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范文
时间:2023-03-30 04: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下一句是不见泰山。叶障目,不见泰山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2、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朋友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原因。
3、面对疑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藏的奥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总结:原来呀!咱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一样的,都有一定拍摄的角度。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环节一:动手小游戏
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慢慢的往右眼上靠近,是不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古代……(引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故事)强化概念吸收。
环节二:找一找视线中的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图①
向日葵
(花盘的近大远小规律,远处山坡上树木和向日葵大小比较)
总结:近大远小
适用于所有景物
图②
树林
(树与树间的间距、树木的高低,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等同原理透视规律。
环节三:学习透视分析图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咱们一起来学习透视分析图!
①
了解视平线的由来
②通过透视线找出消失点
重点交代
垂直于地面的“树”
学生进行一次作业(画出名作《林荫道》透视示意图)
环节四:作品欣赏
图①
中国画《沙漠之舟》
图②
西方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③、④
学生作品
着重点拨学生作品中树木“不垂直”地面的错误。
环节五:课堂练习与课后拓展
练习要求:
在小作业上进行二次修改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水彩笔、油画棒。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
五、课堂小结
篇3
生病了,要根据症状、查体的体征、化验结果等指标来判断感染的病原,据此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这才是正途。
误区二:上次/每次生病都是吃这个吃好的 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感觉这次生病症状和过程跟之前很像,要求按上次的治疗用药。
这是非常可怕的想法。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将医疗科学付诸实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行为,所以我们判断病原,都需要寻找客观证据。没有经过正规医疗知识的系统学习,没有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还是不要自己进行这种所谓的“经验性治疗”比较好。
误区三:抗生素副作用太大,见好就收吧 有的朋友认为“真管用,一两天烧就退了,赶紧停了吧,别有其他副作用!”过了阵子,又生病了,重新吃上,好了又马上停。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个问题,抗生素使用一定要够剂量、够疗程。这就好比“把细菌绑起来,每天用抗生素消灭它,连续5天细菌就死了”。但是有人每天用药量不够,或者用上两三天就停药,结果细菌没死。过几天细菌又活过来了,重新用药。长此以往,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抗生素要足量、足疗程。但是也不能用药太猛,否则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误区四:不用抗生素根本好不了 病毒性感冒,有的孩子发烧会非常厉害,听医生的话不吃抗生素,只用清热解毒和对症治疗2~3天了,还是不退烧,着急了,自己吃了一天(甚至有的只是一顿)抗生素,忽然发现第二天神奇的退烧了。大家觉得@真的是抗生素起的作用吗。当然不是!病毒感染过程的发热维持时间多数也就在3~4天……
抗生素进入体内后,要想抗生素起效控制疾病的症状需要一定时间,因为抗生素经过代谢、产生活性成分,开始杀灭感染的病原体,杀灭到一定程度后,感染相关炎症改善,症状才会逐渐好转。这个过程的时间计算,至少应该是以“天”为单位。而像雾化、止咳化痰、退烧这种对症治疗的药物,他们本身就是设计用来快速缓解症状的,自然是用药后症状会有改善。所以在评估药物疗效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分析,不要被抗生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篇4
一、财会专业学科特征
1.财会专业着重提供财务信息
财会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核算并进行信息披露而设置存在的。是通过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系统的分析体系将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形成财务信息来为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服务。故财务信息的形成是财会专业的重要事项。
2.财务信息必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利益相关者对企事业单位的以后发展的定位。故财务信息的质量应受到严格的评审,一般说来,财务信息必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均要严格遵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进行。
3.复式记账是财会专业的基础
复试记账,是将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科目的形式在账簿上表现出来,其要求是所有的经济业务均要做出双重记录,这样做弥补了单式记账法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点,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该项经济业务的全貌。
二、现行财会专业教学的陋习
1.教学理念死板
目前的教学,依旧是老师的主角戏。一般情况下,老师强行导入学习内容,完全可以不顾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接着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节课的内容能否灌输完就成了他们的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若按这样教下去,许多学生真的变成课都懒得来听,更不要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如果这种教学理念不改,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注定要失败。
2.教学目标不清楚,重点不突出
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有的老师在授课时漫天讲解、旁征博引,学生听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云。这样下来,学生很迷茫,老师也累得不轻,但效果全无,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师教学目标不清楚、没有重点造成的。
3.课堂教学板块式
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的老师将课堂教学板块下,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讲解,完全没有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感受,往往会造成教学环节的脱节和师生互动的失败。
4.教学手段的单一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异军突起,但目前的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老师在授课时所列举的实例依旧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老案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粉笔加黑板,这种太传统的教学手段切实的使得财会专业的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三、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
1.善于组织教学
能否组织好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堂课,就如同一场戏,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老师来指引学生、启发学生往教学目标去靠拢,同时也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思考和练习。
2.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
教师在弄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后, 抓住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效教学方法,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板书要设计的形式优美,布局合理,有概括性,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要因材施教,因利势导
在教学中,教无定法,因为教学章节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每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一个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心理的感受能力的变化,搜寻他们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财会专业的教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由于背景不同,他们对于财会专业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角度也不一定相同,我们要接受这些差异性,进而找到适合他??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4.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教学
当今时代,信息化教学慢慢地在往主流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让老师在纷杂的数据中扑捉到如何提高效率的教学信息。例如,在一次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这些数据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查缺补漏、改错纠偏进而找到一条适合该专业教学的方法。
篇5
真知灼见,深入教材
所谓“进得去”:第一,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广度和深度。即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模块教材主线,中观上明确模块内各单元结构与教材主线的内在联系,微观上把握核心考点的联系。第二,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鲜活度。即克服教材的静态性,不但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每本书、每单元、每课到每框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善于挖掘教材知识背后之思想高度与“活化”程度。
所谓“出得来”: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善事”的利器;通过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能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进得去”与“出得来”恰是矛盾双方。只有进之愈“深”,才能出之愈“浅”。例如:在对《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中处理“资源优化配置” 的知识点怎么样的“市场,宏观调控,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时,分别用“无形的手、有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这三个词来“转换”。这三个转换,非常贴切地处理了教材中的三段话,即:“市场――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有形的手、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法――手拉手向前走”。看起来是三个很平淡的“转换”,如果没有对核心教学材料如哲学原著等认真钻研的话,不会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拨开云雾,理解教材知识
如何“进得去” 要真正做到“进得去”,简单朴素地说,教师要合理地“教教材”,把握好“三度”。一是高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要尽量深刻一些,正所谓情通上玄,如膏绵绵,坚持用人文视野审视社会。尤其对知识背后的教育价值应有深入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思想层面的,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等。例如:“市场配置资源”的复习专题中的“优点”,在知识上我们可以提炼成“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配置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握是什么,更应深刻认识到“市场优点”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有深刻地理解。二是广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尽量想得多一些,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单元,从宏观上系统把握一般是按课、框为基点来展开整本单元的复习,但如果在复习中能把握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宏观调控、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条主线,对本单元的主干知识的把握更全面。三是深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能“浅尝辄止”,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落实“线”和“面”,又要夯实“点”,打通教材模块的知识通道。如下表。
如何“出得来” 怎么“走出来”呢?这就要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强化三环节。一是记忆环节。记忆是政治教学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记忆:在解题时,要求学生运用平时记住的书目和知识结构,针对具体材料运用检索的方式一一对点寻找和组织结论;考试中,通过试题设计强调对知识循环记忆。即对当下正学习的知识和曾经学过的知识双线滚动记忆,强调但要求不一样,当下知识全面、详实记忆,曾经学习的知识选择重点、主干记忆。二是辨别环节。要求学生注意某个知识中容易出现的易混易错点。比如,宏观调控中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区别,比较重要的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以及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三是训练环节。掌握知识最关键的一环是学以致用。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丰富情景,精选试题,在训练中让教材知识得以落实。
灵活自如,演绎课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进得去”与“出得来”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任何割裂二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起点,于是呈现出“知识碎片化“倾向,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提取。
如果只“进”而不能“出”,就无法充分用教材知识来演绎课堂;如果没“进”而“出”,知识的生成就会如断线的风筝。教学之道,有“进得去”有“出得来”,“进”是基础,“出”为飞跃。灵动的课堂在于钻研与生成之间把握着“进”与“出”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杨维磊,刘玉超.以革新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群文天地,2011(2).
篇6
视频和音频能不能一起教?如果能,它们将在何处成功牵手?影视剧配音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中学生学做配音,书本上没有,也没有人尝试过,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既有吸引力又富于挑战性。
为创作而教
配音要做的任务包括选择片源、切割片段、消除原音、同步录音、作品评价。配音不仅在技术上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而且挑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评价能力……对教师而言,挑选什么样的视频信息作为载体、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软件、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认真思考。
在为动漫作品配音的教学中,我将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自由创作阶段。在基础学习阶段,我选择了经典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片段,用以让学生学习切割视频、转换视频格式、制作电影片花等,可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自由创作阶段,我提供了更多的动画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让他们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做导演、艺术总监和技术总监的感觉,最后及时分享并评价配音作品,激起更广、更深入的学习合作与交流创新。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播种的过程,种下不同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教师只关注信息加工与软件学习这些浅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往往就会停留在模仿层次,无法内化成真正的能力。
为创作而教是学科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关注信息表达与创新这些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提倡让学生边创作边学习。这就必然产生两个需求:一是教学法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二是让学生能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为创作服务。为创作而教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结构,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剪辑与配音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诱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再次创作。
为学生而教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说过:近三十年,中国大学没培养出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是想象力与洞察力。其中,想象力尤为重要,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挖掘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特点,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合他们认知能力的、他们喜闻乐见的信息作为教育载体,才能够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动画片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载体,大多数动画片都是积极向上的。乐观、友善、乐于助人、勇敢坚强……这些都是卡通明星塑造出来经典形象的品质。选择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大大激发,相互之间配合异常默契,作品质量也大大提高,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对学生而言,为电影配音喜闻乐见,且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甚至可以跳过模仿阶段,迅速进入创作阶段,过一把配音演员的瘾。电影配音教学更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因为学生之间无顾忌的帮促在很多时候比教师的指导更有效。教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励、启发学生,开阔学生视野,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越是自主性高的创作,往往越容易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需要教师不断为他们搭建支架,提供各种支持,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情境中设计项目的经验,提升创作能力,同时也收获更多的友谊,无形中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为学生而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充实课堂,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动漫电影配音教学中,我进行了多角度、多元化的尝试与探索:学生心理、师生关系、教学语言、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是幽默的、有创造力的、可以与之平等交流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借助技术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的;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也是信息技术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生不是机器,他们都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一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技术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喜欢学习、学会学习,是否利用信息工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关注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真正走近他们、懂得他们、感染他们。
站在技术之上
在信息技术课中,工具软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工具软件所俘虏。如配音教学,可供我们选择的软件很多,在备课之初,选择什么软件是我头疼的问题。软件是不是应该功能多而全呢?脑海里有个声音在提醒着我——不要被软件俘虏了!所以,我否决了这个选择。考虑到学生还是初学者,我选择了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它简单易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创作的门槛。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会声会影这样的软件,复杂的功能可能变成学生学习的压力与阻力。
工具软件本该是我们学习的垫脚石,但有时候用得不好,反成了绊脚石。如果教师把工具软件当成了教学的对象,教学目标就会过于片面和狭窄,造成信息技术课与学生脱节、与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等后果,也会使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
软件一定要大而专才好吗?学生必须先学软件而后才能使用吗?这显然是一个误区,是我们教师长期以来仰视工具软件的结果。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站在技术之上去俯视它们,真正把它们当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对象。边用边学,学为所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创作上,同时也加深了对技术的理解。在我看来,大而专业的软件有可能就是一个黑洞,它吸走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精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工具软件就是挡在我们面前的那一片树叶。软件绝对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利用软件去创作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在配音课上,我给学生呈现了多种工具——录音机、GOLDWAVE、Windows Movie Maker 、会声会影、Splitit、格式工厂。从简单到复杂,从学过的到没有学过的,自始至终,我的目标与教学重点都不在传授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而是渗透创作的思想与方法,为创作而教。
当然,为创作而教并不代表完全忽略技术。在教学过程彻底放开的背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软件帮助视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配音演员》的帮助支持……从最后上交作品的数量来看,无需教师过多地辅导,学生在兴趣和任务的指引、推动下,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7
其实,中医单纯的辩证论治是不能真实地反应中医学的本质。那么当我们去说中医学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是相对谁而言。凡说特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讲中医学的特征,是相对西医学而言,辨证论治是我们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论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现在我们只讲异,不求同,甚至于扬言中西医无法结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参 考 文 献
篇8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实际问题归结为不同学科中的知识问题;之后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依据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联系,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做到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观念的改变、方法的改变就会使课堂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学科问题的初步印象,并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对学习就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会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也得到很好发展,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其次,要实现上述目标,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要建立在全面性和综合性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探索,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浅尝辄止,不能仅仅掌握了皮毛就沾沾自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对新课标都要深刻认识、整体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真谛,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师要具有从事科研的活力和热情,不甘平庸,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研读还是拓展,教师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有充分吸纳的胸怀、要尊重科学但不囿于教材、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引导下,展示自我的才能,激活自己的创造力。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时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篇9
【关键词】层层递进;内涵;扩张;外延;深化
概念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日常的数学学习和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把握得不够准确,对概念体验的不够深刻,导致解决问题时,这些同学不能及时提取相关概念而错误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搞好概念课的教学,如何更大提升小学几何概念课的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现结合从教以来几何概念课的准备与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观察、感知中理解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期实践,概括得出学生的几何思维共存在以下5个水平:直观、分析、推理、演绎、严谨,且这些不同的水平是顺次不连续的。根据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几何概念课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观察实物,并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参与中深入体验几何概念。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新课时,可通过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知的红外线灯、手电筒发出的灯光,课件演示,抽象概括这些光线的特点这几个环节,最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射线的正确表象和对射线这一几何概念的正确认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参与中加深几何概念
小学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是小学生获得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与教师的引导讲授相比,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和巩固新知具有其无法比拟的吸引力,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这一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师的几何概念课的教学也更具实效性。例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在学生初步形成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后,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同一点画射线、通过同一点画直线,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即射线能够向一方无限延长,而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同时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又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通过同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通过同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这一隐形结论,从而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射线、直线概念及特点的认识。
三、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动态深入感知空间观念
多媒体以其动态及色彩变化的特点具有与教师引导、学生凭空想象抽象难懂的几何概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单调乏味的数学几何概念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情境中获得对新知的理解,并更快弄清楚几何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形成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及三者的特点后,我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线段与射线与直线分离,从而使学生很快发现了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的隐性关系即: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最终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所学知识的联系,而不至使所学知识零散无序。
综上所述,几何概念课教学把握上述三个大的原则:即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观察、感知中具象概念;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参与中加深几何概念;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演示直观动态深入感知概念。但仅仅做到以上三点还远远不够,概念课的教学具体在实施时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还要需重点关注:
(一)深入挖掘究其本质
在几何概念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深挖概念究其属性,而不应只满足和停留于表面形式,否则学习几何概念也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如“直线比射线长”这一判断,学生认为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而射线只能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就认为“直线比射线长”这句话是正确的。原因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无限延长的本质实际是不可度量,导致误判,类似上述案例说明,小学几何概念课的教学一定不能浮于表面,反之则会大大限制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层层递进,紧紧围绕内涵扩张外延,深化概念的理解
有一些几何数学概念,需层层递进来揭示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关系才能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线段具有以下这几个属性:两个端点,不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因此长度有限,可以度量,但如果将线段去掉一个端点,那么线段这一图形就可外延成射线,如果将线段去掉两个端点,就可以将线段外延为直线,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又为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三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关注关键词运用相近语句区分概念,从正反两个角度内化概念
篇10
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园长作为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方略,决定着幼儿园的发展走向,彰显着园所的特色与品质。笔者作为一名分管幼教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各地幼儿园管理的深入调研与剖析,审视各地幼教管理的特色,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出一套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幼儿园创新管理方略。
一、构建有品位的“特色园区文化”
特色文化建设是园区特色的核心工程,各地应从园区的实际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构建特色园区文化过程中,力求不搞一言堂,否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在“对话”中寻特色,园长深入师生,经过与幼儿对话,和家长对话,同教师对话,在诚挚的对话交流中倾听多方观点,在集思广益中谋求品质文化。在园区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要立足本位,不盲目追求,不迷失自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特色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背景,量体裁衣,规划设计好属于自己的园区文化特色。例如,某些园区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打造“竹”文化、“石”文化等特色文化,提高幼儿园的环境品位,有的还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构建“和孝”文化、“国学”文化,提升了园区的文化品位。
高品位的“特色园区文化”不仅要“新、奇、特”,还要重视文化品质,不仅要体现外在形式,更要关注丰富的内涵。园长要有科学而整体的构思,精细化的管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强外部特色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让园区内外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还要注重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园区特色文化更为丰满。
二、组建“合作教师群体”
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师群体的功能,需以“合作学习”为纽带开展活动。合作学习成为当下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和幼儿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一样,教师也应成为合作学习的典范,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合作学习教师群体”。“合作教师群体”使教师由同事关系转变为“学习伙伴”,在合作学习中缔结为学习共同体,互相促进,互相帮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有些园区通过多种纽带,如组建“教研组”“读书沙龙”“文体社团”等,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娱乐活动中开展伙伴合作活动,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提升素养,从同行身上发现闪光点,提升经验内涵,获得他助式发展。
三、创建精致的“游戏活动课程”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健康的小孩是好动的快乐的。”游戏教学是幼儿园基本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玩乐以愉悦心情,在游戏中观察以开阔眼界,在游戏中体验以发展智能。幼儿游戏教学不是随性的活动,需要设置科学完整的游戏课程体系,在创建游戏化课程的过程中,要体现游戏精神,深入生活挖掘出相关素材,构建丰富而深刻的课程体系。
各园在游戏活动课程的创建中,通过园区之间的合作,开展相互交流,贡献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让各个园区的先进经验在园区之间得到推广。例如,某个园区将主题活动游戏化、实践活动游戏化、民间游戏整合化,创建了一套精致的游戏化课程,他们把一些民间小游戏进行了科学整合融入课程,纳入幼儿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木头人、抓指头、跳房子等是民间流传的一些小型游戏,这些游戏生动有趣、操作简单,他们或将其中的一些游戏完整地引入教学,或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动,甚至还对一些民间游戏进行了创编,融入时代元素,赋予新的价值,为游戏化课程注入新鲜血液。
游戏活动课程的创建增强了幼儿园老师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 搭建丰富的“幼儿活动平台”
“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幼儿园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核心,我们的工作必须凸显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开展好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为了给幼儿创造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可以在室内外开辟多种活动区,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区域活动。例如,某园区在室内设置了图书角、科技角、益智区、美工区等活动区域,精心投放充足的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涂鸦绘画、角色体验等活动;在室外创建种植园,让幼儿亲手播撒种子,栽种树苗,浇水拔草,使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用途,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在种植活动中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有的园区在室外设置体育游艺场,为幼儿开辟了游戏乐园和体育锻炼中心,组织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质,培养感情。还有的园区根据季节组织幼儿开展踏春、秋游等活动,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所幼儿园好比一个家庭,园长是一家之长,教师是兄弟姐妹,幼儿是自己的子女,为了“家庭”的稳定,园长既要吃苦耐劳,也要发挥智慧。让我们为了神圣的幼教事业,加强幼教管理研究,创新管理方略,让幼儿园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