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范文

时间:2023-03-15 22:0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赤壁杜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篇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又称“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许多雄姿英发的人物,改写了三国时代豪强纷争的历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怀今吊古的诗篇。晚唐时号称“小杜”(杜甫被尊称为“老杜”)的杰出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极出色的一首。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率号称八十万(实际为二十余万)的大军挥戈南下,于长江横槊赋诗,意图统一全国。东吴之孙权派大将周瑜等率兵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将战舰以铁索连接起来,孙刘联军用周瑜部将黄盖的诈降而火攻之策,趁东南风起大破曹军,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三国鼎立之势于焉形成。

从唐代以至于清代,咏唱赤壁及赤壁之战的诗作颇多。天纵英才的李白,也曾经一试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别》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这首诗发挥失常,应该是李白“不在状态”之作,如同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能时时处于巅峰。明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它不是诗仙的手笔。在杜牧稍后专写咏史诗多达一万余首的诗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此作就事论事,没有闪光点,也缺少诗味,如果要评委亮分,只能勉强及格,前提还是评委宽大为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咏叹赤壁之战的诗作中,杜牧的《赤壁》缘何一枝独秀与特秀,千百年来传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诗出也有因了。

杜牧的《赤壁》是所谓“咏叹诗”。咏叹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门类或者说一个品种。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以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史实所作的《咏史》,是我国咏史诗的开山之作。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他是一代咏史诗名家。时至唐代,咏史诗空前繁荣,如果说唐代以前的咏史诗多出以五言古风,唐代则多出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除李白、王维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名篇。中晚唐时期,盛唐的盛况已经不再,诗人们抚今追昔,反思历史,寄寓感慨,出现了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许多名家,他们虽不专于咏史,却写出了许多咏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题材,抒写诗人感慨感悟的诗作。咏史诗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识史见”与隽永的“诗情诗味”,杜牧的《赤壁》一诗,正是二美并具。

《赤壁》诗的二美并具,有赖于构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赤壁鏖兵是一场大战,写法上一味求大,就会流于浮泛空疏,大而无当,杜牧巧妙地从一枝“折戟”着笔。“戟”,原是盛行于东周的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横击,战国时改为铁制。赤壁山下,长江岸边,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锈烂的铁戟令诗人浮想联翩。“将”为拾起、捡起之意;“认”,系辨识、回想之意。磨洗、把玩这一枝断戟,令人回忆起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以及发生于斯时斯地的那一场战争。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见大,意象具体鲜明而时空渺远辽阔,激发出读者无尽的审美期待。

篇3

望江南

当今中国研究杜牧人比较多,有研究杜牧生平的、有研究杜牧诗的、有研究杜牧散文的、望江南对杜牧了解并不很全面,在这里只是想说说自己对杜牧一些浅浅看法。

杜牧出生高贵,祖父杜预是著名宰相,杜牧颇引以为豪。杜牧总认为自己是宰相料子,杜牧希望自己也像祖父那样做个宰相,自己很早就闻名与朝,自己一定会位至宰相,但是自己只官至中书舍人,自己堂兄杜淙却位至相,堂兄才干、名望都差自己十万八千里,可是都做到宰相,杜牧心中大大不满意,有种困踬不得志感觉。这也许就是命运,就如当今许多不如我们的人却站在我们头上,让我们怎么会满意呢?命运往往就是这样,你才高不一定位显,你名高不一定官高,就如你是名花不一定就是贵花。

小子我在中学就读过杜牧《阿房宫赋》,一开始不明白杜牧为什么写此文章?后来多次阅读此文,才知道杜牧真正用意,他是在借古喻今,对陶醉在爱华喜阔统治者进行规劝,对陶醉在歌舞升平、陶醉在太平盛世大兴土木、骄奢逸统治者进行当头棒喝。杜牧说六国灭亡不是秦国,而是自己大兴土木导致毁灭。秦朝灭亡同样也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灭亡。文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古到今,何不都如此!!杜牧之所以诗为名诗,文为名文,人为伟人,就因为他有一双深邃眼睛。

篇4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暑假到了,我和妈妈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湖北省的赤壁,那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我们来到沙滩上,我和妈妈开始堆沙堡、挖通道,我和妈妈一人拿了一个小铲子挖,我们挖呀、挖呀,终于挖了一个深深的洞,累得我和妈妈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手上和脸上都沾满了沙子。接着,我们又开始挖通道,突然,挖出了一个长长的东西,我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把剑,竟然还没有烂掉。

我把它磨一磨又洗一洗,上面出现了“三国”两个字,原来是三国时期的兵器。

若当初不是刮起东风,方便周瑜火攻,还是刮西北风,那么操曹就会打败周瑜,抓起二乔关在铜雀台,让他们失去自由。

篇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篇6

高一(4)班陆吟寒

在我中华广袤的土地上,纵横着无数大江大河,其间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岁月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情思!

秦淮河幽幽地泛着波光,河中藏匿着数不尽的历史,粉墙红瓦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坐船至此的杜牧,望着曾经是六朝古都的金陵,回首望望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当年,正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把国运葬送在了纸醉金迷的秦淮河畔,如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教训还不深刻吗水中映出他忧伤的脸,一尾鱼弋过,搅碎了平静的水片.

北固山下,长江滚滚奔流,一泻千里.辛弃疾便站在亭中,凝望江水奔涌不息,孙仲谋少年英雄,曾在此建立了辉煌的战功,他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苦于无法施为."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他多么渴望能为国效力,扭转乾坤啊!只是报国无门,"生子当中孙仲谋."英雄暮年,他的身影逐渐融于远山之中,只看见他长长的衣带当风飘举,夕阳为他的身影镀上金色,天地间只听见江水流淌的声音.

被贬官的苏轼,来到了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何等的气势乌台诗案,打碎了他的梦想,偏生他又来到这著名的赤壁战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怎奈世事无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岁月不饶人,鬓已星星也,江水汹涌,湮没了他号呼的样子.

纵览古今,有多少豪杰面对江河曾发出过如斯的喟叹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那"欲渡黄河冰塞间,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李白,还有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杜甫.他们鲜衣怒马,戎马倥偬的岁月,亦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还有那些对着流水感伤过的人们,"花自飘雾水自流"的李清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李后主……

篇7

古人写诗善于描写景物。在现实生活中,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在诗词作品中,作者笔下的景,能通人意晓人情,它们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孤立的自然之景或社会之景,而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是一种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共28个字,却用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九种景物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而萧条冷落的深秋晚景图,从而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天涯游子的悲,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显,景因情生”。即是此理。

二、借景喻理

宋代常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常见的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说明一个深刻的哲理,使人耳目一新。如杨万里的《过松原晨炊漆公店》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人借助登山、下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道出山区行路的感受,悟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崇山峻岭总是一座连一座,一峰连一峰,一山放过你,前面还有一山拦。这暗喻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困难、阻碍总是一个接一个,一重接一重。因此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应该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阻碍,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三、借物言志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咏物之作,这类作品大多是借事物的某一特征、品质来寄托诗人的志向、品格和生活态度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既是一首咏梅诗,也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借歌咏梅花遭受摧残、践踏,依然坚守情操不变志节的孤傲高洁的情怀,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的情操,梅的境遇、性格、情操,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梅被人格化了,梅与人合而为一,融作一体,生动地描绘出失意英雄的孤傲高洁的形象。

篇8

一日,晋朝谢太傅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时,突然下起了大雪,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人评价女句意韵涵泳,深得大雪之神韵。这是诗心与俗趣之别。同样是大观园,让刘姥姥一说,情趣就不一样了,这是文化修养的不同,学诗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得让人在诗歌这个大观园里陶冶。

高考古诗词欣赏令许多人困惑。《文心雕龙・明诗》:“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诗的主观情感性非常强,理解上有许多不确定性,许多老师感觉诗的欣赏难以把握,复习资料和平时练习册大多模仿高考题型进行训练,归纳了许多成型的方法、绝招,其实这是缘木求鱼。

诗词赏析是心灵情感体验的活动,是思想灵动的闪烁,而死板僵化的训练,就像解剖标本一样,失去了对活生生的情感流淌的关照,失去了对心灵动态的把握。这样训练,学生对于诗已经兴味阑珊,甚至味同嚼蜡,心生反感和拒绝。

其实,高考考察的主要是欣赏诗词入门性的内容,平常对于诗词的积累、赏析能力基础扎实了,培育内心的诗意让它发育成长,学生对诗词有了悟性,自然就找到学习诗词的感觉,在此基础上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奏效,否则,生搬硬套所谓的方法,找不到诗意的诗歌欣赏方法。

从根本上说,诗是人类最精粹的文化成果,诗心是一种高贵精致的内在特质,功利心太重是无法入境的。人有境界,才能进入诗的境界,所以,老师自己内心要有诗的情调,得脱俗一些,自己先得入得进去,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修养诗心,提升境界,这才是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训练,可以减少心理阻力,实实在在入得诗境。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抓住“梦游”,也入一回梦,到梦境中寻找诗中的奇幻景象和诗人的浪漫情怀,自己也梦游一回,远比僵化的条分缕析更能打动人。老师先心入其境,和学生一起梦游,这种心路历程对于诗情画意的领悟才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就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再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要简单想想标题交代的事由,再设想好友离去,站在江边一直看着、看着,直到看不见了还看着江水向天边流去,一种留恋、思念便油然而生。不入其境而分析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艺术特点,只是隔靴搔痒,缺少了情感体验,诗还有什么味道?

我们解读诗词常用“意境”或“意象”,拆开来,顺序调整一下,先说“象”,后说“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先想象诗的画面或形象,结合形象感悟诗的情感。这是个核心,得抓住这个核心,从总体上把握诗的大略。

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评说中国古代词作。佛家经典中,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备的六识之功能而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受被称为境界。王国维的“境界”说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诗评思想,其内涵与佛典中重感受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读诗,如果心灵没有这样的境界,难以共鸣!这样看来,通过读诗修养诗心,诗心达到一定的境界,物我皆有境界。诗是一种艺术化了的对世界、人生的认识表达,读诗是对这种认识和表达的理解、感悟。获得并不断提高这样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是一种诗化的人生。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有诗心才能解诗境,能解诗境,心灵才有境界。

四、还原诗境,彻悟诗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历来为人称颂,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写塞上所见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用“大”形容沙漠的浩瀚无边,用“孤烟”写出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用一“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但这两句,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正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一样。身处塞上,马上要出塞远行,不只是“今夜不知何处宿”(岑参《碛中作》),而且今后也不知啊!

诗是用形象来表情达意的,而且诗的形象往往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定形象特征来刻画的。这时,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补充完善,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哲学上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诗,就要再现形象感受情思。

《诗经》和后世民歌多用比兴,要找准本体,楚辞和后世浪漫主义诗歌多用夸张、想象,不能坐实考据。

篇9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的《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头:古代平民的头巾,以一块布从后向前在额上打结,再环绕髻后。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纶巾:古代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如苏轼《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裳:古指下衣。《说文解字》注:“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隋唐以后裳成为女子的专用服装。

襦:古代上衣,有长短之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襦有时特指短上衣,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裘: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说文解字》注:“表,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质地。如《促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袍:古代长衣的通称,也专指里面絮了乱麻等物的长衣,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指战袍。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为穷苦人所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

袍泽:古代指休息时所穿之襦。古代称武人的友谊为“袍泽之谊”,即源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袖:古代衣服为长袖,垂臂时手不露出,有大袖、广袖之说。如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绅带间,后来就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如张溥《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绔:前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纨绔是古代有钱人穿的,后来把有钱人或不务正业的子弟称为纨绔或纨绔子弟。如《红楼梦》:“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按古丧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传・之战》:“子墨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称。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如《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如《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屦、履: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如《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穷人穿草屦。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篇10

没有人喜欢在失望中度过一生。等待,给人以希望。在这个年月里,我钟爱着一种等待,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独自坐在窗前,品一杯香茗,眺望远方。等待,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本是一种凄美的等待,却是“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这是何许深、何许浓的情呢!

等待,是一种享受。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二乔的命运来说明赤壁之战的影响,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却也是在等待中满怀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这匹千里马可以遇到伯乐。

等待,是一种享受。西厢便是崔莺莺在等待中畅想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痴情女子都尽享等待之乐。

等待,是一种享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早已告诉了我们。“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震撼了无数人的心弦。他在无助时想着帮助别人,在等待中度过余生。

等待,是一种享受。《蒹葭》中的主人公虽没有得到美好的爱情,有着求之不得的惆怅心情,却依然不畏艰难险阻,执着追求,期待着自己心仪的女子能够对自己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