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
时间:2023-03-18 21: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做到全面性,除了“三维目标”以外,还派生出其他的许多细目标。于是在课堂中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舍不得丢弃,“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都想要”,到最后所有的目标都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目标的达成率反而较低,课堂教学无实效。
一堂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慈母情深》一课,值得重视的因素很多:从最基本的字词的理解、有关的语句分析、重点的段落鉴赏,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作者的语言特色……好像什么都应该细细品味。权衡再三,根据学生实际我还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情感为线索,品味最感人的语言文字,重点学习作者反复的描法。
二、易化过程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很容易被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所控,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而全”,而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挤掉了,使学生表面看起来很忙,而实际上只是老师思维的追随者。教师要想上好课,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易化教学过程,做到环节简明,条理清晰。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地精简步骤,灵活机动地掌控教案,调整思路,增大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任鸟飞、凭鱼跃的广阔天地。我们提倡教师确立教学整体观念,以大板块的教学统领课堂,赢得学生,取得实效。一般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板块以三至五个为宜。
我教《慈母情深》,就以“如何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为线索,安排三大教学板块:一是“当摄像师”找找文章中令你感动的文字细细品味,二是“当导演”深入分析母亲的为人及品质,三是“当演员”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三、强化训练
训练是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没有扎实的训练,就虚化了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实在的课堂成效。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屡见不鲜:有的教学细节稍一涉足便匆匆收了回来,有的则是“隔靴搔痒”,无关紧要,浪费时间。例如朗读课文,虽有朗读,没有指导,不加训练,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实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痛痛快快地说,扎扎实实地写,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在关键之处“重拳出击”,强化训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着力抓住一个重点:借鉴、学习作者的反复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训练。首先是理解文中的三个“母亲”、四个“立刻”、四个“供”所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和取得的效果;然后是学习按反复的句式练习说话:“那天我第一次_____,第一次_____,第一次_____”“我应该_____,我应该_____,我应该_____”;最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语言,利用反复手法动笔学写:“母爱是_____,母爱是_____,母爱是_____”。
四、精化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了规范性、逻辑性、唯美性、情感性、创造性、人文性的诗化语言将会使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篇2
1973年,正是袁雪芬老师提出了越剧院招收越剧男女合演班,我才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全上海20万小学生中,被选拔成为了74届44名学员中的一个,从此走进了越剧的殿堂,站在了越剧的舞台上。
1974年7月,11岁的我带着一丝懵懂步入上海越剧团(院)学馆的太门。但是,对于当年的我们来说,袁雪芬老师是我们的领导,是一个高商在上的谜一样的人物。我们在私下里传说着有关她的种种传奇经历、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但当面对她的时候,我们却又往往会因为敬仰和畏惧,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在那时幼小的心灵中,袁雪芬这三个字,就是越剧。
在学馆时期,衰老师是主管艺术教育的,她常关心我们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袁老师,感受到她严父般的面孔背后那颗慈母心,却是源于一次意外。正是因为那次意外,袁雪芬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不再是一种概念,而变成了一个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亲可爱的慈母。那是在1978年,当时的我还在学馆学习,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加上暑天高温,我在训练时不慎摔断了锁骨。得知消息后,袁老师(“”结束回院部工作)立即冒着酷暑来到汾阳路的宿舍看望我。前一天晚上,我因为骨折后首夜难以忍受的疼痛和宿舍的闷热而片刻难眠。看到脸色苍白、满头大汗,却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的我,她心疼得几乎也说不出话来。她一边安慰我要安心养病,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对老师说,一边又着急地说“这个样子怎么行,小孩子不要热死啊?”说着,她立即找来负责的老师,从东平路冷库买了一大块冰放在我的宿舍里,又找来一台电风扇对着吹。回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和袁老师近距离接触,她当时说那句话时的嵊州口音,焦急的神态,我至今记得那么清楚。一位艺术家对于一个孩子如此发自内心的关心,令我至今难以淡忘。
受伤后,因为怕父母担心,我并没有把这次事故告诉他们。但一人独自在外,又遭遇如此意外,我的心里其实是既害怕又孤单的。学馆老师们的关心、同学们的友情给了我家的感觉,而袁老师那亲切的话语和关怀,更让我感到母亲般的温暖。此后,袁老师一次次来宿舍看望我,而我期待袁老师的到来,也就像孩子期待母亲那样急切,似乎,只要她坐在我床边,轻声细语地说几句,我的病痛就无形中好了不少。
在我刚踏上艺术道路之时,每迈出一步,都离不开袁老师手把手的扶持、指导。她有时像一位宠溺孩子的母亲,我取得一点小进步,她都会如此高兴。但有时,她又像一位铁面无私的父亲,我略有不足之处,或稍有骄傲,她都会毫不留情面地批评。
1979年,袁老师一手策划了尹桂芳老师流派演唱会并亲自登台演出,在这次演唱会上,尹老师和尹派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概也就是在这之后,我开始陆续在各类社区、小型演出中唱尹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的演出,那天我唱了尹派、陆派、范派等许多流派,尹派唱的是《桑园访妻》,观众的掌声让我几乎下不了台。演出结束后,傅全香老师兴奋地把当时的场景告诉了袁老师,袁老师也非常高兴,于是决定让我开始正式学习尹派。我知道,除了男小生的唱腔比较适合尹派音域外,这一安排还包含着袁老师与尹老师的姐妹情深,因为当时“”之后的舞台演出中,尹派常被用来表现反面人物或者小花脸,因此袁老师曾经说过:“我一定要为尹大姐正名。”虽然决定了让我学习尹派,但袁老师在与我谈话时还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你要很好地继承,但我们学流派不是目的,是手段,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展。”这句话,我受用至今,每逢创新,这句话都会给我带来不少底气。
从这以后,在一些小型演出、纳凉晚会上,我开始逐渐以越剧男小生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
1981年,越剧中青年演员电视流派演唱会举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袁老师安排青年团的领导和当年电视台的资深编导赵慧娟老师一起把我带到了尹桂芳老师的家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敬仰的尹桂芳老师,这次演唱会也是我第一次上电视、也是我首次以“尹派小生”的身份亮相,也因为有了那一次电视演唱会上的亮相,观众知道了有一个尹派唱得不错的越剧男小生——赵志刚。也可以说,是袁老师把我引进了越剧尹派艺术的殿堂,是尹袁两位恩师,共同扶持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篇3
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
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观,他说要把爱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广到爱天下所有的老人孩子。古人的亲情观主要表现为“孝”,《孝经》有云:“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论语・为政》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古代有《百孝图》、《古孝子传》、《孝子传》、《二十四孝》,出现了孝子如东汉之陈纪三国之徐庶西晋之李密……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冲击下,我们的亲情观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亲情:今天我们的亲情怎么了?今天的亲情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该如何维护亲情?
亲情,是谁在伤害你?
去年3月,广州国政律师事务所律师田世国得知母亲身患尿毒症后,要捐肾救母,六个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手术。当别人对他的行为表示钦佩时,他说他是长子,终究要多负一点责任,儿子救母亲,乃天经地义。去年,“母亲身上肾,孝子一片心”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田世国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古人说,“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卖身葬父”、“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卧冰求鲤”的孝举,田世国这种“天经地义”的捐肾救母算不上惊天动地,为什么到了今天,却能同任长霞徐本禹桂希恩一起感动了中国?
因为珍稀,所以珍贵。
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在这个物化了的社会,在这个世俗、利益与情感并行的社会,还有多少亲情味?
君不见,有人飞黄腾达、官位显赫,却不让农村的父母走进自己的豪宅;君不见,有人看似情深义重,却在利益面前六亲不认、手足相残、夫妻陌路、父子反目;君不见,有人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却把父母的关爱当成仇恨,因为一点小矛盾而挥刀相向;君不见,有人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却在满头白发时孤苦伶仃临终前见不到子女一面。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公告栏上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辛酸的信写道:“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去年11月份,一个名牌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完全无视家里负债累累的情况,为了应酬而频繁地向家里要钱,当家里给他凑了30多万买房子之后,他居然还嫌少而对年迈的父亲说出“我一脚踩死你”的狠话。面对这样不孝的儿子,老父亲深深地不解:“为保证孩子学习,我们勤劳俭朴,从不要孩子端茶送水,帮忙干活。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做错了什么?”
不光是这位老父亲不理解,在这个亲人之间说不清楚是亲情还是金钱关系的社会里,在这个决定一些人对于亲疏好恶和他们自身喜怒哀乐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的社会里,很多人都难以释怀,难以释怀的人呼吁要为孝敬老人立法:2004年10月,成都律师李宗发向四川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关系规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希望为孝立法,让子女尽亲情孝敬、奉养义务;同年,江苏一人大代表也疾呼要求惩治不孝顺父母者。
父母之恩、夫妻之爱、手足之情、育儿之乐,这种生命的真实本来应该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欢愉,为什么到了今天,这种伦理的东西急切地需要法律来维持?亲情的内核是奉献、关爱和包容,而不是索取和锱铢必较的利益争夺。
事实折射出了社会的痛,折射出了与中华几千年传统背道而驰的冷漠亲情观。
回家,以亲情的名义
在友情、爱情和亲情三种情感之间,人们可能最容易忽视亲情,因为友情和爱情需要小心谨慎呵护需要缝缝补补才能维持下去,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亲情就与生俱来,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持久最恒定的情感。
在拥有生命的日子里,人们有无数个追求。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是许多中国人最简单的快乐和愿望。万家灯火,迎春的鞭炮炸响时,做父母的,做儿女的,谁不想坐在温馨的家里,被真挚的亲情所浸润?
然而,有心人会发现,时下逢年过节亲自回家欢聚一堂的少了,打个电话发条短信问候一声的多了;亲自下厨做几道菜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少了,上馆子吃快餐的多了;一家人几世同堂的少了,成年子女跟父母分开居住的多了。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与成年儿女分开居住的占73%,有59%的老人觉得两代人生活在一起不和谐,专家预测未来10年里“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
亲情的淡漠,跟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几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除此而外,对亲情淡漠的原因,人们可能还会想到路途的遥远、学习工作的繁忙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
不要因为路途遥远就淡漠了亲情。
汉代使者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带来了今天我们能吃到的核桃、葡萄、大蒜、胡萝卜,谱写了东西交通史上一段佳话。在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离乡背井的13年中,时间和距离并没有成为他动摇信念的理由,相反对故国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使他完成使命的意志更加坚强。今天的你怎能说因为你远在千里就顾及不了亲情?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不要因为忙就淡漠了亲情。
或许你要拿证你要过级,你要陪客户你要陪上级,或许你为了要找份好工作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奔波,你真的很忙。但是“忙”对于有些人只是一个借口,或许你把工作之外的时间都耗在泡网络聊QQ,耗在陪恋人陪情人陪关系暧昧的人泡咖啡厅,耗在陪朋友五吆六喝,耗在漫无目的地逛街逛商店,耗在无休止的旅游上面而不以为然,然后在你父母和子女最需要你的时候抛给他们一句:没有时间,我忙。回头想想,你是否心存愧疚?
不要因为电话手机淡漠了亲情。
电话和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发现这方便了的生活就开始变味了,以前逢年过节能见个面,后来改成了打电话回家,再后来听不到声音,成了发短信问候,再到后来短信原创的少了,复制的多了,搞笑的多了,祝福的少了。科技的进步为人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功能,但别忘了主动权仍然在自己手里。技术怎能左右你所有的方向?虽然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你是不是也应该回家看看?
篇4
【关键词】母亲;悲剧命运;文化夹缝;痛苦遭遇
谭恩美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裔女作家,《喜福会》是其成名作。该书于1989年蝉联纽约时报销售排行榜37周,还被著名导演王颖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深远。《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性格各异的从中国移民美国的女性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还有她们之间既有隔膜怨恨又有骨肉情深的爱恨交织的母女情愫。
以往对《喜福会》的研究中,对此书中的母女关系,文化身份,文化冲突进行解读的文章较多,也有从女儿的角度来分析在美国出生,拥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华裔群体的心态,观念等的文章。其实小说中母亲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动容,感慨万分。这些 母亲在旧中国都曾有过一段辛酸的痛苦遭遇,她们满怀憧憬来到美国,希望就此达到幸福的彼岸。母亲们表现出的充满自我牺牲的中国式母爱和良苦用心不但不能被女儿理解,反而激发了女儿性格上的叛逆,让母女关系长期处于紧张,隔膜和怨恨之中。直到母亲向女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女儿才开始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母亲。本文从母亲这个角度来探讨《喜福会》中母亲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母亲们的悲剧的表现形式:
1.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移民母亲的悲剧
小说中的四位母亲满怀憧憬地来到美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更是把自己的未遂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把女儿培养成兼具东西方优点的高贵优雅的“天鹅”,生活事事顺心。这些移民母亲们虽已身在异乡, 骨子里却是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传统中国女性。她们凑合着美国方式过日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尴尬困境,成为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生活的边缘人。例如;小说书名“喜福会”就是源于四个家庭时常聚会的一个组织名称。为何要组织这样一个喜福会呢?当年吴素云一家在收容难民的浸礼会礼拜活动中结识了许家,龚家和圣克莱尔家。“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母亲感到,这些人家的女人们也各有各的难言之痛——那遗落在中国的希望和梦!然而,她们的英文太不行了,以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将此一吐为快,只好成天憋在心里。至少我母亲,已从她们漠然惆怅的脸上估摸出了这一点。所以当她一提议成立这么一个喜福会的时候,她们一口同意了。”(6)甚至作为女儿,对母亲都不甚了解,“我一直以为喜福会是一个有着令我感到脸红的许多魑魅荒唐的中国陈规习俗的社团。好比3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中那些印地安人出征前围着火堆跳通通舞,反正有着一套神秘繁琐的仪式。” (15)在现实生活中,她们虽不得不按照美国的准则来生活,而骨子里一直不肯放弃从中国带来的一套准则。如:我妈总是用中国的“五行”来评判衡量周围的人,似乎对周围的所有人都不满意,总能从中挑剔种种的不是与缺陷。(18)。母亲们恪守着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传统的思维习惯,也造成了母女间的诸多冲突和隔阂。“妈妈虽是用英语说,但我还是感到,我们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来对话。”(21)这些移民母亲们都怀着望女成凤的夙愿,以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国式母爱去爱自己的女儿,却和从小接受美式教育的女儿之间矛盾重重,难以沟通。例如在薇弗莱·龚的故事中,有下棋天赋的薇弗莱小小年纪就被誉为唐人街的“小棋圣”,其母龚琳达在生活中对薇弗莱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但母亲以女儿为骄傲的方式是到处向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是“小棋圣”。龚妈妈的这种做法很让女儿反感,不仅造成母女之间的隔阂,还激发了女儿的叛逆行为和心理障碍,以致薇弗莱最终放弃下棋。在中国式母亲看来, “父母尽责,子女尽孝”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母亲会全心全意地为子女付出,作为子女,这个孝体现在对父母的顺从。子女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女儿的成就也就是家庭的荣耀,妈妈当然有权利以此为荣而向人炫耀,然而在美国式女儿看来,个人的独立性是首先应得到尊重的,即便是母亲也无权把自己的期望和行为准则强加于孩子身上。因而女儿对于妈妈把她像个奖品一样四处炫耀特别反感。“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呢?那么你为什么不学下棋呢? ”(87)女儿这样的话当然也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自尊,造成了母女间的隔阂。正如龚琳达后来的感叹“长期以来, 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适应美国的环境却保留中国的气质,可我哪料到,这两样东西却是水火不融,不可混合的。” (248) 由此可见,这些移民母亲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2.生活在过去的痛苦遭遇阴影中的母亲的悲剧
本书中的移民母亲们都是解放前离开中国,她们在旧中国都曾有过一段痛苦的经历。小说中几位母亲的故事都反映出旧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伤害,造成了许多女性的悲剧命运。如龚琳达的第一次痛苦婚姻就是全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她的婚事两岁就定了,十二岁就出嫁了。“我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只为了履行父母许下的一个诺言。”(40)因为那时的女子没有任何婚姻自和女性的自我价值。在《姨太太的悲剧》一章中,我们看到在三妻四妾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女人们为争夺财产和宠爱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悲剧故事。许安梅的母亲,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由于二太太设下圈套而被吴青才被迫嫁给吴青的。本是作为受害者的她却遭到了所有人的指责和唾弃,甚至她的家人和母亲都嫌弃她,认为她有辱家门。逼得这个无辜的弱女子最终因不堪屈辱而吞鸦片自尽。这些充满血和泪的早年经历对这些女性造成的伤害,使她们即使去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却一直没能走出过去痛苦经历的阴影,始终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如映映·圣克莱尔原本是个和活泼聪明漂亮的富家女,长大后不幸嫁给一个十恶不赦的花花公子,使她身心都受到摧残。尽管映映后来离开了那个坏男人,又碰到了温柔体贴的丈夫圣克莱尔,但她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正如属虎的她在向女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所道“我再也不是一只生龙活虎的雌老虎了,早在我答应嫁给圣克莱尔时,我已是个没有人气的活鬼了。(245)小说中的另一位母亲吴素云曾经历过战乱, 在战争中她和两个年幼的孪生女儿失散,骨肉分离之痛是吴妈妈一辈子的心结。
所幸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最重要的是出于爱女儿的慈母之心,母亲们都在努力地与女儿和解,让女儿能理解母亲,消除母女间的隔阂。如当映映·圣克莱尔看到性格懦弱的女儿在遭到婚姻危机时,为鼓儿的斗志,她通过向女儿讲述自己的经历,终于帮助女儿振作起来,学会反抗,坚强自信。
谭恩美在《喜福会》这篇小说中通过讲述母亲们的悲剧故事,一方面让这些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移民母亲们打破沉默,发出声音,释放压抑,另一方面,读者们也会在读过这些动人的母女故事之后,反观自己,从小说中汲取生活智慧,让自己更坚强更理性地面对现实生活。
谭恩美一直关注美国华裔女性的生存状况,寻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族裔如何更好地生存。在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跨文化文本亦可让他们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本文出自该书的引文只在文中注明页码
作者简介:
代月飞,女,江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篇5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像我一样有收藏旧物的习惯,但我现在真的很后悔,收藏就收藏了,为什么还要去翻检?过往一旦重见天日,就再也放不回去了。正如我现在无法忘记刘刘已经离婚了这个现实,我究竟是应该继续筹办和啸生的婚礼,还是应该回到刘刘的身边呢?
“大虾”原来是老师
我和刘刘是在网上认识的。
世纪交替那两年的互联网用户以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就像大家经常开玩笑说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我从江南小城来上海读大学,目迷五色之余,只敢在校园网上溜达,偶尔发两篇伤春悲秋的小短文,也都回帖寥寥,便如泡沫消逝在浪涛里,湮灭如一声叹息,几不可闻。
熬过了离家在外的第一个冷落中秋节,我接到了爸爸悄悄打来的电话,说妈妈动了个手术,怕我担心不让说,现在已经出院,在家静养,有空多打电话回家。我在电话这头哭得不能自持,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我却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那天很晚都睡不着,就去系版论坛上发帖,点点滴滴,都是慈母情深,儿女愧长。
居然很快就有回复:“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望康宁永岁为贪,怨红尘病痛为嗔,盼相携生世为痴,若系于亲人之身,则为善,善念动而福果生……”我对佛学素无研究,这段话自然不求甚解,但懵懂间却感受到一种力量,心境渐渐平和起来。
查看ID,果然是刘刘。他是校园网上的“大虾”了,兼着很多版的版主,经常帮大家解答各式各样的技术问题,偶尔还上门服务,排除硬件故障。除此之外,刘刘的帖子都只有一个主题:佛经小故事。我浏览那些闪烁着智慧和优雅的小故事直到天明,然后发现没有一个是关于刘刘尊者的,一时兴起,便发给刘刘一则站内信件,问他为什么独独隐去了刘刘尊者,莫非他认为这网上的刘刘便能代替佛前的刘刘?
一连数日没有回音,我开始为自己的冒失隐隐不安。现在想来,从一开始我就凭借无知者无畏的青春勇气,在直觉的指引下将事情推向非此即彼的极端境地,我和刘刘之间,其实从来就不存在淡定从容的中间状态。
等刘刘的故事渐渐出现在论坛里的时候,我已经和他有很频繁的邮件往来了,当然,我们谁也没有再提那第一个问题。我了解到刘刘是长我几级的师兄,毕业时选择了“3+2”的读研方式,也就是先做两年学生辅导员,接下来的三年一边读研一边为学校工作。我认识刘刘的时候,他已经研究生毕业,正式留校做了老师。
我暗自揣测着刘刘的相貌,每次在校园里看到三十岁上下的男性经过,心里总会没来由地一阵狂跳,兴许那就是刘刘呢。沐浴着薄薄的阳光,拈花微笑,世界为之敞亮。刘刘却并不急着见面,只说一切随缘。于是在那大半年里,我热衷于拼凑刘刘字里行间的行踪,然后发现我们听过同一个讲座,先后看过图书馆同一本书,甚至认识共同的朋友……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预感,无论我和刘刘错过了多少次,我们注定是要相遇的。
因为有刘刘做技术支援,整个大一下半学年的计算机公共课我都逃掉了,直到考试那一天,听到讲台上老师的口头禅,我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我怎么就从来没有想到刘刘是我的老师呢?我简直无法原谅自己!要知道,升入大二,我就不必再修计算机课了。
事实上,刘刘相貌平平,不知道是不是在学校里待得久了,有种孩子气的干净平和,并没有我预想中那么成熟睿智。对视着刘刘惊叹的目光,我在心里骄矜地微笑,是的,曾经有女伴不无嫉妒地断言,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漂亮。
怨愤如时间累积
然而我和刘刘的交往并不顺利。现在想来,我那时受“发乎情,止乎礼”的古训影响确实太深,我并没有真正设身处地为年近三十的刘刘考虑过。每当刘刘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我都会瞬间变回妈妈的乖女儿,执拗地强调我毕业之前绝不可以越雷池半步。我能感觉到刘刘越来越明显的不快,但我真的担心像妈妈说的那样,男人对太容易得到的女人不会懂得珍惜。也许私心里我还有一丝骄傲,觉得像自己这样的漂亮女孩,是值得刘刘等几年的,毕竟从女孩到女人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我希望能充分谛听花开的美妙,于无声处听天籁。
那天吵架之前全无预兆,刘刘甚至还很诚恳地要我搬去和他一起住,他住在教工楼,虽然简陋,对过着集体生活的我来说却意味着自由。我明知刘刘的意思,却对他大讲佛教尊者定力之高,有夫妇之名,无夫妇之实,最后携手悟道。话音未落刘刘就火了,我之前从没见过男人的雷霆之怒,一下蒙在当场,委屈得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漫长的难堪,最后还是刘刘替我擦干眼泪,送我回到宿舍楼下,自言自语说,尊者定力再高,还是会闻乐起舞,所谓余习未断。说完一声长叹,转身便走,连声告别也没有。
接下来的一周,刘刘落寞受伤的背影不时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然而刘刘却没有如往常一样来哄我开心,平空蒸发了一样。我的后悔在折磨人的等待中慢慢转为怨气,继而积累成愤怒,于是,我接受了啸生的邀请。
啸生是我室友阿凌的哥哥,在南京西路一家不错的写字楼里拿着一份令许多人羡慕的薪水。从第一次在宿舍里看到我,他就不断地找机会和我接触,打电话、吃饭、看电影、郊游野餐……我其实过着三点一线的清静日子,和刘刘交往之后更是谢绝了几乎所有的爱慕者,但一来抹不开阿凌的面子,二来啸生也确实不同于学校里那些愣头青,日久天长的,我也渐渐习惯了啸生的殷勤备至,也许女人都是天生虚荣的吧。
这次去的是啸生所在的外资公司的年终酒会。早在半个月前,啸生就开始游说我假扮他的女友出席,甚至贴心地让阿凌为我准备好了礼服,我先是拒绝,然而看到镜子里明艳不可方物的自己,我还是动心了,说到底,一个女人一生能有几次做公主的机会呢?
站在别墅精雕细刻的穹顶下,我真正感觉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奢华,那个晚上的觥筹交错、纸醉金迷与我平日的生活判若云泥,令我有种不真实感,幸好啸生一直极具绅士风度地陪着我,细心关照我的情绪。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啸生甚至借到了老板的宝马车送我回学校,路上啸生小心翼翼地试图握住我的手,我没有抽回来。就在车驶过操场时,我远远地看到了刘刘晨跑的身影,那一刻我居然心如止水,无悲无喜,昔日的宁静和片刻前的喧嚣同样遥远,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想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婚礼前夕的变奏
接下来的整个寒假波澜不兴。我拒绝了啸生为我安排的假期实习,专心在老家做孝顺女儿,只偶尔在电话里聊聊天。刘刘却连电话也没有打过一个,校园网的论坛上也不见他的踪影,我想他一定是遇到什么事了,然而日子拖得越久,我越没有理由主动联系他,到后来,生气似乎蜕变成了一种形式,而为什么生气倒不那么重要了。
开学了,啸生一直说要去火车站接我,但我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回到了学校。我不清楚自己对啸生究竟有多少感情,但至少,我得先找到刘刘。而我刚进宿舍,阿凌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刘刘快要结婚了。我根本没去听阿凌后面的话,扔下行李就往外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算我是最后一个知道,我也要听刘刘亲口告诉我。
我一口气跑到教工楼下,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刘刘。他似乎并不意外,带我去了以前我们常去的茶吧。刘刘说他弟弟要出国留学了,女友家里要求先结婚,而在他们老家,传统风俗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如果哥哥不结婚是轮不到弟弟的。刘刘又说他家和那女孩家是世交,很早两家就有联姻的打算,如今那女孩千辛万苦来上海工作,全是奔着刘刘来的。刘刘还说他放假前就往我宿舍打过好几次电话,托阿凌转告我,于情于理他都得帮忙那女孩先安顿下来……我完全听不懂刘刘的话,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刘刘背负着强大的家族意志,而那片土地上的逻辑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在一堆支离破碎的语词里,我只记住了刘刘的最后一句话:你愿意现在就嫁给我吗?而无论我的心有多乱多痛,面对刘刘热忱的目光,我唯有无语。我曾经想象过很多次刘刘求婚的场景,却唯独没有想过这会和他的弟弟、他家的世交有任何关系。现在想来,我其实是愿意嫁给刘刘的,但在当时,我真的感觉受到了侮辱。
再次见到刘刘是在毕业前的一次师生大联欢会上,那时我已经搬出去和啸生住了,而我也第一次见到了刘刘的妻子。喧嚣的舞曲中,刘刘对啸生挑挑眉,不为人注意地对我说:他终于等到你毕业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荒凉,我这才明白,我那么轻易就对啸生缴械投降,不是因为我深爱他,而是因为我曾经因此失去了刘刘,我的选择已经昭示了我的判断,那不值得。
这几年我一直做数字出版,也因此和刘刘保持着适度的工作往来。他妻子在那次联欢会后多次打电话约啸生吃饭,被婉拒后依然东拉西扯的聊天。这种令人难堪的状态当然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但我从此对刘刘的婚姻愈发没有好感。有好几次我都想把这事告诉刘刘,但话到嘴边又还是咽下去了,以我们曾经的关系,不提她似乎更明智一些。
前两年全国各大高校的BBS改成实名制,我这样的本科毕业生账号都无权保留,再无可留念处。最近筹备和啸生的婚礼,收拾旧物,看到当日刘刘写给我的账户密码,那时他说所有的业余生活都在网上,都可以对我公开。我一时很是感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重上校园网,居然还能登陆,而真正令我惊讶的还是未发邮件箱里全是写给我而未发出的信。
篇6
关键词:作文指导;个性化;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5-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说真话,抒写自己纯真美好的情感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促成其个性的良好形成与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自己习作中吐真情、说真话、写真事,充分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体验、情感、思维和认识水平等,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性。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尖。”“我手写我心”,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出发,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作文资源,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张扬,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各具个性的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出有独特个性充满激情的习作。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切实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品味文本,抒写个人见解
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局限在作文课中,而要善于挖掘文本这个有利的资源,在品味文本中找准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补白练习。文本中有些语句或课文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回味的余地。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去拓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文本空白。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使文本得到充实,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文,有这么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与不抱、该与不该的矛盾心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此处矛盾吗?怎样才能将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补充完整?学生经过细心揣摩,纷纷以第一人称写下桑娜的心理活动,有的写“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看到这两个他岂不会暴跳如雷,骂我没脑子?他肯定会二话不说抡起拳头揍我的,不,不会,他也是个穷人,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两小孩冻死饿死的……”有的写:“唉,我发什么昏?抱了他们肯定会挨他揍的,不会吧,他平时挺有同情心的,不会见死不救的,这个世道只有穷人才能帮助穷人的……”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同学的写作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表扬。这样做既能使桑娜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又能使学生的创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的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续写的来源非常广泛,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凡卡》一文,以凡卡梦结尾,他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再如《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鸟儿飞走后的情景,并以“鸟儿飞走后……”为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练笔,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2.插图配文。课文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图配上短文。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它以整页的篇幅描绘了“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的动人情景。而扬科的外貌、内心,课文只字未提,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联系上下文语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等。可以“琴”为题,以课文插图为依托,重新编写小音乐家扬科的故事。
3.抓住情感流露点。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只有学生深入领悟体会文本,才能与作者倾心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学生才能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正是写“现在进行时”感情活动的最佳时机。如面对着《桥》中那位在大灾来临之时面容清瘦的却像一座大山的老汉,你想说什么?面对着《慈母情深》中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当学生缓缓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时,在情感共鸣处进行练笔,学生的心迹自然真情展露。
二、品味生活,激活写作素材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通常情况下,学生作文的选材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
1.媒体引路。习作内容空洞、言语贫乏,这与学生缺乏体验不无关系。指导作文时,可以借助实物、照片、歌曲、录像等媒体再现生活,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如中年级作文《热闹的菜场》,虽然课前布置学生逛过菜场,但要让学生具体生动描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经历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深刻,但如果教师利用手机拍摄下热闹的菜场情景,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电脑展示画面:丰富的商品、沉甸甸的菜篮子、熙熙攘攘的人群、顾客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商贩麻利地宰杀鸡鸭的情景……这些真实的图片画面会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加深他们对情景的印象,学生定然会绕有兴致地拟标题,用生动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作文练笔,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角色表演。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上医院》,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家长和孩子,再现了看病就医的情境,孩子面对针筒、挂瓶时的紧张恐惧,家长的苦口婆心,医生的和颜悦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毕现。面对活生生的画面,学生写起来自然具体、生动,充满情趣。
三、品味语言,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呢?笔者以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品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1.品写法,学技能。学生手中的文本应该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品读领悟文本语言,学作家们的语言风范。如小学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简洁、传神,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一个农村少年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形象。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针对学生每次写人“大大的眼睛,黑黑的头发,不高不矮的个子……”等千人一面的毛病,进行有意的观察练笔训练,引导学生领悟外貌描写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在书中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为什么要写“紫色的圆脸”――说明经常在海边日晒风吹,从而说明他健康。)最后得出:①外貌描写可以从肖像、神态、服饰、形体等几个方面进行。②抓住特点。抓住人物独有的、最能体现他特点的部分写。③以形传神。通过描写,要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个性、品质等,才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如现其人。接着出示了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哈利波特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神话、卡通、科幻等人物形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外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抽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建议: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典型特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体现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选择观察自己的班上的一位同学并描述他的外貌,再抽学生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同学猜是谁。结合课文和学生了解喜爱的生活来训练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吧。
篇7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学区领导安排我参加这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骨干教师培训,我异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全新、全方位的提升我的教育理念的极好的机会。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精彩讲座,有学员的教学展示,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回眸这几天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一、专家讲座,引领教学实践。
我有幸聆听了宋祖荣专家的讲座,得到了前卫的理论熏陶。感受最深的是怀化实验学校的陈淼教师的讲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冯教授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讲座的内容更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
说句实话,在应试教育似乎欲演欲烈的今天,我们,我,只是把学生当成了工作对象,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在学生身上“榨”分数,有多少潜力就“榨”多少,几乎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忽略了他们是活生生的小生命。记得去年快放寒假了,我和班上的四十几名学生都遭遇了病毒性咳嗽。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咳嗽,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持续了一个月不见好。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上课,没缺学生一节课。当然在我精神带动下,我的学生带着药片来上学,也没请过半天假。我曾为我和我的学生这种坚韧的精神所感动。但听了冯教授的讲座后,我方醒悟,我错了,而且错得很残忍。因为我的“自私”——让学生期末考试考得好的成绩,摧残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还学习什么?应该让孩子回家治病,病好了,挂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红扑扑的脸蛋来学习,影响一点考试成绩又怎么了?健康、快乐、轻松地学习、发展,这就是生命化的教育。校园应该是一个个小生命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美好家园吧。
二、教学研讨,促进学员发展。
培训活动中,我们欣赏了李伟忠校长精彩的课堂教学——《慈母情深》,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充满语文韵味的好课。两位学员教师的实践课也非常精彩。他们的胆量、睿智、钻研精神,给我无穷的榜样力量。
我们培训班共有四十多名学员,既有曾经熟悉的身影,同时也结识了许多新同行。培训活动中,我和其他学员团结互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次研讨、交流活动都是那么真诚、朴实,大家在一起讨论教学中的.困惑,交流教学中的体验,仿佛是彼此心与心的交流,更是大家用情感谱写的一曲值得回味的篇章。
三、消化培训,激励自身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后记,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
感谢培训班给我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长流,我将会铭记这段培训的日子,并将振奋精神、激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有幸参加了我市教育局举行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以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研究、行动实践与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在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艺术、专业能力提升及职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培训。我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分外珍惜。每天我都提前到校做好准备,每节课我都认真听讲用心记笔记,每晚我都结合所学所悟总结反思自己,每次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由衷感叹!聆听专家,感叹于他们思维的缜密敏捷,观点的新颖独特,语言的风趣丰满,知识的渊博精深,经验的丰富老到,人生的洒脱从容……
“先有认识,然后才有作为。”“高效课堂是学科课程实施中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卫东的讲座让我对新课改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及高效课堂模式有了更科学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
“‘骨’即硬朗、风骨、风气、风趣、风格,意味着承担;‘干’指自我完善、专业精进、讲究实效,意味着创新”,教育专家梁捷对“骨干”的解释让我明确了做骨干教师的方向与途径!
“‘智’就是‘日知’,每天学习一点知识;‘慧’就是‘彗心’,经常打扫心灵。智商是父母给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李进成专家的讲座《教师的智慧沟通艺术》教会了我如何智慧地表达如何有效地沟通。
“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一是慢慢长大即由青涩走向从容,二是走向成熟即由从容走向个性,三是走向智慧即由充实走向快乐与智慧”,优秀教师李波用切身经历告诉我们教师如何在教研的熔炉中成长!
四川大学教授游永恒的讲座《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方法》及《教师的职业心态与调整》既引导我们用国际视野思考中国教育,又引领我们要做一个真正优秀与幸福的语文教师!
这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无比钦佩!他们对教育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对生活、工作、学生的独特的感悟,无不拨动着我的心弦,无不触及到我的思想!我禁不住一遍遍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现在应该怎样做?反复追问中,我在这些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话语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第一,教师应该读书修身,读书致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习惯!读读教育经典,读读教育报刊,读读人文书籍,读读学科书籍,读读中学生写的和为中学生写的书籍,读读网络文学,“开卷有益”,语文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里的人,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人!
第二,教师应该立足课堂立足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主舞台。”正如李波老师所言,“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的教师须经过磨砺,在学识、理念、修养、心理、实践等诸方面缺一不可。如果要抽出一个具体点将这些因素统领起来,课堂教学是最合适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磨砺是全方位的,因为教学素质、教学理念、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学机智、课堂调控、教学个性、教学艺术都包含在内了。毫不起眼的课堂细节中,真实反映了教师的修养。”所以立足课堂立足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改进、提高,应该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三,教师应该乐于动笔乐于写作
写作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擅长写作的老师往往能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之火、成为其动力之源。我们教师要经常自觉写工作日记教育随笔,语文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动笔写作,师生同读同写才能有效地指导引领学生,同时自己和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第四,教师应该锻炼口才智慧沟通
口才是人的第一能力,谈吐是人的第二外貌。教师这个教书育人的职业更应该注重口才与谈吐。良好的口才与高超的沟通能力更有助于做好教学教育工作!我们教师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第五,教师应该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米兰昆德拉在《智慧是什么》中提到:“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总结能力和反思意识,时时刻刻总结反思自己,时时刻刻总结反思教学,时时刻刻总结反思教育,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六,教师应该调整心态追求快乐
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我们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要保持热情与激情,要学会欣赏与自励,要有阳光心态,要“快乐的工作,在工作中追求快乐”!
这次培训虽然只有四天五位大家八个讲座,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无尽的启示无尽的收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向他们致谢!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我会把所学所思所想所悟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去,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快乐的优秀语文教师!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我有幸参加了XX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会上,我们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展示课,并听取了两位教师的精彩讲座。这些课与讲座,浸润着她们对语文执著研究的心血。通过本次的学习,不仅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为我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立起了一盏指明灯。下面就本次的培训收获略谈一二。
收获一,走进绘本,回归生活。在这六节公开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堂执教的二年级《走进绘本》课。对于绘本,我只在电视中或图书馆里见到过,但没有想到它还能用于学生的学习教材。在课堂上,王老师能以绘本内容为载体,配以动情的音乐和教师生动的语言,将图片、文字精美的融为一体,烘托造势,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绘本故事的氛围,让孩子们全身心的完全沉浸在其中。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有的早已泪流满面。她让学生连贯的读,对于情节的理解掌握有好处,深深的抓住孩子们的心,而这位老师的设问、旁白也很有讲究:在故事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大树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中,为什么还会高兴呢?每个同学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却又是真实的……如此深刻的思想教育,不但使孩子们深浸于爱的洗礼中,更让听课的老师感动、学习、思考。而这正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收获二,写字教学新感悟。会上,听取了XX和XX两位老师关于写字的讲座后,可谓受益扉浅。对于写字的训练,我在课堂上也经常指导,可还是对孩子们的汉字书写水平有所堪忧,听完报告后,我才深知,原来写字教学也是需要策略和方法的。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不光是一年级老师的专属,它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阶段。“师者,人之模也”,而一个语文教师的书写水平对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都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每天孩子们有一半的时间与教师共度,教师的言行时刻左右着孩子的成长。作为教师许多重要知识都需要用文字表述在黑板上,作业本上,教师自己的书写对学生而言无疑就是一块无声的样板,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教师一手漂亮的好字必然对学生书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写字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而普实的王老师正是如此做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节语文课,她的字都端端正正的,这无疑给孩子们的练字起到一个榜样效应。另外,练字过程是个循序渐进耐力持久的过程,并非一年级练好了就可以了,这就需要教师的策略了,老师在讲座中还谈到要对学生的写字水平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因为只有建立长效地评价机制,才会为学生的写字过程树立自信心,才会让孩子爱上写字,从而让学生坚持下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当然,这位教师的识字教学与另一位教师的的阅读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有一位老师所说,这次培训会,虽没有名师大家的亲临,却普实而深刻。这也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的,它同样带给我沉甸甸的收获,带给我众多的思考,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会以这次学习为契机,在自身的课堂上去实践研究,努力作有效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4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为期三年的骨干教师培训在今年12月份就结束了。回首这三年的学习的历程,我有过欣喜、有过沮丧、有过激动、有过消沉……,但毫无疑问我在这多姿多彩的三年中收获了、成长了。现在我就谈谈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让我欣喜
1、听专家讲座
每一论的培训,欣喜都有邀请专家、名师来讲座。经过这些专家的洗脑,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一轮培训中我聆听了xx教授的《童年如何造就一生》、《色彩性格》两个专题讲座。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让我了解到孩子的童年如何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促使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易凌峰的《新经济、新教学》讲座让我了解了经济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想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就需要我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教师肩负的巨大责任。第二轮培训听了xx老师的《有效课堂提问的几点看法》和xxx的《有效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策略》。我对有效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第三轮培训聆听xxx的《有效教学与教师经验成长》,在肖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我给自己找到了定位,用教育发现——去点亮孩子的自信,用教育道德——去震撼孩子的心灵,用教育精神——去影响孩子的生命。用教育技艺——去改变孩子的命运,要把上级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变为自己的追求。xxx的《浅谈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座中“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让我感悟颇深。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
2、观课研讨,分组研修,网络研修
到xxxxx实验小学观摩了“生态课程”系列课例;到xxx小学观摩“有效教学”课例;到xxxx小学观摩班级读书会……参观了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感受了不同学校的特色教学,领略了一线教师的教学魅力,看到了学生的聪明好学,这一切让我激动兴奋。
听了示范课后,请专家、教研员评课,他们的评课概括性强、全面、深刻,可以说是“站的高,望的远”。再把骨干班同学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对课例展开讨论,每组安排一个记录员,安排一个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还要把发言稿发到骨干教师培训班博客上。我们既倾听了专家的点评,同学之间又互相交流了经验,这样的形式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下校跟岗培训
跟岗研修是个互相学习的平台。我两次跟岗培训都是到xx市xxx小学,听指导教师xx上课,课后评课,参加了学校的校本教研,然后自己进行两次教学体验(两份教学设计、上两节课、两份课后反思);设计一次校本本研修方案。
借助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为平台,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努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措施、规律和模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同组的同学上《草帽计》,《草帽计》本是五年级的课文,但当时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了课文,只好选择四年级的孩子来上。同组同学讨论《草帽计》的第一次教学设计,认为问题的太多、太碎,只要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经过修改后,教学方案就确定了。但是在课堂上教学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和白军的表现,并进行对比,发现孩子找不准确,找不完整。只关注我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而忽略了孩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拔高了教学难度。课后,我们讨论,教师应先出示对比表,先引导孩子在文中去找出和白军的第一个不同表现,总结方法后,让孩子马上运用所学的方法,放手让孩子主动地探究。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教学中,教师钻研的不仅仅是教材,我们更要钻研学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后,再钻研教材,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思这个设计中的每个问题学生是否能跳一跳就摘到。我要牢牢记住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成长。下校跟岗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展示、提高的平台,让我在师德、教学、教研及教育理论等方面均能有所提升,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深化”的提升。
二、实践引我反思
我一直相信着这样两句话:“教学无止境,且行且思”。在集中培训中,我贪婪地吸收着各种知识,却来不及消化沉淀,我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消化各种能量。因此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有时困惑、有时茅塞顿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哪位教师可以说自己的课完美无缺,这就促使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超越。我在备课时,不仅知道文字的表面意义,而且要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交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真是非常重要,我们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