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范文

时间:2023-03-22 10:0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明成祖朱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四子:

1、徐辉祖:徐达长子,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

2、徐添福:徐达次子,英年早逝;

3、徐膺绪:徐达三子,世袭指挥使;

4、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

史籍中女子人物很少留名,一般只有姓氏,三女:

1、长女嫁于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2、次女嫁于代王朱桂;

篇2

北京紫禁城内的御花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满目姹紫嫣红。六十二岁的帝王朱棣脸色阴沉,他扭着大肥屁股斜坐在龙椅之上,观看大戏一样,冷漠而又饶有兴趣地注视数百名宫女在庭苑内遭受惨酷的剐刑。一个又一个二十岁左右花样年纪的妙龄宫女,雪白的肌肤被手法纯熟的军士们用无情的钢刀细割慢切,鲜血无声地流淌在土地上。毕竟大多是未成年少女,她们对疼痛的忍耐力极其有限,哀号声响彻四周,姑娘们临死前的惨嚎和哀呼均以那种听上去很奇怪的母语吭叫而出。御花园内,侍立的兵士和宦者战战兢兢,有许多人吓得双腿打颤,不忍孰视。

此事因由,实则由一桩小事引起———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的宠妃王氏病死,老皇帝哀痛不已。忽然失去了一双能安慰自己老年肉身的白皙玉手,朱棣的性情变得十分暴躁。当然,两个儿子为皇储之位明争暗斗,鞑靼部阿鲁台数次侵边等事,也是让朱棣气恼上火的另外因由。烦躁之中,皇宫内有人告发宫人贾氏(朝鲜人)、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仅仅是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朱棣闻之大怒,立命禁卫军把贾氏、鱼氏二人抓起来审问。二位宫人心慌,先行上吊自杀,算是躲过挨剐大劫。

朱棣闻讯更怒,派人把贾氏的几个侍婢抓起,严刑拷问。惨遭折磨不过,几个女孩就自诬说宫内侍婢等人想“谋逆”,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所有这些人,最后皆一个下场:剐!

剐就剐了,大可秘密行刑。但是,性格阴险、变态的朱棣喜欢公开的杀戮,他亲自监刑,分批剐杀宫女,共杀了几天才杀完。这位皇帝以年过花甲之身,不顾胖硕的身坯,每日均孜孜操刀,亲手残杀这些没有任何过错、屈打成招的妙龄少女。当这老混蛋操刀细细剐杀一位河北籍宫女时,姑娘不顾刻骨疼痛,馔血而喷,痛骂道:“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朱棣闻言更怒,在乱捅宫女致其死命后,又命兵士前去屠灭了这位女孩的三族。然后,他下令画工描绘贾氏、鱼氏两个宫人与宦者相接“磨豆腐”的图画,遍示内宫,以为惩诫。

看着老皇帝身穿金黄龙袍亲自操刀割人,在身边伏侍他已久的老太监和老军将皆不感惊讶。这些人在二十多年间,看过老主子无数次惨酷杀人,特别是朱棣篡夺其亲侄建文帝皇位后,残杀建文大臣,曾对方孝孺有“十族”之诛。所以,朱棣当廷杀人剐人已是见惯不怪的“常态”。

篇3

自从穿越剧火了以后,“四爷”就很忙,雍正成为各影视剧中的主角。雍正继位之谜,近300年过去了,至今史学家未达成共识,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为康熙看中了乾隆,隔代指定,才传位于雍正。史书记载,四阿哥之子弘历(后来的乾隆)深得康熙喜爱,曾经陪康熙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晚年时光。雍正并不是非法篡位,而是康熙钟爱弘历,为了弘历将来能承继大业,先将皇位传给雍正,康熙“隔代指定”乾隆,雍正作为“中间人”,只是一个传棒的作用。

《清高宗实录》有一段记载,故事说的是康熙有一次与弘历去围猎,命令侍卫射杀野熊,熊倒地良久,康熙让弘历去给熊补上一箭,好让弘历获得初次围捕就将熊猎杀的英武美名。但一向行动敏捷的弘历上马后迟迟不动,康熙有些生气问弘历怎么不上前,弘历回过神来,骑马欲进,谁料此时野熊突然起立,朝着弘历的坐骑扑来,此时康熙临危不乱用长枪刺死了野熊。围猎结束后,回到帷帐中,康熙对温惠妃说,这个孩子的命贵重,福大命大,将来必定比我的福气还大啊。

《清高宗实录》卷一还有这样一段话:“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诒,周注于后。”说的是康熙十分看好弘历,已经默定了弘历此后的继位,但是古之没有帝传孙之说,所以只能先将皇位传给雍正,再由雍正传给乾隆。

康熙临终遗言:“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临终之际不仅指定了接班人雍正,还为雍正隔代指定了接班人乾隆。

康熙帝的隔代指定并非个案,明成祖朱棣隔代指定朱瞻基也是一例。

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成祖在位时,并不喜欢太子朱高炽,最喜欢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煦,甚至还动了换储的念头。只是太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这个皇太孙了,所以最终没有换太子。

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也产生了影响。

篇4

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成祖朱棣,结束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 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 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 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 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篇6

目前水、以及液体物不能带,但是吃的可以带。故宫从2016年8月29日起禁止游客带水等液态物品进入故宫,而且是长期政策。食品没有限制。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阮安;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城;廉洁奉公

永乐五年(1407),明将张辅占领越南之初,明成祖朱棣命张辅搜罗安南各种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六月,明成祖下诏曰:“交趾应有怀才抱德、三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悌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齐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1)同年九月,“交趾总兵官新城侯张辅遣送交趾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上念南土远来不耐寒,命工部悉给锦衣”(2)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也提到,是年明将遵朱棣敕谕,不仅广泛搜罗上述各种人才,还选送“砖巧香匠”等,陆续送南京听用。

整个永乐年间,明朝共三次赴越南搜罗各种人才达1.6万人左右,这些人才为明朝的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

张辅带回来的人中有一批俊男美童,他将男童们,送到宫中当宦官,明成祖十分喜欢他们,安排老师教他们读书,培养他们的办事能力,以备将来为他所用。阮安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他后来成为出色的建筑师,对明初北京城的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鉴于资料有限,本文着重阐述关于他的三个事迹,这三件事分别是修建北京城、治理河堤以及品行高尚,廉洁奉公。

一、阮安在营造北京城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阮安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尤其精通数学、建筑学。永乐五年(1405),正式启动北京宫殿的准备工作,明成祖朱棣命安南建筑师阮安为北京城和皇城的总设计师。

明代北京皇城是在元代皇城的基础上,按照明太祖朱元璋营造的南京皇城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但是比南京的皇城更加宏伟壮观。正式建造始于永乐十五年(1415)。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制度,保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应,这极大的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提高,因此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大部分工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动工营造建,阮安始终是一个全面负责此工程的主要人物。明史中有记载:“永乐时太监,有巧思,奉明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3)

当时的重点工程是营造紫禁城和皇城。由阮安设计的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其中有前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和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宫门正门是午门,北门是玄武门。紫禁城周围开凿护城河,全都用条石砌岸。经过修建的北京城,布局匀称,庄严雄伟,享誉全球。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下诏迁都,北京正式成为明王朝的新都。

人们皆称赞阮安巧思神算,精构细筑,堪称东方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建筑家。巍然屹立的北京城及宫城可以视为中越建筑文化交流的结晶。

二、治理河道

据文献记载,阮安还曾多次参与治理通惠河道等工程。正统三年(1438),通济河再次决口,明廷因此逮捕府尹姜涛,命武进伯朱冕调发兵卒,工部尚书吴中佥发民,而由阮安总负责修治工程。阮安实地勘察后,向皇帝奏报了修治方案,指出南去通州二百里杨村驿之北处,河所以屡次决口,是因为向上它要受白河、汤河、洛河之水;向下要联合直沽南来的水一同入海。这样水势过大,便导致决口。虽然屡次筑堤,仍然屡次决口,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修治的办法,不能是消极筑堤,而应该是顺水势加以引导。经调查,河西务处有经道,大约二里左右,可以改凿,使水能顺流而下。并估算出这工程用一万五千工,一个月便可完成,还附上了图纸。他的方案详细、可行,所以迅速得到了批准。

工程按计划如期竣工后,英宗很高兴,特命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撰《通济河碑记》,立碑纪念。

三、廉洁奉公,品行高尚

正统六年(1441)三大殿建成,英宗赐给阮安黄金五十两,白金百两,彩缎八表里,钞万贯。这是赏赐内臣最多的一次。阮安为人勤俭朴素、清廉正直。他屡次督建重大工程,业绩显著,得到皇帝很多奖赏,但他把赏赐的钱、物全部交给了国库,死的时候“襄无十金”。对于一个主持过如此多重大工程的太监来说,如此廉洁,实为少见,显示出其人品的高尚。

越南人阮安在建筑、水利工程方面技术的高超,为宦品质的高洁,不仅在宦官系列中,就是与封建官僚们相比,也是难得的佼佼者。他克己奉公的品德受到当时许多人的称赞。他为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越建筑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注释:

(1)明,《太宗实录》,卷68.

(2)明,《太宗实录》,卷71.

(3)《明史》,卷305,列传第193.

参考文献:

[1]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06.

[2]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M]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89.12.

[3]赵其昌.明代太监阮安.[J]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93.08.

[4]杨春雨.浅述越南人阮安在营建明朝北京城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1.08

篇8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弘治中兴: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的短暂而辉煌的治世。

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于其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现了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篇9

1、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2、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选于元集庆城外东北处,迁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宫为明初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设立南直隶,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3、南京故宫坐北向南,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后宰门,南至瑞金路,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现部分遗址位于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外交是内政的继续。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洪武年间的对外政策上,明太祖面对内忧外息的现状,采取了积极、谨慎、持重的对外方针,推行了怀柔远人、保境安民的对外政策,同周边国家或政权尽量的搞好关系,维持和平交往,奠定了明朝和平外交的基调。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辟在一隅。彼不以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注2]由此可知,明朝政府愿望是要同邻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

明初面对北方强大的元蒙势力及东南沿海倭寇与逃亡沿海各地的反明人士勾结,明太祖认为,海外贸易存在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商船出入大洋通贩诸国时,国内外反明分子一旦与倭寇勾结,就会酿成事端,唯有厉行海禁,切断国内外反明势力与倭寇间的联络,才能杜绝这些危险因素。为此,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但这里禁止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并没有就此停止,只是被朝贡贸易所垄断。在朝贡贸易下,严厉阻绝濒海居民出海,而且除贡使之外,不许外国私人来华贸易。这样,明政府“用官营的船队垄断海洋贸易与民争利,使得宋元以来日趋发达的民间海外贸易受到压抑。”[注1]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继续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方针,对内实行“休养安息”政策,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对外以“怀柔”、“抚绥”为宗旨,果断地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但这种开放也是在朝贡贸易体系下进行的。从永乐元年(1403)起,朱棣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他派郑和出使西洋,发展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备尝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其结果是终因其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以及随着国力的衰退,朝贡贸易也逐渐的黯淡下来。

总之,明初为阻止私人出海贸易而实行海禁,为加强官方对海外国家来华贸易的控制而实行朝贡贸易,在这种贸易政策下,满足了明统治者的政治虚荣。加强了同邻国的友好关系,为明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经济环境,但是这种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使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很难有所突破,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中国逐渐的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