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柳永范文
时间:2023-04-12 09: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望海潮柳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名气很大,他开拓慢词,转变词风,勘称中国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柳永对词的贡献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创作背景
柳永一生大力开拓慢词,柳词中慢词占到十之八九,之后苏轼、陆游等人继起,慢词遂行。慢词的成熟,使词获得了增加表现力的物质基础,得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感情和社会生活,最终发展成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元之曲”并架的‘一代之文学”。不仅如此,柳永还以市井生活人词,打破了唐以来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始终囿于上层社会的享乐及风情的局面,使词返回民间。他精通音律,善于铺陈,语言明白晓畅,并常以理俗语言人词,形成了熔雅俗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从“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侧和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柳永影响之广和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柳永生活在北宋经济繁荣的仁宗时期,其时城市兴起,像杭、沐这样的大城市均规模宏伟、人烟稠密、店铺林立、物资充衍。柳永仕途受挫后,先后多次外出漫游,足迹遍及苏州、扬州、杭州、会稽(含绍兴)、长安、成都等地。这几次漫游,涤荡了词人久困汁京的郁闷,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亦增加了对城市风光的描写,《望海潮·东南形胜》即是此中名篇。
2(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景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作于1003年秋,是柳永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因久不得渴见,便作此词,教歌妓歌于孙何席前,孙折服其文才,于是请其人座。这首词一创作出来,即引起轰动,“流播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不足信,但其影响可见一斑。原词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烧堤沙,怒济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络络钓支莲娃。千漪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贫烟霞。异日国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魔望海潮》这一词牌是柳永首创的。取此名,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放地。
词的上闽写白天的杭州,突出其美丽、富庶。“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指杭州的地理位置;“形胜,,是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而“胜”还有世人瞩目、兴旺发达之意。杭州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的名城: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定名为钱塘县,隋改名杭州,到了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东南名郡。仁宗皇帝曾在诗中称赞它“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江吴都会”,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又因五代吴越建都于此,故称“江吴都会”,一作“三昊都会”,《水经注·浙江水》谓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称三吴。钱塘旧属吴郡!s1。杭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正所谓“钱塘自古繁华”。在这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形成对偶,“东南形胜”是从地理角度写杭州的重要,“江吴都会”是从历史的角度写杭州的悠久,最后以“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很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难怪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句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此句亦是全篇的统领。
接下来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此句就如电影镜头的伸缩,先从远处拍照:城外杨柳含烟,薄雾如纱,彩亭画桥,点缀其间,景色如画。然后镜头慢慢拉近:城内千门万户,微风拂过,帘珑轻摆,透出一派富庶安详的气象。接着,镜头再次拉升,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的场面:城内城外,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写到杭州居民稠密,“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品之总觉太俗;潘间也曾在《酒泉子》一词中赞杭州之美,“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又过于矫饰,都不及柳永此句精练、传神,雅俗共赏。在这一句中,柳永不像前人小令那样,单镜头的表现一刹那的感觉或一事一物,而是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由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又脉络清晰,体现出层次结构的多重性。以上是远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人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水陆交通便利,带来市民的富庶,市场的繁荣:“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巩”,此处泛指珠宝等贵重商品;“罗绮”,泛指纺织品。金银珠宝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续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精美豪华、竞相斗艳。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杭州居民富足、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之景。
上阂中四句写了三个层次,呈总分之势: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繁华”,第二、三句写杭州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由远及近。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人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但是,杭州的最美所在不是她的建筑、财富,也不是钱塘江,而是西湖。她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是杭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西湖,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西湖来作文章了。
下闽写傍晚的西湖,突出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首句便点西湖。西湖旧名钱塘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因此,柳永说“重湖片是指它兼有外湖、里湖之秀 。“嗽”,山峰,“叠嗽”,即重叠的山峰。明丽的湖水倒映着清幽的群峦,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于是作者以“清嘉”给西湖以总的评价:清秀、明丽、浓淡相宜。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上,其与上阅相继,仍是白天的景致;在内容上,却与以下西湖月夜密不可分,过渡巧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湖边桂花飘香,湖中广植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荷花种植广泛;第二层意思是用典,“三秋桂子”隐含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职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这是“用典,,与写实相兼。人神相通的美丽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杭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张本,而“十里荷花”则为下文“采菱俘做伏笔,下文便自然而然地写到西湖的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羌管”,笛子,因其出自羌中,故称羌管。“弄”,吹奏。“晴”,指风和日丽的白天:“泛”,声音飘荡。这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烘托“笙歌盈沸,口夜不停的景象。西湖岸边,笙管悠扬,菱歌回荡,鹤发童颜的老人悠然垂钓,天真烂漫的孩童喧闹嬉戏,一片太平盛世的生动景象,这是杭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是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千骑”,成千的马队。“高牙”,高大的牙旗,指将军用的旗帜,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因此,此句中千骑所簇拥的将军当指孙何。这一句也是概写孙何出人酒肆歌馆时前呼后拥的威风场面。“听箫鼓”、“赏烟霞”道出了孙何的闲情逸志及文人雅士风度。至此作者选取了湖边市民、城中权贵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全文的,柳永不仅工于铺叙,而且更懂得精练,接下来作者就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收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将来将杭州城的美景绘成图画,待到升任京官时,带进中书省和同僚们一起欣赏、夸赞吧!“图”,动词,绘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与其较近,故以凤池代称中书省,此词中又代指朝廷。这两句是祝愿孙何早日升到中央去做官。虽是对孙何的祝愿,但也归到了对杭州的赞美上,首尾圆合,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
篇2
关键词:诵读 古诗词 情
古诗教学容易因为解析而流于琐碎,当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生命被肢解,其本身的美感必将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活力,那么怎样在解析的过程中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呢?笔者认为,朗诵教学的辅助能起到“连珠缀玉”的效果,使得整个作品的语言风格、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得到完整的呈现。可以说,朗诵是从另一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现以本人用诵读法处理《雨霖铃》的教学实例来探讨古诗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此词围绕“多情自古伤离别”写成,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品出一个“多情”的抒情主人公“伤离别”时的情感体验;了解婉约词风尤其是慢词的特点。
那么如何通过诵读法达到教学目标呢?
首先,明确背景,自由泛读。在《雨霖铃》的教学中首先就要明确以下内容: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却为南唐降臣,既怀念旧主,又不敢声张,于是懦弱畏缩地度日,又颇有才情,柳永便继承了这两个特点,后柳永因《鹤冲天》一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屡试不第,便索性专力写词。善作长调,风格婉约。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与一位恋人在长亭送别的情景。
至于《雨霖铃》词牌的来历,《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可见曲调本身声情哀怨,遵循“倚声填词”的惯例,其词作必定是委婉凄恻的。
降臣之家的出身,屡试不第的经历,处前路迷茫的离别之时,择凄婉绵长的哀怨之调,本词的感情基调便定下了。由此,确定总体读法应慢而低沉,要力求读出韵味。
其次,把握基调,示范精读。作者的感情基调是灵魂,它决定了朗诵的音调、语速、语气。借助第一步骤中完成的对感情基调的把握,由自由泛读转而为个人精读。
让学生挑出各自觉得最有韵味的句子范读并介绍读法(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感情) 例:(1)“竟无语凝噎”语速极慢,一字一顿,语气稍重,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2)“念去去”三个字皆为入声,“念”字重读、拖长、有叹息声,“去去”二字低沉、顿挫。(3)“今宵酒醒何处?”读出疑问、惆怅、迷茫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晓风残月”四字四个声调,缠绵于唇齿之间。
这个环节是以精读带出解析的过程,用读的方式贯通品评的全过程,确保“形散神不散”。
再次,融会贯通,读出意境。恰当的音调、语速、语气可以渲染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从而激发读者的合理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完成对作品的再创作。此时,请善于朗诵的同学范读,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把各个画面串连起来,构成词人描画的意境。境由心生,境中情之浓烈,恰恰反映出心之不舍。于是“多情”二字便实至名归了。
最后,比较诵读,品味词风。与《望海潮》进行比较诵读,和同桌配合一读一听,再转换角色,共同探讨从韵律上两词有何区别。经过诵读和听读可以看出:(1)《望海潮》十分押韵,韵脚是“a”,节奏感强;《雨霖铃》没有一以贯之的韵脚,婉转多变;(2)《望海潮》每句末字多为阴平或阳平,如“华”“家”“娃”“牙”“霞”“夸”,读来昂扬畅快;《雨霖铃》末字多为去声,如“切”“处”“去”“阔”“岸”“月”“设”,读来幽咽哀怨。
由这一比较可以看出,《雨霖铃》婉转多变,幽咽哀怨,实为慢词之典范,婉约之绝唱。
篇3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柳永对宋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柳永尤以香艳的词风,对后人影响至深。
青少年时代的柳永性格放荡不羁,赴汴京预备科举考试时,流连花街柳巷,留下名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至于宋仁宗在他的考卷上毫不客气的批示:且去填词,要此浮名何为。至此,柳永只好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如果说李煜奠定了宋词抒写个人情怀的格局,那么柳永在宋词音律上的个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力,使复杂曲折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可能。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慢词长调的开拓上。柳永的《鹤冲天》原文如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它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人景的词作有所不同,但它仍能深深打动读者,原因是,它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过去,有人指出这首词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时还指出这首词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失意时的“颓废思想和堕落生活”,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当作者落第失意之后,便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访“意中人”。这“意中人”,其实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思想情绪既表现出作者身世的漂零之感,同时又反映出他消极反抗的情绪。柳永在《八声甘州》词中写到:“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此“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一句,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境,抒展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境表达得明白如话,这首词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柳永的《望海潮》以大开大阔、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望海潮》原文如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描写杭州的繁华,同时也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望海潮》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在写“景”和写“情”上,柳永不愧为大家。
柳永的《蝶恋花》更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蝶恋花》其原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下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动荡起伏,颇具波澜。结尾句“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不忘”之意,表现了作者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说是婉约和香艳的名篇,《雨霖铃》其原文如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有加,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含蕴缠绵,但却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值得研究。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是写“情”的高手,他香艳的词风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绘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他的词风,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篇4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篇5
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____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1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1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1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高骈《山亭夏日》
1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篇6
中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从试验到推广,已有好几年时间了,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目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古代诗歌散文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古代诗歌散文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积极性不高,存在不少问题。即使有兴趣,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也仅仅停留在朗读层面,一旦接触诗歌的实际性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急速下滑。而古代散文基本是文言文的形式,大部分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是被动的,是零碎、不完整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甚至有惧怕心理。课堂状况如此,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课后作业的期待和完成情况可想而知,更何谈把其当成一种享受。我们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结合古代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还作业以新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生机、充满趣味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以作业来巩固所学,以作业来促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作业,乐于学习古代诗歌散文,弘扬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提升素养。
一、古代诗歌散文作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古代诗歌散文作业设计机械、单一
我们或急功近利于高考成绩,或只为达到基本的作业规程(应付检查),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设计多以背诵、默写、翻译,大量围绕高考考点做练习等机械、单一的内容、形式作为课堂作业的主流,忽视了古代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其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整合。这些导致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索然无味,甚至因此不重视或厌学语文。
(二)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设计是古代诗歌散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古代诗歌散文作业的新形式,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应该让学生体验做作业的幸福与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真正在成为学生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二、古代诗歌散文作业改革策略
作业的改革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良:
(一)课内课外的结合。我们在为古代诗歌散文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应当尝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课外与此相关的资料,使学生自觉的养成多方面获取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夜归鹿门歌》我们了解孟浩然归隐之无奈之后,既可以让学生对比孟浩然与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于丹谈归隐,探讨现代人遭遇逆境时该如何选择,是否也是归隐田园呢?在教学了《虞美人》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写“愁”的其他名诗名句。
(二)古代诗歌散文和其他语文板块结合。古代诗歌散文的作业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本类型,可以与阅读、写作等密切结合,摆脱单一的作业模式。如学习了韦庄的《菩萨蛮》,对比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学了《孔雀东南飞》,根据“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句描写两人的离别场景等等,在培养学生鉴赏涵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学了《过小孤山大孤山》后,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其中的文言知识,还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本文中所写的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构成了一个整体。请参照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写写校园美景。在学了柳永《雨霖铃》后,我们不仅可以布置学生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还可以对比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之间的迥异风格,从意象、情感等角度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让学生选取本词中的内容把这首词改成情感相同的古诗。学生改出了如下诗句:
《别》
晨辉暮雨朝夕情,含情脉脉泪盈盈。无语凝噎离别恨,低眉浅唱雨霖铃。
《伤》
寒蝉凄切伤离别,骤雨初歇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晓风冷落清秋节。
篇7
记得小时候,屋前有一棵桂花树。 仲秋时节,丛桂怒放,风吹过,小院就弥漫着桂花的清香,那香气清可绝尘、浓能远溢,邻人经过,也不由赞叹:这桂花可真香啊!那时候,我常驻足花前,仔细欣赏那小巧玲珑的桂花:花冠合瓣四裂,甚是可爱,花是嫩黄色的,像刚出生的雏鸡。 桂花不像有些花那样妖娆妩媚,而是散发着一种淡雅,花香也是淡淡的,母亲曾对我说:“做人就要像桂花,有着一颗素心,悄悄地盛开,淡淡地飘香,最后默默地奉献。”之所以说桂花有一颗素心,默默奉献,是因为它的诸多功效。 据 《中外花语花趣辞典》 记载:桂花,淡黄白色,芳香,提取芳香油,制桂花浸膏,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可制糕点、糖果,并可酿酒。 桂花味辛,可入药,以花、果实及根入药……
后来我到异地求学,每逢桂花盛开的季节,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桂花的香味。 走在路上,总能看见桂花铺了一地,远望,就像一块金色的长毯。 轻轻一嗅,仿佛从我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都香气袭人。 人沉浸在花海里,怎能不香呢?我尤为喜欢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咏桂诗 《木犀》:“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秋风习习,人们三三两两地从桂花树旁经过,偶尔驻足,总会在不经意间,被花落了一身。 看着手上身上细碎的桂花,莫名心动,眼前的桂花树那么亲切,仿佛让我又回到了儿时的农家小院。 袅袅的清香飘进了我灵魂深处,轻轻唤醒那悠远的时光。
诗人们不约而同吟诵过杭州的桂花,柳永的 《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的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宋之问的 《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于是秋日闲暇时,我前往杭州寻花,不料桂花迟迟未开,无获而返。 当地人说,天热少雨,所以今年的桂花迟开。 也罢,这种景象在心底幻想或许才是最美的。
然而在这个傍晚的小路上,我再次遇见桂花,心中不免欣喜,像与故友久别重逢。 这素淡的桂花如星子般散缀在枝叶繁茂的桂花树上,伸手便可采撷。
篇8
与君安只是认识,完全谈不上交往,所以只能应嘱谈点印象。君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气质的干净、安静,有古典的清雅、文气,像一幅江南写意水墨,像一杯清澈、韵味悠长的龙井。她把一切光华都敛起来、藏起来,不像有的人要不断弄出动静吸引社会,占据舞台中央,让所有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君安的不张扬、不声不响是天性使然,炒作包装大概只会使她抵触甚至畏惧。然而她也如德化瓷观音一样,没有烟火气,却又是无论何时何地,放在哪里都是合适的、协调的,没有锋芒、没有冲突,散发着宁静、温和的气息,不动声色地渗透、润和四周,形成氛围,也又因此反而让人过目不忘,乃至形成记忆、回忆。君安与人交往也是淡淡的,给彼此留下自由的距离,不近不贴,你可以说她矜持,但更好的解释是对人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君子之交淡如水”,她天生如此。对生命自由的理解和坚持,使她有了那份迷人的独立、干净。在人脉社会的当代中国,君安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美,一种人性和生命的需要,让人清爽,让人安静,让人感动。说她像颗明矾也是可以的,可以澄清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作为尹桂芳先生的关门弟子,君安得到大师的几年亲炙。她的刚不在性格,而在无欲无求,在不设防有底线,还有自然、大方、淡然和独立,应该也是大师生命风格、情调的烙印,或是她生命本质、本性与大师的呼应。她安安静静甚至是心安理得地躲进尹派里边。有的人总是继承为了创新,希望自己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即使不能开宗立派,也一定要打上自己鲜明强烈的个性烙印。这当然也很好。君安似乎没有这样的欲望,她心甘情愿地让尹派在自己身上歌唱,替自己发声,她通过放弃自己来获得自己,努力使自己更尹派,更纯净,更精粹,她相信尹派难以磨灭的艺术魅力,相信尹派的经典和不朽,她是有信仰有信念的坚守。她渴望让尹派一次次把自己带到艺术和生命理想的远方,带到仅靠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无法达到的地方,或者说仅靠自己的能力无法把内在潜能解放出来、燃烧起来,只有走进尹派,才能把自己内在性完美地呈现、显形出来,才能召唤出自身本质的潜在部分,寻找到自己内心深藏的生命形象,只有用声音、用尹派,才能把人物形象用内心形象表达出来。当然,她的才华和追求也丰富了尹派,成了尹派的当代完美呈现。
表演上她也给人自然舒坦的印象,不追求强烈震撼、死去活来的抓人和强迫的戏剧效果,追摹的是生命情调、情感境界、人生况味。她塑造人物、入戏并不快,演出来也淡淡的自然,其实她心里是丝丝缕缕地用心用力的,她不勉强、强迫别人,也不勉强、强迫自己,人物故事一定要在自己心里化开,一定要能自如流转,她才能表现出来。她的表演不生硬不过激,一切都要经过尹派的立场和选择,磨掉了痕迹,化除了火气,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安安静静往心里走,也需要安安静静地看,追求的不是震撼力,而是渗透力、感染力,如江南细雨,润物无声,又有花雕醇和的内在浑厚和力道。她天生优雅的形体和身段、声音高处圆润尤其低回的醇厚、丰富细致,曲尽尹派的韵味,她的戏和人一样,看后让人有许多的记忆和回味。
《柳永》总的说是一个很难演的戏,而且不太越剧不太尹派,又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乃至古典文化的品格、品位。柳永天生是时代的通俗歌手,他用离愁别绪抓住下层人们漂泊、不遇的时代主题、时代情绪,他的词精美深雅、文采斑斓,而没文化的人也一听即懂,“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不必像白居易那样,为了通俗易懂念给老妪儿童听,不断修改。他是歌女们生命、情感的代言人,他的词歌女们能用生命来歌唱。老百姓也是用他们的人生遭际来倾听、和鸣。他的词舒缓、抚慰了何止一代人生活经历和精神生命的悲伤和痛苦。他的词是真正可以唱的歌词而不是文人的诗词,他创造的慢调把情感的抒发层次分明地完整表达出来,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懂、唱得顺。这种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的时代表达,虽然我们的时代无法共鸣,但文学的精采和感情,仍然超越时代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财富。即使这样,当时的柳永也不能靠写词制曲过日子,即使他认识了自己天才的超时代意义,也得通过科考谋生续命。尽管宋代是封建社会对文人最宽容的时代,也仍然容不下一个柳永。
君安艰难地、慢慢地又是坚定地走进人物。看她的《柳永》,前后差别是很大的。她几乎每一次都在提高,表演越来越圆润、深沉,用声音、身段来寻找人物、特征和剧本的风格。第一场一声“柳七来了也”,在歌女们一片姹紫嫣红开遍中,依然让人有蓦然天地一开的感觉,把一代才子的得意与满足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尹派用声音为人物定了调、塑了形。第二场柳永兴奋、自负、焦急,以致见了皇帝有点反应迟钝,到被当头一棒把心打碎,还晕乎乎神智没有全部清醒过来,虽一时心生反抗又即转为悲伤,又笑又哭。君安把柳永的可怜和不幸清晰而有层次地表达出来。第三场表现柳永的孤独⒒蹋他慰劝虫娘其实是鼓励自己,君安的表演尤其《雨霖铃》的身段,动作丰富又不闹不过,恰到好处地把身段变成了诗意的悲伤叙述。第四场写柳永的自卑,到写《望海潮》时,却又才华喷发、神采飞扬、面目焕然,随后转到“残山剩水不可逐”的羞辱和崩溃,又让人揪心断肠。才子的粗心、自取其辱,命运的再度嘲弄,老天遣他为时代为士民歌唱,又遗弃他羞辱他毁灭他,人物乃至人生的悲喜剧,君安演得让人伤心而且感慨。第五场柳永遍体鳞伤、几乎粉身碎骨,他无家可归无枝可依,科考不再是他生命的寄望和梦想,即使义无再辱,他也只能再到京城。他的意气已被全部摧折,心中唯虫娘一念维系。明知虫娘的悲惨屈辱生涯,他还是无法忍受虫娘对客人的应承,内心的绝望变成怨毒和哀叹。这场戏的难度和隐晦,在君安的表演下仍然清晰有力。第六场君安转作老生,柳永一生总结:“自家与自家过不去,读书人与填词人相交缠”,悲痛沉痛自不必说,几次叙转,他竟然淡然陌然起来,像评说别人一样。不呼天抢地而悲怆却更加深入我们心灵。这场戏她的声音之美、特色之鲜明、情感之丰富,表达之细致、曲折、准确,全部被唱出来。到最后仍然回到“晓风残月杨柳岸”,诗人的自悲自责,虽然转作舒缓平和,却反让我们心灵如被一枪击中的猝痛。似乎不止是宋代失去他,历史失去他,而且也是我们失去了他,大家都有责任,这是历史的责任、文化的责任、民族的责任。谁能说再出一个不入主流的柳永,我们就能容得了他?君安把这种历史伤痛传达给我们,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甚至觉得这一场唱,她超越了人物、超越了自己,变成对人生况味、对人类情感的歌唱和咏叹。也许这也是尹派力求的高处吧。正如桑塔耶那说的,从审美的第一项(具体的故事、人物),进入审美的第二项(唤起人们更深远的思想、情感经验)。君安从尹派到柳永,又仍然从柳永到尹派,这是柳永的歌唱,是君安和尹派的歌唱,也是尹派的生命情调的歌唱。
篇9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他的怀古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篇10
杭州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于世,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西湖那秀丽温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对于在内地已经工作13年的叶位先来说,这样的美丽让他萌生无限缱绻眷恋的情怀。
选择最合适自己文化背景的公司
叶位先先生(香港人)是一位资深的媒介从业员,有着20多年丰富的媒介和企业管理经验。
2009年,叶位先加盟思美传媒,任职公司运营总裁(COO),叶位先说:“加入思美之前,我休息了3个月,我静下心来去想以后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过去我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工作过,让我接触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公司和领导作风,当中有国际的也有纯本土的,有香港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台湾的及中国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年长的也有比我年轻的。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处事风格各有不同,各有优势和弱点。
在国际广告公司的工作,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失去很多,后来到了本土的公司,也学到了不少和认识了不少。并非所有国际文化的理论、方法和道理都是对的,都适合在中国本土应用,然而本土的文化也存在有很多弊病,必须要改进。我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中跌跌碰碰成长起来,最后总结到并一些很实用和很基本的生存道理。
我选择加盟思美,不是因为我和思美的老板关系很好,是因为我认为他的思想方向和思美企业文化比较接近我。思美的经营理念是结合中国本土企业的灵活特色与国际标准和质量,但在发展过程中碰许多问题,在管理机制上有不少根深蒂固的陋习需要花长时间去改革,我看到目前思美的状况,让我有种尝试新内容的欲望,我希望能将我过去20多年的国际加本土的管理经验带进思美。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要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还有一定的路程需要探索,领导层必须要有决心和智慧去改革,管理层必须有管理和执行能力去实现。”
思美在2008年重组后变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2009年加入中国4A协会。这是思美近年来最大的变化。2009年思美营业额目标已达8亿,在业务拓展上实力越来越强,在运营管理上追不上业务的迅速发展,所以叶位先加盟思美后,建议公司从组织架构开始至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管理机制,他的改革建议得到老板的认可和各部门的支持。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为寻找自己最适合的位置而努力追寻。叶位先加盟思美,只是他在人生路上的又一次选择。正是因为选择的存在,人才才得以合理流动,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叶位先带领思美走出一条国际化、资本化之路的欲望。
务实才能强大
当谈到思美传媒蓄势待发,筹备上市时,叶位先强调:“国内公司要上市,在很多方面都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公
司的强大是靠真正实力,对于广告公司来说,能自己开发业务,有自己的资源才是最务实、最强大的实力。思美的业务和资源是百分百是靠自己开发的,我相信未来的思美会更有实力。”
叶位先还强调:“现在许多广告公司都实行创意与媒介拆分的制度,创意部和媒介部完全独立工作。其实这种做法存在者很多不合理性。媒介一旦与创意分开,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整合传播。其实在10年前,广告公司仍然是合体工作,即创意和媒介部并未被分离的时候,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在整合传播上,有很多优势。 思美一直坚持着这一传统,这也是思美的优势和独特之处。”
思美全面发展业务部、媒介部和创意部,三管齐下。在叶位先的眼中,含有这三个部门并且每个部门都履行各自职责、有效配合的广告公司才是合理的发展类型。也只有这种类型的广告公司才是务实的和具备上市潜力的广告公司。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