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

时间:2023-04-09 18:1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道教文化

神仙之说,早于道教的产生。《庄子・逍遥游》中那些“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瓦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史记・封禅书》生活在“蓬莱、方壶、流洲”的三神山仙人,都是神仙现象最早的雏形。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神仙体系被列为道教的主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道教对神仙范围加以扩大,并对神仙作出自己的解释。一般我们所指的神仙,就是指这些上古传说中和历史上得道成仙的神灵。而道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世间之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这样就可以灵魂长在,肉体永生,就可以达到象《抱朴子・内篇》所云“蹈炎飘而不约,摄玄波而轻步,鼓翻清虚,风驯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仑”的神仙境界。[1]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而盛唐玄宗朝又是中国古代道教的极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给社会各阶层尊崇道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李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对道教狂热崇拜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在所有唐代诗人中,李白又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他一生笃信道教,神仙观念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人生思想和诗歌创作当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使笔如风,把道教的斑斓存想和地理山川的文化积淀编织为离奇的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我们知道,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间,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他的一生大部分在“逐风景”中度过。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畅。因此热爱山水,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2]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并非完全虚托,其中含有很深的意蕴。

全诗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1.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人生光辉,东求蓬莱复两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2.洞天: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鳞泽马之所栖。”

3.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3]

4.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5.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

6.霓衣风马: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7.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首先,“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间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间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网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飘车羽轮不可到也”,间苑的瑶池翠水及弱水有些类似人间城堡的护城河,看来道教仙山琼阁的炮制者在虚构存想中把人间的护城河搬到了莫须有的间苑,让凡夫俗子绝不可能通过仙界护城河,只有乘驾飘车羽轮的仙真才能畅通无阻自由来去。

其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按照道教典籍的描绘,洞天仙境往往浩渺无垠高深莫测,且“有日月杖根三辰之光照洞中”,《名山记》说“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而篙山内洞天“旧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与宇宙自然没有两样,其仙人所居之“宫砚相映,金玉镂饰”,在日月星光照耀之下,金碧辉煌,一派清虚真人的仙宫琼阁气象,非人间凡胎肉眼者所曾见过。所谓“金银台”,见郭璞《游仙诗》“吞鱼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李善注说:“《汉书》,齐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流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阀”,据此,“金银台”当仙人所居之宫室,郭璞该诗最后两句“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一指燕昭蓬莱事,一指西王母与汉武帝事,如果此二句是分承“吞鱼涌海底”两句和“神仙排云出”两句,那么“金银台”则可推断为西王母宫室。[4]阐释李白诗句“日月照耀金银台”后面隐蔽的道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它证实了“金银台”乃西王母的宫室,而非其它仙真的居处,从而可见诗人梦游天姥山欲会之仙乃是道教文化中的最高女神―西王母,这一阐释结果与前节对“天姥”的阐释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李白整合道教文化构思创作的某种意在笔先的文思陶钧。

最后,李白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鸯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是恢宏壮丽神奇诡谲的场面描写,仪仗神奇无比,队伍庞大气派。吴棋昌《删定唐诗解》卷七说此段“太白未必用此事,凭空创造耳。后人伪造小说,大抵如此”,把后人伪造小说与李白的诗意幻想等量齐观,难以使人信服。倒是严羽所说“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吃语”,发人深省。[5]李白的上述描写确实不是梦中吃语而是对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

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从道教影响的角度说,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尽管李白所歌唱的内容是悲剧性的,但是他的诗歌却包含着一种英雄气概,一种豪放的、使人震撼的、拍案而起的风格,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天才诗人敏感、美好的心灵追求,以及他的渴望、焦虑、矛盾、悲慨、幻灭……

参考文献:

[1]谢建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道教文化阐释.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8,(4).

[2]毛晓红,甘成英.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7).

[3]许四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篇2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重要考点,表达技巧的分类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结构、修辞。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常考内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篇4

释义:清澈的水波在起伏晃动。

清波:清澈的水流。

出处:唐代骆宾王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荡漾:起伏摇动。

出处:唐代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篇5

1、梦幻神仙居~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韦羌山,是国家的5A级景区,专家赞“早知神仙居,何必去黄山”,它是一座流纹岩天然博物馆,以奇峰、叠嶂、绝壁、悬崖、瀑布等神来之笔让人流连忘返,形成了“观音、如来、天姥峰、云海、飞瀑、蝌蚪文”六大奇观,留下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绝世名作。

2、天台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东晋文学家孙绰曾因一首《游天台山赋》,让天台山声名远播,它是一个集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景区,属于5A景区,开发的非常成功,共有六个景区,其中国清寺免费,其余五个可以单独购买(琼台仙谷、石梁飞瀑、龙穿峡、华顶森林公园等),也可以买联票。

3、蛇蟠岛,地处浙东沿海三门湾畔,是国家4A级景区,因状如蛇蟠龙蛰,遂有其名,又称“千洞岛”,是一个值得游玩的好地方。岛上的主要景观为千余个岩洞,“千洞连环洞”堪称一绝(岛上产石,其色褚红,其纹细腻,是优良的建筑雕饰良材。

4、七彩小村~新晋的网红小渔村。小村位于温岭市石塘镇,是一个靠海的小渔村,原本普普通通的石头房子,被村民们以各种各样的颜料涂满,打造成一个极美的网红拍照打卡胜地,颇有意大利五渔村的既视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考点,每年高考都有,但是不少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失分严重。下面就诗歌鉴赏的常见方法作一些介绍。

读题目。“题者,首也。”诗的题目犹衣服 衣领,抓住了衣领,整件衣服就整理顺了。抓住了题目就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从题目可以看出写的事件是“游天姥山”“吟”表明本诗的体裁是古体诗“留”表明是赠别诗“梦”表明游山的情态。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 点明地点,“冬至夜”点明节气时间,“思家”点明事件。再看下面这首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毛。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可能乍一看不知写的是什么,但如果你一读这诗的题目《菊》后,你对这诗一定会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

品诗眼。所谓“诗眼”是指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诗句或者某个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而这正是本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或者李白自己其它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析主旨句。这是把握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旦抓住了主旨句,诗的主题思想就明确了。让杜甫《蜀相》的主旨句就是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诗是借歌颂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层感慨。

从整体上感知。对每一首诗都要从整体上把握,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去逐句品析,最后要全面解读整首诗。这样欣赏起来才全面,才有收获。

知人论事。要对诗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环境,个人性格、修养,生活经历,接受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不同,这些都将其诗风产生影响。如李清照的词就以她的南渡(公元1127年)为界,前后词风截然不同,其前期词主要反应少女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情,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把握诗词中的常用典故。欣赏古代诗歌,常常接触到作品中用典的艺术技巧。恰当的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能够以少量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有关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人的典故。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典故的内容和这首思想性是紧密联系的,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典故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就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用这些历史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虽多,但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有利无弊。阅读欣赏古代诗歌,还要注意典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如元稹的赏菊诗(199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就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元稹见到丛丛秋菊,遍绕房舍,自然想到这位爱菊如命的陶渊明,引用这一典故既赞美凌寒不凋的品质又抒写了自己同陶渊明一样高洁的志趣。

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这是高考中最容易考到的一点,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主要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大部分。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抒情手法主要有白描、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用典、反复等。一般说来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其实是一回事,也有的说成艺术手法或手法等。如2005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要求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从思想感情入手。感情对于诗而言,它就是诗歌的生命,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了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愁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叶,月在梧桐缺处明”考题是:此处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品味诗的意境。“意”即情,“境”即景。意境便是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选取了“山围”、“故国”、“潮空”、“城”、“淮水”、“月”、“女墙”等景,来表现石头城的寂寞与凄凉,表面看四句诗全是写景的,但在一“回”一“来”之间处处融入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

篇7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3、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1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1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1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8

如果没有内心的雄浑壮阔,李白又怎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内心的恬静淡雅,陶渊明又怎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如果没有内心的强烈欲望,一代代贤者为人又怎能迎风破浪、披荆斩棘让其名垂青史?言简意赅,内心决定感知。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文文化犹如一颗珠宝镶嵌在中华文化这所王冠上。中国故事可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来形容。期间,各大派别诗人数不胜数,文人墨客的风格特点也是自成一派。李白和杜甫,同样生活在唐朝的两位文人可在诗风上不尽相同。李白的雄浑壮阔、杜甫的慷慨悲壮,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一不鲜明的印证了内心决定感知,人的意识具有非同寻常的能动作用。

因为坚强,罗斯福忍着小儿麻痹症的疼痛,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因为热爱,几乎全身瘫痪的史蒂夫霍金用意志战胜了行动上的不便,探索者宇宙未知的奥秘;因为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海伦凯勒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完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是,这个世界上难免会存在着经历过他们同样的磨难而被挫折打到的人们,因为内心决定感知。

源自于内心对英语的热爱,俞敏洪乘风破浪、破除万难建立了自己的新东方;源于内心对天地的向往,潘石屹走出大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帝国;源于对互联网的热爱,马克扎克伯格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社交网络;源于内心对财富的渴望,曾经以一个亿为小目标的王健林,如今成为了家产万贯的中国首富。

内心决定感知!

篇9

艺人:英水帝江

唱片公司:陈伟伦音乐工作室

发行时间:2013-05

专辑风格:世界音乐

本刊推荐:

古风古韵、云山雾里。“英水帝江” 的这张《了不可得安心法》 ,无论是源自《山海经》的组合名,还是出自禅宗故事的专辑名,或是将泼墨写意的中国画和书法当成专辑封面,都让人想起离开“黑豹”,不再写三段式歌曲后窦唯干的那点事儿。比如《译·幻听》的封面就和这张《了不可得安心法》的封面有着相似的气质。

而在音乐上,“英水帝江”在某一个角度,也和某一个时期的窦唯,尤其是与FM3 合作的《镜花缘记》,有着相似的音乐架构。不过,和越到后期越务虚,直至音乐在形态上完全松散、玄虚的窦唯不同,“英水帝江”的这张《了不可得安心法》,却有着一个更为饱满和实体的音乐壳,那就是以工业电子和氛围效果,组合而成的一个音乐肉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同样要有限制。音乐,有时候过于务虚,反而会变得空洞和无意义。

在工业电子和氛围乐的基础结构上,《了不可得安心法》也因为使用了大量如尺八、南萧、法器、埙,以及佛教诵经等东方元素,因此让工业电子导向出复古的释道意境。西化的结构加上东方的元素,这种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模式然是东西融合必然的途径,这种融合真正的成败,在于东与西之间的留白,如何填补。

事实证明,“英水帝江”在《了不可得安心法》里的实验是成功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和超乎想象的。而超乎想象的原因,就在于“英水帝江”在创作音乐过程中的想象力。在李白七言古诗作为动机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已经是千古名篇。而有时候越是名篇的东西,越容易限制后人的想象力,以至于后来的再创造,很容易限入古人的格局,或者被文字具化的空间里。而“英水帝江”用近似于后摇的氛围,结合泛“世界音乐”的一些民歌和声、吟唱,以及实验的人声,从而以多元的层次、叠加的声效、张驰的律动,编织出一种充满了魔幻主义的空灵世界。这不是电视剧中代设的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必然会出现的场景和姿态。它,和李白无关,和古代无关,但却又能让你穿越时空,不知今昔是何年,恍如置身桃花源。

另一首以嵇康的《代秋胡歌诗七首》为动机的作品,则将魏晋风度的嵇康,所追求的那种“游”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工业化的噪音,甚至还有死金的人声,在急促的节奏推动力之下,恰恰从曲首泉水淙淙这种东方式意境的反面,解读了另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道家用仙丹和辟谷超现实,其实,音乐也可以。《气诀》则将“呬、呵、呼、嘘、吹、嘻”这六字吐纳养生法,通过和瑜伽彼此纠缠,养生也养身。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是作为一张跨时五年的双唱片专辑,“英水帝江”的成员,究竟通过创作音乐的过程,离释道近了多少,我们未必知道。但至少从两册唱片的一些细节变化来看,他们在音乐求道过程中的升华是很显然的。《冷然御风》更为开放和明朗的气质,明显比上册的作品,显得更叫人神清气爽,甚至颇有种摆脱工业电子结构的束缚,另辟蹊径、无拘无束的趋向。在“中国风”的实验领域,目前的“英水帝江”显然已经非常了不得,甚至有点孤独的程度。

注 解

乐队名出自《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帝江”指的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

篇10

【关键词】李白;诗歌;仙侠精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既是“诗仙”,又是“游侠”,仙的精神和侠的精神在他诗中均有体现,这同他的个人经历以及盛唐气象是分不开的。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李白的酒气

李白好酒,他的好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在长安酣饮的情形:“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酒仙”的称号大概由此而来。盛唐的恢弘大气曾一度激起李白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热情。他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他蓄势待发,待价而沽.李白素怀大济天下的才志,然而不见容于当道,李白好酒,不过借酒消愁,以抒发内心的幽愤而已。千古以下,捧读李白的诗作,于昏黄的灯影下,仍依稀可见诗人左手捧杯,右手执笔的洒脱身影,隐然闻到几缕盛唐美酒的醇香。

二、李白的仙气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后李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据史载,李白外貌气质潇洒飘逸,颇具仙风道骨。当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时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当时的贺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献上了《蜀道难》一诗,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称李白为“谪仙人”。如我们所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似真亦幻,虚无缥缈的仙境“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的世界在惊天动地的声响中出现,仙人们以霓为衣,御风为马,猛虎为之鼓瑟,风鸾为之驾车,共赴仙界的盛会。这是何等耀眼夺目,惊心动魄的情景。而李白高蹈尘外,遗世独立的情怀在这里也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李白不仅在诗歌中描摹仙境,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出入天地之中,“神游八极之表”。你看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三、李白的侠气

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

血管里涌动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但是,当李白被赐金放还,他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于是李白寄意于山水,想到了求仙解脱,这也是与他飘逸洒脱的诗仙性格是相契合的。如他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遗世独行、愤世嫉俗的中国诗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洒脱和狂放,丝毫没有佛教空幻寂灭的悲观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来顺受的消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正表现的是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现实享受的仙人精神。

四、李白“仙”、“侠”之间的关系

侠的精神与仙的精神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李白的身上的游侠精神,是他在人生中以叛逆精神动摇封建伦理道德,以傲岸不羁,粪土权贵,不倦地追求个性解放的基础。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图大志和强烈的进取功名的精神,但他始终保持一种“不屈己”的性格,不肯折腰于权势,以“布衣”“野人”自居。而李白对仙人的遐想,更是表达了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气度和风骨。

但是侠与仙的区别同样明显。侠的主旨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游侠虽不依附于达官贵人,却离不开达官贵人的慧眼识珠,《史记・游侠列传》中有名的游侠莫不如是。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李白会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与韩荆州书》)这样近乎谄媚的文字。

但是对权贵摧眉折腰毕竟不是李白的本性,他一直自视甚高,一介平民却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当政者,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政治理想破灭后,他流连于山水,寄意于神仙,向往的是出世隐逸的生活。这是侠与仙的最大区别。可以说,侠的精神与仙的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诗仙李白的风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