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范文

时间:2023-04-03 18: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记溪亭日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改写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小学六(3) 朱芷阳

指导老师:黄惠娟 215523

常常无法忘却小溪的凉亭旁边那次郊游的奇遇。

在一个夏日午后,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画着几朵白云,你看这朵,多像一只温顺的绵羊呀,我独自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荷花,只见花白里透红,冰清玉洁,宛如一位白衣天使,你瞧,这朵荷花多像一位正在梳头的姑娘,再看这朵,活像待嫁房中的新娘,正羞答答地躲在家中,不敢见人哩!荷叶碧绿,宛如一个大绿盘,衬托着清晰可爱的荷花!我欣赏着夏日的美景,不知不觉被陶醉了,仿佛我也是万千朵荷花中的一朵,也跟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绽放着生命的火花。

我正坐在船上欣赏着,突然湖里的鱼儿探出脑袋,争先恐后地往我这边靠过来,我随手一拂,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一骨碌游走了。

眼看夕阳渐渐西下,余辉洒在河里上,我正准备回去,不知是喝醉了,还是陶醉在这种美景中,我脑子里迷迷糊糊、朦朦胧胧,竟然忘却了回家的路,我又一次划动小船,却又一次把方向搞错了,我竭力使自己清醒过来,这才发觉我已经来到了荷花池的深处,我焦急了,如果回不去,可就要露宿在小船上了,爹娘一定会担心的。我不知如何划船,正在我害怕恐惧之际,水波的荡漾惊动了原本在荷花池滩上栖息的水鸟,只见它们扑棱棱地飞起,似乎受了惊吓,过了一会儿,见没有危险了,便又成群结队地飞回了草丛。

篇2

一天下午,我同好友一起在溪边的六角亭中对诗,谈笑,红彤彤的太阳正值中央,我和朋友们很是快活。他们谈到我的《夏日绝句》一位好友说道:“清照啊,这首诗写的真是不错,的确,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即使死了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你说得对。”听了朋友的赞赏我不禁沾沾自喜来。

不知不觉中,像个大红灯笼的太阳在五光十色的才下的陪衬下正一点一点的往下降。在朝霞的映衬下,六角亭也是熠熠生辉,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亭子的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微波泛起,晚霞把无数个夺目的小亮点见到河面上,显得波光粼粼,景色醉人心弦,看到这时,我不尽又多喝了几杯小酒沉醉在这小溪亭之中。

夜幕降临,我与同伴们游兴尽时,这才抬头一看,天色朦胧,已经黑了,我这才想起了回家,哪儿才是回家的路呢?我有些慌了,一不小心划进了那密密麻麻的荷花从中迷失了方向,便加速划船,可是动静大了,把一群栖息的沙鸥和白鹭惊醒了,飞向那漆黑的夜幕。

篇3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篇4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8、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篇5

多数人与李清照的初次照面,都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

而我,不是从《如梦令》这首词中知道她的。

与她初次照面是在《声声慢》中,当时的我,年纪小,姐姐让我背词,便给我找了这首《声声慢》。

因为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很好奇,所以就糊里糊涂的死记硬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的诗词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它给忘得差不多了。

再次照面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眼看到作者时,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才知这就是小时候背的《声声慢》的作者,我还依稀的记得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忧伤。

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们都是欣赏她的才华,由此记住了她;他们都是沉醉于她的爱情,所以靠近了她;他们都是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终爱上了她……

而我也不是这样,我知道她肯定是有才华的,但是我不清楚她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所以我更不会欣赏她的才华,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记住了她;我也听说过她的爱情,但是我不懂爱情,无法沉醉于她的爱情,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靠近了她;我知道她一定有让人值得倾慕的人格,但是,我不清楚她的人格,所以,我更不可能倾慕于她的人格,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最终爱上了她。

篇6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邀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冲冲的赶了过去,我们在那里观赏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般的荷花,心中很是快活,我们还饮酒作乐,吟诗作对。不知不觉中,日落的余晖似一件金黄色的纱衣披在了身上,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我向朋友们告辞,便急匆匆往家赶。可能是酒喝多了吧!我的头晕晕乎乎的,分不清东南西北,勉强回到小船上,神智不清地划呀划。“哎?不对呀,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呀?”只闻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传来,我的酒也醒了几分,才发现自己划进了荷花丛,迷路了。

“怎么办呢?”我焦急的想着。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办法。“算了!”我斜靠着船身,睁开眼睛,欣赏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景色。啊!这一朵朵鲜艳的荷花莫不是用玉石雕成的?怎么开的如此精致,美丽。荷花那淡淡的粉红莫非是天上那仙女的胭脂?如此粉嫩!这碧绿而硕大的荷叶,随风飘动,像给玉皇大帝扇风的扇子。但乍一看,却又像一朵碧绿的大玉盘。小溪托着小船,我的心也跟着动了起来,就这么慢悠悠的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天然形成的荷花,让人目不暇接。我随意的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凉,这是什么声音?只见一群沙鸥、白鹭从我眼前飞过,原来是我发生的声音打扰了这些小东西,请原谅啊!我傻傻的笑着,仿佛又喝醉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抿嘴一笑,诗兴大发,写下这一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篇7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温和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使人感到十分惬意。我漫步走入“溪亭”,欣赏着湖边美景,心中顿生喜悦的感觉。我又端来一壶美酒,伴着微风,饮了一杯。再看看湖中那些美丽的荷花,如同妙龄少女般的典雅、柔和:

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半掩着脸,只留给人们一个含苞待放的笑脸;有的依然鼓着苞儿,涨红了脸,似乎正在寻找机会,好好展现一番她那曼妙的身姿;有的已经展开了,似乎说着:快来看,我多漂亮!”如同小孩的笑脸一般可爱、耐人寻味;还有的在风中翩翩起舞,正在展现她的舞姿,多么令人陶醉呀!真所谓“出淤泥而不染”!

看着这一幅美妙的“荷花图”,我不禁连饮几杯,竟忘了自己“一杯就倒”的酒量,顿时感到头晕乎乎的,眼前事物都有“分身术”是的,眼花缭乱。突然见到天色昏暗了,意识到:天色不早,该回家了。可看的湖面的平静与柔和,不禁撑起小船,在湖面游玩。也不知为何,可能是喝醉了的原因,摇橹时向左,它却向右;往右摇,它又向左,仿佛故意在与我作对般。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将船摇到了荷花池深处,看着这星罗密布的荷花,无奈的摇了摇头,大呼道:“该怎度过该怎度过?”一阵凉风吹来,使我不禁裹紧了衣裳,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快离开。于是我便使劲摇橹,发出的声音太大,将正在休息的鸥鹭惊了起来,往天空飞去……

篇8

释义:小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头。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释义: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4、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释义: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

5、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释义: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释义: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释义: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8、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释义: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9、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10、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篇9

暑假中有幸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两本书的基调截然相反。一份是温情脉脉的母爱,像淋洒在沙滩上暖洋洋的阳光,用心去记录安安和飞飞最纯真的那一份童年。而周先生却书写了一部悼歌,一个悲痛欲绝的灵魂。一个悄然远去的女儿,一个无能为力的父亲。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那个淘气的安安和小不点飞飞,看着老婆婆在太阳下面扎花,有双小手固执的要帮忙,即使是倒忙;老大安安“厌恶”那个抢他妈妈的小麻烦,而那个小麻烦却眉开眼笑的分享缠着老大;安安犯了错,妈妈说了,该罚;安安说,妈妈你看,龙,妈妈说,对的,车水马龙,长长的路,虽然繁花似锦到底是要慢慢的走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面对生死离别,唯有爱可以把我们连在一起。“有人劝我,既然你知必死无疑,不如让你早日解脱,何必在她身上徒劳地耗费精力和感情。我不是不知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你只是在捱日子而已,父亲在回应这个人的时候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徒劳吗?爱不怕徒劳……徒劳吗?爱绝不徒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两种不同的爱,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表达,但都是我们为之动容,为之留恋的爱,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真正的爱是永不凋谢的,他结合这时间所有的纯洁,我们用他来温暖凡尘、超脱轮回。

北京市景山学校初一:孙天尘

篇10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题记

我心中的美神,便是李清照。在我心中,她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杨贵妃。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美,令我陶醉,让我魂牵梦萦!

请跟随我共同穿过历史的烟云,追寻那些美丽的文字,还原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美神――李清照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湖中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李清照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开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不想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她的欢笑声与惊呼声仿佛依稀可闻,真是一个纯真爽朗、机灵活泼的美丽少女啊。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李清照的心怀。这时的李清照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她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真是一个有着无尽伤春情怀的大家闺秀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婚后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于是便有了这些反复的咏叹。从中,我看到了一位饱受相思之苦的深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李清照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这时的“愁”,已不是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山河破碎的亡国之“愁”了!凄凉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身世飘零、不知该往何处去的乱世佳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的苟安、无心收复失地的可耻行为,李清照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激昂慷慨。从这饱含浓浓爱国之情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女中豪杰。

捧起《漱玉词》,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个高悬于历史星空的美神――李清照。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