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23 07: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琵琶行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琵琶行朗诵

篇1

2005年夏季的一个星期日上午,我们几位石友相约驱车到汉江边捡石头。经过半个小时的行程,来到郧县彭家岗村的一个江滩。五、六位石友排成“一”字形,地毯式地向前搜寻。一位石友说:“这里与郧县县城一江之隔,石友们经常来捡,不会再有好石头了。”另一位石友说:“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嘛!”就这样我们坚持在江滩忙乎了一个多小时,几位石友都一无所获。临近午时,骄阳似火,大家都大汗淋漓,口渴难忍。有人提议,下水游会儿泳再捡吧!石友们都齐声响应。会游泳的几位石友很快就游到江中去了,只有我这个“旱鸭子”在江边望水兴叹!只好在浅水区“狗刨式”游玩,累了就躺在江边泡着歇息。举目远眺,清澈的江水映衬着县城的倒影,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岸边白杨树高拔挺立,在江风吹拂下,发出啪啪的响声。浪拍沙岸,沙流石现。忽然我看见不远处的沙中出半截石头,急忙过去用双手刨,很快就刨出一块表面光滑的硬砂岩石。我举着这块奇石,高兴地大声呼喊着:“快来看哕!我捡到好石头了!”石友们听见呼喊急忙游到岸边围着观看,问我在哪里捡到的?我说挖沙掏宝呗!石友们都按照我说的方法,沿沙岸刨沙掏石,不到一个小时,石友们都刨出了自己喜爱的奇石。

不久前,石友聚会,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我们一起到老徐家喝茶品石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OK!”

到我家后,还不等老伴将茶沏好,石友们就挤进书房,激动地摸摸这块,品品那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位石友拿起我的这块硬砂岩石时,大声嚷道:“快来看,好像个‘棒棰’啊!是不是专门捡了给嫂子洗衣服用的?”另一位石友看后却说:“你才是个‘棒棰’!这像个‘土琵琶’。”说着说着就抱着奇石边弹边唱:“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大家都跟着唱啊!跳啊!坐在一旁翻阅杂志的女石友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夺过这块奇石抱在怀里。这一抱不打紧,我突然脱口而出:“这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石友们的喧闹声嘎然而止,都集中精力品“琵琶石”。详观此石,石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你看多像‘琵琶琴’,上面长的石筋多像琴弦啊!观之有形,听之有声”,随口朗诵起《琵琶行》中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只言片语,诵不成句。见此情景,我索性从书橱里取出唐诗集,摇头晃脑地给大家全文朗诵起来,全诗616言,脍炙人口。石友们越听越来劲,观石听诗,仿佛听见“琵琶女”弹奏的《霓裳》和《绿腰》的美妙琴声。石友们大都被奇石与古诗所陶醉,有的石友也为《琵琶行》而悲切伤感,久久不肯散去。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我作为“琵琶石”的拥有者,在品石赏诗的欢乐中,更加感悟到觅石之苦、养石之情、品石之道、赏石之乐与奖石之悦!

篇2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可否引入音乐,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呢?答案是肯定的。众多实践充分证明,引音乐于语文课堂,有助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那么,哪些环节可采用这种方法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我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琵琶行》配上古筝乐曲《十面埋伏》,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时,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虞美人・春花秋月》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李煜凄楚无比、痛今追昔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虞美人》,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弹奏、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我读高中时,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曲子,伴着音乐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课文。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读合着起伏变幻的曲调,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们为海燕那勇敢、高傲的精神所折服。那堂课给我的影响特别深。现代的音像技术,已有许多把音乐与朗读完美结合的作品,使文学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利用这些作品,将其引入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样,选择适宜的音乐,配以合适的课文,采用相应的朗读基调,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丰富想象

篇3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设计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着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要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和欲望,然后去探索、寻找答案,以达到对知识的了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第一、类比分析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思想或是内容,而是学生思维中众多信息之间的如何联系和表达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可以具体地分析说明各个方面,但却不能把握问题的“质”。例如:《最后一片叶子》中,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贝尔门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脾气暴躁又酗酒等等。然而却不能理解,就因为贝尔门用生命画出了一幅杰作,“善良真诚、不求回报”就是他的主导性格。事实上他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于是我提问:有过激行为的人是不是都一定是精神失常或者说是精神病患者呢?回答为是,接着我又问: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呢?于是我带领大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心态等等,同样的表现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心理或者感情,也就是同样的表象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本质。最后我回到问题:看起来如此怪的一个老头可不可能是善良的呢?通过生活中同类现象的比较分析,同学们理解了事实上贝尔门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接下去就引入了对当时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了解和分析。

第二、情境体验法。语文教学并非简简单单地作为工具、一种技术似的去传授,而应该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和享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必然要在学生能够融入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也就是说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获得美的享受。例如《琵琶行》中学生对诗人在不知道琵琶女的遭遇之前便已经听出了声中之情而感到不解,学生认为诗人可能只是听出了曲中的悲凉之感,不一定知道她的真实情感,也就称不上“知音”。我设计提问:一、我设计了一个自己受很大委屈的情节,问学生有何感受?二、朗诵了一首比较低调、凄凉的诗,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对于作者有什么想象或者是联想?三、此时自己的情绪中有没有对于作者的同情?四、作者是被贬,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被国家所抛弃,那么琵琶女会不会也可能被抛弃“不得志”的呢?如此学生理解了,正是因为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听懂了琵琶曲中的无限情思,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而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第三、假设反推法。我们所学的有些作品中,因为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有很多的作品中所隐含的信息学生并不理解,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作品。那么我试着运用假设反推法,使得理解不成立的,那么返回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自己去探索、理解,那么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味。例如《祝福》一文中,提到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只是很熟悉罢了。提到祥林嫂之死,尽管学生也明白她确实活不下去了,但由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是因为社会的根源,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每一个人的毒害,祥林嫂才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是需要技巧的。我设计的问题:一、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了以后,她能不能不改嫁?二、祥林嫂第二个丈夫和儿子死了以后,又有一家很好的人家她能不能再改嫁?三、她能不能不去捐门槛?四、如果告诉她世上没有鬼神,她可不可能不会那么快就死了?五、古代女子的地位知多少?学生总会无意识地拿现在的女子与古代女子去作对比,慢慢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质的区别,那么也就明白了在当时那个社会很多人的可怜、可悲、无可奈何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根源。

比较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得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分析促进学生再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使他们的学习活动真正融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中。

篇4

小合奏《京调》(作于1960年,1962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总谱,并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

弹拨乐合奏《三六》(作于1961年,1963年12月由音乐出版社出总谱,1962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

笛子独奏《水乡新歌》(作于1976年,1978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1981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

唢呐与乐队《喜报》(作于1976年,收入1981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1949―1979唢呐曲选》)

笛子独奏《云南山歌》(作于1979年,1981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的《笛子曲集》[第一集])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作于1979年,获由文化部、广播电视部、中国音协举办的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乐器乐]比赛三等奖,1980年“上海之春”首演,1981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

乐队组曲《春天》(共五个乐章)(作于1979年,1980年“上海之春”首演,1996年由香港MarCoPolo公司录制CD唱片)

弹拨乐合奏《驼铃响叮当》(作于1980年,获由文化部、广电部、中国音协举办的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比赛二等奖,总谱收入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部分],1983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音带)

弹拨乐合奏《塔塔尔民歌两首》(作于1980年,1983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音带)

江南丝竹《春晖曲》(作于1981年,1982年参加“上海之春”演出,同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及音带)

昆剧《牡丹亭》音乐(作于1981年,参加1982年由文化部主办的苏州昆剧会演,得“创新奖”,1983年参加上海戏剧节演出,1987年8月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戏剧节演出)

弹拨乐合奏《喜悦》(作于1984年“上海之春”首演)

琵琶独奏《故乡风情》1.脚划船;2.茶馆;3.社戏(1983年,上海民族乐团首演)

合奏《将军令》(作于1984年,同年参加“上海之春”演出,1994年由台湾国纶企业有限公司出版CD唱片)

合奏《秦王破阵乐》(作于1985年,1986年参加“上海之春”演出。1987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同年由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录制音带及CD唱片)

女声独唱《啥鸟飞来节节高》(作于1986年,获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民歌改编一等奖,同年在“上海之春”演出,收入《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获奖歌曲集》)

电影《书剑恩仇录》音乐(作于1986年,由香港扬子江影片公司、天津电影制片厂合摄,其中配音音乐《苏堤漫步》成独立器乐小品,1987年由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录制成音带及CD唱片)

江南丝竹《绿野》(作于1987年,获由中国音协上海分会于1987年5月举办的“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创作一等奖,同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节演出,并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弹拨乐合奏《林中小憩》(作于1987年,同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二胡协奏曲《望月》(作于1988年,1989年1月21日在香港沙田大会尝举办的“顾冠仁作品音乐会”上首演,1990年5月13日在上海艺术节再次上演)

乐队组曲《星岛掠影》(共四个乐章)(作于1988年,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1989年首演于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

合奏《序曲――祭》(作于1990年,由新加坡广播华乐团首演)

合奏《伊犁风情》(作于1990年,由台湾高雄实验国乐团首演)

合奏《洱海情》(作于1990年,1994年3月10日香港演艺学院举办的“顾冠仁作品音乐会”上首演)

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作于1991年,由台北市立国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编钟与乐队《钟魂》(作于1992年,由台湾艺专国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合奏《渔歌与村舞》(作于1992年,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弹拨乐合奏《长白欢歌》(作于1992年,上海民族乐团首演)

筝合奏曲《茉莉花》、《梦游太空》(作于1993年,1994年香港演艺学院举办的“顾冠仁作品音乐会”上首演)

合唱与乐队《妈祖香赞》(共四个乐章)(作于1994年,由台湾词作家黄莹作词,台湾实验国乐团、实验合唱团联合首演。2004年在台湾音乐厅再次上演时改称为清唱剧《妈祖香赞》)

琵琶协奏曲《王昭君》(共三个乐章)(作于1995年,台北市立国乐团委约创作,同年5月在台北音乐厅首演)

弹拨乐合奏《畅想》(作于1996年,由上海黄浦区少年宫民乐队首演,获全市器乐比赛演奏、作品第一名,并录制成CD唱片)

合奏《同心曲》(作于1996年,1997年7月在香港庆回归文艺晚会上通过卫星联播由上海民族乐团演奏)

音乐与朗诵《琵琶行》(作于1990年,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孙道临朗诵)

古琴与乐队《离骚》(作于1998年,11月由新加坡华乐团首演)

音乐与朗诵《兵车行》(杜甫诗)(作于1998年,北京音乐厅委约创作并首演,孙道临朗诵)

音乐与朗诵《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李贺词)(作于1998年,2001年香港中乐团首演,张家声朗诵)

古琴、箫、埙演奏《大胡笳》(琴曲改编)(作于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委约创作,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演)

古筝与弦乐队《山水》(作于1999年,同年由上海民族乐团罗晶首演)

合奏《大地回春》(作于1999年,第十八届“上海之春”首演)

合奏《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Ⅰ》(作于1999年,上海民族乐团首演)

琵琶、箫二重奏《和鸣》(作于2000年,获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小剧(节)目会演优秀创作奖)

二胡、笛子、古筝三重奏与乐队《江南风韵》(作于2001年,为在上海举办的Apec文艺晚会而创作,上海民族乐团首演)

京昆合演《桃花扇》音乐(作于2002年,由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于上海首演)

大型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作于2002年,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女声独唱与乐队《忆江南三首》(白居易诗)(作于2002年,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200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

合奏《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Ⅱ》(作于2004年,香港青年中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古筝、曲笛双协奏曲《牡丹亭》(作于2004年,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2006年香港古筝艺术节音乐会上首演)

三弦协奏曲《草原》(二乐章)(作于2006年,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合奏《百乐门怀旧》(作于2006年,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篇5

一、在情境中探索意象

在进行语文诗词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探索意象,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利用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到诗词的情境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授《秋声赋》这一课时,就要考虑到辞赋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介绍欧阳修所处的政治环境,当时改革混乱艰难,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位居高位,但由于时局的不稳定,世事复杂,所以作者内心极其苦闷。除了介绍辞赋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外,也可以根据创作的时间秋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将词中的意象由文字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他们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图画符号的能力。

二、在朗读中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数一般都较少,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具有其特殊韵律感的音乐魅力。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品味其语言的精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在反复吟诵之中,通过语感、节奏、韵律来感受诗词的意蕴,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来获得诗人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对诗词的初步感知,进而想象加工,将孤立于诗词中的单个物象重新组合成完整的审美意象,达到对诗歌的理解目的。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登高》为例:这首诗的颔联从整体上对景物进行描写,山因风急,故而落木,水因风急而波涛滚滚,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诗人沉郁悲怆之感。因此,在朗诵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时,“无”语音字要拉长,“边”字则要读得短促,“落木”发音稍微低沉,“萧萧”语音短而有力,“下”则要重音。通过朗读,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知,来体会诗中所展现的苍凉、凄清、肃杀的气氛,领悟诗人烘托出的悲怆、愁苦的情怀。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意象来掌握诗歌的含义,朗诵也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三、在触类旁通中领悟意象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触类旁通中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象。因此,有学生有一定的诗词意象基础,这样才能通过联想举一隅而反三,以点带面,充分品味诗词的语言、韵律、情感。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才能提高他们的诗词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把诗词中的意象分类整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在领悟原有诗词意象的基础上对诗词意象寓意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诱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理解李清照《声声慢》中“黄花”这个意象时,“花”在中国古代诗词意象中是很常见的,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它寓意词人孤单飘零,感伤落寞之情。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很多关于花这个意象的古诗词,比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关于花的意象它也表达了诗人孤单落寞之感。由此我们对《声声慢》中的“黄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刻了,对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深的领悟。这样的融会贯通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诗词知识,从而也提高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在角色扮演中把握意象

篇6

一、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朱光潜先生也曾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与事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来”,而“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可见,兴趣对于读诗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兴趣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教师去激发去引导。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去接近诗歌,进而走入诗歌;学生只有真正接触到诗歌本身,发现其美,才会对它产生兴趣,才会心甘情愿地主动积极地去学好它。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采取多种方法,比如给学生放一些配乐诗歌朗诵音像,组织小组内、班内的诗歌朗诵比赛,或精心设计一些导语,编排一些和诗歌内容有关的小活动等等。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常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积极、平等、灵活、有效的讨论。这种开放式、互动式地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读诗的兴趣,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譬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就先以“梁祝化蝶”故事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始,然后再把唐对焦仲卿的看法提供给学生讨论,我在参与的同时,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有了,无形之中也一改以往“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引着学生走向教材”,为进一步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蕴作了准备。

二、品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诗歌鉴赏教学离不开诵读、品读。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常读、多读、熟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至读懂,读出味来。同时,我也告诉学生,读,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眼、口、脑、情的高度统一。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才会在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较快进入诗的意境。当然,品读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揣摩与玩味,离不开对诗人身世处境及内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教学中,我常常用移情品读法,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看诗人与琵琶女相见时的情景,用“耳”去听听琵琶女弹奏的凄婉动听的琵琶曲,用“心”去体会琵琶女与诗人各自的遭遇,用“情”去与诗人交流,去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酸与无奈。反复的提示和渲染,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尽量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诵读品读,这无疑也给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极大的好处。

品读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把它延伸至课外,自觉地进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在“得法于课内”的同时,还得“得益于课外”。针对有些学生对课外读物仅限于看或默读,我便经常举行课外诗歌朗诵比赛的小活动,所选诗歌全部是课外的,一来督促他们去“读”而非“看”,二来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联想和想象

篇7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德育境地。

一、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又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倾听那悠扬清丽的琴声,使学生感到大自然的美,牧童们的乐趣。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配乐朗诵激情法。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朗诵能力好的一部分学生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二、课堂设计和教学手段的体现

优秀的音乐教材是音乐课堂教学情感美得素材,但这一点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电视里听到的音乐,大部分是世界名曲,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使名曲减色,音乐作品的情感美被抑制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好的音乐素材有必要与合理的课堂设计及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1.乐理教学一般因枯燥乏味,花时太多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手段、措施和方法来引导诱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2.“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引起的。也许正是这种“懒惰”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故在唱歌教学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入境动情”就是教师借助特定的场景,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有效地激感。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市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最终达到设境传情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利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来进行。教师也可利用图片或音像等直观教具,借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激感。

三、教师的语言、气质、教态的体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内含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他还说:“说话永远讲不透音乐的深度,但没有讲话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最能了解情感细腻的境界。”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所有的语言是经过设计和提炼的,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趣味性,决不能信口开河。教师的语言语调要和音乐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心弦、触及人的灵魂。“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博爱仁慈、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等高尚人格的生成。

在音乐欣赏中享受韵律美,体会善良的处事道理。

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及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人格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

篇8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情景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优美的情景,借助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启迪,唤醒学生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总让人感到压力重重。首先,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目标相对明确,就是学得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因此语文课可有可无。其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整体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上课时,学生常常会因“听不懂”或基础差而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同样不能忽视。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要学”到“想学”,由“想学”到“爱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法及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具体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三、情景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多媒体展现等方法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景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实现读者与作品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以语言描绘情景,以多媒体展现情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等。

(一)以语言描绘情景就是指教师通过语言艺术,或抒情,或描绘,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特定情景中。

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用富有激情或绘声绘色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题来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我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呢?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这些问题是学生最想了解的,于是在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很快就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育学生高雅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诵读可以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

(二)以多媒体展现情景的教学方法就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景。

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创设情景,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我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的咏叹抒情,一面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寻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特别是在教学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景,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就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所学教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排短剧,进行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翩翩的舞姿、滑稽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能让学生由“静”文字语言的品味转化为“动”肢体语言体验,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话剧时,我找几位在表演方面有才能的学生,让他们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把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下子全部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表演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情景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蓉青.创设教学情景促进思维发展.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2]武云霞.创设创造性教学的情景.教师之友,2004,(11).

篇9

一、常见的课堂偏差类型

(一)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在《季氏将伐颛臾》的课堂上,笔者分析“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彼时孔子的心情,便请学生比较此句与加了“也”字的“求也,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在语气、情感方面有何不同。有的学生说“也”表陈述语气,加强肯定;有的说“也”表加强感叹的肯定语气,表示对事物和人物的感叹……出现各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说法,究其根本,多属因缺乏必要的虚词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二)学生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一次笔者正在请学生根据一则人生故事,设计一段结论。故事的大概内容是:

三个好朋友掉进井里。生命垂危之际,一根绳子垂下,大家一起向上攀爬。爬到一半,得知绳子只能承担两个人的重量,其中一个松了手。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时,得知绳子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此时两人都不愿放弃,其中一个果断地把另一个踹了下去。

有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踹人者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他最终赢得了生存机会。”这种观点是学生个体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心理型偏差。

(三)学生因思维定式、抛弃了具体情境而产生的思维偏差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有如下内容: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人死后,人们不会用“生日”来称呼其出生之日,金岳霖先生却说死者的“生日”,显然错了。这种看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式的体现,是一种抛弃了具体情境的思维偏差。

(四)学生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教学《琵琶行》,在讨论琵琶女的形象时,有学生认为作为市井妓,她姿色美艳,技艺高超,趁着大好年华名利双收,而年老色衰,立即下嫁他人,可见其能审时度势。总而言之,琵琶女“被侮辱”、“被损害”的特点并不分明,她的人生可以算是成功的,她不算“天涯沦落人”,不值得同情。这种观点看似出新,其实是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二、因势利导的处置方法

(一)借助朗诵,体悟情感

学生之所以对《季氏将伐颛臾》中“也”的作用不明,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中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某种情绪、语脉无法把握。因此,采用诵读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之长短、声之高下中探寻文气,在感受音韵、体会节奏中体会文气,在揣摩语气、弄清语意中把握文气,即可纠正此类偏差。“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中,孔子首先直呼其名“求”,说明此时孔子有不满,很气愤,因为《论语》中孔子在称呼学生时,如果称名的话,多会在其后加个“也”字表示客气,如“贤哉,回也”。此处如果变成“求也”,语气会过于委婉,就不能将孔子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感不读不清,以诵读的方法纠正学生在文言虚词理解方面的偏差,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引进讨论,辨明道理

主张“踹人下井以自救”的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认知偏差,是因为他曾看过一则故事。故事说有两条铁轨,一条正在使用,而另外一条已废弃,一群小孩不听大人劝告跑到正在使用的铁轨上玩耍,只有一个小孩听从父母的教育在废弃的铁轨上玩耍。此时火车开过来了,人们已经无法让火车停下,很多人便主张火车司机此刻应该将火车驶入废弃铁轨,这样牺牲一个保住了一群。所以该学生认为,那个遵守了规则的孩子,却要无辜献出生命,不守规则者反而可能平安无虞。可见,在生死时刻人们的判断标准也会产生偏差,因此他认为在这场生命与道义的较量中,“踹人”是正当做法。

听完这个学生的理由,笔者组织班上学生展开讨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有无问题?现实真的如此残酷,只要能活命,道义、良心等真的可以完全抛弃吗?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慢慢趋向一致,认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看似维护生命,其实破坏了规则,只会让更多人(例如车上的乘客)的生命陷入危险,这样的主张不应被采纳;火车此时应保持原有方向,司机只需拉响汽笛提醒那群孩子跑开即可。而且“踹人者”当时确实保存了生命,但这种以恶念、恶行换来的生命,只会让自私地活着成为一种煎熬,他今后的人生将会遭遇心灵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生”又有什么价值呢?

道理不辩不明。这个学生的偏差促成了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让大家明白了生死抉择可见人生境界的高低,舍生取义才能无愧天地良心的道理。

(三)补充资料,深入探究

死者的生日,俗称冥寿,伟人的生日会称之诞辰。金岳霖先生此处用“生日”,笔者认为另有深意,但如果此时直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可能难以马上获得大家的认同。于是,笔者便补充了下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辨别、思考。

一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二是关于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三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举办这场“生日宴”时梁已续娶的事实;三是梁思成自己曾承认在追求过林徽因的徐志摩、金岳霖和他自己三人中,金岳霖是最爱林徽因的。

从上述介绍中,学生理解了金岳霖的痴情,对这位大学者称“生日”时的心境有了更深的体悟:“生日”一说表明在金岳霖先生的心目中,林徽因依然活着,似乎未曾离开人世,话语中有深情,也有淡淡的苦味;这是有意为之,是金先生经历生死契阔后,情之至深的表现。

(四)知人论世,理性分析

从对琵琶女形象颠覆性的解读中,我们看到崇尚物质财富的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认识产生的影响,可见忽略对历史背景的分析、不能做到知人论世是学生产生误读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知人。被贬的经历给白居易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他认为琵琶女年少时纵情欢场为人生“得意”,老而从良为人生“失意”;琵琶女沦落江湖产生孤单寂寞之感,有部分原因是她的才华再也没有展示的机会,这一点也最能触动白居易的心房,因为作为一个文人,他也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两人身上的共性激起了诗人内心的共鸣,因此他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2.论世。虽然唐代妓制度极一时之盛,“每个城市都以它的艺妓为荣”,但实际上当时的世俗并不认为为是光彩之事。妓虽能极好地控制自己手中的乐器,甚至能用色艺极好地控制男人的情绪,却始终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始终是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附庸和点缀,是被玩弄者。琵琶女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她才艺出众,所谓昔日的风光奢华只是表面,其内心掩藏的则是无尽的悲苦辛酸。

引导至此,学生逐渐明白琵琶女是白居易采用“借遗女写逐臣”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感的产物,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以声色事人的身世遭遇是足以令人同情的。

篇10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运用

一、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语文教学和音乐教学结合的实践者

《诗》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这些诗歌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诗》成书的时代正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一生又酷爱音乐。他在齐国与乐师们论乐,听到《韶》乐,他说:“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把《诗》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势必关注《诗》中的音乐因素,孔子的课堂上一定是书声朗朗、歌声悠扬的。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们的课堂就在河边,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唱歌。歌词是文学的,曲子是音乐的。由此可知,音乐和文学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常常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孔子的课堂上音乐与文学相融,分离是不可思议的。

二、音乐应用于语言教学具有科学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把审美教育作为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音乐对审美意识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人的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

据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中学教材中作品与音乐关系密切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很多,新的、旧的、普高的、职高的,基本上都少不了《诗经》《汉乐府》中的优秀作品,以及《琵琶行》《蜀道难》等经典的篇章。《诗经》中的音乐因素和文学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汉乐府》实际上是带有音乐性质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体;《明湖居听书》听的就是音乐效果;《琵琶行》中再现作者心路历程、生命流程的是音乐流程。因此,要读懂这些文章离开对音乐的理解是很难实现的。现代诗文中很多都可以作为配乐朗诵的典范,如《致橡树》《再别康桥》《泪珠与珍珠》《我与地坛》等。

四、音乐与语文结合多样效果

(一)课前序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的参与,应该是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投入。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人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

同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沁园春.长沙》把磅礴的革命气概和壮观的景物融为一体,体现了豪放的诗风。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同志以天下为已任的博怀,可以用贝多芬著名的《英雄交响乐》作为学习这首诗的前奏。波澜壮阔、排山倒海、激情澎湃的音乐体现了和人民的坚强意志、英雄性格。音乐预热了课堂气氛,学生产生了激起奔放的热情,形成了学习这篇课文最佳的情绪状态。

(二)背景音乐,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声音中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魅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让悦耳的音乐吸引学生投入情感,与课文中的文学形象产生情感共鸣,为一些课文朗读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在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孔雀东南飞》和《梁祝》是我国艺术苑囿中的奇葩,“焦刘”的悲剧和“梁祝”的悲剧惊人的相似。不同的只是它们分别以不同的艺术样式表现。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先让学生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视》。音乐时而委婉起伏,时而渲染惊恐不安的情绪;时而如泣如诉,悱恻凄绝,催人泪下;时而充满幻想,清澈柔美。迷人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送别”的缠绵,“殉情”的悲切和“化蝶”的美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遭遇联想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联想到诗歌中的人物性格。悲剧产生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解读音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借助音乐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作为“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文章,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而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意。

六、配乐朗读,调动情绪,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