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25 21: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歌行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歌行朗诵

篇1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古诗词兴趣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将作者的生活或者写作背景向学生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一知半解地读懂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或者教师直接将古诗词的翻译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深刻的内涵,可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播放歌曲《雨霖铃》,同时视频展示歌词,也就是全词的内容。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深深陶醉,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从而急切地想要进入词的学习中,理解词的内涵,领悟词的情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身世,总之,学生对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古人生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有许多内容,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或者短剧,如果能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曹操的认识,感悟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词的理解,我用视频展播电视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交流、诵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曹操的文才武略,知道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文学家。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配音朗诵,促进古诗词的理解

配音朗诵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配音朗诵往往有现成的录音,标准的朗诵,不仅让学生学会朗诵,更重要的是从朗诵中,感悟出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也便于学生对整个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学会断词、断句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培养想象力,产生创新的思维。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播放配乐诵读,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给生字词注音,同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视野,学会鉴赏古诗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浏览网络,经常浏览网络世界,拓宽教师的视野,学生也应该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学会收集资料,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告诉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选择高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然后归类整理,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也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和灵活,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给予学生网络学习的机会,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互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篇2

1 音乐融入诗歌教学的可行性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的合乐歌唱到《楚辞》中祭祀的男女巫师对唱到《乐府》中配乐的歌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都表明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另外,从学生对音乐的心理来看,高中生都特别喜欢音乐。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课余时间用手机或MP4听歌曲,还喜欢在周记本上记歌词。每次我在课堂提起几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歌词,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歌名,而且特别兴奋。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融入诗歌是可行的。

2 用音乐激活诗歌教学的具体操作办法

2.1以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做任何事情,只有你对他感兴趣,喜欢它,你才愿意全身心地做好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乐学,首先应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诗歌情境中,来以此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的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艾青《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时,我选用了阎维文的《母亲》作为导入,还没进入课文,很多学生在听歌曲时就流下了对母亲感激的泪水,这样他们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和挚爱之情。

2.2配乐诵读,随乐入情

诗歌在诵读时,节奏性非常强,如果能配上和诗歌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学生就会随音乐读出诗歌的喜怒哀乐。如我在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诵读过程中,我为他们播放了琵琶曲《临安遗恨》。学生随乐曲节奏读出了岳飞的爱与恨,激动时。很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起拳头。这样,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在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用多煤体播放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诗歌朗诵教学背景,并要求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在梦幻般的旋律中,学生读出了诗歌的节奏,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悠长),声情并茂,婉转优美。

2.3以音乐促鉴赏。调动思维

因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婉曲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鉴赏带来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把韵文变为散文,根本无法实现激感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语文教师如能创设出和诗歌有关的音乐情境,就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比如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词人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然后让他们结合注释体会词人感情反复诵读。后来检查时连续找了几个学生诵读都只是读准了字音,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点味道,他们没有真正体会词人的感情自然也读不出来。后来,我为他们播放了《山水迢迢》这首歌,正是这首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象出诗人跋山涉水的画面,眺望家乡的画面等,感悟出诗人对故园的相思之苦、相思之深,最后读准了节奏读出了感情。再如教授戴望舒Ⅸ雨巷》这酋诗,为帮助学生体会“丁香姑娘”这个意象,我让一个学生演唱了《丁香花》这首歌,学生在凄美的歌声中,想象出了“丁香姑娘”美丽忧愁的形象。

2.4以音乐作结,余音绕梁

音乐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调节大脑思维与疲劳。在诗歌课堂教学尾声,让学生听听音乐或动口唱一唱,能愉悦学生心情,活跃课堂气氛《我在上曹操Ⅸ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堂剩下的几分钟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扮演者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学生从慷慨激昂的歌声中更深刻地体会了曹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上《孔雀东南飞》中诗歌的结尾部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魂化鸳鸯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二胡独奏《梁祝》,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凄美浪漫,引发他们的联想。再如上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下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跟唱,学生兴致很高,下课铃声响起时仍意犹未尽,这样也优化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2.5用音乐激活诗歌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篇3

1.图片激趣,在美中顿悟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文中的某个形象过于抽象或陌生,致使学生无法理解。例如在学习《雨巷》时,很多学生对诗中关键意象“丁香”从没见过,那么,对它的“心结、哀愁”等内涵就更加无法触及。多媒体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当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结一结的淡紫色丁香花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叹:“丁香花是这样的啊,太美了!”之后,我抓住丁香在外形和颜色上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有诗人写“丁香空结雨中愁”呢,原来如此!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教学难点被突破了,学生也获得了美的熏陶和思想的顿悟。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辅助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直观而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多姿多彩的大屏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荷塘月色》一课,我用多幅图片展示出“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各具姿态的荷花,在美的氛围中,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放飞想象的翅膀,更深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和内涵。

2.音乐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咀嚼的诗歌。要理解含蓄的诗意,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当学生由于时空差距或受年龄和阅历的制约,对诗歌的理解无法达到要求的深度时,我们可以尝试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体验,引导他们走近作者。讲解《琵琶行》时,我了解到许多同学对琵琶声很陌生,就用音频播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时而激越时而悲怆的乐声中,同学们振奋不已,对文中琵琶声的描绘有了直接感受。在诗歌教学中,配乐诗朗诵是独具效果的手段。《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网络上有大量的音频材料,我从中精心挑选出一个来辅助教学。当低沉的男中音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时,教室里传来啜泣声。嘹亮而悲怆的唢呐声适时响起,同学们无不表情凝重,深深沉浸在诗歌情感中。在朴实无华的细节讲述中,在催人泪下的朗诵和乐曲中,同学们了解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感动于大堰河和诗人间的母子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音乐具有直指人心的神奇力量。文中含乐,曲中含情,诗歌与音乐间的完美融合,会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颤,对诗歌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善用投影,原味展示重现

除了计算机之外,与大屏幕相连的还有投影仪,这个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较少。某次作文课时,我把前次习作中出现的优秀范文读给全班听,分析点评。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因为是单纯的听觉接受,许多学生听完就忘,更有不专心者连听都没听,预期的效果根本达不到。于是,我有了思考:如何把这些优秀范文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呢?对,投影仪!可把这篇被批改过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边看边评。同学们可以原汁原味地看到文中的每个字,包括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的标点等,还可以看到教师用红笔批注的点题句、排比句等精彩内容,并能整体地评价书写的规范、字体的大小等,对自己的写作起到比较借鉴作用。用了投影仪这个法宝,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大大增加,范文讲评的效果也大为改观。此外,学生平时的优秀作业一一传看并不方便,就可以发挥投影仪的功效。若有同学在解答某道题目时出现了典型性错误,也可以投影分析。原味展示,事半功倍。

4.视频激发,调动多感官体验

视频泛指将一系列影像以电视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和中学课堂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视频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学生喜闻乐见。配图配乐的诗朗诵是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最多的视频手段。通过音频材料,我们可以听到诸位名家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朗诵,如果再配以相关的生动画面,会更大地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让学生在视听中获得双重的审美愉悦。比如,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作者形象,我在网上挑选了一个合成视频,影像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声音是剧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朗诵的《短歌行》。看着曹操身披战甲、气宇轩昂、横槊赋诗的场景,听着他低沉而慷慨的吟诵,学生倍加振奋,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诵起来。之后学生自读时兴致很高,都在模仿鲍国安的语气和语调。单独朗诵环节,大家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场面之热烈前所未有。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视频网站,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挑选下载适合的视频、短片,或导入新课,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课堂,为教学服务。

5.电影拓展,提高综合素养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思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电影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些特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当使用电影辅助,可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讲解《论语》时,我发现学生对“圣人”孔子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久远,且孔子的形象过于高大和抽象,令学生敬而远之。于是,一番思考和挑选后,我给学生播放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电影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再现了时代画面,用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形象。同学们如临其境地看到: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被卷入阴谋的旋涡,被人欺骗和羞辱,被世人误解,落魄时“累累若丧家之狗”……影片中有多处精彩对白,不乏课本上的孔子语录。《论语》语句在电影情境中的再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孔子为理想终身拼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表达在他们写的观后感中。有同学说,这部电影让他真实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有同学说,孔子不再遥远,他是一个认真倔强、可爱可敬的老人……那次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的感情体验,写的特别精彩。这次教学尝试,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反观了自己的人生。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不少中外名著,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祝福》《边城》等,由于篇幅长、情节复杂,学生无法知其全貌,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通过银幕了解名著梗概,品味经典台词,见证经典场面。电影辅助教学以其强大的综合性及感染力,赋予课本知识鲜活的生命力,丰富、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用多媒体拓展延伸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因此,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看到课本之外的美丽风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风靡全国,我校与时俱进,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利用周日晚自习的时间,用多媒体把决赛播放给全校学生观看。那晚,教学楼特别热闹,不断传来掌声和欢呼声,同学们在为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加油。进入教室,我发现同学们全神贯注,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题目一出现,大家就立马比比划划,写出自己的答案,有人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不是木字旁,应该是绞丝旁!”这次观看使全校掀起一股“汉字热”,同学们对传统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产出了浓厚的兴趣,连平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都开始兴致勃勃地查字典了。之后我校还举行了一次校园汉字听写比赛,把学习汉字的活动推向了。如今,电视上又涌现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汉语类节目,可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常会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名人演讲、大专辩论赛等,供学生学习借鉴。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全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时事动态,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密切关注着与语文相关的一切新鲜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我偶然看了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中俞敏洪为演讲嘉宾的一期———《相信奋斗的力量》,觉得很励志,特别适合高中生观看,于是在课堂上播放了本期内容。俞敏洪机智幽默的谈吐,曲折传奇的经历,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个学生。之后,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整理所观所感,并布置了写作练习:以俞敏洪为例,写一段关于“奋斗”的人物素材。大多学生完成得很认真,有些人还把节目中俞敏洪的话融入其中,恰当而切题,增加了论证的力度。生活处处皆学问,关键是教学生练就善于观察的双眼,善于总结的双手。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抽出一些时间用多媒体展示这台晚会,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积累写作的素材,益处多多。除此之外,对学生感兴趣的著名大学,也可以播放宣传短片让学生先睹为快,让他们提早确定理想,有的放矢。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关系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立足课堂,开拓课外,有效使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但是,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使教学走入误区,造成负面的影响。

1.照搬照抄或过度投入

一堂精彩纷呈的课需要教师在台下的艰辛付出,一个精品课件的制作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大量浏览和精心筛选,还需高超的制作技术。有些教师图省事,在网上下载课件,然后不加修改地拿到课堂去用。没有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怎能上出一节好课呢?有些教师则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坚持”堂堂都用多媒体,从而每天忙于制作课件,导致阅读专业书籍和研究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必然下降,本末倒置。

2.流于形式,忽略效果

有些教师未能把握好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地位,而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来炫耀,整节课不停地摆弄机器,秀技术。课件复杂,五花八门,让学生如坠雾里。盲目追求课堂大容量导致知识点零碎不堪,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效率低下,学生所获甚少。这种“电灌式”教学是对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沦为了“解说员”和“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贻害无穷。

3.以图代文,限制想象力

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变成大意的概括、文字的罗列,学生的思考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本来可以丰富而多彩的见解被教师简单的定论所取代。有时还未品读原文,就出示一系列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只看图不看文,用直观形象代替抽象思维,严重影响了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语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4.预设思路,影响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的每节课都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埋没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过分依赖多媒体,也会使自己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削弱。作为语文老师,更具优势以自身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影响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人机对话”缺乏能动的感情沟通,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师生互动受到影响。多媒体固然强大,却不是万能的。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从容优雅的教态、清逸俊秀的板书、令人叹服的课堂机智,都是多媒体替代不了、却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只有把教师个人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总结

篇4

1. 活用教材,让兴趣到位

有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时是因教师上课太死板,没有找到文本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时,《导学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作者写了曹操、周郎二位历史人物,结合全文分析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不能用一首歌来表达苏轼的这种心境?高中生喜欢歌曲,课堂上用歌声表达情感,当然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为高中生,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学生自然会想起“三国”故事。预习时,勤于查阅资料,课堂上讨论热烈,学生自我展示叠起。其中有位学生发言:可以看出苏轼感叹人生无常……并高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另一名学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那只是苏轼暂时的苦闷,苏轼最后从江水,明月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人应该豁达乐观。”并声情并茂地对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这位学生的歌声中,全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

可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能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精彩,由我主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 创设机会,让参与到位

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在于形式多样地给学生创设机会,人人参与。如演讲、辩论、朗诵、课本剧表演、创作广告词、书法、绘画、唱歌等,多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教师根据《导学案》布置任务时,要因人而异,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精彩,由我主宰”,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都获得生命的狂欢。

我在教学高一语文(必修2)诗歌单元时,精心设计《导学案》,设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各小组派一名男生模仿浓浓的“湖南话”朗诵这首诗,感受伟人的风采;学习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要求学生搜索整理2008年南方雪灾图片,根据这些图片,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题目,每小组集体创作一首诗;学习《歌词四首》时,学生纷纷走向讲台,或朗诵,或唱歌;学习《雨巷》时,有些小组以舞蹈加对白形式来感悟这首诗。

3. 口语训练,让自信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要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杜郎口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导学案》设计的每个问题是由学生讨论讲解完成的,这就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学会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就容易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如学习《项脊轩志》时,小组讨论“文章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哪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描写,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这就要求学生表述自己所学所思所得,需要清晰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需要自己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一方面能言,做到言之有物;另一方面要会言,做到有条不紊。这样的高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进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学生的发言中,涉及了写作背景、作家简介、文章结构分析、课文重点句段的分析,如“呱呱而泣”“儿寒乎?欲食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与以前的语文课堂相比,杜郎口模式无疑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蕴的土壤。

二、“课堂精彩,由我主宰”――教师主导“三精心”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在乎教师讲的怎样,而在于学生学得怎样。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课堂穿针引线,点拨引领。教师功夫花在课外,彰显在课内。

1. 精心设计《导学案》

教师要把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扩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视野。这就要教师备课时,应精心挖掘教材,还要备学生,解决学生疑惑,提高学生能力。如学习《忆秦娥・娄山关》时,让学生鉴赏“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导学案》设计的题目:“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被人们称颂,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形象,你能说出理由吗?你能总结“炼字”题型答题方法与步骤吗?学生根据《导学案》设计主动加强,课堂出现别样的精彩。这样让学生不仅领会“碎,咽”二字在诗句中的妙处,而且掌握了鉴赏诗歌中“炼字题型”答题方法与步骤。学生还能主动把高考语文试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也有效地解决了“教改”与“升学”的矛盾。《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让教师的主导性得以体现。

2. 精心指导预习

预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可根据精心编写的《导学案》指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拓展延伸,交流合作……如学习曹操《短歌行》,我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曹操生平、历史故事等,我还把易中天《品三国》借给学生传阅,结果是课堂上学生表现甚为积极。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才能真正演绎精彩。

3. 精心引领课堂

教师的知识、情感、思想观念、经验、决定着课堂知识生成的走向与程度,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引领课堂。

随性引导,实现资源价值。高中生喜欢张扬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如学习戏剧《雷雨》,传统的观点认为周朴园冷酷无情,玩弄侍萍。一些小组发言也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的性格,我给与肯定,并表扬他们讨论得很好。突然一位男生站起来,表示反对,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

生:老师,我反对,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

师:你的看法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周朴园对侍萍真的没有一点感情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来辨一辨。

正方:周朴园对侍萍毫无感情。

反方:周朴园对侍萍拥有真情。

……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80-01

1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高中学习是非常紧张的,一切都是为了备战高考,也因为这个原因,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是为高考而开设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本身所能带来的作用,语文教学也成了为高考而去学习阅读的课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是尽量的连接高考热点。

实际上,上好语文课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能够认识汉字,熟练掌握做题的方法,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为以后高质量的生活做铺垫。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急功近利,应该以语文本身的特点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高中语文实施分享式教学的策略

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高中语文分享式教学的实践和感悟。

2.1教师直接叙述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生做题的层面上,还应该科学的引导学生提出对文章的独特见解,以自己的角度看文章,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文章的主旨,与现实生活有哪些联系。作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的灵感,在教师的渲染下,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背景材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初步感知散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散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能够初步感知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能够感知作者暂时陶醉在美景中的心理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也能够稍稍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家庭等情况。然后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自己的阅读感受: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作品风格,首先,当时的社会局势很不稳定,作者生活压力较大,其次,作者自身的家庭背景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作者的生活。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作者内心的不稳定。所以,作者会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表明当时复杂的心情,最后决定出门散心,才有了后来的荷塘月色。大自然造就了荷塘周围宁静幽美的环境,作者沉浸在幽美的荷塘风景中,把不如意之事抛之脑后。

2.2教师通过直接朗诵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分享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也可以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老师进行提问。现在的分享式教学则是师生互相分享阅读经验,老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朗读时,一定要带着对作品的感情去读。比如我们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作为老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感,充满感情的给学生做示范朗读,朗读时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声音高低控制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感情,逐渐领悟到文章的中心主旨,看到老师读的认真,学生也情不自禁得跟着老师读起来,并且学生们读得惟妙惟肖。在学生们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体会到文章的真谛,慢慢走近作者创设的意境中去,理解到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希望抱负国家的理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充分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通过这种分享式教学,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3加强联系式分享

文章解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文章的主旨。老师在给学生解读文章时,一定不要限制解读的范围,不要一味的以考试作为解读的依据,要学会拓宽解读的范围,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联想,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解读的意义。

例如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笔者给学生复印了潘碧秀的《流泪的滕王阁》一文,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文章。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开放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之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作为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的历史人物仿写这段话,写出相仿的文章。即使学生们写得不够完善,老师也要及时给以肯定,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教师写下水作文

在分享式教学中,写下水作文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老师布置作文范围或题目,学生只负责写作,老师只负责批示,在这种陈旧的写作模式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提升。由于老师的作文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老师写好的文章可以给学生一些参考意见,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老师写下水作文的分享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5组织学生合作共享

在当代的分享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由以前的配角变成了现在的主角。在分享式教学中,老师还可以指引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分享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教会学生懂得分享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语文分享式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对语文美的欣赏鉴别能力,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们的写作方法和阅读能力,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带领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和提升阅读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7

2011年10月16日下午,武穴育才高中,操场。近五十位语文教师,钢笔字比赛,或瘦或粗,或柳或欧。有的自己赋诗一首,有的默写教材,旁边是学生,还有不少家长,由叽叽喳喳到怀疑的询问,再到静默观赏,最后只剩啧啧称叹声。文善学老师的字尚未写完,便被一旁的家长夺走,“给我的娃看看,让他照你的样子练字!”

2011年10月16日下午,武穴育才高中,阶梯教室。一百多位教师济济一堂,全程实况转播,每一间教室都传出语文教师优美的片段朗诵。宋艳兴老师的《将进酒》一出口,观众掌声如雷鸣,当诵及“呼儿将出换美酒”时,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又是长时间的掌声。蔡慧老师的《短歌行》,巾帼不让须眉,一开口便将听众带入无限的慷慨悲壮之中。陶婉妮的《雨巷》让学生沉浸在江南三月的雨巷里,似乎看到了那个淡紫色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三十多位语文教师,用他们不同的感悟,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学之美,既给人美的享受,更掀起了新一轮的朗诵,让每天的晨读雄壮激昂。

这些,只是湖北省武穴市育才高中语文组集体活动的一个侧影。育才高中语文组活动的有声有色,可不仅仅只有这些“小儿科”呢!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有内涵,为了让学生真正亲近语文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也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普高教育中散发出持久的魅力,育才高中语文要做的,还有更多更多。

开篇:最深的井才有温度

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三字一话”训练,只是作为语文教师必修的课程,除开平时苦练、狠抓普通话之外,互相听课、评课,互相进行课件比赛,更成为语文组每周、每月的常规教学活动。

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是语文组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及不同年级而分阶段、分年级制定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开学伊始,经验丰富的教师便要上一节“示范课”,既是对新教师的一种指导,也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接着,“三新课”就会开始,通过课前交流、上台实讲、课后评课的形式,让刚上讲台或初次接手新一年级的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弥补教学的不足,迅速融入高效的课堂中。在新旧教师的自我检测完成后,全体语文教师都必须参与的课件比赛和课内教学大比武活动又会拉开帷幕。这一活动旨在展现教学的不同风格,发挥出教师的个人能力,更借此让同行之间学习、充实。

突出年级特色、阶段特色,也是语文组为夯实教师的基本素养而制订的系列专题。高一年级组会在学年开始就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记叙文写作、成语的运用等定出专题研究的中心发言人、命题人及各个小知识点的具体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课本的研读,并由具体负责人制定出拓展延伸的训练计划。与此同时,紧紧把握住高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与创新,依次类推,高二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议论文写作、病句等专项研究,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对各个考点的专业突破,都会有专人、专题负责。这些,已成为各年级的教学品牌,许多备课组也因此学习、仿效。

发展:家齐万事兴

学校的强大,绝不会是某一两个人的力量。同样,语文学科要赢得强大,必须依靠组员的共同努力。现实形势是什么?学生重理轻文,热学英语而冷视国语。外界形势更不乐观,重点高中趋之若鹜者多,普通高中门可罗雀已成潮流。因此,同组之间互支持,共同踏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之路,才会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育才语文组就是由一群蜗牛组成的“踩路团”,梦想的顶端自然是金字塔塔顶,在吕晓宝、李立新等老师的垂范之下,在几位组长的大力号召下,全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挽救国语,从我做起,复兴国语,以组为先。为达到这一点,从二OOO年以来,备课组牢抓两项常规活动:

一.每周三下午的集体备课。第一步,每课、每单元都确立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位负责人,由组长确立之后,分组、分人研读,在授课前一周,便把备课内容提交全组。第二步,集体讨论,根据提交的教案等,确定一个中心教案,根据这份中心教案,教师各自制定出一个分教案,作局部的调整、变化。第三步,由本课的中心发言人上一节试验课。课后同组评论、探讨、挖掘,再予以修改。第四步,同课文推门听课。在基本统一的前提下,通过推门听课,以“裸课”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展现原生态的教学效果,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掘出自己的教学优点。就这样,共性与个性并存,既保证了教学进度的统一,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特色。

二.帮带结队活动。“一个好汉三个帮”,师徒结队,既防止了“文人相轻”的陋习,又让新上讲台的教师在茕茕孑立中有了依靠,并迅速成长。在吕晓宝老师的帮带下,汪艮潭等一批教师成功地占领了讲台,并进而走出武穴,轻松地摘取了省级讲课比赛的大奖。在李立新老师的帮带下,闵振强等一批教师成为了黄冈市教学骨干教师……你帮我,我再帮带下一位,一个拉一个,语文组终成一支牢不可破的团队,也取得了多年高考的胜利。

高考:引进来走出去

眼界的高低决定了水平的高低,教学品格的提升在于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如果只是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效果,不放眼天下,不及时洞悉出时代的前进趋势,语文组必会成井底之蛙。会讲课、会考试,只能说明你是合格的教书匠。而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必须学会吸收,学会研究,更要学会创新。因此,语文教师的突破、嬗变又成为了新时期语文组的任务。围绕推陈出新,让教师更上层楼,语文组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步,走出校门,把别人的东西带回来。

放假了,教师们可没时间“休闲”。在语文组及学校的周密安排下,有人南下取经,学习沿海的高考改革模式。有人北上,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魏书生学习教学与管理,还有人向东,带回了浙江鄞州中学的高效教学,上海复旦附中、龙泉中学……处处都留下了育才语文组的足迹,各路人马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加以整理,在集体备课中,在《育才校报》上,在QQ群里,与组员分享、交流、探讨,就是用这种不断吸收、不断变化的方式,让语文组的根基更深厚,枝叶也伸展得更远。前沿的眼光,与世俱进的激情,让语文教师不是学生眼中的“老夫子”,而是百家论坛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儒雅学者。

第二步,沉下来,立足校本研究。

不了解学生实际,不研究具体环境,只会固步自封,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就要及时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语文组与教科室创办了《教与学》,让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廖恒明《课堂教学与道德教育同行》出炉了,用年轻老师的亲历,把对普通学生的教学与德育渗透紧紧联系。江干东的《必修模块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高屋建瓴,对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思与创新。学生的阅读资料参差不齐,那就全组参与,编出校本教材《百篇美文》。学生的优秀习作很多,那就组织文学社团,刊出一期期的《育才新苗》,让学生在散发着油墨香的铅字里感受到被人欣赏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吧。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如何排遣?语文老师们就伸出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通过不同的案例,与政教处一起编一部《心泉》吧,让学生从这一则则故事、一个个案例中,品悟人生哲理,滋润干涸的心灵。

第三步,站在高处,成为别人效仿的风景。

篇8

关键词:广告文案;古诗词;运用

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68-03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易于朗诵和记忆,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经久流传。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而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文学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古诗词以其独特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广告文案,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怎样更好的进行广告诉求一直是广告文案写作探求的重点。而人们总是较易接受自己了解的东西,如果在广告文案创作中能较好的运用古诗词,就容易拉近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使产品获得成功。同时利用古诗词意境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一、古诗词在广告中有悠久的传播历史

自从有了商品交换行为,为了推销商品,古人很早就开始有了广告,如春秋时期“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这段精妙的文字不仅描述了酒家讲究服务态度,用美酒待客,还表明了他们已知道采用高挂酒旗的广告手段来招揽生意。有广告的诸多形式,必定有广告文字和文案出现。中国的古典诗词具备了广告文案写作的诸多特点,从中国广告历史发展来看,广告文案确实从一开始就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常用古诗词形式来宣传某件事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客中行中》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也许可算我们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

宋代绍圣年间,坡被贬至海南儋州,当地有一位孤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但因饼店处在偏僻的地方,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生计。老太太仰慕苏轼的大名,恳请他为小店题诗,以之为生意扬名。苏轼十分同情老人,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中将环饼的色、香、味、形做了生动的描绘,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坡还有一首广告诗词“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为了宣传他被贬黄州时所创的“东坡肉”所作。这首广告诗词通俗易懂,针对的目标受众比较大众化和平民化。它将“东坡肉”的制作工艺的独特性突出表现,而且美味经饱的利益点呼之欲出。更重要的是,开篇名义,好吃不贵是此产品当时独特的卖点。精简的文字,明确的传播主题,完美地表达了产品的独特信息和传播目标。使得东坡肉在今天依然有着的广泛的知名度和高度品牌价值。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曾作《都门杂咏一百首》,其中《水晶糕》一首为绍兴的“水晶糕”作了如下的广告:“绍兴品味手艺高,江米桃仁软苦糕。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卖水晶糕。”

二、古诗词在广告中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千年流传的文化,它与流行并不矛盾,而正是因为这种强势的流行所以她有着永远的魅力。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首先它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从音调、用韵和平仄三个汉语言特色角度进行的创作,由于这严格的格律规定使得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诵读性,富有音乐感染力。另外,古诗词在平面构成上是形式非常工整,蕴涵着建筑美学原理,能由平面文字写出空间美感。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凝练精美,字字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古诗词具有营造意境的特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达到言于此而意不止的效果,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予人永久的回味与思考,加深事物记忆。

因此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对广告文案的创作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独特的音韵

汉语在语音上的特点是:以元音为主,每个音节都有四声。中国古代诗歌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抑扬顿挫,平仄有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和节奏美。故其在传播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流行优势。因为古诗词的这个特性,它通常能够和以曲调,以音乐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广为流传的效果。

相比较于古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就缺乏这样一种音韵感,故而它们不如诗词一样流行于大众。从广告文案的写作目的出发,广告文案是为推销产品而服务的,产品有广泛的知名度是衡量广告作品优劣一个方面。因此,站在传播的角度上讲,古诗词拥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大众化流行优势。

2.工整的对仗

对仗是汉语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也是充分运用汉语言语音的特性,在韵脚,平仄,句式对称方面都非常的讲究,而韵脚与平仄的对应则是为了使诗更富有音韵美,便于人们朗读与记忆。在语言中体现音乐美,能够有效的刺激到人们的听觉,以到达良好的传达和接收效果。而句式对称还有一种视觉效果冲击,给人一种工整有序感觉,表现在纸质上的句式排列还有着建筑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汉字的构造特点的影响,追求整体文本形式构造的优美。古诗词的这种形式美在世界文学苑地中是独具一格的。

由古诗词发展而来的对联,是形式美的突出代表,它把声调、词性、词义、和句式的巧妙融合,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极便于记忆和传播。经常有一联而名天下传千古的情况。比如说:岳麓书院,它的名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对联,从传播角度分析,此联仅八个字,且押韵,对仗工整,记忆起来非常方便,而便捷是传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材”字点出书院的核心,一个“盛”字言尽书院深厚底蕴。非常简洁明了,富于表现力。北京市某条街上有家烤鸭店,店外挂着一副对联“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它的上联引用的是的诗句,下联则是表达了店里的经营项目,对仗工整,意思表达非常明确。长城与烤鸭是北京的两大特色,你不能错过。而这些正是广告文案写作所努力追求的。

3.精炼的文字

炼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注重的一点,而古诗词因为要控制形式和音韵的要求,炼字就尤为重要了。诗词写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强烈的感情和最深远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富于表现力。又“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语非常灵活,使用的拟人手法,仅一字便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等表现力正是广告人所梦寐以求的。将古诗词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去,增加的不仅仅是诗性,更多的是广告的传播力度。

宋朝柳永一首《望海潮》中描绘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景象,令金主闻之欣然向往,直欲攻下宋朝。这便是古诗词令人无法抗拒的语言之美。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语言表现力的强势,而这样轰动的传播效果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拒绝的。当然其他文学形式也可达到这样的效果,但那是需要长时间的宣传。而从广告的角度言,简、短,快才是最佳的传播,简洁,便于记忆;短小,信息不容易丢失;综合二者才能达到快速传播,实现广告目的。古诗词则是集精、简和语言优美于一体,成为强势传播的载体。

4.深远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受诗词格律的限制,古诗词通常无法直白的为我们描述一个意象,都是通过用词和语言来引发人的想象,进入到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境当中去。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古诗词所追求的意境营造手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兴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广告是一种说服的艺术,它是为了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广告要有说服力才能发挥说服的功能。而广告作品要增强说服力,创造广告的意境美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用巧妙的词语构造出深远的意境,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形象记忆,还可引起人对事物回味和深度思考。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月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之深远,时隔千年都能够让人们通过对意境的理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感觉到诗中那个形象就是自己。从传播角度分析,这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于是非常自然的就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这样在不经意间你就占据了受众的心智,于是产品“寒山寺”自然而然的广为人知了。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对营造意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在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来营造意境是非常有效的。

古诗词与广告文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的目标,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强有力的信息和最强烈的感情。广告文案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广告向受众传播的信息是以符号为载体的,在媒体中表现出来,受众从媒体传播的符号中,获得广告信息的内容,从而达到广告主要向受众―顾客―消费者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目的。

三、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的方法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经过科学测试得出:广告的效果50%~75%来自于广告文案,这说明广告文案是实现广告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广告文案撰稿人可以尝试利用诗歌等文学修辞技巧,使广告文案变得精彩夺目,提升文案的品位,增强广告的记忆度和消费者喜爱度,产生良好的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

1.直接引用

现代广告文案创作者在创作广告文案时,在创作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产品特点和古诗词的内涵、把握目标对象的心理特征、深入探求商品特性与受众消费心理的切合点,这样直接引用古诗词的广告文案就能把商品的价值诉求和艺术化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岳阳市公交车广告上有一名为“白云边”的白酒,它的命名取自诗仙李白的名篇“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其人酷爱喝酒,这诗句也非常贴切的表达了这种欲望,而“白云边”酒引用此古诗词,借了诗和诗人的名气,以达到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的效果。“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河南杜康酒广告。此广告诗是从曹操名作《短歌行》中摘录而来,用在现代杜康酒的广告文案中,给顾客一种文化熟悉感,从中体会到一代英雄兼文豪的曹操的那种大气磅礴之势和观沧海时的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这样,受众在看到杜康酒以及杜康酒的广告文案时能感受到杜康酒所代表的文化。古诗词的语言特性使其比现代语言更能从情感上感动受众,所以在广告文案创作时要努力发现和挖掘隐藏在商品以外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力量。

在广告文案中直接引用古诗词,一是替产品借名气,给产品的发展开道,让产品在一开始推出就能获得广泛的认知并维持产品的高知名度,同时还便于人们的记忆。二是给产品附上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文化,这是产品走向成熟必然要充实的。

2.创新借用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受时代的局限性,它无法表达出现代特有的气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文案人员继续采用它,古诗词流传甚久而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就表明它有时代的共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每个时代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出发,广告文案也可以对它进行现时代的解读,加以灵活的运用。在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时,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又不能脱离广告目标。既要能宣传产品又不能歪曲古诗词。这样广告文案可以借助于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和具体的物质性诉求相融合。创造性的借用古诗词主要是通过解构重组,改组,更换主题等方式来体现的。

首先,词语提炼加以重新组合,从心理上看,广告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人们的注意,在记忆中留下印象。经过创新的诗词名句,在广告中的含义同原诗中的含义肯定不一样,这在受众的心理上会产生新奇感。而从文化上看这种创新借用的广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如:恨不相逢未“驾”时(台湾自动变速车)巧妙地将唐代张籍《节妇吟》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取后一句,将其中的“嫁”改为同音的“驾”,诗的意思,也从原来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伤情绪一下转为对变速车的喜爱之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方法突破了古诗原文的局限,在借用原诗的基础上,突出了商品的名称和性能。

其次,改造古典诗词名句,化用原诗文,让广告显得有文化气息,富有文采,极具典雅风范。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这是伊莱克斯温控冰箱的广告词,它引用脍炙人口的诗文的上半句,下半句用来阐述其产品的特点。让读者把诗文和产品联系起来,突出产品的特点,便于记忆产品名称,并借此提升产品的品位,促进销售。“春眠不觉晓,还是‘兰萝’好。”这句兰萝牌床单的广告。广告词紧扣产品特点,巧妙引用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意趣顿生,在诗的下句嵌入品牌名称,从而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准确到位。上下两句的结合浑然天成,不但对仗工整,且“晓”、“好”押韵,音韵十足,读来和谐悦耳,韵味悠长。是为上佳的广告词。

最后,解构原诗文。即是把著名诗句全部加以有目的的改编,让读者在品读时联想到原文,记住产品的名称或特性,从而使其发挥预设的效果。例如,旅店对联:茅店明月鸡唱早,板桥雪滑马行迟。就是从古诗名句“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发展而来的。对联文风古朴清雅,表达了旅店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新作诗词

除了直接引用和创造性运用古诗词之外,现代广告文案创作人员还通过自己新作古诗词的方式来撰写广告文案,这样的广告文案具有古典诗词的音韵、形式、语言、意境的特征,但内容表达上却是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发挥文案创作人员的创造力将传统与现实完美的结合。

在白酒广告市场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它非常巧妙的将白兰地这个白酒品牌名称嵌入到对联当中去,以文学的角度评价,这是一个绝妙的对联,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从广告角度而言,它以完美的方式达到了广告的效果,高度的文学价值衬托出这个品牌高雅不俗的气质。这句广告语刚一出现,就为这个品牌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这是古诗词运用于广告文案经典范例。所以借助古诗词这一文学手段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广告能够借助古诗词语言将商品的具体价值诉求形象化,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具体物质化、人性化。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达到最终的广告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世丁.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杨先顺,陈韵博.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3]柴少恒.广告文案写作与赏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徐智明,高志宏.广告策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