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范文

时间:2023-04-05 23:2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哀江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浦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州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着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端,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门,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些可供游人欣赏的美丽景象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而且是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待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是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q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为“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篇2

今天,我很高兴有机会在美丽的都柏林同中爱两国工商界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商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大计。借此机会,我谨向各位企业家朋友,以及长期以来为促进中爱友好合作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爱尔兰被誉为大西洋上的绿宝石。这里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中爱两国坚持平等相待、互信互利,树立了国与国关系的典范。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了解不断加深,民间交流更加活跃,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共同努力下,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中方统计,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爱尔兰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爱尔兰对华贸易已连续3年保持顺差,2011年顺差额超过15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爱尔兰在中国投资项目累计已达241个,实际投资6.41亿美元。中国对爱尔兰投资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实际投资已达1.48亿美元。不断扩大的双边经贸合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增进了双方交流,加深了彼此友谊。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1978年翻了四番多,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从1.8%增加到9.3%。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2%。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进口商品7500亿美元,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的利润达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2011年,中国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实施2011年至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此期间,中国将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中国将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将继续注重绿色发展,节约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万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达到8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将给包括爱尔兰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爱尔兰企业家素有勤于耕耘、勇于开拓的美誉。希望两国企业家抓住机遇,把深化经贸合作作为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和两国关系新亮点。为此,我提出以下5个方面建议。

第一,扩大双边贸易,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时期,中国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加大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欢迎爱尔兰企业家踊跃参加将于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爱尔兰一直将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服务贸易强国。中爱货物和服务贸易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积极发挥中爱经济和产业互补优势,寻找服务贸易合作新的契合点,挖掘更多具有针对性和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充分释放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

第二,加强相互投资,拓宽投资合作领域。双向投资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扩大社会就业。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继续为两国企业加强相互投资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拓宽投资领域,创新投资模式。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赴爱投资,也欢迎更多爱尔兰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机遇。中国将更加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继续为包括爱尔兰企业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欢迎爱尔兰企业参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欢迎有更多爱尔兰企业到中国中西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投资兴业。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拓展新兴产业合作。爱尔兰在软件开发、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成果转化能力。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优先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合作可以成为中爱经贸合作的重点。两国企业家应该抓住机遇,在拓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合作中增创互利合作新优势。

第四,扶持中小企业,夯实经贸关系基础。中小企业既是两国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经贸合作的生力军。应该充分发挥两国中小企业众多及其在技术、研发、人才、市场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优势,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促进共同发展,使之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新亮点。两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积极为两国中小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开辟新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在成立、发展、国际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进一步提高两国中小企业合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用好合作机制,发挥商协会桥梁作用。要加强两国经贸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中爱经贸混委会作用。同时,两国商协会应该继续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在项目信息交流、重点项目推介、风险控制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本国企业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展会、论坛、培训等活动,为两国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更便利的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增进互信、加强合作、携手应对。中国是包括爱尔兰在内的欧洲各国应对危机、实现复苏可以借重的可靠朋友,是国际多边事务中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

篇3

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姜志熹把对春雨医生的投资形容为“一场恋爱”:“尽管生命中可能会有更适合的人,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现在的他。”

三年前春雨创业,“那个时候春雨的办公室只有一间,张锐(春雨CEO)坐在最里边的办公桌。聊了2、3个小时,我想投他。”三年历练,春雨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但刚拿投资时,“蓝驰与春雨更多沟通的是用户诉求:用户到底要什么?什么场景下适合移动医疗介入?”姜志熹说,“A轮投资时,春雨满足用户需求的点打动了我。只要用户的频度和广度足够,自然会形成巨大的商业模式。”

对于谈判的过程,姜志熹描述,“蓝驰团队一共见了张锐三面。第一面,是我去见他,我想投。之后,蓝驰北京团队见过张锐,再聊一次。第三次,双方团队见团队,我们跟春雨CTO曾柏毅、COO李光辉聊――李光辉商务拓展能力强,曾柏毅是极客范儿的天才,团队很不错。当晚我就约张锐,在芍药居附近的兄弟川菜吃饭签协议。”

在估值上,“所有团队都会纠结,但蓝驰并没有耽搁很多时间,三天决定投资”――蓝驰与春雨就估值问题有三个来回的沟通:“蓝驰报价,春雨还价,最后统一一个价,结束。”

这是姜志熹进入投资业做的首个案子,“一旦做出决策,不存在‘发虚’的情况。我的关注点是我们有没有‘爱上’。”

感染力CEO跨界创业

在姜志熹看来,春雨的模式盘活了医疗资源,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中国很多人没有家庭医生,没有社区医生,但春雨能提供很多帮助。”

对于春雨CEO张锐,姜志熹用“有感染力”来形容,“有感染力是CEO的必备条件。因为你做的是远景,也许普通人都看不到,你需要让大家相信这个远景真的会发生。”

“张锐很强,他越强,我越省心。”姜志熹说,“如果我投的人比我弱,很多事情我都想到做到,他没想到做到,那谁来创业更合适?如果他比我强,决策上我就听他的,与越强的人合作,投资越安全。”

在投资标准上,姜志熹表示“早期投资其实很简单,主要看方向和团队。”在团队上,“最初,春雨团队主要是媒体加互联网背景,医疗背景不足,但投资后不久,医疗团队就搭建起来了。”为什么在医疗团队建设起来之前就确定投资?姜志熹的答案是,“张锐和李光辉身上有很强的商务拓展能力,这个跨行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不是去研发药品。春雨要做的是去说服医生使用春雨产品。蓝驰不担心应用开发,这是做互联网应有的专业能力。”

在方向上,医疗健康领域本身的旺盛需求毋庸置疑,“人类对医疗有无止境的需求,想让自己活得更长,品质更高。”在行业机会上,“中国的医疗行业大发展刚开始,民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医疗资源供给明显不足。国家也意识到,应有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去应对这些需求。中国医疗行业的改革才刚刚开启,机会很多。”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它可以为医疗行业多做一点事。移动医疗行业在加速发展,现在绝对不是最热的,它还会更热。”

击中内心的产品有回报

张锐说,“春雨需要时间。”姜志熹回应,“蓝驰的基金都在十年以上,我们等。”

投资逻辑上,姜志熹提到“A轮融资时,看用户诉求,产品有打动用户的点,投资人可以投;B轮时,已经验证了用户诉求,需要快速放量,让更多人知道产品,双方更多关注用户量;到了C轮,撒网后要考虑收网了,我想张锐需要向投资者讲清楚春雨的商业模式了。”

但总的来说,姜志熹对商业模式并不过分关注,“事实上,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商业模式无非几种,尽管基于某个特定场景,可能有更多创新空间。”

篇4

姜丰,1993年,狮城《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队一辩;

1994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持人;

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主持人;

200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

2004年10月,她成为英国人理查德的妻子。如今她是一个荡漾在幸福里的新娘……本文就是姜丰的爱情写真。

0点0分在香港最高点,他让我泪流满面

我的先生理查德手捧钻戒正式向我求婚,是2004年9月2日0点整在香港太平山顶。

9月1日一大早,我们就搭乘国泰的早班航机飞香港,去买结婚戒指。那时候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10月2日的婚礼,此行目标明确,就是戒指之旅。

匆匆登记入住,放下行李就直奔只有一箭之遥的半岛酒店里的Tiffany专卖店。理查德历来“手无寸铁”――从来不戴任何饰品,对于金银珠宝都毫无概念。我也不知道结婚该戴什么样的戒指,订婚又该戴什么样的戒指,婚戒和一般的首饰有什么不同,只听朋友说得到一枚Tiffany的结婚戒指是许多欧洲女孩子的梦想。Tiffany价格不菲,但只要力所能及,再小气的人也不愿在一生一次的结婚戒指上吝啬。

最后我们的结婚戒指选择了一对最简单的一模一样的铂金指环――最简单的是最大方的,也是最经典和最恒久的,而订婚戒指则是选择了一枚铂金钻戒。同样是订婚戒指中最经典的款式,尽管我已经有一枚一模一样的铂金钻戒,是早些年第一次去香港时自己买的。现在有了大的,原来这颗小的自然就该退休了,我心里颇有些疼,多么浪费钱财啊;而且自己买的时候,不懂镶嵌一颗整钻的钻戒是经典的订婚戒指,美滋滋地戴了好几年。

其实,我和理查德平时都不爱逛街,他是因为忙,我是因为懒。这一次,也许是结婚戒指太重要了,我们不约而同地要货比三家,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看戒指。明明知道Tiffany的所有分店价格都是一样的,还是从九龙到中环,生生一天里逛遍全香港所有的Tiffany店,外加诸如六福、周生生、谢瑞麟等本地品牌珠宝店。

晚上9点,我们终于离开最后一家珠宝店。晚饭后,我们走进糖水店,坐下来享用心爱的香港甜品,已经是夜里11点。还有整整一个月,就是我们的婚礼了。

因为起个大早,两人都已经人困马乏,我只想早回酒店休息。坐在出租车上,好久也不到酒店,感觉越开越远,赶紧问理查德,他却诡秘地一笑,说要带我去香港的最高点――太平山顶看香港夜景。我和理查德都多次到过香港,太平山顶的夜景看了也不止一次……

车子开到山顶缆车站,就不能再向上开了,我们只能下来安步当车,还有好长的山路走。九月初在香港还是夏天的尾巴,空气里有一丝丝的懒惰的暖湿。已近午夜时分,山下的城市依然未眠,而山上很安静,几乎没有碰到任何行人。理查德拉着我大步快走了大约40分钟,终于到达太平山顶。我们在一个开阔平坦的地方停下脚步,璀璨的香江就尽收眼底了。

11点52分。我和理查德拉着手,都没有说话,时间在我们的默契中一分一秒地流过,如同无声的河流……

永远都不能忘记2004年9月2日0点整――一生中最感动的时刻,理查德手捧钻戒,跪下向我求婚:我花了40年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找遍了全世界也没有找到一个让我真正忘我地深爱并甘愿承诺一生的伴侣。我几乎听天由命,也许我就这样单身一辈子了!丰,这时候我遇到你,才明白你在我内心掀起了怎样的过去从未经历过的爱与仰慕的波澜。你使我感到生命的完整,使我想一辈子珍惜你、纵容你。不曾有过的爱你的激情和力量,使我感到自己无比坚强,可以迎接生活中的任何挑战。我要娶你为妻,来抓住这感觉一辈子。我爱你,丰,就像天鹅,每个都有自己共同生活的伴侣,照顾互相、彼此忠诚。请嫁给我,丰,做我一生的心灵伴侣,让我永远照顾你……他是用英文说的。

没有听完他的话,我已经泪流满面……全是感动、幸福和快乐,多得一颗小小的心都盛不下。我伸出左手,任由理查德给我戴上钻戒,坚定地点头:“I do! ”(我愿意)

其实,“嫁给我吧”这句话理查德已经说了快三年,记不清第一次是什么时候,那时候只想完成学业早日回国,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异国结婚,更没想到会嫁给英国人。真正的求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男人认准这个女人就是自己想共度一生的女人,让女人相信这个男人就是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

午夜0点,整个繁花似锦的香港尽展眼前,在这个城市最高的地方,心爱的人向你求婚,做出一生的承诺,左手的无名指第一次戴上订婚钻戒;而自己,把一辈子都交给这个人,然后和这个从男朋友变成未婚夫的男人,手牵手,一起走过山上的小路,从山顶走回城市,一路轻轻唱着歌……

结婚真是桩发昏的事情

常听人把结婚比作发昏,大概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结婚通常是头脑发昏的结果,另一个是指结婚让人累得发昏。

我和理查德结婚,当然也是头脑发昏的结果,他从认识我就开始昏了,昏了快三年;本来我头脑很清醒,最后也被他搞昏了,于是就答应嫁给他。于是订婚,筹备婚礼,结婚,到现在蜜月也度完了,过起日子了,两人还昏着哪,希望我们就这样昏一辈子。

至于说结婚累得让人发昏,本姑娘(现在变成小媳妇,好不适应啊,难道能叫自己“本媳妇”不成?好难听喔)和姑爷都深有体会。最累的并不是结婚当天,而是整个准备结婚的过程。

当我们决定结婚的时候,我在国内为博士论采访和收集资料,理查德为了追着我到中国,就向公司申请一个在中国的项目,幸运的是,他刚好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在北京工作了三个月。

结婚的地点,我们几乎是想到了一起――剑桥。事实上,我们双方的大部分亲友都不在剑桥。可剑桥,是我现在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迄今为止唯一的生活道路的交叉点――我们共同的求学的地方,也是我们相识相爱的地方。

接下来是确定结婚的方式。我梦想像电影里看到的一样,坐着传统的英格兰马车出嫁,梦想穿着有长长拖尾的白色婚纱,在父亲的陪伴下走进教堂,最好是有着很多感情联系和特殊意义的剑桥自己学院的教堂――理查德毕业的克莱尔学院,或者我就读的歌顿学院。然而学院教堂不是英格兰教堂的教区教堂,牧师只能为我们主持婚礼祝福仪式,缔结婚姻的法律手续必须在市政厅结婚登记处履行。于是,我们决定先在市政厅结婚登记处注册,然后到教堂举行仪式,之后是婚宴。

总觉得结婚只是两个人的事,男未婚,女未嫁,只要两个人想好了,这件事分分钟可以办。真到了临上轿子,才发现选个大日子就不容易!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婚礼是在周六举行,因为我们的很多客人从欧洲大陆过来,他们在参加完婚礼还要从英国赶回去周一上班;我希望婚礼这天是个双数,又有点特殊;最好不要太晚,初秋时分的剑桥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到了冬天,天黑得很早,还常常阴雨连绵。而更重要的是理查德在中国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到9月初才结束,而我原本回英国的机票定的是10月初。

于是我们翻着日历:9月的第一个周六是9月4日,可理查德的工作到9月3日才结束,显然是不可能;第二个周六是9月11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一场灾难而变得敏感,我们不想把喜事放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日子;第三个周六是9月18日――日本侵华的日子;下一个周六是9月25日……然而,这种挑选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后来才知道,就算能够订到教堂,我们同样无法早于9月25日举行婚礼,因为我们9月4日才回英国,根据英国法律,结婚前21天新娘新郎必须在英国境内。而且,等真的去订教堂,才发现心仪的教堂都已经安排到2006年。我们一度真是沮丧:看来,结婚也不是你想结就结的!除非你愿意在市政厅举办婚礼,或许还可以在今年安排上,但也要等到冬天了。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在有特别执照的酒店、餐厅举行婚礼――英国法律规定婚礼不得在露天举行。可是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庄严神圣的婚礼,希望可以在一个神圣又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许下人生最庄严的承诺!

幸好,我们学院的牧师Dr.Guite一向乐于成人之美,设法按我们的心愿协调我们婚礼和教堂其它活动的时间。

其实好多年都觉得自己在结婚的边缘,结果总是没有准备好。毕竟只要还没有定下日子、遍告亲朋好友,结婚就还在纸上谈兵阶段。我和理查德互表忠心的方式是:各自给亲朋好友发婚礼大喜通告,以表覆水难收之决心。

结婚前他不敢看我的婚纱

从英国飞回北京的理查德甚至来不及回酒店放下行李,就从机场直接赶去公司上班。为了节约时间,理查德每次飞回英国处理婚礼的安排事宜,都尽量搭夜间飞行的航班,他已经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根本就没有“时差”的概念。像我这样要花一周时间来倒时差,实在是太奢侈。

在英国,传统上筹办婚礼是女方家的事,新娘的父母出钱嫁女儿并安排婚礼的细节(一家要是养了三四个女儿,父母不得不早早给她们存钱);新郎则是负责蜜月的安排和费用。可是,我无法胜任安排组织婚礼,理查德只好能者多劳了。为了扬长避短,我们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协议:在中国的事情以及跟中国有关的事情主要我负责;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地方的事情都主要他负责。这样一来,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他管的多,理查德觉得自己吃亏,就狡猾地补充说,除此以外,在中国的事情以及跟中国有关的事情主要我做主;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地方的事情都他做主。我将计就计,就答应了。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参加婚礼,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新房叠被子时,娘家人总千方百计把娘家陪送的被子放在上面,婆家人则总费尽心机把婆家的被子放在上面――据说,新婚之夜,谁家的被子放在上面,谁日后就会占上风。我在英国结婚,娘家又没有陪送我被子,所以没有叠被子之争;于是,在家里安排五斗橱时,我把自己的衣物都放在上面三个抽屉,他的都放在下面两个抽屉,其中奥妙理查德至今浑然不觉!这一招果然灵验,如今过起日子,事实证明家里是俺说了算。虽然理查德口口声声说“我当家”,那只是吹牛。

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那么多的规矩、避讳,没想到英国人也有。决定嫁给理查德,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穿着婚纱出嫁了!原本是要和理查德一起去选婚纱,因为我对婚纱根本就毫无概念,况且这样甜蜜的事,当然应该两个人一起去。可是,理查德一听退避三舍,因为按照西方习俗,结婚前,新郎看见新娘的婚纱是不吉利的。所以小理不仅不能陪我去订婚纱,还嘱咐我婚纱买回来放在家里一定要藏好,千万别让他看见。我在国内订了婚纱,回到剑桥后,我把婚纱挂在衣服柜里,并套上深色的袋子,然后告诉小理,我把婚纱挂在我们的客房里了,从那以后,他每次进我们的客房都小心翼翼的样子,好像怕踩到地雷似的,直到婚礼之后。

日子一定,就立刻进入了倒计时的实战阶段。房间的布置自然要重新来过,同时也要添置家具。最最严重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理查德每天忙来忙去,最后不得不请假,专门筹备婚礼。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弄房子、买家具,整理房间、布置家居,申请电话、开通上网,去市政厅结婚登记处,给亲友发请柬,去花店订购婚礼的鲜花,去伦敦的Tiffany店为结婚戒指刻名字,联系唱诗班和乐队,与牧师面谈,与酒店宴会部负责人面谈,确定菜单(包括客人饮食习惯,如是否素食等),安排客人座位,选择背景音乐,准备给客人的礼物,接待参加婚礼的亲友、家人,安排双方家人见面,陪家人去伦敦,婚礼彩排,准备新娘新郎致辞(一直没有时间,实际上这件事是婚礼当天换衣服时做的)……

这些事回想起来都头昏!至今我们还会不时地感慨:我们当时怎么能应付这么多麻烦事?

篇5

《杜甫诗选评》编辑完毕,我与资深编辑盖国梁先生有过一次长谈――

杨:李白与杜甫,您更喜欢哪一位?

盖:李白。读李白的诗感觉很轻松,读杜甫的诗则感觉到很沉重。李白诗中除了醇酒美人就是游山玩水,很酷,也很有现代生活气息;杜甫诗中都有些啥?不是国破家亡就是生老病死,读着不开心。

杨:您的话部分有理。李白的诗确实是盛世文章的模范,全国人民都爱看,但不是说杜甫就没有盛世文章。杜甫早年写的诗如《望岳》、《赠李白》、《饮中八仙歌》等都透露着势不可挡的盛世豪情,想想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气概!直到老年,杜甫对这一段美好生活还念念不忘。只可惜杜甫比李白晚生十年,生活在盛世的时间不如李白长,反而在乱世中浸泡得最久,动笔就不由得不苦水涟涟……

盖: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杜甫难道不可写写生活的积极面,鼓舞士气?

杨:这不但关系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更与作家个人的独特经历有关。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玩的都是雄厚家底;杜甫出身于破落小官僚家庭,除了值得炫耀的那句“我祖上比你阔多啦”以外,说话办事并没有现实力量作支撑,所以难免带有自卑感,对生活中的苦难就格外的敏感,特别是在京城十年跑官要官不得其门,备受冷落与嘲笑,怎能叫他在文章里高兴得起来?

盖:所以啊,我觉得杜诗已不适合当今读者的口味。你大概还记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句话吧?对,现代读者的口味就是要“轻”,轻松、愉快、休闲,一句话:“闲并快乐着”。你看看杜诗,《哀江头》、《悲陈陶》、《北征》、《无家别》、《垂老别》,一派苦大仇深的样子,更不要说其中“国破山河在”、“牵衣顿足拦道哭”之类的诗句了。小康社会的葛格、美眉们哪能承受得了?

杨:先苦后甜,自然之道。没有过去的苦,哪有今天的甜?越是小康,越要读点杜诗,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当今时代,更加珍惜目前安定团结的美好局面。再说,能像杜甫那样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的伟大作家,现在已不多见了。杜甫也不是不知道休闲,更不是不要休闲,相反,杜甫还是“休闲文学”的先驱,杜诗中如《江村》、《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赠花卿》、《解闷》十二首等等,都写得神闲气定,其中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自去自来堂中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等,历来脍炙人口,老幼皆知。

盖:可我总觉得杜甫短于言情。

杨:凡是伟大作家,没有一个是短于言情的,关键是怎样理解“情”。杜诗如《哀江头》、《春望》等等,抒发的是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石壕吏》、《兵车行》等等,抒发的是对劳动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望月》、《羌村》等等,抒发的是对家人的无限亲情;《梦李白》、《八哀诗》等等,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无限友情。这种感情是那样的深沉炽热,千百年来,一直在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篇6

秀:优美;惠:通“慧”,聪明。形容女性外貌秀美,内心聪明。《聊斋志异・香玉》:“生握腕曰:‘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

不栉进士

栉:梳头(古代男子绾髻插簪)。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比喻有才华的女子。

蕙心兰质

蕙:一种香草。蕙草样的内心,兰花似的素质。比喻女子身心俱美。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也作“兰质蕙心”。

林下风气

林下:指田野幽静之处,退休归隐的地方;风气:风范,风度。形容女子态度闲雅,举止大方。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王凝之妻谢道韫。)

夭桃李

夭:花开得繁盛而美丽的样子;:花木繁盛的样子。比喻女子年轻而貌美(多比喻新娘)。

巾帼英雄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指妇女。妇女中的杰出人物。

嫣然一笑

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形容女子很美的笑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燕妒莺惭

燕子见了就产生嫉妒,黄莺看到就自感羞惭。形容女子生得极美丽。《红楼梦》:“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如花似玉

比喻女子年轻、美丽。《元曲选・吴昌龄》:“啐!怎么直灯下看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莫不是我眼花么?”

花容月貌

花一般的容颜,月似的面貌。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游记》:“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倾国倾城

倾:倾覆;城:国。形容极其美丽的女子。《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能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明眸皓齿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明眸善睐

眸:眼珠;睐:斜视,顾盼。明亮的眼珠转动起来特别好看。形容美女顾盼生姿。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权:两颊)

国色天香

原指色香俱美的牡丹花。后形容女子的美丽动人。《警世通言》:“(十娘)粉容微露,却被孙富窥见了,果是国色天香。”

篇7

关键词 HIV/AIDS人群感染状况 传播途径

AbstractObujective: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a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in Toutunhe District of Urumqi and intervene high-risk groups。Result:total 410 HIV infected patients were detected accumulatively in Toutunhe District of Urumqi from 2000 to 2008,where total 393 patients are affirmed for HIV infection and there were totally 122 AIDS patient accounting for 31% of total infected patients,46 patients were dead and accounted for 11.7% of total infected patients.The gross population of Toutunhe District is 117,000 people,and the infection rate of AIDS is 0.34%,the death rate is 0.04%,which is on the rise.The infected groups are also changed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ed in some an area now.The syringe-sharing for Intravenous drug is a primary transmission way while the spreading through sexual contact also has quickly been rising up.

Key WordsHIV/AIDS;Infection Situation of People Groups;Transmission Ways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自1997年底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止到2008年12月底累计HIV感染者410例,有确认报告的HIV感染者393例,其中女95例;感染者中,艾滋病(AIDS)122例,其中女28例;艾滋病死亡46例,其中女9例。近几年,乌市头屯河区出现了较多的AIDS患者和死亡患者,根据艾滋病的发病时间和临床相关症状推断,我区将面临一个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现将2000~2008年乌市头屯河区HIV/AIDS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来自于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头屯河区疾病控制中心及所在地医院。

方法:所有的阳性报告均经过免疫印记试验(WB)确认。

结 果

HIV感染者概况:已确认HIV感染人数393例,从2000年发现有15个感染者到2008年上升为393,女95例;从2003年开始有5个,到2008年就上升为95个。结果见表1。

AIDS患者概况:已确认AIDS患者122例,从2000年的一个艾滋病患者起到2008年就上升为122例,女性艾滋患者是从2003年开始出现第1例到2008年就上升为28例。结果见表2。

AIDS患者死亡概况: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为46例,其中女9例。女性艾滋患者从2005年死亡第1例起到2008年这一年就上升到4例。结果见表2。

HI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与年龄分布:85%的感染者为吸毒人群,吸毒者常以群聚方式在一起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吸毒区域较集中。吸毒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结果见表3。

讨 论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2000~2008年的HIV感染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以年平均26%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女性感染者,感染人数增加很快,并以年平均29%的速度递增。AIDS患者增加很多,从2000年的1人增加到2008年的38人,翻了38倍;特别是女性,从2003年的1人增加到2008年的9人,翻了9倍,其患者死亡率速度也在加剧。由此可见,艾滋病在头屯河区感染状况日趋严重,感染者尤其是女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这预示着头屯河区艾滋病感染以从高危向一般人群扩散,尤其对女性而言,性生活将会导致艾滋病传播。怀孕、生产必将孕育着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增大,这将严重威胁他们的家庭生活及他们的下一代的健康和未来。

从传播途径和年龄分布上来看,吸毒者聚集在某一片区,虽以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为主,但有15%的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感染上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性途径传播HIV的阳性率会大幅度增加,青壮年HIV感染者的比例很大,30岁以下的为30.3%,30~40岁者多达63.7%,这些人都是家庭和社会主要的生产力,如果不积极应对和控制,将会给社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就头屯河区目前的状况,吸毒范围以从无业人员向职业人员、职业学生中渗透。综上所述,虽然头屯河区人民政府防治办公室办了很多期防治艾滋病的培训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大。可能还是办班范围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区域集中,相互认识,很多问题,很多事情顾虑太多,笔者认为,了解各地区艾滋患者群感染状况与传播途径及他们的相关性,来共同制定其相应有效的防控策略,是目前工作之首要。如何能设计更加“适宜”,更加“易行”及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表1 HIV感染者概况

篇8

【关键词】新乐府;“三吏”;“三别”;诗体属性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74-03

在杜甫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三吏”“三别”以其严肃的写实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艺术性引起了古今学者广泛的关注。王辉斌先生在《“三吏”“三别”的诗体属性――兼论唐代新乐府的有关问题》一文中,探讨了“三吏”“三别”的诗体属性及新乐府的定义,认为这组诗不属于新乐府,新乐府的题目具有歌辞性且为新题,内容指陈时事或托物言志,“谱入乐”“被于声”配乐可唱。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一、学界对新乐府的界定

所谓“新乐府”,与“古乐府”相对,为与“古题乐府”“旧题乐府”相区分,又称为“新题乐府”。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指出,“其中有旨意可观而词近古往者,为古讽;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为乐讽;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为古体;词实乐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为新题乐府;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仍以七言五言为两体。”对唐代的诗歌进行了分类,指出晚唐时期仍有配乐演唱的乐府诗存在,并给新题乐府做了注解。

后世也有“新题乐府”的记载。宋代郭茂倩在辑录《乐府诗集》时,专列出“新乐府辞”,用以辑录新乐府诗,并在序中写道,“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点明新乐府为唐代新制,其辞是乐府体却未曾配乐演唱。明胡震亨的《唐音癸签》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明确新题乐府是唐代产生的、古乐府中没有、唐代新制的诗题。清人陈田的《明诗纪事》中也有新乐府的记载,“总而言之,制诗以协于乐,一也;采诗入乐,二也;古有此曲,倚其声为诗,三也;自制新曲,四也;拟古,五也;咏古题,六也;并杜陵之新乐府,七也。古乐府无出此七者也。”明确指出新乐府是古乐府的一种,不同于自制新曲,其创作始于杜甫。

从上述文献可知:新乐府产生于唐代,是一种脱胎于古乐府的新体诗;新乐府的诗题是唐代新出现的;新乐府之辞并非都能配乐演唱。

进入20世纪,学术界对新乐府也进行了探讨。罗根泽先生认为,“努力做乐府新词”者即为新乐府,先生指出新乐府是“完全脱离向来受音乐拘束或沿袭古题的乐府”,二位先生看到了新乐府为新词、不受音乐拘束的一面。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首次界定了新乐府,指出新乐府有三个特点:“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从题目、内容和入乐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新乐府的特点。九十年代末葛晓音先生也提出了三条界定标准:“有歌辞性题目或以三字题为主的汉乐府式标题,或在诗序中有希望采诗的说明,标题均应是即事名篇或唐代出现的新题;内容以讽刺时事、伤民病痛为主,或通过对人事和风俗的批评总结出某种人生经验,概括某类社会现象;表现样式以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和场面的客体化为主,以第二人称和作者议论慨叹为辅”,从题目、内容和表现样式三个方面概括了新乐府的特点。

二、新题乐府与杜甫

新题乐府产生于唐代的观点为学界所接受,对其开创者却没有定论。提及“新题乐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进而认为元稹、白居易是新乐府的开创者。其实不然。清人陈田在《明诗纪事》中指出,“总而言之,制诗以协于乐,一也;采诗入乐,二也;古有此曲,倚其声为诗,三也;自制新曲,四也;拟古,五也;咏古题,六也;并杜陵之新乐府,七也。古乐府无出此七者也。”他认为,新乐府的开创者是杜甫。无独有偶,冯班的《钝吟杂录》也有相关记载,“老杜创为新题,直指时事,如掣鲸鱼于碧海,一言一句,皆关世教”,认为新题乐府始于杜甫,具有引导世俗教化的作用,并明确指出“杜子美创为新题乐府,至元白而盛,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李长吉歌诗,云韶工人皆取以协金石,杜陵诗史,不知当时何不采取。”即新题乐府经元、白发展达到鼎盛,而杜诗在当时不被乐工配乐演唱,这也为后世学者定义“新题乐府”提供了借鉴。游国恩先生也认为杜甫“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王辉斌先生认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新乐府辞》收录王维、李白、杜甫三人作品最多,前二者不仅创作的新题乐府数量多于杜甫,而且年长于杜甫,因此不认同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此种论述有失偏颇。首先,在乐府诗的收录上,郭氏《乐府诗集》并没有将汉至唐代所有的乐府诗均收录在册,有其遗漏,而唐代的诗歌以其数量庞大遗漏者更甚。其次,王维、李白虽创作了一些新乐府诗,但并非有意为之,且更工于古乐府。据《唐诗纪事》记载,“韦渠牟,韦述之纵子也,少警悟,工为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由此可知,李白熟知古乐府之学。因此,创作的数量和诗人的年龄并不能证明杜甫不是新题乐府的开创者。

作为一个诗人,虽在乱离中颠沛,但杜甫始终坚持以自己的笔触记录所见所感,创作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品,记载了当时尤其是“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境况,可“补史之阙”,有“诗史”之美誉。以乐府诗的形式有意识地记录社会万象,是汉魏古乐府“即事名篇”“缘事而发”精神的一种彰显。因此,可以说,杜甫是有意识进行新乐府创作的第一人,他对中晚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影响深远,在新乐府发展史上也意义重大。

三、新题乐府的特点

近年来,对乐府诗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新的关注热点。作为其变体的新题乐府,在本质上仍属于乐府诗的范畴,对其解读,应从诗题、诗歌内容、入乐性、表现样式等方面全面展开。

(一)入乐性

史载“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作为宫廷音乐机构的乐府通过采诗配乐然后演唱给上层统治者听的形式,达到娱乐与察政教得失的双重作用。初时,乐府多是可以“播金石”、“协于律吕”的。因此,是否入乐是判断乐府诗的标准之一。

进入魏晋南北朝,乐府中诗乐渐趋分离,演变为文人依据乐府原有之题案头创作。至隋唐,除郊庙、燕射歌辞,更是出现了大量乐府旧题的拟作。至唐,诗乐分离成定势。杜甫始创的新题乐府不曾入乐,也不为怪。前引冯班之言已有论述。郭茂倩认为“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者为新乐府,也证实了新题乐府可不入乐歌唱的特性。

(二)诗题

在诗歌题目上,旧题乐府或选取首句前两、三个字或者以首句命题,即事名篇,如《朱鹭》《思悲翁》《日出东南隅》;或在显志之卒章中概括内容作为标题,如《陌上桑》《紫骝马》《雨雪》;或者使用歌辞性题目“歌”、“行”、“吟”、“曲”等,如《子夜歌》《君子行》《水龙吟》《思归引》。这些命题方式自乐府诗产生之初一直为后世诗人所沿用,也成为乐府诗题的一种标准。

进入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新题乐府。这种“新”,是从诗题到内容乃至表现样式的新变,以旧题或者旧的内容进行写作,终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因此,新题乐府之题为唐代新创。作为古乐府的一种变体,新题乐府的题目也符合传统,如《老将行》《扶南曲》《黄葛篇》《静夜思》《悲陈陶》《悲青坂》等。

(三)诗歌内容

乐府是功能性诗歌,初时主要有娱乐及察政教得失两种作用,兼具娱乐与政治双重性质,因此记述时事、反映民生疾苦是其应有之义,如《从军行》《妇病行》《子夜歌》等。新乐府在创作时也承继了这一传统,记述时事是其内容的一个方面。社会风俗是社会面貌的一个方面,也属于“时事”大范围之内,亦是“唐世之新歌”。

同时,也有一些新题乐府传达作者个人志向或人生哲理,深为社会认可。至若元稹所谓“模象物色者”,都可视为“新题乐府”。

(四)表现样式

乐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诗歌样式,如郊庙歌辞多用四言;《三妇艳诗》皆以“大妇、中妇、小妇”的顺序展开;“行”体乐府所写内容注重付诸实际行动,文本带有强烈的叙事特点等。因此,乐府诗进入“因声以致辞”的阶段时,仅进行案头创作的诗人也可以创作出“皆可协乐而歌”的乐府诗。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乐府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后世诗歌的一些特点,形成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唐初,诗坛倡导律诗创作之后,乐府诗在创作中也使用了律诗体式,就此现象,清人陈田作了总结:“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如沈缙凇堵家》,今人以为律诗,唐乐府亦用律诗。”

四、“三吏”“三别”的诗体属性

“三吏”“三别”是杜甫困守长安时期的作品,记述了诗人遇见的六件事,但见微知著,深刻地写出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备受战争摧残的百姓的同情。综合上文,这组诗应属于新题乐府,然而王辉斌先生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第一,先生援引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认为“三吏”属于“风雅比兴”类范畴,但自立新题的新乐府与“美刺比兴”的诗篇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三吏”不属于新乐府。

白居易《与元九书》有言,“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殆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当时社会“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六义尽去”,此之“六义”,结合前文,具有指陈时事、美刺比兴、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特点,而“《新安》《石壕》《潼关吏》”等是合乎六义的。

“美刺比兴”出自“仆数月来,检讨囊裘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一段。文段表明,“讽喻诗”包括“美刺兴比者”和新乐府两部分,不能因此即认为“新乐府与具有‘美刺比兴’特点的诗篇,乃是两码事”。此外,“美刺兴比者”是做拾遗以来创作的诗篇,而新乐府作于武德至元和年间,二者并非同时之作。因此,王辉斌先生的这一论断有失偏颇。

第二,通过援引元稹《乐府古题序》中的文段,认为“三吏”“三别”不符合新乐府“凡所歌行”的特点,故非为新题乐府。

《乐府古题序》曰:“况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古人多选择乐府古题来讽时刺政,至杜甫时则自创乐府新题,即事名篇,形成新变。元白等人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于是不再写作拟古乐府。这里既认定了新乐府诗的讽时刺政性,同时认可了杜甫所创之新题乐府对元、白及后世的影响。虽没有提及“三吏”“三别”,但文中称“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表明并非只有此四题。尔后,又以“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进行总结,可推论凡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类的诗歌,皆可称为新题乐府。至于先生执拗之“凡所歌行”,此处“歌行”应为杜甫所作歌行类作品的总称,非为入乐之意。

第三,先生认为古代文献中没有“三吏”“三别”为新题乐府的表述。其实不然,《杜诗镜铨》有“三吏兼问答叙事,三别则纯托为送者行者之词,并是古乐府化境”的论述,《读杜心解》也有“‘三吏’‘三别’,皆少陵乐府”的表述。再如具体诗篇《新婚别》,王嗣爽注曰,“起来四句,是真乐府,是《三百篇》兴起法。”仇兆鳌亦云,“《新婚》一章叙家世离别之情,及夫妇始终之分,全祖乐府遗意,而沉痛更为过之。”皆可证实古之学者将“三吏”“三别”视为新乐府。

新题乐府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创作旨归、内容、诗歌形式乃至诗题命名等均缘自古乐府,诗题多采用三字体式或使用“歌”、“行”等歌辞性的题目,内容以歌咏时事、伤民病痛为主,模拟前代乐府诗创作方式由文人案头创作而成。综合来看,“三吏”“三别”自立新题,真实展示了战争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堪称新题乐府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辉斌.杜甫研究新探[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1.223.

[2]元稹.元氏长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冯班.钝吟杂录[M].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3.

[6]王福利.行体乐府四题[J].江海学刊,2014,(4):170-176.

篇9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

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篇10

关键词: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歌行乐府

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是明代前期和后期出现的两部有一定规模的选集。它们所划分的文章体裁种类繁多,复杂细密,对各种体裁的源流、种类和体制规定都有或详或略的研究。其中它们对乐府诗与歌行的分类和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明人习惯上将乐府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但它自身又包含着许多体裁,怎样对乐府进行分类和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的乐府“去掉《杂歌谣》是对的,去掉《近代曲》和《新乐府》也还可以,为什么连《舞曲》和《杂曲》也去掉呢?分类而以‘杂’名,似近于‘驱龙蛇而放菹’,但不如此便不周延。”(1)罗先生认为徐氏是根据吴书补充修正而成的,只就乐府分类而言,徐氏远胜于吴氏,“但为什么又去掉《横吹》呢?”(2)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为了维护乐府音乐的纯粹性而去掉《杂歌谣词》、《近代曲辞》、《新乐府》,甚至去掉《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徐师曾为什么去掉《横吹》、吴讷为什么去掉《舞曲》等歌辞他并没有进一步推究。其实,吴氏和徐氏的选集对乐府的分类和取合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皆立歌行一体,其所选录的诗歌就是传统的乐府诗。吴讷所选的歌行体涉及了《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和郊庙歌辞,多为汉以后作品,以唐代诗歌为主;而徐师曾的歌行体也大致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的汉以后的诗篇,但不选《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和新乐府辞。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乐府诗在吴讷和徐师曾这里被分人了乐府和歌行两类诗歌中。吴讷和徐师曾对歌行的认识和归纳也不一样,吴氏将古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歌行等,他把歌行看作是古诗中的一体。而徐氏的歌行非常复杂,在徐师曾的体裁体系中有两种外形相似但性质又非常不同的歌行体,即近体歌行和乐府歌行。同时,杂言古诗、七言古诗跟乐府歌行也非常相似。吴讷将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归为古诗,徐师曾则区分了两种相近的歌行,那么他们的各种体裁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吴讷首先说明了歌行体是歌辞的性质,它属于“有辞无声”的歌辞,这些歌辞往往没有曲调。然后他暗用了姜夔对歌行篇名的解释,“本其命篇之义日篇;因其立辞之义日辞;体如行书日行;述事本末日引;悲如蛩螀日吟;委曲尽情日曲;放情长言日歌;言通俚俗日谣;感而发言日叹;愤而不怒日怨。虽其立名弗同,然皆六义之余也。”吴讷又交待了其选诗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即事为题,无所模拟;二是辞义不过于伤者。前一个条件至关重要,是后一个条件的基础,它是区别歌行和乐府的首要条件。可以看出,吴讷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元稹的歌行的观念。元稹《乐府古题序》说:“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3)元稹归纳了沿袭古题、寓意古题、即事名篇等乐府诗歌创作的三种情况,沿袭古题就是沿用乐府古题,遵循古题的情调和意义甚至词语来创作;寓意古题就是沿用古题,可以不遵循古题的情调与意义而是根据作者的所思所感来创作,做到刺美见事;即事名篇就是不沿用乐府古题,根据作者的遭遇和情思,采用乐府的调子(声调、意调和情调)来创作。元稹认为这三种情况是有高下之分的,沿袭古题的诗歌于文采可能有好坏短长的区别,但于文义却是重复累赘。对于寓意古题他是肯定的,但是这类著作太少。相比之下,他更加肯定杜甫即事名篇的诗歌,这类诗歌能够较自由地发挥作者的主观意图,充分表现作者的所遇、所感和所思,当然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义理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有助于朝廷、社会和民众。在元稹那里,这三种情况都是乐府,只不过是题目不同,寓意不同,他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体裁是否相同的问题。吴讷在这里把那些沿袭古题和寓意古题的看作乐府,把即事名篇、无所模拟的乐府诗歌看作歌行。但吴讷在选诗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底。如其所选歌行沿用古题的有鲍照的《行路难》、李白的《沐浴子》等。《行路难》在刘宋之前就有了,鲍照的创作不是即事名篇,而是沿用古题,而且在意义上也与古调同。李白的《沐浴子》也是这种情况。吴讷在其“歌类”所选录的《天马歌》更是如此,《天马歌》为汉郊祀歌,古辞为三言,李白所作则是三、五、七言杂行的歌行。其所选“行类”的李白的《少年行》严格说也是沿袭古题《结客少年场行》。除此之外的大致为即事名篇之作。以是否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作为区别歌行和乐府的标准显然是有问题的,吴讷尽管涉及到了歌行与乐府的体制区别和关系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徐师曾对歌行与古诗的关系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在他的诗歌文体体系中,近体歌行是与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乐府歌行形体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的。徐师曾在解说近体歌行时说:“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日咏,日谣,日哀,日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调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别云。”(4)他认为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首要区别就是是否入乐的问题。近体歌行是不入乐的,为有词无声者。其实,徐师曾时代乐府歌辞的曲调也大都失传,从音乐区别它们是不切实际的,即使通过音乐,也大多评借古代的书面材料,所以最直接的区分就是近体歌行多为后人所作,乐府歌行多为古辞。但“后人”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从徐师曾所录诗歌来看,除晋代刘琨、陶渊明和刘宋的颜延之之外,其他都是唐人,也就是说“后人”为晋代之后的人。

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又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题目和声调。近体歌行是即事命篇,不沿袭古题,乐府歌行则沿袭古题。既然不沿袭古题,但近体歌行“其名多与乐府同”,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语言上来看,乐府古曲题目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词或语加上“篇”、“歌”、“辞”、“吟”、“行”、“怨”、“引”、“操”等名词构成,如《燕歌行》、《秋胡行》,《白头吟》、《梁甫吟》等;另一种就是没有“篇”、“歌”等名词而直接由其他词语构成,如汉铙歌十八曲的名称,《朱鹭》、《将进酒》,汉横吹曲辞中的《出塞》、《折杨柳》等等。至于第一种方式中“篇”、“歌”、“行”等概念也往往被当作乐府诗的名称或命名方式,前面说过的姜夔是较早研究这些名称意义的学者。徐师曾也吸收了姜氏的观点,

“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 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謌,悲优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