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
时间:2023-03-27 04: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音的传播速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在温度为零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31米 ;
3、在温度为十五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40米;
4、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46米;
5、在软木中是每秒500米 ;
6、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煤油是每秒1324米;
7、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蒸馏水是每秒1497米;
8、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海水是每秒1531米;
9、在冰中是每秒3230米;
10、在铜棒中是每秒3750米;
11、在大理石中是每秒3810米;
12、在铝棒中是每秒 5000米;
篇2
误区一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剖析: “发声停止”和“声音消失”是两回事,“发生停止”是指声源不再振动,停止向外传播声音,但原来被传出去的声波在介质中仍会继续传播.
例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鼓时,一旦用手按住鼓皮,鼓声就立即停止了,声音的传播也立即消失了
(B) 停止敲钟还会感到“余音缭绕”,这主要是因为钟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还没有消失
(C)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远处不断产生雷声,否则将听不到雷声
(D) 琴弦停止振动,发音也停止,但琴弦发出的声音并未消失
分析:打鼓时,一旦用手按住鼓皮,鼓声就立即停止了,只能说明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而不能说明声音就消失;停止敲钟还会感到“余音缭绕”,主要说明钟还在振动,以后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停止振动,发声也就停止了;远处的雷声经空气传播到人耳处,我们便听到了雷声,这时远处产生的雷声已结束.选(D).
误区二只要发声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剖析:发声体一定在振动,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人们都能听到.这里造成误解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握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以及振动和声音间的相互联系.人要能够听到声音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要有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但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2)声音的响度足够大.只有当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足够大,能引起耳膜振动,人才能听到声音.同时,人离发声体的距离也不能太远,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响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弱.(3)声音的频率必须在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 Hz)之内.⑷人的听觉必须是正常的.
例2下列关于人耳听不到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正确的是( )
(A) 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在20~20000 Hz范围之间
(B) 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
(C) 人距发声体太远,声音传到人耳处响度太小
(D)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周围蓬松的物体吸收,到达人耳时响度太小
分析:从上面的剖析知答案为(B)、(C)、(D).
误区三动听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剖析:描述噪声和乐音的角度不同,其含义也就不同.形成上述误区的原因就在于对噪声和乐音的理解不周所致.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发声体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如歌唱家的歌声、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等;从环保角度上看,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谈话及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由此可见,在物理含义上是乐音的声音,有可能不利于环保而成为噪声,如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平时听起来令人心旷神怡,但如果在我们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时听到这样的歌声,就成了噪声.
例3下列关于乐音和噪音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声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一定是噪音
(B) 音乐会上歌唱家走调走得离谱的歌声也是乐音
(C) 开学典礼大会上,同学们私下大声交谈的声音一定是噪音
(D) 半夜城市汽车的鸣笛声一定是噪音
分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发声体杂乱无章振动产生的声音就是噪音;歌唱家“走调走得离谱的歌声”无论从物理角度还是从环保角度上看都是噪音;开学典礼大会上老师面对全体同学讲话,因此私下交谈一定是噪声;半夜人们正在休息,汽车鸣笛自然是噪声.选(B).
误区四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剖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把声音的特征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混淆了.发声体振动越快,也就是振动频率越高,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这属于声音的特征之一;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是由传播介质的材料和温度决定,与发声体的材料及振动快慢毫无关系.
例4下列关于声音的特征和声速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 发声体的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C) 发声体的频率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无关
分析:只要介质的材料和温度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就相同,所以回声和原声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传播介质的温度有关,而不是与发声体的温度有关;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但发声体振幅大小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无关.故选(D).
误区五声音的传播只所以需要介质,是因为介质随声音一起移动才能传播声音
剖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的振动会引起介质有节奏的振动,从而产生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声音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但介质本身并不随声音一起向前运动,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如铁管能传声,但铁管自身并未运动.
例5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介质传播的是声源的振动形式和能量
(B) 声波是由发声体的振动带动周围的介质的振动产生的
(C) 声源产生的声音必须经过介质向外运动才能传播出去
(D) 真空不能产生声波,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声源的振动形式包含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低(音调)、振幅大小(响度)、音品(音色)等声音信息,声音振动必然有能量,因此,介质传播的是声源的振动形式和能量;声源振动从而引起介质的分子振动产生声波向外传播声音.故选(C).
误区六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好,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
剖析:声音的传播效果好是指声音的保真性好,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声音的强弱基本不变,声感效果是听到的声音清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好,是因为声波沿固体传播方向比较集中,能量损失少,但绝不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例6耳朵贴在桌面上,用铅笔在桌面的另一处轻敲,听到的敲击声比在空气中听到的清晰.这是因为( )
(A)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快
(B)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能量比较集中,损失少
(C) 声音在固体中振动的快,从而音调变高
(D) 声音在固体中振幅变大,从而响度变大
分析:因为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除了与声音的振幅有关以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所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会改变的是音色和音调,会发生改变的是响度.再结合上述剖析知选(B).
误区七次声波只能传播信息,超声波只能传播能量
剖析: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区别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人们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叫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 H2的声波叫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传播遵循声波传播的一般规律.次声波的频率低,波长大,容易发生衍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很难被阻挡,经常会一绕而过,在有些情况下,哪怕是巨大的山峦也无法阻挡它的传播,这就是说次声波可以传递巨大的能量,如海啸,地震等产生的能量就是靠次声波传递的,探测气象、地震、预报台风、海啸等都是利用了次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超声波频率高,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例7下列关于次声波和超声波中属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B) 医生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C)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利用这种次声波可以预报灾害
(D) 外科医生可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分析:(A)是“回声定位”,(B)是“回声扫描”,(C)是利用声波特点“预报灾害”,它们都说明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选(D).
误区八发声体一定,声音的特征就一定
剖析:实验证明发声体越长、越粗、越松、越厚,音调越低;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越薄,音调越高.如将塑料尺一端压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拨动另一端发声时,尺子伸出的越长,音调越低,伸出的越短,音调越高.同理,在伸出长度一定时,拨动的力越大,响度越大,拨动的力越小,响度越小.当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一定时,发声体的音色就一定了.由此可见,声音的三个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说发声体一定,声音的特征就一定.
例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B) 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使声音更洪亮
(C) 弦乐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松,音调越低,弦越紧,音调越高
(D) 管乐器包含一段空气柱,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
分析:共鸣箱产生的回声加强了原声,使声音更加洪亮.再结合上述剖析知选(A)(B)(C)(D).
误区九骨传声是通过固体将声音传入人耳
剖析:人接收声音的方式有两种:“气传声”和“骨传声”.声音经过空气传到人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这就是“气传声”.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入内耳的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声”.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骨传声听到声音.可见骨传声并未经过外耳,而且这里的“固体”主要指人体的头骨、颌骨等.
例9下列有关“骨传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侦察兵为了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这是利用了骨传声
(B) 贝多芬口含木棒放在钢琴上创作,这是利用了骨传声
(C) 骨传声其实就是声音的骨传导
(D) 骨传声比气传声效果好,是因为骨传声能量比较集中
分析:由上述剖析知,骨传声不是声音经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传声,而是声音经过头骨、颌骨传入内耳的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显然不属于骨传声,只是人们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声效果好且快的道理,它属于气传声.故选(A).
误区十认为音调的高低和响度的大小是一回事
剖析:音调是指人能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即通常所说的“调子高低”问题.实质上这里的“高”是指声音“尖细”,如“莺声燕语”、“绵言细语”,而“低”是指声音“低沉”如“瓮声瓮气”.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是指人能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强弱),即通常所说的“嗓门大小”、“音量大小”.声音“大”形如“震耳欲聋”、“鼓乐喧天”,声音“小”形如“鸦雀无声”或“悄无声息”.决定声音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例10下列关于“音调”和“响度”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是指音调,“低”指响度
(B)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是指响度,“低”指音调
(C) “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女高音歌唱家为他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音调低;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D) 老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的嗡嗡声相比,老牛的音调低,蚊子的响度大
分析:经验证明调子“尖细”就难唱上去,调子“低沉”就难唱出来,可见(A)中的“高”和“低”都指音调;(B)中的“高”、“低”都指响度;老牛哞哞的叫声粗犷响亮,即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嗡嗡声尖细而小,即响度小、音调高.故选(C).
练习 :1. 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
(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
(A)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B)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C) 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
(D)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篇3
一、 环保问题
例1 我国现在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保护环境责任重大. 淮化集团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抓好排污治理工作,现欲将一个长为2×103分米、宽为4×102分米、高为8×10分米的长方体污水池中的满池水注入正方体贮水池净化. 如果你是技术指导人员,请你考虑一下,是否存在一个正方体的贮水池能够将这些污水刚好装满?若存在,求出该正方体的贮水池的棱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这是一道等积变换问题,就是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恰好等于已知长方体的体积.
解:长方体的体积=(2×103)×(4×102)×(8×10)=(2×4×8)×(103×102×10)=6.4×107(立方分米),而(4×102)3=6.4×107(立方分米),所以存在一个棱长为4×102分米的正方体的贮水池,恰好将这些污水装满.
二、 能源问题
例2 在我国,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一年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3×108千克的煤产生的热量. 我国9.6×10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的煤?
【分析】解此题时要注意先将单位统一,9.6×106平方千米转化为以平方米为单位,表示为9.6×106×106平方米,再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计算.
解:我国一年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煤1.3×108×9.6×106×106=1.248×1021(千克).
三、 声音的速度
例3 在燃放烟花时,我们常常是先见烟花,再闻响声,这是由于光速比声速快的缘故. 已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 m/s,它是声音的速度的8.82×105倍,试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多少?
【分析】要求出声音的传播速度,只要用光的传播速度除以它与声音传播速度的倍数,然后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8.82×105)=(3.0÷8.82)×(108÷105)≈0.34×103=340(m/s).
四、 月球的体积
例4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登陆月球,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 数学课上小明问老师,月球的体积有多大?老师说月球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球体,如果用V、r分别代表球的体积和半径,那么V=πr3.月球的半径约为1.738×103千米,你能计算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千米吗?
【分析】因为月球近似看作球体,所以只要将月球的半径代入公式V=πr3计算即可.
解:V=πr3=π×(1.738×103)3
=×3.14×1.7383×109
≈2.2×1010(立方千米).
所以月球的体积大约是2.2×1010立方千米.
五、 超级计算机的运算次数
例5 2013年6月,中国的“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它的峰值速度和持续速度分别为每秒5.49亿亿次和每秒3.39亿亿次. 以每秒3.39亿亿次计算,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000年. 请你算一算,它工作1小时,究竟进行了多少次运算?
【分析】要计算“天河二号”1小时运行的次数,先要将3.39亿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成3.39×1016,将1小时化成3.6×103秒,再将两者相乘.
解:3.39×1016×3.6×103=(3.39×3.6)×(1016×103)=12.204×1019=1.2204×
1020(次)
所以“天河二号”1小时运行1.220 4×1020次.
篇4
原来,天坛的四周围墙很高,而且坚硬光滑,能够很好地反射声音;墙又是圆形的,三音石正好放在圆的中心处。当你拍了一下手后,声音从空气中向四周传播,遇到围墙后,又给反射回来,这些经反射回来的声音又都经过位于圆心的三音石。所以,我们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就会听到清晰的回音,而且回音特别响。
反射回来的声音还有一个特点,它经过圆心后继续向前走,一直传到对面围墙上,经过第二次反射又回到三音石。这样,我们就听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声音了,这里除你拍手的那次声音是原始声音,其余的都是回音。
走进皇穹宇内,这也是个圆形的建筑物。
如果你站在中间,也拍一下手,在这里是否同样能听到回音呢?不能!只是感到拍手声比在旷野里响一些而已。这又是为什么呢?
篇5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篇6
一.知基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15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波能传播信息:医院利用超声波扫描仪(B超)向孕妇体内发射超声波,从而知道婴儿的发育情况.
4.声波具有能量:人们制成超声波清洗器,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5.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声音传播到两耳的时刻、强弱不同,人耳由此判断声源的现象叫双耳效应.
例1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靠 传播过来的,“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 相似.
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能发出声音靠的是声带振动;通常人耳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完全相同,但是音色是不可能相同的,模仿的声音“逼真”只能说明声音的音色相似.
答案:振动空气音色
点评:此题结合具体的情景考查声音由振动产生及在介质中传播的情况.
二、明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声体本身的特性(如长度、松紧、大小、多少、厚薄)改变其频率,从而对其音调的高低产生影响.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来决定的.生活中有时把声音的高低当做响度.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就不同,其音色是有差别的.
例2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是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解析:琴弦振动的快慢与琴弦的材料、长短、粗细、松紧等因素有关.相同条件下,琴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琴弦越松,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答案:(B)
点评:声音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时,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实践中的物理现象.
三、看热点
1.噪声定义:在物理学中噪声是指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说,噪声是指凡是有碍人们正常休息、生活和学习的声音.计算噪声的单位是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得超过50 dB;为了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得超过70 dB.
2.噪声的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在声源处;二是在传播过程中;三是在人耳处.装消声器、建隔音墙、戴耳塞、头盔、植树等都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噪声.
例3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图1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
解析:留心生活,你会认识许多交通标志.(A) 中图标表示禁止行人通过;(B) 中图标表示禁止小货车通过;(C) 中图标表示禁止鸣笛;(D) 图标表示禁止自行车通过.
答案:(C)
点评:噪声的控制一直是声现象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热点.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
四、破难点
声呐:人们利用声呐来探测海底的深度,海中暗礁,还可用来探测鱼群、潜艇的位置等.其工作原理是:用发射器发射超声脉冲,声呐仪检测到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可算出海底的深度
h=12vt(其中v代表水中的声速,t代表所用的时间)
例4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 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空气中声速取340 m/s),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解析:根据公式s=12vt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其中v代表空气中的声速,t代表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即可求出小俞到山崖的距离;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因此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回声测距,明确原声传播路程与回声传播路程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析错点
误区1: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但是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出我们听到的声音,因为:①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超出人耳听觉范围,人耳就觉察不到;②发声体的响度太小,或者人耳离声源太远,人耳也听不到声音.
误区2: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宇航员在月球上离得再近也要靠无线电进行交谈.
误区3:音调越高,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高;而响度是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大,响度大.
误区4:声音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小,传播速度快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声速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误区5:悠扬悦耳的乐音一定不是噪声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因此悠扬悦耳的乐音从环保角度说可能是噪声.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 宇航员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
解析:超声与次声振动发声,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人耳听不到声音,(A) 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 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因此(D) 错.
答案:(B)
点评:声现象学习中一些概念同学们一时不能理解,易形成错误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仔细辨别.
六、悟方法
1.归纳法:由观察或实验得到现象、数据,然后分析物理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或分析数据的规律,通过综合、概括,提炼出物理规律或结论的思想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就是采用了归纳法.
2.转换法: 鼓面的振动同学们不容易观察到,实验中在鼓面上放些碎纸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3. 科学推理法: 在探究介质传播声音而设计的实验中,手机发出的声音开始通过空气传声效果好,空气稀薄时传声效果差,推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里的探究实验中合理应用了科学推理法.
篇7
而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的速度是在三百多年前。1708年的一天,有一个叫德罕姆的英国人,站在一座教堂的顶楼上,注视着十九公里外正在发射的大炮。他注意到,大炮发出闪光后总是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轰隆的炮声。于是他测量大炮发出闪光后到听见轰隆声之间的时间,经过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得到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可跑343米――这与现在的结果相当接近!
如何测量水中声音的速度呢?1827年瑞士的物理学家科拉顿首先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一个夜晚,科拉顿和他的助手来到日内瓦湖上,分别乘坐一只船。助手在船下的水里放一个钟,当钟敲响的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发出闪光,远在14千米处的另一只船上的科拉顿,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便停止计时。因为光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从看到闪光到听得钟声的时间就是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时间,科拉顿算出水中声速为每秒1435米,大约是在空气中的五倍。
而后来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的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的人就会听到两次响声,第一声是由铸铁传出来的,第二声是由空气传出来的。两次响声间隔2.5秒,在已知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的情况下,人们很快就算出,铸铁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15倍。聪明的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铸铁中声速的具体值吗?
篇8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个同学的身高是180cm B、东岭到惠安县城的距离大约是20kmC、学校百米纪录是13min D、乒乓球的直径是40mm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4、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6、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7、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8、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了以下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面形成的是:( )A.水中的太阳 B.阳光下的树的黑影子 C.湖中的游鱼D.人在水中的倒影9、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 B.4m C.6m D.8m10、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 B、 2∶1 C、9∶2 D、2∶9 14、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色散现象15、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16、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C、日食、月食现象 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17、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匀速运动的图象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8、在校运动会上,田径赛计时员应该:( )A、看到发令冒烟开始计时 B、听到发令枪声计时C、看到举枪时计时 D、看到运动员起跑时计时19、火车的速度为72km/h,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20m/s,则( ) A、两者速度一样大 B、火车的速度大 C、地铁的速度大 D、无法确定2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2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B、同一个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22、下列对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色散现象 B、看到水中的鱼变浅了是折射现象C、三基色是红、绿、蓝 D、小孔成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二、填空题:(14×1分=14分)1、如果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①_______m/s,2min后它通过的路程是②_________m。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①__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②_________(“停止”或“继续”)。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①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②_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③______(“快”或“慢”)的缘故。4、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①_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就是光的②_________________现象。5、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①_________,相对电梯厢是②_________。如右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③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①_________m,当这人向平面镜走去时,他在镜中的像将②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4、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四 实验题:(共22分)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①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②________cm。2、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①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跟振动的②_________有关;(2) 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观察图 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③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④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⑤v =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仔细分析下面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①_______角是②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光屏转一角度看不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了③______线、④________线、⑤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1 AO 50° 50°2 CO 40° 40°3 EO 20° 20°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①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②__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③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⑤________(“对称”或“不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做在答题卡)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B C C C D D D B B A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C C B B B B A A D B D二、填空题:(14×1分=14分)1、①5m/s, ②600m。2、①振动, ②停止。3、①响度。②音调, ③快。4、①折射, ②反射。5、①运动, ②静止。③静止。6、①5m, ②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答: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 实验题:(共23分)1、①1mm, ②2.05cm。2、①高, ②快慢/频率; ③一切发声物体在振动;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1)①卷尺、②停表/秒表/钟表;(2)③小;(3)④v1≈0.13m/s, ⑤v =0.16m/s。4、①入射角 ②相等。③入射光线、④法线、⑤反射光线。5、①A ②虚。③相等、④相等、⑤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解: 答:略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解: 答:略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解:s=150m+250m=200m
答:略附加题:1、在军事演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又经过1.5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是多少?炮弹运动的速度是多少?(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略
篇9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个同学的身高是180cm B、东岭到惠安县城的距离大约是20kmC、学校百米纪录是13min D、乒乓球的直径是40mm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4、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6、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7、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8、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了以下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面形成的是:( )A.水中的太阳 B.阳光下的树的黑影子 C.湖中的游鱼D.人在水中的倒影9、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 B.4m C.6m D.8m10、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 B、 2∶1 C、9∶2 D、2∶9 14、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色散现象15、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16、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C、日食、月食现象 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17、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匀速运动的图象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8、在校运动会上,田径赛计时员应该:( )A、看到发令冒烟开始计时 B、听到发令枪声计时C、看到举枪时计时 D、看到运动员起跑时计时19、火车的速度为72km/h,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20m/s,则( ) A、两者速度一样大 B、火车的速度大 C、地铁的速度大 D、无法确定2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2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B、同一个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22、下列对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色散现象 B、看到水中的鱼变浅了是折射现象C、三基色是红、绿、蓝 D、小孔成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二、填空题:(14×1分=14分)1、如果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①_______m/s,2min后它通过的路程是②_________m。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①__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②_________(“停止”或“继续”)。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①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②_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③______(“快”或“慢”)的缘故。4、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①_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就是光的②_________________现象。5、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①_________,相对电梯厢是②_________。如右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③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①_________m,当这人向平面镜走去时,他在镜中的像将②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4、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四 实验题:(共22分)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①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②________cm。2、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①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跟振动的②_________有关;(2) 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观察图 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③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④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⑤v =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仔细分析下面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①_______角是②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光屏转一角度看不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了③______线、④________线、⑤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1 AO 50° 50°2 CO 40° 40°3 EO 20° 20°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①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②__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③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⑤________(“对称”或“不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做在答题卡)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B C C C D D D B B A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C C B B B B A A D B D二、填空题:(14×1分=14分)1、①5m/s, ②600m。2、①振动, ②停止。3、①响度。②音调, ③快。4、①折射, ②反射。5、①运动, ②静止。③静止。6、①5m, ②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答: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 实验题:(共23分)1、①1mm, ②2.05cm。2、①高, ②快慢/频率; ③一切发声物体在振动;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1)①卷尺、②停表/秒表/钟表;(2)③小;(3)④v1≈0.13m/s, ⑤v =0.16m/s。4、①入射角 ②相等。③入射光线、④法线、⑤反射光线。5、①A ②虚。③相等、④相等、⑤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解: 答:略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解: 答:略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解:s=150m+250m=200m
答:略附加题:1、在军事演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又经过1.5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是多少?炮弹运动的速度是多少?(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略
篇10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2.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色越好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撞击声太小,入耳无法听到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C.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D.月球受到撞击时不产生振动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解冻
B.夏天,利用冰箱制作棒冰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5.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由此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6.“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
的形成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右图为形成“金星凌日”现象时的
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在
A.甲B.乙
C.丙D.丁
7.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它与界面成40。角+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的夹角恰好是90°,则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是
A.40°50°B.40°40°C.50°40°D.50°30°
8.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下列哪种光学元件
A.平面镜B.凹透镜C.凸透镜D.凸面镜
9.光斜射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砖上,在上、下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发生折射,下列关于光传播的四张光路图A、B、C、D中正确的是
10.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地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与镜头距离应该在
A.100mm以外B.略大于50mmC.恰为50mmD.50mm以内
11.正在向南行驶的甲车上的乘客,看到向北行驶的乙车从旁边驶过时,感到乙车特别快,那么,这个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甲车B.乙车C.地面D.太阳
12.苹果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列图像中可以大致反映苹果下落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情况的是
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传播的.
14.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大,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块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新建的苏州火车站在两侧种着许多树木,这是为了在减弱噪声.
15.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16.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
18.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原理,它所成的像是(正立/倒立)的像.
19.“黑板反光”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反射造成的,而全班同学都能看到讲台上的物体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
20.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是光的现象.
21.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cm,
木块的长度是cm.
22.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50m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的方法.
23.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
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
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
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①凝成小水滴或
②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
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①、②、③;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第28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4.(8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中画出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2)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3)在图中根据透镜的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4)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25.(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的性质工作的.
(2)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甲/乙)所示;水沸腾后,需要(吸收/放出)热量,才能保持水的温度不变;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所示的坐标上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实验中酒精灯使用完毕后要求盖好灯帽,这样做可以减慢液态酒精的.
26.(4分)某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
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
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
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27.(4分)在沿直跑道进行100m赛跑时,终点处甲、乙两位记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他们所记录的结果分别是13.30s和13.00s,则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是s;这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m/s.(结果用小数表示,且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28.(7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单位用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2)火车头从刚进入隧道到恰要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
(3)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29.(8分)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乙车的速度.
30.(12分)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