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读几年范文

时间:2023-03-14 14:4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读几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读几年

篇1

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读研年限则不同。通常来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读3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读2年,但也会存在特殊情况,有些院校会读2.5年、3年或更长。

在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之前,每位报名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详细的了解研究生考试,比如考研的报名条件是什么、考研科目有哪些、哪些考研院校好、哪些专业适合自己、考研费用是多少等等,这是报名考研前非常重要且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而在这了解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报名者会弄不清读硕士研究生的年限。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研究生分为两种类型,即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读研年限则不同。通常来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读3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读2年,但也会存在特殊情况,有些院校会读2.5年、3年或更长。

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学生也可以申请提前或推后毕业,所以毕业时间也是不固定的,还要看具体院校具体专业的要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不同学校软件工程研究生所需学习毕业的年数不同,但一般为2至3年。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 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60年嬗变 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带来的变革及反思 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分析 美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及启示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现状及改革研究 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分析及思考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变迁 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历史研究与启示 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建议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浅析中外研究生招生制度优劣的比较与借鉴 浅谈多元化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流程及注意的问题 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问题及思考 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廉政风险及防范 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平的忧思与求索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浅析研究生招生制度与本科教育的相互影响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对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郭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及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1996,(4).

[2]饶小霞,唐安国.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后的特点与启示[J].湖南招生考试.

[3]刘辉主编.二十国研究生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篇4

论文摘要:运用修正的信息化指数方法测算了90年代后期浙江省信息化水平,并与全国其它地区作了比较分析,提出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社会生产特征和产业结构正由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为主转换,由相对低效益的第—产业、第二产业向相对高效益的第二、第四产业演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成为度量信息经济运动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可以总体上对—个国家或者区域社会信息环境发展程度进行量的评估,对于开发信息产业,制定信息政策等众多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波拉特信息经济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

1波拉特信息经济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波拉特(Porat)在马克卢普(Machlup)对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识别,然后根据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出售,创造性地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它对信息经济规模的测算是通过信息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实现的。由于我国对信息部门的划分没有统—和科学的标准以及统计数据口径的不对应,测算较为复杂。

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见表1。其基本算法包括4个方面11项指标,侧重于从衡量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方面来反映信息化程度。由于该法统计数据较易获得,参数少,计算较为简便,实用性也较强。我国不少省市试用该法测算了当地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该法创建于20世纪后半期,指标中的—些内容和结构已经不能全面和准确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况且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的处理。同时与波拉特方法相比,该法只具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的经济意义。

2修改后的浙江信息化水平测度法

文献[4]用社会信息化指数法对1985—1998年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里借鉴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学者提出的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对1995 —2000年浙江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见表2。

2.1综合说明

参照RITE信息化指数法,把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分为5个—级指标,分别是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人、信息资源量、信息传输装备和信息消费,在各—级指标下又细分出15个二级指标。在1990-2001年《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取这些指标价值。

在RITE法中,计算过程中采用了算术平均法,使各指标对最终指数都作了同等贡献,掩盖了各个指标的实质差异。为此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对5个—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进行专家评分。第—级是“信息人”,体现人才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第二级是“信息产业生产力”,体现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形态及国家支持力度,第三级和第四级是“信息资源量”和“信息传输装备”,体现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最后是“信息消费”,体现人们的信息生活质量。同时也进行了文献调查,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的,权值较大;反之,权值较小。

a)信息产业生产力。此类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主要由信息产业对GDP贡献、信息产业基本建设投资、信息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及技术市场成交额组成。其中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了科技信息对生产力的贡献程度,能较好体现信息服务业水平。另外,第三产业范围的过于宽泛有可能使结果发生偏差,比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这与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了方便统计,把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外的第三产业加第二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范畴(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和信息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中没有考虑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b)信息人。此类由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互联网用户数组成。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能更好反映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人的因素。互联网用户数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从—定角度体现了人的信息素质。但是用户增长速度迅猛,为此把互联网进人全面发展的1997年作为基准年,为了不过分依赖此指标,还有意降低了它的权值。

c)信息资源量由图书出版量、报刊发行数、专利申请量及人均信函使用量组成。专利数量说明—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的研发能力,是社会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由于Internet、电子信箱、移动电话等信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传统信函业务受到挑战,为此降低了它的权值。

d)信息传输装备由电视、广播覆盖率和电话普及率组成。电视和广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信息传输渠道,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已经考虑互联网用户数,且计算机数量较难统计,除了家庭使用外还有大量办公电脑,所以暂且没有考虑每万人计算机数。

e)信息消费是指除衣食住消费外的生活支出,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及杂项商品和服务。它主要体现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由于牵涉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统计数据,根据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对城镇和农村数据赋予不同的比重,综合得出信息消费比。

2.2计算方法

a)把浙扛省1990年水平作为基准,其各项指标值指数均为100。

b)测算当年指标值指数=(测算当年某—指标绝对值/1990年该指标值绝对值)x 100

c)将各项相对指数加权平均,得到5个—级指标A, B, C, D, E的值:

d)信息化指数X=aA+bB+cC + dD+eE,其中,a,b,c,d,e为相应—级指标的权重,其中a=0.25,b=0.30,c=0.20,d=0.15,e=0.10,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

为了使浙江省信息化水平和全国其它地区有横向比较,把1999年全国水平作为基准,测算了1999 -2000年全国其它地区的信息化指数,见表5和表6。

3测定结果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1998年以后信息化指数年均增长32.3%,进—步缩短了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

从表3和表4看出,1995 - 2000年浙江省信息化指数中“信息产业生产力”和“信息传输装备”增幅速度较快,平均发展速度为23.4%和30.8%。特别是进入1999年以来,发展速度更是达到29.6%和43.7%。其中人均信息产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加最快,从1995年的407.37元,增长到2000年的1298.52元。这表明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较快,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与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从表5、表6看,浙江省“信息产业生产力”指数增长较广东和江苏都快,但在信息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和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上还存在不小差距。此外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虽然有—定幅度的增长,但总量明显低于其它几个省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信息服务市场还有待深人开发。

—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信息部门产值占GDP(或GNP)的比重为35%—40 %,次发达的占到25%—35 %。可见,浙江省的信息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新世纪浙江省响亮地提出“数字浙江”的口号,对于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5到2000年浙江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5个—级指标看,对信息化水平指数拉动最大的是“信息产业生产力”和“信息传输装备”,增长较缓慢的是“信息人”,这反映出与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供给还相对薄弱。“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都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与上海、北京、江苏差距甚远,与经济强省的地位也不相符。由于历史原因,浙江省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发展空间受限。“每万人大学生数”从1995年到1998年只增加了4.27人。1999年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大幅度增加,2000年达到45.41人,同比增长34 . 07 %。为了实现教育强省的目标,浙江省正在新建五大高教园区,鼓励和提倡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争取到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约达到20 % , 2020年达到40%左右,接近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科研机构不平衡分布,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瓶颈。另外,表5反映出全国范围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逐年减少,表明走出科研院所深人市场,自主研发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同时也有相当—部分人才分流到其它所有制企业单位。

表5中,浙江省专利申请量较多,1999年和2000年人均申请量是江苏的1.87和2.00倍,但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明显少于江苏等省市,外观专利占了大部分。这说明浙江产品制造业较发达,企业家有强烈的商品意识。浙江省虽然是制造大省,但不是制造强省,在先进制造方面还很薄弱,企业内的科技创新能力鱼待提高。

浙江省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广阔的资本市场,缺少的是技术和人才,为此正出台—系列“柔性流动” 的人才政策吸纳各方英才,逐步建成和完善网上技术市场、高新技术孵化器、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机制,新建高新技术园和大学科技园区,制约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进—步得到改善。

经济实力的大幅增强,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迫切需要精神上的享受。表5中,浙江省“人均图书出版数”和“人均报刊发行数”都高于全国水平。2000年“电话普及率”是全国同期水平的1.61倍,2000年“信息消费比”比1996年增加10%,相对同期全国水平高3%,特别是农村明显高于全国农村水平。

生活的富足使人们更广泛地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方便,也更迫切需要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但是从总体上看,浙江省信息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消费质量还有待提高。

4发展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浙江省虽然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但要保持这种优势,必须切实贯彻《浙江省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8—2010年)》精神,加快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步伐,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a)继续加大信息产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其它发达地区在信息硬环境上的差距,把发展模式从外延式硬水平的拉动逐渐向内涵式软水平贡献转化。

b)实施“科教兴省”和“文化大省”战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繁荣文化艺术市场,制定灵活宽松的人才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人际信任 特殊信任 普遍信任 不同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16-02

Abstract:In this study, 338 university students in Qinghai higher studies,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as a tool to study the different ethnic, gender,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grades interpersonal trust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Colleg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low interpersonal trust there is no gender, profession, the first yea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Key word:Quality university student Interpersonal trust special trust Universal trust Different nationality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的人际信任问题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探讨人际信任在不同群体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也是近年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如郑信军[1]以初高中学生为被试,调查了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际信任度的高低随年级的增长而减弱;胡利人、刘义明[2]等人的研究也揭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人际信任有关。而在本研究中,将探讨不同民族、性别、年级、专业的高职生在人际信任的差异,以了解人际信任在高职大学生中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抽取文科和理科各年级高职大学生共400名进行测查,收回350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338份,根据这2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把专业划分为计算机、管理、汽车、医学。被试的1具体情况见表1。其中:男生165(48.8%)人;女生173(51.2%)人;一年级154(45.6%)人,二年级173(51.2%)人,三年级11(3.2%)人;汉族214(63.3%)人,少数民族124(36.7%)人;计算机专业72(21.2%)人,管理103(30.3%)人,汽车81(23.8%)人;医学82(24.7%)人。注:少数民族中,藏族占58.1%,回族和撒拉族占28.2%,其他13.7%。

为了探讨高职生人际信任的基本状况,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进行团体施测,测得特殊信任因子、普遍信任因子等主要变量。

2.2 工具

2.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 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高职生被试人际信任度的整体现状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整体情况如上所述,人际信任总分从40分到101分,平均值为73.5分,低于中间值75,表明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较低。

3.2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为了分析男女高职生在人际信任上是否有一定差异,以不同性别为分组变量, 对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两个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2可以得出,男生在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的均值得分都高于女生,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差异。

3.3 不同民族学生的人际信任的比较

为了对不同民族高职生人际信任进行比较,以不同民族为分组变量,对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两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得知,在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上,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这表明,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高于汉族学生。t检验结果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4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

为了对不同年级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比较,以年级为自变量,对高职大学生两类信任因子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Pillai's Trace=0.014,F=1.265,p=.307,说明人际信任总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Bonferroni多重比较结果如下表4:

由表4可以得知,在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上,三年级得分均高于一、二年级。这说明随着年级升高,人际信任度有所提高。经过多元方差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3.5 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比较

为了对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比较,本研究以专业为自变量,对高职大学生两类信任因子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Pillai's Trace=0.020,F=1.138,p=.338,说明人际信任总体上不存在专业差异, Bonferroni多重比较结果如下表5:

由表5可以得知,在普遍信任方面,均值由高向底依次为:医学、计算机、管理、汽车,这表明医学、计算机类专业比管理和汽车专业学生产生普遍信任程度较高;在特殊信任方面,均值由高向低依次为:计算机、管理、医学、汽车,说明计算机、管理类专业比医学和汽车产生特殊信任程度较高。经过多元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特点

本次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从40分到101分,平均值为73.5分,低于中间值75,说明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较低。ITS问卷得分的高低,反映了人际信任程度的高低,说明青海高职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普遍较低,与以往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4,5,6]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对人际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的信任与疑虑共存。现在信任危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预想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信任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4.2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高职大学生生在特殊信任、普遍信任上都无显著差异(p特=.651 p普=.632)。这一点与郑信军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结果一致。也与戚少枫关于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结果一致。而且,Rotter的理论也认为,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差异。

4.3 不同民族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这表明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要高于汉族学生,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民族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周鹏生[7]在这方面仅有的研究结果相同。这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体现了高原特殊环境,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少数民族学生也更多的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民族间融合的表现。

4.4 从年级角度看,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年级升高,人际信任得分逐渐上升,大三最高,这与已有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水平大一级最低,大学二年级人际信任水平上升到最高,大三,大四逐渐下降的结果基本相同。经过多元方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本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所选取的被试,绝大部分是来自本省份,根据张维迎[8]的关于不同省份的信任状况的调查研究结论:各省份的人对本省的人更加信任,说明这些高职大学生的相互信任度较高。另外,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基本熟悉的人和周围环境中,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表明,信任度的高低与社会支持的多少密切有关[9]。这一结论也支持本研究。

4.5 人际信任在专业上无显著差异

人际信任在专业上无显著差异,这一点与郑信军的研究不一致。本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所选的被试均为高职大学生,他们来自于青藏高原,与国内许多大城市相比,这些学生生活的圈子较为简单。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内在的因素,他们对人际现象不甚关心,加之农村孩子天性纯朴、厚道,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因此不同专业学生在人际信任上都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关于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论

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低,人际信任度不存在性别、年级、专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郑信军.青少年人际信任问题调查.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2] 胡利人,刘义明.大、中专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比较测试.职业与健康,2000,12.

[3] 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06.

[4] 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5] 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04.

[6] 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探新,2006,02.

[7] 周鹏生.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2.

[8]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8月.

[9] 高仙花.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www.1ilylab.tom/diary/diary.asp?Hser=% DI% A9% CB% BF&page=2.

[10]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1993:144~146.

篇6

一、课题研究概述

本课题于2017年9月经学校、区教研室评审,并报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审核批准后立项。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目前乌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深层学习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找出学生在深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从而为教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提供重要依据。课题研究历时已五个月,取得了一些预期阶段性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

1、完成文献综述

截止到2017年10月课题组查阅国内现有对深度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专著,完成了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文件综述。

2、开展课堂观察

截止2017年11月,利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月为契机,课题组成员带着深度学习的观点在所任教的学校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共计听课32 节次。

3、调查问卷分析

2017年12月截止2017年2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深度学习的认识,课题组从所任教八年级5班、6班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关乎学习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从听课习惯与态度、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及你喜欢怎样的课等诸多方面进行选择答题,并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组织深度访谈

截止2018年3月为了全面了解哪些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课题组从所任教的学校八年级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 名学生与他们展开深度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关乎教学的五个维度,包括课堂气氛、课程内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寻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阶段性成果

1、形成文献综述

⑴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事实上都有对深度学习思想的阐述。《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朱熹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谈的都是深度学习问题,关乎学习的方式、方法、思维等。《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更是阐明了深度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也许是新的,但有关深度学习的思想却早已零碎却耀眼地存在于我们宝贵的传统教学思想之中。

⑵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深度学习的思想: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重视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⑶但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并不是很多,近几年才开始有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如何玲、黎加厚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王钰的《杜威的教育思与深度学习》;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等。这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深度学习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和理念被教育者吸纳,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特征概括等理论描述性层面。

2、完成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分析发现主要问题是:

①学生被要求学。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自己要教的内容,课堂是按照知识文本逻辑展开教学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指令下被动学习,学生主体性很难发挥。

②教师教的内容未经学生自己内化。教师关注自己是否把所教的内容说清楚,然后通过一个个的提问来巩固知识,而缺少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和情感的意识。因此,学习的内容浮在表面。

③未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以书为本,把课本作为全部和唯一的内容。缺乏帮助学生建立所教知识与学生经验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④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开来教。从备课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维目标,往往是被割裂开来教的。

⑤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整个课堂中学生往往没有感受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学生学习的情绪往往多被一些表面的、感官刺激或廉价的表扬所吸引。

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浮于表面。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机制缺乏理解,有的教师只是用教知识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广大教师虽然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洗礼,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由于对“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什么样学习才能使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等却知之甚少。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现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死记硬背,学习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反应迟钝显得困惑和苦恼;对于学习任务,只是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收获少;常常把学习内容看成一个个苍白的知识点,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各个部分;经过四十分钟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实现进步与超越;即便结束学习,学生也常常不能理解为何做和如何做,不能灵活地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有很多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地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回答的机器,说着老师要的正确答案,种种常见的肤浅学习现象滋生了学生浮躁的习气,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度。

3、完成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图所示:

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认识是怎样的?

A.非常深刻 B.深刻 C.比较深刻D.一般

(30%) (22%) (30%) (18%)

2.你认为现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A.关系很大B.关系一般C.没关系D.说不清

(54%) (42%)(2%)(2%)

3.你对当前课程设计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48%) (32%) (16%) (4%)

4.你对你当前政治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62%) (24%) (14%) (0%)

5.你对目前学习方式如何界定?

A.深度学习B.浅层学习C.学习欠缺目标性D.学习注重实用价值

(38%) (34%)(14%) (14%)

6.上课之前预习作业怎样完成?(可多选)

A.查阅资料,充分准备B.阅读课文,大致了解C.拣出重点,着重突破

(19%)(31%) (26%)

D.关注知识,做好笔记E.缺乏时间,应付差事

(17%) (7%)

7.上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主动合作探究?(可多选)

A.热情高涨,积极发言 B.求知若渴,不耻下问

(44%)(34%)

C.有备而来,着重突破 D.不懂装懂,默不作声

(16%) (6%)

8.你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有何重要性?

A.很重要,在中考占很大分值B.重要,它注重导行 C.一般,考试需要必须去学

(48%) (26%) (22%)

D.不重要,开卷考试学不学无所谓(2%)

9.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

A.认真完成并有思考 B.机械化完成没经大脑 C.抄袭作业完成任务 D.不写作业

(78%)(18%) (2%)(2%)

10.你会用所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吗?

A.经常指导B.偶尔想起C.根据固有经验D.完全听从长辈

(36%)(44%) (12%)(4%)

11.教师及时反馈作业和考试情况对你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可多选)

A.让我明白最近学习情况如何B.明确下一阶段目标

(54%) (26%)

C.改进方法,继续努力 D.打击自信,破罐破摔

(13%) (7%)

12.你怎样参与课堂小组讨论?

A.经常讨论 B.根据实际情况,偶尔讨论C.很少有讨论机会

(32%)(52%)(12%)

D.都不知道讨论什么,没什么好讨论的(4%)

13.你喜欢怎样的课?

A.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 B.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18%) (24%)

C.先按老师要求学,然后再进行讨论D.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小竞赛

(34%)(24%)

14.你平时听课的态度和习惯?

A.听课很重要,自始至终认真听课B.听课很重要,认真听课C.听课时会分散注意力

(38%)(42%)(20%)

15.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A.主动向老师请教,弄清为什么B.和同学讨论C.通过查资料方法来解决D.不了了之

(42%) (34%) (16%) (8%)

16.你在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何?

A.经常提出,积极举手发言 B.偶尔提出,有选择的提问和回答

(32%) (52%)

C.只关心感兴趣部分D.从来没有,怕回答错误

(16%)(8%)

17.你建议学校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提供了哪些物质和精神保障?(可多选)

A.成立学业指导中心,专门制定特色化学习方式B.加大力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定期做心理辅导

(28%)(32%)

C.多提供参加社交计会,外出学习增长见识 D.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陶冶情操

(20%) (20%)

①从平时听课的态度与习惯大多数学生能抓住老师讲课的主要思路,能够意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够。②从学习遇到困难情况来看,能够经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比例较少,未达百分之十,说明学生问题意识较淡薄,缺少独立思考、探索、钻研问题的能力。③课堂提问看学生有一定的课堂讨论参与意识,但面对提问,经常主动举手的学生还是不多,说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够。④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学生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把握不足,对学习中的“方法与策略”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难有实效。⑤学生喜欢“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这样的课型,不喜欢“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先按老师的自学目标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型,表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与行为不强。对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都处于肤浅学习状态,缺少问题意识,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少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4、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

综合课堂观摩和问卷调查,我们觉得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停留于肤浅学习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教师没有学生意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只是单边活动,学生只有被迫去“应付”学习,而不会深入探求和理解。第二,教师没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看做一个整体系统,教材内容被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片段或模块,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清晰描述。在这样的教学结构中课程内容主题间产生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围绕目标紧密系统地掌握知识;第三,教师没有开放意识,仅以知识为本,以教案为本,脱离鲜活的生活世界,不愿组织感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封闭性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乐趣和蓬勃的生机,缺乏对智慧的

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第四,学习进程缺乏反馈,机械地评价方式无形中也鼓励了肤浅学习。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使得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学校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掌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5、深度访谈研究结果

①关于“课堂气氛”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包括:“上课不要太拘束,上课很轻松自在。”“老师上课很幽默、很有趣。”“大家都积极回答问题,同学和老师之间自由交流。”……“快乐”、“自由”、“轻松”、“有趣”、“互动”“投入”、这些词汇勾勒出学生心目中所向往的课堂气氛,同时他们也表示这样的课堂

氛围更利于他们展开积极的深入的思考。 ②关于“课程内容”这个维度的访谈,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渴望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并且是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而男孩更希望学点军事、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当问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朋友”、“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可见学生渴望和老师坦诚相待、亲密无间。他们认同老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肯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是促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③对于“教学方式”这个主题的回答,学生们的回答非常感性,往往通过举例来描述,但总结出来无外乎是以下几种,包括“听老师讲故事”、“做游戏”、“和老师同学一起研究问题”、“进入生活情境”。④而对“学习方式”这一维度的访谈,发现“体验式学习”、“做中学”这些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课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致看出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对基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再次进行归类统整,并以此展开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存在问题

1、课堂观察对典型教学案例或精彩教学片段没有及时做好详细记录。课堂观察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课题研究过程中会议记录、听课、研讨交流等图片资料未及时整理归档。访谈对象仅限于学生,未涉及教师。

3、课题组教师与学生深度访谈时,只做笔录,没有做录音或录像等。填写问卷调查表时,未做必要说明和指导,有些学生应付差事,没达到预期调查效果,导致有效问卷数量不足问题。调查对象有限,数据来源不够丰富,分析方法、技术有限。

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制度,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风险意识;价格质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及意义

我国自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制度以来,中国的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下降到2008年的5.08‰,同时,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也在不断缩小。目前,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的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制度下成长的孩子,也就是当今社会上的80后和90后,他们自小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普遍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了与在物质匮乏时期中成长的父辈们完全不同的独特性格特征和消费理念。而这些独生子女现在几乎全部处于青年时期,是我国消费市场上强大的生力军。

2.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的作用

品牌忠诚是企业进行市场销售策划、推广和销售的一大重要因素。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对消费者所作的承诺,购买品牌和形成品牌忠诚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减少信息搜集、评价和产品比较等方面的时间成本,保证购买决策的质量。另外,品牌忠诚是品牌资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品牌不仅对顾客有价值,而且对企业有价值。这个价值链的载体就是品牌忠诚。

3.研究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再基于当前作为强大生力军的青年人的状况,我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我国青年人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调查并且进行相应的分析就十分重要了。本文将针对教育程度与职业情况、收入消费情况、家庭与朋友影响、风险感知意识、媒体宣传、品牌信任度、产品价格与质量、渠道促销及个人特点这九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调查,旨在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从而为各品牌企业提出相应的建议,促其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文献综述

1.品牌忠诚的内涵

自20世纪5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对品牌忠诚的概念进行实证研究以来,他们试图对品牌忠诚进行定义并发表了大量著述。但至今专家们对品牌忠诚的概念定义仍然没有达成统一。唯一的共识是,品牌忠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

早期的品牌忠诚研究定义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复购买行为的结果上而不是原因上,因而无法解释品牌忠诚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者会因为习惯或方便而重复购买一种品牌,这就造成了对某种品牌的习惯忠诚或伪忠诚。这种忠诚并不与消费者的信念体系发生联系,因此仅仅通过购买行为判别品牌忠诚存在很多弊端。基于品牌忠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购买行为这么一个假设,品牌忠诚可定义为:一种有某个决定单元在一系列品牌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品牌并在一个或多个品牌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带有偏见的购买行为反应,并且它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定义也是目前在品牌忠诚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概念定义。

2.国内外学者多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研究

(1)Andrew对消费者忠诚计划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费者忠诚的不同分类及对应的忠诚计划实施方案。

(2)Nigel Bradley回顾了品牌忠诚与品牌满意的研究,并从态度、行为等不同层面的品牌忠诚来分析品牌忠诚与品牌满意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品牌满意与品牌忠诚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满意对忠诚存在直接的影响。

(3)陆娟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品牌忠诚测评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的测评研究成果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作了具体的适用性分析。

(4)丁夏齐、马谋超等对国际上品牌忠诚概念和测量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简要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归纳出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将品牌忠诚看作复杂多维度概念,同时探讨了消费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变量与品牌忠诚之间的相互作用。

3.根据已有研究归纳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详细阅读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忠诚度的调查研究以及了解了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特殊情况之后,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归纳出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分别为:(1)教育程度与职业情况;(2)收入消费情况;(3)家庭与朋友影响,(4)风险感知意识;(5)媒体宣传;(6)品牌信任度;(7)产品价格与质量;(8)个人特点。

三、调查研究的组织与方法

1.调查组织

为了使调查结果有效,在进行调查的前期,我们利用科学的文献检索方法从学校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中搜索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专业期刊文献、博士硕士论文以及专著等。从中了解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以便确定调查思路。

在了解到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之后,我们依据这些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便比较真实地获取当今计划生育制度下形成的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的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中进行发放。在问卷题目设计中,我们设计了性别和年龄的题目,以便当问卷收回时区分问卷的有效性。因为我们所要调查的是计划生育制度形成的青年人,即32岁以下的青年人。

2.调查方法

我们的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总共收到260份网友为我们填写的调查问卷,通过年龄段得选择,我们筛选了年龄为32岁以下的青年人填写的问卷为有效问卷。另外,去掉其他空白问卷,不符合填写规则的问卷,最后的有效问卷为180份。通过这些问卷的信息搜集,我们获得了大量详细的信息资料,这对我们后期进行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使我们的研究更有说服力。

四、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1.父母或者朋友对青年人品牌忠诚的影响

在关于“您在购买商品前,父母或者朋友的建议会影响你的购买决心吗”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人选择品牌消费时,较多时候会受父母或朋友的影响。几乎所有青年人或多或少受父母和朋友的影响。只有极少数青年人从不会受父母朋友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父母和朋友是影响青少年品牌忠诚的重要因素。

2.青年人风险感知对品牌忠诚影响因素

在关于“当您看到对您钟爱的某品牌商品的负面评价时,您将如何做”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当青年人看到对自己钟爱的某品牌商品的负面评价时,将好感度下降但继续购买的人数和犹豫要不要购买的人数接近,仍觉得物超所值或放弃购买的人数很少。说明风险感知对青年人品牌忠诚的在思想上有很大影响,但对青年人行为影响较少。也说明品牌忠诚不能单

靠消费者的行为或态度定论。

3.广告宣传方式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影响

在关于“您更倾向于购买哪种广告宣传的产品”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多余其他宣传媒介对青年人购买品牌的影响。其他影响媒介排名以此是杂志平面广告、公交车神或路牌型广告、手机广告。因此选择正确的宣传媒介或方式宣传对增加青年人该品牌的忠诚度意义重大。

4.青年人品牌忠诚度行为探究

在关于“您经常买同一品牌的商品吗?”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青年人中偶尔买同一种品牌的人数多于经常购买的人数大于大部分时候会购买的人数多余于从不购买同一种物品的人数,而且经常购买同一种品牌的人数较少。说明了当代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较低,企业对提升青年人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5.商品品牌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在关于“您是否相信价格高的商品质量就好呢?”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消费者相信价格高的商品质量就很好,38.1%的消费者有时候相信,持怀疑态度,只有1.6%的消费者确信价格水平代表着商品质量,品牌商品价格一般高于非品牌类商品,可见,青年人对于品牌的高价格是接受的。

6.个性特点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在关于“您会根据自己的购物风格偏好来选择购买的品牌吗,认为只有该品牌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洗衣粉只认定雕牌,运动衣只认定耐克等)”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70%的青年消费者偶尔或者从不会把一种品牌当成展示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方式,青年消费者的对于同一种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他们往往会考虑某种商品的其他因素,如价格,质量,包装,品牌代言人等,所以企业若想提高青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工作。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再结合之前计划生育制度下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预期影响因素的设定,我们得出以下七点结论,并相应提出了建议:

1.家庭与朋友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较大

青年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会征求父母和朋友的建议,若是父母与朋友的购买意见与自己的相左时,青年人超过半数会选择听从身边人的建议。说明在计划生育制度下,独生子女与父母以及朋友的沟通较多,这些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所以,企业在做品牌推广和宣传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对青年人家长的说服力。

2.青年人的风险感知意识很强

当青年人所钟爱的品牌出现负面的评价时,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在有一部分的人会选择继续购买的同时也有几乎同等数量的人在犹豫要不要购买。这说明负面评价会大程度地影响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形象的维护时,一定要加强注意自己品牌负面形象的影响,当品牌出现不良的影响时应及时加以遏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品牌形象状况。

3.媒体的广告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

青年人还是相当关注媒体对于品牌的宣传的,广告对于青年人忠诚度的影响程度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广告宣传时,要结合青年人对广告及其他宣传推广方式的关注度,

4.企业应提高品牌的信任度

青年人对于广告的信任度不是很高,他们认为广告夸张宣传和与实物不相符的程度太高,自己购买的商品往往与实际购买的商品不甚相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媒体宣传和产品推广时,在产品广告的设计方面,应该尽可能的降低夸张程度,在保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的同时真实反映自己商品的功能、效用及用途。

5.产品质量是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在青年人决定是否购买某一品牌的商品时,质量和好坏与品牌忠诚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商品是否符合青年人的购买风格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且提供职工的技能和素质,来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另外,针对不同风格的人群,应设计不同的推广与宣传计划,以便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品牌忠诚度特点。

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nursing on health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for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mprovement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group to impro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health behavior on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Result:After nurs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otal score (40.14 + 8.59), health behavior score (185.36 + 15.69)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improv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4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79.69%).Conclusion: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多种生活习惯病发病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影响较大[1]。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应症状,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仍受到严重影响,且由于该疾病具有易复发性,对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2]。相关学者指出[3],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究其护理意义,特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6.59±5.13)岁,全部患者经检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病程≥3个月,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3、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常规组,每组患者64例,其中改进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71±5.47)岁;常规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67.32±4.89)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饮食、运动、用药等进行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对改进组采用改进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资料进行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病情、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包括:1、通过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疗环境的该病而出现不适感[4];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册及当场指导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病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为老年人,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并对家庭负担及痛苦等情况表现为过多担心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每天与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消除其疑虑,增强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关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6],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实时照看在患者周围,提高患者对生活信心,避免患者听天由命等消极态度的出现。

1.2.2 随访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对患者运动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保证通过时间≥10min,于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家访,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康复训练,并保证时间≥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个月内,每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针对上次随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通话时间≥10min,并于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对其进行再次家访,巩固其护理效果。

1.2.3 运动及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及饮食习惯,制定相应饮食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并根据其机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随访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1.3 评价指标 采用CQQC评分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体力、病情、社会及心理状态等6方面,总分为154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采用HPL评分表评价其健康行为,包括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6方面,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行为越好,同时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件进行分析,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经过护理后,改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0.14±8.59)分,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健康行为均有所改善,且干预后改进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85.36±15.6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2.3 比较患者满意度

改进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69%(P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机能下降,导致冠心病治疗后,恢复速度较慢且病情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负担较重,同时,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差[7],且独自进行康复训练安全性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其恢复速度。

篇9

人力资本投资高校毕业生考研决策

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151万名,应届毕业生数量680万左右,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几乎22%,这是继2010年考研热之后的又一高峰。应该说,一个国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对其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研究生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也要求最大化的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读研风险的加大,收益的减少,使高校毕业生必须理性进行考研的决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原因

1.毕业生个人更高的学业志向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而在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立志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教育行业的,而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和科研精神也是适合研究生学习的。

2.躲避就业压力盲目选择考研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比之以前,考研变的相对容易。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真心喜欢或者适合读研,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得已选择读研,寄希望于读研之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选择考研的过程中,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选择什么学校容易考,什么专业容易通过,这种为躲避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考研的高校学生,增加了其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风险

3.高校和家长的直接影响

第一,高校的影响。

高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未来高校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外,高校就业率的好坏也影响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因此,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其重视其毕业生就业率。而根据我国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考研人数也算在就业率中,这样,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弱的情况下,大力提倡考研,有些学校甚至设立“考研基地”,从学生大一入学,就过渡宣传就业的严峻性,考研的重要性,甚至在大四时为考研学生开“绿灯”,可以不上课、不实习,对考研学生从选学校、报专业、考研学习方法等进行专门辅导,使学生专心备战考研。在这种考研硝烟弥漫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原本不想考研的学生也会改变想法。

第二,家长的影响。

中国高校学生的读书成本主要是父母承担,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意见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的选择,考研也不例外。而父母的文化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职业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在孩子是否读研的选择上影响重大。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举债,但当他们认定考研收益更大的情况下,在他们强烈建议下,孩子一般必然选择考研。另外,就我国南北而言,南方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一些,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仕途观念更强一些,因此,在对待考研的选择上,北方父母较之南方父母,认为更重要一些,可能这也是在一些高校,比如象北京师范大学,其研究生数量中,山东、河南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4.社会需求的影响

一方面,虽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理性化,学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能力化需求更加突出,但是,当求职者能力相当达的情况下,学历就成为又一重要衡量因素。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企业我国几大主要就业领域中,除部分企业外,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高学历人群的聚集领域,一些大学毕业难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面对市场需求,必然通过考研这种曲线救国的途径进入行政、事业单位。

但以上原因是否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必然因素,我们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视角进行分析。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分析读研

(一)读研的个人投资成本

读研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毕业生考验过程中和读研过程中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有形的货币支出,称为显性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读研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称为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还包括读研过程中承受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心理成本。

1.个人显性成本

个人显性成本考研费用和读研费用。考研费用包括考研购买书籍和辅导材料的费用,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支出,报名费,参加复试的交通、食宿费用等方面。读研费用主要有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支出。据调查,按照自费读研,考研、三年读研的总费用约6万元。

2.个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读研期间必须放弃大学毕业直接从业所获得的收益、读研的时间成本。所放弃的物质收益,按照目前的工资标准,大学毕业生平均每月2000元工资计算,三年的工资收入是7.2万元。时间成本除三年时间物质收益,还包括所放弃的精神收益主要有三年工作中累积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实践证明,对读研个人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显性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考研和读研过程是对个人内心一定的历练,特别是考研过程,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学习方法、技巧,都不在有学校和老师一条龙式的辅导和服务,全靠自己选择,摸索,考研的心理压力某种程度看比高考更加痛苦。读研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平常论文写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上也投入更多的情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读研期间对未来的就业、职业发展、工作环境都有很大的期望性,但如果未来择业不如预期好,其心理打击也更大。

(二)读研的收益分析

任何一种投资,其目的都在于收益。读研的个人收益,是指由于读研这种投资而对个体产生的增量收入。读研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

1.物质收益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微观研究者贝克尔的观点一个人的收益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关系。读研由于所学知识的专业更深入和学历的提高,以我国目前的价值衡量标准,无疑会增加读研者的物质收益,具体包括:

第一,读研者未来货币收入的增加。读研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其所获得终身工资性报酬一定会增加。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工资制度中,工资的高低与学历直接挂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知识分子的待遇将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读研过程中,读研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其职务晋升以及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以往的职称制度中,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工作满三年可直接聘为讲师职称;而类组织中的晋升政策也向高学历者倾斜。

第三,读研者未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读研者对于职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也更强,更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接受工作的流动性,适应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第四,读研者较强的理财收益。个人投资理财的角度看,对个人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确的投入和合理的消费,也属一种效益的增加。读研者能更合理的安排个人支出,更理性的进行消费,使每项支出的更具有效益性,并能根据市场动向,将自己有限的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相当于增加了收入。

2.非货币收益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追求货币收益,还应包括非货币收益,即个人由于读研而产生的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和量化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识收益和精神收益。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和要求,使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较之本科阶段会更专业化,理论深度化,必将带来更高的学识收益这还只是短期收益,从长期看,通过读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读研者终生收益;另外,因为读研使其知识理论水平更专业化和深度化,对社会、人生、世界等的理解力会更加深透,因而其知识领域、精神世界会变的更为丰富,相对于低学历者,会追求更多的精神满足。

第二,提高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通过读研这种更高等教育,个人会更加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减少和控制一些比如赌博、酗酒、精神分裂等一些心理不健康状况的发生;另外,通过读研未来就业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锻炼带来更大的好处。

第三,社会资源的丰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人脉线对其事业的成功有重要影响,而读研过程中,较之本科阶段,接触到的同学、老师,甚至是与社会的联系都有很大的不同,无疑会使其社会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社会,学历文凭依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通过读研,其社会地位主要较之大学毕业会有所提高,个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另外,读研者选择的配偶也会相对比较优秀,因此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未来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也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第五,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读研,能使个人树立更加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个人的政治信仰水平、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读研的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但未来投资者的收益不能补偿其投资成本的现象。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为了收益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读研这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

1.择业风险

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可能读研时是很好就业的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可能未必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了,这样研究生就可能遭遇失业的风险;即使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具,因此择业风险就会增加。二是研究生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概率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加大,也就是说花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并未用到,从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之一高校来看,现在高校招辅导员也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而有些专业性强的数理专业可能因其辅导员工作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既是择业风险,也是教育向下替代、或人才高消费的风险了。

2.收益风险

读研的收益风险一是绝对的收益风险,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就业、或者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人才高消费使读研者未来预期的物质收益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相对的收益风险,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的收益和那些没有读研而是大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一定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的同学对比形成的风险,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称读研可能如同“鸡肋”;三是读研的边际收益递减风险,按照经济学和教育学观点,义务教育阶段是低成本,高收益,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成本投入增多,而收益相比增加的不多,处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

3.无形风险

读研的无形风险,是指读研者及周围人群会从读研的社会评价、未来职业评价、未来收益等方面来进行无形收益评价,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社会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社会评价无大的差别,甚至称有些高校是“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评价,对读研者来说无异是低评价,高风险;如果读研者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和高的薪酬回报,周围人群会质疑读研者读研的意义,这对读研者的心理也形成挑战,带来风险。

三、高校、家长、个人对于读研的理性分析和选择

读研是有收益的,但也是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性的,对高校、家长、个人而言,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读研有风险,建议要理性,决定要慎重。

1.高校的适度引导

高校作为思想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特点,在考研和就业等诸多两难选择中给学生最适度的引导。

2.家长的合理分析

作为家长,不能盲目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断定考研的益处,而应该理性分析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左右孩子的意愿,只给最合理的建议,让已有高等教育的孩子自己决定。

3.个人能力、偏好的理性分析

对于个体而言,智商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个人的禀赋也就是最适合个体从事的学业、事业是不同的,因此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个体差异性影响,一样的投资,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最终的收益是由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考研热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清醒分析,对个人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读研之后是否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未来收益。

因此,对待考研,高校、家长应该还原其本位,高校不能单纯为提高就业率过渡鼓励学生考研,家长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盲目强迫孩子考研,高校毕业生更应该理性权衡,结合自己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未来的职业理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一旦考研决策不理性,就会使读研的风险性增加,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EB/OL].新华网,2010-06-10.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篇10

大家好! 我是08级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的刘丹。首先,我代表海南师范大学各位老生向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你们的加入,使得椰风流韵的海师焕发出了更加充沛的青春活力与激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前的此时此地,同样的激情澎湃,同样的意气风发,我迎来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转眼间我已被称作老生。从台下坐着到台上站着,在诸位同学人生如此重要的时刻谈感受,着实令我有些惶恐。

首先想跟大家说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而对一个研究生而言,你不再是一个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作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程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研究生的阶段,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时代你要尽量使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作为研究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其次要主动学习。刚才说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了,研究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作为研究生得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的能力,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后,让老师过来找你。

再次要有吃苦的精神。别的专业我不太清楚,但就我们生物专业,我个人认为,读研是比较辛苦的。出野外的日晒雨淋,从一个学生开始变成一个高级的渔民或是林业工,黑了、晒掉皮了都看成家常便饭;待实验室的,得整天跟仪器设备、各种实验药品打交道,枯燥的同时,还得担心有毒药品对身体的伤害。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研就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有丰收的喜悦?

毕竟文理有别,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式各异,在这里就不过多的重复与前辈们相似的种种科研学习体会了。另外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爱护自己的身体

有一句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道理人人都懂,却常等到痛定思痛,才明白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让我们从日常中的点滴做起,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牢记实验室安全,这样才能以最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生活当中。

2.热爱海师

不管你来自哪里,请用接下来的几年爱上我们的学校。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子们的认同和回报,而只有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才会让你真正的融入这个大家庭,同荣辱,共奋进,发掘自己最大的潜力。否则,你将会在抱怨和叹声中碌碌无为的度过三年。

3.保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