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范文

时间:2023-03-15 06:1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的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李清照 品格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转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前期日子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杰出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一起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华夏时,寓居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清闲日子,后期多哀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方法,自辟路径,言语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对立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有些华丽大方,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喜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爸爸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身世,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榜首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妈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结婚后度过了一段香甜的夫妻生活。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词中也叙写了“屏居乡里十年”的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甘心老是乡矣”。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看成她结婚后生活写照,而不把它归于少女作品之列,正因为婚后生活短暂的和谐美满,即使夫妇的小别暂离也化成一片忧云愁雾。所以据元伊世珍《琊瑕记》所载,李清照曾在锦帕上书《一剪梅》词一首送给将负笈远游的丈夫赵明诚,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由体验到的暂时失去的夫妻生活所引起的“闲愁”较之于少女时对“并蒂连枝”生活的向往所引起的“惜春”情绪可能更为浓郁。因此,女词人的如花的人生心灵之旅从海棠“绿肥红瘦”的意境走到了“人比黄花瘦”意境,这就是她的《醉花阴》词。词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档官吏。李清照配偶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最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老婆聚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商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铭,配偶“相对展玩咀嚼”。陈旧神秘的碑铭,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时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明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高枕无忧的远古时期,因此“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宦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配偶二人仍然过着非常简朴的日子,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全国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尽管适当丰厚,可是关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所以他们便经过亲朋素交,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保藏的稀有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制”。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吝“脱衣市易”。可是,他们的力气究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可是,束手待毙,只好依依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配偶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日子,尽管清贫,但安静和谐,典雅风趣,充满着美好与欢喜。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当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官,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险,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况且人世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见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是李清照纯真典雅品质的象征:“细看取,屈平陶令,风味正相宜。”但我们全面地剖析,更是凝聚了李清照婚后日子的万千情愫。能够这样说, 女词人的词集中体现了作者共同的品质情结的。既滋润着词人的自个形象, 亦是其崇高情怀的象征, 及品质力量的载体。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 即便再多情, 她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超出彬彬有礼的典范。在“寻寻觅觅”始终不见光明时, 她虽难免滋生悲切愁闷之情, 但她的词情词韵却绝不颓废, 而是坚强地显示出自我的生命价值, 以其磨难的心灵进程, 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61―01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女作家,她工诗善文,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但都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集》。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词作感情细腻,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文并茂,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

一、抒情真挚细腻

艺术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则是艺术的灵魂,而李清照词中的“情”更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渡前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词作多描写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情调,思想、内容都比较狭隘。如李清照早期作品《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中少女见到生客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大胆明朗,闺中生活的无忧无虑也跃然纸上。

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添字采桑子》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清平乐》中的“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真挚、细腻的感情抒发了漂泊流浪之苦,对死去丈夫的思念,对昔日生活的追忆,还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善于融情入景

李清照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制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词仅33个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景、物、人、情融成一片,活泼而富有生趣,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李清照的词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词人有时甚至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把花当做同命运的友人,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春花流水皆有情,陪伴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的孤独无依;“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格局,虽然也写了“红稀香少”的残秋景色,但意境毫不伤感,反而洋溢着无限的秋游之乐。

三、语言浅显自然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一扫花间词的浓香艳丽,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口语、市井俗语,语言独具风格,清新、明快,至今读来还是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

《声声慢》是李清照历来被称颂的一首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由浅入深,齿牙交错,不胜凄苦。《行香子》:“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又如《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瘦”二字,不但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传神地表达了深闺中惜春恋花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被盛赞为“人工天巧”。

篇3

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这首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抒发了怅惘悲愁的情怀,别有情致。

“靖康之变”后,金人窃据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运也由此改变。“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更让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终弃世而去。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夫丧的三重痛苦,流寓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流荡无依、苦闷忧愁的李清照形象。词人放眼看去,正是“国破山河在”,亲人阴阳永隔,自己命运多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泛舟双溪,面对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不可抑制,满腔愁怨一下子倾泻出来,连“双溪舴艋舟”也无法承载。词人自出机杼,用巧妙的比喻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形象,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

篇4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创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蕲州章丘人,我国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由于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阅读了很多古代诗词书籍,也成就了她未来的创作。她所创造的词风格非常清丽脱俗,拥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其他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女创作家的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婉约派作品。

一、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

中关于李清照的一生其实也非常坎坷,她早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生活非常的优越,但是由于后期迁移到南方,生活状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充满一种闲适的优美感。而在李清照的晚年,所有作品都采用一定的悲情描绘手法,同时也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部分,因此李清照的作品风格非常的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艺术美感的体会当中,去感受她对命运的感叹,与后期心态产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从词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古代女子的心理世界。下面针对于李清照作品的主要风格,比较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一下李清照作品在创作风采,李清照作品主要有《如梦令》《一剪梅》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的体会出当时李清照作品的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脱俗的人间仙子,去体会事物的种种美好和内心的多愁善感,用丰富的女性情绪去表达事物的细腻风格。

比如著名的那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与“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意见而排队成“一”形的场面,“字”的着色也表达了古雁可传书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描绘当初李清照的初期生活。这些都是属于李清照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她是未经历变故,在南渡之前的创作风格。

她的女性风格非常优雅柔和,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对事物美好本质的细腻描绘与她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彻骨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表面是一种婉约温柔的诗词风格,但是本质也充满一种离愁别绪,从中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个时候的生活又有离愁,又有闲适的美好。所以早期李清照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女性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她们多愁善感的心理世界。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说,李清照非常善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开始以活泼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构建一个非常美丽的事物与环境,接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与伤感。读了她的词,总是能够从古代优雅的环境当中转入到女性内心的忧愁与心里的沉闷,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夜来沉醉卸妆迟”,她提花落,再说夜晚梳头的孤寂,喜欢生动活泼地去描述一个场景,再将场景渐渐的带入到内心的感受中,她的婉约是一种先去描绘后抒发之感,先让读者去猜测词的主旨,再把答案巧妙的安排在词尾处。她总是用这些词里的一些场景来抒发内心的女性情感,它能够将落花、小溪庭院诗情画意的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将忧愁、倦容、泪痕展现给大家。

二、李清照词的美感表达

我们在欣赏李清照的词时,能够感觉她词中的婉约美与深深的文艺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想从美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李清照词的风格。其实在《如梦令》《蝶恋花》《声声慢》,无论是对离愁别苦的描绘,还是直接运用想象力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始终拥有女性的羞涩,同时也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一种坦率与轻盈之感。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说,前期的李清照体现出了少女作品的娇柔妩媚之感,到了后期,她善于用白描的模式去抒发对事物悲凉的触感与意境。我们可以从李清照个人的阅历上去观察她前后期作品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声声慢》里面,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用梧桐比拟黄昏,表面上是表达深秋的景色,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她的意思是借用秋天这种情感来烘托出内心的无奈与心酸,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非常孤寂和惆怅,内心充满着悲情苦境的感受。所以无论对四季的描绘,还是庭院场景的抒发,表达的都是女词人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写实感同时也用这种写实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让自己的词被赋予生命,这就是她用词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也是作品美学成就的最佳体现。

李清照的词风格非常的婉转,在古代习惯于把一些豪迈和有着阳刚气势的诗词称之为文学大家。那么对于女性文学这个发展方向更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恰当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和内心细腻婉转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的词用自己的真情去体现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并且用女性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一种温婉和现实清丽的写作风格。早期她的作品非常的娇俏,且充满着灵动少女的活泼,到了婚后又有着对夫妻情感的期盼和内心的淡淡忧愁,到了后期她化作一个悲壮的女词人,一面感叹着命运的蹉跎,同时也为祖国内忧外患而感到忧愁,这个时候她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所以李清照作品的美感源自于她成长的历程,也有每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情怀,由此去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独出一格,用东西女性独有的情怀去看待世界,同时有一种最美好与触动的感觉去创作文学作品,虽然她的一生尤为坎坷,前后期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作品的本身而言,其艺术欣赏力与美感深深的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康发,石军. 从兴尽晚回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1) .

[2] 雷徽. 李清照词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和影响[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02) .

[3] 邓树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的感伤美[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

篇5

[关键词]李清照 后期词 艺术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内容上有很多大的变化。前期由于作者有着美好的少女生活,有着美满的婚姻,所以词大多写的是些闺情别绪。到了南宋,国破、家亡、夫死,给词人的打击是沉重的,所以后期的词是流着“泪”写着“愁”。词的内容变化导致词的风格也起了较大的变化。

一、哀景衬哀情

前期词也写景,那都是些欢快,赏心悦目的景,后期词写景,选择的景大多是哀景,以哀景来烘托那无法消除的心中的愁。

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年老无靠之痛后,本已难以支撑了,此时却偏偏又遇上“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天气,词人此时身体又虚弱,心情又悲伤,已是十分痛苦了,这天寒,风急的哀景更为那哀情雪上加霜了。“正伤心”时,又看见“旧时相识”的雁儿飞过。这雁是曾为她与夫君传递过情书的使者呀,而今物是人非,这雁怎能不引起词人触景生情,引发心酸与痛苦呢?

在上片词中,作者以“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凄凄惨惨戚戚”的孤独和凄凉的心情,有了这一反衬,更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凄酸。但由于词人的不幸又是那么深重,愤懑的情绪压抑得太重太久,所以词人以以上几句哀景不足表达自己的心中愁,于是由天空的哀景转到了地面的哀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憔悴损”的“满地黄花”,其实不在写花,而是在写自己。南渡后,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理想的破灭,幸福家庭的毁灭,恩爱夫妻的死别,这些痛,这些苦,这些伤,这些愁,让她怎能承受?此时写到“黄花”,再不是前期词因夫妻暂别所产生的相思之情的“人比黄花瘦”的“黄花”了。那时的“黄花”只是夫妻的别离时所感,当丈夫一回来,则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而现在家已破,人已亡,自己已是满地堆积的黄花了。词中的“憔悴损”既是写“黄花”又是自喻。

急风、淡酒、征雁,所见的都是伤心物,所抒的都是伤心情。这时怎生得黑?真是度日如年。此时更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不仅是写梧桐雨,也是写家破国亡之恨的沉痛的泪。

这首词所表现的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其中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也是一些伤感的物象――秋风萧瑟,征雁南飞,黄花憔悴,桐叶飘零,细雨沥沥――极力渲染一个“愁‘字。有了这种哀景的层层渲染,使得那种哀情无法阻遏,感人至深。

二、乐景衬哀情

李清照后期的词,为了把“愁”写足,她不仅选择一些衰败的景物来写,有时也选择了一些欢快美丽的景物来写,以此来反衬心中的苦闷与忧伤。

例如:《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潇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是词人南渡前宁静幸福生活的前景,也是她少女时代欢快愉悦心境的写照。那时侯,年年每到下雪天,都要去饮酒赏梅,欣喜地将梅花插满鬓边髻上,那梅花不安好意,惹得无忧无虑的少女兴奋得流下清泪。天真活泼的少女情态,跃然纸上!

作者写这乐景,不是为了写乐,而是为反衬下片的伤感。现在飘泊天涯,风鬟雾鬓,风烛残年,这是以人喻梅,既写人,也是写梅。更何况“晚来风势”,梅花的芳颜已是惨不忍睹了。其实这又是写她惨不忍睹的晚年生活。有了前后两种情景的对照,感情的悲深凄切更突出了。

三、反复渲染

李清照后期的词,因被家亡、夫死之愁陷得太深太重,的确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了表达这一刻骨之痛,词人往往采用铺陈的手法,大肆渲染,反复渲染来加强抒情气氛。

例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流亡南宋后不久,丈夫突然病故,从此,女词人开始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往事不堪回首,纵有千言万语,如今却对何人诉说?《孤雁儿》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像一只失伴的孤雁发出的哀思。这样感情与哀思又是经过层层渲染而传达出来的。

第一层通过写玉炉来写哀思。由于没有续添香料,玉炉已经烟消烬余,香尽炉寒。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既是炉寒更是心寒。

第二层通过水来写哀思。“伴我情怀如水”,这“伴”字意味很浓,一则说明玉炉有人伴,而“我”则无人伴,说明其孤独,寂寞。二则说伴“我”只有水,从“梅心惊破”看出此时是冬天,冬天的水也是寒的,冷的,“我”这情怀自然也就是寒与冷的了。

第三层通过笛声来写哀思。《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然而心境痛苦的词人却不因为梅开而喜,春天的来临反而更引起她无限的幽恨,婉转呜咽的笛声使人柔肠寸断,多少往事,被笛声勾起,又被笛声惊破,一切已不复存在,眼前只有伤感。不提往事则已,藏在内心深处的痛,因闻笛而惊觉,愈加伤感了。

第四层通过雨来写哀思。这里一是写窗外风雨凄凄的景色,给心境蒙上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二是雨是疏疏的,泪却是千行,泪多于雨水,这一对比,更显人的伤感之重。

第五层通过典故来写哀思。“吹箫人去玉楼空”,运用的是弄玉与箫史的典故。弄玉与箫史是一对非常恩爱幸福的夫妻,词人与赵明诚也是如此呀,不但感情融合,而且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可是如今这一切都已消失,自己孑然一身,流落异乡,在茫茫尘世中,满腔悲苦又无人诉说,这哀痛至极之语,令人如闻其悲泣之声,如见其哀苦之状。

第六层通过寄梅来写哀情。景色依故,花事如昔,旧时踏雪觅句,赏梅作词,多么惬意,何等浪漫和幸福。那时折花共赏是他们夫妻生活的乐事,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可是如今折得一枝梅花却无人可寄,即使人间天上,都找不到那个可寄的人了。

篇6

【关键词】李清照词 文化女性 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04-02

李清照,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古代女子受社会制度的限制,自身生活环境受到制约,所作诗词不出恋情、婚姻、家庭的主题,抒写自身的境遇与哀乐,题材相当狭窄,境界难以开阔。然而李清照却是个例外,她的作品的内容,冲出了女子家庭生活的藩篱,闯入了男性作家所涉足的社会生活。国家、民族、历史的主题进入了李清照的作品之中。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17岁时写了诗二首《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是和张文潜的诗《浯溪中兴颂碑》。张文潜在该诗中,借咏叹开元、天宝之事以讽喻时弊,写出了北宋末年,统治阶层全然不顾北方的辽、金对宋朝的大好河山虎视耽耽,把朝廷当成了争夺权利的场,你倾我轧,明争暗斗,发出了“百年兴废生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的感慨。李清照虽只是一名少女,却关心国事,在这两首和诗中,她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一个阅历不深的少女能有如此高的思想水平,如此深刻的见解,如此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不能不令人钦佩。

靖康之难,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铸造了李清照诗赋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乌江》则借项羽直斥朝廷的南渡逃跑,既非人杰,又成不了鬼雄。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元宵佳节,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而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十分深沉地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细细地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篇7

关键词:词;女性;孤独;美;分析

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情怀到底由哪些构成呢?这些孤独情怀的抒发又用了好几种方法去表现。我仅以“国破、家亡、夫死等种种悲惨遭遇所带来的万念俱灰的孤寂情思,用的是“内(心境)外(物境)结合,层层渲染”的发法来表达“这个方面去分析:

典型的如《声声慢》、《武陵春》、《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等,下面试分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开头,创意出奇的运用了七组叠词,传神的描绘了一个若有所失、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的形象。它可谓起势俊耸,层层加浓渲染了愁妇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寻寻觅觅”是她内心孤寂空虚,试图寻觅精神慰藉的表现;寻觅无所得,便环顾四周,只觉得残秋沉寂,一片冷清,连同他内心的阵阵寒冷,浑身顿增难以排遣的凄凉和痛楚;于是,主人公的心绪顺势推进到第三层:生死相隔,一切都成为泡影了,面对一逝不返的昨天,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自悲自恸了,因而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之中。“乍暖还寒”的残秋季节更增加了主人公苦闷难熬的心绪,“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敌得过凛冽的秋风呢?“寄雁传书”,是古人企图寄信给远方亲人的一种幻想,而此刻“旧时相识”的“过雁”无疑只能激起了主人公的散偶离群之感,增添了她的空寂和绝望罢了。

词的上片,重在主观感受的空间描写,而下片,是把内心旋律与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心境与物镜的交互感应的描绘: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曾经傲对寒霜的“黄花”,如今憔悴凋零,怎能不联想自己身世。词人枉度一生,桑榆晚景,却愈加孤寂凄凉,在万般难熬的愁戚中,度日如年。“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的以下描写,则进一步从“特写镜头”的物境,去烘托女主人公深沉的心境,形成物境、心境交相染色,感情层层加浓的效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急、来雁、憔悴黄花,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了,而那连绵不断的细雨,一天到晚,下个不停,敲打的哪里是惹人愁思的梧桐叶子,是在滴穿孤单无助的词人的心尖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字似乎是全词的总旨,作者在最后画龙点睛的写出了它,实在是起到了牵动全词各个部位的作用。但“愁”字又不是这首词的全部,联系作者一生的种种遭遇和彼时彼刻的情景,我们也无法用一个“愁”字去概括他那种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内在心绪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都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配合,一句紧扣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复杂的孤寂、哀愁、凄凉、遗憾、悲愤、绝望等等感情在对物境的描绘中愈积愈浓,渗出纸面,深深的感染了读者。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是李清照在作品中表现其凄凉寂寞心理的重要方法。如《添字丑奴儿》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如《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南歌子》中的“凉生枕簟泪痕滋。”、“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是情怀,不是旧家时。”等;特别是是他晚年创作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纵观全词,从写景开始,处处写景,而句句言情。词中的景物,无一不牵动着词人的怅然心绪和孤独情怀,而心绪的波动和情怀的激发,又不断促成景物的变化。“景物推动情感,情感涂然景物,二者交互影响,迭相推移,在不断交错发展中将情感层层推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语似景也似情,可谓情景结合、水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昔日喜爱热闹说笑,而今却孤苦凄凉、抑郁饮悲的孀妇形象活脱脱的站在我们面前;也仿佛使我们听到了她茕茕孑立在窗前倾听别人欢笑而暗自悲痛饮泣的声音。

篇8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情感真挚,别具一格,被誉为“易安体”。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境遇的女性形象。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三个时期分析了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女性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具有永久魅力,本文认为除了艺术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晰而完美的女性自我形象。这个形象从她的青年到晚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统一性。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婉约派的代表,她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李清照之前的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幽怀,她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而李清照与男性作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她笔下呈现的是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格魅力的“这一个”女性。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描写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写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在她笔下,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境遇的女性形象都毫无疑问地处于作品的中心。

一 天真与多情的少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工于词章,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这为她将来成为一代词宗奠定了基础。而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并且能够在比较宽松的言说环境中保持着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在她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表现。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中的主角是一个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活泼好动,天真顽皮,好奇多情,又带着天然羞涩情态,这是作者真实的自我写照。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能不躲避陌生男子,但又不甘心,非要看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与李煜词《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而她超过李煜之处在于她还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微妙心理: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她嗅青梅,当然不是真的嗅,而是用表面上的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社会中的异性接触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可以说,这首词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

李清照在词中总是把自己触及到的自然景物同自身的青春和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依恋和珍惜。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可称此中经典。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早晨宿酒未消的女主人公关切地询问侍女院中的海棠怎么样了,侍女却答海棠依旧,对此女主人公却不以为然,想来经过一夜的风雨,应该是绿肥红瘦,落红无数吧!此词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反映了她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流露出女性对青春与美的象征物――“花”特有的珍视: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李清照词中的少女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 甜蜜与幽思的

年轻时的李清照是个被爱包围的宠儿,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她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要是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确非易事,但幸运的是,上天竟然给她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她的如意郎君就是丞相赵挺之子、太学生赵明诚,这可说是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难得的幸福。他们伉俪情深,琴瑟和谐,情趣相投,恩爱非常,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乐章,词人的美好人生也因此更上一层楼。此时的李清照可以说是柔情满怀,明艳动人,幸福无比,而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流露出的多是夫妻间的款款深情。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间,当时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正值新婚燕尔,与丈夫朝夕相处的词人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动人的神情。这首词就活画出了一个沉醉在幸福欢乐之中,在丈夫面前妩媚娇憨、聪颖多情的新妇形象。青春妙龄的李清照买花是为了赏花,也是为了装扮自己,精心化妆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的赏识,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执着的意义,故而新妇非要丈夫比一比她和鲜花谁更美丽。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了小夫妻间的亲昵和温情,从充满自信和自得的语气里,表现出作者对青春美貌的无比热爱和自信,透露出她婚后生活的愉悦和欢欣。

曾经有过“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爱情和婚姻的幸运统一,使得李清照得以沉醉和享受爱情,并且大胆而骄傲地通过词作展示出来。而在宋代男权文化背景下,作为男性的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词人带来极大的忧愁和苦闷,这时期她词作的主旋律就是相思别离。过去这类词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难免矫情做作,而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觉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美在她的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写于婚后不久、丈夫离家远行之后,着重写的是别后相思。秋风萧瑟、荷花败柳,为浓郁的离愁平添了几分凄清。在这样的季节里,词人独自游览,倍感孤独。月光下词人急切地盼望远方丈夫寄来的书信,隐约透露出愁闷的心情。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的无可排遣,别离已经是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如同春花随着流水飘零消逝一般,只能相互思念。从词中可感受到她同丈夫的平等交流,因为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尽管天长水阔,但两地相思、两心相印,显示了她对这种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词人不堪忍受相思折磨,也曾作过种种努力想要摆脱却都归于失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刻画出了思妇忧郁的神情,表露出词人思念之深。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就是她与丈夫分离后的真实写照。

从这首词开始,李清照的词作中偶尔有闲愁点缀,这愁大多与相思有关,令人称赞最多的是《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时赵明诚奉诏出仕在外,适遇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就是抒发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之后,惹得夫君比试之心大起,于是三夜未眠,苦作数词,可始终没有一首胜过此词。这首词一开篇就点出一个“愁”字,让我们看到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而“人比黄花瘦”体现出她寂寞苦闷无出可泄的愁苦,表现了词人憔悴无依的情景,读罢此词,一个温文尔雅、多情善感、愁损离肠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 凄凉与孤苦的嫠妇

时代的磨难带走了李清照的幸福,却带来了她在文学上的又一次。靖康之难后,她经受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一系列变故,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这使她这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悼念亡夫、回忆故土、抒发家国之恨,可说是词人个人生命和她所处时代的哀歌。这时的李清照也今非昔比,已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冷暖,茕茕孑立的凄凉的嫠妇。在词中,她将个人不幸与国家之难联系起来,委婉凄楚、孤独苦闷,最有名的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词人流寓临安时所写,抒发了元宵佳节作者客居异乡的悲凉心情,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境,写出了深沉的盛衰之感、身世之悲。天气晴朗的元宵节,热闹非凡,但这热闹是别人的,词人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思念早逝的亲人。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她婉言谢绝昔日好友的邀请,自甘孤寂。国破家亡,身世坎坷,使词人产生物是人非之感,如今两鬓如霜,憔悴不堪,虽值佳节却哪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历了亡国、丧夫、再嫁、系狱一系列风波,再无欢乐可言,只有在凄凉中咀嚼余生。

一系列的磨难和打击,使李清照由一个贵妇人变成了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感情生活的缺失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把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孤苦伶仃的才女,抒写了震动词坛的《声声慢》(又名《胜胜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传世绝唱,一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凄苦冷清,通篇都是愁。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都是愁的化身。词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如何熬到天黑?再加上细雨滴打梧桐,似要滴穿词人心坎,这景况岂是一个“愁”字能够说尽?这是作者晚年垂老流离、飘零无依、愁苦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时期的词作由一个愁字贯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词人53岁时避难浙江金华所写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以说是李清照后半生愁苦生活的总结。这首词感慨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还没张口,泪就先流出来了,悲苦不能自禁。听说双溪春色尚好,也想泛舟借以排遣愁怀,却恐怕小船承载不了自己如山的愁苦。词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孤苦凄凉环境中飘零无依的才女形象。

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她是在以她的生花妙笔,把她的思想、性格、修养、品质以至整个精神面貌,真实地坦露在我们面前。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里,我们看到了天真、活泼、率真大胆的少女;对丈夫柔情满怀,眷恋不已的思妇;饱尝人间辛酸冷暖,孤苦无依的嫠妇。不同的生活经历赋予了李清照不同的词作内容与风格,也赋予了她词作里不同的女性自我形象。

参考文献:

[1] 范英豪注评:《李清照诗词选》,黄山书社出版,2007年版。

[2] 闵泽平:《宋词二十讲》,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3] 吴爱民:《试析李清照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9月第23卷第5期。

[4] 张映光:《论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主题意识》,《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篇9

一、用词浅显,倾吐心声

李清照的诗词文艺术技巧高超,善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感情,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实际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让人在平淡之中见其深邃之意。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记叙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词人以“溪亭”、“日暮”、“藕花”、“欧鹭”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一幅夕阳晚照下的迷人画面。在黄昏时候,碧绿上的荷塘上,有着婷婷的藕花,群栖待宿的鸥鹭,其间飘荡着一艘小船,船上是一位满脸绯红的少女,她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回舟,奋力摇着双桨,却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词人用率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又充满青春豪情的画面,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如此欢快爽朗,不理会世俗,不计较失态,语言朴实无华,笔调轻松活泼,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让人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脾性,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去尽雕饰,却写尽了一位新嫁娘好胜甚至嫉妒的心理,写出了闺房的乐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用情深厚 崇尚自我

李清照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婉约词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男词人的儿女态和女词人的闺阁情总是有所区分的,男性词人香艳的词风,当然也有深厚的情感,但本着男儿之身,只能写尽儿女情长,却难以体会女性心理的微妙变化。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细腻的心理感受和独特的词人气质真实地反映了女性自身的感受与内心体验,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因此她的词就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词人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例如她在《点绛唇》中大胆真率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天真烂漫、俏丽活泼的少女荡完秋千后轻衣透出汗香,累态可掬的娇美情态。“露浓花瘦”既写出晨曦露珠的晶莹剔透,未开之花含苞待放,又写出少女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下片笔锋转折,细致地刻画了少女的羞态和娇憨神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细节,将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也把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中透露出词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含蓄真挚。

又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词,李清照本因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而牵扯相思,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上阕表面上写残荷、凉竹这些寻常的事物,实质上在写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思夫之情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于是作者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但是独自击浆怎不让词人愁情满怀,于是出现了“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这一迫切思念的外在表现。下阕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由己及人,写出夫妻二人的心心相印,两地相思的信任之情,心早已被深愁笼罩,浓得化不开,自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形象地反映了词人愁眉变化的情景词人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道出了女性独有的情感体验,在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中水融毫无痕迹地获得这样杰出的词作,不能不令人惊叹。

三、用意深沉 心系家国

李清照饱尝人生甘苦,前期生活幸福安定,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妻分离,到后来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词人却能顽强独立地生存下来,并能在人生的苦难中重新审视自我,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惊叹。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怀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早年,李清照就曾献诗给赵挺之,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身上那种异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并没有因为嫁入宰相之家就削减,反而更加浓烈了。如此慷慨激昂,发聋振聩,直令无数男子汗颜。

篇10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关于《渔家傲》的写作时间,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李清照前期之作,另一种则认为它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作品。笔者认为《渔家傲》是后期作品。虽然每读此词,总会被词中所描绘的壮阔绚丽的意境所感动,被大鹏展翅的形象所鼓舞,被词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打动,初看起来似乎摆脱了词人一贯的多愁善感的影子,只剩下了积极豪放的一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该词是一首记梦之作(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必须借梦来叙述心底的愿望,那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苦闷至极。《渔家傲》正是这种苦闷之作,和作者的其他词作一样,也是词人生活处境和心境的自然流露。所不同的是该词以“记梦”方式展开,在梦境中尽情抒写历尽国破家亡、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后,孤独无依、不知所之的浓浓哀愁,也挥洒着不屈的生存意志。

如果说词人写于后期的词作大多是直接抒写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深愁惨烈,那么这首《渔家傲》则是在此基础上披了一件梦的外衣,作者分明是把深愁惨烈潜藏在了壮阔高远的梦境里,在虚无缥缈中展示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不同于黑暗丑恶现实世界的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难离、没有苦难、没有孤独、没有凄凉,有的只是美丽的天河、气派的天宫、公正严明而又慈爱的天帝、还有令人向往的海上仙山。晚年的词人身心交瘁,在经过一番又一番痛苦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的内心折磨之后,就有一种“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的冲动,索性任由自由不屈的灵魂颠簸着一叶小舟直驶向天帝的门前。

那么,这叶小舟是如何在艰难地航行呢?全词通过梦中的物境、情境、仙境三个层次加以展示。

开头两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首先用极精练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壮阔画面:广阔的天空里翻滚着波浪一样的云霞,和早晨的雾气连接在一起,正显得曙色朦胧。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银河中汹涌的波涛真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而飘行其间千姿百态的云彩,就像行使在河中的千帆,摆动的姿势犹如在银河中旋转狂舞一般。

这是梦中的物境,即词作所描述的表象环境。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把天上银河与人间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星群想象成为挂满帆的航船。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滚滚、千帆竞渡的梦的境界,为词人上下颠簸的小舟蒙上一层虚无缥缈梦幻般的色彩。

这里所描述的表象环境显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词人处境艰难的暗示,又是时代环境的折射。剥开虚无缥缈的梦的外衣,我们发现景物描写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影。众所周知,靖康之变使原本生活幸福美满的李清照顷刻间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成为孤家寡人的李清照满怀惆怅,被迫独自辗转奔波于杭、越、金华间,晚年生活困苦凄凉可想而知。本来就多愁善感的女词人此时自然愁情深重。比之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在《武陵春》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词愁之多、愁之重。这种愁在《渔家傲》中就幻化成天、云、雾连为一体的重重云雾,没有边际。景物描写又暗示词人前路茫茫,不知所之。而翻动的银河则是当时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随波飘转,艰难航行的帆,正是千千万万像作者一样无家可归、被迫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流徙奔波、苦苦挣扎着的真实再现,他们随时都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这哪里是一副美丽壮阔的画面,分明是一副难民逃亡图。

然而,李清照毕竟不同于一般人,她既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自然有一股冲破现实束缚的强烈愿望。开头的物境描绘显然也透露出词人不屈的生存意志。事实上,词人虽然处境困顿、前途未卜,却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在她的笔下,雾是晓雾,帆是舞动,不管晨雾如何迷茫、波涛多么汹涌、银河暗藏怎样凶险,一个“晓”字让人联想到晨曦初露,并萌发一种曙光在前的憧憬和向往。而一个“舞”字则使人感觉轻盈,动作优美洒脱,在星河欲转之际,能有这样一份镇定,读来真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丈夫气概。作者正是乘坐其中一叶小舟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难怪有人说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

总之,开头两句的物境描绘看似轻描淡写交代梦游的时间“天接云涛连晓雾”,点明当时的情形“星河欲转千帆舞”,用语明白如画,却意蕴丰厚,哀而不伤,张扬着积极昂扬的生活激情、不屈洒脱的生命体验,言外有无穷之意。

如果说前面有意设置的梦中物境,让人从外部间接感受作者生活的艰难以及倔强不屈的个性,那么接下来则是对梦中情境的描绘。它直逼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袒露作者处境凄凉和命运抗争的不屈灵魂。

再现表象的情感氛围,首先用“仿佛梦魂归帝所”一句勾连上下文。短短七个字写尽词人归帝所的艰辛和到达之后的无比欣慰。一个“归”字让人联想到词人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揭示出词人独自驾驶小舟穿云破雾,历尽艰险的唯一愿望:回家去,回到久别的亲人身边去。奔波的凄苦、思念的迫切终于使漂泊流浪的魂灵借梦的迷离到家了,虽然是“仿佛”,也足以让疲惫不堪的词人高兴,因为多年所受的辛酸和委屈总算可以在亲人面前一吐为快了。

接着写梦中人物登场,描绘天帝和“我”的一场梦中对话,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勾勒出一副温情默默的画面。这里有两个层次,先是天帝的垂询。作者驾着和命运抗争的一叶小舟终于停泊在天帝门前,小舟上的作者果然受到了天帝的热情接待。“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的殷勤垂询,自然牵动作者被苦难折磨得几近麻木的心灵,使得坚强倔强的女词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晚景凄凉的李清照何尝不是如此?想到自己南渡以来孑然一身,其间为了生活所迫还受到再婚与离婚的打击,频频遭受世人冷眼,尝尽了人间白眼。禁不住悲从中来。身心遭受重创的女词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备受排挤与打击,何曾有人真正关心和问候?哪里有人肯听她诉说?常常是不得已只能一个人“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处境是何等凄凉!真正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所以,当天帝问她你要回到哪里去时,我们甚至可以想见词人受宠若惊,急于倾诉的模样和无处可去、彷徨无依的惶恐。承接“归何处”的自然是“我”的倾诉。这一层可说是作者无路可走的悲情叙述,从中既感受到词人极度苦闷,灵魂被压抑的痛苦,也突出表现了词人希望摆脱困境,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遥远,现在已到了日暮黄昏,还没有到达。前一句话借以说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很辛苦,现在已到了晚年。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似乎还传来声声叹息。后一句紧接前文说明原因: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透过“谩有”这一沉重的字眼,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词人空负才华、无路可走的悲哀。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更何况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满腹才华的女词人最终也摆脱不了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生性好强的词人在丈夫死后,为了生存也只有再嫁。遇人不淑、还惹得一身官司,身心遭受巨大的打击。而所有这些委屈和压抑在黑暗、没有出路的现实世界里是无法言说的,而诱导作者尽情宣泄的只有幻梦中的亲情。在倾诉的背后,我们也读到了作者内心的不甘。

停泊的小舟还得前行,因为没到尽头的人生只能自己走完。结尾对仙境的向往,既是对天帝“归何处”的回答,也表现作者不甘沉沦的追求精神。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带入神仙世界。进一步突出天地之大居然没有词人立足之地的悲苦。一个“正”字让人感受到困境中的李清照不甘心在这种寂苦中沉默,正奋力抖落满身的忧郁和疲惫,以大鹏展翅的雄姿,去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综上所述,全词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借助于物境、情境、仙境编制成的优美意境的描述,创造出了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在梦中作者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驾驶着一艘简陋的、用茅草编就的小舟硬是横渡了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像鹏鸟一样,乘风破浪,笔直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是一个杰出女性的吟唱,与伟大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追求精神如出一辙。难怪有人说李清照是“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晚清学者沈曾植《菌阁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