人员密集场所难以及时获取证据。而毒贩和吸毒者一般互称绰号,隐瞒其真实身份,令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更加困难,使得案件定性困难,侦查机关难以对零星贩毒犯罪活动进行有效打击。

(三)特殊人群零星贩毒难以打击

传染性疾病患者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只要其中一人零星贩毒没有被依法关押,继续从事零星贩毒,对其他传染性疾病患者等起到了示范效应就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再加上具有暴利特点,使得零星贩毒在个别地区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中间成为其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当前零星贩毒治理困难的原因

(一)对零星贩毒重视不够

侦查机关对零星贩毒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侦办零星贩毒案件重视不够,导致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呈现出打击不力的局面。

(二)预防工作薄弱

预防工作薄弱加剧了零星贩毒的高发态势。预防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犯罪重新蔓延发展而积极进行中,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低的状况,我国预防工作一直比较薄弱。预防控制工作体制不健全,预防工作薄弱,部分群众难以拒绝,滋生吸毒行为,对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零星贩毒的产生。同时,互联网、物流等行业预防工作空白,借助互联网、物流等形式的零星贩毒活动发展较快。

(三)对零星贩毒犯罪规律认识不足

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难于发现零星贩毒活动,即使发现零星贩毒活动,因对其犯罪规律认识不足,证据难于获得,对该类案件难于定性,形成零星贩毒活动在司法实践中呈高发状态且难于打击的局面。

(四)证据规格未明确

零星贩毒案件证据规格未明确,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未达成一致,导致司法实践中零星贩毒处罚轻的问题。

(五)特殊人群难于羁押

特殊人群零星贩毒问题突出,皆因法律对其强制措施规定特殊(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难于对其进行羁押,无法保证对特殊人群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特殊人群因其是残疾人、孕妇、艾滋病人等,法律地位特殊,但因医疗、监护等场所设施功能不健全,司法实践中,不能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无法对其管控;而特殊人群多数为外流人员,司法机关跨区域协作不畅,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难以有效实施,这部分人继续从事零星贩毒等犯罪活动,从而出现“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突出。

三、互联网背景下零星贩毒的治理对策

(一)司法机关要高度重视零星贩毒问题

各级司法机关要高度重视零星贩毒问题,认识零星贩毒的社会危害性。尤其是禁毒一线执法人员要高度重视,理解零星贩毒案件侦查是犯罪侦查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要重视大宗贩毒案件的侦查,更要重视零星贩毒案件的侦查。

(二)完善打击零星贩毒工作机制

各级司法机关的决策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零星贩毒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打击零星贩毒工作机制。侦查机关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零星贩毒管辖、协作等侦办管理制度,特别是制定打击处理零星贩毒激励制度,保证持久有效地打击处理零星贩毒犯罪活动。

(三)深入开展预防教育工作

深入开展预防教育工作,缓解当前零星贩毒打击不力的局面。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打击犯罪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社区、家庭中深入开展预防教育工作;在网络上、社会中、企事业单位中形成抵制犯罪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民众、从业人员及青少年的预防教育,真正树立拒绝的意识,有效遏制吸毒人员数量激增现象,萎缩消费市场,遏制犯罪蔓延。

篇2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②,一宿行人自可愁③。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④。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酒肆。其诗闻名于世。后归居曲阿(今江苏丹阳)。有严寿澄校编《张祜诗集》。

注释: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②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③宿: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合,当。④瓜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位于古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因为洲形如瓜,故名“瓜洲”。和西津渡隔江相对。是古代著名的渡口。

翻译: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长江对岸有几点星火闪烁,那可能是瓜洲。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漫游江南时所作,描写江上清丽夜色。是借夜景写客愁的名篇。

首句点题,轻灵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楼”既是诗人当时羁旅夜栖之所,又是诗人愁绪发端之地。

次句直抒感慨,表达诗人一夜未眠之愁情,抒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着痕迹地引人进入真正精彩的妙境――

第三句写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诗人一宿客愁不寐的情形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地将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显得那么浑成无迹。神韵天成。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显得格外明亮,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两三星火”,用笔清婉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星火”已足矣,同时,这“两三星火”也暗示出对岸瓜洲渔民或摆渡人或其他什么人已开始起床点灯准备新的一天劳作的情形,与上句所描述的将晓未晓的情景十分吻合。诗人运思缜密,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启人想象。耐人寻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与首句“金陵津渡”遥相呼应,首尾圆合。自然浑成,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紧扣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景象。以“愁”字贯穿全篇。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画面鲜明,情趣盎然。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结构简约之至,明快之至。

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行人“自可愁”的?

2、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分析其妙处。

3、把第四句中的“星火”换成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好不好?为什么?

篇3

带着这种诧异之情,我又一次投入了她的怀抱,开始了新一轮的心灵感受。

沿着长江路古渡入口处主道西侧的一条青砖路行进,一座白色的女雕塑和四角翘亭映入眼帘。亭的四根柱子上分别题有二幅对联:“京江千载念斯人,唐室无辜遗才女”;“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亭的旁边,全体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女雕塑安然静立在长有睡莲的池塘中,她着古代服饰,面目清秀慈详,目光深邃,神情自若地望着远方。她是谁?与此亭有何关联?我百思不得其解,偶然的目光低视,答案出现了:就在雕塑前方的一块石头上面镌刻着有关女雕塑的介绍,原来是《金缕衣》的作者京江女杜秋娘。

绕过京江亭,穿过石板路,眼前出现一段仿古长廊,端坐在长廊的来烟榭下,呼吸着飘有竹香的气息,顿觉一丝清凉。与长廊一墙之隔的便是利商街,街上的现代饮食居多,沿街向西左拐便道了利群巷,在巷的尽头的一处建筑物上,刻有两幅烫金楹联“生旦净丑说忠烈千秋,鼓罗古琴奏龙凤呈祥”和“舞台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于是便来到了小码头街。

说小码头街是条千年老街一点也不为过,说小码头街是千年古渡的灵魂所在也是理所应当的。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鳞次栉比。尽管有些建筑已修葺一新,但古韵犹存,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建筑风格。漫步在古街上,现代的流行音乐从明清的屋里幽幽游出,在空气中缓缓飘荡;满身锈迹的古玩静静地躺在橱窗里,无声讲叙着历史的变迁;风味小吃的香气随风阵阵直扑鼻间,刺激着食欲;沿途还夹杂着叫卖声、檀香味、油墨香和醋酸味儿,一股脑儿地,在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无时无刻不侵袭着你。

坐在曾经供渡客休息的待渡亭里,想象着古人待渡时的心情,对于游客来说,谓尝不是一种享受和放松。亭内白色大理石上刻画有《西津晓渡图》,抬头南望便是一幅巨大的《西津古渡》青色大理石浮雕,这幅巨雕足以让人领略到当年古渡的盛景了。

拾阶东上,穿过“层峦耸翠”,“一眼看千年”的景点向游人展示了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西津古渡的路面,其中明清时期的是用砖石铺成的,一方面可以看到古渡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明清时古渡的繁华了。唐朝张祜的一首客愁千古杰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诗中所描绘的金陵渡,就位于该景点的正上方。

驻足“飞阁流丹”下,看着眼前这段被滚滚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追寻着先辈勤劳的足迹,此时,脑海里搜索着有关他们千百年来的历史素材,耳畔回响着有关他们千百年来不息劳作的声音:坚实的臂膀,黝黑的身躯,吱吱的车轮,铿锵的吆喝……正是他们的无怨无悔地付出,才造就了西津古渡今天灿烂璀璨的文化。

从“共渡慈航”向东望去,一座建于元朝,江南唯一的喇嘛过街石塔横跨古街的南北两侧,这就是昭关石塔,据说,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就表示你诚心诚意拜佛一次。在石塔的右边是依云台山而建的观音洞和普陀岩,其间供奉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洞内常年香烟氤氲,空气清凉。由于西津渡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依中国传统的风俗,祈祷神灵的庇佑以保一方平安,因此,古街充满着宗教色彩也不足为奇了。然而,光有神灵的庇佑还是不够的,在清代光绪年间,为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救护船只和渡江人,富人们成立的善事机构——救生会——它就在石塔的左面、普陀岩正对面。

走过“同登觉路”左拐,踏下旋梯,一座依山傍水的楼宇便呈现在游人的眼前。一幅“生旦净丑扮观千古英雄,管弦丝竹鸣奏万种风情”的对联似乎在提醒我们,它应该是座戏楼吧。尚清楼以朱红色为基调,显示出吉祥喜庆的气氛。整座楼分上下两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楼前的一泓清池,在暖风的吹拂下微泛涟漪,水晕的规则散去使得数片紧贴水面的睡莲上下有节奏地起伏着,好像风浪中飘荡的小船。水中的金鱼自由自在地尽情畅游着,它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深潜水底,这些可爱的水中精灵宛如夏日夜空里闪闪点缀的繁星,又恰似青草地上盛开的绚丽花朵,在这片属于它们的天地里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欢乐。

篇4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模式;读;悟;拓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9-02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字数虽少,但意象颇多,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宣化区一批教师进行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实践,本着“模式不固式,教学有变式”的思想,提出了以“读、悟、拓”为理念的高效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冀教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为例,谈些做法。

一、读

教师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以读为主线,读中感悟。古诗词不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一读――要读准古诗词的声调。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词的声调,正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得流畅,进而要“多诵遍数”,方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二读――要读准古诗词的节奏。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指导学生按意义单位或音节单位在适当地方用“/”画出古诗词的节拍,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为两个节拍,后者按照音节单位划分为三个节拍。读准节奏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很有好处。

三读――要读准古诗词的语速及语调。

一般而言,若古诗词表达出激动、愉悦、开朗等表示“喜”的情调时,语速应欢快些、高亢些。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阙,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若古诗词表达出痛苦、悲伤、凄惨等表示“悲”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

这只是初读,了解诗词大意。还需精读,品读,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读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诗词的过程,也是理解深化的过程。现以《枫桥夜泊》为例来诠释品读。

(一)一读一品――品物境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到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月亮、乌鸦、白霜、枫树、渔船、灯火……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画面。

(二)再读再品――品情境

诗情寓于景物,要通过景物去想象情景。月――想象――(夜);乌――想象――(孤);霜――想象――(寒);愁眠――想象――(无助)……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几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共鸣,品出了诗情。

(三)三读三品――品意境

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离乡人,心中凄凄惨惨,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步入了物我两忘的情形。此时,一首诗才算被真正读懂了。

二、悟

悟是感悟,领悟。在学习中,怎样能把古诗词读“厚”,让它变得丰满、呈立体是这个环节的关键。

(一)再现形象

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画面的变化过程。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比如《别董大》一诗中,让学生理解“千里黄云”,就是通过形象的描述进行的。

古诗词中许多好词佳句是匠心独运,画意浓浓。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意盎然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雪景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牧歌图,等等,都是神来之笔,诗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填补空白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就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如《村居》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学生就会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补充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三、拓

拓是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寥寥数字的古诗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所以,知识的补充与拓展必不可少。拓展的方法主要有:

(一)从古诗词的诗意着手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材,选择与课本中诗意相关的古诗词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如在教李绅的《古风》一诗时,学生对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很快就明确了,但对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理解就比较困难,教师可及时将诗人聂夷中的《田家》一诗介绍给学生:“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教师适当地对“,秀”等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兴致很高地从中寻找前一首诗所提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理解在“四海无闲田”的情况下,“农夫犹饿死”的原因,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二)从古诗词写法着手进行拓展

教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在朗读诗,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来衬托诗人愁郁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了解张祜的《题金陵渡》。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夜江、星火等来衬托自己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心情。把两首诗作比较,学生便容易发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同的写法,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不同,但因两位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们会有相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