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范文
时间:2023-04-05 09: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倡导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沟通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1.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一条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好途径,它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框框。它是一种社会交往,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它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共同负责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及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他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的人际互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达到学习的目标,完成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融入积极竞争的相互促进的学习。它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学生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可以产生较好的协作、配合行动,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因而,合作学习又是一种责任明确、同学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学习。
2.合作学习的特点
(1)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式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还强调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合作学习将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
(2)利他主义的共享性。合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利他主义共享性。利他主义是指团体中的成员从内心上感到自己有责任协助别人,成员之间能够提供支持、建议、评论等行为来协助其他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相似的经历,以利于协助其他成员。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激发小组成员的利他行为,从而使个人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自身的改变,从而使合作学习具有了离他共享的特征。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努力使学生们都劝人了一种追求互利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深信所有组员都会从别人那里获益,认为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之间积极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和贡献意识。
(3)学生个体以自己的能动性同时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合作学习中,突出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在别人面前展示才能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同时参与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由以前教学活动中单纯的旁观者而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它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二、合作学习的依据
1.合作学习的现实依据。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的机制,从而造成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损人利己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等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进人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人际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学会合作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而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已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倡导合作学习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与策略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认为合作学习中同伴的成功可以起到榜样和强化的作用。认知学派认为学习中存在着一个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学生的认知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高水平的学习和思维活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学习还能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他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他们的相互理解,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讽和合作能力。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合作学习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合作学习的理念
1.互动观。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间的合作性互动,在众多的互动因素中,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生生互动。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当然合作学习也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师之间的互动。
2.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产生较好的协作行为。合作学习特别重视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合作学习认为,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学的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的好。同时合作学习也为忽视学生的学术性目标以及交往技能目标的培养,克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术性目标,而忽视学生合作技能目标的缺陷。
3.师生观。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主要矛盾,合作学习倡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像以前一样,学生只是屈服于教师权威之下的磕头虫,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使在传统课堂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由学生所组成的小组来完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促进指导的作用,而不再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以学为乐,而不再视学习为苦差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而非原先的“权威―服从”的关系。
4. 形式观。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该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四、开展合作学习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合作性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最好是团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任务,并且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最好是开放式的,即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和思考。
2.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应该是多样化的。如果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形式单一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应该是多样化的。西方的研究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等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3.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教师应该做到:全面的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且在引入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时的引入讨论,为了让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开展学习,教师必须善于将学生引入教学过程。并且对各小组及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给予及时地反馈与调整。并将学习小组的注意力引向新的探索方向。
4.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与管理。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面临两个难题: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维持课堂秩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地管理与评价,以便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需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的。在评价合作学习的时候,要采取多元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以便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
五、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合作学习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背景、个体的人格特征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形态等因素均影响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设计中,对以上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Abstract】To do well the cooperation study, it may arouse the enthusiasm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develops student’s learning capability, enhanc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moreover can raise student up-to-dateness and so on each other contact, unity cooperation, fair competition. It is strengthens between the student the widespread information exchange important method, is displays the student community wisdom the effective way.
【Key words】Cooperates the study; Reassignment study enthusiasm; Development learning capability; Enhanc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驱动下,教师更新教育观,转变教学法是时代的需要。教学方法甚多,让学生合作学习也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合作学习有效地渗透其间,收到良好效果。现就合作学习的点滴积累作一探讨。
1合作学习的意义深远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善积广益,分工合作,团结进取。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惰性。由于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养成了娇宠型。因此,误导了不少儿童“以我为中心”、“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等种种不良倾向。他们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当今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复杂,如果只讲竞争不讲合作,那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不能确立与他人协作的那份收获与喜悦,提高与他人合作进取的那份聪明与才智。搞好合作交流是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共同体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之需,也利于改变部分学生的惰性心理。
1.2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相贴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成长是教育者的目的所在。那么,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挖掘潜能,扩大知识面,善学善积,更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1.3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从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对问题加深感知,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目的和意义。
1.4合作学习能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帮助别人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得到巩固,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在帮助别人过程中也收到一份助人为乐的喜悦;对于中等学生又可对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更加明悟;对后进生来说,可以通过模仿,探讨,领会理解逐步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对于持不同意见及看法的人可以通过交流,争论在探讨中汲取他人观点,在倾听别人意见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所学知识都得到新的突破。且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树立学习信心。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交流及沟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转贴于 2进行合作学习的操作步骤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就是在合作过程中,既有讨论协作,又有争论、辩论,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产生异议,有时达成共鸣,整个学习过程热烈而又和谐。还要将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出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组织过程中,不妨做到如下几点:
2.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认识,同时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竞争,指导他们合作,实现学习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他们之间相互启发、争辩、修正、补充、完善,使之在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几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处理,这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逐步养成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理。在学生掌握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把握住火候诱导,拓展学生视野,让他们既有创造性的思维与认识又富于前瞻性的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养成他们与人沟通、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2.3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应剔除教师凌驾于儿童之上的传统观念,放弃教师的架子。做到与学生平等,同时还应转变教师在知识中的权威性,教师应找准突破口,设立知识圈套,激发儿童去钻,去探讨。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少讲,少问,少于指手划脚,充当画龙点睛的角色。
2.4为小组合作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尊重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恰到好处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学困生的参与,对他们多一份爱心,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多与同学交流,做到“君子好学,不耻下问”。让他们在合作中发展,提高自身能力,尝试成功喜悦,分享幸福。
2.5充分发挥组长能力。在小组合作中,首先确定组长,组长要轮流,不可一任到底,也不要一律指定成绩优秀的学生任小组长,要让人人都得到锻炼,人人都有自信心,自强心。小组分派后由小组长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讨中应敢于承担责任,做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好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2.6指导学生讨论,提高讨论效果。学生讨论时应逐步做到“三会”。即会听别人意见;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说话,谈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帮助,鼓励表扬,让讨论热烈活跃,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给学生带来思维之趣,成功之乐。
3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能力,提高效率,但组织不当将适得其反。具体来说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3.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产生合作的自我需求及愿望。
3.2分组合作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应防止学生偏离学习中心,乘机闲谈及玩小动作。
3.3严防学生满足现状,不从精度、广度和深度入手。
3.4注意防止学优生歧视学困生,造成心理伤害。
3.5严防合作中的板结状态,提倡灵活多变,气氛浓烈。
篇3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定义;形式;要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12-02
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合作行为随处可见,成为人们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如:教师们合作研究一个课题,工人们合作制造一架飞机,医生们合作完成一台手术,航天领域更是需要6大系统几十万人的合作才能把飞船发射进入太空、在太空飞行或返回地球。与这些宏大壮观、惊心动魄和精益求精的合作工作相比,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合作学习要简单从容多了。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合作学习,就是体育教师指导学生为了获得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学生需要采取一定的合作形式一起学习,从而更好地共同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中小学体育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课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培养与合作行为形成,能够激发并影响学生合作性社会行为的形成。这在我们2012年曾经做过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中,也有所证实。所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就很好地简明扼要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那么,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呢?从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对学习、方法、方式等词义进行查询,词义表示,学习方法是为获得知识或技能采用的门路、程序等;学习方式是为获得知识或技能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们认为,称为合作学习方式更贴切一些。合作学习方式中,学生、师生之间的协助、协作和协商等互动合作行为是其主要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是其主要学习形式。那种不需要学生间配合和协作的共同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
1.协助
当一个人完成学习任务困难时,自然地就形成了求助他人帮助、辅助自己或自己也帮助、辅助他人的需要。如:体操教学中,在新学习靠墙手倒立动作时,我们都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保护和帮助下完成练习,练习者与保护者可以交换角色,直到自己能独立完成这个动作为止,这期间的学习与练习都需要合作学习。所以,凡是需要人之与人间互相协助的体育学习内容都是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
2.协作
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就需要若干人配合完成任务。如排球需要有一传、二传、扣球;篮球需要进攻、防守;足球还要有守门员,都需要分工与合作,共同努力、多方配合完成任务。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对墙练习篮球传、接球时,也可以,那不需要合作学习,因为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可是,篮球实战中,传球、接球的都是跑动中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合作学习与练习了。所以,凡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体育学习内容都是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
3.协商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学习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需要求新、求异、求变;需要权衡利弊得失、价值判断与多种决策路径选择;需要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成果衡量与考评时,我们需要合作学习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凡是需要多人协商的体育学习内容都是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例如,在双人技巧组合练习教学中,为了完成“主题式双人技巧组合动作”的学习内容,2名学生必须要进行合作学习,并解决下述问题:(1)选择怎样的技巧动作,两人怎样配合练习?(2)该怎么站位,完成动作的顺序和路线是怎样的?(3)动作结束时能不能摆一个组合造型?(4)给自己的技巧组合动作取一个能表现动作的主题名称,是飞翔、团结还是力量、柔美呢? 等等。
上述三种教学情境中包含了为什么要合作学习的三种因素,也回答了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内容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当然,只是列举性的,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许多体育教学课堂情境而言,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强或弱、多或少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的难点
1.同质与异质的学习小组划分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体育教师都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便因材施教或分类指导,小组划分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体育技能等,采取同质划分(即将特质相同者分为一组)或异质划分(即将特质不同者划为一组)来进行,这种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划分实践经验正好为我们实施合作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合作学习方式来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划分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一起提高;若采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小组划分,则是为了让能力较强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让能力较弱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还可以将小组划分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或愿望自行组合。总之,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只需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小组的划分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互相协助、协作或协商,相互支持,在提高个人学习成效中完成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
2.三类成员的任务分工
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小组长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1)体育教师:要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制定体育教学的目标,要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体育教学的相关情境,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指导,要参与小组的讨论,或者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询问小组长要求其反馈情况,要发现、指导和鼓励后进生的学习,要对课堂所有活动进行全面观察、全面组织。(2)小组长:要按体育教师的要求组织本小组的学习与练习活动,要检查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向体育教师报告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向同学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并尽力帮助后进生学习。(3)小组成员:要互帮互助全力合作,要为本小组讨论问题出谋划策,设置情境,共同完成练习任务。
3. 体育教师的主导价值
合作学习时,小组讨论时,体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练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扎实的。例如,在小组多人合作跑教学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有的要两个一起跑,有的要三个四个一起跑,有的不愿意和女生手拉手。发现情况后,教师这样作了指导,“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合作跑从简单做起好吗?先两个人的,再三个四个地跑,最后大家一齐跑。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再做难的那就更了不起了!”然后,老师主动拉起女生的手,说:“老师现在想和你们一起跑,赶紧行动起来吧!”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实践中,评价是合作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评价时,可以由体育教师、学生自己、看课者(如领导、观摩者等)进行。当然,这只是一个示例,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1.体育教师的评价
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1)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首先,要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成绩与程度怎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怎样,有什么缺陷与不足,需要怎样进一步提高。其次,要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与效果,用各小组的“团结合作、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查,还可以对每个小组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对比,或对每个小组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样本考查。(2)合作学习评价时,体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达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情况,也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顾及学生的特殊感受和特别收获。(3)体育教师既要关注合作学习中学生态度、兴趣和收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考虑学生探究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4)评价的方案可以由体育教师自己制定,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还可以借鉴其他研究者的评价方案。
2.学生的评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完成下面合作学习活动问题的回答。
(1)你能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吗?
(2)你对合作学习活动感兴趣吗?
(3)你有没有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4)你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5)你和其他同学合作愉快吗?
(6)在活动过程中你有没有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7)你和你的小组有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和设计出新的学练形式?
(8)在讨论或交流过程中你有没有参与辩论或提出建议?
3.看课者的评价
看课者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下述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
(1)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2)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
(3)最令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4)你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5
我从今年七月份开始,就在我校高三(8)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生物第一轮复习,收到较好效果。至今已进行4个月左右,从未间断。目前必修的三本书已基本复习完,以下是一位名叫周国旺的学生写的心得体会,具有一定代表性。
生物一直不是我的强项,在考试时常常拖我的后腿,所以我也一直对生物学习没有信心。我总觉得是自己记性不好,什么东西记了就忘,尤其是对减数分裂那一块,什么异常问题,什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在不同时期的图像判断等等,这都是很让我头痛的问题,考试时我也会常因这类问题丢分。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小组被分配到了讲生物必修二中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这章,而我又“幸运”的抽签抽到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起初我真的很不情愿,只想逃避,我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能力讲好这最让我觉得困难的这一节,再加上在生物必修三的复习中,我也曾上台讲过一次,我觉得那是所有小组讲课中最差劲的一次,我不想再给自己的小组丢脸了。小组中的一个好朋友开导我,他告诉我越是不擅长的,就越是要去钻研,把不懂的问题搞懂搞透,最后,他还微笑的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的,你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我,你讲的这一节是这章中最关键的,加油啊!”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只觉得就算是为了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要硬着头皮讲下去。我为了那次讲课,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减数分裂的过程图像在草稿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不在讲台上出差错,我和组里的同学讨论,又向徐老师请教,对自己的教案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引入了的变形过程、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异同等知识点,还把自己在减数分裂这块最“害怕”的问题整理成了三个专题。在讲课的那天,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紧张,最终讲课结果当然是好的,我成功了!
高三(8)班周国旺
我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有以下十个环节组成:培训分组——任务分配——集体备课——教师指导——组内审议——印发资料——课堂展示——批改作业——记忆检查——测试评价。
一、分组培训
分组: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如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是异质小组。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素质能力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7人组成,2:3:2(两个学习成绩较好的,三个一般的,两个学习困难的)的比例进行分组。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合作学习,组长不一定要是组内成绩最好的,但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高三(8)班合作学习分组表:
培训: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知识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在正式开展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生物第一轮复习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专门开展了一次班会——什么是合作)并建立了合作学习规则:1、遵守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保证。3、学会倾听和表述是合作学习的基础。4、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5、正确对待矛盾与冲突,他们是智慧的碰撞和交流。
各小组围绕本组的任务章节去精心准备一份学案、一幅概念图、一堂课(内容较多的章节可利用多节课进行)、一套训练题,我调侃为“四个一工程”,以此来引领全班开展本章节的一轮复习。在小组内再进行自主协商,对“四个一工程”的任务进行再分解分配到每个人。
组员通过完成任务,既自己成绩得到提高,同时本小组的“四个一工程”质量也得到提高,进而全班同学都受益。这样的任务分配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在全班营造了一种合作性的情境。组织学生学习所营造的情境中,最理想的就是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三、集体备课
高三(8)班学生领到任务后,每周我会给他们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小组要提前一周完成备课。他们在集体备课中会非常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他们任务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热点是什么,学案该怎样编写、如何构建概念图、选择哪些经典题目、这一节课怎样讲最合理等等,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对所承担的任务的理解和构思和盘托出,大家评头论足,指指点点,一片火红景象。
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高效课堂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教师指导
在高三(8)班进行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集体备课之后,都会将他们的成果向我汇报请我把关,有时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我也频频点头不住的夸赞;有时他们却抓耳挠腮,我就顺势指点迷津;有时为着某个问题几个人打起“官司”来,我俨然成了“判官”,可判案过后我总是要费尽口舌去向“败诉”的一方解释清楚。我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复习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复习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我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把学生看作是人,而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我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一轮复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组内审议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后,组员会将自己对所承担任务研究的结果提交组内进行审议,有的是要在组内进行试讲;有的是将精心挑选题目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有的是请大家看看有没有知识性错误等等。大家七嘴八舌,既有赞赏之声,受者两颊绯红,心里甜如蜜;也有被喝倒彩的,处之泰然,知错就改。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六、印发资料
“四个一工程”几经打磨,终于成型,学案、概念图和训练题就由负责的同学拿去油印,提前发给全班同学,成果就由全班同学来分享。该小组成员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是收获颇多。
七、课堂展示
每个小组将任务章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热点一一分解到人,每位组员就专一的一个点进行“精确打击合”,把自己研究的心得与全班分享,简洁高效。
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因为是学生“小老师”在讲课,大家的局促感没有了,在课堂展示过程中上台讲课的学生往往就成了“标靶”,台下学生对他所讲内容的质疑与追问犹如一支支“冷箭”,直奔靶心,有的应对无误,有的直冒虚汗,有的干脆直接向我求助,课堂气氛热烈,几乎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课后我会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和补充。
八、批改作业
课后每个小组组长负责收全班“四个一工程”中的训练题作业,由命题人批改并进行统计分析,下次课拿出一定的时间,就训练题的批改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在全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此做到精讲精练,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九、记忆检查
作业评讲结束,该组全体组员分到不同的座位组一一对全班学生的任务章节知识点记忆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然后将检查情况填写在《知识点过关检查记载表》上,以此来督促学生扎扎实实的过好一轮复习的基本功这一关。
十、测试评价
最后,由老师拿出一套高质量的本章节测试卷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小组各成员的表现来进行分组综合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也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鉴于此,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以上就是我将合作学习运用于一轮复习的思考和过程。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在这四个月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索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诸如:
1、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2、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有时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就会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
3、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4、部分同学主动性欠缺,有滥竽充数的嫌疑;对本组所负责的章节关注度高,对其他组负责的章节关注度低。
篇6
为了提高班级教育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必须
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和课堂学习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爱学习、会合作、会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班级积极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就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由班内的成员构成,不同的学生又有各自的特点,如成绩的优与差,纪律的好与坏,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等等。如何把这样的一个群体进行优化搭配,充分发挥出“1+1>2”的效能,是每一个班级管理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对整个班集体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学生性别的比例、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各科成绩的优劣、学生的生活圈子等。我们在进行优化搭配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绪,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考虑他们的感受。因为学生是这项活动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这样搭配有利于他们的成才,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好的学习小组,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班主任对生情和学情全面评估后,确定好学习小组的数量,学习小组的成员人数。总之,调整结构,合理搭配,互补性强,才利于双赢。
二、构建学习小组的基本要求
1.形成积极互赖的共同体
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
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走向成功。
3.承担个人责任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适当的社交技能
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5.开展小组自评
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明确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角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恰当的分工。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选好组长,组长要有为同学服务的意愿,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产生。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有85%的学生参与度为最低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譬如做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读写”的习惯、“观察”的习惯、“提问质疑”的习惯、“实践动手”的习惯、“改正错误”的习惯、“自测命题”的习惯等。在小组中推行“小先生制”,组长就是“首席小先生”,可以取代教师的一些简单工作。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每个小组就是一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小组长就是“分动力机”。
四、及时对小组的学情进行总结
要有一套比较简洁、易操作的量化考核表,交给班级学习委员会。对各小组的考核,不仅仅考查学生,也要考查科任教师;坚持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注意评比的时效性;组长和成员的动态管理,让组长和成员在班内流动起来;表扬要及时,形式要多样,范围要广泛,适时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分数,以及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的情况,给优秀个人、优秀小组以适当的奖励。为保证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喜好,制订相应的奖励形式。奖励形式不仅包括物质的,而且包括精神的以及娱乐性的。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程;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6-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和观摩中发现,现行的小组合作教学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练习。
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学生读书,深入思化,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滤,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驳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四、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编排的科学性。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一组见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组内异制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2.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比如:领导者、激励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存,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其次,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的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即日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的范围及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4.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行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以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间,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5.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中与评估等全过程中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再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
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防止两种倾向。(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篇9
一、要掌握分组技巧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心理素质、性别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以下原则,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小组。
1、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6名同学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不同但互补,便于互相学习、帮助,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就使得各小组间又是同质的,便于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原则。
2、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际关系。
3、遵循就近原则,尽量拉近组员之间的空间距离,以便合作学习。
二、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迁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
3、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1、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2.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六、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生应该先独立思考,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品质得到发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将各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3、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
篇10
关键词:学习情境;学习过程;任务评价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指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小组探究学习要求“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并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某种实践和体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包括情境、任务、过程、评估等4个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等部分。
一、创设学习情境,探究合作学习
设计情景部分给学习者指定学习的方向,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经历学习过程,探究合作学习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说明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的有关要求。教师的说明可以包括任务的分配、每一个学习者扮演的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等等。
要求学生以事先分好的3~4人小组按照“任务”模块进行小组内分工,利用老师所给的资源进行查找筛选。整理有效信息,顺利完成活动项目。各合作小组在小组长的协调下,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获得知识从而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学会了与周围同学的交往,学会学习其他同学的方法,品尝到了合作成功后的喜悦。经过一段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填写有关表格。如:各成员动手操作,加工处理信息,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三、采用任务评价,探究合作学习
通常采用测评表来考查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活动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另外,可对多种任务进行评价,如:书面作业、学生作品或其他内容。评估之间通过互相欣赏、评价对方作品。个人与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