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范文

时间:2023-03-30 19:3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生借书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篇2

下埔小学四(1)班 钟裕涛

指导老师:张寿泉

说起我们班,那可是一大堆“书虫”,不信你去问问我们班哪个没有戴眼镜。想和“书虫”借书是难,想从“书虫”手上借好书那就更难!

星期四下午,我想和“书虫”黄千惠借一本书名叫《80天环游世界》的书。那可是她的最爱,我就更难借了。我走到她面前说:“你能不能借我《80天环游世界》?”“不!”她大声说道:“你可以借,不过你得好好做。”“做什么?”我问。她对我大吼:“白日梦!”

我火冒三丈,和她经过一番“口水战”之后,我终于借到了,但有二个条件:1、放学时还书;2、撕破要赔偿。虽然我很难接受,但还是答应了。

篇3

一、提问要适时

课堂问题的设置,最忌讳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使教学灵活有效。此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提问要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且要循序渐进。课堂提问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第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第三,问题要提得准,富有启发性。第四,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第五,提问的对象要明确。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提问要面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学优生。第六,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面向全体学生。总之,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置。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而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提问要有趣

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潜能的极大挖掘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展现,使学生感到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我在教学《黄生借书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借书读时的复杂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书店里因为借书看而不买书,遭到书店管理员拒绝的经历呢?”很多学生马上举起手。我又问:“那在这样的情形下,假如你偶尔遇到书店管理员大发慈悲,借到书读书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我”和书店管理员,并要求学生边演边用独白的方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此时,学生兴趣高涨,在切身的表演中体会到作者借读的复杂心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当学生为寻求答案而努力研讨并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愉悦。

四、提问有创意

篇4

关键词

藏书

私人藏书

藏书楼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者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是“秘而不宣”、“藏而不用”的,事实上,对藏书出借持通达、开明态度的藏书家历代不乏其人,魏晋南北朝时的崔慰祖可算早期代表。《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记载:“(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其后还有五代时期的石昂,“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宋代的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多精审之本,其豁达肯借著称于时;同一时期的闻人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其“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明清时期的岳浚为抗金名将岳飞九世孙,积书万卷不吝借人,故“一时名士多游其门”;曹溶写成《流通古书约》一卷,首次提出古籍流通法,立约促进图书流通;顾陛升认为其藏书若能为他借,则书得其用,非徒藏书虚名,故其家门庭若市,借书者几乎无日不有;蒋风藻“辄假借不少吝”;季文田“许通假”……,皆系古代开放藏书的藏书家。

更重要的是,据史料发掘,我国古代还有一些私人藏书家辟出专室,供众人借阅,有些还要代办食宿。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范蔚。据丁申《武林藏书录》载:范蔚“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此后各代都有此类代表,如五代时期德窦禹钧,“聚书千卷,礼文有行之儒,延置师席。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江州陈氏“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肆业于其家”。到宋代,胡仲尧家“有华林山斋,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生徒”。蔡瑞“念族人多贫,不能尽学,买书置石庵,增其屋为便房,愿读者处焉”。北宋建昌人李常(字公择),也曾将自己的李氏山房藏书九千卷捐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众阅读,苏子瞻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表扬之。明末清初更是出现了一系列专门营建用于向贫寒学子提供阅读的私人藏书楼,如徐火勃的红雨楼、周永年的籍书园、孙衣言的玉海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国英的共读楼、黄澄量的五桂楼等,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是古代开放私人藏书楼中的佼佼者。至清代则更为突出,丁雄飞的古欢社、陆心源的守先阁、黄树谷的广仁义塾、张敦仁的六一堂、孙星衍的孙氏祠堂等均列其中。

通过分析这些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楼主人的开放思想、开放行为和实践,阐释这种致用开放思想为藏书家自己、乡邦文化以及后世带来的影响,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我国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起源和发展,为引导和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基础。

2古代致用开放私人藏书楼主人的开放思想与行为

中国私人藏书经过长期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时期。秘惜珍藏的保守派私人藏书家在这一时期更加繁荣,其珍秘之善,保管之严超越历代,甚至出现了严格执行族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天一阁。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具有开放意识的私人藏书家们,从书厄或切身体验中清醒地认识到,要使所藏文献共用、共享,才能提高其利用价值。他们的开放思想和理念,依据史料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储书供众”、“互借共读”

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家们普遍认为藏书不应是私有财产,应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藏书除藏书家本人及家族利用外,更重要的是为天下人共同使用。藏书家李如一认为“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读之”,建造“得月楼”,允许所藏普通书籍出借。清代孙衣言建造“玉海楼”,张贴通告:“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供有需要的人不仅“恣其阅览,且供膳宿”。充分发挥藏书的价值,张金吾更是“乐与人共,有叩必应”,指出:“若不公诸同好,广为流布,则虽宝如球壁,什袭而藏,于是书何裨?于余又何裨?”周永年则认为如果能将私人收藏公开,那么“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将自己一生辛苦积蓄的万卷藏书全部公开,以“招致来学”,并把他的藏书室命名为“藉书园”,藉者借也。至清道光年间,内阁中书国英将这种“天下共读”思想推向极致。国英鉴于保守藏书家将自己的所藏“秘不示人,而寒儒又苦于无书可读”的状况,建藏书楼五楹名曰“共读楼”,意即将藏书让大家共读。谈及为什么这样?国英说:“其所以不自秘者,诚念子孙未必能读,即使能读,亦何妨与人共读,成己成人,无二道也。”“成己成人,无二道也”道出了这些推崇“储书供众”、“互借共读”的藏书家们的肺腑之言。

2,2“传布为藏”、“流通开放”

主张致用开放的藏书家们普遍认为,流通藏书是保存祖国文化遗产的根本有效、切实可行的途径,批评保守藏书家们“知秘藏之为守,而未知广传于世之为善其守也。”所以,他们主张“传布为藏”,认为“贤哲著述,以俟知者。其人以借书来,是与书相知也。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也,何可不借”,并认为“借书于人,对别人有益,对自己也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而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自己的藏书开放,供别人借阅。清康熙年间,曹溶提出《流通古书约》,希望藏书家之间互相传抄有无,倡导流通,是我国最早的较完整地论述公开利用藏书的专著,在图书馆学史上有重大意义,得到一些藏书致用私人藏书家的响应。丁雄飞与黄虞稷制定的《古欢社约》,吁吁尽出家藏秘本,互通有无,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黄虞稷除与丁雄飞有协议外,又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通借阅,得到众学者的响应。清代名儒周永年认为“盖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长据,公之而不能久存者。”指出公开藏书是保全书籍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发展曹溶的流通学说,将私人藏书流通推及到官府藏书,著《儒藏说》,以求广泛流通官藏,既可以保全书籍又可以使一些贫寒士子得到看书的机会。周永年主张公开藏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不到支持,反被世人讥笑为迂腐,其愿望未能坚持,但它所倡导的“传布为藏”、“流通开放”思想,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3“考镜校勘“、“刊刻流布”

在许多藏书家心目中,刊刻古籍是流布藏书的最佳形式,也是服务社会、留芳百世的至高境界。正如张海鹏所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

惠后来之沾溉。”晚清名儒张之洞的《劝刻书说》反映的也是这种藏书而刻书利他惠人的高尚境界。由于历代辗转抄写或刊刻的误失,古书中几乎没有不出错讹的,“无错不成书”之谚即是这一现象的归纳。针对此现象,几乎所有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家都会自觉而欣然地担当起校书纠误的职责。他们基本以自家藏书为校勘对象,或孤军奋战,或相互切磋,长年累月地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校书刻书工作。玉海楼主人孙衣言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依托私藏的温州地方特色藏书,刊刻《永嘉丛书》。张海鹏的侄子――爱日精庐主人张金吾认真校刊《学津讨源》、《墨海金壶》和《借月山房汇钞》等群书。红雨楼主人徐火勃将藏书刻梓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前辈有著作而名不彰,乃后进之责也。”所以他多将别人的著作刻梓。更重要的是,徐火勃认为“缙绅豪杰之士,其人已往,其骨以枯,所藉以垂不朽者诗与文耳,当自苦心冀后世有子云而知太玄也,编次必须次第精详,雠校必须字句磨勘。”此外,“先辈遗文譬之凤毛麟角,若今人重梓而不收,后来必至泯泯无传矣,可不惜哉。”所以他非常重视在刻书之前反复雠校,追求底本的完善和刻印质量的完美,严格要求自己所刻既可以使作者精神发扬光大,也可以沾溉后人,精校出善本,流传至今的历代典籍,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藏书家的心血汗水。

3古代私人藏书楼开放藏书的效果和影响。

3,1藏书自用,学术成果丰硕

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家聚书、藏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读书的需要。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主人都利用藏书取得许多学术成就。红雨楼主人徐火勃利用红雨楼藏书编著《徐氏红雨楼家藏书目》和《红雨楼题跋》两部藏书方面的著作。《徐氏红雨楼家藏书目》是目录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收明代集部书较多,其中“明诗选”部分对作者简历著录颇详,所收版本又多系善本,是关于明代艺文的宝贵资料。徐氏利用藏书勤于著述,著有《笔精》以及编有《雪峰志》、《武夷志》等数种方志。张金吾利用爱日精庐藏书所著的《爱日精庐藏书志》,详细记载了一代藏书名家的秘藏,使许多失传的古本得以留档存案,创制了藏书志这种目录新体制,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传统目录在体制上有了新突破,既开聚书之门径,又标读书之脉络,将揭示藏书与指导读书的多种功能融于一体。五桂楼主人黄澄量利用五桂楼藏书,手辑《今文类体》,此书是研究明代版本目录学,保存明代文献的重要著作。此外还著有《姚江书画传》、《五桂楼书目》等著作。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另一个主要目的与用途是延师以教子孙,他们依据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希冀子孙们好学上进,读圣贤书,达则致君泽民,穷则能善其身。大多数私人藏书家的藏书、用书活动都是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和承继。五桂楼所属的黄氏家族累世藏书、读书,几代人(黄澄量、黄肇震、黄安澜)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孙衣言、孙诒让、孙延钊祖孙三代也都利用玉海楼的藏书取得很大成就。

3,2公开私藏,贫寒学子受益

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楼因其对外开放、公开借阅使得当时许多寒儒受益,如元代贾辅在万卷楼筑一室,以供郝经阅读藏书,从而使一文不名的郝经成为元代著名学者,贾辅经常对郝经说:“向吾之书贮于楼中,今则贮子腹中。向者大圣人之道布于方策,今则布诸子之心矣,子其贮光揭耀,俾吾之书用于世,以济斯民,则子之腹乃万世之府也”。此外,王安石、欧阳修等著名大家的成才也都得益于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无私借读。王安石长期借阅宋敏求所藏的唐人诗集,编成《唐百家诗选》一书,《欧阳文忠全集》卷148记载欧阳修曾多次向宋敏求借书,其信中言“欲告借少书籍,承不为难,今先欲借九国史,或逐时得三两国,亦善。”余姚五桂楼藏书主人黄澄量,对藏书楼除明确规定后世子孙可登楼展视外,并声言“或海内好事者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五桂楼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有友人自远方来,黄家不仅“恣其阅览,且供膳宿”。使得当时许多学人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五桂楼书目》前附有许多学人对五桂楼的题词,如邵瑛的《登五桂楼看藏书》:“总少人间未有书,洞天深处竟何如,名山盛业君都擅,不数琅娘福地居。”黄直的《赠五桂楼主人药溪先生》:“四明山上云汉章,五桂楼前经籍光,闻道宗衮昔建此,网罗欲过千顷堂……”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五桂楼藏书之富及士人学子竞相争阅之盛况。清乾隆时杭州的袁枚把藏书公之于众,且期读者成才之心切切。这些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家不仅利用藏书供自己研究学问,且用以奖掖后进,令人感佩。

3,3共享私藏,滋养乡帮文化

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与承继多少与当地藏书家的藏书流通开放程度相关。上述6个开放的私人藏书楼有3个(浙江瑞安的玉海楼、余姚的五桂楼和江苏常熟的爱日精庐)修建在江浙地区,这与江浙地区深厚的藏书文化有很大关系。以爱日精庐所在的常熟为例,据统计,从五代末至现代的私人藏书家多达一千零三十九人,而其中常熟人就占百分之十。另据《重修常昭合志》统计,历代常熟有唐进士一人,宋进士八十三人,明进士二百二十八人,清进士一百五十九人。其中状元八人、榜眼四人、探花五人。即使现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工程院院士中,常熟籍的有二十人,另外,孙衣言玉海楼所在的瑞安,也是藏书文化很浓的地区,据瑞安市方志文献记载,瑞安城自宋代以来曾建有数十座藏书楼,出现了比户书声、文人渊薮,名人辈出的文化现象,浓郁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代学人,涌现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叶适,南戏鼻祖高则诚,书法家姜立纲,朴学大师孙诒让,校勘学家李笠、历史学家周予同等,他们都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藏书楼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藏书流通开放对乡帮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

3,4考镜校勘,嘉惠后代学人

致用开放的私家藏书楼主人,通过编印家藏书目来传播藏书信息,或以刻书为己任来广传秘籍,或提供借用以享私藏。他们在收集整理藏书的过程中,将自己收藏的典籍著录于簿,书名、卷数、作者一一了然,又或叙其内容,辨其源流,考其篇目,论其得失,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关于文化典籍的史料。如《爱日精庐藏书志》和《爱日精庐藏书续志》(现存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详细记载了一代藏书名家的秘藏,使许多失传的古本得以留档存案,创制了藏书志这种目录新体制,既开聚书之门径,又标读书之脉络,将提示藏书与指导读书的多种功能融于一体,周永年的《借书园书目》5卷(现存上海图书馆)、黄澄量的《五桂楼书目》4卷(现存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英的《共读楼书目》10卷(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这些书目以其丰富的大小序和解题内容,为后代学子介绍各种典籍的详细情况,起到导引读书、指示门径的作用。这些书目著录家藏、传递书讯、方便利用,时至今日仍是查考中国文化学术盛况和典籍版本源流及存佚情况的重要工具。此外,明清以后,更多的藏书家认识到刊刻更能使善本化身

千万,流布世间,因此纷纷加入刻书行列,更重要的是,他们并非原版本简单复制,凡经他们所校、辑、刻的罕见古籍已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正是对典籍负责,对子孙负责的崇高使命感支撑着无数藏书家默默无闻地沉浸于陈编烂简的整理中,从事着“为人作嫁”的苦差。在古籍校勘方面,为了一种古籍的校勘,许多藏书家往往需要埋首故纸,昏天黑地耗费数年光阴。明代赵用贤为校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先后用了8年时间,以5种不同本子的校雠,共改正误讹增补遗漏860余字,方使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成为完本,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藏书家的心血汗水。同样为了使一种残缺不全的书能够配成完书,藏书家往往不辞劳苦,遍访各家、书肆,或于杂书中拾遗补缺,或从面铺、街头抢救出被当作废纸的断简残编中辑佚,使无数珍本能够破镜重圆、完美再现。正是他们使残篇断文、凌乱不堪、桀误极多的古籍变成善本,使文献免于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在濒于灭绝前得以保存,为我国古文献的整理和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可否认,秘惜所藏的封闭性是古代私家藏书的主要特征,但仍有部分藏书家通过提供借用以共享私藏、通过编印家藏书目来传播藏书信息,或以刻书为己任来广传秘籍。更有私人藏书家公开开放思想,并在“储书供众”、“流通开放”思想的指引下,专辟场地,招致来学,营造读书氛围。这种出于经邦济世目的而开放藏书的做法,以及他们在藏书理论、典籍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们的藏读精神、开放思想,至今仍应为现当代图书馆所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五代史(卷34)。徐无党注,北京:中华书局,1974:371-372

2欧阳修,与宋龙图。见:中国历代藏书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77

3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7

4袁逸,试论中国古代民间借书活动。见:黄建国,高跃新,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362

5肖东发,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2010-02-13],hitp://www。publish,pku,edu,cn/Browse,aspx?ID-821。

6同4:362

7梁战,郭群一,历代藏书家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89

8赵连稳,北京的古代书院。文史知识,2007(9):57-61

9僧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14

10张劲松,蔡慧琴。家族书院与家族发展的互动解读――以唐至五代时期的家族书院为例,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46-48

11郑丽军,何槐昌,浙江宋代藏书家小传,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4):69

12郑伟章,李万健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65-68

13王国强,明代日录学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47

14周永年,儒藏说,见: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47

15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244-245

16同4:282-288

17匡淑红,李云,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简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85-88

18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364

19同4;223

20同4:226

21,江浙藏书家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58

22同14:59

23李希泌,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45

24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18

25徐火勃:《红雨楼文集》(下),抄本,1959:117

26徐火勃:《徐兴公尺牍》,传抄本,上卷:18

27郝经,全元文,卷31

28同4:223

篇5

前不久,《浙江省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规定,先修课程可以由高校独立开发或与普通高中合作,可以在高校开设或在普通高中开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课,有计划地到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修习先修课程。不同的选修课学分不同,考试方法也不同,不一定会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而会以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进行。

厉害!福建高中生提60条城市规划建议

从2011年开始,福建漳州市有一位市民在市城乡规划局的网络留言平台上,陆续写了几十条关于漳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而揭开这名市民的神秘面纱时,人们不禁吃了一惊。他既不是业内学者,也不是规划建设工作者,而是一名年仅15岁的男孩。他叫曾志涵,是漳州一中高一(8)班的学生。

“关于城市规划的想法犹如泉涌,但是当时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可以告诉哪个部门。”曾志涵说。他从小就喜欢抱着地图册钻研,所以平时也会把一些想法随手记下来,积累到一定数量,再把它们整理出来,绘制成粗略的图案。从2011年11月开始,曾志涵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陆续发到当地城乡规划局网站上,“关于漳州旧火车站改造的建议”“关于做好南靖土楼景区规划的建议”“关于历史街区的问题”……共计60条,很多都得到了详尽回复。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有趣!中学校园里的“无门图书馆”

洒满阳光的大窗下,错落的原木书柜仿佛沙发。书架有三层,伸手可及。任何人抽出一本书就可以坐下。图书馆出入没有任何人员、仪器检查管理。想要借书,只需自己在刷卡器上刷一下书号、学生证。没有门,自然也不存在“关门时限”……――这里就是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无门图书馆。

“如果我们把学生当做君子,他们就是君子。”无门图书馆的创始人、鄞州高级中学原校长王贤平说。几年下来,图书馆文化,已经在鄞高成了“时尚”。同学们不光自由地借书,看书,毕业的时候,还会主动捐书。

传奇!21岁学生玩10年“足球经理” 受聘豪门主教练

玩游戏纯粹是浪费时间?不一定!最近,阿塞拜疆顶级足球俱乐部巴库FC队聘请了球队的新主帅,令人惊奇的是,这位新任主帅年仅21岁。球队看重的竟是他在“足球经理”(Football Manager,简称FM,一款模拟现实中职业足球经理人及主教练的游戏)中的深厚功力。这个消息,被众多游戏爱好者奉为“励志传奇”。

“自从2002年开始担任球队主帅开始,我已经有了10年的执教经验,我执教过的球队包括曼联、皇马、切尔西、AC米兰……哦,对不起,忘了说了,都是在游戏里。”巴库FC主教练武加・候森法德说。

实际上,武加从去年上半年起就做好了进入足球圈的准备,2月他正式受聘于巴库FC成为了球队顾问兼预备队教练,在最近的竞聘中又获得了主教练的职位。武加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巴库FC带入欧罗巴杯的资格赛。

他们说

@乐 嘉 父母常为子女的问题担忧,却极少想过很多是父母造成的。父母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子女的问题。

来自新浪微博

@邓 飞(“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发起人,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 一记者问我,如将免费午餐当做一场成功的微博营销,它最大技巧是什么?我说,无须其他,赤诚,即可。

来自搜狐微博

@黄健翔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鸟叔祖父因韩战从北逃南,有家族生意。鸟叔是第三代唯一男丁,1996年被送去美国,但他没去读经济学管理,却去了伯克莱音乐学院,期间狂迷Rap,2000年因父母怒其私改学业停止汇钱被迫回国,2001年出第一张专辑即大卖,江南Style已是其第6张专辑。他早凭Rap和舞蹈红透韩国。

来自新浪微博

@第六感心理学 当你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你就真的强大了。

来自搜狐微博

@思想广场 乔布斯如何开会?1.把无关人员赶出会议室。乔布斯认为,人多并不是更好创意的必要条件。2.他希望参与会议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他不需要听众。3.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每个星期一上午,他都召集软件、硬件、设计、金属、塑料、玻璃技术方面的专家回顾和改善产品设计,十几年来几乎从不间断。

来自搜狐微博

篇6

关键词:图书馆藏书;丢失损毁;防范措施

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与保存图书信息资料,以供公众或特定对象利用的公共机构,履行着教育、文化、资讯及休闲等多项功能,其首要目标在于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然而,随着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读者人数不断增加,图书损坏、丢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和财产的浪费,也直接影响藏书的利用和读者的利益,同时给工作人员的管理增添了很大难度。因此,在具体的工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把损失减少或控制到最低限度。

1图书馆藏书丢失损毁现状

图书的损毁现象有很多,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藏书环境的度、藏书害虫、藏书霉菌、鼠类、有体、光线、灰尘、自然灾害等。但人为损坏因素也很多,如:读者撕页、涂划、污损、掉页 丢失等。

1.1图书污毁

有的读者不爱惜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刊,缺乏爱护公共财物的公德意识,有意或无意的在所借书刊上面泼上墨迹、油污、饮料、水渍等等,如此被污染过的图书不利于其他读者的再借阅,也很容易使图书皱折,发黄,发霉,变脆,使得书身分家,封面残缺不全,无法继续提供再借阅,缩短了图书的寿命,不容易保存;有的读者借阅后就在书中自认为难点和重点划线, 加上各种记号, 造成视觉污染。

1.2图书丢失

针对图书的丢失,其原因有很多种,比如:真实的丢失,学生真的是不小心把图书弄丢、虚假丢失,学生觉得这书对自己来说有保存价值,假装丢失,反正这书价格低,就是 10 倍赔偿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多少损失。以上种种不负责任的、道德意识淡薄的行为,给图书馆藏带来很大的影响。

2藏书损毁丢失分析

2.1自然因素

藏书变质的内因主要指纸张的耐久性。纸张的耐久性是指纸张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理化损坏作用和保持原来的理化性能的能力,即纸张的耐老化(劣化)能力。与图书纸张耐久性有关的因素有纸张原料、甲种纤维素含量、木质素等杂质含量、金属离子含量,以及纸张酸度等,而酸是图书变质的重要因素。

2.2管理原因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图书馆缺少专职巡视工作人员,随着读者人数逐年增加,图书馆工作量也在不断加大,工作人员每天需要整理、归类、排架、室内卫生等,造成监督检查不及时,对一些不良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理。同时,目前很多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图书的借还依赖于条形码,且馆藏数据库中有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让读者带走图书,造成漏借;有的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将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交给读者;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将某一读者需借的图书借到另一读者借书证中,造成“张冠李戴” 现象,而个别读者通过查询自己所借图书情况,发现手中的图书未在自己借书证中出现,便借机不归还图书。

2.3人为原因

读者自身的主观动机不良或自我约束较差, 表现出不良的阅读心理。多数藏书的损毁丢失, 均由于不良的阅读心理造成。如读者缺乏爱护国家财产的道德观念, 无视自己的义务, 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阅读造成不便甚至想独占享用。

3加强图书防范管理对策

图书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图书馆的书刊大量损毁丢失,不仅导致馆藏质量和数量的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利用的正常进行。因此, 减少乃至杜绝图书损毁丢失, 已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3.1提高读者素质教育

损毁图书这种现象尽管发生在少数读者身上, 但这种行为,从实质上却反映了读者极端自私自利的心理和道德意识的淡漠。由此, 应加强对读者的人文素质教育, 帮助他们培养自律意识。教育读者对待图书馆的图书要珍惜、爱护, 这属于公共道德问题, 是读者应有的最起码的修养。

同时,图书馆可以举行爱护图书的活动,做宣传标识语,办宣传栏,制定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宣传图书馆服务功能和各种规章制度,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对读者进行爱护图书、爱护刊物、爱护公共财产的宣传教育。

3.2加强图书馆建设

3.2.1 设施建设

要加强图书馆的设施建设,采用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门禁监测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集成电话系统等设施齐备,确保内部功能齐全。

3.2.2队伍建设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决定着图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爱岗敬业,树立 “读者第一”的观念,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在图书借阅工作中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3预防图书自然破损

3.3.1避免纸张酸化

为了降低纸张被酸化腐蚀的概率,针对酸性物质对图书资料的破坏,可以采用真空设备对书籍进行脱酸处理,尽管它能有效的降低纸张酸性,且不损害纸张上的文字内容,但这种脱酸处理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3.3.2避免灰尘入馆损坏图书

针对灰尘对图书资料的损害,其防范措施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定期清扫,使用吸尘器去除地板和书籍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布蘸取一定的杀菌洗涤液对书架进行擦拭,这种擦拭方式不仅能消除图书资料表面的灰尘,还能将附着在书籍表面的微生物杀死,起到杀菌防菌的作用。

3.4严肃处理违章读者

为切实加强学校图书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书刊的广泛流通和图书资料的完整,同时引导师生爱护书籍的习惯,图书馆应出台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以减少图书丢失损毁现象。

在图书借阅工作中, 凡是借阅者在使用图书时,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图书造成客观存在的损毁丢失, 都应实施合理的赔偿, 发现少页、 圈画、做题、撕损等情况时, 要处以该书 1/2 定价的罚款。对于严重损害图书原貌, 以致影响阅读的, 责令其按书原价赔偿。对于丢失的图书, 令其购买同种书赔偿, 若无法购得, 则按图书原价的 5 倍赔偿, 如果是孤本或工具书则按原价的 10 倍赔偿。对于毁书严重, 屡教不改者, 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违规处理一栏, 给以曝光, 这样既教育本人,也给其他读者以警示。

4小结

图书毁损丢失现象是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生与读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图书馆的管理有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既要对读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加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提高馆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地减少图书毁损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晓东.高校图书馆藏书损毁丢失情况探讨和个人防范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10(02)

篇7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 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阅读 体验

伴随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给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生活节奏加快了,“快餐文化”更加流行,潜下心来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人们变得更加浮躁。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率为81.4%,其中9~13岁少年儿童的阅读率为93.5%,虽远远高于49.3%的书阅读率,但有关调查显示,8~12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人主要阅读漫画书,很少阅读名著以及儿童文学作品。更有大部分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甚至沉迷于电脑游戏。大孩子读图不读文,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不喜欢看书,长此以往将导致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力的缺乏,思维与想象空间会越来越窄,久而久之会变成语言贫乏、不善思考的人。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力及独立阅读能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新阅读体验――换书读活动”。

我班的学生要升入二年级的暑期,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在假期中,每位同学都要到书店选购至少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开学时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

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精心挑选的书带到了学校。在换书读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同学们讨论了一下如何进行换书活动及在活动中要注意什么。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既然是换书,就要保护好别人的书,不能把别人的书弄丢、弄坏。”有的说:“不能上课时偷偷地看,要在课间和午休时看,课后看。”同学们热情地讨论后,我欣慰地宣布:换书读活动开始!

强迫性地要求孩子们不许看电视、玩游戏,硬要求他们按照成年人的意志去读书、学习,如此不仅达不到读书的目的,还会令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而换书读活动恰恰抓住了孩子们爱自我表现的个性特点,很自然地把他们的兴趣吸引进了阅读的圣殿。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俨然使我们班成为了一座流动的小小图书馆。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新阅读体验――换书读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改善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提升了他们的精神修养。

一、丰富了知识

一方面,通过换书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热情。很多以前不爱读书的学生,其兴趣也被“别人的书”吸引过去了;以前下课后就“疯淘”的学生,现在下课都不舍得出去了,静静地读自己换来的书。

另一方面,通过换书读活动,扩大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我们班53名学生,在换书读的活动中,每学期每人读书达到10~20本,在此活动前是无法达到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再一方面,通过换书读活动,学会了写读书笔记。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认真地把自己在不同的书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好的描写、好的写作方法等分类整理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我还带领同学们每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善了行为习惯

一方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多家长反映说,自从换书读活动后,孩子回家后不再赖在电视机前不动了,而是在完成作业后,就静静地读自己换来的书。以前家长们也给孩子买过书,不喜欢读,还闹了不少矛盾。家长们都认为换书读活动非常好。

另一方面,学生们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小学生识字量较少,有些书的生字很多,许多学生经常拿书来问我。我提醒他们说:“字典可比老师认的字还多。”渐渐地,来问生字的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再一方面,学生们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无论换到了自己多么喜欢的书,都不允许上课看,这也是换书读活动的基本要求。同学们都能自觉遵守,良好的自律习惯得到了培养。

在换书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养成了爱护书的好习惯。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换来的书。

三、提升了精神修养

通过换书读活动,同学们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孩子们在挑书的过程中,不仅要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还要想着其他同学是否喜欢自己的书。现在,班级同学都能自觉地为他人做事。比如,在休息日时,住宿的同学不用老师组织,就能自觉地互相帮着抬送大的行李。特别是那些个头大的同学,总是主动帮助个头小、力气小的同学。

通过换书读活动,培养了孩子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换书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借来的东西要爱护,要按时归还,损坏要赔偿。原来借笔都不还的现象没有了,借书不还的更没有了,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守信。

通过换书读活动,同学们更加团结、友爱。换书读活动增强了同学间的友好交往,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相互打骂的没有了,说脏话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来帮你”等礼貌用语。

换书读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有了大的收获,我个人也有很多体会。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强迫的形式要求孩子们去做事,要多用心,用心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可行性好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和心境中健康成长。

篇9

雷锋为了读书学习和帮助战友,用自己的津贴买了许多书装在挎包里,并供战友阅读。书多了挎包装不下,雷锋就做了一个小书架,把书都放在书架上,战友们可以随看随借。战友们把这个小书架称为“雷锋图书馆”,并编了一首快板诗称赞它:

不用上书店,

不用把腿跑,

不用借书证,

不用打借条,

你要想看书,

就把雷锋找。

……

小小图书馆,

读者真不少,

上至连长,

下至小乔。

小乔看不懂,

雷锋把他找。

念给他听,

指给他瞧,

两个小战士,

团结得真好。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小乔和雷锋一起入伍,工作方面都很好,就是文化程度有些低,一提学习就头痛,劲头儿有些不足。雷锋耐心地给他讲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讲学习方法。在雷锋的鼓励下,小乔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次排里语文测验得了100分。可是,学算术,小乔还是畏难,又想打退堂鼓,他说“咱底子薄,消化不了这加减乘除。”于是雷锋找到他,激励他坚定学习信心,并帮助他学习,最终她进步很快……

像雷锋叔叔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全国道德模范的“郭明义”;照顾瘫痪母亲的“孟佩杰”。……

一位位好人,得到了人民的赞诵。雷锋叔叔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让人敬仰。雷锋叔叔身上的品质非常可贵,无数个雷锋的“后人”将爱撒满人间。不说远的,就说近的,芦山地震,消防叔叔、医护人员、机关干部、农民工、企业家、学生等等,相识的或不相识的,都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哪个不是平凡而又伟大!

“学习雷锋,帮助他人”,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该怎么做?我认为:学习雷锋,帮助他人,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我也尽力做了。

那是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要我们在1分20秒内跑完300米,凌嘉蔚就坚持不住了,在吃饭的时候,她感到头发昏,四肢无力,一屁股坐在地上,嘴辰发白,我们见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我和几个同学搀扶着她,一步一步地扶到校医室,校医连忙让我去给她打饭,就在我刚踏出门的霎那,凌嘉蔚昏了过去,我和黄老师合力把她抬进去,再让别的同学去打饭,经过校医诊断,凌嘉蔚是低血糖,校医给她冲了杯糖水,让她喝下,一下子,气色好多了,我把她扶下床,把饭端到她面前,一口一口送进她的嘴,并安抚着她,让她心情平复下来,陪着她把饭吃完。又过了一会儿,她的脸开始红润起来了,我扶着她慢慢地走进教室,她对我说了声:“谢谢!”。想到做了好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帮助别人真开心、很幸福啊!

其实,哪怕帮妈妈拔拔鬓角的白发、帮爸爸刮去胡须;在节日里给亲人送上问候;帮同学补习……这些都是学习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表现。

从小事做起,助人为乐,帮助同学,就像雷锋叔叔说的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我们也应该把同学的开心当成自己的开心,把别人的幸福当着自己的幸福、把别人伤心事看作自己的伤心事……

篇10

对书画的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学之前的涂鸦时代。那是,83版《射雕英雄传》热播之时,我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用粉笔在地上画郭靖、画杨康、画桃花岛……诺大的房间竟然不够我画的,地上的痕迹自然能得到亲友的夸赞。有时也用粉笔在地上写仅认的汉字,“逯”字当然在其中。我想大凡中国人对于字多半是从姓氏开始,这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祖先的崇敬,对于传统的尊重。我的伯父是我们家族公认的“文化人”,有见识,也有很多的藏书。我就不止一次偷偷钻到他家,翻看那一大柜子图书,小人书中的孙悟空、白骨精、九头狮、土行孙……有很多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伯父看了我写的字,很严肃地告诫我,“逯”字的最后一捺一定写的要向刀一样,说着用粉笔在我原来的字迹上修改。我清晰的记得被伯父修改之后的捺画,真的像一把刀一样,是那么的有力好看。这可能是我对书法用笔最早的记忆吧!而对于绘画的最早兴趣,来源于对我二哥的崇拜,他是我们村子中“有名”的小画家,在市里的比赛拿过奖,还曾得到过一位乡贤的赞赏,以一本《芥子园画谱》相赠。这本画册由于我的喜爱,也自然成了我的财产,一直陪伴我到初中毕业,后被朋友借去未还,从此发誓再不外借书籍。其实对于那本《芥子园画谱》记忆实在太少,一方面因为它是黑白的,还没有我们的美术课本好看,另一方面,没有毛笔更不知道宣纸为何物,再加上没有老师的引导,自然是束之高阁,绝少问津了。

对于金石书画的全面学习,是从我初中毕业考入焦作师范美术专业开始的。之后又求学京华,中央美术学院大量严格的技法训练,中国国家画院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国艺术研究院严谨缜密的学术氛围都给我留心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美院第一节课是王镛先生上的,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可以多涉猎一些绘画篆刻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常遇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索性就把书法先放一放,画些画,刻些印,将思绪转移一下,过段时间,原来困扰自己的苦而不得的问题竟然会迎刃而解。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时时困惑,困惑如山重水复,而绝少有柳暗花明的快乐。困惑技法的不纯熟,困惑风格的确定,困惑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长绳系日”。对于金石书画,自己很清楚,每一门都精深宏大,都值得自己一辈子皓首躬身。特别是当今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讲究越来越专一,而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