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梅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16: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梅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描写梅花的诗句有很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写了梅花坚贞孤傲的傲骨;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的是梅花姿态的优美和幽幽的香气;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的是梅花的幽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篇3
关键词:美术高考;绘画;涵义;局限性
一、概述绘画写实观念的涵义及其对美术考生产生的影响
简单来说,绘画写实观念是众多绘画艺术流派之一的写实性绘画的指导思想,其在形式上强调对大自然与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旨在利用绘画手段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对后续绘画写实技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写实绘画技巧透露出一丝哲学色彩,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真实的认知。现如今,我国不少地区的美术高考把考试内容限定在素描、速写、色彩等体现绘画写实观念的内容,学生要想成功考入美术学院就必须依照考试要求去绘画,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容易就把握了考试方向,实质上绘画写实观念已占据了考生大半乃至全部的学习课时,美术学习课时变成了为应付考试而存在的应试性学习时间。与此同时,一部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对写实性绘画了解不够明晰饱满,错误地认为写实就等于美术绘画、美术高考就是作品写实高考,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愈来愈功利、短视。
二、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局限性
1.绘画观念过于单调,美术高考内容形式死板固化
上文已经提及,绘画写实观念仅仅只是一种类型绘画作品的指导思想,它如果占据了当下美术高考的全部观念导向,那么美术高考的内容形式必定会走向死板固化,美术高考的局限性也将极其突出。现如今,我国教育水平和高等院校录取率逐年提高,总趋势一片大好,但高考的实质依旧是一个选拔上大学权利的制度机器,这也就是高考制度和美术高考存在的原因,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为了考上美术院校,他们整日机械、僵化地练习着美术高考所限定的考试内容,为的只是学好绘画写实观念理论和知识,为自己赢得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而长期以来把素描、色彩、速写视为重点考核内容的美术高考,使得整个考试内容形式死板僵化,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也深受其害。
2.写实观念存有缺陷,阻碍考生创新感悟自身作品
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合适的、美的、反映人类生活的绘画就是好的绘画,不用严格要求,绘画要真实、准确且形象,也不必坚持绘画写实观念,写意绘画同样也是一种优质的绘画形式,所以说绘画写实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碍着参加美术高考考生去创新感悟自己创作的作品。绘画写实观念的缺陷表露在诸多方面,它限制了画家和创作者主观发挥艺术思想的空间,而且无法真实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慧水平,所以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将情感、思想排除在外的绘画艺术形式,妨碍了学生绘画思想、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在创新和感悟自身作品的道路上倍感迷茫。
3.美术高考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盲目且具有功利性
由于美术高考坚持以绘画写实观念为主导,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极其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也十分在意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表面上看似极具针对性,紧跟美术考试步伐,实际上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忽略了全面系统美术知识和绘画形式的学习。从短期来看,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满足学生考上一个专业美术院校、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功利思想,但从整个人生规划来讲,这样的决定绝非明智,毕竟短期盲目且具有功利性的目标最终还是要服务于长期的人生目标,所以美术高考这一明确观念的限制,也明确暴露了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4.受考试的局限影响,考生艺术素养培育脱离时代
除了以上鲜明的局限性外,还存在一个潜在局限性,即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所选拔出的优秀考生,其艺术素养已经与这个时代完全脱离。学习并接受绘画写实观念培养出的这些美术生,他们的脑子中全然充斥着绘画写实观念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知识,他们长时间陷入其中,导致他们在后续的美术学习中很难再从此种观念中逃离出来。严重的话,他们可能无法创作出被时代接受的艺术作品,甚至再也不具有创新精神来适应现代社会和艺术文化的发展,这将是极其可悲的结局。
总之,现下所实施的美术高考制度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亟须进行相应的实质性变革,打破当前美术高考的局限性,真正改变由绘画写实观念主导的美术高考理念。所以,要竭力弱化绘画写实观念在美术高考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通过开放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方式来适应当前世界美术大潮,从而建构出全面的艺术修养体系和多样化的美术表现技法,使得美术绘画写实观念得以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娣子.浅谈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宿州学院学报,2008(05).
篇4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篇5
蜡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传说先民在四千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观赏了,到了西汉,武帝修建上林苑,遍选奇花异草入内,其中就有蜡梅花,但当时韵蜡梅是野生品种,花色淡黄接近白色,花瓣较尖,形似狗牙而被称为“狗牙梅”或“狗荚梅”,武帝认为其名不雅,就命人将其改为九荚梅,盖因其花瓣为9片。“蜡梅”一词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杜牧就有“蜡梅还见三年花”的诗句。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花,类女工捻蜡而成,京洛人故谓蜡梅。”范成大的《梅谱》也有“此物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近,色酷似蜜蜡,故名蜡梅”的记载。清代刘灏的《广群芳谱》中就曾提到罄口梅、荷花梅、九英等蜡梅品种,并特别指出开花最早,色深黄,香最浓的檀香梅是蜡梅的最佳品种。蜡梅在明代传入朝鲜,后又传八日本,再后由日本传八欧洲。
蜡梅还有一个别名叫“素儿”,根据《宾月宴语》记载:宋代诗人王直方的父亲家中,有许多侍女,其中有一个叫素儿,长得最美。在蜡梅盛开的时候,王直方折了一枝送给他的诗友晁无咎,晁赋诗答谢,其中有“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之句。一时被传为美谈,一些文人便把蜡梅称为“素儿”。
蜡梅原产我国中部,河南、湖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矗为著名,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此外,重庆、四川成都以及江苏镇江、扬州等地的蜡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江苏镇江还把蜡梅选为市花而广泛栽培。
在鄢陵还有一个关于蜡梅的传说:相传有一天,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突然天昏地暗,狂风骤起,大风所到之处,瓦揭树断,就连皇宫门前的影壁墙也被刮倒了,皇帝想派人马上修复此墙,但又疑暴风摧墙乃天帝发怒所为,恐违天意而有不测,考虑再兰。仍无良策。次日早朝,百官朝拜之后,皇帝请大家商量万全之策。有大臣出班奏到:“宫前影壁损毁,不宣重修,如若将鄢陵蜡梅移来一株,栽于此处,一则可使蜡梅枝成壁,二则可遮阴赏花,三则蜡梅花开正值新年,颜色金黄,更是吉祥之兆,望陛下三思。”皇帝听后,愁眉舒展,即刻准奏。几天后,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蜡梅从鄢陵运至宫中,栽于宫门前,正好与原来的影壁大小相同。腊月的一场大雪过后,这株蜡梅便在皑皑的白雪中欣然绽开了金黄色的蓓蕾,吐出了浓郁的芳香。皇帝到此一看,盛开的蜡梅花像一串串吊挂的金钟,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晃动,与白雪交相辉映,顿觉心旷神怡,不禁惊叹“真乃国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这时飞来一只喜鹊,轻落在蜡梅枝顶。弹落了枝头的雪花,皇帝见此雅兴大发,让人取来文房四宝,画了一幅《蜡梅飞鸟图》,鄢陵蜡梅也因此名扬天下。
篇6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篇7
命题人给出的"注释",常常提供了解题的相关信息。其作用大约有以下四方面。
一、暗示作者思想性格。
2007年高考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道试题有两个注释,两个都很重要。它们交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其关键的信息是"家破人亡""隐居""绝食而死",因为它们暗示了作者谢枋得对元军怀有深仇大恨,具有忠贞不屈的节操。结合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梅花品格自期,他追求坚贞孤傲的人格操守。联系注释读诗句,第1小题便可迎刃而解:"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二、明确诗歌意象内涵。
高考诗歌试题中相当一部分是词句注,除了疏通文意,有的还为诗歌意象作了揭示。2007年高考安徽卷要求鉴赏陈维崧的词《醉落魄・咏鹰》: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帮助考生读懂这首较艰涩难懂的词作,命题人给出三个注释。虽然它们都是解释语句意思的,可注释②和③却明确诠释了诗歌中的意象:鹰形体矫健,飞行迅疾;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情豪志壮。不由得让人想起"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气概干云的"少年狂"苏轼。这两个注释对解答题目都大有帮助,联系"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分析"此际偏思汝"的"偏思"二字,第2题答案就可拟定为:"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词人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词人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揭示诗歌主题思想。
词句注、作者注、题目注、背景注都是能够揭示诗歌主题思想的注释,考生要留心这一点。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歌鉴赏材料是两首都写到"伤心"的诗歌: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题目的注释意在告诉考生,两位作者都处在晚唐时期,不要忘了晚唐国势衰微的背景。此注第1题答案的落脚点――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也给第2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指向,其答案是: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四、提示试题答案内容。
有趣的是,高考诗歌鉴赏的注释有时正是试题的"答案"。2007年高考北京卷要求鉴赏的是《诗经・周南・》,全诗如下:"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是唱的民歌"实际上已道出了题目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讽,'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的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同样,2007年高考重庆卷的试题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该套试卷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篇8
读完《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一个不为黛玉的气质、才华折服。她是出水芙蓉,本真率直;她是雨后桃花,娇艳夺目;她是秋后,迎风傲霜。她在百花生日那天于花团簇拥中降临这个世界,她又像雨后的桃花一般在风中凄然凋零。黛玉喜欢赏花、写花,也葬花。这与她的多愁善感的心性有关,也与她对生命的感悟有关。她知道,花虽然美丽,却只能灿烂一季,终究逃不过凋谢的命运。她深知,自己正如开放的花朵,面对即将逝去的年华,只能眼睁睁看着,最终也如花般地飘零在浩荡的春风里,散落在冰冷的大地上。所以黛玉的葬花既是对逝去的花的怀念与惋惜,也是对命运不能掌控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与反抗。“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是花的精魂。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不仅表现在她的言谈举止的一颦一蹙中,更表现在她的心性上。诗有别才,林黛玉作诗从来都是一挥而就而且艺术高超,她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都是文质兼美的传诵名句。她有着李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愁,她有着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悲伤,她有着严元照的“故乡迢递空相忆,深闺一片愁如织”的乡思。她喜欢挺拔俊秀高风亮节的青青翠竹,她喜欢留取听雨的秋后残荷。她点评王维的山水诗篇切中肯綮,她评价陆游的诗歌一语中的:林黛玉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芙蓉般的高洁品行、翠竹般诗化气质的形成以及桃花般的命运归宿绝对不是偶然的。
她生活在书香之家,温柔可亲、知书达理的母亲贾敏给了年幼的黛玉以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博学多识的父亲给了幼小的黛玉以知识智慧。故乡灵动的山水的滋润,养育了这位才思敏捷的姑娘。如果不是命运多舛,如果不是过早仙去,多才多艺的林黛玉何尝不是李易安,何尝不是谢道韫。她一样会吟诵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满西楼”的千古传诵的诗句。其实,她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在她细长的影子里,站着太多的诗人词家,正是她根植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才得以修炼成诗般的高雅。
当然林黛玉的的命运是必然的,一是性格的悲剧,一是社会的悲剧。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孩童时,林黛玉就用瘦弱多病的肩膀承受起失去母亲的苦痛,孑然一身告别生她育她的美丽江南,带着故土的难离,带着父亲的不舍,带着对童年的眷恋来到像梦一样的既陌生又令她胆怯的京华。从此寄人篱下。
她的目无下尘的性格注定不会讨得大观园中的那些人的赏识,即使有着贾宝玉的偏爱、贾母的呵护,可是在那样一个长夜漫漫何由彻的封建时代,林黛玉也不过是雨夜里一只摇曳的蜡烛,也不过是汹涌澎湃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没有帆甚至连桨都没有的孤舟。因此这位美丽聪颖的诗人如花凋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棵绛株仙草的泪尽而枯也就自然而然了。只是我们每一位善良的读者面对这位诗人的夭亡而心有不甘,我们在隔着现实与艺术的遥远距离,在隔着时间与空间的生死距离而薄祭那颗瘦弱但不妥协的倔强花魂诗魂的时候,心中应该暗暗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自由的时代。
篇9
一、一样的“渡头”,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来看这样几首诗歌:
1.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2.唐代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3.宋朝陆放翁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明朝袁宏道的《横塘渡》
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
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
在以上这几首诗歌中,“渡”都是“摆渡口、渡头”的意思。只是《西洲曲》的渡口既遥远又美丽又凄凉;孟浩然的渡口虽很热闹却不是停留之地;陆放翁的渡口是战场,是诗人的理想之地,有着威武雄壮的军容,读来气势磅礴,激动人心;袁宏道的渡口有美丽的爱情。渡头还是那渡头,只是承载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二、一样的“渡河”,不一样的心情
在古典诗词中,“渡”字用的更为普遍的义项还是“渡河”。如:
1.唐代刘皂的《渡桑乾》(又名《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2.明代高启的《寻胡隐者》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3.明代于谦的《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当然,同样的渡河,心情却是不同的。刘皂渡河就很无奈,很凄凉,因为越渡河离家乡越远,而他又是多么的想要回家;高启渡河就很愉悦,虽然路途上也很辛苦,但一路上还有春风相伴,繁花相送,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己所想要到的隐者之地;于谦写的渡河却充满了苍凉、悲愤,因为河那边是朝廷失守后新迁的都城,新的都城旧的朝廷,仍然不思收复河山,只图享乐。这说明,渡河之后的目的地决定着诗人们的心情。
三、一样的“渡”――“由此达彼”,不一样的诗境
用的最妙的还是根据引申义“由此达彼”所化出的诗句,这些诗句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1.春之境
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有“渡”的颔联写物候新。清晨太阳从海面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抽出新芽,染上了迷人的春色。
这里虽也是渡河,但是对象却是不能渡河之物。为什么梅柳也能渡河呢?因为这里的“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柳当作有生命的能移动的物体,作者的故乡在初春正月尚是残冻未消,而故乡的梅柳等花木渡过了长江之后似乎也染上了江南春的光华与水色,梅花缤纷,柳叶飘飘,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这里化静为动,把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把平常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和这种用法相似的还有李颀的《古塞下曲》: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渡河阳。
“阳”,山南水北为阳。“河阳”即河之北。“春色渡河阳”,简单地说就是春天从河之南来到了河之北,似乎一夜之间,黄河之北就成了草长莺飞、绿树红花的春天的美好画面。多么神奇啊!
2.秋之境
同是诗人李颀还有这样一首诗《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中,作者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之南岸的。春天是从河之南悄悄到河之北的,秋天是从河之北悄悄到河之南的。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王昌龄的《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隋代卢思道的《从军行》中也有“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这样的诗句。在这些诗中,一个“渡”字,似乎让我们看到满地白霜、草木枯黄黄叶纷飞的一派萧瑟的秋天之景。
综上所述,不论春之境还是秋之境,诗人们都喜欢用“渡”字来表现节候的变化,这样用有什么妙处呢?
(1)把抽象的节候拟人化、形象化;
(2)避俗就新,比较新颖,独特,更有表现力,体现诗歌语言的原创性;
(3)有想象、联想功能。
正因为有这样的妙处,所以诗人们才对“渡”字青睐有加啊。
四、别具一格的意义:划船
篇10
2007年高考试卷结构经过调整,加大了区分度,其中表达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古诗鉴赏作为必考的主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鉴赏评价等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形象鉴赏是古诗思想内容鉴赏的重要一块,古诗形象包括两方面: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抒情主人公,二、更多的指诗中的自然景象或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等,它们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备考攻略】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把握古诗刻画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率。
一、重分析
在对抒情主体形象认知理解时,在整体感知诗歌基础上,要重视分析。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情态;关注人物的心情情感;把握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感悟诗别事物的含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把握具体环境“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更沁透在离人的心头,可谓“烟雨助离愁”。
分析周围景物“楚山孤”:清晨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王昌龄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原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团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可谓“景孤人更孤”。
分析语言、感悟特别事物含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六朝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维、崔颢、李白都曾以冰壶自勉,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了解此物的含义,我们就知道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捎去的口信不是平常的竹报平安,而是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联系王昌龄的经历,几度被贬,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中,因此这里同样是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品格。综上所述,本诗那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一个送别时孤寂凄清伤感的诗人,更展现了他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二、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外,更多的指自然景象或意象,如写景诗中的景,咏物诗中的物,边塞诗中的边塞风光等。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蕴藉。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的最大特点是主客观的结合,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解读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如: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意象“淡酒、急风、过雁”写出了词人在乍暖还寒、晚风侵袭时,借酒消愁的情形。北雁南飞,引起词人的伤感,却是“旧时相识”,旧时在哪里相识?在北方未曾沦陷的家乡。下片意象“憔悴的黄花”,渲染出凋零的肃杀秋景,“梧桐、细雨”更写出了词人凄凉悲伤的情感,正所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引发的深沉愁情感伤。
三、多品味,厚积累
当然找准意象后还要结合诗情多品味多涵咏意象身上所凝聚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2007年浙江卷考查“王谢燕”意象蕴含的情感,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王谢燕”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问的思考,所以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诗词的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和特别的情感。如“王谢燕”寓有兴亡之感、吊古伤今之意。这就启发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有必要掌握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和情感。
如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古诗中“月亮”是思乡、思念的代名词。李白有《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有《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幽兰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所以往往成为诗人傲立人格和精神品质的寄托。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纯洁;元稹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都借寄寓精神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写照。梅花凌寒独放,然后引起烂漫百花散发芬芳,因此梅与菊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赏,成为敢为人先及高洁品质的象征。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莲”因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之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谐音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写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谐音双关写出了一个女子隐约感到男子爱恋着自己。梧桐叶落飘零是典型的深秋季候景象,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因此梧桐叶落成为诗人悲秋情感的触媒,梧桐意象往往也寓含凄凉悲伤之情。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出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寂寞凄凉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情景,井边叶黄的梧桐渲染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了愁思。因此,认识典型意象,积累典型意象包蕴的含义和情感,对解读古诗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不断总结归纳,积累知识。
如:杨柳――惜别。
松――正直、坚贞。
春风――飞扬得意。
流水――叹息。
落叶――失意低落。
鹧鸪――旅人、游子的离愁。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怀旧。
寒蝉――悲凉、凄切、哀伤。
杜鹃(子规)――哀怨、凄切或思归。
鸿雁――代指书信或游子思乡怀人的羁旅伤感。