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演讲稿范文

时间:2023-04-07 10: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工作者演讲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工作者演讲稿

篇1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好孕产妇管理工作,必须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业务工作技能。我把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业务工作技能作为做好孕产妇管理工作的关键,切实抓紧抓好。白天忙忙碌碌,根本抽不出时间,我就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吃了晚饭,草草料理一下家务,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坐在灯下专心致注地学习《母婴保健法》和妇幼保健科普知识,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用红线划出来,待日后去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向专家医生请教。多少个夜晚,万赖俱寂,丈夫孩子已经熟睡,人们都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我才熄灯上床就寝。由于自己不间断地坚持学习,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在探访孕产妇中,能熟练地指导孕产妇,解答孕产妇的各类提问。看到孕产妇对我非常信任,我说得话孕产妇都能照办,自己心里感到很是欣慰,这就是自己坚持学习所收获的成果。

做好孕产妇管理工作,维护孕产妇的身体健康,需要得到孕产妇的配合,孕产妇能够掌握《母婴保健法》很重要。为此,我切实加强《母婴保健法》的宣传,准备了宣传材料,发给广大妇女,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于众,妇女同志有疑问,可随时打电话向我咨询。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我准备了“关心女性健康,学习保健知识”、“计划生育你我她,计生指导为大家”等有关内容,利用晨练妇女易于集中的时间,进行广泛宣传。不女同志说平时对女性健康知识不大关心,基本是空白,听了这些宣传增长了知识,对维护自身健康起到很大作用。我宣传完了,有个别妇女留下不走,我知道她们有问题要咨询,就热情地招呼她们,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有些妇女听了以后明白了问题,向我连声表示感谢,我回答她们:“不用感谢,我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职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是应该向广大妇女同志服务的,以后有问题尽管来问,可以当面,也可以打电话,我一定为你们服务好。”

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力争降低孕产妇和婴儿零死亡率,实现孕产妇系统管理率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产后访视率100%,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零的目标,我把工作着重点放在建好社区孕产妇管理台帐上,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补充更新,确保全面掌握情况,认真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符合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让每个孕产妇满意。建立社区孕产妇管理台帐是一项细心细致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偷懒,需要认真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某妇女刚怀孕,她工作不确定,电话又联系不上。为了找到她,连续几个下午下班后,到她居住的小区门口等候,还是碰不到,我不灰心继续去小区门口等她,心想她总要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下午下班后,我照例去找她,走到小区门口,某妇女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原来小区群众告诉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已经多次来等候她。她见了我抱歉地说:“真对不起了,让你多次来等候,你们真是一心为民的社区好医生。”我说:“没有关系,我们应该为群众服务。”由于自己细心耐心,认真建好了社区孕产妇管理台帐,使自己对社区孕产妇情况十分熟悉,知道谁有孕了,知道谁临产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及时产前随访和产后访视,做到了孕12周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孕16~20周、21~24周、孕25~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对产妇进行2次产后访视,同时做好工作登记、上报、录入和分析工作。自己工作认真负责,获得了孕产妇的热烈欢迎和真诚满意。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感谢大家的光临,并感谢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科学发展观》

原来我对社区这个工作不是很了解,觉得社区工作有什么好做的,过去都是一些大妈就能办的事情,骑着自行车包里放着公章,走到哪哪就是办公的地方,所做的工作无非是东家吵架了,西家有事了,真想象不出社区除了这些事还能做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社区二字进入了我的心中,但是毕竟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我所面临的新工作带给我的是什么?

无数次的盘算过,无数次的在脑海中谋划过,我应该怎样去工作,我应该怎样去适应新的环境,来到社区工作这段时间,我感觉到社区的工作不是像我想象的这样的简单,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我每天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每天都觉得是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做社区工作的人,面临的都是辖区居民,居民素质参差不齐,遇到的问题和琐事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社区工作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如果只有奉献精神而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纸上谈兵,只能是说在嘴里写在纸上的空话套话,还要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创造,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但是发展还是要有一定得依据,我们的党就是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智慧的凝聚。社区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有作为的和谐的社区工作者。

尤其是最近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更是让我感悟很多很多,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一点点的成熟,在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我知道了为什么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炼出来的?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通过学习,以前不关心政治的我,有时间就在翻书就在琢磨,我在深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才是我们应该思索的,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好总结出来的经验,如何把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是我们首要的任务,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社区工作是社会的稳定剂,家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我为能从事这样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通过学去了我心中浮躁,拥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乐于学习者得精确阐述,既然选择了社区工作,就不能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人民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社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要弄清楚是什么,知道了为什么,然后才会去想怎么做,才会在繁杂的工作中游刃有余,让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学习中得以加强。

记得我带领我们社区体操队参加**市巾帼风采大赛,当得知我们队获得一等奖的时候,我和队员们紧紧的抱在一起,她们展示出了我们社区的风采,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又是怎样的一种自豪,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起我刚来时书记对我说过的话,做社区工作什么也不会不可怕,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踏实工作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做事就会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如今的我真的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也想起主任说过的话,把社区的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你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如今我和家人们紧紧的拥抱着,看着她们高兴的笑脸,我也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我也在深深的思索,今后我要以怎样的方法,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思维,如何全新的开展工作,怎样把所学到的东西结合到工作中去,怎样活跃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怎样提高居民的素质,怎样把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怎样把党的温暖播洒,怎样让居委会成为居民的主心骨,我思考的很多很多;通过学习更增加了我工作的信心,我要用百倍的热情,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民,为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新型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做为我们社区dd诗社的一名成员,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演讲:

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它,

科学发展观,惠及千万家,

大家都来学,精神变化大,

篇3

——1970,《圣巴巴拉环境与权利宣言》

1969年1月28日,美国加州南部海域一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令圣巴巴拉海滩布满油污并使多种海洋生物遭殃,这即是著名的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它在20世纪60年代与凯霍加河大火及伊利湖生态灾难一起,催生了地球日和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事件发生后,美国联合石油公司总裁弗雷德·哈特利漫不经心地说:“又没有死人,所以我不愿称它为一场灾难。不就死了几只鸟吗,因此沸沸扬扬,我感到不可思议。”哈特利的态度和看法如实反映了当时美国企业界和政界许多人对这一事件后果及其影响的认识;事发17年后白宫的一份报告也坦承,“联邦政府曾大大忽视了保护该地区商业、娱乐、审美和生态价值的需要”。

令人欣喜的是,事发后当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清除油污、保护海鸟的行列之中,一个名为“滚开石油”(Get Oil Out, GOO)的圣巴巴拉草根环境组织也由此兴起;它曾在一份禁止海上钻探的请愿书上征集到10万人的签名,并鼓舞着一代代环保者反对石油污染和石油依赖,为呵护生存家园而斗争。

一份宣言:历史教师的“环境启蒙”

在这场民众行动中,有一个人的反响和作为特别值得一书。这个人即是作为历史教师和学者的罗德里克·纳什。

1969年,正值而立之年的纳什还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历史系的一名助理教授。在石油泄露事件发生后,纳什像当地大多数居民一样,走向那片自己在工作之余常与家人、朋友一起嬉戏的海滩,观看扑打而来的黑色潮汐。而与一般居民不一样的是,纳什观潮的时候,还带着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当时,他端坐在一位朋友的帆船的船尾,靠近被溢油层层覆盖的海峡岛屿。面对此番情景,他回想起自己在60年代后期一直研究并讲授的那些思想,于是奋笔疾书《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the Santa Barbara Decla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s)。一年后的1月28日,即泄油事件一周年纪念日,纳什应邀在一间可远眺事件发生地的会议室,对着电视摄像机,铿锵有力地宣读了这份宣言:

人人享有可养育生命并促进幸福的环境的权利。如果经年累月的行为损害了这一权利,今日活着的人享有为将来福祉而匡正过去的进一步权利。有一点不证自明:世世代代对环境的无意疏忽,已将人类带到了十字路口。我们的生活质量被降低,我们对自然界的滥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圣巴巴拉海滩环境灾难促使我们从民族和世界方面思考、行动,为此提出如下控诉:

我们将垃圾乱扔在地上;

我们侵占了上天赋予的空地和荒野;

我们砍光了森林、剥落了草皮,使大地退化为荒芜尘土;

我们污染了生而呼吸的空气;

我们弄脏了河湖海洋连同海岸带;

我们将致命毒素排入土壤、空气和水体,危及一切生命;

我们灭绝了各种鸟类、动物,并使其他物种岌岌可危;

我们使地球上人口过剩;

我们将自然界搞得丑陋不堪、喧嚣不已,剥夺了人们享用的美景,打破了滋养其精神的静谧。

我们深知,最终要消除这些基本问题,关键在于人心,而非机械。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和政府承认下述原则并贯彻执行:

我们需要一种生态意识,承认人是与其共享环境的生物共同体的成员而非主人;

我们必须将伦理规范扩展到社会关系之外,用以支配人与所有生命形态及环境本身的联系;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塑造都市环境的共同体观念,这个环境是为人类的所有需求服务的;

我们必须有勇气为整个环境的福祉而将我们自己当成负责任的个体,将我们自己的后院当成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当成我们的后院;

我们必须拓展视野,要明白,私人和企业的所有权在事关自然世界时应受到限制,以确保社会利益和环境完整;

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巨大力量、地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和政府为保护地球应尽的责任;

我们必须重新界定“进步”,要强调长时段的质,而非眼前的量。

因此,我们决心采取行动。环境正在向我们发起反扑;有鉴于此,我们倡导一场针对环境的行为革命。当然,由来已久的观念和制度难以轻易改变,而今天是我们在这颗星球上度过余生的第一天。我们将重新开始。

纳什起草和宣读的这份宣言,被认为深得托马斯·杰斐逊的权利思想以及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境伦理思想之精髓,是他们二者思想的结晶。它不啻一份主张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宣言,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关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依照康德对启蒙运动的定义,来看待纳什在全部听众面前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宣讲环境权的行为,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一场历史学者的“环境启蒙”。它虽不如之前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那样感染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但也在促使一些人进一步走向环境觉醒,并改变对环境的态度和举止上,适时地发挥了一个历史学者的作用。

一门历史:人类与其整个栖息地的故事

“我们将重新开始”,这自然要从“我”做起,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做起。于是,纳什本人在宣读宣言之后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尽到了作为教师和学者应尽的责任。1970年,他与本校其他院系的几名教师一起,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委员会,开启了被称为“环境研究”的新的跨学科专业。注册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从1972年之初的12名,后来发展到300个不同专业的4000名之多。这一年的春季学期,纳什还在学校的教务主任那里列上了一门新课,课程名称为“美国环境史”。纳什的美国环境史,作为在美国最早开设的环境史课程之一,就这样被列入了美国大学的课程目录,并成了美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后来纳什将自己开课的经验写成文章发表。他在文中回忆到,他在教务处注册这门新课之后回去的路上一直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学这门课。后来当他得知注册选修这门新课的学生有450人时,他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再一次坐卧不宁,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讲好这门新课。什么是环境史?当时,不仅其他人对此很陌生,他自己也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后来,他基于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开设其他课程的经验,设计了“美国环境史”课程。当时,正值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维权运动开展的时候,同时也是环保运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开展的时候,因此,在课堂上,他提请同学要关注受压迫的少数派,这包括自然环境。在他看来,自然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少数派;野生自然生物所遭受的压迫之深重,是无可比拟的。同时,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纳什还引导学生质疑“发展等同于进步”之类的美国历史教条。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思想无疑是鲜活而富有警世意义的。

除了有关环境的教学和跨专业人才培养外,作为学者的纳什在这一领域还笔耕不辍。早在上述泄油事件发生前两年,他就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荒野与美国精神》(1967)。这部著作因其就美国人对荒野态度的变化所做的经典研究,一直被视为美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同时也被誉为“为环保主义者所做的创世之书”,在推动人们关注自然、理解美国人的自然观念如何变化上产生过强有力的影响。这本书再版四次,发行了几十万册,被列为二战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百部著作之一,是“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10部著作”之一。而泄油事件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则促使他在上文提及的宣言中明确地表达并宣扬环境权利和环境伦理思想。此后,他聚焦于环境伦理这一主题,终于在该事件发生后20年出版了多年潜心研究之作《大自然的权利》(1989)。这不仅是一部环境史力作,而且被称作是“环境伦理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通过追述“新环境主义”而提出,“在哲学和法律的特定意义上,大自然或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人类应予以尊重的内在价值”;它们存在,这本身就是我们不得侵犯它们的理由。这种思想,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无疑具有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巨大价值。因此该书被译成多种语言,行销世界达百万册,由此产生了波及全球的广泛的影响。

在涉及环境主题的著述和思考中,纳什的最广为人知的贡献,莫过于他对工作领域的冠名和率先界定,因而在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学术之旅中留下了其独特的印迹。

1969年,纳什在“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会议上所做的演讲中,首次使用“环境史”这一用语;翌年,其演讲稿以“环境史的状况”为题,被收入赫伯特·巴斯主编的《美国历史的状况》一书予以发表。按照环境史的另一奠基人和领军人物、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的说法,纳什在这篇文章中最早试图为其工作领域下定义,他“建议把我们整个的环境看成一种历史档案,在其上,美国人书写着他们自身及其思想。”人们通常则将1972年视为“环境史”术语首次得到界定的年份。这一年,纳什在《美国环境史:新的教学前沿》一文中,率先对环境史作了这样的表达:“环境史将涉及人类与其整个栖息地的历史联系。这一定义……超越了人类维度,包含了一切生命,并且从根本上说,它包括环境本身。”由此可见,纳什在思想认识上,适时地突破了学科界限,将历史和环境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因其相关研究和环境史冠名与界定工作,而成为环境史的一位开拓者,并理所当然地被人们称为环境史学家。

就这样,在圣巴巴拉泄油事件激发了当地环境的热情之后,纳什作为其中的一员,则因其早就研读、关注荒野,而从一般参与的民众中脱颖而出。他在最初的热情高涨过后,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而持续地开展有关环境的教研活动,从而将“我们重新开始”的誓言落到了实处。一方面,他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讲授环境问题和环境史,努力宣讲他在《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中表达的那些思想,由此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学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环境研究和环保事业。另一方面,他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并撰述成公开出版的书,在其中尽可能完整而准确地讲述人类如何与其整个栖息地相关联的故事。他的著作成了服务于环保活动家并指导他自己参与相关活动的有益工具。1971年,纳什因为出色的社区工作而被授予杰出青年奖;1974年,美国科学院授予他“环境质量,特别是荒野和环境教育的一流代言人”的荣誉;1975年,纳什当选为美国的杰出教育家;2000年,美国环境史学会给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一种声音:为什么环境史对今天很重要

纳什在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后的种种作为,很好地诠释一个从事环境史研究之学者的抱负。作为对这一抱负的理解,沃斯特在《从事环境史》一文中的总结具有指导意义。他说道:“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大起大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在问题自身变得越来越复杂、缺乏轻而易举的解决方法的同时,学术界的兴趣却在不断增长,并且越发地练达起来。因此,环境史源自一种道德目的,肩负强烈的政治使命;但是,随着它的成熟,它又变成一项学术事业,这是不能靠任何一个简单的或单一的道德或政治议程来促进的。它的宗旨则是要深化我们的一种认识:人类是如何一直受制于自然环境,反过来,他们又如何影响着环境,并且有着怎样的效果。”可以想见,沃斯特若勾勒环境史如何从“肩负强烈的政治使命”开始,进而发展为有着明确宗旨的学术事业的历程,肯定会突出罗德里克·纳什所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激情与理织的一笔。因为这一笔,不仅古老的历史学自身得以新生,而且历史学与当代社会的需要更加紧密相连。

实际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危机大背景之下,奋起思考并积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努力唤醒民众环境觉醒的史学书生,又岂止纳什一人。我们看到,与纳什同时或前后,还有不少美国历史教师和学者开始讲授虽不叫环境史但大都涉及环境史内容的课程。并且,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来自不同领域但共同关注环境并从事环境问题和环境史教研的学者日益汇聚起来。他们不仅活跃于美国历史学家协会、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美国研究协会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等组织,而且进一步将他们自己组织起来,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由于早期开拓和从事环境史研究的这群人抱有远大的志向,不仅要“帮助其他历史学家突破狭窄的框框”,而且要使环保活动家、环境决策者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获得从环境历史中汲取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智慧,并为之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因此,当一代代环境史学者在他们的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下茁壮成长时,环境史学术事业也在这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里,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公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资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