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7 06:1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色鹿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人说走一次敦煌,就像阅读了一遍中国艺术史。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最普遍的说法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乐僔戒行清虚,当他行至此地时,忽然看见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现出千佛状,于是开始在这里修造洞窟。由此开始,丹青千壁,共有11个朝代有画作保留。
如今我们将隋朝以前约200年时间中营造的洞窟视为早期莫高窟,现存世36个,其中北魏12个,可见北魏时期佛教之盛。《九色鹿经图》作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敦煌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
《九色鹿经图》溯源
《九色鹿经图》绘于敦煌257号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画大体上都有一个整体布局:四壁中层画佛像和情节性的故事画作为壁画主体,下面画供养人和药叉,上方画宫乐,壁画中部空隙处则布满千佛。其中情节性的故事画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类型,画家们尤其擅长用绘画的形式来讲故事。北朝敦煌故事画现存约20种,近30幅,讲述的故事则可分为三类: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以前各个世代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九色鹿经图》即是此类,根据“鹿王本生”这个故事而绘。
作为莫高窟内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一系列经典动画片中,就有《九色鹿》这个故事,该片摄制于1981年,完全采用敦煌壁画风格,色彩艳丽。而《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为更多人知晓。
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打拂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画面中心的独特处理
在熟悉情节的情况下来看这幅画作(在佛教盛行的北朝,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于情节顺序的安排别具一格。我们通常熟悉的古代长卷画作的欣赏方式是从右至左,展卷来读,随着卷轴一点点了解画中景观人物所传递的美的信息。
《九色鹿经图》描绘了故事的八个情节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礼、国王与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陈述。《九色鹿经图》在处理这些情节时,摒弃了传统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将故事的即“九色鹿的陈述”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虑到壁画给观者视野带来的冲击力产生于一瞬间,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画面吸引观者的注意力,然后再使其依次寻找情节阅读理解整个故事。由此,以“九色鹿的陈述”为中心,画作的左面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礼、休息的九色鹿三个情节,右面则是国王与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这样画面被处理得极富感染力。这样的技法也体现出当时画家对作品的表现十分自由和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这种充分根据绘画材质特性,重视视觉效果的做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篇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九色鹿》这篇文章,《九色鹿》主要讲的是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一个与它素不相识的落水者,落水者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九色鹿,就让国王去捉九色鹿。当那个被救的落水者看到了悬赏的皇榜,就不顾自己的誓言,进宫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还带人去捉捕九色鹿,九色鹿非常气愤,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国王,愤怒的国王把落水者扔到河里去了。
读了《九色鹿》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前天看的一个故事:一位公司的老板曾以一笔钱资助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都在给予他帮助。后来,这位学生取得了博士学位,可他却以不良手段损坏了那位老板公司的利益。最后,那个老板的公司破产了,濒临倒闭,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开张,生意比以前还要红火。而那位大学生却被自己的行为搞得身败名裂,从此,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以上两则故事揭示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做人不能贪图一时富贵,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要知恩图报。如果我们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最终会像那个落水者一样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信守承诺,要懂得感恩,要做一个像九色鹿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五年级:孙海琳曼
篇3
第六单元第22课《九色鹿》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8分)
1.
(8分)读拼音,写词语。
huì
yì
xiàn
chū
nuò
yán
dǎn
qi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áng
xùn
xiàn
luò
hào
dà
jūn
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nónɡ
hòu
dònɡ
xué
xùn
c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mí
liàn
jì
niàn
wú
x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5分)看拼音写词语。
yú
shì
jiàn
lì
wàng
yì
yāo
qiú
dào
lù
wàng
ēn
fù
y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愤怒—________马上—________
不许—________道谢—________
5.
(7分)填空。
①篮________队员,按要________每个人都要投两次三分________。(求,球)
②因________路赌赛,上班迟________了。(道,到)
③大声的呼________声,吸引来更多的人,他们纷纷要下水________落水者。(救,求)
6.
(2分)换掉加下划线的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①
忽然
,
耳边传来“救命”的喊声。________
②
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去抓九色鹿。________
7.
(5分)连词成句。
无忧无虑
过着
在森林里
生活
九色鹿
的
从此
8.
(9分)我能照样子写词语
又细又亮
又舒适又温暖
又尖细又娇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4分)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词形和音节对对碰。
rèn
hé
hú
shuǐ
gū
fù
dào
yì
bǔ
zhu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9分)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撒:sā
________ sǎ
________
塞:sāi
________ sài
________
恶:ě
________ è
________ wù
________
当:dānɡ
________ dànɡ
________
12.
(4分)我会填多音字,并组词。
好
hǎo
________ hào
________
挣
zhèng
________ zhēng
________
13.
(6分)看词语,写音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求救
湖水
任何
感恩
商议
愤怒
14.
(5分)给词语找意思相反的朋友。
开口—________ 伤害—________ 赏—________捉—________ 发财—________
15.
(4分)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茶
一________女孩
一________星期天
一________大眼睛
16.
(6分)辨字组词。
埃________
拘________
颁________
挨________
句________
份________
17.
(5分)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彩虹
一________鹿
一________人
一________井
一________ 星
18.
(4分)选字填空。
义
意
议
忆
①
你知道这个字的________思吗?
②
老李和老张是________兄。
③
“是去是留”人们________论纷纷。
④
回________,有时很美好,有时也很痛苦。
19.
(4分)字的加减
二+亅=________ 今+丶=________ 首+辶=________ ⺈+贝=________
20.
(5分)加标点。
九色鹿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人
________他愤怒地说________ ________你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________ ________
21.
(4分)我会分:的、地、得。
气________脸色铁青________九色鹿,见到那个人愤怒________说:“你这个见利忘义________家伙!
22.
(3分)写出反义词
晃荡—________
沉甸甸—________
聪明
—________
23.
(4分)连线,
①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________
a铁公鸡
②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________
b替罪羊
③一毛不拔,吝惜钱财的人。________
c笑面虎
④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________
d变色龙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9分)
24.
(2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_____的波涛中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_____向九色鹿叩头,_____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_____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_____地走了。
(1)在文中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更生动。
只见一个人在________的波涛中___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___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________向九色鹿叩头,________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调达________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________地走了。
(2)根据选文第一自然段,填空。
这段话主要讲了________,从“________”跳进河里可以看出九色鹿________。
(3)从九色鹿所说的话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4)文中调达所说的话为什么用了省略号?
(5)联系全文填空。
这篇文章是个________故事,通过讲述九色鹿救调达,而调达为了________出卖了________,但最终调达_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九色鹿________,斥责了调达________,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
25.
(6分)
一天,记孔雀邀请鹤作客。它们一起吃饭,并滔滔不绝地交谈着。后来却为究竟谁的天赋更高而争论起来了。
孔雀说:“你看看我这五彩缤纷的羽毛,闪烁着多么艳丽的光彩。你看看我的尾巴!”孔雀开起屏来,将它们俩都遮住了。它说:“现在,你总该看到我的艳丽多姿了吧!要是你瞧瞧自己那灰白面单调的外衣,你就不得不承认,我远远地超过了你。”
鹤回答说:“我不想为我们的羽毛是否美丽而争论。确实,你的羽毛是比我的漂亮多了。但是,这美丽的羽毛并不能使你高飞;你只能老挨着地面,那这美丽又有什么用处呢?尽管我的羽毛是灰色的,它却能载着我高高飞翔,直至九天云霄。从那儿,我将心旷神怡地俯视大地,看着你在地面上如何趾高气扬,神气活现。”
(1)这是一则(
)
A
.
童话
B
.
寓言
C
.
神话
D
.
民间故事
(2)孔雀显耀自己的依据是________,孔雀瞧不起鹤的依据是________。
(3)鹤对美与丑的理解是(
)
A
.
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用处。
B
.
仅有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用处。
C
.
丑陋的外表是有用处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9分)
24-1、
24-2、
24-3、
24-4、
24-5、
25-1、
篇4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二班
纪莉莉邮编:266041
九色鹿抬头见了自己舍命相救的那个人,现在竟然带着人马来杀害自己,非常气愤,他挺身走到国王马前,唱起山歌,义正词严地指问那个忘恩负义的人。(原文)
“当初我从河里救了你,今天为何忘恩负义?”
落水者蛮不讲理地说:“谁让你救我的?”
九色鹿说:“韩信不忘一饭恩,送给漂母一千金。宣子送饭给饿汉,饿汉舍身救宣子。你贪图富贵来害我,想想是人不是人……。”
九色鹿唱得山河变色,问得人马无言……(原文)
点评:
篇5
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人还要求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过更好的生活。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对利的追求,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丛林里有一只九色鹿,他的住址只有他的好朋友乌鸦知道。一天,他在河边听见救命声,于是他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人。那人非常感动,答应九色鹿不说出他的住址,因为说出来九色鹿就有被人杀头剥皮的危险。那天晚上,王后梦见了九色鹿,她要国王一定要捉住九色鹿。于是国王就贴出布告,悬赏巨金捉拿九色鹿。那个被九色鹿救起的人财迷心窍,说出了九色鹿的住址。国王捉住了九色鹿,他毫无惧色。他在国王面前跪下,说:“国王,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国王指着告密人说:“是他。”那人就是五色鹿救起的那个人。九色鹿怨恨的说:“我救你的时候,你发誓不出卖我,现在你全忘了吗?”国王激动的说:“九色鹿啊!你虽是四脚动物,却有慈悲的心。而你眼前的人,却是禽兽不如!”
由此可见,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耻,遭人唾弃。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一切利益的基础和根本。见利思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心不安,扪之有愧,一不利也;人不服或法不容,或后患无穷,二不利也。宋陈普说: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为义而死,纵不千古留芳,也是心安理得,不失人格。那么,作为高中生,对利与义的关系,我们应有哪些认识呢?
首先,对待自己,我们应当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一个人要生存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每个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而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处在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之中,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应利益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总体需求之中,因此,要满足个人需求,就必须首先和他人一道,改造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使之变成为我之物;否则,个人需要就无法满足。这就是说,要实现和满足个人利益,必须以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先义后利。
其次,在对待对待他人是,我们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如何对待他人利益,是义利定位的重要方面。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及实现途径却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因此,在对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应是倡义导利,为义舍利。超级秘书网
篇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要实现阅读的个性化,教师应想方设法从文本内部寻找突破口,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孙绍振教授指出,所谓文本的阅读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2]。只有把文本当中的差异、错位、对立等揭示出来,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才能收获不一般的阅读效果。纵览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文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谋篇布局上处于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为的是达到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和境界提升。教学时,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发现和把握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多走几个来回,破解语言表达的密码,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从而打开阅读教学的智慧之门。
一、 利用内容矛盾提升感悟空间
文似看山不喜平,优秀的文本在情节的铺陈、语言的表述上总是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矛盾往往便隐含其中。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从题目看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抱母亲是怎样的感觉?一连串的疑问必然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细心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样一处矛盾:母亲明明很轻,只有八十多斤,可为什么作者眼中的母亲却有一百多斤呢?这是让人费解的。教学时,一位教师抓住这处矛盾这样组织教学:
师: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没想到的是什么?
生:他没想到母亲这么轻。一生中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而他以为母亲有多重?
生:100多斤。
教师板书:
本来以为 100多斤
实际只有 80多斤
没想到
师:是啊,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认真读读课文,你能用“没想到”来说说你的感受吗?
读后交流:
生1:作者和他妈妈生活了几十年,在医院里第一次抱母亲差点儿摔倒,没想到妈妈的体重这么轻,真感到愧疚啊!我也不知道我妈妈的体重,也很愧疚。(众笑)
生2:我没有想到作者的母亲只有80多斤,却承受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重担,这样的母亲太伟大,太了不起了。
……
师:从“80多斤”和“100多斤”之间,我们发现了矛盾,发现了作者亲眼看到的与他想象中的差距。正因为这差距才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没想到”,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与骄傲。
教师抓住文本内容中的矛盾,引出作者的“没想到”,由此感叹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文本阅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上了文本细读的语文学习之路。在学生的一个个“没想到”中,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逐渐明晰,母亲的伟大实实在在而不再那么缥缈,母亲的辛劳和坚韧让我们肃然起敬。
二、 制造话题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文本阅读,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从何来?来自于文本内容的困惑,来自于文本的内在矛盾,当然也来自于教师教学中富于创造性的诱导和点拨。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阅读就无法深入。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障碍、制造矛盾,让疑问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让他们在思维困惑中寻找突破、拓宽思路,追求阅读的最佳境界。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一位教师抓住九色鹿的“美”与调达的“丑”展开教学,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通过阅读分析,学生总结归纳九色鹿的美在于:外表、勇敢、善良。
师:大家找到了三处。不错,九色鹿的美表现在它的外表、勇敢和善良。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九色鹿无所畏惧、九色鹿不甘示弱等。)
教师没有说话,在大屏幕上重新出示了这样一段话:你这个混账国王,简直瞎了你的狗眼,你怎么能与调达这样的人同流合污来杀害忠良呢?你讨好王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别人的死活,你这样的人配做国王吗?
师:如果说要痛斥国王的话还不如用这段话,你看这段话多有力量,说出来多解气呀!
生:这样说不行,这样说会激怒国王,九色鹿性命将不保。
生:我觉得九色鹿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因为九色鹿很高贵,一个高尚的人不可能这样说话。
师:是啊,九色鹿是佛的化身,以慈悲为怀、关爱苍生,它的美不仅在外表,更在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学生总结:九色鹿的“美”还表现在:高贵、机智、礼貌、有修养……
教师人为地制造出矛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九色鹿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九色鹿虽然非常气愤,但讲话有理有节,很有礼貌。其中用了两个“您”称呼国王,并且充分地相信国王绝不会轻易地同调达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表达了对国王的信任及期望。更重要的是,通过两种表达的对比,学生还在两种不同的话语所激起的矛盾冲突中发现了最根本的问题:九色鹿是高尚的、善良的,她的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在两种不同的表达中,学生更准确深入地体会到了九色鹿的美丽善良、无私无畏。
三、 借助结构矛盾释放言语诉求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本结构上总会注意到详写和略写、实写和虚写,在这一张一弛、一虚一实之间,文本的结构性矛盾表露无遗。只不过学生不容易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在阅读时往往会一带而过。其实作者正是通过虚写与实写追求文字的张力,在写什么与不写什么之间体现出取舍的智慧和精妙的构思。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去年的树》这篇文章,开头是这样的:“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故事的开头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天天”也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词,但是连着用两个“天天”却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氛围,不仔细捕捉很难体会到那种隐含的情趣和味道。王崧舟老师是这样教学的,他首先提出:“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这个问题非常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联想出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可能是在树孤单的时候。”……王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天天”这个词上。接着,王老师又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这“天天”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生读)
师: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生读)
师:走过春天,走过夏天――(生读)
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学生脑中一层一层地叠加,一遍遍的诵读点燃学生一丝一丝的感动,一缕一缕的情感在学生心中一点一点地聚积。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篇童话里,鸟儿与树的情感生长点就在于“天天”,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文本中透露出的这个重要的信息,而用一种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自由的想象中,“天天”这个词逐渐清晰起来。教师通过一幅幅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复沓回环的朗读中,鸟儿与树一个动情地唱一个忠实地听的动人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慢慢浮现。晴阴的更替、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都不能改变这动人的场景。在丰富的想象中,文本的语言变得丰满而生动了,文字背后的场景复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 催生解读矛盾培育探究意识
黄厚江老师在《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中说:“不是用阅读的结论教阅读,不是用阅读知识教阅读,不是用阅读技巧教阅读,不是依靠做练习教阅读。”“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阅读体验,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形成阅读体验,在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3]说到底阅读是一种主体性极强的行为,教师要淡化教的意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成长。现代阅读理论指出阅读有五个层次,分别是:解释、阐释、品评、批判和误读。真正的阅读就是要打破惯常的阅读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不单单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更要深入文字肌理读出文本的矛盾之处,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以探求文本的秘妙所在。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药方》,按常规学生的质疑可能有:其一明明知道有危险,艾迪为什么还要和德诺在一起?其二艾迪心里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为什么却依旧执著地坚持为德诺寻医问药?……由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友谊的纯真以及艾迪的奉献精神。但是执教者感到,最大的疑问还不在于此,这样的文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友谊”的故事,而是教读者区分真朋友、假朋友。因此,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是聚焦在艾迪一个人身上,去发现他的善良、友好,以及对友谊的忠诚等等。执教者启发学生把目光投向德诺,这个承受病魔的人,关注他的一言一行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学生潜心会文,仔细研读,用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第一,德诺心里清楚,这些用五颜六色的花草熬出来的药不可能治好他的病,可他为什么还要喝呢?第二,德诺心里清楚,他们到不了新奥尔良,世上也不存在能治愈艾滋病的药。他为什么愿意和艾迪踏上漫长艰辛的寻医之路呢?第三,一般的病人,特别是那些得了绝症的病人,最怕听到“死”字了,为什么德诺还答应艾迪一起玩装死的游戏呢?……带着诸多的疑惑和不解细读文本,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艾迪爱的给予和纯真友情,更体会到了许多超越生死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这两个孩子对生命的最美好的渴望和最单纯的追求,以及乐观对待生命的真挚情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想象―让文本形象比图画更鲜活
案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大家读读诗的后两句,看看插图,能说说这满湖的荷花是怎样的吗?
生: 这满湖的荷叶碧绿碧绿,都连到天了,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也特别红。
师: 再读读这一句诗,看看插图,你觉得它画得好吗?如果你来画,会怎么画呢?
生: 插图上的荷叶稀稀落落的,我觉得它画得太少了,我要把荷叶画得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个亲密的小伙伴,有的叶子甚至重叠在了一起,显得特别绿。
师: 荷叶把湖面都铺满了呀!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 我画的荷花上还挂着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还闪着光芒,显得更红、更美了!
生: 朝阳下,她们像一个个红脸蛋的小姑娘,多好看呀!
师: 你们“画”的荷花不但别样的红,还别样的可爱,你们这些小画家把这一湖的荷花都画活了。
上述案例中,教者先让学生读诗句,看插图,说诗意。插图虽然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但也禁锢了学生感受美的触角,把诗句的意境之美停留在平面的画上。此时,教者话锋一转,引导学生用“想象”这支神笔来描绘心中的“画面”,学生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给这满湖的荷花赋予了童真、童心―荷叶成了挨挨挤挤的伙伴,荷花成了红脸蛋的小姑娘,孩子们的眼睛中、话语中、朗读中都自然流露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使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从而感悟到古诗凝练的语言中丰富的蕴含,享受了审美乐趣。
体验―让文本形象和亲历同真切
案例: 《九色鹿》
师: 九色鹿救调达时是怎么做的?
生: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 到风平浪静的小河中去救落水的人,我也敢,九色鹿也没什么了不起。
生: 不是的,课文中说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 当时河面上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
生: 河面上的浪头翻腾着,一会儿把落水的人高高托起,一会儿又把人吞没了。
生: 河中的水流得真急,刹那间已把人冲出老远,没人救可就要被浪头冲走了。
生: 那个落水的人拼命地用手划着,可水太急,浪涛太大,刚喊完两声“救命”就迅速往下沉。
……
师: 谁来当勇敢的九色鹿?
师: 面对刚刚从水中救起调达的九色鹿,我们不如来个“现场采访”。
生: 九色鹿,你看见浪头这么高,不害怕吗?
九色鹿(学生): 当时,我只知道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
生: 救了调达,你希望他怎么报答你?
九色鹿(学生): 别人有难,出手相救是应该的,怎么能要回报呢?
生: 九色鹿,你太了不起了!
……
所谓体验,应当是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但阅读教学中,很多文本所描写的内容学生都从来没有、或不可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文本的情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上例中九色鹿勇救调达的场面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教学时,教者通过“九色鹿没什么了不起”这么一激,学生立即抓住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有关语句“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出课文内容所展现的情景,营造了九色鹿救调达时紧张、危险的氛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然后通过现场采访,使学生对九色鹿的所想、所做获得真切的体验。在这个互动的交际场景中,九色鹿勇敢、善良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那么真切被激活了,对九色鹿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比较―让文本形象经品味更传神
案例: 《只拣儿童多处行》
(学生对“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中“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产生了疑问。)
生: 课文用了“喷发”,气息一般不是都用“散发”吗?
师: 请同学们把“喷发”与“散发”放进去,读一读,品一品。
生:“喷发”用得很特别,让人感觉到太阳的香气息从孩子们的身躯内一下子喷了出来,非常强烈,所以用“喷发”好。
生: 孩子们东一堆,西一堆地说、笑,还是“散发”更有意境。
师: 是呀,“散发”也有道理。
生: 正因为此时孩子们说、笑非常活泼,用了“喷发”,更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孩子是那么富有活力,这种太阳香气息般的活力已不可阻挡地“喷发”出来了。
生: 更何况作者一开始看到的孩子就是像“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而出的小天使”,用“喷发”不更证实这些孩子犹如天使般活泼可爱吗?
生:“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让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微红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健康的身体……真是活力四射呀!
叶圣陶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能力。”对“喷发”一词的赏析,学生从“喷发”、“散发”比较开始,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一词眼的品味,实是以“情”为路挖掘了文本中隐藏的作者对儿童喜爱有加的情感信息,探究了儿童健康、活泼的形象,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读议中自我感受了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悟了汉语言耐人寻味的灵动与传神,享受了文本形象的美。
惊异―让文本形象比预设更感动
案例: 《生命桥》
师: 猎人们本来是准备活捉这群羚羊的,为什么到最后都不由自主地放下猎枪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 老羚羊故意跳得低一点,让年轻羚羊在自己身上蹬一下,得以落在对面的悬崖边,可自己却坠入山涧,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师: (边用陶瓷的羚羊演示跳跃过程,边深情地朗诵)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教者拿在手中的陶瓷羚羊笔直地坠落到花岗岩的地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啪”,羚羊摔得“粉身碎骨”……)
生: 一队队羚羊凌空滕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羚羊还能如此有秩序,太了不起了,真是让人感动。
师: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壮观的一幕!
(播放一队队羚羊跳跃的多媒体画面,并配有震撼人心的音乐。)
……
这一切带给孩子们强烈的震撼,教室内鸦雀无声。面对全班学生惊异的神情,教者对“猎人们为什么放下了手中的枪”这个问题一句也没有回答,而是让时间在这种凝重的氛围中静静地流过,任这种情绪在学生心中静静地漫过。然后,请学生写下此时最想对羚羊说的话。
生: 老羚羊,你们把所有生的希望给了年轻羚羊,而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生: 危难之时,你们想到的是年轻羚羊,想到的是整个羚羊群的存亡,你们用自己的身躯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壮歌!
生: 在你们心中,装着的是一个集体,我们人类都自叹不如!猎人们,快放下手中的枪吧!
……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思维,就要善于让孩子们感到惊异。惊异是一种原动力,她能激发最懒惰、最消极的人去积极思维……”
篇8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动画 影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浑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财富。同时也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细分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也在不断的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民间艺术作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求的艺术形态,凝结了民间的人文形态和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审美追求,表达了基本物质需求下的精神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长期生活形态下的创造性的审美艺术又无形中推动了其它诸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影响了其它艺术的审美意象和表达形式。
动画是用静态图画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动态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其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动作的美术形式的画面一次性拍摄下来,在连续放映时借助于人的视觉生理原理(视觉暂留),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真人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从这一点而言民间美术与动画有着某种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艺术在某些方面所呈现的形态恰恰以独特的、静态的、民俗化的造型语言展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动画则将这种静态的造型语言进行动态化表现。
动画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受到传统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①。民间艺术给予动画艺术创作的直接美学形态拓展和艺术表现借鉴。动画是影视艺术在广度上的延展,而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表现力又使得动画得以完美的采纳和运用。正是因为“画”是动画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动画在“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间艺术的养分以达到自我的发展。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借鉴,才使得中国早期动画片在国际上频获大奖。那么,早期的动画片是如何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于动画创作的呢?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分析。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民间艺术借鉴
动画是以造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种,三维动画的造型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动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维动画则不单单是以所谓单线平涂的方式来表现的。传统的动画造型手段很多,在我们早期的动画前辈对民族动画的探索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动画创作的类型题材。而这些类型都是在汲取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为根基的再创作依据。诸如《骄傲的将军》在创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间素材,到山东、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人物的造型设计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造型手段,通过此种造型手段,在表现出将军的豪迈的同时也表现出将军的傲慢。京剧中的服饰精美细腻甚于繁琐,然而动画在造型过程中则更多借鉴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抛却其繁缛的装饰,通过中国画线描的形式表现其简约而灵动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闹天宫》,影片中的孙悟空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年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再创造,塑造了这个头戴软帽、仙桃脸谱、虎皮系腰、细胳膊长腿的孙悟空动画造型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又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动画《九色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编的。这种源于民间艺术形式的作品,显然深受其绘画形式的影响,是民间艺术在动画中应用的直接表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画的原有形式和风格,层次分明,构图严谨。作者构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严格按照壁画的形态,用线细腻严谨,肯定又果敢,同时又将传统中国画线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几乎在不改变原有壁画形式的造型的基础上使九色鹿更加灵动而富有神韵。造型上的动作设计也极富东方式的内敛和沉稳。故事中落水者的狰狞的脸部设计,以及其带国王抓九色鹿的过程中受到惩罚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画中的妖魔鬼怪的对照,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片中大量的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设计就具有典型特点,其人物设计不乏壁画中飞天古朴、稚拙、大气而又富于轻盈的造型美。身体的翻转,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摆动和走势都俨然将壁画中的造型活化,这种转换是对民间敦煌艺术的真实表达。
民间艺术在动画场景的最完美的表达
动画的风格特征源于动画的场景特征和色彩表达。场景的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设定。它所展现的是角色的生存环境,包括具体的场所、道具陈设、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些设计对于时空关系的表达,对于气氛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中对于场景的设计有自我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场景设计中融合了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与整合展现的淋漓尽致。民族的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对艺术的形态又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无论是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现当代的新媒介艺术,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间文化的养料作为其艺术创作和艺术存在的根基。
动画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场景采用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艺术的特点――中轴布置、左右对称格局。在这个场景设计中,墙上设置了象征权力的龙纹雕塑并置于正中间的位置,又具有各种装饰图案的云纹花边造型,墙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种权力的符号,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现出威严与气势。战国时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现在,因此单从这一设计我们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现的大致年代,加上场景中的装饰图案的设计,结合了类似汉瓦当纹样的造型式样,极其古朴典雅而又符合历史特点,这是对民间艺术运用的精华典范。
《阿凡提》中的场景的设计,则融合了其它民族民间的造型特点。无论是片子中的场景设计还是道具风格,处处都彰显着维族的风格。建筑物的外观,尖顶的拱门,各种少数民族的器皿,以及器皿中装饰的纹理及花纹都是民间民族艺术的最好体现。各式的服饰风格、各种的头戴围巾等无不反映出这一特色。因为不同民族自身的一些生活饮食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质。
中国第一部有色彩色动画片《哪叱闹海》就充分的借鉴了山东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浓郁的民间装饰艺术,浑厚的民族文化建筑,通过精细的造型设计及传统中国内在文化特质的色彩效果,使其充分的表现出民间文化独有的感召力。
民间艺术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因为中国的早期动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借鉴和民族风格的探索,才使得这些动画作品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是中国早期动画在国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后来及至近来动画品质下降的原因,莫过于西方文化侵蚀了国人的民族化的思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值得警惕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⒈ 孙建君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页
2. 乔托・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1911
篇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将“理解”和“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学生在“理解”之后的“学以致用”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真正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奠基。本文提出要关注动态资源,在关注差异中历练语言表达;开掘开放话题,在联想拓展中历练语言表达;引入特色资源,在整合生活中历练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训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关注资源 开掘话题 特色资源 表达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将“理解”和“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学生在“理解”之后的“学以致用”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真正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奠基。
一、关注动态资源,在关注差异中历练语言表达
学生的认知经验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理解的偏颇,其实,这些理解的差异,认知的缺失不正是语文课堂上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吗?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这样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如教学《一路花香》这篇时,在课堂行将结束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概述这则寓言讲了哪两个人物,学生们脱口而出的是“挑水工和一只坏水罐”“挑水工和一只破水罐”,这样的回答显然有背文本中的称呼“有裂缝的水罐”。此时,教师并没有当即纠正学生的说法,而是巧妙了运用了这一生成性言语训练资源进行了深入引导:“有谁知道,故事里是怎么形容这只水罐的?”学生立刻反映过来“有裂缝的水罐”,教师一边指着这只水罐身上的裂缝,一边问道:“现在,我就称它是一只破水罐、坏水罐,你们同意吗?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立刻引来反驳之声:“我不是破水罐,别看我身上有裂缝,只能为运半罐水,但是漏出了水,培育了路边美丽的花儿,从这点上来看,我是完美的,不是破的。”
学生精彩的回答,是对文本深入理解的最好诠释,教师及时、准确的洞察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广泛的表达空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借助文本故事进行言语表达,感悟文本表达的内在意蕴和寓言故事传达的深刻道理,从而有效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转化成言语表达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生命的积累和成长。
二、开掘开放话题,在联想拓展中历练语言表达
开放性话题赋予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变通性、创造性的主渠道。那就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阅读需求,创设恰到好处的开放式话题,为学生有效提供与文本近距离对话的平台。学生穿梭在_放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大胆想象、深入探索、积极表达,对开放话题敞开心扉的讨论和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封闭的环境里,获得开放的空间 。
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时,教师基于学生对荷兰诗一般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抛砖引玉“你认为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学生的思绪瞬间放飞到遥远的荷兰,“潇洒自由、郁郁葱葱、悠然自得……”“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的享受这片诗情画意的世界,你是一匹骏马,是挤奶人,或许是一只狗,你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将你所想所感写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对荷兰充满了向往,有学生激情澎湃地说:“我是早原上的小牛犊,在万里无云的日子,我会在草原上追逐嬉戏,累了就躺在柔软的草地睡一觉,饿了就旁若无人的饱餐一顿,有时在山坡上来回的奔跑做健身,有时也会悄悄地爬上山顶看夕阳,生活是如此的舒适、充实。”教师利用主话题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以上案例中教师借助主话题的引导,为学生链接了文本意境,创设了情感流露的通道,在学生的拓展想象、语言表达、练笔训练中,无限接近了文本的表达意趣,从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形成与文本语境的交融和共鸣。
三、引入特色资源,在整合生活中历练语言表达
社会在发展,汉语言也不断推存出新、日渐丰富,导致一些经典教材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教材课文中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阻碍了学生深入文本的体会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生活中的语言元素,从而在文本内容与生活资源融汇贯通中,拉近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活力和兴趣。
如教学《九色鹿》第一小节中对九色鹿的外貌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后,问道:“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纷纷表示 “漂亮极了”“美丽无比”“非常惊艳”,“谁能用当下语言赞美一下九色鹿?”教师话音刚落,课堂就沸腾了。前面的学生抢先说道:“颜值超高!”后面一位向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坐不住了:“九色鹿的颜值简单美到爆表!”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对这只神圣的动物深入的了解和感知,学习的热情再次地激活,阅读的兴趣再次点燃,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 探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救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一、问题带动探究,诱导合作交流
阅读过程中的学生主动探究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但受知识经验的影响,遇到困难是难免的,这时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和学生群体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我”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认为“我”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这一话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纷纷发言:课文中的“我”不傻,从“我”的做法中感受到“我”是一个诚实、严于责己,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我”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教学《秋天》时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意境。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色,然后自读课文。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课件播放秋天风景图,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风景图以及生活实际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指名说。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黄,一阵秋风吹来,稻子随风起伏,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草地上打滚,不就是‘秋风在田野里打滚’描绘的景象吗?”“‘秋风在小路上奔跑’描绘的是树叶落到了地上,被秋风一吹就朝前跑去的景象。”对“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一句的理解,学生更是各有各的说法:“秋天花和果实的香气把夏天的臭气盖住了。”“秋天成熟的果实替代了夏天的绿叶……”在学生能基本理解每句诗的基础上,我问:“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吗?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哪些足迹?”学生回答:“秋风来到田野,稻子像黄金铺满地,高粱、玉米红光满面;秋风来到小路上,都张开了笑脸;秋风飘到果园里,苹果红了,葡萄紫了……”
三、深层质疑探究,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裸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进行“超文本”阅读的需要。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文本说“不”,实现他们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飞跃,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层质疑,培养求异思维。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研读课文时,一名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往有水的瓶子里装过石子,石子被水淹没了,水并没有升高。课文里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教师仅仅抓住这个疑点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向文本质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只有当瓶子里有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的结论。怎样描写瓶子和水才能使课文表述更准确呢?学生开始修改文本。有的写道:乌鸦看到一个有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瓶口又细又长,乌鸦喝不到水。有的写道:乌鸦看到一个小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了,乌鸦的嘴进不去,喝不到水。学生从瓶子的形状上做文章,将装水的瓶子描写得形状各异。这里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引导他们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探究,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将培养求新、求异思维落到实处。
四、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